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

    如何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已经看到过度使用手机过患的人,改变几个小习惯,就可以减少很多看手机的机会。我们都有这样的习惯,坐在那里,或者躺在床上,只要手机在身边,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拿出手机,开始看手机。下面几个习惯和细节,如果你注意到,并加以改变,就会减少很多看手机的时间。一,出去散步,不要带手机。以免走路时不知不觉又看手机。二,在厨房做饭或干家务时,口袋里不要装手机。以免歇着的时候拿出来看。三,晚上上床睡觉时,手机一定要关机,而且要把手机放在离床头很远的地方,最好放在另外一个房间。这样就算想起来要看手机,因为不方便拿,可能就放弃了。需要闹铃提醒起床的,单独准备一个闹钟,不要用手机提醒。四,在每天的上午、下午和晚上抽出一段长时间,不管在哪儿,不管干什么,不要带手机。出去买东西,可以尝试使用现金。慢慢就会改变用手机支付的习惯。五,每天给自己定功课,比如诵经、坐禅、行禅。做功课时,不要带着手机。最好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抽屉里或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到,有时就会忘记它的存在。六,多做一些轻松简单的体力活动,比如手洗衣服,打扫卫生,整理杂物,少订外卖,多自己动手做饭。七,多接近大自然,多在河边,田野、树林、公园这些地方练习一物不为或只是静坐、发呆和跑步,少去超市、商场、影院、饭馆,少去逛街,少旅游,少参加娱乐活动,少聚会,少聚餐。八,平等浅浅使用六根,不要长时间看,或听,或吃,或想,或触,或闻什么。做任何事,有节制。以上这些细节和习惯,如果我们注意到,并能改变,我们使用手机,并被手机所控制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从而能让自己过更加健康和自律的生活,重拾我们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对于现代社会已经完全沉溺于手机世界的人来说,能放下手机,少使用手机,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好习惯。而对于学法修行人,随时能够放下手机,会立刻感到清净,对于恢复我们的精力,保养我们的身体,减少对六尘世界的贪着,有着很大的作用。

