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山箴言十一

    学山箴言十一看到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是名迷失。看到心里发生了什么,那才是觉悟。 虚度光阴对于一个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才能安心的人是虚度光阴。而对于一个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自觉自愿无所事事、漫不经心地生活的人,那并不是虚度时光。恰恰相反,那是人类最高级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自有因果管束,因缘推动,善恶业力主宰,所有与你有关的人,他们只需要你的尊重、陪伴和理解。把说教留给自己,把爱留给他们,把一切交给因缘,这才是最高级的关爱。 寒山大师云:叮咛善保护,勿令有点痕。勿令有点痕,即是于一切无染着。学法之人,染于六尘,其染尚轻,染诸法名相,染知见概念,染是非善恶,染佛染觉,染悟染净,其染为重。多有学人,一生修行,六尘染污尚轻,染于知见甚重,处处分别评判,轻人傲物,自不觉知,依旧轮回,受诸苦恼,终不成就。 我无法教你怎么赚钱,但能教你怎么收获人心。只要你学会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就能获得所有人的心。当你能够收获人心,赚钱便不再是难事,而且也不再是重要的事。因为赚取人心,和别人同乐,远远比赚钱更快乐。 人们不能改变命运,是因为思想观念一直没有改变,导致行为模式没有改变,所以整个人的命运无法改变。一旦一个人开始从内在的观念上发生本质的变化,他的命运就会悄然地发生变化。 所有的财是自己给出去的,给出去的,才叫财。人不布施而欲财来,如同不下种子而得果实。 少欲,则贫穷伤害不到你。淡泊,则情爱伤害不到你。不恋生,则死亡伤害不到你。不求健康,则疾病伤害不到你。不求成功,则失败伤害不到你。不求完美,则残缺伤害不到你。接受,则无常伤害不到你。知道你是谁,则不再有伤害,一切都为你所用。 众生虽未成佛,但于诸修行者,却为成佛土壤。修行者利用之,修习四摄法,圆满六波罗蜜,达二无我,直至成佛,皆不离众生。故云非佛度众生,乃众生度佛。犹如船不能到对岸,人善驾驭之,可乘之到达彼岸。船无度人之心,善度者却因其而度达彼岸。又如粮食,本无心养育于人。人识之而利用之,可长养生命。众生亦复如是,对于诸修行人,本无心利益之。但会修行的人,会利用众生,熏修大慈大悲,于其多做利益,自身也受其利益,成就自己法身。犹如人利用粮食长养生命。故报四重恩里有众生恩。诸同修,于此当善思念之。 行善积福虽然不能使我们直接解脱生死,但是他是一个修行人得遇善缘、入道修行的根基,就像土壤是庄稼的根基一样。没有这个土壤和根基,单凭空慧,就想解脱,犹如想把房子建在空中,终不能成。“不知有秋收之利的人,看到别人下种子,还怪他说:为何将可食之物,随意丢在污泥中?”不知种福田的人,也会有同样情形,会轻视那些众善奉行的人。殊不知,佛陀都不曾间断修善,于善法欲,无有止足。古谚曾说:“种竹才能得笋,栽莲才能得藕。”知此理者,于诸善法根基,必多种之,多培育之。 每天一定要给自己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独处。独处可以摒绝外缘、他人和情绪的干扰,让自己安静下来,更清楚地看到诸法实相。坐禅是最好的独处方式,它不仅让身体安静下来,也能让心最快的安静下来。犹如一杯有沙子的水,放在那里不动,沙子才能沉淀,清水才能现前,最后才能把上面的清水取出。人们无法观察到实相,就是因为身心动荡,思虑重重,无法安静下来,被幻象所迷。楞严经云: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名。 对人对物起一念厌恶怨恨之心,先不管对方如何,自己心中就先染污一念。念念厌恶,念念染污。如是用心,抹黑自己,岂不愚昧,无明覆蔽?故知,别人待我如何,那是他的修行,他的功课。我待别人如何,那是我的修行,我的功课。两者不可错位混淆。不可因外境而迷内,因他人而迷己。待别人善,善未至人,自心已善;恶心待人,恶未至人,自心已污。如是观察,如是善用其心,如是修行,自心岂不日臻纯善,而恶渐远? 所谓学习,是指从任何事、任何人身上都能看到积极的、有利于你成长的、美善的一面,吸取那些你喜爱和愿意吸取的东西,而忽略那些你不需要的东西。比如欣赏一朵莲花,但取其洁白,勿指摘其根污。比如麻雀,但取其无忧无虑,勿取其痴冥昏暗。比如一棵树,但取其卓尔挺拔,勿取其麻木无情。善学者,但取物所长,补己所短,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己所用。 自尊心是最虚无缥缈的东西。有多少人因为自尊心、傲慢和自负,错失了向很多人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机缘,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自闭和狭隘。人太容易满足并执迷于自己的生活圈子和思想观念,不求进取和改变,然后因循过一生,依旧轮回在自己旧有的观念中。当你扔掉自尊心,减少我执,不在乎你的面子,虚心向人请教,对人谦卑恭敬,无偿地服务于别人,你才能变得真正尊贵起来。尊贵不来自于你认为你有多重要,而来自于你重视别人的程度和他人对你的反馈。你自己认为你多重要,那毫无意义。你对身边人事物的影响,你对自我执着的降低,显示了你的尊贵。伞从来不会高抬自己,但是,它被所有人举在头顶,是因为它能为人们挡住日晒雨淋。被更多的人所用,利益他人,而毫无保留,那才是尊贵的定义。 好和坏,开心与难过,幸福与不幸,这些都是错觉,它们如影随形。你不可能只要其一。只要你还在追求好,就会有不好相随。你想解脱,就要耐得住寂寞,过得了安静,受的了无聊,度得了空虚,行得了平淡,跳得出好坏。人们都想通过修行来解脱自己的烦恼,却不想放下快乐,这怎么可能达到呢?要知道,快乐与烦恼并行。这样看来,人们选择修行,不过是对不快乐的现实逃避罢了。一旦现实稍有好转,他会立刻放弃修行,原形毕露,继续追求更多的快乐,把修行扔到九霄云外。直到再次碰壁,撞得头破血流,才会又想起修行。那时,业力缠身,习深障固,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如果金钱不能成为与更多人建立亲近关系的工具,而只是满足自己需求的依赖物,那么,金钱就会成为人们的束缚和枷锁,它会逐渐腐蚀人心,让心越来越沉迷于粗浅的快乐。它会禁锢和扭曲人们,使人们本有的同理心完全丧失,至死也不了解什么是共享和共情,什么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当你看到有人因你的付出而开心,就像看到自己开心一样,你的生命之路就会变得越来越宽广。 爱出者爱返,是在你没有预料到的时候。 弄懂了要和给,你就弄懂了人性,你也就赚得了人心。赚得了人心,一切都随之而来,赚钱是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生的事,而且那已经不重要。 在某些外在原因的推动下,你可能会改变一些行为习惯。那并不难。难的是改变心里的认知和观念。有人穷其一生,都牢牢地执着自己偏执的观念,而无法变得平和与安然。人开始质疑和反思自己的一贯认知,他就会变得越来包容,越来越智慧,越来越平和。改变认知是所有修行所要达到的结果。解脱和觉悟是在认知,也即智慧中实现的。 在你没有完全觉悟之前,你要建立尽可能多的人际关系,去认识更多的人。为什么?人际关系是你的镜子。每一个跟你有关的人,都是来折射你内在问题的一面镜子。当你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那些人可能会离开你,也可能跟你建立了永久的关系。而那时,你可以选择和他们在一起,也可以选择摒弃所有外在的关系,去过一个人的生活,而所有的人,依然会生活在你的世界里,以最好的距离和最美的方式。 《决定毗尼经》云:发心相应,果报相应。所谓种性与根基,正是无始劫来每个人的发心而导致的。多有学人,自以为聪明,于佛法修行得了便宜,便止足不前,得少为足,于半途中以为终点,于少分解脱以为圆满。便退失道心,自顾自一个人修行,走省事的路。殊不知,发心不正,难得正果。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学习理论不难,改变过去多生多劫的积习和业力最难。只有发大勇猛心,逆流而上,精进刻苦,忍他人不能忍,行他人不能行,舍他人不能舍,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久久磨练,方能成就。所以世间学道者多,成道者少。何以故?皆见难而退,随波逐流,顺生死河去,乃至生生世世于此处堕落,不得升前。若能发大心,于自己习气处勇断无明之根,坚定信念,牢牢把持,绝不因循过往,更不被它识瞒,过得此黑暗处,便是通衢大路,稳稳归家。直至那时,方可说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转习气为妙用,转烦恼为菩提。此时莫论口头般若,说什么贪嗔痴性即是佛性,纯是自欺欺人,学人扪心自知,可不哀乎。 修行人都爱看简单的、容易修的、顺自己习气的言论,而对那些描述修行难、觉悟难、成就难的言辞避之不看,自欺欺人,以为自己可以绕过艰难成就佛道。而真正的好的修行人,会直面自己的习气和无明,迎难而上,依教奉行,绝不以侥幸心来对待自己解脱生死的大事。 当你能够接受不喜欢的东西,你会发现,不是那些东西不好,是你的心不够好,不够包容。当你改变了心态,尽可能多地去接受,你发现那些东西并非不好,是自己的观念欺骗了自己。接受是内在的改变,而与外物无关。试着去接受那些你本以为不好的东西,了解它们,接纳它们,有一天,你可能会喜欢它们,甚至,会赞叹它们。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刻意练习》 佛陀先于弥勒很长时间而成佛,就是因为佛陀正确而精进的修行。没有天生的佛陀,也没有天生的六祖。所有大成就者都是通过勤奋、自觉而有效的练习而掌握了他所从事的领域最高的经验和智慧。 当你自己是一个不能自悦的人,你和谁在一起都不会开心,父母,朋友,恋人,邻居,同事,都一样。就算关系不破裂,也无法建立深厚的友谊。而当你自己变成一个喜乐的人,你和所有的人都能喜乐地相处。所以,不要一味地要求别人来适应你,自己先适应自己吧。你自己合适了,所有的人都合适了。

