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第三十六讲

发表时间:2021-03-06

浏览量:1789

维摩诘经

第三十六讲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舍利弗对阿难说,我们毛孔里也有这样的香气。也就是说,我们也已经得闻大乘法药,也有了大乘出世间的智慧。阿难言:此所从来?你这个香从哪里带来的?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舍利弗说,是长者维摩诘派遣化人从众香国取来佛吃剩下的饭,然后在他的舍宅里面给我们吃的。吃完以后,我们毛孔里都有这样的香气,都如香积佛国的菩萨,和香积国的佛一样,都有这样的香气。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我们知道这个香饭是表法的,是法味。甘露味的象征,但是你再好的法,也是法。我们都知道清净本性无少法可得,无智亦无得。丝毫的法都要离,要舍得干净,才能真正解脱自在。所以阿难问维摩诘,这个香气,能够保留多长时间?其实这里就是讲,一个修行人他到什么时候就不需要法了,要舍法。当然了,修行人因人而异,舍法的时期也不尽相同。每个人修行的境界,他所领悟到的实相,他的根基,他的状态是不一样的。维摩诘言:至此饭消。真正把这个饭消化了,也就是听得懂无情说法,香气就消失了。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然后问消化此饭需要多么?维摩诘回答:需要七日。七日是个概说。其实佛法里用这些名相都是表第一义谛,都有它的寓意。当然这个寓意也只有我们自己去理解,学过《破相论》的人就知道,《破相论》里面讲,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吃了三头六升牛乳而觉悟的,三头比喻是三聚净戒;六升乳是什么?指六波罗蜜。他这样解释呢,我们还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吃了六波罗蜜才成道的,而不是吃了世间的六瓶牛奶。我都吃了好几箱牛奶了,我怎么也没开悟呢。所以吃了六升牛乳,六波罗蜜,才能成道。这里的七天我们可以理解为七识处。七识。你什么时候知道这个饭是从识出来的,从意识,从你阿赖耶识,从你那七种识里出来,这个饭就消了。不再执着识食,转识成智,这个饭就消了。你通达一切法都从意识、从妄想生,也就没这个法了。就消化下去了。怕大家听不懂这七天到底怎么回事,维摩诘继续讲: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声闻人听了这个法,证得声闻果,得入正位,这个饭就消化了。这个香饭,是法的象征。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每个人看到的不一样。声闻乘人,他学的是声闻乘法。他证得阿罗汉果,自认为解脱了,这个饭就消了。这个法他不会再去修了。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证得究竟的阿罗汉果,心得解脱,这个时候这个法就消了。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若没有发大乘意,食此饭后,直至发大乘意,此饭乃消。就像这些声闻乘众,在会的声闻众,听了维摩诘讲的大乘法,听了天女及他方世界的菩萨讲的不可思议未曾有法以后,发了大乘心,这个饭就消了。你所食的饭,所修的法是相应的。就像我们坐船到河对岸,到了河对岸这个船就舍了。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发大乘心的,得无生忍,然后此饭乃消。己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佛法的作用,虽然能除一切烦恼毒,但是他并不真实。因为烦恼本来也不实,所以除烦恼也是在幻中除,并没有实有的一个法去除实有的烦恼。所以这个香饭一定会消。会消灭,会消失。因为此饭本来就是一个对治虚幻烦恼病的幻药。这个幻饭,再好的法,再殊胜的饭味,也等于零。这只不过对不了达实相的,初心的众生,初学的众生,所说的方便法。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一个香饭,能做佛事,能度化众生,能让这些人,各自得到利益,各得相应的解脱,相应的修行。佛言:如是,如是。阿难。就着这个机会,佛就开示了,佛下面的开示,就是和我们所学的禅宗特别相应,其实就是在讲祖师禅的,讲禅宗的法门。虽然翻译的人,翻译的比较正统。其实会看的人一看就明白了。或有佛土。并不是说地球以外,就是说有的地方,有的人,上上根基的众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这个就跟《法华经》里的普门品,和《楞严经》里的观音三十二身意思一样。