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会与开悟
体会与开悟问:禅师好,我在坐禅的时候,经常体会到空寂的境界,除了了了清楚的觉知,什么都没有,身心特别寂静,一座的时间过的也很快,也能感受到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但是,这种状态不能持续,有时时间长些,有时时间短些。平时生活中站着或发呆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特别清净的状态。请问禅师,当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是不是就是开悟和见性?是不是要一直保持那样的状态才对?答:那不是开悟的状态,更与见性了无交涉。所有身心体会到的“清净”、“轻安”、“寂静”、“灵灵觉知”都不是开悟,而是识心境界,与妄想无二无别。古人云:菩提无是处。但有所是,皆是妄想,与道全乖。又云: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即说此病也。又云:死水不藏龙,亦是说此。你的这种体会和认知很多人都有,这是不了本心,不识真性,认假为真所致。真正的开悟不是体悟到什么,而是从所有的体悟中出来。真正的开悟是心无所住。心有少分住着,皆与道当面错过。古人云:但有一境,一见,一法,一解,都不许。又云:切忌道着,道着则头角生。开悟与体会的区别是,悟是不住,体会是住着。悟是出来,体会是进入。悟是解脱,体悟是束缚。悟无能悟所悟,体会则能所俱存。纵然悟空,空亦是法,非是真空。真空离一切心意识,离四句,绝百非,须是祖师门下手段方可少分相应。可是,许多人都错把体会当成悟,把自己种种识心的经验和感受当成开悟,当成见性,却不知开悟原来与体会正好相反。修行、觉悟和成就的关键是掌握修行的根本。什么是修行的根本?需自解做活计始得。如何是自解做活计?修行人要在真正的解脱烦恼上多下功夫,知道怎么出离妄念和烦恼,知道如何转身,如何不住,默契并亲证自性,那才是修行的核心。而不是被妄念和虚幻所骗,掉进是非,分别名相,或于一言一行、一境一相,百般知解注释,随意揣测,强生好坏,想得到一个答案。此事须在自己心行,不在言说。若执言说,转加悬远。但知其非处,久久用功,时节因缘际会,忽然于无功用处,轻轻一转,方知祖佛得道之处。
2023-09-14
-
我若不害,何能害于我焉
我若不害,何能害于我哉我若不与万物为敌,谁能与我为敌?我若不自寻烦恼,谁能与我烦恼?我若不违于一切,一切何能与我作逆缘?我若不害一切,一切何能害我?我若是空,有何能打击于我?我若是真,幻何能欺于我哉?我若不争,何能与我争?我若不辩,何言能毁于我焉?我若不变,万变何能惑乱于我?所有的苦都从自我的执着和抗拒这里衍生。没了执着和抗拒,苦何安立?所有的不安,都从有所求和有所得这里而生。没有了所求和所得,畏从何来?所有的束缚和苦恼都从心的住着产生。心若不住,何法能困于我耶?何事能恼怒于我耶?所有的问题都从心起。心若不起,于我何问题之有哉?所有的困境,都从心的涉入产生,心若不入,谁能困于我哉?愚人关注外在和他人,不懂得自理与自制。智者知万法唯心所现,故唯见自心,一切不为而顺,不治而安。不会修行时,念念被境所扰,时时入心幻境。会修行时,知念性空,念上不复生念,境自消失。迷时,心画万法,随画随误以为实,自己吓唬自己。悟时,心画万法,随画随知是空,不即不离,游戏人间。我若不吓自己,何人何境能吓自己。我若不捆绑自己,谁能束缚于自己?我若不跟自己较劲,谁又能与我较劲?我若不迷于自己,谁能迷于我耶?我若不自欺,谁能欺于我哉?我若不自伤,谁能伤于我哉?我若不强求一定要做到什么,得到什么,达成什么,何来成败得失?我若放松,放弃对立,谁能让我紧张,谁能与我为敌。我求全,才成缺。若不求全,全尚不有,何处见缺?我求悟,才成迷。若不求悟,悟尚不有,何来有迷?我求脱,脱反成缚。若不求脱,脱尚不有,何处有缚。我求明,才见无明。若不求明。尚不见明,何见无明。我若不捆绑于我、恼害于我、较真于我,恐吓于我,烦恼于我,世间何事何人何境,能伤于我哉?
