• 维摩诘经第三十四讲

    维摩诘经第三十四讲我们昨天学习到,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舍利弗想起饭来了。维摩诘知其心念,抓住这个机会跟他讲道。不要贪世间有形的抟食、杂食。乞杂欲食而闻法乎?就是你听着法的时候怎么还想着世间的食物?这不是一个道人应该用的心。然后就给他讲:我这有更好的法食,更美的饮食,有法食可以供养大家。你们先等一会。且待须臾。这时候维摩诘即入三昧,他这一即入三昧,明白的人就知道这是故事,这是智慧。不明白的人就以为他有神通,就真的变现出一个妙喜国、香积佛国,把这么一个佛国变现到大家面前。有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一个佛国叫众香,佛号香积。这个国家的香气遍满十方,无量世界的众生都能闻到,无量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有很多的菩萨。这个佛土说法,不需要佛讲法,佛给你弄点香饭,往那一放,法就讲了。这即是无情说法,法身说法。维摩诘经的殊胜处在于它里面有很多其他经典所没有的祖师禅演示,有无情说法,只是人们看不懂。哇塞!这个法门太殊胜了,太幸福了。这是一个微妙的、最殊胜的法门、最好的法门。但是你不要搞错了,不是说你爱吃世间的食物就容易开悟,而是你有智慧从六尘中悟法。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有禅宗,是因为有一批懒人,啥法也不用学,但能歇心,能死心,能无求,一切法都不用学,能老老实实呆着,一切就成了。这个香积国有更微妙的法门,只要一闻饭香,连吃都不用吃,一闻这个香味,就解脱了,就开悟了。你不要认为这个香积佛国在别的地方,它就在你家里,在你身边,随处都是,所以叫做其香遍满一切世界。佛所说的一切的经典,一切的佛国,一切的佛号,一切的菩萨众,都指我们自己。不然的话维摩诘就不需要把这段引出来了,也就没有后面的令彼菩萨,增益功德。这个增益功德,就是增加智慧、增加见闻,我们用世间法来说就是增加见解,其实是智慧。让你知道开悟并不是多么神奇的事,而是非常简单,简单到你无法相信。只要你有根基,有悟性,大家都能够学此法门,从此法门而得开悟。我们有最幸福的修行方法,为什么要去修苦行呢?没事在家里边整点香饭,这个香饭你也能整,带着觉知,安住每一个细节,从洗菜、切菜、烧菜,到端菜上桌,菜香扑鼻,到拿起筷子,把饭菜送入口里,带着觉知去感受饭菜的香味,直用六根,不生用想。直接开悟,直接解脱。每天,每时都如此安住,如此修行,如此解脱。昨天我们讲了这个秘诀,你炒菜时可以多倒点香油。小磨香油,最好是天津武清的香油。买不到,没关系,就买当地的香油。也一样。多倒点果油,最好是花生油、葵花籽油,都可以。只要把饭做的香香的,你就开悟了,你就到了香积佛国。所以一说香积佛国,你别真的以为度四十二恒河沙。为什么叫度四十二恒河沙?是因为没有安住在香味,没有通过鼻识而安住当下,解脱当下。香积国就在你身边啊!你怎么想都想不到,所以才那么远。你鼻子闻到了香味,真正闻到了,正闻的时候没打妄想,这叫度四十二恒河沙国土。你鼻根接触嗅尘的刹那,度了四十二恒河沙佛土。就因为你没有活在当下,你在打妄想,所以那个佛土离你很遥远,遥远是因为你活在妄想里,没有活在觉知里,没有活在空性里,没有活在根尘的当下。维摩诘经其实就是把这个秘法开示给你,最上乘的法就在你家厨房,香积佛国就在你家的厨房里,你家那个灶台就是香积佛,你家那个油,就是香积佛诸菩萨众。只要你能真正闻到那香气,即得解脱。如果厨房是香识佛国,那花园是吗?当然是。草地上是吗?当然是。有香味的地方都是。只要你直用鼻根,而不染着,鼻识起用的地方,就是香积佛国,闻下见性。我们都知道言下见性,同时,见下可以见性,听下见性,闻下见性,嗅下见性,触下见性,思下见性。所以说,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你家厨房,你家小区的花园,甚至是超市,所有有香气的地方,都是香积佛。时彼佛与诸菩萨,正坐在那吃饭的时候,有很多天子,都叫香严。我们也都知道禅宗有一位祖师也叫香严,香严智闲禅师。可能是按照这部佛经里面取的。当然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寺庙叫香积寺,香积寺也是依这部《维摩洁经》取的。说明这部经,它流通的非常的广泛,影响也深远。这时候很多天子叫香严,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一品就是告诉大家,闻香味就能修行,就能开悟,就能解脱。现在知道了,六根清净,闻啥都喜悦,见什么都清净,闻啥都能受用,有无量的美味,为啥我们不解脱呢?因为执着于世间的一个盈头小利,执于一端。本来有无量的妙香、妙色、妙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为我们所用,闻香气都能解脱。为什么你就认准了一个芝麻,而丢了西瓜?就捡那个瓦砾,而迷失了摩尼宝珠呢。这时候大众全都看到了香积佛国,菩萨坐在那里闻香,正在修法,解脱呢!这太美了,这国度的修行太好了,也不用诵经,也不用念佛,也不用回向。个子都老高老高的,四万多由寻。一看见娑婆世界的人全都傻眼了。还有蚂蚁这么小个的众生。搁手里玩都没法玩,太小了。维摩诘开始问大众:你们谁能到这个国家去要点饭?文殊师利以威神力故,加持大众,大家都不说话。文殊师利和维摩诘两人演戏,不要人说话,就是给维摩诘讲法的机会。然后维摩诘不起于座,派了一个化菩萨就去要这个饭了。大家都不能去,就派了一个化菩萨。化菩萨带着话,问候这个香积佛,带着维摩诘教给他的话。彼佛世界的菩萨一听,还有个娑婆世界,还有乐小法的众生。这个香积佛国的菩萨们就纳了闷了,问佛,什么是乐小法众生,他从哪个世界来的?所以佛就告诉他了,有个世界叫娑婆。宇宙里有个世界叫地球。我们都是娑婆世界的众生,地球的子民。我们要以自己是娑婆世界的众生为骄傲。不要老向往着香积国啊,极乐世界啊,药师琉璃国啊等等的。我们的世界是最好的。你听着下边会讲到的。有一个佛叫释迦牟尼,在那个佛土为乐小法的众生敷演道教。那还有个菩萨,叫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得了大智慧。明心见性,得了大解脱,为众生诸菩萨说法。所以遣一个化菩萨到我这来,称扬我名,赞叹此土。称扬我名就是称扬香积佛国法身说法的智慧,赞叹此土就是赞叹这种最上乘的修行。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维摩诘的修行怎么样?他有什么功德智慧,才能够有这么大的神通力来到我们这个国度。我们这个国度多长时间都没有人来过,怎么他就来了呢?佛言:甚大!他的功德无量,他的智慧无边,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他不仅遣化菩萨来我们这,所有的佛国他都会去,都会到那里求法,再带回娑婆世界,开示给那里的众生闻所未闻之法。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这时候香积佛,用香钵盛满饭,交给化菩萨。这里香积佛所盛的香饭,是比喻,是法食,就是我刚才讲的,闻香能入道。所以这里的香饭,它是无形的,是一种譬喻。佛法真的是方便,是引你入实相的。你真听明白了,你发现佛法并不是那玄妙,很简单。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九百万菩萨看到还有个娑婆世界,眼睛一亮。还有个这么好玩的地方,都惦着过来看看。看看这个世界的佛,这个世界的菩萨,还有维摩诘。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我们现在知道了,这是佛在讲故事,在引导众生,让我们对佛法,对佛的智慧生起信心。我们这里的菩萨难道就这么没有智慧吗?别忘了,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开悟的大禅师。彼佛世界的菩萨们想来婆婆世界,香积佛嘱咐他们,要收摄你们身体的香气,舍汝高大的形体,别让婆婆世界的菩萨们看了自惭形秽,感到自卑。香积佛说,可以,你们去吧,但是一定要收摄你们身上的香味,不要令那个世界的众生生了惑著心。咱们本来是去给他们当个法众,演法的,别你去了一趟,让那个世界的人升了惑著之心。惑着就是感到神异,执着这些异象,反而忘了修行。你变化一下,你太高了,那个世界的人太小了,让他们看了你而心生惭愧。其实我们不会生惭愧心,我们都通达了不二法门,大小为二,大即是空,小即是空,入此法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套路到是背会了,但人家真的现你面前,就傻眼了。大家修行,千万不能理是理,事归事。香积佛嘱咐大家,不要让那个国度的众生生鄙耻心、生惭愧心。不要让他们对佛法退失信心。原来他方佛国还有这么高的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修到这么高的个。你修多高也没用。佛性不高不低。佛性有南北,但是没有高低。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你看到他们,千万不能轻视,又小又丑陋,不要生障碍想,不要轻视他们。不要着相。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佛还得嘱咐这帮菩萨们,看娑婆世界的众生,不能着相。佛真能唠叨。要是禅宗的祖师,就说:你别唠叨了,天天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好不容易出去玩玩儿,又开始唠叨。