有以佛身得度者,示现佛身而为说法。像这些声闻乘人,他见了佛,听了佛讲法,他就去修道,就去证道。也就是入了佛道,再也不会退转了。这就是以佛光明而做佛事。有的人就观想佛,像学净土的,观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相光明,放光照自己,然后就把心摄住了。这就是以佛光明而做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的人入了禅定,看见了净土的菩萨们都在那修行。看到经典里写的那些个菩萨们修行,升起了信心。这是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佛所化人就是变化的人,化身佛。佛所化人,狭义的讲,就是世间各个领域里面,法身会示现很多觉悟的人。但他示现的都是各行各业,完全不学佛法的人,这是狭义的。广义的讲,一切草木瓦石有情无情山河大地,所有的一切,都是佛所化人,都是化身。我们动的念头,想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是佛的化身。所以六祖大师讲三身的时候,清净本性是法身,我们当下这个肉身就是报身,我们思量,我们做事情,我们生起的一念善恶心,一念分别心,就是化身。所以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古人一听竹子破裂了,听竹子啪地一声响一下开悟了。就是佛所化人而作佛事。维摩诘去香积佛国派的化菩萨,把香取来。讲的这个故事,大家忽然之间,回光返照,心有所悟。这是以佛所化人而做佛事。有以菩提树而做佛事。有的人根基大,看一棵树,这棵树多么安静,多么无为,树的声音多么悦耳。顿时一切妄想息下来。看菩提树就开悟了。过去古人有很多的人,包括有两个争论风动还是幡动,看风都开悟了。风、幡都能给我们讲法。无情说法。这是以菩提树而作佛事。这里面就没有讲到是谁在用语言在讲法,在用文字在讲法。全都是在用形象、用无声的无文字,用幻化像在做佛事,在讲法。看你会不会听。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佛的衣服、卧具,也能表法,也能讲法。六祖大师得了衣钵以后跑了,知道有人追他,就藏了起来。大家都追六祖大师,惦着要他的衣钵。慧明上座,他也是为衣钵去的,但是为了衣钵而听到了六祖大师无上的开示,最上乘法的开示。最后把他逼的,我不为衣钵而来,我为法而来。这也是以佛衣而作佛事。没有那个衣钵,他能追六祖吗?他不追六祖,他能知道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本来面目吗?所以以佛衣而作佛事。包括西蜀的方辩,六祖大师问他:你平时做什么事业?方辩说:我平时是搞雕塑的。你搞雕塑的,你给我雕一个看看。方便听错了,还以为六祖让他雕一尊六祖的像呢!方辩一听六祖的话,不知什么意思,妄测。不知道怎么雕。他以为六祖让他给雕一座真身像。过了几天,雕了个像给六祖大师看。师父,你看,我这个雕的怎么样?六祖摸摸他的脑袋,说,你只懂雕这个,而不懂如何雕刻佛性。这是以佛像、以佛衣服而做佛事。我们都知道丹霞烧木佛的公案。虽然那木佛不是真佛,但是没有木佛演戏,丹霞能讲出这么妙的法来吗。而以佛衣服、佛卧具而作佛事。甚至包括初学的众生,一看到佛像,升起了恭敬之心,开始皈依佛门,逐渐深入佛法和修行。看到卧佛躺在那很安祥,对佛法升起了信心。《法华经》里说:若人入塔庙,一声南无佛,但复一举手,若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若人入塔庙,只要入了寺庙,看到了佛的形象,一举手,一低头,说一句佛真庄严,就成佛了。就这么简单。

有以饭食而做佛事。穿衣吃饭,都是道场,都是修行。会修行的人,就在当下的穿衣吃饭上修,在走路、扫地、洗衣这每件小事上修,带着觉知,不打妄想,安住当下。不须远求佛道。只要你不打妄想,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在修行。不是说,光是香积佛国能这样,香积佛国不在他方,就在你自己的生活里。你在婆婆世界能够从这些小事上入手,不必远求,娑婆世界就是香积佛国。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只要众生能够以这个相,以这个形象,以这个因缘,能够安住当下,无不是佛法,无不是佛事。中午吃的带鱼,很多刺。素带鱼,你别多想,素带鱼,带鱼还有素的?有!从河里捞上来的,死了的带鱼不就是素带鱼吗!所以一直拔这个刺,大家见谅。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包括上面的有以饭食而做佛事,和下面的有以诸佛进止威仪而作佛事。有很多人喜欢喝茶,现在有茶道,茶艺,禅茶一味,有的人在品茶中品禅,在喝茶中练习觉知和专注,修身养性,长养定力。所以,做任何事都可以把它当成佛事,最主要的是看用心是否合道,是否能安住当下。