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决定世界

    认知决定世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矛盾,那就是观念的矛盾。接受更多的观念,你会接受更多故事和人生。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战争,那就是认知的战争。打破认知的屏障,接受新的认知,这世界上将不会再有战争。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隔阂,那就是思想的隔阂。质疑思想的真实性,允许各种思想的存在,世界就不再有冷漠与墙壁。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冲突,那就是见解的冲突。放下自己的见解,尊重别人的见解,所有的冲突都会化为友好。你与别人所有的不快都建立在对事物的认知不同上。不能理解和认同对方的观念,是一切对立和敌视的根源。你对别人所有的否定,都建立在你无法接纳对方的行为、思想和观念,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于是,本来很友好的你们,忽然犹如仇敌。当你想要反对什么,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你的反对就不那么强烈,甚至还会理解他。当你要批评什么,请反思一下,你真的了解事情的真相?你确信对方做的是错的吗?你的观念、认知、角度和思想构成了你的世界,你的界限和你的维度。如果你允许自己的观念,那么,也试着接纳其他人的观念。有什么样认知,就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就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三恶道并不是外在的,贪嗔痴即是三恶道。天堂极乐也非外在,心地无非、无乱、无痴,即是天堂和极乐。你的世界是由你内在的投射建造的,而不是由城市、小区、街道、花园和人组成。生活在同一个小区里的人,有的人在地狱,有的人在天堂。一个球,左半边是黑色,右半边是白色。站在左右两边的人坚信自己看到的颜色是对的,并因此而争吵起来。当他们发现,对方看到的颜色并没有错,只是因为自己站的角度而误解了对方,他们发现自己很愚蠢,居然坚信着一个假象而从未怀疑过自己。你有多少时候只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看世界,看他人,评判世界,评判他人?你有多少时候是在盲人摸象?你有多少时候因为看到了什么而自己在那里编织故事?如果你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你看到的永远是片面和狭隘的。如果你只用自己的观念看事情,你看到的只是善恶是非对错,你无法看到圆满。打破固有和陈腐的观念,用更广阔的视角,更高的认知去看待别人,你会看到一个个新颖而美丽的人。角度有了变化,认知有了提升,思想有了灵动,你的世界才会变化,你的人生才会丰富,你与他人的共鸣才会更加精彩。所有的痛苦都是观念带给你的。观念变了,痛苦就会消失。所有的分裂和对立都是思想和知见的差异造成。提升认知,了解实相,再看事物,无不圆满,无不究竟。再看人,无不可爱,无不绝妙。

    2023-08-06

  • 什么是爱自己

    什么是爱自己并不是给自己花很多钱才是爱自己,爱自己是让自己减少欲望,不做物欲和虚荣的奴隶。并不是买高级化妆品,食用贵重养生品就是爱自己,心地纯净,简衣素食,感恩知足,那才是爱自己。并不是到处旅游,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才是爱自己。找一个地方休息下来,静观万法如梦,不再随物流转,那才是爱自己。不停地追逐感官的刺激,那不是爱自己,而是毁掉自己。真爱自己的人,了解自己的本性,放慢生活的节奏,宁静淡泊,心不附物,那才是爱自己。放逸、造作、追求生灭的价值和意义,那不是爱自己。静下心来,了解诸法实相,悟人法无我,那才是真正的爱自己。别人都在识心的波动中颠簸躁动,你歇下来,在寂静中安住平淡的生活,不再被识心所奴役,那才是最爱自己。最爱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会伤害自己,什么才是对自己有利。追求五欲,那是愚人爱自己的方式。不染六尘,那才是智者爱自己的方式。消耗身体,尽情享受生活,那是疯子爱自己的方式。自律守身,深居简出,栖心寂寞,那是觉者爱自己的方式。贪慕虚荣,聚众娱乐,歌舞升平,那是无明者爱自己的方式。不求名利,独处无依,坐禅诵经,那是觉醒者爱自己的方式。朋友,你爱自己吗?你是怎么爱自己的?爱自己,却让自己受苦,这是愚痴之爱,可悲之爱。爱自己,应当让自己远离危险,不被烦恼所噬,解脱诸苦。如是爱者,才是真爱自己。爱自己是你一生唯一的责任。没有人能真正爱你,或者替你来爱自己。爱自己,是你的本分、天职、要务。只有你自己是自己的桥梁、渡船和守护者。你可以不爱任何人,但唯独不能不爱自己。爱自己,需要清醒过来,需要安静下来,需要反思和觉悟。不觉悟,能爱自己,无有是处。爱自己,是改变那些让你受苦的习惯,改变那些让你不安的行为,改变那些让你不快乐的观念。知道什么是真正爱自己,努力践行,自己才会变得越来越好。自己好了,不再受苦,不再惶恐,不再不安,那才是爱自己。 