还让不让我们心清净点?天天讲法,什么事都忘不了那三句。天天诸佛国土,皆如虚空,烦不烦呢?佛怕你忘了,这个东西得天天讲,你再不爱听,我也得讲。佛都快哭了。没办法,这是他的工作。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为了度那些个贪着小法的人示现的这样一个不净秽恶的国土。其实怎么叫示现呢?乐小法的众生,贪一个有形,有相的、差别的东西。把一切境界都当成真实的,当成实有的。所以都是他自心现的,而不是佛给他现的。娑婆世界佛土,这种幻相,都是众生唯心所现。唯众生心自现,而不是佛给他们现的。所以现的东西,不真实,别执着,就会见到真相。师父,佛清净,怎么现一个那样的佛土呀!你一念分别,这个土就不净,就秽;你一念不分别,就没有净秽,当下就是真正的净土。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这时候化菩萨带着香积佛给他的饭,还有九百万菩萨们就回到了娑婆世界。很快,眨眼之间,须臾之间,就到了维摩诘的屋子。这个法也只能天津人讲。天津人有这个传统,相声的传统,幽默的传统,找乐的传统,没正形的传统。不严肃,佛法千万不要奔严肃上归,佛法就是幽默,就是智慧。幽深难到,默契而已,所以叫幽默。你不要误解了幽默,你不要一说幽默,就是找乐,就把不严肃当成坏事。不严肃,不较真,才是佛法。幽默是智慧,是不当真,幽深难达,默契而已。它完全是一种智慧,一种洒脱,一种活泼,变化多端,富于变化,鬼神难测。最后把自己也搞懵了,一定要把自己搞懵。天津人比较擅长这一点,天津人就是把对方,把自己全搞懵,他就乐了。《维摩诘经》真的是一部非常幽默的经典,他里面有很多故事,很多骗人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发现。当你发现它在骗人的时候,你成佛了。谁也骗不了你了。你不再被祖佛瞒。其实佛与祖并无瞒人之心,只是你自己看不懂,才被祖句佛句瞒。这部经如果不能骗你,那天下任何一个法师,一个出家人,一个善知识,佛,祖师,也骗不了你了。其实善知识,菩萨们都是骗人来的,骗你出离世间,骗你修行,骗你解脱。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人来了,从他方世界来了,咱得有礼貌呀,九百万呢,化了九百万呢,你说是不是骗小孩呢。这个事情至于讲那么清楚吗?那九百万菩萨能化八百个座吗?那不打起来吗?也不能化一千万呀,化一千万,剩的一百万空着啊!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这时,化菩萨把要来的饭给了维摩诘。饭香就飘散开来,整个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全都弥漫着香积佛国的饭香。智慧无极限,这里的饭香是形容智慧,形容般若心,无形无相,没有边畔,量周沙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大家闻到这个香气以后,身心清爽,快然就是轻安快乐,一切烦恼都消失了。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众,来入维摩诘舍。从就是带着,长者主月盖菩萨,带着八万四千人来到了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我们不需要座,只要有个地方让我们闻闻这味就行。站在里面就可以了,我们看,这些菩萨多么的谦卑,知足。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这个香味一出来,啥人都来了,各路神仙都来闻此香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其实大众跟前啥饭也没有。为了演这个戏,佛就要这么讲。有智慧的人就知道,根本就没有这些人,也没有这些饭。这时候维摩诘就告诉大家:你们可以吃了。但是吃这个饭,需要智慧。此饭是如来饭,是大悲所熏,不要夹着思虑心、意识心、分别心来吃。就是黄檗禅师所言的智识,而不要贪着识食。众生所食,皆是识食。道人所食,不着其味,但能养身即可。这里的香饭,比喻智饭,所以叫香饭。仁者可食,你们可以吃了。但这个饭,真的没有几个人能吃。刚才舍利佛不是说饿了吗?现在可以吃了。眼前啥也没有,可以吃了。这个如来甘露味饭,是法饭、法食,是禅食,是慈悲喜舍食,是六度食,是十八不共法食,我看你怎么吃。如来是法的意思,如来饭就是法食,是大悲所熏。是从如来心地所出。能让我们解脱的饭,能让我们的心清凉,能让我们断除烦恼,能让我们常乐我净。是这样一个大悲甘露之饭。无以限意食之。不要用意识心,分别心,贪着心,取舍心,有为心,生死心,不要用这些心来吃。这听起来很难,其实食这个饭也很简单。就是你吃什么,别贪着,别作吃想。吃了就吃了。别执着吃荤吃素,吃多吃少,吃过了就放下,别跟吃较劲。限意就是分别心、意识心,取着心。这一品是在讲法身说法,无情说法。你听不懂,没关系,时节因缘,功夫做到了,自然就懂了。外面的树,外面的风,天天吹,雨经常下,鸟经常叫,草经常散发着香气,早晚你会吹到风,晒到太阳,淋到雨,闻到花香。你听到闻到见到,就开悟了。春天的冰也化了。冰都化了,你那个心还没化。你也听不懂啊。冰都开悟了,你还没开悟。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如果你用意识心,有限的心来吃这个如来饭,就不会消化,就听不懂佛讲的法。你用有为的心,生死的心,那你消化不了这个香积国的饭。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就是另外还有一个些声闻弟子,心想,这饭太少了,这么多人,哪里够吃的。毕竟你只盛来一碗,这里这么多人,怎么够吃的呢?虽然香味能弥漫到三千大千世界,大家都闻着味的过来了。但毕竟量少。声闻人着相,不知道这是如来法食,有这种担心,也很正常的。化菩萨曰:勿以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又开始打击声闻,声闻人不容易呀。到处被人打击。一个化菩萨,也就是一个假的菩萨,也能批评声闻人。所以我们知道声闻人多可怜了。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不要用你那小心量,小智慧来测度如来功德智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耶稣有一段故事,耶稣到一个地方去化缘。渴了。向一个女人要水,这个女人嫌弃他是以色列人,不愿意给他水喝。耶稣就讲:你都不知道你面前站的是谁?你给我的水,喝了只能解一时之渴。而我给你的水,如果你能喝了,永远不会再渴。耶稣自信他所给众生的水,是智慧、喜乐之水,跟这里的饭食是一个道理。你那个水,凡夫老百姓喝了你那个水,还会再渴。我给你的水,不管是谁,喝好就不会再渴了。妇人守的那个井,是他们先圣雅各挖的。那个先圣叫雅格,也是一个圣人,是他挖的。还把这井的水当做宝贝,不给外地人喝。耶稣说:你这个井里的水喝了还会渴,你要喝了我给你的水,就永远不会渴了。我们就知道耶稣的水和这里面的饭是一个意思。它都是智慧,是心灵的觉悟,是慈悲喜舍,是无形无象的法喜禅悦。你不要觉得只有佛教里有觉悟的人、开悟的人。开悟的人到处都是。你看他说的这话就知道了。不开悟的人是讲不出这样的话来的。不开悟的人肯定是着相的,就像那些异声闻人一样。他不会想到无形无象的智慧。所以不要用声闻的小智慧来衡量如来无形无象的功德智慧、如来的法食。四海都有枯竭的时候,大海都会干枯,此饭无量无边,永远也没有尽头,永远不会用尽,多少人食用都用不尽。你们就分吧,大家分不完的。耶稣过去讲法的时候,大家也饿了,耶稣就用神通变现出一蓝子饼,怎么也分不完。我过去是基督徒,到现在还有个身份是基督徒。每周我都去教堂,经常去跟神父论道。所以我特别爱讲耶酥的故事。过去我没学法的时候,在我们那边邻里,花园呀,小区周围,看到人就给人家讲耶酥。那时的我都快赶上维摩诘了,见人就布道。到现在还有这个习气。耶酥的故事如数家珍,圣经看了很多遍,都翻烂了。想听耶稣故事的,有时间我专门给大家讲。不懂足球的,我也找时间给你补补足球常识。不懂圣经的补补圣经,想听希腊神话的,给你补补希腊神话。师父,我们佛经还没看完,又让我们看圣经。看《摩耶书》,看《创世纪》,看《雅歌》,看《约伯记》。这些都是圣经中很重要章节,看《诗篇》,看亚布拉罕的故事,羔羊,赎罪的羔羊,都看看。其实佛经,你读多了,明白了,你再看里面的这些东西,故事,你就不会疑惑了。再看世界各国的很多经典,很多最早的故事,都是比喻,都能让你悟道。你再看创世纪,看亚当夏娃,就知道它的喻意了。看诺亚方舟,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你就知道,古人用各种的故事在为你讲道。就像幼儿园老师,父母给孩子讲故事,讲的生动逼真,孩子才爱听。长大后,才知道那些故事都是有喻意的。故事本身没有善恶,没有好坏,没有智慧愚痴。但是讲这个故事的动机是为了什么?讲故事的动机就是为了让你歇下来。好好睡觉,宝贝,睡觉吧!诸佛祖师觉者应世,所说一切法,不过是让你休息,让你止息妄想造作。就跟唱摇篮曲似的,让你歇下来,让你不要再去执着这个,执着那个了。佛经其实就是给大人看的童话。它就是童话,就是哄我们睡觉的,让我们能安眠的摇篮曲。所以从这个角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古老的故事,都是法身说法,不是某个人讲的,是人们口口相传,蕴含着古老的朴实的智慧。