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佛一讲法就讲,法如梦幻泡影,如水中月,如镜中花,如阳焰,如芭蕉坚,如乾闼婆城,这些现象都喻一切法虚妄不实。以这些比喻来做佛事。有人看到水中的月亮,看到花开开落,忽然悟到一切法都如此,无常速坏,但有其影,而无实质,忽然有所领悟,放下很多。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通过语言文字,我们能入道;或者通过听一些音声,也可以入道。包括极乐世界里面的鸟啊,树啊,迦陵频伽的声音,八功德水哗哗流动的声音,都能做佛事,都能令人开悟。当然了我们自己没有福报,只能在自己家门外的那个臭水坑边儿蹲一会,闻闻臭味儿,听听鸡叫鸭叫,忽然之间也开悟了。你不好好修行,那你只能感召一个臭水坑。现在是因为大家都乱倒垃圾才臭的,小时候也挺干净的,在里面游泳,在里面还捡过金戒指啥的。我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我家旁边有一个水坑,挺清凉了,能在里面游泳。后来没过多少年,全都奔里倒垃圾,没法游泳了,太脏了。没关系,现在有福报了,来到西湖边儿上,西湖治理的好,一直那么干净。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清净佛土不遥,你能安住寂寞,无事不闲谈、戏论,那就是最好的修行。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会修行的人,你不需要跟他说那么多,他自己也不需要听那么多,上上根器的人,言下即能相应。与什么相应?与无作、无为、无识相应。无识,就是离心意识,息虑忘缘,休息身心,不到处奔波造作。现在我们就知道了,佛土在哪里?就在你的脚下。动念即乖,拟心即错。不离你当下。你着在一个当下,它又不是了。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这个诸佛你不要想是别人,一切有心者自有诸佛,诸佛是自己做的,非从外来。六祖大师讲过,《法华经》里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你不要以为开佛的知见,佛早具知见。是开你的知见,是让你入佛知见。开你的知见,你要开佛知见,不是佛要开佛知见。所以这里讲到诸佛威仪进止,也是讲你的威仪进止,带着觉知,不论做什么,都是修行,都是佛事。你所做的一切,都不离自心。古人说,相逢不相知,共语不知名。你每天和它相逢,就是不知道。你每天自言自语,不管你和谁说话,都是在和自己说话,但你就是不知道,还和这个吵,和那个吵,和这个论,和那个论,其实都是和自己吵,这叫共语不知名。古人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这就是威仪进止,诸所施为,皆是佛事。禅宗里面讲的,吃茶去,刷碗去,洗钵去,锄地去,睡觉去,虽然有时祖师别有他义,但也包含着让你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你做的一切,都比你在那里用脑袋瓜子想更好。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不打妄想,那就是真性,活活泼泼的解脱。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六根虽有见闻觉知,而不染万境,真性常自在。所谓的不解脱,那就是住在意识思惟里面了,住在念头里面了,叫不解脱。从那里一出来,不管你干吗,只要你从那里出来,出来的一刹那,一刹那解脱。一念出离烦恼的执着,一念解脱,也叫一念觉。一念住着,一念执着,一念烦恼生。一念出离,一念清净,一念极乐。所以佛是心做,极乐是心生,一念心不住着,一念净土,一念弥陀。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你安心,你无欲无求,那就是佛。佛,就是一个心念状态的形容。你不要认为有一个佛。佛是一个状态,是心态,是心解脱的状态,是心无束缚,没有烦恼,不执着的一个心念的状态而已。不管做什么,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都是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这里的四魔,其实是指修行人的一切执着,包括对生老病死的执着,对四大五蕴的执着,无明贪爱愚痴嗔恚的执着,因为这四根本执着,而生八万四千烦恼。以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才有种种的方便法而为佛事。佛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正是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幻病。这个烦恼都不是真实的,所以佛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不真实。