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师禅与如来禅的特点

    祖师禅第二讲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特点刚才进来两个人,我们再重复一下,我们学习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区别和佛法的知识,一讲话,“我知道,师父,我能讲什么是如来禅,什么是祖师禅。”我们学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目的是照着古人,照着佛陀的行持去修行,去做,然后达到同样解脱的目的,这是我们学习禅法的一个宗旨,而不是学习知识。什么是如来禅?什么是祖师禅?我们会在这一讲里跟大家介绍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特点与区别。这一讲整理成文字,篇幅有点长,大家看时有些耐心。这也是学法的过程。相信这个问题是许多学法人心里都很模糊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解脱路上要明白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直接关系到你的解脱知见。顾名思义,如来禅是佛陀的教法,通过语言文字直接的开示,让大众了解佛性和修行方法。它大多数体现在佛陀的教法中,多表现在经典中,在经典里面很多教法都是如来禅,比如说我们学习《楞伽经》,讲唯心所现。学习《大般涅槃经》,纯说佛性。学习《六祖坛经》,六祖坛经用语言文字直接说出实相,并告诉你怎么修行,怎么用功,说的很清楚。比如讲到无念,讲到一行三昧,讲到在家修行的无相颂。如来禅并不一定只在如来的经教里体现,祖师说法里也有大量的如来禅教法。比如永嘉大师证道歌,全体都是如来禅的开示。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并不是他说了一个顿觉了,如来禅,那他就是如来禅,而是他教法的特点就是如来禅。比如说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达摩祖师的《血脉论》,整篇基本上都是如来禅的开示,当然也会有一两个类似祖师禅公案的地方。如来禅的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给学人指示实相和修行方法,直接去做功夫,比如告诉你乐远离行,告诉你持戒,告诉坐禅,告诉你怎么牧牛,你照着去做,时间久了,功夫纯熟了,就能实现解脱。比如说师父在这里开示,如果从特点来讲就是如来禅的特点。不论我怎么开示,不论我怎么讲,我都是在用文字表达。只要你想让学人通过你的讲解来理解佛性,用意识来思维修行,这样的理解是头脑有迹可循的,这个是如来禅的教法。所以如来禅,大多数指佛经里和祖师直接的开示,特点是用众生能够理解的,有道理可寻的,有方法可入的来引导学人修行和见性,叫如来禅。你明白这个方法,明白这个道理而去实行的,这个就是如来禅的教法。那我们再看看祖师禅。所谓的祖师禅,就是善知识,祖师,禅师,用他灵活的、特殊的、无理的手段,不完全通过语言文字,有时也通过语言文字,但这时的文字是无理数的,无思维可入的,大多数通过灵活的,非常规的,变化多端的,不限于语言文字的方式来启发学人,让学人顿见本性,得大解脱的方法。学人在祖师的示现里边找不到任何的定论和可以把握的特点,但是他会忽然觉悟本性。祖师根本就没有明示你什么是佛性,却在他的教法里隐藏着实相。因为学人的时机因缘,因为他的悟性,他在善知识面前忽然就领悟了祖师真正想要告诉他的。有时候是在善知识前,有时候是在无情之物前,不知道因为什么,听个鸟叫,看见一个动作,闻到一股气味,都有可能见性。鸟叫里面没有谁在讲法,有人说鸟在讲法,鸟才不会讲法,只是听者会听。听个鸟叫开悟了。看到一个形象,看到一个事情,看到竹子裂了,看到两个不相关的人说话,他开悟了。看到大街上卖肉的,问要瘦的还是肥的,忽然开悟了。这里根本没有一个谁有意给你说法,但你却悟到了实相。开悟的机缘有很多,别人给你讲句佛法,有情说法,你听着开悟了。有时是无情说法,无意给你说法,你一听也开悟了。讲法的人有时是明确地想让你明白,有时是无心的一句话,没想让你明白,你反而明白了。关于祖师禅,我们可以举一些经典的案例。赵州禅师说:狗子无佛性。这就是祖师禅。南泉斩猫的公案,大家说出一句,我就留着它不杀,说不出来,我就把他杀了。还没想呢,刚要说,剑已经落了,猫已经死了。这就是祖师禅的特点。什么是佛?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阿难问大迦叶,世尊除了传你锦兰袈裟外,还别传你个什么?大迦叶喊阿难,阿难应诺。大迦叶说:“倒却门前刹竿者”。这就是特别鲜明的祖师禅的特点。“倒却门前刹竿者”这句话迷惑了自古以来多少人的心。大家都在这句话上琢磨,琢磨出来的道理千奇百怪,但都不是祖师说这句话的意思。也有时候,祖师给你说的一句话,确实是有道理的,学人因为这句话的道理而悟道。通过意识,通过思维也可以悟道,但是悟道最后也是离开这个意识。但是像公案里的这些开示:“时人见此一株花,与梦相似”。这些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没有道理可讲,就是为了让你打破意识思惟心的执着,正是意识思维的习气让我们轮回生死,能打破这个习气,就说明你有了出离无明的智慧和能力。这是祖师禅的特点。我们昨天学的那个公案其实是很经典,很精彩的。如果按照特点来讲,其实那还是如来禅的一个示现。因为他告诉了你一物不为的状态,千圣亦不识的状态,其实都已经说透了,说明白了,但是也需要很高的悟性才能体会到这里边的含义。比如六祖大师对慧明上座的开示,慧明上座去追六祖,说:我是为法而来。六祖说:你既然为法而来,好,你先屏息诸缘,先休息一会儿。先屏息诸法,坐几分钟,静下心来,让所有的思绪停止。坐好了之后,六祖看他确实静下来,坐住了,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段开示,其实跟那个一物不为的公案是一个道理,这就是告诉你怎么用功,你就这样坐这儿,什么都别想,连什么都没想的概念也没有。但你又不是处在断灭的状态,也没在禅定里,也没有处在无记中,也没昏沉,就是自然地息虑妄缘,正与么时,你是谁?这是六祖引导慧明上座自见本性的一个方法。就是休息身心,又没有压制自性的念头,正那么时,你去默契你的本性。如果你说:我坐这什么都不要想,你一直在告诉自己什么也别想。完了,已经有了一个什么都没想的概念。你说,我坐这儿一物不为,这还是为。你执着这个一物不为,还有个一物不为的概念,就变成为了。这个时候,往那一坐,千圣亦不识,没有一个东西能形容他。但是我们就只是这样呆呆坐着吗?难道我们坐着的时候没有呼吸了吗?不是。念头就断灭了吗?没有。佛性断灭了吗?没有。人虽坐在那里,一切的思想意识心识都在活动,六根都在自然起用,只是头脑有意识的思惟和活动止息了,本性一直在通过六根在流动,所谓六根门头一直放光,虽然在流动,但又没有任何可住可思惟的地方。正是“这么”个时候,那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本性。可是,你又找不到这么个“真心”和“本性”。它是无形无相的。它无法住着和思惟。这个本性的智慧,他随时随地都会在启用,就看你把握到了没有。看你能不能领悟到这个自性的用,而又不住在这个悟上。如果你轻轻捕捉到了,一念,就觉悟了。这就是“言下见性”的原因。正与么时,啊哪个是你本来面目?不是让你去定义那个“与么”时,也不是让你思惟那个“状态”,是让你默契它。你不思善,不思恶,而没做不思善不思恶想,勉强说,那么一刹那,那就是你本来面目。