    2023-01-15

  • 师徒关系

    师徒关系    大舜孺慕父母,孝感动天。只求可得父母之欢心,故始终不见父母不是处。人伦之变,至舜而极,能尽爱敬之诚。一个孝子的幸福在于当他为父母做什么,或者仅仅想到自己的父母时,都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链接,是这种深深的联系和内在的完整性让他感到幸福的,即使他不在父母身边。一个徒弟的幸福也是如此。当他忆念起自己的师父,或为师父做什么时,如果他内心生起的是感恩和恭敬,他会自然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链接,他会感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和滋养。正是这种联系和完整性,是自心所行的信任和交托让他感到幸福的,即使他不在师父身边。佛菩萨对众生,师父对弟子的关爱也是如此。他们的幸福也来自和众生与弟子深深的链接。就像父母想到自己的子女,想到他们的可爱,为他们感到自豪和心生欢喜一样,一个师父也会从自己的徒弟那里获取源源不断的悲心和动力,还有持久的幸福。会为了他们而更愿意燃烧自己,奉献自己,师父们完全不需要弟子的回报,这种付出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和滋养,就是最好的回馈。在修行的路上,有许多学人因见善知识和自己师父的过失,会逐渐远离师父,最后,给自己的修行和觉悟带来极大的障碍。经云: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而得发起。若无善知识的教诲和引领,我们自己真的很难独自觉悟,也不知如何修行。有了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才得以看到自己的习气,得以修习无量善法,得以增长无量功德,最终圆满解脱。在你没成就之前,内心对善知识的怀疑和远离,是对自己最大的损害。当你成就之后,你的内心一定会对善知识生起极大的感恩,甚至会与善知识的心合而为一。又怎么可能疏远善知识,见善知识的过失呢?善知识来到世间,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面对不同根器的众生,一定会示现各种教法和行为,包括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手段和过失。我们只需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即可,而不要以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善知识的行为。《佛说法句经》云:若善知识诸有所作,种种境界,不应起于毛发疑心。所以者何?若有疑心,不得正受甚深法句。汝等大众,于善知识,应断疑念。见善知识的过失或发现善知识的一些行为和观念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心里开始怀疑善知识,远离善知识,这是学人最大的过失。而对善知识本身,不会有任何损失。如果善知识了解到学人疏远自己,善知识以慈悲故,会善巧方便帮助其对善知识重新建立信心,只要还有一点点可能,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徒弟。一个好的师父对弟子的心永远是敞开和接纳的。而一个好的弟子,则永远相信师父不会放弃自己。就像父母对子女一样。没有厌恶子女的父母,也没有真正想抛弃弟子的师父。弟子远离师父的大有人在,而一个好的师父,总是等着弟子回来。人世间,失去父母,那是最大的痛苦。修行路上,失去师父,那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无论你的修行到了什么程度,保持对善知识的信任和感恩,那才是滋养自己法身的真正智慧,那才是最有力的修行。过去祖师及大成就者和他们的师父之间都建立过这种强大的信任和深深的连接。因为对法的传承和对实相的共同认知,使他们的关系远远超越了世间亲人间的血缘与感情上的联系。他们长时间追随在善知识身边,在恭敬、侍奉善知识的过程修习无我和利他。在善知识身边耳闻目染善知识慈悯众生的精神和品质。在善知识身边日夜熏修善法。在善知识身边长养法身功德。在善知识身边去除习气、修证错误的观念。在善知识身边陪养定力,改变心性,成就圆满的德性。 通过在善知识身边多年的熏陶和学习,把所获得的智慧和解脱观念传达给身边的有缘人,续佛慧命,完成师徒和法脉的传承。对善知识最大的回报和供养,不是一直在善知识身前侍奉、照顾,或者心中只恭敬善知识,对其他人却发不出慈悲喜舍之心,而是能够对一切众生普行恭敬,弘法利生,自觉觉他。这才是对善知识最大的回报。有人说,你要具足无量的善法和因缘,才会遇到具德的上师。如果你今生已经遇到了自己的师父,请珍惜这份因缘,不见师父的过失,多忆念师父的功德,像对待佛陀和父母一样对待自己的师父。这样,你的修行就会迅速提升和圆满。

    2023-01-15

  • 假和尚

    假和尚不要总是对我 说一堆仁义道德 我早就听腻了那些 华而不实之语 不要跟我讲说 吃素斋戒和念佛 我被那些法理 一层一层的观念 捆绑了一年一年  我只是一介凡尘 存在于真幻之间  不强也不弱不实  不脆也不软不尖  我只身落在凡间  不想久坐莲台  不想当佛作祖  亦不幻想西天 虽然是个和尚  从来不厌红尘  不在寺里居住  居住毫无定所  见佛不敬不礼  见塔快快逃避  从来不穿袈裟  亦不合掌问讯  虽然自命为禅  只会搞笑装傻  有时月下独语 有时与花呓呓 看上去正常无病  内里总是疯癫 管他呢 去他的  快乐羡慕死我  开心追不上我  不要跟我郑重其事 我就是个二百五 不要跟我道貌岸然  我就是个假和尚  我被倒霉的知见 捆绑了太多的年 我翻山倒海 我大闹天宫 终于可以做回自己 我本是人不是仙 遇事问心不问天 不羡春去春又回 世世流光现少年 不识我时狂乱走 识我之时万物齐 寿命无量超生死 敢把日月当坐骑 没了道理 我足下成马驹 没了知见 天地无拘 没了道理 我身上插羽翼  没了观念 我随处幽栖不要总是跟我 说应该这么那么 我早就厌烦了那些 指责说教之词 不要总是劝我 做个柔善天使 我被那些唆使 一个个道德捆绑 压抑了一年一年 我只是一个凡人 存在于呼吸之间 不善不恶也不好 不坏不谄也不孬 我只身投胎世间 只想快乐逍遥 不想位列仙班,不想端坐金莲 不厌娑婆世界 不想往生西天 虽然是个道人 哪有道人的样子  也不敲打唱念 也不诵经超度 整日呵佛骂祖 总是讥讽达摩 从不教人顶礼 顶礼需悟自己 虽然也带徒弟 任他自在而为 这样他也轻松,这样我也不疲 偶尔也登讲台 只把笑话来讲 惹得有些学者 嗔心害怕谩骂 管他呢 去他的 我的地盘我乐意 不要跟我讲规矩 我天生喜欢无拘 不要跟我说佛理 说食终不能充饥 若要比谁能说理 老僧自命闲叨怛 我被言语赚了许多年 也劝君子离言语  掀翻五指山 扔掉紧箍咒 解铃还须系铃手 我本是禅不会禅 何须低头自缚缠 迈起脚来恣意行 有心则被有心粘 不识我时物为己 识我之时天为衣 把风弄月撩云水 与虚为伴空为依 没了道理 我足下乘风 没了知见 手握智剑 没了道理 我如虎添翼 没了观念 三界游戏 三界游戏诸君各位看官  读我这首歌谣 不要急急翻过 一遍一遍审思 松绑还需自己 所有那些道理 抛到九霄云外 还我一身赤裸 不染一点淤泥  不染一点淤泥