    2021-03-01

  • 维摩诘经第三十三讲

    维摩诘经第三十三讲有的人可能会说:师父,你这个破的可能有点过了?不过,再怎么都不过。因为,我们太执着修行,太执着佛法,太执着文字,太执着自己思想、意识、知见。怎么破都不过份。师父,你老讲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空的,不可得的。这是断灭吧,偏见吧,也十方世界也是有吧,妙有吧?说有说无,都不相关。说没有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因为你执着它,所以才要破到究竟。若有一法不空,摩诃衍不能胜出。要彻底破除你对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对一切法的执着。你别跟我讲妙有,你的一个妙有,就又有去了。没有就是没有,你有一丝一毫的有,都甭想解脱。破的干干净净,最后什么都不破了,才是妙性,才是真实性。妙真如性,那才是妙有,不是西方极乐世界是妙有。对于上根人,对于真正觉悟的人,你不用跟他讲破,因为他根本不会立,不会见有一法是实有,所以也不用破。只有对初学的人,对着相的人,才会讲一个空法,才会说一个无法,才会破他对法的执着。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我们前面学了,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时候,福田菩萨曰:他怕你执着一个空想,执着一个不二相,执着于一个不动行。就告诉你,福行、罪行、不动行都为二。所以三行实行即是空,这才是入不二法门。其实它讲的这个三行实性,你也不要执着,也不要有个三行实性。当然这是隐含着这个意思。如果这个不二性即不可得性,你再立多少,都是空,都是不可得。所以你不要执着福,也不要执着罪,也不要执着无福无罪。如果你执着无福无罪,那跟罪、福又没什么区别了。你执着于一个无福无罪,我啥也不干了,反正罪啊,福啊都是假的,我啥也不干了,我就死在那里得了,我安住在这个不动地,那也不自在,那叫死水不藏龙。古人云,百尺竿头不动地,虽然得入未为真。一切断灭了,利益众生的心就没有了,容易沉空守寂,流于二乘。当然我们也不是起一个心去利益众生,有缘即施,无缘即歇。就是它这种作用不会断灭。于此三行而不起分别,不会执着。色,空,空不空,都不去执着。我、无我、不分别我无我,都不执着,连不分别也不执着。如果执着于不分别,你又落在了不分别上。有一个不分别,其实还是有我,所以这个不分别也不执着,也不去分别。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所以这个不二法门,它是很微妙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我离开了善、离开了恶就是不二法门了。你最后离到没有所离,最后连离都不去管,都没有了,都不去离了,那才相应。华严菩萨说:从我起二为二。只要你起一个法,能所就出现了,就是二法。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居一切时不起妄心,一也不起,二也不起,一切心都不起,只是真如自性起见闻觉知之用,而不做见闻觉知想。若不起就不住。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有识就是不住心意识,不是没有了心识,而是不住于心意识、不执着心意识,不去分别自心的境界。德藏若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有所得,是因为有取舍。有取舍就是二。若无取舍,即无所得,无所得即与真如性相应,是为入不二法门。月上菩萨曰:暗与明为二。无暗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暗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其实所谓的二法,就是分别。就是从心意识分别出来的虚妄的法。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个根本,领悟了这个道理,就能入不二法门。这些菩萨讲的不二法门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不让你去执着一边。就像入灭受想定一样,比喻,像在灭受想定中,没有明暗。不二法门也一样,没有明暗、是非、善恶一切的分别和对待。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世间人、二乘人,要么乐生死,要么厌生死;要么乐寂静,要么不知求寂静。学法之人,多乐解脱,乐涅槃,乐远离。不乐生死、不乐世间,不乐烦恼。不知世间与涅槃皆不可得。也不用厌世间,也不用乐涅槃。只要不染着,世间即解脱,生死即涅槃。二乘人趋于寂静,喜欢寂静,贪无作、无愿、空,执着三解脱门。不知世间生死了不可得,当下即是三解脱门。有法可得,就是二法。乐涅槃,不乐生死,是二法。厌生死,而趋涅槃,这是二法。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也不喜欢涅槃,也不厌离世间,都不执着,这叫不二。过去有个祖师,是芙蓉道楷禅师,临终时说过,生不爱天堂,死不厌地狱。还有一句话,夹山善会禅师说: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从祖师们的诗偈中就可以看到,祖师们是不厌世间,不爱涅槃。都是入了不二法门。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缚和解,都是妄想,是本来没有的。人执着于自己的妄念,有所求,才有缚,才有解。若通达本来无缚,即不需要解。本无生死,即不需要涅槃。本来就不在三界,即不需出三界。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讲到这珠顶王菩萨,又有个公案。有僧人问云居道简禅师:如何是朱顶王菩萨?云居禅师云:问这赤头汉作么?你问那个红脑袋瓜子的人干吗?真妙呀!珠顶王吗?珠是红色的,红头发的人。以现在来说,染发的,染成红色的,时髦。归宗禅师有个弟子,有一天他开悟了,对归宗讲:我开悟了。归宗问:你悟到啥了?他说:尼姑是女人做的。祖师们的智慧,都是言下,拿来即用,不待思惟。还给你解释珠顶王,解释啥呀?珠顶王不就是红脑袋瓜子的人吗!你看现在到处都是染红头发的人,连七十几岁的人都染成红发。你看球场上,头发染得红红的,珠顶王苦萨。据说巴西队的内罗尔,也染的红头发。还有一个僧人问:如何是第一义谛?药山回答:目净修广如青莲。祖师就是《维摩洁经》看多了,所以引经据典。过去看到珠顶王菩萨这一段,真是不明白,没看到过珠顶王菩萨,看到也不认识。现在终于发现球场上到处都是,还有现在的一些明星,到处染着红脑袋瓜子。珠顶王菩萨。乐实苦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学法的人,有个执着,有个习惯,执着于什么是真实的。