可是,又确实没有那么一个时刻,也没有那么一个状态是你的“本来面目”。因为“时刻”是我们的妄想,“本来面目”也只是一种形容,你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本来面目。”这些名相和词语都是头脑的住着和定义,根本没有那么个“一刹那”、“与么时”、“本来面目”,没有那个悟。祖师用的词叫“与么”时。“与么”就是为了区别特定的一个时刻,所以叫“与么”。这个就需要你们去做,去实修,在实修中自己去观察,去体悟,去经验。别人怎么跟你说,你都是在头脑中理解。只有你自己去实行,你才能实证。还有一个开示,是太原孚上座讲涅槃经,讲的非常好,专门讲法身,讲的很究竟,很到位,讲到法身佛性的特点,按照经典来说,他讲的没有问题,其他人也听的都是全神贯注,觉得讲的很精彩。但是有一个禅者听了,噗嗤就笑了。他这一笑正好让太原孚上座看见,讲经结束之后,太原孚上座问禅者:我哪里讲的不对?让您笑话了。禅者说:你只讲到法身边上,你只会讲如来禅,祖师禅你还不明白,佛陀说法的真实用意你还不明白。你还不识真法身。学法之人没有贡高心,傲慢心,他自己有问题一定是知道的,他觉悟了他一定也是知道的,他还有疑惑他一定不会藏着这个疑惑。就像我们得病了一样,得病一定会有烦恼,有痛苦,你一定会去看医生,你一定会向人请教,你不可能自欺欺人,说自己没病。修行人也是一样,有烦恼,有疑惑,有地方没有通达,他一定想尽一切办法向明白的人请教,求开示。太原孚上座就是这样,他讲的再好,在平时他一定是有疑惑的,通过讲经,他并不能解除自己所有的问题。所以,当这个禅者这样说的时候,他很谦卑地请教禅师:到底怎么才能够真正明了觉悟法身。我怎么做才对?禅者就告诉他:你罢讲一个月,别讲涅槃经了。你找个地方独处,什么都不要想,只是静静地坐着。禅者给太原孚上座的开示,就像药山禅师在石头上坐着那样,就是我这两天给大家开示的一样,一物不为。这个要去做,我对你们的要求,每天只是坐半个小时,其实半个小时远远不够,至于坐多久,看你自己的情况。主要是看你的道心,看你的悟性和根基。看你求法的心。太原孚上座听了这个禅师的开示,当天晚上就坐了一两个小时,到了后半夜的时候,他就突然明白了。《灯录》里记载的,他坐了两三个小时,就忽然觉悟了。然后他去找这个禅师,禅师考他,他回复了一句。禅师默认了他。你们练习过一物不为,也不是发呆,也不是打坐,偶尔可能打点妄想,也不是无记,也不是昏沉,偶尔也有昏沉,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就是在那里坐着,息虑忘缘,看着念来念去,不去管它。像慧明上座,像太原孚上座那样去操作,你一定会有所收获。慧明上座按照六祖大师那样操作,没多会儿,他就觉悟到了。原来他在五祖麾下这么多年错用了功夫,通过六祖给他的简单的开示,因为见地和用功的方法完全不一样,他才知道原来言下就能见本来面目。太原孚上座那天晚上按照禅者指示的去做了,才明白了佛法的精髓根本不在经教里,不在任何的有为里,而在自己这里,在言下,在无功用处,在无用心处,在彻底放弃一切的想法和努力时。才知道佛法原来是另外一种样子,根本不是以前自己所学的那些。他从此不再怀疑天下禅师老和尚的舌头。原来他以为那些禅师们全是胡说八道,现在才知道,人家讲的那些看似云山雾罩的东西,才是真智慧,真功夫。那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原来不是胡说八道,原来那才是佛法。你看,通过这种直接开示也能让学人悟道,但是这里边有个前提就是你要有实修的基础,要能自己去操作,你要练习,要有积累,要有善根,不是说你一听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应该先明白怎么去修,怎么去做,怎么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才有机缘开悟,最重要的是一个机缘是明眼的善知识的开示,这非常重要。如果是一个过来人给你指点,而你又为此做足了准备,就容易相应和觉悟。有时候你自己坐两天两夜也觉悟不了,机缘没到,用错了心。赵州禅师说过一句话,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对这句话,过去我就考过很多的学人,大家给我的答案也是各种各样,但没有一个人明白赵州的意思。什么是有佛处急走过?没有一个人真正会的这句话的意思,会了这句话的意思,就知道怎么用功,就真的开悟了。祖师禅真的能考验一个人是否开悟。不明白的人,以为这里有什么玄妙,其实一点玄妙都没有。那是见地和功夫到位,自然就明白的道理。就如同明白男女黑白一样。这是祖师禅,是自己明白了,觉悟了,随时能实现解脱,这是祖师禅。有时候如来禅和祖师禅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分,有时候他们之间是有交界的,有时候又完全不同。只是为了教学,为了让你明白这两种教法的区别,教你怎么做功夫,才方便说祖师禅和如来禅的特点。还有一个原因,是教你不要被其他人讲的知见误导。会祖师禅的人一定会如来禅,会如来禅的人不一定会祖师禅。会祖师禅的人,对经典一定是通达的,通宗通教。宗指祖师禅,教是如来禅。一般来讲,我们为大众开示,普通意义上的开示,会说得很明白,祖师禅比如来禅要高。这在古人那里已经明确开示过了。比如仰山禅师对香严智闲禅师的评价,一开始香严没有真悟,仰山说他只会如来禅,还不会祖师禅。会了祖师禅,那才是真开悟。这就说明会如来禅的人未必会祖师禅。在《灯录》里面记载,香严智闲禅师是沩山的弟子,和仰山禅师是师兄弟,都是沩山的弟子。有一次,他觉得自己开悟了,说了一句: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已经彻悟空性了,贫就是空的意思。就是说,去年我对空的领悟还不是真正的空,贫就是没有的意思,穷无一物。今年贫,实是贫。今年贫,今年悟到这个空,是真正的空,因为连空的概念都没了。这在理上没有问题,但是你说出这句话无法看到你的修行。我们看为什么这句话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解脱能力。去年那个贫还有个立锥之地,所谓立锥之地,就是还有个抓头,还有个救命稻草,有个能所,有个依止,有个所得的空,还没有与真正的空相应。这是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连椎也无,连那个锥尖都没了。也就是连空都扔了。这就是无依,这个无依才是一切的依赖,能所都没有了。这对实相的表达没有问题,这也是一种悟,但这只是理悟,功夫看不到,体现不出来。因为这个知见可以从别人那里学来。到了仰山那里,仰山一听这个就说:只许师弟会如来禅,祖师禅还未梦见在。虽然你觉得自己悟的很透彻,很究竟,整部大藏经讲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力,还有性可见,有法可得。今年贫,连那个锥都没了,无法可得了,完全的无依,无所得。也就是黄檗禅师说的,亿万人到了这个地方全都怕了,因为没着没落的,没个抓头,啥都没了,全都转修有为去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跟这个无所依相应。这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已经把理讲的很透彻了,但是仰山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就是你这个悟还不是真正的悟。说这个话的时候,香严智贤已经开悟了,只不过,他是用如来禅的方式,也即是用可以理解的语言的方式说出了自己的悟处。