以幻药治幻病,最后发现没有病,药也就没用了。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你这个明白了,一切佛法你都通达了。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他能够知道所现的佛土,只是影像,皆不真实。这一切施为运动、言语、音声,所有的一切,都是佛事,都是清净的,都是解脱的。不管是在此地,还是他方,都是影像,都是佛事,都是净土。明白这一点,就再也不执着一个清净佛土,讨厌一个污秽的佛土。不会。现清净佛土,也知道是幻化,是佛事,梦中的佛事。处不净秽土,也不会厌恶,知道是幻化的,也能于此而做佛事。所以既不贪净土,也不厌秽土。若见一切不净佛土,比如说见此娑婆世界五浊充满,杀盗淫妄,高低不平,知道是法身现的一个影像,不会讨厌它,不会说厌离,也不会被它障碍,不会舍此求生于其他佛国。只是于清净自性而生慈、悲、喜、舍,生清净心,生欢喜心。未曾有也。也就是说解脱了,能够入此一切诸佛法门,知道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从本性虚妄生起,不实,一个作用,一个妙用,于此不住。心得解脱,从来没有过的自在。

如果能通达清净自性,无净无垢,就再也不会去向往一个,厌离一个。因为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离也离不开,取也取不得。最后要彻底歇下来,安住自心,才是真正的净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这个诸佛如来功德平等,是讲自性,讲不可得。觉悟到这一点就叫功德平等。谁觉悟了,谁就是如来。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所现佛土不同,不是佛现的佛土不同,是众生根基不一样,他自己感召到的佛土和法门不尽相同,他的领会的能力不一样,他的业力不一样,所以感召的佛土不相同。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见外相的世界有种种差别,而虚空却一样,没有任何差别。一切法也一样,看上去有差别,但其实质是一个,也即是性空。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见到佛的色身、像貌有所不同,但解脱的智慧却一样,没有若干区别。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为何如此?如是佛法,皆从智慧生,从清净性生,从诸佛心生,所以其性不二。我们学不二法门,就是要领悟这不二实性,不着于相。如果你执着法,执着所现的形象,就是二法。这些法都是虚妄的,不可得的,方便的。是从本性上现的一个影像。通达此理,即不着一切法。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为啥?没有东西可受,没有一个法可得,你用多少劫,无论如何用功,求一个法也求不到。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诸佛皆从自性演化出无量的差别相,无量的法门,无量的功德和智慧。但是没有一个是可得的,没有一个是实有的。所以说你有多大的智慧、辩才,都是不可思议的。你智慧辨才,也只能落在有为上。本性是无为法,不可思议法,是无所有法,是不实之法,是不可得之法,是自证圣至境界,唯心所现。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己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听你这样讲,我再不敢说我是多闻第一了。佛看到阿难感觉自己惭愧了,佛又鼓励他。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你不要不好意思,你那个第一呢,还是第一,是小学生中的第一,不是中学生中的第一。我们说的就不像佛陀那样委婉了,比较直接,就得直接打击他。打击谁啊?打击阿难。打击的了吗?打击不了。阿难在哪儿呢?早就成死人了。有的人会说:不对吧,这些阿罗汉都住在灭尽定里呢,怎么说是死了呢?大迦叶,住鸡足山了,我还去看过。很多人都说看到过大迦叶。这个人真在那儿,很多菩萨在禅定里都看到大迦叶在鸡足山了。哎呀,怎么谁讲什么你都信呢。我还说自己在禅定中见过提婆达多,见过善星比丘,见过金翅鸟,见过罗刹,见过须弥山呢,你也信啊!信,我们信!师父说什么我们都信。你信吧,我不信。我们千万不要信任何人的一些说辞,即便他真的在定中见过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一些形象而已,不足为凭。大迦叶没在鸡足山。师父,大迦叶没在鸡足山,那在哪里?在你妄想里。那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吗?文殊菩萨也没在五台山,文殊菩萨就在你们家厕所里呢。你家厨房、厕所、下水道里到处都是文殊。你就是活文殊,你还奔哪儿去找文殊?迦叶、阿难、观音、势至都是你,都不离你当下这念妄想,讲一切法都是在讲你。师父,我到底是谁?我到底是阿难,还是迦叶,还是文殊?你爱是谁是谁!跟我有啥关系。别我说什么你就着什么。说是你,也是假名,别执着有个自己。我才没心思去想你是谁呢!说你是佛,你是观音,你是阿难,就是骗你,逗你呢,千万别当真。