    2023-08-06

  • 静心铭

    静心铭愚人逃境以安心,心静才是道人亭。常读此篇静心铭,不需换他南北境。静能生幽兰,静可起山谷。静能造凉棚,静能淌流泉。若人心得静,大地一时平。心静境自宁,心静诸法净。静者能生光,静者万虑亡。静是法王根,静是万相主。静心以澡浴,静生诸神通。心若静者,处暑天而不热,在炎夏而不烦;宅三伏而清凉,于当阳而不炙。心若得静,居山谷而不寂,卧闹市而不乱。混人群而不杂,离物外而不孤。在在处处,恒常安乐;于一切时,不骄不慢。一颗安静的心,千金难买,万劫难求。一颗安静的心,无拘无绊,万般不换。一颗安静的心,不染万境,久久习成;一颗安静的心,历经幻境,知水中月。心安静下来,诸苦自息,诸恼自灭,诸邪自远,诸难自消。心安静下来,诸兽见之不惊,诸天见之恭敬。贪嗔痴渐薄;狂慢疑渐消。心安静下来,即便身居红尘,出入街市,也是山水人家,世外桃源。心安静下来,就算一间陋室,家徒四壁,也是满屋福祉,蓬荜光华。心静,无关形式、动静、相貌、作为,只关乎心安与否。心若安之,行亦静,坐亦静,起亦静,卧亦静,独亦静,众亦静,作亦静,止亦静。扫地搬运亦静,出言吐气亦静,与众交流亦静,室中独坐亦静,七月流火亦静,寒风刺骨亦静。心静,世界静;心静,佛国生。心静,只因见到世界是心识的影像,万般如幻;心静,那是心识转所依,不再认奴作主。悟万法唯识,心不附物,心自安静。悟唯心无境,境即成心,心自安宁。做一个安静的人,悟一颗安静的心,成一道安静的光。

    2023-08-06

  • 无聊的真实面目

    无聊的真实面目每个人都有无聊的时候,而且会有大量的无聊的时间。当你无聊的时候,你应该坐下来休息,让头脑歇下来,而不是去找刺激头脑和消耗身体的事去做。无聊是身体和念头给我们发送的一个宝贵的信号,它告诉我们,你需要休息了,你需要停下来陪伴“无聊”了,你需要坐下来了解并观察“无聊”的真实面目了。只可惜,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理解这个信号,而是错过了它,以为它需要持续的刺激和快乐,却不知,持续的快乐是对身体和心神最大的消耗与伤害。你又感到无聊了吗?如果是的,请放下正想做的事,放下影视、音乐、饮食、闲谈、四处闲逛、与人聚会以及任何娱乐活动,请坐下来,睁眼或闭眼都可以,请静静地与“无聊”在一起,好好地陪着它,好好地认识它。无聊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聊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它一次次地来找我们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你将永远被“无聊”所惑,而永远被动地“无聊”下去。当你能够坐下来,每次坐三十到四十分钟,一次,两次,三次地坐下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与你关系最亲密的并不是任何人或事,而是无聊。可是你却忽视了它。你成年累月地厌恶它,总是用一些替代物来驱赶它,压制它,消灭它。你越是压制它,驱赶它,它越会潜藏在你的意识深处,与你死死地粘在一起。除非有一天,你愿意正视它,陪伴它,了解它,与它为友,那时,你才发现,无聊——也即寂寞,那是上天的礼物,诸佛常处的地方,是世间最美的存在。世人以生灭感受为乐,诸佛以寂灭平淡为乐。请觉悟无聊的真正意义吧!接受无聊,陪伴无聊,享受无聊。不要再畏惧它或推开它。所有的修行都指向无聊,所有的觉悟都指向寂灭。无聊的真正面目是安宁、清净、自在、无苦。怎样与无聊相伴?你只需要安静地坐下来陪着它。你只需要安静地走在任何一条小路上。你只需要坐下来诵一部金刚经或任何经典。你只需要站在那里听听鸟叫或蝉鸣。你只需要坐在窗边看着大街上车来人往。你只需要在公园里或湖边独自散步。你也可以专注地洗衣服、擦地、剥菜、洗米。你可以安心地做好任何一件小事。这些都是陪伴无聊,也即陪伴你自己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多独处,减少所依,不染六尘,你会越来越喜欢无聊。认识无聊吧,它没那么无聊,它才是最有意思的。你即无聊,无聊即你。无聊是你的本来面目,不要再推开它,或者寻找别的东西来替代它。它是不可替代的,你终将要与它在一起。 