但是仰山说他不会祖师禅,那么香严就说:好吧,你不信我,我再给你讲一句,他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我有一机,我有个机巧,有个宝贵的东西。瞬目视伊,这个东西能动眼睛看,能作用。这一句还有点如来禅的意思,如来禅讲佛性,他说的就是我有个佛性,它每时每刻都在作用。后半句就是祖师禅的特点了:“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我已经告诉你这个佛性是什么了,但是你听不懂。你听不懂,我也不再费力告诉你。我就回过头来,喊一声旁边的沙弥,让他为我拿个东西过来,或支他去做什么事。这后半句跟“我有一机,瞬目视伊。”已经毫不相关了。但其实是相关的,只不过,这时的学人如果不会的话,就会觉得了不相关。明明讲“一机”,突然不讲了,别叫起“沙弥”来。这就是典型的祖师禅的特点。当仰山一听香严的话里有“别唤沙弥”四个字,就知道香严确实会得祖师禅了。会祖师禅意味着不是理悟,他获得了随时从意识知解里解脱的能力。这就是祖师禅与如来禅最大的特点和区别。也是我们现在跟大家学习公案,了解祖师禅的特点的目的。如来禅不一定表明你获得了真实的解脱能力。有可能有功夫,但很有可能没有解脱的功夫。而会祖师禅,一定有解脱的功夫。解脱是靠的智慧和能力。祖师禅的末后一句里就能体现这个智慧和能力。香严禅师说:我已经告诉你佛性了,但是你要不会,我就叫旁边的沙弥。其实这后半句,才是佛法最精妙的地方,是祖师禅的标榜,是真正体现一个道人的见地和修行功夫。如果你没悟道,你就不会说出这句话。听者不悟道,也不知道他讲这句话的真正用意。有的学人,一听这后半句话,明白了香严的真正用意,这时就开悟了。就像大迦叶会意了世尊拈花一样,所以才会笑。你还以为我只是叫一声“沙弥”,但其实不是。但是至于为什么我叫这一声“沙弥”,你自己去悟吧。你根本不知道这里有啥含义,甚至说就是我让你端水,这里边就蕴藏着悟道的禅机,但是你错过了。有多少人都会在这里错过。你甭管我是有意没意让你端水,就是你问我个问题,我让你把水端过来,这就叫别唤沙弥,这就是祖师禅,佛法的全部奥秘就在这里了。昨天看鱼的时候,我说这鱼有佛性,大家都知道鱼有佛性,把鱼从中间割开,尾巴也动,脑袋也动,佛性在哪头?只要你奔这里一想,佛性就跑你脑袋里头去了。那就不是佛性了。我们都知道南泉禅师和陆亘大夫有一段公案,南泉考陆亘:有一只小鹅,很小的时候把它放到一个瓶子里,天天给它喂吃的,鹅长大了,它的体积已经超过了瓶口,在不杀掉鹅,也不把瓶子打碎的情况下,怎么让鹅出来。这个陆亘就开始琢磨,南泉就叫了一声:“陆亘”。陆亘应了一声,南泉就说:“出来了”。陆亘就明白了,不是鹅出来了,是自己从这个虚构的故事中出来了。不仅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世间的一切都是虚构的,你找不到任何一法不是虚构的,但是我们就会经常掉到这虚构的幻境里久久地出不来。你出不来,就会有种种的烦恼。出来了,一下子就清凉了。这个公案考的并不是故事里的鹅怎么出来,是你脑子里的“鹅”怎么从你妄想的瓶子里出来。所谓的瓶子就是头脑,鹅就是你的妄念。意识知解是如来禅的特点,佛陀教法的特点就是你可以思惟和想象,如来的教法是方便,用语言给你启示,用你能理解的东西来领悟佛性,你需要如实地去做,然后有一天,忽然悟道。它的局限性就是容易进入知解。最后还要把领悟佛性的意识放下,直接去默契,去操练,这是如来禅。而祖师禅根本就不告诉你实相是什么,不给你说破,让你在六根门头去领悟,在日用和一切法中去亲证。关于祖师禅,现在已经说破了很多东西,不过没有关系,你一定有自悟的机会,时机因缘到了,大家都会觉悟。当然给你讲这些,是希望你不要轻信其他关于禅宗的见解。这个你听明白了,你去操作,也可以悟道。就像太原孚上座,像慧明上座,他们都是听到直接的开示,自己操作,就明白了。像永嘉大师,是看维摩诘经开悟的,不是说一定要会祖师禅才能开悟。只不过,通过祖师禅,你悟的更透彻,更能体现你的实修功夫。而如来禅的开悟偏于知解,见地透彻的话,功夫自然就会跟上,但也有可能会差一些。祖师禅更精彩的展现你对佛法的领悟,更透彻,更自如,更自在。大家有时候会问,佛经里面有没有祖师禅?佛示现没示现祖师禅?佛经中当然也有祖师禅,不过少有人看的懂。像《维摩诘经》里面,有一次,须菩提乞食到维摩诘那里,维摩诘给他瞎说了一顿,胡言乱语的话,须菩提根本就听不明白,这也是祖师禅的一个教化。还有《涅槃经》里面讲过,有善根的人没佛性,无善根的人有佛性。有善根的人有佛性,没善根的人无佛性,这我们都懂。但是有善根的人没佛性,有人不明白这个。什么是如来随自意语?自意语,就是跟说梦话似的,没跟你开示什么,他是自境界,说的话只有自己懂。世尊平时一般都是讲法,很少搞一些小动作,有一天,大众成千上万,不知道为啥,佛陀捡起一支花来,他就拿起来让大家看。所有人都不知道佛陀是什么意思,这时候只有迦叶破颜微笑。这就是佛陀所演示的祖师禅。我们有的同修,你跟他讲这个,他听不明白,他跟你说那个。他不知不觉入了祖师禅,他不知不觉在示现祖师禅,自己却不知道。我们还有两公案,大家一块看。九峰道虔禅师,师尝为石霜侍者。石霜,指石霜楚圆,洎霜归寂,石霜禅师要入灭的时候。众请首座继住持。师白众曰:“须明得先师意,始可。”你得明白先师的教法,才能继任这个住持。座曰:“先师有甚么意?”师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百练去。其余则不”。师问:“如何是一条百练去?”首座听不明白这些话。一条百练去,在“白练”这个词上生心了,寻这个舌头路去了。座曰:“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这是典型的意识里的知解。师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未会先师意在,其实就是未会祖师禅。座曰:“你不肯我?”你认为我说的不对?“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烟烧完了,我去不得,就是不能坐脱立亡,说明我不会先师意。坐脱立亡,是有些人临终的一种安然的状态,想什么时候离世,就什么时候离世。有些人认为这是有修行的人才有的功夫。但其实这并不能代表什么。首座说:香烧完了,我还没走,那就说明我不会先师意。香断的时候,我立刻就走。好多人就被这迷惑了。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香还未烧完呢,首座就往生了。师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虽然你走了,还是不会先师意。不管他是“明一色边事”,还是“坐脱立亡”,都未出心识和有为,未能真正出离生死。出生死是智慧上的事,而不是你怎么死。就算你示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与真正的解脱了无交涉。从这个公案上,我们就对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特点略见一般。为什么上座的功夫都可以自在往生了,他的解脱还不究竟呢?这就是法理上不透彻,他对实相没有真正了达,对什么是解脱也不清楚。导致他的修行有偏差,而错认了解脱知见。这就是不会祖师禅的结果。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公案,也是与石霜楚圆禅师有关的一个公案。我们看《祖师禅》这本书的目录,第五十二页倒数第二行,看石霜楚圆禅师的示众。石霜楚圆禅师示众:以主杖击禅床一下云:大众还会吗?不见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到者,咸言上上机。