2023-09-14
-
如何放下怨恨,出离幻梦
如何放下怨恨,出离幻梦问:师父好,这么多年来心里一直对一个人充满恨意,每次想起那个人和他曾经对我的伤害,都会特别烦恼,要过很久才能从那种怨恨中出来。此外,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恶人恶事,也会生起愤恨的情绪,请问师父,怎么才能放下对别人的怨恨。答: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明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都受他的业力和因缘影响而不得自在。众生都是无明的奴隶,看上去都是一个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而实际上,几乎没有人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做主。所以,那些看上去极其可恶的行为,不过是无明和业力引发出来的迷醉行为。而所有的行为本身都是中性的,人本身也是中性的,就像山河大地、树木房子、动物昆虫一样,这一些都是法性光影。如果说谁有罪,那就是无明和业力本身有罪。不去责怪无明,而去责怪某个人,或某种行为,这是认错了过失的目标。当你知道所有的过失都是众生无明所致,你再也不会怨恨人这个被动的工具了。一个人只有觉悟了,才会从这种无明和怨恨中醒来,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自主性,才知道避开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伤害。同时,也会同情并原谅各种错误和伤害,会更加理解和包容人性。他深知,那些施害者本身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同样也不能逃脱掉业力的惩罚。凡夫不了解这一点,把犯错的人当成真实的,把错误当成真实的,把自己当成真实的,把所见一切都当成真实的,所以才有爱憎取舍,才有种种怨恨、指责和批评。当我们不了解实相,就会用世间的观念去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被他显现的样子所恼怒,而实际上,那些看上去很坏的人,他可能从来也没觉得自己坏过。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会被别人和自己伤害。他同样也会因为自己的观念和迷醉而受无量的苦恼。在烦恼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谁能在烦恼面前有被赦免的权力,除非他是一个觉悟者。佛陀从来不去怨恨和指责众生,就是因为他看到众生是自身业力的牺牲品,不仅不会去批判他们,还会对众生生起大悲心,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他们相信因果,步入修行,最终觉悟。如果我们心中也能升起这样的智慧和慈悲,看到人们的行为不过是各自无明心念自动显现的幻影,本来就不真实,我们便不会再因对方做了什么而去怨恨他,惩罚他。而会对他生起同情心和悲悯心,因为我们自己也经常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也会伤害到很多人,也会迷失在自己的心念中不得解脱。既然我们能原谅自己,为何不能原谅别人?更何况,所有的人和事,不过是识心创造的幻境而已,究竟来说,并无一法是实。一切众生都生活在自心创造的大梦境中不能醒来,处处受制于自己的迷醉,处处自害害人,就像在一个大漩涡中,在一个大黑洞里,在一个大监狱里,不能解脱。这一点本来就值得同情和悲悯。当你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不会住在这幻梦的烦恼里,而是会活好当下,活在实相中,活于慈悲喜舍中。
2023-08-21
-
在家修行秘诀