    2023-07-10

  • 如何从精神内耗中解脱

    如何从精神内耗中解脱居士问:顶礼师父。最近我做了一件自认为正确的事,却遭到了身边亲人和朋友的严厉指责,让自己万分痛苦。与他们争辩很累,也没办法向他们解释,就是自己内心想做一件事,却得不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相反,却遭来种种非议。时间长了,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感受到了“精神内耗”和“自我否定”带来的抑郁,毕竟他们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我又不能完全不在乎他们的想法。请问师父,要如何面对这些评价和心里频频生起的挫败感?答:被自己最在意的人否定,似乎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了。但这仍不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是不了解实相,把自己和他人当成真实的,把别人的评价当成真实的。这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其他所有痛苦都与此有关。为什么会有精神内耗?是因为相信了自己的念头,那些批评看似来自他人,其实是来自自己。他人的指责引起了内在自我的强烈共鸣,导致自己也在强烈地谴责和怀疑自己。这种连续地否定自己,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巨大的消耗和痛苦之中而无法自拔。如何避免精神内耗和自我否定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了达万境唯心,离心无境。永远不要去关注任何人,因为任何你关注的对象都并不真实存在,而那,仅仅是你的念头和妄想。觉悟到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在的人在与你对立,也没有来自外在的评价,这是解脱烦恼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这需要深入的修行。只要坐在那里心不妄动,通过坐禅、诵经、行禅、牧牛等方式来练习息虑忘缘,不要相信你的念头,就不会有任何东西能伤害到你。所有伤害到你的,并不是外在的攻击,而是你对那些攻击的认同和回应,是你自己停不下来的念头。你回应了那些评判,就接受了那些伤害。而评判你的人可能早就忘记了对你攻击,你自己却还在那里不停地舔舐自己的念头带给自己的伤口。你不回应那些评判,那些东西就留在了评价者那里。不管对方是否一直关注评价你,那些评价都不属于你。何以息谤?无辩。辩,则是伙同对方攻击自己。何以止怨?不争。争,则是联合对方消耗自己。所有抑郁症、焦虑症、心理疾病患者都是相信了自己的念头,不停地用一种无休止的否定来消耗着自己身心的能量,直至耗尽为止。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心念,但是却可以控制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念头,质疑自我的真实存在。当你不再相信念头,也不再相信自己的真实性,心念对你就无能为力。不管那是些什么样的念头,就算是极其疯狂和可怕的念头,当你照破它的实质,它们将仅仅是一些念头而已,就像云一样,不管是白云还是乌云,在心的天空中飘来飘去,丝毫影响不到虚空。一个没有经过训练和转化的心是很难质疑念头、看破念头、出离念头的。是念头伤害的我们,包括所有抑郁症患者、地狱众生以及所有正在经历巨大痛苦的人,无一不是自我念头的受害者。认识到心并没有一个自我,念头也没有任何实质,不要住在念头里,你就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包容和安全,那就是真实的力量,无所有的力量,空的力量。