师父,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你说一切都是假的,他就会问,那有没有真的?一切都是假的,他非得问一个真的。所以真的,假的,都不真,真的假的都不实。实、不实为二。有个真心,有个妄心,有个真实的,有个虚妄的,全是假的,都是方便说。师父,全是假的这句话,到底是真的假的?看到了吗?学法变成了抬扛、矫情。执着啊,执着!佛法不是辩证,不是辩论,而是破众生的执着,远离意识分别戏论。用一句话破你的执着,这个执着破了,又升起了另一个执着,然后再破。还有完吗?非得把我拉下水不可,非得把我度了不可。你不把我度了,你是死不目瞑目呀!我们看乐实苦萨,这个乐实呀,他说,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哪还有一个不实,连实都不可得。连真都不立,更何况假呢。因为实相不是肉眼所见,慧眼能见。什么是慧眼?父母所生的肉眼就是慧眼。如果你认为离开肉眼,别有一个慧眼,你那是慧眼吗?所以声闻乘或不明白实相的人,他会认为离开肉眼别有一个慧眼。慧眼就是肉眼,你不执着你肉眼所见的时候,你看的全是真的。你不执着你看的时候,你的看,就是观智,就是智慧,就是真的。当你执着的时候,就告诉你肉眼看的全是假的。所以非肉眼所见,慧眼所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别我一说肉眼,你就着肉眼,一说慧眼,你就着慧眼。当你着了慧眼的时候,就告诉你肉眼即是慧眼。当我说肉眼即是慧眼的时候,你别又想那个肉眼去。佛法呀,不把我们搞神经,不把我们搞懵,势不罢休。我看出来了,佛就是要把我们搞神经。现在一个一个都已经倒下了,佛达到了目的。这人太坏了。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这些人回答的,维摩诘都不满意。他又问文殊师利,他以为文殊师利能给多好的答案呢。文殊师利最后给的答案也不满意。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就是说,于一切法无言说,不说话,不回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其实这个看上去已经是很高时境界了,有很高的悟性。但文殊师利毕竟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他所要表达的无言说,让人觉得还不是最完美,最贴切。文殊师利问完了以后,觉得应该有更好的答案,所以他就问维摩结。对不起,打了个嗝儿,最后那碗饭消化下去了,终于消化下去了,不容易呀!听法一定得看直播。看回放,没意思了,听音频,更没意思。谁赶上是谁的,希望你们都能开悟哈。这个不二法门品我也就讲完了。怎么就讲完了呢?维摩诘还没回答呢?没有这样的师父,也太缺斤短两了。这个斤,这个两,要缺点。入不二法门品正式讲完。你维摩诘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你说不说就不说,我也不说。咱得有这个觉悟。别讲着讲着,成了照本宜科了。那就没意思了。我记得最早我讲《证道歌》的时候,讲《血脉论》时,还有传心法要,确实落下几句没讲。确实我是成心的,确实就有人追着问我:师父,你那两句没讲。我说:我讲了,你没听到啊。您真没讲。要不咱拿音频咱对对。对就对,肯定没讲,我都听好几遍了。去去去,谁跟你对。把我给气的,非的跟我对。师父你那一句没解释,您给我解释解释。我真讲了,就是你听不懂而已。你别觉得这个容易,我告诉你:这真不容易。昨天我翻来覆去想到半夜两点多,我才想出来维摩诘这一默怎么讲,都赶上神秀了,所以今早晨起晚了。 香积佛品第十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感觉跟说评书似的。单田方播讲《水许传》,今天讲到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时候,舍利弗又给我们表法了。这部经里舍利弗表了好几次法。如果评奖的话,舍利弗是这部剧的最佳男配角。天女是最佳女配角。屋里边怎么没个座呢?我们身上的花怎么掉不了呢?他事真多。舍利弗心念:吃饭的时间到了,屋里这么多人,到哪儿去吃饭啊。你看,大家都在认真听法,舍利弗想起吃饭的事。其实,他是为大家着想,自己并不太饿。我们也是这样,去参加讲经法会,听法,快到吃饭的点儿了,经就听不下去了。每天到点,我就饿了。维摩诘真是不够意思,把我们请来光给我们讲法,听法听的都饿了,吃饭这事,他不知安排没安排。所以舍利弗在这部大乘法典中,给我们演得角色,非常可爱。所以我说这是一部幽默剧。只不过,你得会看。一会儿,该你这屋里怎么没个马桶呢?憋得慌。一会儿,你这屋里没个座呢?一会儿,你这儿有充电器吗?到点了,该吃饭了,太可爱了,舍利弗。这事唯有舍利弗能担当。岁数大了,脸皮也厚了。你别以为这句话好问,其实很多人都饿了,但都没这个勇气问维摩诘。唯有舍利弗有担当。这个东西你真是不知道,如人饮酒,冷暖自知。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我自己知道。脑袋瓜子转得太快,为了让他慢点,喝点二锅头,不然的话你跟不上。最后把自己给骗了,所以把自己都给说懵了。为了让自己清醒点,我喝点酒。其实与会的大众都饿了,但是都要面子,都不好意思讲。因为都知道这一讲,维摩诘肯定要呵斥。但是总得有人讲,对吧!舍利弗就说了:到点了,怎么不给我们弄点饭,难道不管饭吗?这就是演戏,这就是包袱。是把维摩诘那段经典的台词烘托出来。时维摩诘知其意而对他说:佛说八解脱,仁者依法而行就可以了,难道在听法时还忘不了世间的杂食吗?如果你真饿了,等一会儿,会让你吃到一顿你从来也没吃过的食物。时维摩洁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读得太棒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东西得在底下练,练了好几年了,这个装不出来。咱们给舍利弗留点面子,这段先过去,不然我能讲三天三夜。咱也别说你舍利弗贪吃,贪座啥的,谁不贪啊。咱们就过去。这叫智慧,这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方便。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得文殊师利加持,大众才能不说话,保持镇定不动。其实,文殊师利和维摩诘都知道,大众没人能去。不加持,恐怕大家又开始局促不安,脸红惭愧。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大家都不讲,其实是文殊师利加持的。仁此大众,无乃可耻。什么意思?就是,你们虽然去不了,但是别害羞。这个佛土,登地菩萨都去不了,更何况你们。你看,维摩诘就知道大家去不了,所以才这样损大家。其实,就是说,你们这些人,没有一个有智慧的,就是这个意思。无乃可耻,不要觉得羞耻。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文殊师利说,你维摩诘固然神通广大,但也不要轻视初学,未学就是初学的意思。