    2023-01-15

  • 若人静坐一须臾

    若人静坐一须臾我们经常会感到不安和烦恼,是因为我们的心识总在动,从而带动身体去做这、做那,无法真正安心休歇下来。能看到自己心识的妄动而能立刻安静地坐下来,随便哪里,让心和身都歇下来,这就是觉悟和解脱的开始。三世如来有二种法,一种是言说法,一种是如实法。什么是言说法?语言文字、意识言说之法,不实之法,方便法,是言说法。什么是如实法?离心意识,坐下来、停下来,休息心识,妄心不生,默契诸法实相,是如实法。慧明上座追六祖之前所修,是言说法。听六祖开示: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还我明上座本来面目。此是如实法。太原孚上座初在扬州讲《涅槃经》,是言说法,不离心意识;后遇禅者,依其指示,辍讲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忽然大悟,是如实法,超心意识。所以,依文字而修,在文字中觅理,是言说法;离文字,不住心意识,妄念不生,是如实法。这次大众感染病苦并不是灾难,而是老天给我们修如实法的一次最好机会。我们自己停不下来,因缘无常逼着我们停下来。我们平时总爱看文字,心向外游,迷于戏论。病苦和无常逼着我们休息妄心,反观实相。病毒虽然侵害的了我们的身体,但无法侵害一颗如实观照诸法实相的心。病毒对我们的侵害只是一时的,妄念会加重和延长对我们身心的侵害。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妄念对我们的侵蚀?找一个地方静坐下来,什么也不要做,什么也别想。心中生起任何念头,观察它,觉了它,放过它。若生起妄念和烦恼,不被它骗,慢慢的,所有的妄念就会自行消退。以一颗无畏和布施的心把自己的身体交托出去,相信它正经历它该经历的,我们只需要给予绝对的信任和静观,那才是真正的疗愈。如果你相信身体是道的一部分,你就会对身体产生信任,也就不会利用太多的外在条件去干预身体的因缘。外在过多的对治,虽然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在你过多对治的同时,也封闭了身体接受更多锻炼的机会。不论外在的打击多么强烈,那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虚妄幻化不实,它总会结束。只要我们的心让一切从它那里流过,不去住着,我们就不会被伤害。身体的伤痛总会过去,内心的完好,那才是我们真正要保护的。只要我们自己不用妄念侵害自己,就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到我们。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端坐念实相,恶业自然无。当你心中想到什么而不安时,立刻觉察,那只是一些念头而已。谁在不安?妄念在不安。谁在难过?虚妄在难过。谁在紧张?观念在紧张。我是谁?我什么也不是。我为什么会恐惧?我把自己当成了什么。怎样解除恐惧?行深般若波罗蜜时,找不到一个真实的我。怎样达成这一切的如实观?安禅静虑,谛观实相,进行如实法的修行。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次数,找一个地方静坐或躺卧,什么也不做,练习无依和一物不为,让心习惯于活在空中。古人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河沙七宝塔。宝塔终会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当你能长时间什么也不做而安心,那时的安心,才是坚固而持久的安心。你不再被六尘所主宰,而能超越能所,自在无碍。却后再观世间一切的造作,皆是梦幻颠倒。而这时你的心已经习惯于独处和无依,生灭心灭,寂灭为乐。