    2023-02-23

  • 学山箴言十

    学山箴言十我们经常因为看到一句励志的话或听到一个绝妙的想法,就会立刻去尝式,感觉自己的生活会因为这些行为发生巨大的改变,但是没过多久,我们就自动放弃了那件事。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充斥在这些层出不穷、变幻莫测的观念中,一会儿去参加某个培训,一会儿去学习某个课程,一会儿一股脑儿全去创业,一会儿又全体躺平。仿佛我们就是为这些观念而活着,而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真正的目标。但是,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行为只是头脑一时冲动,觉得那种观念新颖、有创意、不俗。但是,这些观念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去了解并实践,它们几乎只是像花瓶一样,好看不好用。很快,我们又回复到原来以往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中去。什么样的思想和观念能真正深入我们内心并对我们持久发生影响呢?那些你虽然不会立刻付诸行动,却会一直引发你思考、反思、反省的见地和认知,那些只要你一接触,就很难彻底忘掉的思想观念,那些能让你透过重重现象看到本质的智慧,是这些东西,才会对人发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世间除了佛法和证悟者的智慧,几乎很难有一种观念或认知能持续几千年甚至更久地对人类发生影响。所有那些曾经对人发生影响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正在或已经退出了文明和历史的舞台,而唯有古老的真理,对实相的探讨和认识,就像天地一样常新常青,永不磨灭。你的生命是用来追求这永恒常新的智慧,还是追求那些转瞬即逝,只是服务于感官乐趣的知识和观念?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课题。只有直面自己的无明,真诚地面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来到世间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你才能从浑浑噩噩中觉醒,过真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人的所有痛苦都来自于那强烈的自我。难道要把自我全部灭除才会离苦吗?不是,只要把那尖刻的、偏执的、紧张的部分转化成善意的、温和的、放松的,苦自然就会熄灭。至于“我”,它不过是一个名字,并没有真实性。当你不再执着自己的真实性,你才找到真实的你。 只要你足够柔软,你就没什么可怕的。所有的恐惧和伤害来自于强硬和对立。解除你所有的对立和尖刻,让自己变成棉花一样的存在,你会立刻全然安稳。 当你长时间什么都不做都会很安心,六尘境界对你已经没有主宰力了,这时的安心,是真正的安心。 要给自己找一段大段的长时间练习一物不为,比如一次两三个小时,或者更长。练习几次之后,不能停止,每天还要抽出个把小时来保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至少要一个月连续地练习,你再看手机里那些视频和电视剧,再去参加世俗的那些聚会,就会觉得白白耗费心神,徒赚心识,毫无意义。当你喜欢独处和无依之后,那才是世间最轻松、最美的享受。你就亲自体会古人所讲“好事不如无。” 在修行的路上,有许多学人因见善知识的过失,会逐渐远离善知识,最后,给自己的修行和觉悟带来极大的障碍。经云: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而得发起。若无善知识的教诲和引领,我们自己很难独自觉悟,也不知如何修行。有了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才看到自己的习气,得以修习无量善法,得以增长无量功德,最终圆满解脱。在你没成就之前,内心对善知识的怀疑和远离,是对自己最大的损害。当你成就之后,你的内心一定会对善知识生起极大的感恩,甚至会与善知识的心合而为一。又怎么可能疏远善知识,见善知识的过失呢?见善知识的过失或发现善知识的一些行为观念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心里开始怀疑善知识,远离善知识,这是学人最大的损失,善知识不会有任何损失。如果善知识了解到学人疏远自己,以慈悲故,会善巧方便帮助其对善知识重新建立信心。一个好的师父对弟子的心永远是敞开和接纳的。而一个好的弟子,则永远相信师父不会放弃自己。就像父母对子女一样。没有厌恶子女的父母,也没有真正想抛弃弟子的师父。弟子远离师父的大有人在,而一个好的师父,总是等着弟子回来。人世间,失去父母,那是最大的损失。修行路上,失去师父,那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无论你的修行到了什么程度,保持对善知识的信任和感恩,那才是滋养自己法身的真正智慧,才是最有力的修行。 一坐下来,什么事都没有了。念头一转,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所有的事,是识心在造作。所有的问题,是妄想在编织。练习让妄心停下来,练习在动静中都能看破妄念,那便是佛的世界,涅槃的世界。 一个人再优秀、再有才华,再有特长,再有影响力,如果不知道经常反观、反思自己,就很容易自以为是,自负骄慢,被我执我见蒙蔽了心性,从而离道愈来愈远。大修行者都知道随时反观自己,而不去评判外境,不住在分别中。六祖大师云:各自观察,莫错用心。各自观察什么?不是观察他人、观察外境、观察世界、观察别人的用心,而是观察自己,观察自心境界,观察自己如何用心。能随时反观自照,借境练心,向内看自己,改自己,调自己的心性,外敬他人,普行恭敬,不见世间过,那才是真正的觉悟。 赏雪簌簌白雪 打扮山河 静唱天籁 动舞般若 纷纷踏来 不染寒热 朵朵绽放 无形无色 来时无踪 去亦无辙 人比白雪 也只这么 人根本没有任何前途可言,除非你回过头来向后走。我说的后,不是时间和空间的后,更不是历史或文化方面的后,是指你向心里去探索,那才是人的出路和正途。谁开示关注内心,谁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先知。 老天给你的真正美好的东西决不会停留在你那里,而是透过你,向外传递。一旦你把得到的东西据为己有,那已经不是老天给你的最好东西。真正美好的东西,都是活的,它不会被你囚禁。所以,给你和你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以自由,那是你对这个世界最好的回馈。因为道就是这样在你身上运行。 我们经常会揣测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让自己觉得不舒服。那是最愚蠢的。除了你自己对自己有太多的看法,没人对你有任何看法。就算有,那是他的事,与你无关。让你不舒服的,不是他对你的看法,是你对自己的执着和评判。事实上,你什么也不是。别人的看法,更是捕风捉影,最多像旋风,缠绕着产生看法的人。 所以,当我对任何人有任何不好的看法或怀疑生起,我都会尽量觉知,然后告诉自己,打住,莫妄想。如果这个念一直生起,我就会再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不要自寻烦恼。如果我觉察的慢,我就会被自己的妄念和猜疑缠缚,而我评价的人,对此完全不知。这难道不是最愚蠢的事吗。相反也是如此。你在那里幻想着别人怎么看你不顺眼,你疑神疑鬼,神经兮兮,而你怀疑的人可能从来就没想到过你。所以,看到自己的妄念,不相信或不住在那个妄念中,没有比这更重要的解脱之法了。 我们经历的一切逆境和痛苦,不过是为了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执着,停下脚步,回过头来。一旦我们真正看到自己的执着心和求取心,放下它、松开它,这时,奇迹就会发生。我们会忽然顿悟,原来我们一直寻找的佛国就在身边,我们一直处在涅槃之中,不须费一丝一毫的功用。草长莺飞,春色满园,万物各位,闲居寂静,大地芬芳,一片清明。再观以往种种用心,噗嗤一笑,尽付流云。 因为一件事恨一个人或报复一个人是最愚蠢的。如果你恨的人,本来就是一个好人,他做的事也是好事,只是你不了解,那你完全没有必要恨他。如果他是一个恶人,他做的事也是恶事,自有因果等着他,他的用心自会惩罚他,你完全不必恨他甚至报复他。所以说,不论我们遇到任何事,只是看好自己的心,无论看到什么,都不能掉进所见的幻象中去,不能让自己的心中充满不善。善者,善自善之。恶者,恶自恶之。将自己迷失于外境的心时时找回来,那才是至善。 一旦我们认为自己有权控制某个人,我们就开始迷失。我们不是不可以参与别人的事,但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清醒:在他人的世界里,我们只是辅助和配角,不管你和对方的关系是什么,主角永远是他,而不是你。你唯一做主角的机会是在你这里。不管你多么受人尊敬,在他人的世界,你永远是配角和道具。如果你把自己当成主角或别人把你当成主角,那么,你们两个人都一定是疯了。 这个世界上最深的疼爱来自于父母,最深的绑架也来自于父母。所以佛云: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时候是贪爱和无明的外现。当我们突破贪爱和无明,再观世间一切,则如佛所说:方便为父,智慧为母。离开智慧与方便,无从谈父母。离开大慈大悲,世间哪有真正的父母。如果你还活在无明和贪爱的父母之爱中,请醒醒,那只会让你生生世世轮回生死,受无穷苦,无法识得自己真正的面目。