阿难是多闻第一,在声闻中多闻第一,但不是在菩萨中多闻第一。佛还哄他,你别生退心。你虽然不是菩萨里的第一,但是你是声闻从里的第一。这些声闻乘人,佛的常随众弟子都非常的可爱,戏演的很真。一点漏洞都看不出来。只有慧眼才能看的出来,没有慧眼是看不出来的。装的像。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有智慧的人,他不会去想象菩萨的心行,不会去猜测菩萨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你想也想不到,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功德无限。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为啥不可测量?因为没有功德,一切都不可得。如果你认为有,那就可量了。没有才不可量,不可测。不可得,才不可量。离于心意识才不可量。金刚经云:以福德无故,说福德多。它非是心数法,所以不可量。非有所得法,所以不可量。非定法,所以不可量。没有实有的功德。梁武帝问达摩,我建寺度僧,有无功德。达摩说:无功德。不仅功德不可得,智慧也是虚妄的,也不可得。不仅智慧不可得,一切法皆不可得。

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佛说,阿难,你先不会去想菩萨的境界。维摩诘一时所现的神通之力,这种神通变化,这种示现,这样的智慧,声闻乘、辟支佛人,于百千劫,尽力变化,都做不到。为何如此,声闻辟支佛所行,都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以意识心去测度,没有超越心意识,都是在鬼窟里做活计。没有离开身心意识而修行。而菩萨是超越了身心意识,是智慧的神通。所以这些声闻辟支佛就是以百千劫尽力变化,也赶不上维摩诘的这种神通智慧。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一听到佛和维摩诘讲娑婆世界这些菩萨的修行和境界不可思议,这些神通变化,都是智慧方便示现,众香世界的菩萨开始心生惭愧。因为刚来的时候是带着轻视的心。其实这个轻视的心还是因为着相。我们刚到此土的时候,对此土的样貌和此土的菩萨、众生都生了下劣想。虽然极力的控制,也控制不住。没办法,本能,直觉,观念造成的。昨天看足球,看巴西和比利时踢,一开始就输了两球。哎呀,这个心呀一直就跟着起伏,跟着波动。一直告诉自己都是幻化的,没有巴西,没有比列时,怎么说都没用,心里面还是喜欢巴西,恨不得赶紧进球。因为心里已经执着巴西队了。球一到了对方门口,那个心噔噔的就跳,跳的我都害怕了,心脏病犯了。然后就开始闭眼,不思善,不思恶,观鼻吸,观了半天也不行。睁开眼继续看,多年的修行被一场足球击溃了,崩溃了,全军覆没。管它呢,我这人也不重视修行,我更喜欢足球,更喜欢心跳的感觉。给自己没修行找点借口吧,谁让咱是凡夫呢。所以这个心动呀,这个取舍啊,分别啊,希望哪个好啊,这是因为心里早就有了分别,早就有了预设。除非是机器人,是植物人,脑子不听使唤,否则,见境见相还是会生心的。但是没关系,别住就可以了。看完球,立刻放下,虽然巴西输了,不会真的难过。如果说,比赛结束了,自己喜欢的队输了,就晕倒在地,或者上吊自杀,这就过了,就是执着。如果看啥都跟木偶、跟石头似的,那也不太可能,那得修多少年,修成什么样才会对一切境完全无动于衷。就像卧轮说的似的,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如如不动,不是对境不起心,而是不生烦恼心,不住烦恼心。我们遇境起心动念,有的是很正常的,是真如自性起念,是见闻觉知的作用,是正常分别一切法。但后面不能当真,不能生分别想。我们是随处不住,随处解脱,看完就忘了。昨天一晚上也没睡好,没忘,到现在也没忘呢。不过好在还有个法国队。巴西输了,没关系,我已经不喜欢巴西了,我还是比较喜欢法国队。俩队都喜欢,但从潜意识里讲,还是比较喜欢法国,法国是浪漫之都,出过很多世界文化名人,有大艺术家,有哲学家,宗教思想家,非常有艺术气息的一个国度。法国人艺术气质都比较浓厚。我这人喜欢艺术,虽然我是农民出身,但我喜欢艺术。这笑话讲的,讲的我自己都破颜微笑。我们学的就是破颜微笑的法门。最后自己把自己逗乐了,就解脱了。讲到哪了,拉回来,马上拉回来,谁帮我拉回来。我己经跑到九宵云外去了,跑到了香积佛国。拉不回来了。没事讲什么经啊?讲这闲篇儿多正经啊,讲这正文多无聊啊!