勿轻未学,不要轻视未学,我生下来就是为了轻视未学来的,如果维摩诘能说出这句话来,那就历害了哈!维摩诘一个在家人,能行出家人的法,持出家人的戒律,人家能不得瑟吗?能调侃这帮大菩萨们,那得需要智慧,不是轻视,是为了活跃气氛。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婆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这时维摩诘惦着给大家展献香积佛说法教化众生的因缘。他不起于座,在众萨面前就化做了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他的威德,他的光明,蔽于与会的大众。对大家讲到:你到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土,有一个佛国,叫众香佛国。这个佛国里面佛的名号叫香积。香积佛正和菩萨们吃饭。你到那去问候彼佛,代替我去问侯彼佛。就说,维摩诘让我告诉您,世尊,您和这些菩萨们怎么样,过得还好吧?没什么病吧?没有烦恼吧?怎么怎么着。希望你们吃饭给我们剩一点,我想拿到娑婆世界去做佛事。娑婆世界呢都是乐小法者。他不知道香饭能做佛事,能令众生入于佛道。希望您能给我们留一点,留一点,我带到婆世界去做佛事。其它的菩萨去不了呀!去不了的香积佛国。只有维摩诘化出一个化菩萨,依维摩诘神通变化力,其实就是智慧,变现出一个化菩萨。这全都是在表法,前面我们讲过坐高广之座,那都是在讲智慧,讲真正的神通。一般人不知道在讲什么。都是在表解脱之法,表游戏三昩,表智慧,表通达。时化菩萨集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在一些经典里都有讲到,其他佛国里面也都会有一尊佛,叫释迦牟尼佛,佛的两个侍者叫舍利弗和阿难。哇塞,好巧呀!没有那么巧的。在别的佛国里的佛,都有个儿子,都叫罗候罗。都有个堂弟,叫提婆达多,这个也太巧了。所以你就知道这里是用故事来暗喻实相。比如说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极乐世界的菩萨身相庄严,皆同一身色。也是一样,都在表实相的法。这个化菩萨飞到恒河沙世界之外,到了香积佛面前。大家也都看的到,这个化菩萨到了众香界,礼彼佛足。彼佛闻其言,听到这个化菩萨说,化菩萨,化菩萨,有没有这个菩萨?没有。有没有菩萨?没有。有没有佛?没有。有没有众生?没有。大家看到这个化菩萨就开悟了。至于他说的啥,他爱说啥说啥,他说啥都不重要了。就当看戏了。化菩萨,其实就是维摩诘变化的菩萨,稽首彼佛,向彼佛顶礼。并说到:维摩诘让我向您问好,我是给他传话的。佛经里面,这个神通变化,描写的非常真实,就是为了让大家相信是真的。其实就是维摩洁自己到那了,非得说是化菩萨。要是说维摩诘自己到那了,我们就不容易相信了,说化菩萨就容易相信。这是佛的智慧和善巧,说维摩诘派我来问候您,您身体一切都好吧,最近收入也行吧!银子还挣的也够花的吧!是吧,这一说又说漏嘴了哈!化菩萨说的话都在道上,不像我一张嘴就漏窃。一看就是看电影看多了。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否?过去也有人问我:学山师父,佛菩萨他们都是法身示现,都这么历害了,怎么还有人问他,少病少恼,气力安否?最近,您病得轻不轻啊,有没有烦恼?佛怎么会有烦恼呢?怎么还这样问?提这个问题,就说明,我们太把佛神化了。报化佛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也会得病,也会疲惫,甚至为弟子们操心,所以也会恼火,也会骂弟子。你看佛陀也骂过善星比丘吗。佛经里也说过,佛陀教化众生,有三种方法,一是软语,二是呵斥,三是软语加呵斥。佛也好,菩萨也好,离得开世间吗?离不开。你离得开吃喝拉萨吗?离不开。你离得开头痛,感冒,发烧吗?离不开。你说你感个冒吧,要个药去,要个牛奶去,半路还被维摩诘给拦住。呵斥阿难,说佛没病,佛怎么能得病呢?那是维摩诘的职业病犯了,不是佛没得病。佛得病太正常了。佛感冒很正常。维摩洁饶舌,啰嗦,找事,那是为了给众生讲法,开示法身。但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佛也会疲惫,弟子问候佛陀,既出于尊重,也出于礼貌,是必须的。气力安不?您气力还够用的吧?天天讲法,不辞辛劳。愿得世尊所食之余,要吃佛剩下的饭。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把他方世界修行的妙法传到娑婆世界,也让娑婆世界乐小法的众生,得知佛陀的智慧无量。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彼佛世界的大士们见了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香积国的大士们问:这位上人,从哪里来?今此上人,是对这个化菩萨说的,是一种尊称。化菩萨,您是从哪来呀!婆婆世界,为在何许?听到了娑婆世界,好有意思啊!这个娑婆世界,到底是在哪里,从来没听说过。还真挺好玩的。它在哪啊?云何名为乐小法者?什么叫乐小法者?即以问佛。问了这个化菩萨,化菩萨他只负责传话,向佛问候,他没智慧,所以没回答。他就像孙悟空的一个化身一样,作个样子。即以问佛。佛告之曰。大家角色不要弄混了,这个佛是香积佛国的佛,对他那帮大士就讲了: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这些大家一看就能懂,一代而过。你俩有完没完,我在这就光看你俩了。我这儿讲着法,他们俩在那儿你一句我一句斗嘴,想让我给你俩禁言是不是!半天没理你们!你们不要胡说八道,都老老实实的。别说那些与经文不相关的事,也别在讲法的时候问问题。俩人非要说话,下边说去,微信私聊去。这成你俩约会的地方了。我们看看时间到了吗?正好到了。被你俩打断了,这一回也结束了。打断的也比较好。主要别耽误看球。看球之前要做准备工作,把脚洗了,把牙刷了,晚上那顿饭吃了,第三顿饭还没吃呢!后面就是卷下了,卷下也是非常殊胜的。这部维摩洁经是此起彼伏,精彩纷呈,没完没了。但是讲了那么多,我们还是觉得很殊胜,很有意思,意犹未尽。如果没有足球,我们就继续讲下去。不过说句实话,还是足球好看。我们权当看足球是到香积佛的佛国要饭去了。大家记住了,你的修行功夫表现在哪里?别人给你说啥话,你都甭理它。别管认识不认识他,就不理他,先做到不理他,他自然就不理你了。不然你一句,我一句,没完没了。也显示出你尊贵来。所以谁给我发微信,我从来不理,你越不理他,他越觉得你神秘,觉得你有修行。当然,发红包例外。其实修行很简单,谁也别搭理,让他上赶着你。甭管是谁,就是不理。三次以上再理。理呢,他问你三次理一次。不逊菩萨,不正眼看你。所以这部经里讲菩萨花不着者,他跟本就不关心这个花,连看都不看花一眼,他不对治,花自然就不着。不管是谁,你一理他,完了。你就跟他一样,不管怎么讲,你都跟他一样。就是不搭理你,扭身就走,我管你呢!祖师们就是这样开悟的。好事坏事都不理,好事不如无。洗洗脚,看球,做个好梦,祝你们都有好梦。