    2023-02-23

  • 学山箴言九

    学山箴言九有时田间坐有时田间坐有时将花采四周无别物唯有一闲骸暖阳将背晒和风铺面来圆圆天地间清清无覆盖世间多迷人无中总生有忽然四大衰尽被三毒埋有人羡我乐有人妒我嗨我与汝一样梦中空去来 冬日小诗四首坝上极目望荐福甚狭小想来眺过去事微亦如是谁能有少住除非爱烦恼是个大丈夫纤毫不挽手 今日阳光足放旷在田中寒冬也疲倦懒懒不肯冷风暖草复生分明春来注梅花开几枝桂花未曾枯 世界太清平山青云更轻心物两不到谁更称道名说悟早是迷何必更说灵饭用嘴来吃有脚用来行 旷劫无一事人心自生端万法不缚人人自爱缚缠不修波罗蜜不信释迦言怎肯溪边坐与我诵楞严 日日挨时过日日挨时过梅花映西墙能延一柱香不望黄昏粮静坐任心游看经只作样经行踢石子诵咒音飞扬愚迷百安排智者不安装计划只赚人变化是恒常你来我不拒你去我不挡正念常现前不久亦不长万事由你演不动自无慌热也任它热凉也任它凉 一场疾病就会让我们如此慌张、害怕、难受,我们想过没有,临命终时,你又会怎么样?你的恐慌是不是比病苦时更加强烈?如果病苦现前时,只是身苦,心无恐惧,没有忧虑,欣然接受病苦,这是平时有过修行,了解实相,心不颠倒,训练所至。若平日不知做功夫,不务修行,等病苦现前,命终之时,我们想一想,到时是不是手忙脚乱,哭爹喊娘,也无人救你。留给你的唯有恐慌和绝望。所以,此时此刻再不急急做好准备,赶快修行,更待何时。你没患病时,知道今天会患病吗?平时你无忧无虑,心平气和,正患病时,还能保持如此健康平静的心态吗?若没有,早早发愿修行,解脱生死事大,不可拖延。 当我发现,我虽然不能决定外在发生什么,但是却可以决定自己如何去面对和感受,那真是一件最快乐的事。当你能决定自己的行为与感受,在一切事面前,能做的了自己的主,没有比这更自由的了。只有你有一天清晰地看到,所有的美好与不幸都是假象,活着本身就是一场梦,你才会停下追寻的脚步。这时,你的心才愿意坐下来享受寂静的恒乐。 为什么我们非要被无常和厄运一次次的打击和叫醒,而不愿意主动醒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到了失去生命的时候才知道一切是梦、生命从来不属于我们,而不能提前活在真实的国度里?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到了所有的一切被剥夺时才放下,而不主动交出那些本来就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获得真正的自由?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必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静坐时,我们能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妄念,妄念歇下来的刹那,你会认为有一个很清晰的感知在。别被这个“感知”所骗,那并不是我们的本性。这个知只是本性随缘而现的一个作用。不要住在这个知里,也不要刻意离开这个知。不住知与不知,任六根自然随缘起用,虽有见闻觉知,而不住见闻觉知。那个不住一切状态的“状态”假名涅槃,亦名解脱,亦名不生不灭。而事实上,是不存在那样一个“状态”的,因为它的本质是不住。既是不住,何来状态?我们的修行就是为了认识它,觉了它,而又不住于它。虽然能够觉悟到它,但是它的特点恰恰是不能被定义和住着。所以,二六时中,但能不住一切所是,即相应也。不住是真正的功夫,也是实相之理。所以禅宗祖师种种手段只是让学人悟到此不住之性,实证此不住之性,应用此不住实性。种种言说方便,皆为此也。关于不住的功夫和见地,需要在任何时候保任和修行。此需要学人花大量的时间去实修,去观察,去证实,这即是楞伽经中所言的如实法和自证法,真实之义,不在言说。不仅坐禅时如此,一切时中亦如此,乃至临命终时亦如此,不住知与不知,放心自在,即不被识所骗,直出生死,得证道果。 当头脑里生起任何让我们不舒服或者开心的念头,紧跟着迅速地生起另一个念头:这是假的。然后,你就会在最快的时间内恢复到念头没生起前的平静中去。如此反复练习,就是牧牛,就是最好的修行。 如果得一场病能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改变以前的恶习,了悟生命的无常,提起更高的觉性,珍惜当下的因缘,怎么能说这场病不是我们的大善知识,不是来叫醒我们的呢?当我们以为某件事不好时,你怎么知道这件事不是历炼你,让你得到提升而变得更好呢? 人只是天地间的一根枯草,人比枯草只是多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妄念。所以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你越认为自己有多重要,你受的苦就越多。大道无争,谦卑、柔弱、退让,懂得认输,承认自己什么也不是,那才能与道相应。 就算你躲过了一切灾难和疾病,你无法躲过自己的执着,那才是最可怕的。

    2023-02-23

  • 学山箴言八

    学山箴言八居士:师父,我这些天一直反复听您讲的证道歌,我体会到的是一切起心动念,一切思维、想法都是心意识,是幻境,离开这个心意识就可以,好比大路旁边有一个小路,进去之后,马上返回大路就行。师父,请开示,这样理解做功夫对吗?学山:仅仅是理解没用,要通过反复不断地训练,真正做到这一点。如果你一直停留在理解上,你正进入自己所说的“小路”。就算你对理论非常熟悉,如果你不加以练习,你还是无法回到大路上来。因为你使用心意识的习惯并没有改变。知道这点很简单,这只是修行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后面怎么去实修,做哪些功课,来让自己能够快速看到自己“进入小路”,并把自己拽回“大路”上来,那才是修行的重头戏。很多人觉得实修辛苦、没意思,所以宁愿看书、听法、思维佛法、谈论佛法,也不愿意坐禅,行禅,诵经,拜忏,练习一物不为,然后在待人接物上践行佛法。居士:我在佛理上的理解方向如果没错的话,我会实修的,最主要是担心方向别搞错了。学山:理论和实修无法分开,不通过实修明白的道理,并不是你的道理,那只是你学来的,听来的,一开始觉得有用,等到烦恼困境来时,才知道学来的理论一点也用不上。居士:我以前一直在思维佛法,今天我发现起心就是进入幻境了,不知道这样理解,方向对吗?学山:自己通过训练去寻找答案吧,我说你是对是错,都无意义。如果你想通过别人来肯定自己,说明,你完全没理解你自己所说的道理,你还是非常迷恋你的小路,无法回到大路上来。 放下自己的观念和角度,你会像虚空一样浩大。 学人:师父:于末法时期,我等学人当以何法教甄别追随善知识呢?请师父慈悲开示我等后辈。学山回复:按照他的教导去修行是否真正解脱了烦恼,认识了实相。如果你跟随某个人长时间学法,都无法解决自己的任何问题,你要反思是自己出了问题,还是你跟随的善知识出了问题。很多人一定要完全明白善知识讲的东西,才会产生信心,只要有一点与自己的见解不一样,就怀疑善知识的教法。而有的人,一上来就会有很强大的信心,能够快速地依教奉行,再去观察和证明善知识的教法是否有效。如果完全无效,再放弃去师从别法。 其实最重要的是你跟自己的师父过去生中是否结下深厚的法缘,是否早就对他建立起信心。如果一味去甄别善知识的教法对错,恐怕再过无量劫,也很难认真跟随他学法修行。当然,自学经论,自己多加领悟佛法,解决问题,也可作为参考和佐证,增加对善知识的辨别能力和信心。所以,寻找善知识的关键,在于自己生生世世善根和因缘的积累。不管怎样,自己珍惜时光,努力修行,植众德本,增长善根,才是根本之道。因缘具足,自然会遇到真正开悟具德的善知识,在善知识的引领下深入实相,获得究竟解脱。所以,我们对善知识的教法,既不能一味地盲信,偶像崇拜,唯师是从,毫无标准。也不能总是疑疑惑惑,将信将疑,而是要及时去尝试和践行,然后证明那些理论和方法是否能帮我们出离生死轮回和根本烦恼,从而对善知识生起更加理性的信任。 如果你接受轮椅,轮椅就是极乐;如果你不接受宫殿,宫殿就成了轮椅。如果你接受,娑婆就成了极乐;如果你不接受,极乐也成了娑婆。可见,极乐在心不在境,解脱在智不在人。 自心一重世界多重天自心世界自导演花鸟终日说极乐只是我人听不见如来色相终不尽法身圆镜照无边可怜众生遭识网本是金鳞困泥潭 去病谣身病还从心病医心若无病身自怡众生迷身将为实不知五蕴无实体终日向外寻病理见他不是更增疾推敲百药通四大不如反观自心地若心有住身即滞方知心滞万病基听我一首去病谣此个药方太稀奇不见是非真药引心平何劳远寻医搜遍大千何为病心若息时病即息 真理一名字莫谩求真理真理本来虚只是一名字万人被它欺有功不能到放置又是迷凡圣测不得愚智总承伊 禅师的诗偈看上去深奥难测,那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物,故被物遮。若心清净,一览便知妙,不必皱眉寻思,若不能直下默契,转思转不得。大众须在心地下功夫,功夫到时,水落石出。夜游刚与道伴暖屋坐须臾只身入荒林人间话音不嫌吵物外怎得寻幽声欲得尘劳里宴坐动里静里一时功一道虚光描不得万机皆露天人惊说个默契已玄远才下眉梢杳无踪动念即成隔圣去无念守心还是病夜黑路暗犹更寂天寒月冷心更清一旦识得归家路不假途程到天明 众生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壤,佛性如同种子,修道之人如能将自己安置在众生土壤中,随顺修习,则得健壮成长,成熟果实。 人尽寻快乐人尽寻快乐至死不肯休不学祖师法终生被妄囚心识若不起诸苦自然无极乐何所在莫住想里头大道非玄思拟心便是尘直用且直行一切慎莫纠诸境无好丑放过自无忧过得平常日胜过百年修 所有的监狱和不幸不来自际遇,而是来自你的拧巴。 当你无法选择改变外境,那么,接受它,而且是积极愉悦地接受它,是你能做的最好的事,也是你爱自己唯一的方式。 人世间没有任何事是不好的。如果有,那就是拧巴,不接受,和纠结。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不自爱,那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脚踩两支船。世间只有一种损失,那就是患得患失。 失去的并不是失去,沉迷于失去,你会失去更加宝贵的现在。 虽然已经看透这个世间的虚幻和荒凉,依然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散发温暖,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觉悟的人。 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人,只有你接纳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风景,只有你包容的风景。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快乐的事,只有满足,那是唯一的快乐。 慢慢练习接受无常、病苦和死亡,因为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时刻跟随,形影不离。如果不看破它们,习惯它们,接受它们,就会被它们吓到。