所以这个香积佛国的菩萨们,其实也都没有定力,看到娑婆世界的众生就动念,就生下劣想。他们也告诉自己不要生下劣想,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习气。在香识佛国早就开悟了,但遇到境界,还是生下劣想。现在听了佛陀这样讲,又觉悟了。天天老觉悟,一天觉悟好几十次。我也是总觉得自己开悟了,然后又迷了,又开悟了,又迷了。到现在总觉得昨天好像没开悟,今天开悟了。到明天又有不开悟了,这证明起伏不定,真没明白。意识又开始糊弄自己玩,不管是开悟,还是没开悟,都是自我的把戏,是念头在愚弄它自己,什么都不能信,不能当真。相信自己开悟了,是妄想。认为自己没开悟,也是妄想。离此二端,不生开不开悟想,是为入不二法门。所以今自悔责,舍离是心。舍离什么心?分别外尘相的心。什么叫实相,法国队一胜,我就把巴西忘了。总有东西代替过去的。这叫世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你让我看实相,没门,我才不看实相呢,怪费劲的。十二因缘法无尽相,这才叫实相。无穷无尽,总有一个代替一个,你哪个也别着,别住,过去就放掉,别牢牢地抓住不放。反正这个没了,又来一个新的,这叫观实相。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诸佛度化众生的智慧方便,变化无穷,无量无边。有的是。这个没了,还会出新的。这场电影是没有尽头的,我们住妄想境,不加了之。常住里面,反正电影永远上演,这场结束了,另外一场就上演了。此方结束,另一方又登场。这个故事结束了,还没来得急难过,哇!喜剧又开始了。师父,你这是让我们解脱?还是让我们轮回啊?你爱怎么地,怎么地,我还是那句话,跟我没关系。

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他们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土众生、菩萨还有佛讲法不可思议,这么大的智慧,所以生了一念心,您也给我们讲讲,让我们也带回我们的国度,我们的国度菩萨都是一根筋。光知道吃香饭,没有娑婆世界的这种变化,没有这种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眼花缭乱,让人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您也给我们讲点法,我们带回去。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这个有尽无尽就是我刚才讲的,此方谢幕,另一方又登场。此方唱罢,彼方登场。十二因缘不尽相。所以我们一开始学佛,会看到佛陀一直在讲,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但那是方便说,不是实相。学到后来,才知道实相是:世间的一切都是常的,当你不生心的时候,连常都没有。超越于常无常,说名为常。一切唯心所现,既不是常,也不是无常。讲无常,是对小根小叶讲的,对众生讲的。实相是没有生灭。生灭是幻化相,无常是假的。心境一直都是这样,无常变化,那是一种错觉,是心意识里的事,是生灭里的事。实相没有这些。看你起不起心,动不动念,分别不分别。你能不能直用直行,能不能随用随不住。你直用直行,无穷无尽。你也甭想轮回不轮回,也别想生,也别想死,安住一心,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也没有生,也没有死,一直都是这样。法身不是现这样,就是现那样,但是,不管现什么样,其实都是妄想,都是自心妄计的,没有现与不现。当生处即是无生。投胎就是不投胎。投胎明白了不就是不投胎了吗!你不明白,你以为成佛就不投胎了。其实你还是投胎。那就是声闻乘人的知见,以为证得阿罗汉果,就可以不来世间,不投胎了。但是如果认为成佛,还会再来,还投胎,那还是妄想。离开投不投胎,直用直行,是为入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