在家修行秘诀师父好,在世间修行太难了,我有父母要照顾,他们身体都不好,还要照顾老公和孩子。老公工作收入不高,又抽烟又喝酒,脾气也不好,经常跟我吵架。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好,也不听话,在这个家里一点也感觉不到温馨。在单位,同事们对我也不尊重,总是各种挑剔。我经常会有出家的冲动,但实在又放不下这个家,修行又修不上去。请问师父,我是不是需要去道场精进一段时间,等有了修行,再面对家人和世间的琐事,就有了智慧和定力?答:如果逃离能解决问题,那么你到了新的环境又遇到同样的问题,你还要逃离吗?心的问题不解决,到哪里都是一样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除非你有特殊的出世因缘,有弘法的愿力,否则,对大多数人来说,家庭和世间生活,就是他的道场。你在哪里有了障碍,哪里就是你修行的地方。你在哪里不开心,哪里就是你要转变心念的地方。你在哪里有了烦恼,哪里就是你反思的地方。人无法靠离开境界而寻求解脱,心念一转,世界忽然而变。无论我们处在任何境界中,不要去转境,但能转心,地狱变天堂,黑暗变光明,泥泞变坦途,狭迫变宽广,烦恼成菩提,痛苦成法喜,贫穷变富有,灾难变幸运。同样是照顾父母,以报恩之心照顾和被动的照顾,会完全不一样。同样是对待老公,以欣赏和指责的态度对待他,收获的也不一样。同样是对待孩子,以喜爱和批评的态度对待他,孩子对你的反馈也不一样。家人只是呈现了他们因果业力所显现的样子,你需要做的只是接受他们的样子,改变对他们的看法,降低对他们的期待。世间除了心的执迷,哪有什么逆境?除了心的不满足,哪有什么欠缺?六祖大师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我有一解脱法宝和在家修行秘诀,持此法宝修行,一切障碍,豁然而通。听我说诀:彼以恶来,我以善对。彼以邪来,我以正对。彼以强来,我以柔对。彼以胜来,我以输对。彼以进来,我以退对。彼以欺来,我以诚对。彼以骂来,我以笑对。彼以怨来,我以喜对。彼以辱来,我以敬对。彼以讥来,我以赞对。彼以害来,我以慈对。彼以取来,我以舍对。彼以有来,我以空对。彼以假来,我以真对。彼以躁来,我以静对。彼以狂来,我以谦对。彼以嗔来,我以忍对。彼以疑来,我以信对。彼如何对我,是他的业缘;我如何对他,是我的修行。彼如何待我,是他的世界;我如何待他,是我的生活。不见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若能以如是智慧,如是心态,待人接物,世间何处不是佛国?哪里不是清净道场?又何必逃境以安心,心净即境界净。我们若能改变自己的心态,跟谁在一起都是与佛同在,与谁在一起生活皆是道友。望你三思,从自己心性上下手,改变自己,重新面对你的家庭和同事,不动足即可登涅槃山,不出门即可坐诸佛道场。开悟解脱,只是须臾间事尔。
2023-08-21
-
实修,跑香
实修.跑香跑香是在禅堂里进行快速行走的一种禅修方式。与佛陀时代的行禅、经行,到后来的行脚很相似,不同之处就是行走的速度和方式以及场所稍有不同。跑香走的速度相对快些,走的时候,两臂摆动的幅度也较大,一般是在室内的禅堂里,围绕着中间的佛像进行快速行走。作为一种禅修方法,跑香的时候,可以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脚底下,或者放在全身的动作上,或者放在手臂的摆动上,弃绝一切思维动念,只是恁么单纯地快速行走。尤其有行禅和觉知的训练基础,再进行跑香的训练,安住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和有效。跑香可以结合坐禅交替进行,动静相宜,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先跑香,再坐禅;再跑香,再坐禅。正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在快速行走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跑断妄念和种种分别心,以无所住心直心而行。有很多古人正是在跑香的时候开悟的。每天进行三到四次的跑香训练,对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和觉知力以及安住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每次跑香的时间最好长一些,根据个人的身体条件,可以跑二十分钟,半个小时或四十分钟,长期坚持跑香,会有诸多收获。在跑香的过程中,你会跑断妄想,跑淡贪心,跑弱懒惰,跑掉浮躁,跑丢昏沉,跑没散乱,跑尽戏论,跑死偷心,跑干我慢,跑空得失,跑除诸相,跑灭凡情,跑走疑惑,跑失抑郁,跑却思虑,跑翻无明。