    2023-02-23

  • 学山箴言七

    学山箴言七接受,它与接受什么或拒绝什么无关,而只关乎心的自由和解脱。我接受火热,那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扑向火或一定要逃离火,而是我有面对火时的自由选择。我接受你,不代表一定要接受你的好意,我也有拒绝它的自由。对家庭,对一切人和一切事,都是如此。接受,是指我们面对这些事物时的自由。 受苦之人必有执着之处;恐惧之人必有贪爱之处;拧巴之人必有计较之处;但有丝毫苦恼,不必责人,不必怨天,但向自己内心深处挖寻,必有所求,必有不满。一个人受多大的痛苦,一定会有多大的执着。有求皆苦,知足常乐。 不论你外在显现为什么样子,你内在如何运行,才是导致你苦乐的真实原因。上天不会因为你的才能和身份而饶过你错误的用心,因缘也不会因为你的弱小和无能而不奖赏你的善良。一切唯心造,心是最准秤。祸福但问心,离心无外境。 有人说,你的安乐,是多少人的付出和牺牲换来的结果。是这样吗?或许你的温饱,你的生存,离不开许许多多的人的付出。但是,真正的安乐,却不是别人所给予。别人能给你安全,也能给你危险;别人能给你温饱,也能给你饥饿;别人能给你快乐,也能给你痛苦。真正的安乐,那必须是你独立之后才能获得,必须是你内在的充盈和满足才能达到,是你内心的安住与觉悟才能掌握,是你自己源源不断地供给才能流经。 每一次远离金钱的诱惑,你都会更加自由和清醒。相反,每一次对金钱的贪婪,都会使你更加愚痴和恐惧。真正能驾驭金钱的人,一定是利他的,他会把流经自己这里的钱再散出去。金钱在他那里流通,不住,服务于他人。如果你没有慈悲利他的大愿,千万不要再追求金钱,那只能把你带到深渊。而服务他人的人,则完全不需要追求金钱,金钱会自动流到他那里,再从他那里流走,流到需要它的地方。 顶礼师父。恳请师父给弟子开示一下在家人吃素与吃肉的问题,我本不想吃,现在也是吃素一段时间了,可有朋友是中医说长期吃素脾胃会很虚的,本身现在我就是气血虚、焦虑,有时候心脏还不好,体力跟不上,很纠结,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感恩师父。答:先好好学法,弄明白实相是什么,应该如何用心才与实相相应。心行于道,那才是根本,心得自在,那才是修行。而这与吃素吃肉没有绝对的关系。心里三毒不除,吃得再有营养,每天喝鸡汤鱼汤,身体还是会出毛病。心里三毒不生,少欲知足,不与世诤,纵然日中一食,粗茶淡饭,身体照样不会有大问题。所以,你的问题,包括你的身体,以及绝大多数人的身体疾病,跟吃不吃素没关系。只跟人们是否能时常反观自心,不错用心有关。身体是心的表象,有什么样的用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身体和疾病。要想明白这其中深妙的道理,需要你放下很多世俗享受,减少欲望和需要,当然,在大多数时候也包括要发心吃素,增长慈悲心,深入佛法,认真实修。你自己好好反思自己是否每天认真修行,用心合道了吗?这才是根本。 什么是昏迷?遇到事情,总是看别人不是,看外境有问题,这就是迷。什么是觉悟?遇到事情,知道反思自己的不是,看自己内在出了什么问题,这即是觉悟。 声闻人选择了自了,以为自己走了捷径,占了便宜,不用管任何人,轻装上阵,轻轻松松地修行就能实现觉悟和解脱。但是他们忘了一点,他们还执着清净和解脱,还有法我执没破。这个束缚使他们永远无法触碰到实相和真正的解脱。诸佛菩萨才是最聪明的人,他们看上去是在度众生,实际上是在自度。他们看上去辛苦劳累,但内心中充满喜乐。他们选择与众生同步,因为众生本是一体,一心所现,只有借助于度自心众生,方能度尽自己妄想尘劳。这才是寻求觉悟和解脱的唯一正修行路。他们深知,只有在利他过程中,在与众生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去除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才能转所依识成无所依智,实现的真实圆满的解脱。他们看上去在绕远,花了很多时间,而实际上,他们走的才是真正的捷径。 师父好,您今天发文,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吗?是劝别人先管好自己,再去助人。又发短文,写声闻人自了,不管别人,所以不能获得真实解脱。这两篇文章看上去有些矛盾。请师父答疑。答:声闻人自了,是停在了自了那里,不再发心助人,也没有智慧助人,因为他们的自了不是真正的了达和解脱。管好自己,先解决自己的问题,不代表不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用心和境界。声闻人自了,也不代表他们从来不去帮助别人,而是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帮助别人。诸佛菩萨度人,也不是见人就帮就度,而是善于观察众生因缘和根基,有缘才度,无缘不度。 一个人再来这个世间,如果是已经成就的人再来,已经无缘可了,无债可还,无道可修,如果不为利益世间,来有何意义?如果是还没有成就的业力身再来,不去利益世人,不在服务大众中去除我执,又如何能完成这一世的修行而实现圆满?所以,不管你是谁再来,你都不可能住于无为,浑浑噩噩、空度一生。 凡夫无法度人,因为他们自身还在烦恼中,自救不了,如何度人?声闻人无法度人,因为他们根基弱小,心智狭劣,无力度人。唯诸佛菩萨能度人,而不做度想。何以故?有无始大愿做根基,有般若大智慧,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故。虽然如此,凡夫、声闻、菩萨非是定论。凡夫发心修行,觉了实相,一念即成诸佛菩萨。声闻回小向大,发菩提心,一样成佛度人。菩萨生生世世不忘本愿,故无时不为利他,直至成佛,亦不终止。 大家都想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会对未来有种莫名的担忧。无忧无虑的生活来自自己一颗无所求的心,而不是来自物质生活的保障和富足。无忧无虑不是为自己准备好未来的一切,不愁吃,不愁穿,什么都计划的圆圆满满,那不是无忧无虑。安心的活在当下,满足于现实,接受因缘发生的一切。以一颗少欲知足的心活好每分每秒,那才是真正的无忧无虑。 做任何事都要认真,认真本身就是道,而不是认真所获得的结果。道不是在某个点上,它遍布一切处。没有一个三心二意,做事马马虎虎,心不在焉的人会感受到做事认真带来的安心和快乐。也没有一个心神不定,恍恍惚惚的得道之人。道人行处,在处一般,心神安定,身心一如。那些认真工作,专心做事,做好当下任何一件事的人,都在收获着他们的快乐。就算他并没有感受到特定的快乐,至少,在那段时间里,他的身心并没有分裂。这就是禅定的意义。禅定并不仅仅是坐在那里打坐才能获得。所有身心专注的行为都是禅定,所有身心没有分开的状态都是禅定,所有没有离开当下进入意识分别的时刻,都是禅定的时刻。所以,禅定不仅仅是静态的,它也是动态的,是遍于生活中的一切时,一切处。秋五首落叶飘玄旨水音荡清波觅它终不得悠然听鸟歌 心自无绳索世人自缠多金屋元是梦独坐破爱河 远山有轮廓近水无心得鱼忽跃水上不知身在何 野情须放旷闲心靠无托一树红叶落静美离言说 正看此山是佛头侧视又是一小丑端来审去知无物心生便是物生时