这是香严禅师闻竹子破裂声的时候开悟的一个偈子。闻竹子破裂,一听就开悟了,一听到声响,一击忘所知,就是听声音的刹那,把以前所有的知见都忘了。他一听声音,突然悟到修行觉悟原来如此简单,不用想那么多道理,只是从妄念中出离,直用直行自己的本性便是了,不假修持用功。诸方达道者,就是所有觉悟的人都是上上根基的人,咸言上上机,都是在这一刹那间,根本没通过任何的修行就开悟了。开悟的人都是这样开悟的,都是言下顿见真如佛性。这是石霜楚圆上堂为大众开示时他引用的。不见道,就是大家都知道。过去祖师一些开悟的偈子和说法,在学法人中是很流行的。大家全都是搞这个的,都互通消息,虽然远隔千里,但那时候到处求法的人络绎不绝,一些道场发生的事很快就传遍丛林。不像我们今天,都是外行人在学内行的法。过去都是内行人学内行人的法,一说偈子,大家都知道。现在学法的人真的都是滥竽充数,在这个时代,滥竽充数很流行,大家都在滥竽充数,就都变成了学法的了。当所有人都在说瞎话的时候,没有人说真话,瞎话就成了真理。当所有人都是病人,没有一个人是正常人,病人就成了正常人,正常人反而成了病人。这是石霜楚圆示众的时候引用香严修道的一个故事。他继续说:香严恁么悟去,分明悟得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听我这么一讲,大家都知道还有个祖师禅,还有个如来禅,他们之间的区别大家也越来越清楚。这是祖师们说的,灯录里有记载的关于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区别。如果说这是我自己的一人之言,你可以不信。看灯录里的记载,我们就知道过去对祖师禅和如来禅的了解全都不着边。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比世间任何一门都要认真,不然是自己骗自己。禅宗一门,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我们在座的如果有人能够写出这样的偈子,“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也会觉得心花怒放,写出这样的偈子一定不是听来的,一定是自己悟的。但是到了更厉害的祖师那,这个还不行。这是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石霜继续说:“且道祖师禅有什么长处?若想言中取则,误转后人,直了棒下成钢,辜负先圣。”你如果在我说的话里琢磨取舍,不仅赚了自己,还赚后人。就算我拿棒子打你,把你打明白了,那也是辜负先圣。有时候祖师说的话是骗你,有时是肯定你,有时是否定你,让你摸不着头脑。他虽然骗你,但你可以不被骗。如果你见地不清楚,又没功夫,明明你都快悟到那个点了,就说你没开悟,明明你已经沾边儿了,就说你没梦见在,如果这时候你疑惑了,你就恰好被祖师说中。如果这时候他怎么说你,你都不搭理他,你会就是会,谁都骗不了你了,那说明你自己站住脚根了。比如大梅禅师一开始是听马祖即心即佛开悟的,后来又有人到他那里给他讲,马祖现在不说即心即佛了,而说非心非佛了。大梅知道马祖惑乱人,没被他骗,说,他爱怎么说怎么说,我这里就是即心即佛。马祖听了之后,赞叹他说:梅子熟了。我们再看《维摩诘》里面那段有名的开示,智者不着文字。这是维摩诘上演祖师禅。须菩提去维摩诘处乞食,维摩诘盛满饭,然后没直接给须菩提,而是给他说教了一番。如果这段开示,你用思惟意识理解它,也能说的通,但那不是维摩诘的本义。比如说“芥子纳须弥”。也有祖师禅的特点。但是如果你按字面意思解释,也能解释通。芥子,须弥山,都是空的,不就互相融纳了吗。但这句话的本意不是这个意思,它让你思惟顿断,无理可想,让你没有一个入处,可是你就不明白。这个也是一样。当时我看这本经的时候,看到入诸邪见,就想,邪见也是正见。看到不到彼岸,就想此案就是彼岸。看到住于八难,想到一切都是空的。同一烦恼,离清净法。我一直在烦恼中,烦恼即菩提,离清净法,清净不可得。这都能解释通,我当时就是这样理解经文的。但是现在再读这段经文,知道那是自己的意识知解,不是维摩诘说这话的本意。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你得了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也得了此三昧,解释也能解释的通,一切众生本有佛性,都具有这个能力。其施汝者不得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在你身上做布施做供养的,他没有什么福可得。供养你的人非但没有福,还要堕三恶道。从因果的角度讲,根本就说不通,不可能的。佛讲的修福修慧,都是因果,错不了。但是到了这里,供养你还得堕落。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这跟佛讲的就完全相违背了,听着像邪法。你要厌恶众生,讨厌众生,憎恶众生,要谤佛毁法,别出家,赶紧还俗,这样才能取食。僧数在佛经里面指僧团。你在佛法里修行,终不得灭度,你永远也觉悟不了,永远也灭度不了。汝如是乃可取食。须菩提闻维摩诘此语,茫然,不知以何答,完全听不懂了。便置钵欲出其舍,说:这饭我不要了,你讲的这是人话吗?佛可从来没这样讲过。维摩诘看到须菩提听不懂,最后就明说了。看到须菩提被吓到了,马上就从祖师禅变到如来禅了。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物具,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维摩诘说:如果我是个化人,是变戏法变出来的人,我用这个话来问你,你害怕不害怕?如果你很清楚是一个化人在跟你说法,现在你害怕不害怕?须菩提言:那我就不害怕了。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我也是幻化相,我说的法也没有实义。我刚才不过说了一堆文字,是你自己于我说的生了心,当成真的了。至于智者,不着文字。不着文字,即得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也就是说,一切法本来解脱,你于法生心,故不得解脱。我刚才说的,全是胡说八道,都是有为的,都不真实,你为什么要怕?为什么我们要实修?找个地方练习不思善,不思恶,去练习,时间越长越好。越是一个人,平常不常去的地方,荒郊野外,河边林下,黑灯半夜,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这样坐着。时间长了,你就了达诸法实相了,你就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妄念有。妄心不生,诸法非法,即得解脱。有时候我会说,不让你体悟什么。不让你体悟,你也别执着,什么也不悟,不是死人。呆呆地坐着,啥也不想,也没体悟,那也不可能。你要学会捕捉,在关键的时候,有所悟,原来就这么简单,原来我这样坐着的时候,没有任何烦恼,原来这就是实相。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不停的思想,不停地分别自心境界,不停地编织幻境,把妄念编织的境界当真了,住在了妄念中,才有诸法。然后自己吓自己。所有的问题,都是不停地思想的结果,只要妄心一歇,歇即菩提。这个是实修和操作中你能捕捉到的,你能体悟的。所有的人觉悟都是这样的,他一定是有个悟处,悟处不断累积不断加强,最后变成一种彻悟。只要离开心意识,不依于识,不于诸法生心,就成熟了,就与真性相应了。就成为一种自自然然的解脱诸烦恼的力量,自然就不用心意识,而且不会被任何人的话语所骗。