在长时间的跑香训练中,你会跑出专注,跑出自信,跑出安住,跑出一心,跑出无住,跑出觉知,跑出禅悦,跑出法喜,跑出通透,跑出活力,跑出勤勉,跑出毅力,跑出韧劲,跑出坚持,跑出忍耐,跑出从容。现代人的通病是懒惰和放逸,每天除了刷手机看视频,什么都不想做,不仅身体越来越差,心理也会有抑郁的倾向,每天萎靡不振,了无生趣。通过跑香的练习,可以恢复身体的健康,补足元气,提升正能量,也会因此转变对尘境的依赖,安住于简单少欲的生活中。跑香是训练动中禅,通过长时间训练,可以在做事和动态中保持高度觉知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愿大家都参与到坐禅和跑香的练习中。家中场地小的,可以到小区、花园或户外安静的地方练习,通过跑香这一简单有效的修行方式,改变我们的身心,甚至能够觉悟生命的实相。
2023-08-21
-
转念,修行的核心
转念,修行的核心所有的修行最后都到达转念这里。若能转念,才是最根本的修行。若不会转念,即不会修行,纵然终日诵经打坐,只是徒有修行之表,未入修行之门。觉察得到妄念与执念,转得了妄念与执念,才是修行,才会修行。牧牛,坐禅,经行,觉知,练习一物不为(不为一切妄想分别,非如枯木之不为),做种种功课,都是为了转念。问:一切时中,一切起心动念都不可住吗?都需要转吗?答:不是所有时候所有的念都需要转念。心有怨恨的时候,心生厌恶的时候,愤怒生气的时候,恐惧不安的时候,嫉妒骄慢的时候,郁闷难过的时候,贪欲心生起的时候,过去种种不愉快事现前的时候,未来种种忧虑生起的时候,现在烦恼现前的时候,是非对错评判心生起的时候,取相着境的时候,有所得心、求悟的心现前的时候,如是等执心现前时,要觉察到,要转念。所有妄想和烦恼的生起,都是因为心有所住,念上生念。心念一转,即得清净。六祖大师云: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六祖所说以无住为本,即是转念。若无烦恼尘劳现前,一切时中,正常思维、行动、起心动念,不用去管,随它住即住,转即转,不可强安排。经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又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问:虽知此理,为何遇事、遇境、遇人,心还会有所住,还会妄加分别,还会紧张对立,心随境转,无法转念?答:未经训练,所以心会依过去习气而动,虽知转念,却转不动。问:如何训练?答:找一安静之处,或坐禅,或经行,或站立,或随意而坐,或仰卧,但无昏沉即可。心一离开当下,想种种是是非非,便回到见闻觉知上来,或听声,或闻味,或念诵,或持咒,或观呼吸,或觉知脚下,或感受风吹,但能心不住法,不思善,不思恶,心无所住,即是训练转念的功课。若无时间,也无条件到安静之处专门训练转念,就在生活中,在做事的时候训练。通过觉知和专注,把手头的事做好。一打妄想,或心一生烦恼,马上告诉自己,一切烦恼都是心生而有,与境无关。心生,则烦恼生,心灭,则烦恼灭。如是认真训练,将此事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每天坚持。时间久了,转念的功夫就会养成。再遇到逆境和不如意之事,就会自然转念,心无所住,当下解脱。乃至临终及一切时中,都如是修行,如是解脱,自证法身,自悟自修,自成佛道。
2023-08-21
-
反省与内观的意义
反省与内观的意义师父好,您一直强调修行要向内看,多反思自己的不是,多看自己的过失。您在六祖坛经讲记中也一直指出六祖大师也在强调这一点,常自见己过,即与道相当。各自观察,莫错用心。我有一个疑问:如果过度否定自己,总是反思自己错了,会不会越来越自卑?人如果总是否定自己,什么都是自己不好,会不会变得越来越不能接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人和事,我们是不是可以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禅宗也讲自肯,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总是认为自己错了,感觉自己太软弱,时间久了,会郁郁寡欢,对一切都没有信心。答:让人们痛苦的并不是自我的否定,而是过度地相信自己,处处自以为是,处处据理力争,处处与人争胜,处外计较是非善恶。