    2023-02-23

  • 学山箴言六

    学山箴言六你可能会非常羡慕那些在哪里都能安住解脱的修行人。你不知道的是,他们都是曾经做过大量修行功课的人。或念佛号数十万,或持咒几万遍,或大礼拜上万个,或诵经千部,或坐禅千座。不见法达诵法华经千部,大安禅师坐破七个蒲团,岩头终生读涅槃经,云居晓舜禅师口诵金刚经不辍。古人尚如是用功做功课,我们怎么可能终日懒散,倚仗小聪小智,就能转无始以来的习气,侥幸解脱生死烦恼,成就无上佛道呢?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人。羡慕别人,不如自己耕耘,自己收获。进行实修,永远不晚。就怕懒惰,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现代在家居士学法有一个普遍的错误的认知,就是禅宗非常简单,而且不需要受五戒,不需要持戒,也不用布施,不需要打坐,不用修定,不用诵经,不立文字,一切都不用学。只要对一切都不执着就可以。你真的能不通过任何学习和修行对一切都不执着吗?别人骂你一句,你能不生心,再说不执着。有一个宰相向国师问法,他说:真有地狱存在吗?国师说:狗奴才,这不是你能问的。宰相脸色顿时变得非常愤怒。国师说:可不是地狱?故知一切众生,口说容易,真能行者,万中少一。 一切本来清净,唯有心生分别,而有万法善恶好丑。庞蕴居士云: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丘山”如此清净,绝一切思维概念,乃至你看不到有一法为丘山,而只是直呼为丘山。 感恩,知足,谦卑,是一个人最大的福报。知恩感恩,自我和冷漠才不会膨胀。少欲知足,我执与贪念才不会增强。谦卑忍辱,我慢和僵硬才得以调伏。 师父好,最近看您一直在发实修和做功课的文章。请问您,如果我能在生活中带着觉知处理好很多事,也没有什么烦恼,是不是就不需要掌握那么多功课,再去练习坐禅、诵经和持咒了?答:没有烦恼,处理好自己的生活,那只是佛法和修行的一部分结果。而且,你确信你能没有烦恼,仅仅通过觉知就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吗?没有人比阿罗汉烦恼更少。但是阿罗汉被佛呵斥为焦芽败种。为什么?阿罗汉只是断了粗重的烦恼障,恒河沙所知障和微细惑烦恼还没有断除。修行如果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的问题,没有了烦恼,就停滞不前,那么佛法就会断灭。这样自己也不能真正圆满。当我们烦恼逐渐消失时,自身有了智慧和能力,要想办法利益身边的有缘人。佛法和世间各种外道灵修的最大区别是有各种方便和助道之法能使修行者真正达到解脱。所修的因,能达到解脱的果。比如不杀生,持戒,布施,坐禅、诵经、持咒,有了这些助道法,才能使修行人真正获益。修习这些助道法不仅是为了自己。当你能做这些功课时,你知道做这些功课的作用和意义,你才能教别人做,并让别人也受益,就像你自己曾经受益于某些善知识和佛法僧三宝的加持一样。 不要因为急急求悟,而偏离修行正路,每日只想被人印证是否开悟,而不注重自身德行功夫的长养,不向内看自己的烦恼执着减少多少,一味通过坐禅或其他功课在意识知解境界中求玄求妙,求证求解。若内在心性上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和提高,纵然证得百千神通妙用,见光见佛,能解经论,见极乐,皆是岐路,非是正法。正法只是心法,无关外境变化,亦不在身体上做文章。但能识自本心,转无始以来识心计度,不向境界中求玄求妙,即是正路也。祖师因为不会末后一句,下不了一句转语,终日寝食难安,如丧考妣。纵然下得转语,尚需要多年保任功夫,亦有走失,更何况不会者,修行如在黑暗中行也。今人有不知何为如来禅何为祖师禅,末后一句,更不知何物者,终日昏昏度日,不知出离,亦不修行,不自思忖,大事未办,本来面目未明,一息不来,即依业驴胎马腹轮回去也。如是之人,千千万万,竟无丝毫恐惧之心,待恶业现前,无常来时,入恶道如箭射。此乃诸佛祖师一再叮咛,非恐吓人也,六道之苦,实可怖畏!!! 自利只是佛法的初级目的。利他才是佛法的终极目标。自觉只能解脱粗重的烦恼。觉他才能解脱微细的烦恼。为自己修行,能改善自己的人生。为众生修道,能圆满自己的人性。 自觉与自利,就像在一条长远路上的驿站,有些人走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儿。自觉与自利的修行,就像驿站和化城,只是众生修道暂时的休息和歇脚处,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地。但是声闻乘人却把这个驿站和化城当成了最终的目的地,不知道圆满究竟之处,还在前方。而那一段路,只能通过觉他,才能完成。 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心,也不知该如何发菩提心,不知道自己的发心是不是菩提心。发菩提心不是抽象的在头脑中发菩提心,而是有切实的愿望和行动。当你的菩提心愿能带动你从自我的执迷中走出哪怕半步,比如对别人说一句爱语,为别人牺牲自我的利益,放下自我的观念,体谅别人,谦让别人,那都是实实在在的菩提心。佛的无上菩提心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无我利他的精神汇聚而成,从一滴水,到一条河,最后,变成慈悲喜舍的海洋。而不是在意识和知解中思量菩提心。 问:佛法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为什么世界和人性一直没有发生改变?答:是你自己没有发生改变,不是人性和世界没发生改变。不存在别人的人性,不存在别人的世界。一切都指向你。所有的人性、世界,都是你自己内在的人性和世界。你自己变了,人性就变了,世界就变了。利他不是改造别人,而是觉悟一心。 读诵本身可以成为最好的修行,变成安心法门,就是在开悟和解脱中,不要在读诵之上再加任何目的和所求心。大家在读诵经论时,一定不要迷到经文中去,不要被文字所骗,不要本来无缚,反求解脱。经文只是工具,借助它远离烦恼,安住当下,以平常心来读经,这样,读经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就像穿衣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对读经没有太多的目的和所求,这时就会放松,心也越来越安静。在不经意间,经文的意思就会跃然纸上,而那,并不是苦思死想明白的。那时,明白的道理,就会对我们的修行变成一种印证,除此之外,别无真理。——诵经群开示 如果你清醒的时候都不能放下对生命的执着,那么,临终神智不清时,又如何能放下呢?如果活着的时候都不能看破生命的虚妄,死后在幽冥之中,又如何看破? 一只猫和一头牛在某些状态中也是圣人,小虫和猛虎在很多时候也是觉者,一个罪犯休息的时候,一个老人打盹的时候,一个小偷吃饭的时刻,他们都是天真佛,是本性佛。当他们恢复自己的习惯,又去贪着、造作并自寻烦恼时,他们又变成了众生。但不管他们做天真佛,还是变成众生,那都不是真的,他们的佛性也不会因此而丢失。认出这一点,让自己更多的活在自然、无着、无住的状态中,那便是修行和觉悟。让自己更多地活于天真本性,而不是后天学习的法则和评判中,那便是自在和解脱。不去执着自己是谁,拥有什么,是什么状态,在任何时候都不被观念和想法束缚,那便是涅槃。 一次次把心从意识编织的各种未来的绚丽梦境中收回来,回到眼前的见闻觉知中来,回到空无故事中来,回到寂静中来,那才是你的道场和成道处。 有美好,就有灾难。连美好也要放下,不然,灾难就会紧紧跟随。因为美好与灾难是同体异形,愚人只见其异,智者知其是一。所有美好的愿望都是恶魔向你伸出的诱人的广告牌,一旦你相信了它,地狱之门便向你敞开。除了了无意趣的当下,没有别的美好。除了没滋没味的寂静,没有天国。 理事双修偈道理成千上万功夫一念之转纵说道理千般触事也须不缠有缠必是心住不住要悟本空无始习气力大理悟很难胜它所以勤加保护切忌放逸疏忽摘叶寻枝徒劳不如釜底抽薪心中一物不挂何劳求佛修法但能时时护念不必别做功夫若有一物淹滞觅道终是难达