    2021-03-01

  • 无依是诸佛之母

    无依是诸佛之母孤独、寂寞、空虚,是修行中最难克服的。再好的修行人,很难真正耐得住寂寞。皆依佛依法,依修依证,依境依人。无依无行,唯大智者能行。当知,耐不住孤独、寂寞和空虚的心,就是轮回的根,生死的因,俱生无明的习气。想要真正解脱生死,为自己的法身慧命负责,一定把自己推到孤寂、无依、空虚的境界中去,再难也要面对。多少人到此空无抓摸处,皆望而生畏,处之不得,急急忙忙抓取人境,又溺生死深坑去了。这时莫论生死即涅槃,有依毕竟空。若口说般若,穷劫不得见性。须从实际中来,须在实修中成办此事,自赚不得。没人能绕开孤独寂寞和空虚,在识心的不停喂养中得到解脱。没有人能避开空,在有中而出离轮回。无论你修行还是不修行,最后,你一定会来到空面前。一次过不去,还会再来。两次,三次,十次,百次,千万次,无数亿次地来到空无所依的门前。直到你迈进空,步入空,领悟空,融入空,消失于空,你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与安心。临济祖师云: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所以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洞山禅师云: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庞蕴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黄檗禅师云:若有一法不空,摩诃衍不能胜出。永嘉大师云: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维摩诘经云:祈首如空无所依。诸行者,莫怕空。空本无空,心生空想,空才成空。空不自空,只因妄想无明习气根深,被意识骗,被妄念诳,才畏惧空,才会抓取人法诸境。若达念无实性,二六时中,善护念,空本汝真心,是真安心处,解脱处,不但不惧,反是你真正安身立命自在解脱处。

    2021-03-01

  • 金刚经心法

    金刚经心法问:如何为他人讲解金刚经?答: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注:真正为人讲解金刚经,不是通过语言和文字,而是身体力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能不取一切相,于诸法不生心,是真说金刚经。问:如何观一切法?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问:什么是佛?答: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问:如何见如来?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问:菩萨应如何布施?答: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注:此布施者,非有法可施。于法无所住,不生心,是名菩萨布施。问:如何降伏其心?答: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注:不见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不见心,不见非心。不见有众生可度,若能如是见,如是灭度一切心,是名菩萨降伏其心。问:如何一念知一切众生心?答: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日常如何以清净心生活、修行?答: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问:菩萨应该如何发菩提心?答: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注:言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者,非发心,非不发心。但用本心,而不住相,直用直行,不生住着,是名发心。问:与般若一念相应的人是什么样?答: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问:修行者应如何对待世出世法?答: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问: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佛陀真正想讲的法是什么法?答: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问:什么是实相?答: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注:非相者,离一切相,不着一切相。于法不生心,是名非相。心不住法,是名非相。问:什么是阿罗汉?答:实无有法,名阿罗汉。问:佛陀得的什么法而成佛?答: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佛陀讲的是真理吗?答: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问:什么是如来?答: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问:应该如何对待一切法?答: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问:菩萨如何度众生?答: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问:什么是菩萨?答: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问:如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问:有无福德?答: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问:如来度众生否?答: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问: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答: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问:菩萨如何用心?答: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注:所言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者,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即为大布施,非实有法可布施也。六根不染六尘,是菩萨用心。心无所住,是菩萨用心。问:须菩提以何名须菩提?答: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问:是否有我相?答: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问:有无众生?答: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问:菩萨修行,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注:灭度一切心,而无灭度想,如是而住,如是降伏其心。