    2021-08-03

  • 究竟安家处

    究竟安家处天气闷热,你坐在院子里,渴望着凉风吹来,遐想着去一个清凉的地方。你可曾想到,当一阵凉风来时,你的快乐能持续多久?当你真的来到了一个清凉的山脚下,你在那凉爽的空气中能安住多久?可能你都无法相信,你的快乐只有一瞬间。那一瞬间过后,你继续无聊,开始找各种各样的事做。可见,让你不舒服的根本不是天气的闷热,而是你那颗无法安住的心。一天上午,你休息在家,忽然无事可做,你发现自己特别空虚无聊。因为一直以来,你都拼命工作,很少有这么长的时间在家休息。突然什么都不做,让你特别恐慌。你立刻找来一本书,给自己倒上一杯酒,你坐下来找了点事做,你觉得好多了。但你知道,你内心深处有一个东西,你找不到任何办法让它安宁。所以你放弃了面对它,你选择逃避那样的孤独。可见,让你孤独的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你那颗无法安住的心。你一家四口住着七十平米的房子,你渴望住更大的房子。当你终于买了一所大房子,全家搬进去的时候,深夜里你坐在干净整洁的新房子里,确实感觉舒服多了。但是,忽然间你心里生起一种莫名的无聊和寂寞。为了避开那无聊和寂寞,你又四处看看自己的新家,你回避了那个让你真正不安的东西,而用一些外在的东西转移了那不安。可见,无论你怎样换房子,如果你的心无法安放,房子根本解决不了你的终极问题。你一个人时,感觉非常孤独,渴望遇到那个他。当你真正和一个喜欢的人在一起后,你发现,孤独仍旧时时袭来。而有可能他就坐在你身边。可见,找到一个可意的伴侣并不能解决你的不安,你那颗没有降伏的不安的心,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一个清凉的地方不能让你安心。安住当下,那才是究竟的安心之法。找任何事做也无法帮你驱赶寂寞。安住眼前,那才是驱散寂寞的唯一之法。住在多大的房子里也不能给你真正的快乐。满足当下所有,那才是永恒的快乐之道。不论与谁在一起,你都无法避开孤独。与自己在一起,安住自心,才是究竟充实之法。难道我们对不安、寂寞、孤独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吗?不,有办法。训练呆在一个地方不做事的能力。或尽量少做事。不乱跑,老老实实地呆在一个地方。功夫纯熟,心自安矣。练习独处,减少需要,活在当下,修习止观。练习一物不为,减少思维动念,活在见闻觉知中。练习牧牛,专注在眼前的事中,收回自己种种的妄想。别去远方,莫改外境,观察自心。所言观察自心,是照顾自心,不向外驰。保护自心,不向外跑。返回自心,莫贪外境。愚人逃境以安心,智者心安境自安。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观心者,究竟沉沦。观心者,从妄念的漂泊中回到当下。那才是一切贤圣究竟的安家之处。