被否定或自我否定不会产生痛苦,不接纳自己的不足,不正视自己的问题,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缺点,没有勇气面对自己错了,而总是巧妙地掩饰错误,装饰自我,突显自我,而又无法真正说服自己,不能让自己心安理得,是这种对真实本性的不忠实,导致痛苦的产生。解脱烦恼并不是完全抹杀掉自我的存在,而是要消融过分突显的那一部分我执。反省正是做这样的功课,一切问题都返回到自己这里来,才能找到它的根源并解决它。如果没遇到问题,也就不存在反省。反省是对迷失的一种觉醒,是在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正确出路。因为万法和所有问题都从自己这里产生的。问题从哪里出来,还要从哪里解决。如果是外境或他人产生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人或事,对有些人就会有伤害,对另外的人却毫无影响?可见,是我们自身面对人与事的心态决定了我们是否会痛苦或难过,而不是事情本身。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自我,自我创造了一切善恶是非对错和故事,处处为它自己辩解,处处维护它自身的虚妄存在。反省和内观就是看清这一点。自我本身是无辜的,但是因为无明,它不停地夸大自己的存在,否定对立面的存在,所以才会见他人和外境的种种不是,而导致它自寻烦恼。如果通过反思,自我觉悟了,不再执着自己是真实的,不再坚持自己是对的,所有的外境和人都不会再伤害我们。一味地看别人的不对,否定别人,肯定自己,恰恰增加了自我的执迷,夸大了自我的真实性,所以才会产生种种对立和烦恼。反省和内观,则看到的是真实,削弱自我的偏见,不仅不会让自己变得自卑,而是会变得更加自信,因为自己站在了真实之上。反思与内观恰恰是觉悟自我虚幻的手段,是消除我执最好的方法。通过观察自我的虚妄,改变自己的用心,不再与境对立,不再分别自心境界,不再执着人我是非,这才是内观与反思的真正目的。反省的目的并不是进行自我惩罚和自我谴责,而是更好地与自我和解,在实相中达成统一。另外,禅宗的自肯并不是肯定自己的无明和烦恼,而是对出离烦恼和妄念能力的肯定,因了解实相,而更加自信不再迷失,而非其他。
2023-08-21
-
天赋,就是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天赋,就是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中国跳水运动员的成绩一直在世界前端,这不仅仅因为中国跳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好,适合于跳水这项运动,还跟他们的刻苦训练,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息息相关。还有乒乓球,体操等运动,他们取得的成绩都跟他们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进行了超越于同行多倍的努力训练有关。修行也是一样,没有天生的佛陀,也没有天生的祖师。佛陀与祖师都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一直坚持努力去做的人。他们从一开始就珍惜时间,从不懈怠放逸,不会荒废大好时光去追逐虚假不实的世间之乐。根基越好的修行人,他们越懂得精进,越会用各种方法鞭策和砥砺自己。他们在修行上付出的努力和辛苦要远远多于常人,所以他们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禅宗之所以在中国兴盛、传承,一直到今天生生不息,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的天性淳朴,内敛聪慧,悟性极高,更因为中国的历代祖师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精进和努力,行常人所不能行,吃常人所不能吃的苦,布施常人所不能布施的东西。这个世间没有无缘由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肯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的人。他们的天赋是生生世世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勤奋和努力,做了更多的功课和训练形成的。