    2021-02-26

  • 你带紧箍咒了吗

    你带紧箍咒了吗?你什么时候讲话能听到自己的声音、用词、语速、声调,听到声音里的情绪、爱憎、心态,甚至听到声音的粗细、长短、有无气力,你就拥有了足够的觉知。拥有了这样的觉知,你才能够知道自己正在说什么,说过了什么,说到了哪里,为什么说,你想要说的重点是什么。而不是被无明、妄念和习气带着去说话。当你说话时而拥有觉知,那才是真正的功夫。在说话时拥有觉知,是在心识轮转中觉悟的前提。只有说话时拥有觉知,你才知道随时停下来,你才拥有转身的能力,你才知道要不要继续说。那才是觉悟的重要前提,才是开悟的象征。一个修行人,如果在说话时没有觉知和正念,往往自己被带到语言和意识的沟坑中都不知,又如何帮别人出离妄念的坑坎?不仅自己在说话时拥有觉知对一个修行人无比重要,听别人说话时拥有觉知,一样重要。如果没有觉知,你要么掉到自己的妄想中,要么就掉到对方的语境中而迷失真性。为何在说话与倾听时拥有觉知如此重要?因为语言文字是轮回相,是生灭相,是无明和我执习气的根本。除非你了达实相,并能清楚地看到此习气,否则,不要轻易向人讲说佛法。如果你不能在讲说时拥有觉知,当你想帮人时,当你想告诉别人什么时,你自己却被那根无形的语言绳索捆绑。语言文字是每个人头上的紧箍咒。你说的越多,它勒的就越紧。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他能觉知。而我们头脑里语言文字的紧箍咒,却无法察觉。一切众生都戴此咒,唯除拥有觉知的人。楞伽经云:言说者,与妄想合,流转生死。又云: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唯除不堕于文字者。故知,真正的善知识,虽用文字,而能不堕文字。不堕文字,方能以言说指,令诸众生,得见实相。自若着于言说,堕于言说,能令他人离于言说,无有是处。行者,诸善知识,汝于日常言说时,于说法时,于论法时,思维法时,能否觉察自己堕于文字,能否知于自己正说什么,能否随时停下,或转变话题,或转身离开,那才是说法者真正的魅力之处,而不是你要说的和表达的东西。你所行的,远远超过你要表达的。我看到过很多善知识讲法,他们迷失在自己的语言里而不觉知,如果他们能有哪怕一小次停下来,比如,抬起头来朝窗外看看,哪怕只有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给根基好的人一种暗示,让人们知道他自己先能从自己的故事中出离,同时也能启发听众从讲法者的语境和故事中出离,就像佛陀拈花一样。但是很可惜,他们一直在用文字,一直在讲说,不停地描绘,虽然他们所讲的道理听起来没有任何问题,甚至非常精彩,但是他们却一直在把读者和观众引入意识,引入他们自己都无法察觉的妄想中。不管你是讲法者,还是听法者,能够看到自己正在干什么,首先自己先从语言文字中出离,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事,而不是进入别人的语境。不要让无明的语言习气把你带的太远。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中出离,那才是一个修行人真正的素质,也是你真正解脱生死轮回的法码。

    2021-02-26

  • 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心真正歇下来,才能看到身边的一花一草。心彻底的沉下来,才能洗去铅华,看到本来。每一缕春风都能把人吹醉,无奈你非要进入头脑的荒漠。每一股草香都能将你领入佛国,无奈你非要富丽堂皇,酒绿灯黄。每一片新绿都能唤醒你婴儿的心,无奈你陷入了姹紫嫣红,浓妆粉饰。坐在那里,就可以拥有极乐。为何你四处驰骋,终日奔忙?莫被妄念牵,莫为空花忙。到头一场笑,可惜难出逃。卧在那里,就可以观潺潺溪水,沐樱花桃花。不须千里外更寻世外桃源,勿用他世界别浴七宝池八功德水。站在那里,就可以听迦陵频伽鸟的叫声,闻灵山会上的法音。方知须菩提不遥,文殊菩萨非邈。行在终日的小径,就可以踩到黄金地,走在花雨里。脚如兜罗绵,心如芬陀利。满园春色,既在墙外,又何时离开榻边?诸佛净土,固然西边,又何曾不遍南北?停下脚步,闭上眼睛,澄清诸念,观照自心。除此以外,你怎能回到故乡?止息妄想,歇下奔忙,放舍五欲,布施六尘。除此之外,怎得清凉?休息,休息,再休息,否则,怎能得安息?坐下来,坐下来,再坐下来,否则,怎能看日落,赏白云,沐清风,听细雨?百世英姿不胜闲,春风十里不如你。纵有良田千万陇,只需一畦遮荫地。

    2021-02-26

  • 不必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不必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不论你曾经多么努力得到的东西,你都会失去。不论你曾经以为多么美好的东西,你都会厌离。你听到过一首音乐,非常动听。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你欣喜若狂。你每天反复听那首音乐。有一天,那首音乐变得索然无味。你不想再听它。你甚至已经想不起它来。你又去听别的音乐,而那首曾经让你魂牵梦萦的音乐,早已被你抛到九霄云外。你对所有事物的喜欢都是如此。不论你以为能给你带来多么快乐的东西,那快乐一定会消失。它怎么把你带到快乐中,就怎么把你带回原来,甚至更糟,它会把你带到失意、难过和痛苦中。你会觉得你失去了什么。其实,原来你就是一无所有。你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只是你误以为你拥有过什么。你一次次地经历同样的事,却还在寻找。你一次次地被快乐欺骗,却还是在它面前就犯。你一次次回到零点,却还想再去拥有。就像一只猫在一个永远播放的大屏幕前不停地去抓屏幕中的鱼,除非猫知道鱼不可得,停下来,才能从幻境中解脱出来。否则,它会一直在自己的动作中轮回、受苦。无常一次次地把你现出原形,你却总想穿上虚妄的外衣。被你视为忠诚而永远无法厌弃的,最终却成了一把无形的锁,牢牢地锁住了你。你以为最不可割舍的,一直紧紧抓住不放的,那不过是空花一场,那里除了你抓取的动作本身,什么都没有。向空抓取,那是你轮回的根。厌离并不是一件坏事。无常不会伤害到我们。休息才能真正的解放你。停下来,是你唯一的希望。相反,如果你无法离开一件东西,那才可怕。在分离中,你才可能学会观察实相。在停止中,你才可能发现你一直被自我欺骗。在不确定中,你才可能去反思你的真实面目。在不可得中,你才会去观察什么是真正的永恒。