    2023-02-23

  • 学山箴言五

    学山箴言五新学来参,见大众每日坐禅,问曰:道由心悟,岂在坐耶?师云:不在坐,在什么?新学云:在悟。师问:悟什么?新学云:悟心。师问:心是什么?新学无语。师云:莫道不在坐!禅堂坐禅去。旁有僧问:请师开示,心是什么?师云:坐禅去! 当我们身患病苦时,服用药物只能解除一时的痛苦,并不是根本的解脱之道。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生命机体出现了紊乱,代谢功能出现了问题。所以,改变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以及调整心态,才是医治疾病的主要原因。生活上,要减少操劳,多休息。饮食要清淡,少食多餐。早睡早起,适当运动。多闭目养神,收摄六根,养精蓄锐。心态上,不要争强好胜,心平气和,少欲知足,减少傲慢和自负,少生气,多退步,多包容,慈悲柔和,心常谦下。从这几处着手,再加上治疗和服用药物,所有的疾病都能根除。如果只是一味地治病,而生活习惯不改,心态不变,就算病好了,还会复发。这个病好了,还会生其他的病。因为疾病的根源:贪嗔痴没有去除。若贪嗔痴得到根治,大病化小,小病化了,一切的病苦不治而愈。防病于未生,这才是上医之道。身心无苦,方好修道。身心无疾,道几于成。身安道隆,心清意朗,不修自成。 一切都是意识大海的波浪在那里虚妄地翻涌,这个世界何曾发生过任何事!众生烦恼皆从识生。识者,今人所说感觉。不被感觉骗,方是智者。感觉是最戏弄人,最不真实,最无常的。凡夫皆活在感觉里、感情中,而智者则能善护于心,不进入感觉,或者有了感觉而不住。不被感觉所骗,则一切忧悲苦恼远矣。 临终时若欲心不颠倒,不取于相,不逐幻境,就要平时多修习定力,习惯于寂静,耐得住寂寞,不分别善恶境界。平时耐不住寂寞,临终能安住于寂静,无有是处。所以此事要平时办得,多坐禅,正念常在,般若智常现前,心不逐境,亦无趣向,随处安住。平时不做功夫,临终自然手忙脚乱,心随境转,向驴胎马腹中投胎去了。道场每天坐禅四座,常年如此练习,就是针对现代学人平时心逐六尘的习气,以此来转变有所依的习气,逐渐达到心无所依的解脱之境。在家人虽然没有道场大众的加持,若欲解脱临终恐惧和颠倒,亦要把功夫做在平时,每天坚持修习坐禅,养成随时随处无依的能力,提前做好准备。此事关乎生死与解脱,故须布施六根,勤加练习,不得心存侥幸。若懒散放逸,浪费大好时光,最后受苦的是自己,可不慎乎!! 一个人不慎落入一个枯井当中,他抓住了井边的一根枯藤,虽然暂时没有落入井底,但井上有一只猛兽虎视眈眈地看着他,井底有几只毒蛇正翘首以待。而他手上抓着的这根枯藤正被两只老鼠不断啃噬。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他看到旁边不远处有一些蜂蜜。这个人顿时忘记了自己随时会丧身失命的险境,用手去抓蜂蜜吃。井上的猛兽和井底的毒蛇象征着生老病死,两只老鼠象征无常,枯藤象征着我们随时会结束的生命,蜜象征着世间的乐趣。众生就像这落入井中的人,自己随时处在生老病死的无常和险境之中,不求解脱生死大事,眼中只看得见五欲之“蜜”,就算下一分钟会死,心中还是想着各种乐趣。但凡有一秒钟的机会,也不会停止追求快乐,而忘失了死亡和轮回之苦就在旁边窥视着他。如果我们是那落井之人,应该想着立刻从危难中出离,好好修行,及早出离生死轮回,而不是去贪图那一点点的乐趣。不要觉得你的生命还很长久。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那根日夜不停地被老鼠咬噬的枯藤,随时会断裂灭亡。只有愚痴的人在如此危难之时去贪图那几滴“蜜”。而清醒的智者,一定会不顾一切,珍惜所有的时间,想尽所有的办法,从井中逃离。  可能有的人会疑惑,禅宗自称是最高深的法门,那为什么没有包容性,不能兼顾利益其他法门的修行者呢?打一个比喻。你患病了,有人为你提供了一副药,你吃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效果,但似乎也没恶化。这时有人给你介绍了一位医生,这个医生可以给你开另一副药。医生说,这副药效果显著,但是你不能再服以前的药了,否则,我不会给你这副药的药方。你会选择什么?你当然会选择这副效果更好的药,至少对你来说。禅宗修行就像这副药效独到的药,在修行理念上不能加杂任何法门的修行。修行理念不一样,当然用功的方法就不一样。同样是坐禅,方法和目的,全然不同。所以,并不是禅宗不能包容其他法门,而是对解脱的认知完全不同,无法兼容。除非你见地相应,可以借助一些方便作为助道修行,否则,就是南辕北辙。所以,就连禅净双修,在真正的禅宗法门中,都是不被接受的。它只能做一个方便法门,接引净土根基好些的修行者。但是对于宗门,那是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加杂的。有的人会问:师父,虽然我不跟您学习禅宗,但是您发的文章和开示我们看了也会受益,为什么您连我们学习您文章的机会也不给呢?答:如果你真的觉得看我的东西受益,那也只是暂时的,并不能解决你的根本问题。如果你认同我讲的实相之理,就应该对自己学习的其他法门产生怀疑。禅宗的解脱知见和修行方法与其他法门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你还没有怀疑你学的法门,说明禅宗的见地你也并不真正了解,说明我大多数的文章,你也没有真正看懂。如此,看我的文章,也没有意义。 修行、出家、学法,宜早不宜迟。多有学法之人,到了年近六十,子女都成家了,各种俗事处理的差不多,自己身体也逐渐有了病苦,这时,才想起修行和出家。殊不知,出家人乃三宝象征,世间师范,人天师表,行住坐卧,透佛威仪,让众生看到就会生起信心。佛门兴盛,佛法传承,弘法利生,最主要的力量来源是僧宝。可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已到风烛残年,老病苦现前,各种烦恼逼身,想起出家修道来了。寺院道场所剃度和培养的出家人主要是那些正信出家,善根深厚,发菩提心,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年轻力壮,能够服务大众,又有弘法大愿的人。如果我们都是到了六十岁这样的年纪,把一生最好的年华全都奉献给了五欲六尘和自己的小家,等老了,精力没了,智力减弱,头昏眼花的时候,把自己生命的残渣献给三宝和寺院,这样是不是太自私了。到了晚年,我们才想起修行和出家,我们好好想一想,你还能为大众做多少事?你不仅无法服务大众,还要让别人服务你。五祖弘忍大师过去生做栽松道人时,想和四祖道信禅师出家。四祖说,你太老了。如果想跟我学道,重新投胎,再来找我。五祖果然重新投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四祖出家学道。自古以来,老者学法修行有诸多障碍,尤其是出家,不能长时坐禅,不能久诵经典,记忆力下降,病苦常常现前,一生养成的习气难觉难改,体力不支,眼花耳聋腿脚不便。同修们,不论你是否有出家的愿望,只要你想修行,想解脱,不要等到五十岁以后,那已经很晚了。三十四十都不早。自古很多十几岁,二十几岁就出家修行的人。我们不要等到自己生命的晚期才想起人生最大的事来,那时已经太晚了。 恩师好:请教您,我怎样在事修的当下,找到不生灭的心?答:觅即不可得。不觅就要好好学法修行,息虑忘缘,放下诸多执着,休想看一句半句佛法,问一个两个问题就能侥幸解脱。问:感谢恩师!请问您每个当下是怎么关照自己的内心?答:我不观照。直用直行,一切不住。若心有住,即转念离开。古人云:离即是法。经云:知幻即离。修行为对治一切有心,有心若息,即一切法不用。众生若无执着和烦恼,本来是佛,日用万行,不需更起观行,行住坐卧,举手抬足,皆是佛之妙用。     闲赋一首今日秋风甚清朗,云淡鸟高绝匆忙。窗下支颐把风沐,胜思大道百千章。 人生处处充满着无常与别离。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道场,还是在任何关系中。无常和分离是必然的,但是你独处和无依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和必然获得的。它需要长时间练习,牺牲很多世间乐趣,通过转变无明和习气,才能逐渐养成。同修们,一物不为的练习就是对治爱别离苦、孤独,和失去伴侣带来的寂寞、恐惧、不安最好的修行方法。不要以为无常离你很远、分离与你无关,也许下一秒,你就会丧失伴侣,失去依靠。那时,如果你还没学会独处,还没有练习过一物不为,你将惊慌失措,孤苦无助,无比空虚,如堕地狱。没人逼你练习一物不为,那是你自己的选择,是你对自己的投资。练习一物不为,未雨绸缪,那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保障。 人们都想大彻大悟,却不愿大死大舍。人们都想没有痛苦,却不愿放舍快乐。人们都想得到安心,却不愿减少抓取。你希望获得的和你付出的要相应。如是因,才有如是果。此是天地不变真理。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您想要什么?去了解它的因,如是而行,才能结果。