    2023-07-10

  • 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金刚经除了它的义理究竟,直指人心,长期读诵受持者,能够了悟实相,它更殊胜的地方在于通过读诵可以成为最有效的实修和解脱法门,可以转无量劫来的生死习气,可以最快获得安心的力量,可以消除无量劫来所积的重业。金刚经云: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又云:信心清净,能生实相。是故大众应对此经生起信心,并如说修行。读诵金刚经是最好的实修法门,只要克服懒惰放逸,静下心来,每读一部,有一部的作用。每读一节,有一节的作用。每读一句,有一句的作用。读诵金刚经不可思议的果报,唯有读诵者乃知。此法唯有实践者方知,行动高于思惟,实修胜于知解。读诵此经,是最快的安心法门。读诵此经,能言下见性,识自本心。六祖在坛经中高度赞叹此经。整部六祖坛经,也都是发挥金刚经的妙义。金刚经云: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应如是住。怎么住?以读诵金刚经来安住。读经时,六根不攀援取着六尘,故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以是安住。应如是降服其心。怎么降服其心?读诵金刚经,即能降服其心。读诵时,心念兹在兹,身心一如,神不向外游猎,回归本位,故能降伏其心。眼看经文,耳听声音,嘴诵文字,三根同用,六根敞开,收摄身心。心才外游,即回到经文上。才起妄想,再回到经文上。如是一心读诵,不必有心思惟其义,其义自现;不必起心安心,其心自安。一切烦恼、业障、诸病,妄念,即得消除。金刚经解其义不难,如理如义读诵难。以众生妄心难歇,六根不停向外驰逐,所以明知此经功德不可思议,还是不肯去读。唯独宿世曾重善根者,能深信此经,读诵此经。经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诸善知识,读诵金刚经获得无量善果乃至开悟见性者,自古以来,不胜枚举。望大家对金刚经和读诵金刚经生起信心。每天至少读诵一部到两部,日积月累,烦恼障除,开悟见性,不求自得,乃至究竟解脱,皆不离此经也。

    2023-07-10

  • 禅师的样子

    禅师的样子禅无固定的形态,禅师也无固定的样子。禅不死气沉沉,禅师也一样灵活多变。禅无住处,禅师也一样,心无所住。禅师可能是一个老人,也可能是一个孩子。可能是一个男人,也可能是一个女人。禅师可能是个力气很大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孱弱的人。禅师可能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残疾人。禅师可能是一个教授、老师、医生、歌星,也可能是一个农夫、小贩、清道夫、乞丐。同一个禅师,也有可能同时是上面所有这些人。禅师有千面,但每一面都出自天真的心,自由的心,自觉的心。禅师有时铁骨铮铮,有时柔情似水。有时天真烂漫,有时道貌岸然。有时庄严肃穆,有时嬉皮笑脸。有时夸夸其谈,有时沉默寡言。你无法在一种固定的形态中看到禅师。禅师识得了禅,他认识了真实,而对所有的幻象都不再执迷。你看到的禅师可能是一个持戒精严的居士,也有可能是一个破戒的比丘。你看到的禅师可能是一个地痞流氓,也有可能是一个怪物和傻瓜。但这些都无法改变一个禅师的自在和独立,无法改变他活在实相中的清醒,无法改变他一直做他自己。他偶尔也会在大家面前表演一些角色,放弃做他自己,但那只是暂时的。他大多数时间,活在自己本真的世界里:他显现什么样,就接受自己什么样。如果你想接近一个禅师,首先要打破自己所有对禅师的想象和定义。带着一个空心去见禅师,你会在他那里认识你自己。只要你心里对禅师还有一丝一毫的限制,你都无法真正接近一个禅师,当然也无法从他那里有任何的领悟。领悟来自谦卑和虚心,来自虔诚和接纳。事实上,一个禅师也没有什么东西教导你。他只是以身演法,打破你内在所有的坚固观念。你本来是什么,就还你本来的样子。这是所有禅师的心法。你在哪里有束缚,他在哪里帮你指出,帮你解开。这是所有禅师的智慧。你去找一个禅师,不要被他显现的样子所迷惑,而要去倾听他教你的获得自由的方法。你去跟一个禅师学法,不要关注他做了什么,你要关注的是他怎么面对事情,怎么处理问题,怎么出离烦恼。禅师并不神秘,甚至非常简单。不论他显现出什么样子,那都是一颗单纯的心映射出来的样子。只是你看那些样子时编织了太多的故事,给予了太多的想象。在禅师那里,你看不到太多的轨则。你站在他面前,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包容和接纳。那种包容一切的心态,才是禅师身上最珍贵的东西。禅师的心永远是天真、灵动而透明的,他很少关注别人怎么看待他。他唯一关心的事,自己是否被妄念和故事所骗。从一切虚妄之中出来,活在纯粹的世界里,活在是非无法到达的地方,那才是一个禅师的天职和本色。禅师是谁并不重要。你是谁,你怎么面对自己,怎么认识你自己,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永远别忘了,你也是一个禅师,天生的禅师,自由的人。