    2021-02-26

  • 身是道场

    身是道场世人修道,多动少静。担身觅法,作佛找佛,身心动荡,难于悟道。不知息虑忘缘,静虑身心,道法自现。古人云: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根器,波波浪走。又云:诸子莫波波,过却几恒河。言下明道者,以身心止息故。波波浪走者,妄心难歇故。道不远人,人于远处觅道,故转加悬远。法不离身,离身觅法者,如抱头痴狂寻头。行人到处奔波求法,不知止息一隅,十年八年不移居所,养得一颗沉着心,胜修一切法。不论城郭,或是山林。择一处住下,穿衣吃饭,少欲知足,依时过活,不由他悟。佛法只是歇得一颗奔波的心。若能歇得心,大地皆居止。莫到处移居换所,徒劳身心,熏习得失。如是改换,穷劫不得。古人云:向外做功夫,总是痴顽汉。又云:世间多事人,相趁浑不及。又云:兀然无事无改换。将身安养,心即休息。心得休息,默契法性。法性者,无败,无成。无得,无失。身安则道隆。心安则道成。志公云: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经云:身身灭为二,见身实相,不起身及身灭见,于其中不惊不畏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何以惊畏?以迷人不知道在己身中,在见闻觉知中,在穿衣吃饭中,不信佛是举手投足做得,故终日向外觅求,求而转失。懒残和尚云: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赵州和尚云:但能依旧,最为省要。歌云: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弊日,碧涧长流。卧藤萝下,块石枕头。山云当幕,夜月为钩。你我所需不过一床一月,一藤一松,奈何做妄想的奴隶,终日奔波,或营世间,或觅佛法。劳筋费神,大梦一场,终究是空。水月人间,空无一物。大智之人,不待花零落,即便知是空。

    2021-02-24

  • 人人天生是禅师

    人人天生是禅师你以为禅师是多么神秘的人吗?不,禅师是最平常不过的人。你以为禅师一定是出家人,剃了光头,受了戒的和尚或尼姑吗?不,在家的戴发的男男女女都可以是禅师。禅师跟他外在的身份、年纪、性别没有关系。禅师只是过的简单、平常、无忧无虑的人。禅师不必在寺院、道场或精舍里。在红尘中,有更多的禅师。禅师不必博学多识,不必正襟危坐,不必高山仰止,不必德高望重。但能天真自在,无拘无束,不为物累,皆是禅师。佛要三大劫修成,福慧庄严,功德圆满;禅师当下做得,天生即是,不必修成。佛佛样子相似,禅师个个不同。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特点,不变其状,不改其形,便是禅师。少几分刻意,多几分自然,禅师出世。少一些抓取,多一些放松,天真佛现前。少欲知足,适可而止,瞎子聋子,皆成禅师。妄心不歇,钻营求取,举世功名,亦成钝汉。大道至简,做一个禅师至易。何以故?你我本来是禅师,不必更做。如同你我是人,不必更成为人。若欲做人,反不是人。若欲成禅师,反成笑话。法师、经师、律师、论师,在文字中钻研佛法;禅师只是活出自己,不被他瞒。菩萨发心度人,在利他中圆满自己;禅师自性自度,识得自性圆满,不必更圆。大道者,欲圆反缺,欲成反败,欲作反伤,欲求反失。禅师者,不圆即满,不成即功,不作即完,不求即得。修行人多欲做佛。不知佛是何物,多劫也难做佛。若识得佛,弹指便成佛。有人只是识得自己,做得自己。没想成禅师,却活成了禅师的样子。佛只是天真,禅师只是率性。活得天真即是佛,率性从容即是禅师。做人难,做禅师太容易,只要活成自己。人不能活成自己,只因取难舍易,妄求太多,于天真本性上包裹太多,装饰太多,掩盖太多。但能一切无求,做得了自己主。即成得仙,活成祖,是本色人。成佛做祖,那是你天生的事。你我但能去其雕琢,本来是禅师。禅师不是修得,不是成得,不是外得,非努力所得。禅师者,怡然自得。自得其乐者,禅师也。不必施功,不劳机枢,识得自己,做得自己,便是本色禅师也。 

    2021-02-23

  • 问答

    问答顶礼禅师。亲人的失去离别,我不伤心。别人的辱骂,我不发怒。钱财的流失,我不后悔。一切都随他去。我心不懂,痛苦已经走了,但是为何快乐没有来。答:苦乐相伴。学佛解脱,非是有乐可得。诸佛常乐,非是觉受感官之乐,乃是寂灭之乐。经云:无苦无乐,乃是大乐。众生所有痛苦,皆来自快乐。所以求乐之心不死,烦恼诸苦不灭。若欲解脱清凉,但灭苦乐之心。苦乐灭矣,寂灭之乐现前。寂灭之乐,但无苦也,非别有乐可得。汝之求乐之心,乃众生无量劫来俱生习气,念念不停,难见难除,所以需要学法修行。寂灭之乐,非你所说,放下所谓的一些世间法,就能达成。佛法修行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听经闻法,精进用功,如理如法,实证实修,安于寂寞,简单生活,平常度日,不逐有缘,不依六尘,不着自心境界,才能转识成智,得真解脱。 问答学山师父好,最近每天按师父开示的方法发呆一小时。可以做到心空空洞洞,但也没有起刻意不让念生起的心,或者要找到觉性的心。经常盯着一处看好久,却也不知道看的是什么。或者完全没有焦点的睁着眼睛,在这种状态下感到非常清净明了。只是似乎到这一步后就没法继续深入了。可否请师父指导接下来该如何修?答:你这样练习本身就是结果了,为什么还要再求一个深入和结果?可见你还是法理不明,不知道为什么练习一物不为。练习一物不为,不是为了练习出什么来,也不是为了得到你所经历的那种清净明了。清净明了,是妄非净,骗汝识心。真清净者,念念不住,直用六根,见闻觉知,不生见闻觉知想,是名清净。我所教练习发呆、一物不为者,只是为了养成不依六尘,独处、简单生活的习惯,在这样的状态下,自然实现解脱,非离此状态别有解脱。觉悟与解脱简单至极,妄念不生,一切不住,即得相应。只不过,我们总是被自己的妄念和识心所骗,念上生念,心上找心,将佛觅佛,不了真性,心外求法,所以转加悬远。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练习发呆,休息身心,转所依识,习惯无依。能无依者,才是真自在,真解脱。此无依者,超心意识,非意想能知能测,故不可住着也。若觅无依,欲证无依,反成有依。解脱非是一切可得可住境界,而是无所住,无所得。得心不去,终不得道。将心用心,辗转冥朦。放心直用,玄义不远。不紧不松,是禅门功。

    2021-02-23

1654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9596979899100101

...

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