    2021-08-03

  • 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师父好,对于发菩提心,学人还有些疑惑。宗门所讲的菩提心和经典里所讲的菩萨的菩提心有何区别。比如六祖大师也带大众发四弘誓愿。他说: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又说:不是度心外众生,而是度尽自心种种不善心,是名菩提心。这和您讲的劝大众来道场修行,发菩提心,自利利他,有何区别?答:六祖大师说: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让你把门关起来,谁也不接触,度自己头脑里的众生,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接触每一个人,遇到每一件事时,透过这个人和这件事来照见自己的用心,降伏自己种种不善之心。度尽这样的妄想心和不善用心,是度自性众生。而看到自己的种种不善用心,最好的环境和场合就是来到道场历炼,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各种环境和与不同根基的众生接触的过程中,磨练心性,改变自己的习气,度尽自己的不善用心,觉悟诸法实相。以外众生为明镜,照见自己的种种起心动念,如是返观内照,是名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以众生所做所行来看到自己内心的投射,不妄分别众生所行,不见众生过失,是名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在与众生接触的过程中,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利用四摄法,引发自心的平等性智,一切都回归自己这里,生起妙观察智,是名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家庭虽然也是一个道场,但是它太小,太狭隘,我们很容易对家人生起执着心,无法看到自己身上潜藏的那些深固的习气和观念,无法起到磨练心性和扩大心量的作用。所以,在家庭中修炼的力度远远不够。家庭成员是我们最亲密的关系,我们无法修习冤亲平等,没法修四无量心,没法修无缘慈,没法修远离心。又现实生活中,因为俗事太多,用心太杂,我们经常会忘记反观内照,不知不觉就心向外驰,怨天尤人,本心失守,念念熏修无明,增加贪嗔痴的串习,又何座度尽自性种种不善用心。而在道场中,发菩提心,服务大众,能磨平我们很多的狭隘用心,对治我们的各种习气。如是修行,虽然做的事是服务大众,但收获的是自心的解脱。在道场中有善知识,有同修时常地督促、鼓励、约束,我们不会懒散放逸,能够勤修助道法,定慧力增,心性谦卑柔和,道业日日增进。是名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故知发菩提心,住道场修行,与祖师所说,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并不矛盾。而把自己局限在一己小家,说是度自心妄想就是度众生,实则是各种烦恼习气妄想不断,而不是度自心妄想。古人云:情生智隔。情爱断处,大智生处。私心灭处,大爱萌处。出离一己之小家,以虚空法界为家;出离一己之私情,以大众同修为法爱。以如是心,行如是道,方能永断无明,出六道苦。故知发菩提心度众生者,当行中道,以助人为筏,度自己之不善用心,不落断灭。不可偏执,以为无众生可度,将自己固蔽起来,与道相乖。

    2021-08-03

  • 普贤行,普贤愿

    普贤行,普贤愿你的一切烦恼在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面前都如炉上一点雪,瞬间化为乌有。你的一切忧虑在为众生修道的无尽悲心面前都立刻化为灰烬,不复燃烧。你的一切忧悲苦恼在无我的奉献中都变得清冽甘甜。你的一切身心疾病在代一切众生受苦的大愿面前都立刻疗愈。你的一切疑惑和无明在无上菩提心的广阔天空中消失殆尽。你所有的恐惧、绝望和抑郁,在放下自我的那一刻,都烟消云散。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朋友,不论你现在有任何烦恼,它一定来自于你对虚幻自我的执着。放下自我的把捉最好的方法就是常随佛学。破除自我最快的办法就是礼敬诸佛,普行恭敬。解放自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称赞如来。通达无我法者最捷之路就是恒顺众生与普皆回向。当你把自己交出去,不再关注于自我,一切苦闷消失。你爱多少人,就会得到多少爱。你的心有多大,就收获多大的自由。你还四大于虚空,解五蕴于空性,你得见本心,认识本我。认识本我,你将以法性而存在。发普贤愿,行普贤行,那是融化自我,将自心汇入法性最快的法门。六祖大师云:常念修行,是愿力法。无始劫以来的悲愿一直跟随着你,保护着你,托举着你,解放着你。发菩提心,成就无上佛道,此是生命最有意义的旅程。放舍一切,汇入愿海,与佛同步,与觉同行,如虚空性,超一切有。三世诸佛,皆以此普贤行愿,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行人,亦应以此普贤行,发无上心,成无上道。虚空有尽,众生界尽,众生烦恼尽,诸佛心尽,此愿不尽。 