    2023-01-15

  • 佛是常住

    佛是常住若有人不了解死亡、害怕死亡,不知生命结束后心去哪里,请常念:“佛是常住”二字,系心思惟此二字,解了此二字,即得解脱死亡恐惧。涅槃经云:诸善男子善女人,常当系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迦叶,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当知是人随我所行,至我至处。“佛是常住”此四字,道尽诸法实相。也直接说明了死亡只是生命的假象。而生命的真相是没有死亡,生命不会终结。实相是,生即无有,死更何来!当我们一期生命结束,世称“死亡”时,只是这期报身的暂时结束,我们的真心本性还会继续以不可思议的形式存在。我们会依据自己这生和过去生修习的智慧和因缘,以它该有的样子继续示现在世间。我们会继续以生命的形态存在:在六道里或者成凡夫身、烦恼身,或者成诸佛身、智慧身。所以,为了能更好地呈现下一期以至尽未来际的生命,我们需要了解实相,好好修行,深入佛法,圆满慧命。佛是常住,非佛常住,是汝常住、汝之本性常住、你之法身常住、你之真心常住。常住者,不生不死,非来非去,无生无灭,无坏无断,无变无异。“佛”者,非外在佛,一切众生心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即常住,常住即心。若人解了“常住”之义,即见法身,复本元命,不生不死。“常住”,不生不灭,无老无死,非空非有,恒常不坏,是一切众生之本来面目,是我们的本来身、法身、智慧身、真身、法界身,是一切众生的真实身份。所以,若有人时常系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思维此二字,解了此二字,当知此人得无量寿,不生不死,能超三界,能度六道,能出生死,能脱轮回,自觉觉他,得真佛身,与天地同寿命。无量寿者,你我之性,非是西方佛也。寂灭能仁,你我之心,非是释迦佛也。佛是常住,你我之真实状态、本来状态,不从外修,但能自悟,不假外缘修证即是,非是外佛常住也。所以,若有人畏生死,害怕死亡,对死亡存有无明,以为有死亡,对死亡还存有恐惧,还贪恋此期报身,放不下此假身。应当常念:我本不生,亦无有死,佛是常住,我亦不灭,心是常住,我不变异。我是常住真心,与天地同时,与虚空同体,超日月光年,运万法为相,不有不无,离心意识,永不坏失。若人能常念常觉此义,此人即见本来法身,即是天人师、佛世尊。诸善知识,当你面对无常和生死,当你身在病苦和临命终时,当你生命衰微,生命脆弱,妄念来袭,请务必提起正念,系心称念:佛是常住,我是法身,我无来去,我无生灭。就算生命结束,我会瞬间毫无间断地以另外更好的形式继续存在于人世间。即对死亡完全没有恐惧,从而自在无碍。以此正念而妄念不生,以此般若智起而颠倒不起。即能念念无愚,解脱恐惧,洞穿无明,言下亲证大涅槃,得常乐我净。