    2023-02-23

  • 学山箴言四

    学山箴言四为什么我们学佛很久,自己的贪嗔痴各种习气没有改变?遇事还是会烦恼?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修行的根本,没有在心性和观念上下手。修行如果心性没有改变,做再多的功课都是末节,根本无法动摇我们的习气。若想修行有效果,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具备正确的解脱知见,在真正明理的前提下进行内在的磨练和转化。看到自己的习气和妄想,通过实修和种种方便,来转化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和心理认知,从而在对境遇缘时,不心随境转,能够不离实相,不迷失本心,达到解脱和觉悟。 所有的精彩都会结束,所有的绚丽都会破灭,所有的人都会回归平常。平常,才是人生真正的底色和永恒的基调。早一点觉悟平常,早一点安住平常,快速及时地回到平常,那才是人生唯一的希望。 在家庭中,你很多潜在的问题都被柴米油盐、是是非非、许多的琐事掩盖住了。也许直到临终,你都无法看到自己的问题和无始以来的无明,更何况解决这些问题。而道场的作用,能让你静下心来看到自己的问题,解决你很多潜在的问题。道场为你提供了足够多的因缘和条件正视自己,反思自己,而不受干扰。能让你看到自己的问题,聚焦自己的问题,直面自己的问题,逼着你必须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你解决不了,你会带着问题离开。你换了一个环境,还会有新的问题呈现,你还是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直到你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你才能真正安心,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这时的归宿,已经脱离了很多的枷锁和所依,只是依于基本的生存需要和法乐,以寂灭淡泊无为为家,以无事清闲自在为趣。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你多次的颠沛流离与自我博弈,直到你彻底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你的修行才结束。 论有论无不能让我们解脱,回答出佛是什么也不能让我们解脱。直接走开,那才是解脱的钥匙。从一切沉迷、住着和争执那里走开,那便是觉悟。 身体是心之表,病是心之征。用心合道,自然病痛减少。若身体长期罹患某种疾病,久治不愈,当反观自己用心。用心有碍,必达体表。心术不正,体殊病变。关于如何用心合道,首先,我们要有觉察自己善用其心的愿望,我们是否愿意去觉察自己的用心。第二是能不能觉察到?第三觉察到了,如果看到了错误的心态,要不要改?第四觉察到了用心不善,想改,怎么去改?能不能坚持改?当你能做到这四条,有了真正想改变自己的愿望,真正的修行才开始。下面要做的就是依照佛陀和真正觉悟的善知识的教导去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实修。实修的内容可能涉及很多,有许多善巧和助道法。具体如何实施,则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并参加训练。那不是一篇文章和几段开示所能解决的了,也不是禅修初期泛泛的修行所能达到的。它可能需要花费你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和修炼,甚至更久。 神存在吗?什么是真正的神?今天看到这样一段话:“神在什么时候会帮助你?神在你全身心地投入,付出了一切的时候会帮助你。你忘我的付出不亚于任何形式的努力。”你可能一直以为真有神存在。我们也经常会说:“有如神助”。事实上,神并不是神秘的和外在的。当你全身心投入并付出一切时,你的那颗心,你的那种状态,就是神。而那样的时刻和状态,人人天生具足。那才是神的真正含义。这个状态和用心,也是佛陀所说“佛”的真正含义。佛者,觉悟、无我、付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 做什么事都需要持之以恒,不能还没播种,就期望收获。什么事都想寻求捷径,偷懒耍滑,此心已偏,因地不真,岂能有好结果。不见庄稼尚须假以时日,方能成熟。人生在世,从事任何事情,若想有好结果,都要经过时间的烹炼和锤打,兢兢业业,按部就班,日积月累,方能脱胎换骨,日新月异。拜佛,坐禅,诵经,学习佛法,改变认知和习气,理亦如是。岂有天生释迦,自然慧能。释迦,慧能,在对待他们做的事情上,不过比你我更专注,更精勤,坚定,持之以恒罢了。 人不学会独立和无依,到最后都一样可怜,彷徨无助,就像一个婴儿。因为没有人能永远陪着你。就算有人和你一起死去,灵魂的路上从来没有伴侣。你或许会觉得死后的世界不存在,或者觉得你能很快就投胎到一个好地方了,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你到哪里去,是因生前的因果业力说了算,不是你的妄想说了算。如果你不好好修行,你的神识会在无明的世界里久久徘徊,不知何去何从,那种长久的束缚与恐惧是你无法想象的。劫,正是这种长度和受苦的形容;恶道,正是这种迷惑和压抑的形容,可不畏乎! 问:师父,你能做到吃饭时粒粒咬到吗?答:我能做到现在我每说一个字都知道。 学法之人以为禅宗的开悟见性只是拥有高超的见地,而不论行持。不知道开悟见性的人是什么样的,也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开悟。你问自己一个问题,很快就知道答案。你能视一切众生犹如己子或父母吗?开悟的人都具有真正的大慈大悲之心。你只要反问自己这个问题,答案就很清晰的出现在你面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修行的路还很漫长。不要以为自己这一生的修行已经结束。除了已经圆满的再来人,这一生没有圆满的,每个人生生世世都要面对,都要去方方面面圆满。这正是我们来此世间的意义。此生难得,不要空过此生将这一世的功课拖延到下一世。如此以来,未来之世修行会越来越艰难。 是不是再来人和愿力身,也很简单。问问自己内心深处有没有利益众生的大愿,有没有那份悲悯。如果有,它一定会引导你去做更多的利益众生的事,使你从狭隘的个人世界中解放出来。不要说你不清楚。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佛菩萨再来人,没有不是愿力身的,没有心里不怀有大愿和大慈大悲的。众生,所思所想,都是自己。佛菩萨,所思所想,皆是众生。每个佛子,静下心来,都应反观自己如何报佛恩?如何报众生恩?如何回报世界?如何让佛法惠及更多的人?而不应让佛法明炬在自己手中熄灭。若心中都无此恩,亦无此愿,应生惭愧。若人人只求自了自保,佛法将灭。佛言,不知恩者,最为不善。 你人生中任何时刻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出在事情上,而是出在你当下的用心上。改变你当下的用心,换一种观念和角度,所有的困惑都会消失,所有的谜团都会解开。此语当书之面门,挂于左右,铭记于心。若能时时提斯,当化一切危难,当解一切苦恼。古人云:心是万法根本,能通心者,无法不通。此之谓也。 与其临终的时候不得不放下对一切的执着,为何不现在主动松开那只手呢?松手的那一刻,就是解脱的那一刻。我们不能解除烦恼,只是因为没有能力时时提醒自己活着只是一个梦,没有办法告诉自己任何时候都与临终无异。区别只是,快乐地接受一切逝去,还是痛苦地抗拒。修行就是提高觉悟一切无有真的能力,养成活在当下的能力,实践随时不住烦恼的能力。