    2021-08-03

  • 发菩提心与无相修行有无矛盾

    发菩提心与无相修行有无矛盾问:师父您好,最近听您讲法,一直在讲发菩提心。请教师父,发菩提心与禅宗祖师所开示的自觉自悟自证之路有无矛盾?与金刚经里所言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无矛盾。又佛说,实无众生如来度者,与发菩提心度众生有无矛盾?请师父为学人解疑。答:以众生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故,佛说发菩提心,引导众学法修道,发自利利他成佛之心。以发自利利他之心,而能除无始劫以来的我相及一切烦恼诸苦。若众生本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众生,即佛不说发菩提心,亦不说法。以众生不了如是之法,故佛及一切诸觉者方便为众生说法。佛虽说法,却无我相乃至寿者相,何以故?以了一切众生皆自心妄想执着耳,非实有众生。佛虽知此,而不入断灭,不舍大悲,为众方便讲说种种法要,令入实相。非如声闻乘人,以着空故,不见有众生可度,唯求自度,实不能自度。以见自故,四相未除,妄为究竟,妄证涅槃,实未出生死。何以故?以堕断灭空故,不了一切唯心所现故。佛与祖师则不如是,虽了了觉悟众生不实,从妄想生,却不入断灭见,不辞辛苦,慈悲喜舍,出世说法,引导有缘众生,了达诸法实相。此非二乘声闻人之自度所能比拟。何以故?祖师有无数智慧方便,接引众生令趋菩提。声闻人唯趋寂静,厌离众生,无有慧眼,以虚妄境为涅槃境,穷劫不得解脱。又凡夫二乘与诸佛菩萨的本质区别是,凡夫二乘修行唯求自利,诸佛菩萨修行的目的是自利利他。凡夫二乘的修行念念想的都是自己如何成就。诸佛菩萨的修行是自利的同时,还会想到利益大众。虽有利益众生之心,在修行的过程中去的是却自己的执着,而不会执着度众生。修行处处想的都是自己,不能生起利他心,是无数行人虽求自觉,却不能真正自觉的原因。何以故?真正的自觉一定是在觉他过程中完成的。又众生以贪爱世间故,无求出离,不能生起慈悲喜舍之心,以断灭见来为自己只求自觉的修行做借口,实是自欺欺人,不能真实得见佛性。佛说实无众生如来度者,依旧四十九年说法,示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历代祖师虽然自悟自修,自成佛道,除少数法缘不足者隐居山林外,全都出世弘法。建寺院,坐道场,立法幢,竖宗旨,传佛心印,历尽辛苦,传法至今,我辈才能得遇最上乘法。若众生心生狭劣,得少为足,只求自度,佛法则断,末世众生无由得度。金刚经云: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言非是说菩萨不度众生,而是于度生中不生度心外众生想,而是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度尽自心妄想,非见实有众生菩萨可度。又佛为着我相者,不见诸法实相者,说此无相之法,非说断灭见。佛度众生,亦复如是。故经云:如来说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若着无众生可度,是名断灭,亦名着相,不了如来真实之性。金刚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所以,发菩提心,立出世之志,与祖师一门从不矛盾。以发自觉觉他之心,诸佛菩萨究竟断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得真实解脱。

    2021-08-03

  • 自立,来自无依的勇气

    自立,来自无依的勇气你为什么不敢拒绝别人?你怕被伤害!怕被伤害的背后是什么?是有所依,是自我。自我的存在并非因为自立,而是因为不能孑然自立,因为有所依。有所依,自我就呈现了。而自立,来自全然的无依。拒绝别人,你以为对方就会惩罚你。其实,那是你对对方的依赖在恐吓你。你知道吗?你不拒绝他,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变本加厉地要求你,逼迫你,惩罚你。那是你的自我在改头换面,以一个外境的形象在逼迫你,让你不自在。你以为在别人强迫你做什么时不去拒绝别人,你就会逃脱对方的压力。你无法逃脱,你会遭受更大的压力和伤害。就好比如一个想敲诈你的人,一旦他拿什么把柄要挟你得手一次,他就会第二次,第三次敲诈你。而你只要第一次沦陷,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伤害不仅仅来源于辱骂与殴打,那都是看得见的可以避免的伤害。更毒的伤害是无形的。用温情绑架,用亲情操控,用父爱、母爱要求,用道德逼迫,用观念摧残,用思想麻痹,用一只纤柔的手死死地把你抱住,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可怕的伤害,最难摆脱的伤害。这样的伤害不仅一生一世,它会伴你多生多劫。这样的伤害少有人觉察,它润泽了所有处在生死轮回中的心。它让人心甘情愿被伤害,让人心甘情愿被绑架。让人无心去想它是一种伤害,更让人无力出离这样的伤害。这样的伤害不来自外在,它来自你无始以来以为有我的无明。这样的伤害总是被自我原谅,被无明允许,被烦恼覆盖。所有能操控我们的人、事、物都是我们内在有所依的外射,是我们那四处抓取的心的外现。只要你的心还在求存在,还有所依,就一定会有一个被抓的相出现在你面前。当你要做什么还有所顾虑,那一定是你内在所依的外现。勇于对这样的外现说不,等同于对自己的无明、懦弱、幼稚、脆弱说不。勇于对强迫你的人说不,等于对自己内心的牢笼说不。勇于拒绝任何外在的伤害,等同于放逐了自己内心的种种依赖。勇于对你不愿做的事说不,等同于将自己至于空中,还自己本来面目。勇于拒绝一切的捆绑,等同于活出真性的自由,不再畏惧一切心识的欺诈与逼迫。勇敢地去自立,那是自由的根基。无畏地去自立,那是撤销一切所依的自性解放。

    2021-08-03

  • 哪个是真悟

    哪个是真悟居士:弟子有个疑问,冒昧想请教师父开示,我看很多祖师公案里,说的悟都是言下即悟,而有些祖师的悟是悟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能所俱灭,内外一如。那么前者是不是只是解悟,后者才是证悟呢?答:前者是真悟,是祖师所悟。后者不是悟,也不是祖师所悟,是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境界,并不代表觉悟。解悟和证悟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实相的如实了达。解悟是针对于知解佛法来讲的,不是真正的觉悟。证悟并不是证得什么境界,而是通过实修,如实地观察到诸法实相,言下亲见本性,改变自己的用心,于自心境界无染,转识成智,断尽烦恼,真实出离生死轮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证悟。而这样的证悟,一定是以言下大悟为条件的。若不是言下大悟,即不可能有后面的实修和解脱。所有不是言下大悟的悟,都不是真实的悟。不是真实的悟,就不会修行。不会修行,就无法转所依,无法真实解脱。问:后者所证的虚空粉碎,是不是指身体脱落?可以这么理解吗。总感觉前者容易达到,后者很难达到。答:后者所证,除了妄想,什么也不是。那只是识心感受到的虚妄境界而已。身体脱落不了,因为本来就没有身体,脱落个什么?你觉得前者容易,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前者是什么,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言下大悟是真正的唯一通过长年实修才能达到的,并且还要继续多年保任,才能真正成就。问:不起妄想,自然了别,也不刻意去知而自然知,这就是路头对吗?也不用去追求什么能所双亡吗?答:你一直在起妄想和疑问,以此疑惑之心欲求无上佛道,了不相应。说不起妄想,你一直在起妄想。你觉得这个难吗?这比登天还难!因为这是你无始劫来的习气!能所双亡本身就是你的一个妄想。你不起妄想时,能在哪里?所在哪里?妄念不生时,即是能所双亡,并无其他能所双亡。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并不是能所双亡,那只是禅定的一种觉受而已,不出识心的妄计。