    2023-01-15

  • 怎样长养无依的功夫

    怎样长养无依的功夫当你觉得无聊时,这时不管你是坐着还是躺着,是走着还是做着什么简单的事,你的心意识开始习惯性地搜索过去做过的让自己感到快乐的记忆。这个记忆会带着你在不觉的状态下继续去那些事。如果你从来没进行过实修,或者并不想改变自己,这时你就会立刻掉进过去的习气和无明里,你会不知不觉去做过去做过的那些事,好让自己不觉得无聊。但是,如果此时你看到了识心的习气和惯性,你有过一些止观的训练,你很清楚地看到了你要做的事只是暂时麻痹自己,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安心,它只会使你更加无聊和空虚。这时,你就会停下来。如果你的觉察力足够大,不仅你的行为会停下来,你的心念也会跟着立刻停下来。如果你的念头停不下来,就算你的行为因为觉察而停下来了,过去的记忆还会再冒出来,而且来势凶猛,让你继续想去做那些事。如果你进行过训练,你的念头就能够从住着和联想中停下来,你就会停止搜寻过去的回忆,你的心意识也会跟着停下来。当你的心停下来,你习惯性的行为自然会跟着停下来。当你一次次这样练习的时候,你会让自己处在转念、离念和不住于念的力量增长的过程中。这时的修行,是修行最关键的部分,这便是转识成智的过程。这样的时刻越多,你的功夫长养的越多,你不依六尘的力量越大,你无依的习惯越强。你默契于无我的力量也会增加。因为所有的我都依识而有,识心转变的过程,就是我执消融的过程。当你无所事事,又想去抓取六尘、追寻识心的记忆要去做些什么的时候,坐在或躺在那里不要动,给自己一个觉知和观照的机会。身体先停止下来,再让心跟着止息下来,让自己回到当下来,一次次进行这样的练习。直到当你每次都想去重复过去的习气和无明,你都能非常快的看到并停止下来,让自己保持在不住于念的状态里,你的修行就有了真正的进步。就算你经过长久的练习,抓取六尘的习惯还会有,但是,它的力量会越来越小。你虽然会去做一些事,但那些上瘾和有依赖性的活动越来越少,你不再过多地消耗自己的心神,不再依于六尘而让自己迷失,这时,你的功夫就逐渐养成了。四十二章经中记载,过去有僧人欲断淫欲而不能。佛陀为其开示迦叶佛离欲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欲生于心意识,心意识生于有所住。心有住着,所以念念不停,导致了后面行为的产生。二心各寂静,就是止念和不住于念的功夫。止念即是不住,不住即是止念。心若能不住,行即不得生。正是此理。所有的行为都是心行引导。心若不生,诸行自止。改习气,觉知无明,转所依识,是一个长久而艰难的修行过程。只要我们明确方向,勤加练习,日积月累,功夫就会逐渐养成,那时,我们的心就可以不再成为六尘境界的奴隶,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大众齐努力,于二六时中使得心意识,而不被心意识使,即能于生死尘劳中得大解脱。

    2023-01-15

  • 愚人争理,智者得心

    愚人争理,智者得心在陌生人面前,你可以表现得自信、郑重、不卑不亢。因为对方还不了解你,你需要与对方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好让双方有进一步地了解。但是在亲人面前,要经常的示弱和认怂。为何如此?因为亲人是你非常熟悉和亲密的人,对方就像另一个自己。亲人的作用是让自己和对方放松的,而不是表现强势和争对错的,更不是让对方一直处在紧绷和敌意之中。给自己和对方一个放松下来的和解与拥抱,你救赎的不是对方,而是你自己。对方只是你的一面镜子而已,你要借助这面镜子好好照顾对方,好好爱自己。与至亲争输赢,讨说法,辩是非,就像是与自己干仗一样,是最愚蠢不过的。对待亲人就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要经常服软和认输,那是我知道的处理家庭关系最智慧的做法。在亲人面前没有什么面子可丢,你不过是向自己低头,向自己示好而已,哪有那么困难。如果你觉得难,说明你还不够爱自己。如果你不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在亲人面前低下头,说明你还没有把对方当成自己真正的亲人,或者说,你还不知道怎么爱自己。与家人保持冷战,那才是人生中最凄凉的事。在这个世界上,亲密关系不一定只在血缘关系、恋爱关系,夫妻关系中。如果你会与人相处,所有的关系都可以变得“亲密”。一个懂得爱自己和别人的人,他的亲密关系遍及一切。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邻里之间,陌生人之间,当你们经常在一起相处,时间久了,双方逐渐走进彼此的生活,这时,你们的关系都可能或正在变成亲密关系。所有亲密关系的维护都应遵循这个态度:不争,不辩,不求胜。当你总能谦让对方,为对方着想,就算对方再笨,再可恶,他对你的态度也不会无动于衷。就怕你没有给对方足够的尊重和体谅,而是不知道反思自己,总是指责和抱怨对方,或对对方有太多的期望和要求,那才是你们关系冷淡和恶化的原因。从你自己这里做起,从改变自己开始,从学习认输练起,从在亲人面前卸下面具、拆掉伪装、扔掉自尊心开始,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亲近的人”。在你的父母或亲人面前,让自己有更多的时候像个孩子,在他们面前放下你所有的面子,改变你在他们面前高高在上的姿态。从改变他们的称呼开始。对父母,如果原来一直用“你”,改成“您”。对子女或恋人,从直呼其名,改为你能想到的最好的昵称。从一直不肯说“是我不好”,改成经常说“都是我不好”。从动不动就批评对方,改成经常赞叹对方:“你真棒!”把家庭从诤论是非对错的地方,改成“拍马屁”、“卖萌”、“练谄曲”的地方,你会发现,你的家庭不再清冷,你的亲人,变成了真正的亲人。记住,与任何人示弱和示好,那都不是无能的表现,那是真正的能耐和最高的智慧。只有愚人争理,智者争的是怎么赢得对方的心。