人只靠天赋做不成任何事,只有勤奋加天赋,用心和专注,目标明确,从一而终,才能在他从事的领域有所成就。有人会问:如果没有天赋怎么办?没有天赋,那就付出更多的勤奋和努力。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那就是天赋。读历代祖师悟道因缘,可能有些人关注的是祖师们在各种各样的机缘下是怎么悟道的,但是有心人会注意到,没有任何一位祖师是在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懒散放逸的状态下悟道的。他们都是通过多年的精进努力,真参实修,坐禅经行,日夜提起一个话头或公案,几年如一日做功夫,然后有一天,机缘成熟,或睹物,或听声,或看一偈,或读一句经文,或听祖师一喝,或被祖师一打,或起身,或躺下,或闻香,或身手触物,失手打碎东西,在种种因缘下,忽然大悟。若无多年持续精进用功,哪来这些忽然大悟。古语云:天道酬勤。又云:勤能补拙。经云:六度中,唯精进,遍一切善法。所以告诸同修,若欲求道,解脱生死,不管在家在寺,当发大誓愿,制心一处,弃绝他事,专心办道,真参实修,转识成智,不与物依,方能了此一大事,不辜负此生。若真办得此事,方可说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妄心若不起,精进无有涯。若不悟道,说此语,执此语,是为毒药,是为自欺,是为自害。
2023-08-13
-
离苦的正途
离苦的正途居士:师父好,我现在很痛苦。答:不,应该是你曾经很快乐。居士:是的,我过去确实很快乐,但是现在不快乐了,很想回到从前。但是我现在没有了获得快乐的能力,每天心灰意冷,了无生趣,对什么都生不起兴趣。请问师父,我应该如何解除这种虚弱无力的痛苦?答:你要了解痛苦的原因。所谓“痛苦”,是相对于“快乐”的一种错觉。当你不停地追逐感官的快乐,身心透支,体力虚弱,心识上就会生起这种空虚和痛苦的感受。你得明白,快乐的代价就是痛苦。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不要再追逐快乐。居士:我听您的,以后不再贪恋快乐。我现在怎么办?答:以后不再贪恋快乐,是避免更久以后的痛苦。现在痛苦,是偿还以前获得的快乐。所以,你应该从现在做起,不要再偷心不死,不要再贪恋任何快乐。居士:这个道理我也知道,但是好像我内心深处还在寻求快乐,我不甘心就这样萎靡不振下去,只是我找不到任何活着的乐趣,所以很痛苦。答:只要你还有一丝寻求快乐的心,你的痛苦就无法根治。居士: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解除痛苦的方法吗?答:有。居士:什么方法?答:追求更大的、更刺激的快乐。但同时也要准备偿还更大更久的痛苦。居士:佛经里说烦恼即菩提,诸法本来空寂,了即业障本来空。有没有好的观空的方法,顿除烦恼?答:正是因为你错解了这些话,才会受苦。居士:那这些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答:快乐与烦恼没有实质,不可住,不可停留。不仅烦恼是空,快乐也是空。真达其义者,快乐,烦恼,二俱远离。功德天,黑暗女,二俱不受。当你不再追逐幻乐,自然也没有幻苦产生。你之所以痛苦,是被虚妄的心识和念头所骗。通过坐禅,牧牛,诵经,善护念等功课来转变自己心识的习气和惯性,安住于简单,少欲,寂静的生活,饮食清淡,保证睡眠,节制身体的消耗,减少无益的社交和娱乐,降低自己各方面的需要,你的痛苦就会消失,而且会彻底根除。如果不通过修行,想用其他有为之法来消除痛苦,那只是一种麻痹和转移,无法根除痛苦。居士:您的意思是说,除了忍受现在的痛苦,进行修行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解除痛苦吗?答:不要再追求新的快乐。包括想减轻痛苦的想法都不要有。通过有效的修行和功课,老老实实接受现在身心感受的一切,慢慢地消化它,不要试图消灭它。等你心甘情愿接受它,心能逐渐安住在当下,不再被妄念支配,它就会逐渐减轻,然后消失。前提是,时时看好自己的念头,不要再追求新的快乐,切莫饮鸩止渴,否则,恶性循环,无有终止。所以,在此同时,也提醒和奉劝那些还在以快乐驱逐空虚和痛苦的人,那并不是远离痛苦的良方,而是治标不治本,背道而驰。正确解脱痛苦的方法是正观痛苦的来源,转无明为智慧,远离贪嗔痴,及时止损,猛然警醒,痛改前非,着手修行,改变心性,了解实相,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三世诸佛没有一尊佛是以乐除苦,都是苦乐不求,心无所住,斯乃大乐。