    2023-07-10

  • 善知识对你真正的意义

    善知识对你的真正意义你遇到一个出家人,一个师父,一个善知识,你作他的弟子,跟他学法。你如果一直专注于他的身份,想象着他应该如何,不能够如何,你遇到的并不是一个师父,而只是你自己的一堆妄想。很多学法者会因见自己上师的不是而生无量的烦恼,以至一直不能遇到让自己满意的师父。当你用自己的观念评价师父的人品如何、行为如何、修行如何,你忘记了最重要的事,向师父学习你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你会说,我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确定是否要和他学法。选择师父,是要考察他。但是,你知道怎么考察一个师父吗?你看到一个师父持戒精严,为人善良,道德高尚,从来没有对人发过脾气,你确定那就是他真实的人品吗?就算你看到的都是真的,那些并不是考察善知识的关键。修行和觉悟的关键是对实相的了达,是通过改变自己的用心而远离烦恼。而这些,一个真正的善知识首先自己能做到,并且能够指引别人做到。而这,才是你选择善知识的标准。对善知识最重要的考察是尝试他的教法是否能帮你达成解脱。你要做的不是考察他的行为是否合你和大众的心意,而是按照他提供的教法去实践和修行,验证那些方法是否对解脱烦恼有效,是否对了解实相有效,是否对觉悟自心有效。看看自己是否因为接受了新的观念和修行方法而得到改变,并亲证解脱。如果你专注他教你的解脱方法,去实践那些方法,并因此而受益,你遇到的才是你内在真正的善知识。如果你不再关注善知识做了什么,而只是用心聆听他的心法,你遇到的才是你心里呈现的善知识。只可惜,很多求法者,甚至是善知识身边的多年弟子,都被“师父”的身份、外在、所做的事迷惑,一直在用自己的观念和标签拘禁“善知识”,忘记了修行的重点是按照善知识的教导觉悟自心,而不是用自己狭隘的心去评判他做了什么,他应该怎样,他是否是一个完美的人。愿所有求法者,远离对善知识的评判,破除自己的对“善知识”的构架和想象,不要去执迷他的身份,不要执着他所显现的样子,而是去汲取和消化他的智慧,用那些智慧实现解脱。如果他的教法对你无益,离开他,去寻找更好的善知识,直到你从善知识那里获得解脱的智慧。如果你忘记了这点,即使你现在还深信你的师父,但是将来,一旦你看到他的行为违背了你的构想,你会对他产生怀疑,从而会远离他,丧失了向他学习的更多机会。如果你一直执着善知识的身份,他的形象、他的行为,而不知道吸取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那么,即使你遇到更多的师父,你仍然不会满意,你会一次次地离开那些善知识,永远也找不到真正帮助你的人,因为你的心一直放在错误的地方。直到你完全从对善知识的要求和想象中走出来,虚心地学习他的经验,亲自验证那些方法,只从他那里汲取对你解脱有益的东西,那才是善知识对你的真正意义。如果你以这种心态来学习,我相信,你的生命中会出现很多善知识,你也一定会遇到那个直接让你看到自己本来面目的人。