    2023-01-09

  • 只要你好

    只要你好我还活着,真好。就算我现在躺在床上慢慢死去,只要我心中没有什么想得到和实现的,那一定也很好。我还能坐在田间看飞虫在阳光里穿梭,真好。就算我睁不开眼睛,只是坐在那里感受风的吹拂,那也很好。我还能慢慢地走在小路上,真好。就算我什么也不能做,只能躺在床上呼吸,只要我心中无事,对任何人没有不满,那也非常好。对一切都没有要求,那真好。就算我想到自己身患病苦,孱弱无力,只要我不想改变什么,那一定很好。哪有什么不好?除非我对现实不满,对现状别有企图。一切都刚刚好,只要你心无旁骛,不在妄念和故事中游离。一切都是那么祥和,只要你的心安静下来,不进入妄识勾勒的阴郁的幻境。小溪在我面前流过,真好。就算河床干涸,地上没了青绿,那也很好,只要你心中的平静长流,对生命的热爱长在。我还可以洗洗衣服,收拾收拾房间,做些简单的事情,那真好。就算我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只要我能不住在那种错觉和情绪里,那也一定很好。所有的不好,都是我觉得不好。能从我觉得里出来,哪有什么不好。一切都很好,虽然并没有什么可好的。一切都很好,是因为没有什么不好的,只要你不被妄想骗,不被头脑使。孩子们在那里蹦蹦跳跳,拿着木棍、玩具玩耍,真好。他们哪有什么好事,只是无忧无虑度时光罢了。就算我无法重回童年,不能再像他们一样蹦蹦跳跳,我可以画画,写字,养花,扫地,唱歌,写诗,在我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地做我自己的孩童。那不是一样很好吗?一切真的很好,只要你不去看那些不好。当你深在黑夜,不要遗憾你失去了阳光。你可以感受和风。当你看不到万物,不要因为看不到什么而难过,你可以倾听各种声音。当你不得不慢下脚步,你可能会迟迟到达目的地,但是你收获了路上的风景。不要住在不好里,那是一个骗局。请相信,一切都刚刚好,只要你好。