2023-08-13
-
小习惯,小改变
小习惯,小改变人们都想做大事,构建大的愿景,完成大的人生目标,而不屑于做好小的事情,坚持小的习惯。做好任何事都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需要坚持,而坚持需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人们不愿意坚持一件事,或者无法坚持一件事,是给自己定的要求太高,任务太重,事情难度太大,所以很难长时间坚持做完。一开始还可以,气势足,力量多,爆发力强,还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时间久了,力量用尽,便自暴自弃,不愿再坚持下去。有一本书,叫百分之五的改变。那是一本心理辅导书,是说一个人在困境里只要心里肯改变,每天只需做出很小的努力,哪怕非常小,时间久了,整个人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做事也是一样,如果你给自己定的目标过于高大,每天的任务过多,你很难长年累月坚持下来。比如跑步。你可以从每天三分钟小跑、慢跑开始练习,只要你能坚持到一个星期,之后,你就自然而然可以跑到五分钟、七分钟,然后你可以固定在一个适中的时间和速度上,每天坚持下去。这样,你想通过跑步而锻炼身体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比如大拜。你不用一开始就拜一百拜或半个小时。开始时,你每天可以拜十分钟,拜四十个。拜上几天,如果你体力允许,你再增加到十五分钟或二十分钟,直到你找到一个适中的时间和运动量,每天坚持下去。很多人不能长期坚持大拜,是给自己定的任务太高了,比如半个小时或四十分钟。对我来说,每天十五分钟就非常好,我要的不是拜多久,而是通过拜佛,让自己的身体适当的动起来,并且在拜佛的时候,降伏自己浮躁的心和我慢心。当我给自己定的任务很小,我就愿意长时坚持下去。比如诵经。有的人每天要诵三四卷经典。时间长了,就不愿再读诵了。你可以选择每天坚持读诵一部金刚经,或半部六祖坛经,三分之一部圆觉经,四分之一部维摩诘经,时间大概在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之间。这样,你就不会累,而能长期坚持下去。比如写字。我的经验是,一开始,你可以每天只写一百个字,但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要慢,要专注,而不要去在意写的好看不好看。时间在二十分钟左右。你可以临摹,也可以直抒胸臆,完全按照自己的风格任意书写。练习书法的深层意义并不是成为一个书法家,而是在练习写字的过程中息虑忘缘,静心专注,带着觉知去把每一个字写好,让自己活在当下。比如练习瑜伽。你可以先练习一两个简单的动作,每天坚持。时间久了,再做一些稍微复杂,符合自己身体条件的动作。不要一上来就做高难度动作,或做太长时间。只要你坚持,一个开胯动作或青蛙趴的动作,都能让你的身体越来越矫健和轻松。再比如吃素,坐禅,行脚,读书等等,你都可以从很小的目标开始。吃素可以从每周一天开始。然后争取每三天吃一次素食。坐禅从每天十五分钟开始练习,直到能坐到半个小时。读书每天从二十分钟开始,每天读十页到二十页,直到能读到四十分钟。当然,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做任何事都可以达到修行的效果,通过做一些简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来进行静心养性,训练专注,提高觉知,柔和心性。朋友和同修们,希望您能找到一两件喜欢的事,每天做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坚持下来,养成习惯,循序渐进,时间久了,你会惊讶地发现,你身心的改变早就发生了。如同春雨润物,不知不觉。我们身心的健康、安宁和愉悦也在坚持做这些事的过程中越来越来明显,最终变成一股自然而然的力量。愿你我都能拥有健康良好的生活和修行习惯。人生中哪来那么多大事和辉煌?那些不过是头脑骗人离开当下画的大饼而已。做好一件件小事,养成好习惯,从小目标,小的改变开始。
20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