    2021-08-01

  • 问世间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为何物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多少俊男美女将火坑作瑶池,视利刃而为蜜甜。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多少男女老少甘愿被金钩锁,被爱液缠。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无量劫中只寻觅那一人,生生世世为他火里来火里去,冰里进冰里出。问世间情为何物?帝王将相难脱离,菩萨罗汉断不尽。再有一物与情似,世间无人能断离。问世间情为何物?心有千千结,肠有无数孔。吸血鬼中最厉害,万千蛊毒难匹敌。问世间情为何物?要人命却不见痕,勾人魂却不见迹。丢人心却以为美,丧人魄而等不及。问世间情为何物?能教人无量劫中堕地狱,能教人百千生中蒙无明。坠深渊而无由出,裹乱网而无力脱。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引你上刀山,下火海。杀人不见血,蚀骨不露迹。问世间情为何物?愚痴者赴之如飞蛾扑火,可怜人往之如人坠崖。唯无知者不惧情之可怕,唯疯狂者歌颂情之美妙。世间人,人人以情为美,人人依情而生,人人因情而乐,人人追情而活。世间人,只看得见情之一时之快,看不到因之而生的万世之苦。只看得见情带来的一时之安,看不到它带来的千生之忧惧。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问世间情为何物?世间情互相捆绑,双双轮回。诸佛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慈,劝之以智,导之以定。警告世人远离情欲火坑,小心情欲深渊。诸佛情,不在一己,一人,一家,一命,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代一切众生受苦,而不弃舍。诸佛情,非世间情,非有为情,非世乐情,非颠倒情,乃是智慧,是理解,是接纳,是平等,是包容。诸同修,舍世间情,生诸佛情。弃世间侣,成诸法侣。捐世间乐,得于常乐。放于俗情,成于道果。

    2021-08-01

  • 发无上菩提心

    发无上菩提心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绝不会属于某一个人,更不会服务于某一个人,他(她)一定是属于众生,服务于众生。比如佛陀和所有的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你深爱一个人并觉得他是最好的,不要把他(她)占为己有,只要他(她)愿意,就让他(她)去为更多的人服务。不论你是他的父母,孩子,还是伴侣。这世界上只有三种人,一种是轮回的众生,一种是只求自觉的声闻,一种是自觉觉他的佛菩萨。同样是一心,有的人把心用在沉迷六尘幻境中,有的人把心用在自觉上,有的人把心用在自觉觉他利益一切众生上。你是哪种人?你的心用在哪里?你的心用在哪里,这一点才决定了你最终所获得的结果,而不是你想要什么结果,就能得到什么结果。结果是和初发心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发心,才有什么样的成就。我看到有太多的修行人都想觉悟,都在尽其所能探求真理,都想成就无上佛果。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根本因,那就是他们无法发出无上菩提心。他们或因初学佛法,不清楚发菩提心的重要;或因贪恋一己小家的温馨,无法发出利益众生的心;或因见地上的偏颇,堕入断灭,认为无众生可度,不必发菩提心。种种原因,导致一切修行唯是自利,不能利他。只想度己,不想度人。既无度人心量,亦无度人的智慧。经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又云: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佛于无数经典向大众深度阐明发菩提心的重要。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维摩诘经云: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说决定毗尼经云:菩萨乘人于恒河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受诸乐已,未曾捐舍发菩提心,菩萨尔时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乘人有于后时,善能护持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诸善知识,欲求无上菩提,当发无上菩提心,此是诸佛最深秘密教诲。此法只为大乘人说,为上根人说,为最上乘人说,不为小根小叶人说。何以故?小根之人,听之心生恐惧,不乐听闻发菩提心故。

    2021-08-01

  • 真正的风和日丽是与自己在一起

    真正的风和日丽是与自己在一起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的灾难,除非你找不到真正的自己。狂风、暴雨、饥饿、疾病,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到处抓取的心。一颗到处抓取的心才会看到狂风、暴雨、洪水、猛兽。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但你那颗漂浮、流浪、不安的心不会过去。它们会一次次地召唤更可怕的外境来恐吓你。从来都不是别的什么在恐吓你,是你自己没有着落的心在吓自己。如果你无法克服内心的灾难,外在的灾难就会永远出现。一旦你内心风平浪静,外部的风浪将无法触碰到你。一个觉悟的人,他不再关心外境有什么风暴。他只关心自己内心是否有任何风暴。除了贪嗔痴慢疑,你不可能再有别的风暴。人不知降伏内在的三毒,对治外部的灾难,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降龙伏虎,并不是去降伏动物,而是降伏你内在的欲望和嗔心。内心没有风暴,即使天崩地裂,在他那里,仍然是一片祥和。只要你念念和自己在一起,你就绝对的安全。即使你忽然坠入深渊,你仍然不会有任何恐惧。恐惧与不安不来自外境,它来自身心的分离。与自己在一切,那是这个世界上最牢固的安全屋。与觉知在一起,那是你生命最坚硬的铠甲。与自己的心在一起,那才是你永恒的依怙。如果你还在向外寻求救缘,你永远无法得救。如果你一直和自己在一起,死亡会从你那里绕道而行。死亡从来没发生在肉体的腐烂上,而是发生在一颗恐惧的心里。与自己在一起,重新收回那些放出去的心念,把它们叫回到你身上,那比任何事都更重要。当你找到自己,并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你才能迎来真正的永恒的风和日丽。

    2021-08-01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61626364656667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