    2023-01-09

  • 迎来生命的春天

    迎来生命的春天一个人快乐的程度取决于他关爱别人的能力。一个人越能关爱到别人,他会越幸福。能关爱到别人,那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真知灼见和高妙的智慧。思想和认知,它属于一个人最高级的教育。如果一个人在认知上不能明白关爱别人对成就自己、圆满自己、愉悦自己的重要性,他就不可能去关爱更多的人,去做更多利他的事。能自爱的人会快乐,能爱人的人会幸福。幸福,是更深沉和长久的快乐。利他和助人需要一个坚固的前提,那就是助人者必须能够完全地自给自足,他对自己的爱已经完成,不再需要任何爱来满足他自己。当一个人已经完成了自我的给养,他不再缺乏关爱时,他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付出,可以不求回报地去帮助更多的人,从而获得越来越多的来自自己心中的爱。我们都可以去反思和回忆,我们人生中最幸福和快乐的时候,都是真正帮助到别人、给予过别人关爱的那些时刻,不管我们帮到的是自己的家人,还是陌生人。不管你是给别人投以一个善意的微笑,还是不经意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助人之所以会激发出我们生命最深处的快乐与幸福,那是因为心灵自己知道,所有的心和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体的。包括你对自然环境的爱护,那都是你对一体的关爱。照顾一词是我知道的对于爱的最温馨的阐释。人只有从自我那里超脱出来,才有可能照顾到周围和他人。所谓情商,一般认为是管理情绪的能力。我觉得,“照顾”比“管理”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真正的高情商,都是那些会照顾自己和他人情绪的人。佛教思想的高超之处在于它提供从自救到救他,从自利到利他,从自觉到觉他的整个修行方法,从而使人格得到圆满的升华。只完成自利,那是佛教的初级目的。完成利他,那才是佛法的终极意义。佛法是世间唯一具有完全针对自我人格教育的最高级的生命关爱体系。一个人在独立和觉悟前没有办法真正帮到别人。所以,自觉和独立是利他的先决条件。而当一个人自给自足之后,他所有的幸福都取决于他为别人做了多少事情。他为别人做的越多,他就会越幸福。去看这个世界上那些最快乐最充实的人吧,他们都是或多或少在为他人服务和做事的人,小到为一个家庭,大到为一个公司、企业和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从善意地使用尊称,到扶危救难、利乐有情。不管为了谁,为了多少人,当一个人开始为了别人的安乐思考问题并付诸行动时,他开始长大和成熟。他的人性开始提升,他的佛性开始觉醒。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他生命的早期就开始从自觉过度到觉他,但是,在这一期的生命里,就算到了生命的晚年,如果有一天,我们忽然能够从自我的世界和利益中走出,从自我的种种问题和烦恼中超越,去关心更多的人,关爱更多的生命,关注更多的人的心性成长,我们会迎来自己生命的春天。

    2023-01-09

  • 上天的礼物

    上天的礼物没有人喜欢病苦。但是很多时候,病苦真的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份贵重的礼物:治愈我们心性的礼物。病苦也是一个呼唤:呼唤我们回到自己的心上来。当我们正身处病苦,我们哪里会想到它的积极意义。我们全都被它狰狞的面目所吓到,除了忍受和对治疾病,剩下的,只是担忧和恐惧。我们害怕自己不会好起来,我们害怕自己一直在难受中。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和相信,在这病苦背后,生命通过它自己的手段正进行着自我的愈合和调整。因为机体的难过和无力,导致我们妄想纷飞,情绪低落,心情糟糕。所以,我们很难真正安静下来,心总是朝未来跑,错失当下。我们都希望病苦快些结束。可是,我们想到没有,病苦快些结束之后,我们又会去做什么?我们是继续重复以前的恶习和生活方式?吃喝玩乐,好了伤疤忘了疼?还是在忍受病苦的同时,利用病愈和修养的机会,好好让自己沉淀下来,在家里闭门卧床,长时间反思,总结我们过去的人生态度,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改变。所以,不要急急地想着怎么快些恢复身体,更无需因为病苦迟迟不去而焦虑。甚至要庆幸它没有好的那么快,能再给我们一些时间反思自己过去的人生。如果无常和病苦不能警醒我们看到自己的缺点,那么它们就完全失去了意义,留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些伤痛的记忆。如果在病苦中,我们能及时反观自己的内心,觉察自己的毛病,改变自己的习惯,调整看事物的角度,这样,就算病苦的时间再长,如果它帮助我们看到自己身上的毒瘤,发觉习性中的病根,从而真正改变自己,那么,疾病和痛苦,就真的成了我们生命中的礼物。善知识,如果你只是用肉眼去看,病苦只是让我们难过的一次遭遇。如果你用智慧的眼睛去看,病苦一定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请珍爱这个礼物,虽然它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可爱。请善待这个礼物,虽然它让我们非常难受。请因这个礼物停下急匆匆的脚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独处和反思,让自己真正去了解自己,治愈自己,拥抱自己。善知识,病苦确实并不美丽,但是它非常的难得和可贵,可遇不可求。我们生命中会经常有病苦,但是能真正叫醒自己,给自己这么多时间休息下来进行反思的机会却非常少。愿所有罹患病苦的人都珍惜这次机会,不要错失老天给我们这些“幸运儿”最好的礼物和厚爱。当我们身体痊愈之后,希望我们的灵魂也能得到全面的更新。

    2023-01-09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24252627282930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