    2023-07-10

  • 常察其用心,莫逐境改之

    常察其用心,莫逐境改之当你的外境或身体出现问题,请不要急着到事情中去寻找错误而试图解决问题。请反思自己的用心处。常反思自己,是道人行处,是真修道人。不知道反观自己的用心,一味地解决外在的问题,就算问题暂时得到解决,还会再出现更多的问题。如此反复,心向外驰,是名舍本逐末,亦名轮回幻境。是故,凡夫改境,智者改心。凡夫除事,智者离念。凡夫对治,觉者转念。凡夫迷境,觉者悟心。如果你身体的某个部位长期有病,请不要再四处医治。停下来,坐下来,好好反思自己日常待人接物的用心处,逐一逐条地询问自己,每件事的用心是否与道相背,是否还有贪嗔痴慢疑,是否还有嫉妒、冷漠、暴躁、自负,是否还见别人不是,还在分别外境,还在指责抱怨别人。如是真诚地反观自己用心,找到自己的不是,发愿改变自己,而不是心向外驰,去看别人的不是,那才是一个好的修行人。即使发现自己用心有问题,改变自己仍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那是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在有过失的地方,坚持改变自己,直到有一天,你的外境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你会发现,内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外在的问题就会随之而解决。原来实相如此神奇,如此不可思议,如此简单。六祖大师说: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学道常于自性观,离诸法相心中洗。如果你一直解决不了自己外在的问题,就是你内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继续向内寻找,直到找到它,直到改变它。世界乃至色身是心之表。心若正之,身则自正。心有偏邪,身自损伤。如果你正面临逆境,不要到事情中寻找问题和答案。到你的用心处去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哪里错用了心。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向外寻错,无有是处。学习佛法,了解实相,好好修行,提高觉察力,你就会知道如何是正确用心处。所以,身心世界出了问题,正是需要自我反省的地方。不知反省者,永处轮回。能知反省者,得道须臾。不知反省,欲解决问题,如驾车赶车,而不赶马,车永不动。知道反省自己的用心,一切问题不解而解。犹如驾车直接赶马,车即行动。当你身心出现任何问题,请回到自己内心这里来,请反观自己。静坐寻思己过,常察用心之处。心若转之,物则随之。此是诸佛用心处,诸佛得道处。

    2023-07-10

  • 烦恼起处,就是用功处

    烦恼起处,就是用功处、解脱处你很讨厌你的烦恼,是不是?烦恼真的那么令人讨厌么?是的,确实令人讨厌,那是在你还不认识它的时候。当你认识了烦恼,你不再讨厌它,还会感激它。烦恼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不了解烦恼的实质,被烦恼的假象所骗,住在烦恼中,问题才会产生。认识烦恼的实质,烦恼不除而除,不断而断。什么是烦恼?并没有烦恼。心生则烦恼生,心灭则烦恼灭。心住则烦恼长,心移则烦恼消。什么是烦恼的实质?烦恼的实质是空,是无实性,是虚妄,是妄想。怎样解除烦恼?看到它的虚妄不实,看到烦恼因念而有,心无所住,烦恼即消失。不需转境,不需除事,只需离念,烦恼即除。知念即离,离念即觉。一次次地看到烦恼因念而起,一次次地练习不住于念,那是解脱烦恼唯一的办法。只知道烦恼是空,而不能有效地练习不住于念,烦恼并不会消失。于烦恼起处,不怨恨,不纠结,不畏惧,不沮丧,心能转移,那才是真功夫,真菩提。诸同修,请铭记此语:烦恼出现的地方,就是修行的地方。烦恼生起的地方,就是做功夫的地方。烦恼起来的地方,就是解脱发生的地方。不要再讨厌、害怕烦恼,它是你成就的基石和警钟。经云:若烦恼有相,可以供养如来。又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何以故?烦恼处,即是开悟处;烦恼处,即是用功处;烦恼处即是解脱处。六祖大师云: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当你因为一件事起了烦恼,你要看到的不是事情让你起的烦恼,而是你的念头不停地思虑和住着,是你停不下来的分别和评判。如果你看不到这点,你会心向外驰,你会一直怨天尤人,你会一直念上生念,而无法看到烦恼生起的根本原因。这时你要做的不是讨厌事情的发生,不是抱怨别人的错误,不是纠结怎么去改变既成的事实,而是觉悟你的心住在哪里。看到心有所住,知其空幻,念头一转,心无所住,一切逆境、是非、善恶、烦恼,应时冰销。念头再住,如是再转,如此反复练习,烦恼又会消失。六祖大师云:前念迷即众生,后念觉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正是此义。前念迷者,即念有所住;后念觉者,即念无所住。前念着境者,即心有所住,后念离境者,即心无所住。心无所住,烦恼即无。所以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善知识,不要再畏惧烦恼,更不要错失烦恼生起时,正是你开悟和修行的最好时机。当它生起来的时候,好好练习转念,好好牧牛。珍惜烦恼一次次生起的时候,不要被它淹没,好好利用它,砥砺自己的修行,保护好自己的念头,莫有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你成道的地方。

    2023-07-10

161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23242526272829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