    2023-02-23

  • 学山箴言三

    学山箴言三你身上的伤越来越重,你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你是欣然接受你的重伤在安静中死去?还是努力打起最后一点精神,让自己站起来,去寻求救助,最后在痛苦中死去?大多数人都在挣扎和对抗中度过痛苦一生,而不懂得随遇而安,让自己在欢喜中接受一切。觉悟的人,不过是接受了一切的境遇和发生,让自己在当下的平凡与安宁中度过每一天。而凡夫总是错失当下,以为未来可期,在一个个妄想和故事中迷失了眼前的佛国。 弟子: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师父:去把扇子给我拿来。弟子:师父,给您扇子。师父:去吧,还站在这儿干嘛?弟子:您还没听我的问题呢?师父:那好,你问吧。弟子刚要说,师父就说:我口渴了,你给我倒点水来。弟子:师父,水给您到好了。师父:你怎么还站在这儿!弟子:我还没问您问题呢。师父:好吧,你说吧。弟子正要张口,师父突然起身,说:我肚子疼,要去拉屎。过了-天,师父在走廊碰到问问题的弟子,说:你昨天不是有问题要问我吗?弟子:师父,弟子的那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您好好坐着吧。 什么是智慧?每次当你看到某个人做某件事,正要生起评判之心和投射故事时,你能清晰地看到,并把心念收回来。那便是智慧,也即是觉悟。  如果你内心真的像虚空一样,拥有时,你会快乐;失去时,你还会快乐。因为不管拥有,还是失去,对于一颗空心,都是梦影。如虚空般的心是因为包容和接纳而快乐,并非因为拥有或失去。 只要你不去伤害别人,你就不会去造新的业苦,一切烦恼即会逐渐熄灭。如果是别人伤害你,那是你过去的业果现前,你无法躲避。你只需要欣然接受,还清宿债,即自无苦。如此看来,痛苦与烦恼都与他人无关,只与你当下如何用心有关。我自待人真诚如善,不论他人待我如何。他人如何待我,是他的事。我待他人如何,是我的事。一切好坏,唯汝自收。 人们往往一直卡在一个他极度坚持的观念里。这种卡住所形成的阻力,使他在很多事上都会紧张,所以无法获得自由。一旦他不再坚持这个观念,那种放开的力量可以让他立刻在所有事中得到放松和解脱。这就是顿悟的力量。修行就是不停地发现你在哪里卡住,你在什么地方持有坚固的观念,你在哪里痛苦,然后放掉那观念。 意识最会愚弄人。它会让你去做你觉得快乐的事,但最后的结果是你很难过。比如发怒,喝酒,纵欲。同时,它不让你去做一些事,它会以各种理由告诉你那不好,而当你做过一次那样的事,你会觉得非常好,比如坐禅,诵经,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 禅宗修行,须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既要有高高的见地,也要有深深的行持。所言行持者,是指深厚的善根和敦厚的德行。普行恭敬,谦卑忍辱,心行平等,不见他非,具大慈悲,是名德行。观《六祖坛经》,可见六祖一生言行,其智慧,无不从敦厚出,其摄受力,无不从恭敬来。所言实修者,有二种。一者坐禅、读诵、听经闻法。二者,践行佛祖之言教,将众善解脱之法行于生活,于一切境中得出离烦恼,心得自在,是名实修。今读《坛经》,见祖师处处劝学人将佛法用于平时。所教导者,殷切真实,谦卑礼让,诸善并举,向脚根下一一稳立,并无玄奇。一次次劝学人莫执口说,当务心行。一念心行,自身等佛。以重实修故,于一切境中能得解脱。沩山云: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泊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此是祖师关于实修的道理,更无少许隐瞒,亦无别法修证。 愿力是修行中最大的力量,六祖说:常念修行是愿力法。佛说止息,只是止息妄想烦恼一切有为生死颠倒之法,非说止足愿力与慈悲。诸佛菩萨,愿力无尽,为诸众生,示现无尽。故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有诸佛祖师生生世世倒驾慈航,利益众生。故学法之人,欲得成就无上菩提,当发大愿。愿力,即是佛力,佛力即是佛心,无二无别。能得佛力,无事不办。 牺牲和付出表面上看是为了别人,实际上不过是为了借助别人而放下对自己的执着罢了。所以,牺牲是觉悟和解脱的必由之路。如果你在修行这条路上从来没做过任何牺牲,说明你还没有抓住修行的核心,当然也就很难真正获得解脱。解脱者,从对自我的执迷中解放出来。佛说发菩提心,自利利他的意义正在于此。 五祖送六祖渡江。五祖云: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每次看到这里,都会被祖师一腔弘法的热心感动,也看到祖师心心相印,共担如来的默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六祖,把这番话当作五祖对我们的嘱托,我们就会时时提醒自己不负使命,于修行和利他,丝毫不敢懈怠。事实上,我们本来都是六祖,于弘法利生,人人有份。 不要担心别人做什么,别人自有别人的因果,他为自己的行为和因果负责。你只需要注意自己能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小心你自己的因果。也只有你自己为你的行为负责。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好的修行人,还没做什么,就看到了结果,所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凡夫只见眼前,不见后果。胡作非为,任性而为,无所不为,大难来时,果报现前,才知害怕,但为时晚矣。 道理在事实面前总是软弱无力。观点在真心面前总是一败涂地。用真心活在现实中,那便是智慧。你自己真实的感受,那才是真正的硬道理。而这个道理,又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随着心的经验趋向最终的安乐。所以,他人的修行经验,只可借鉴,不可执迷。自己真实的经验,那才是检验解脱的标准。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天花板,在他的生活和世界里,处处自以为是。直到认识了佛法,了解了佛陀的智慧,才发现自己就像地上的泥土。觉悟后,你会自觉成为泥土。如果你不深入认识自己,你就会沾沾自喜,傲慢无知。你在许多方面可能很有能力,也有天赋,但是,如果你不了解你自己,不学习佛法,你一定会在无明和狂妄里。直到你了解了实相,看到你并不真实,你就没什么可骄傲的了。那时,你只剩下谦卑与恭敬,对一切事物,再也不敢妄自尊大,自以为是。  学佛者千千万万,然而真正想成佛的却万万中少有一人。人们学佛,不过是因为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解决一时的苦恼和问题罢了。一旦他的问题得到解决,又去追逐快乐,将自己至身于更多更大的问题中。当需要他直面更深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修行,全都自动放弃,不愿面对。 不论你和谁在一起,只要你不在很多事上都极度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会和所有人愉悦相处。人们爱和小猫小狗和小孩儿在一起,就是因为它们没有那么多的意见和批评。如果人们能有小猫小狗身上那种对很多事都“没意见”的智慧,人就会像“宠物”一样,被所有人喜欢,虽然你并没有有意去讨好任何人。  批评别人,难过的是自己。数落别人,生气的是自己,想改正别人,拧巴的是自己。看别人不是的,别扭的是自己。看不惯什么的,痛苦的是自己。说别人是非的,是非心缠绕着自己。解脱之路,易如反掌,不见他非,对一切欣然接受,多一份理解和包容,自然无苦。 其他所有法门,都是有法可修。唯有禅宗,无法可修。它完全不需要用任何力量和方法,只是休息身心,息虑忘缘,妄心不起,如同在一辆火车上,你只管坐着,火车会带你前行。悟得本性时,无你用功处,但法性施为,任性天真而已。此时,不管你以何种方式做功课,都是无修的状态,都是不用心力,无法可得。它破所有的法。若不妄修,即不妄离。着即离,起即息,以牧牛的方式保任和保护。保任不修,保护不染。若学人有黏有缚,为其解黏去缚,假名修证。 如果你得到了亲人的爱,你就不会依赖外在的给养。如果你能得到自己的爱,你就不会依赖亲人的爱。坐在那里,让心安静下来。独立下来,完全地与自己在一起,别再相信任何抓取,所有的爱都会向你涌来。这时,你不再执着外在的任何补足,包括亲情,你会得到更加圆满的供给。因为你找到了爱的根源,你自己。你自己,那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种认知,而是不断地接纳一切、与一切在一起的训练,那是自证圣智境界。

    2023-02-23

  • 学山箴言二

    学山箴言二如果你不了解念头的实质,你会经常陷入和念头的对抗与角逐中。与其不停地对治虚妄的念头,不如去了解心。心有执着,才会频繁地生起执念。念因心有,还因心灭。起什么心,就会有什么念。心是念的体,念是心的用。心是根本,念是枝叶。会用心,处处无违,念念祥和,何必遣念?心无对立,念如游鱼,则如提纲契领,念头自然归顺,不治而除。即便有过去习气和妄念,都无能为力,不复为患。若不会用心,是非炽然,人我不断,纵行善法,勤修戒定,一念不生,总是无明。何以故?心未止故,便念上生念,背道而行,转行转远。 问:减少烦恼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答:对所有的人都没有要求,对所有的事都没有期待。任缘不任己,简单复简单。 问:晚上在户外散步或坐禅时如何让自己不害怕?答:布施自己,不要起任何保护自己的念头。 有学法华经者来参,问:听说禅宗一法,超越诸宗,不知有何奇特处?答:奇特处且不论。你学法华经是否?曰:是。问:多久?曰:五年。问:多宝如来与释迦如来,是一如来,还是二如来?若是一如来,为何多宝如来分座给释迦如来?若是二如来,则有违法性?答:二如来是一而二,二而一。曰:你只是空诵法华经,不明二如来义。问:如何是二如来义?答:占五破六。问:请师明示。答:此是禅宗奇特处,示已明示,只是你不会。就是多宝如来立地面前,也是照七显八,一分便宜不得。 我们往往总是用很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把很高的标准套到别人身上,对别人施以道德绑架和讨伐。看到别人不善良,就攻击。看到别人不平等,就指责。看到别人不精进,就轻视。而从来不回心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这些。所有你认为对的东西,先拿来要求自己,再论及他人吧。自己做不到,就不要指责别人做不到。自己达不到,就不要期望别人做得到。 言者,心之机枢。心中有物,方乃吐之。心中澄明,无事可非。六祖云:心地无非自性戒也。看好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嘴。不妄论他人,不是非人我,是入道之基础。 学人作一偈曰:勇猛精进敢当先,直来直去任天真。一身硬骨截众流,终不葛藤做活计。师问学人:如何得不做葛藤?学人拟思无语。师云:你问我。学人问:如何不做葛藤?师云:问葛藤干嘛! 做你自己,即是做佛。认识你自己,即是见性。此不在言说和知解,能行得一步,胜知千步万步。 世人种种思想行为,皆以为实有我之存在,但有所做,皆确立加强我之虚妄,故受种种苦。二乘修道者,妄以为无我,种种修行,皆为压制我性,以断灭无我为究竟,不知真我佛性、无量妙用,故不得真实解脱。外道以不识真我,以意识妄想为我而错乱修行,种种修行,不离妄执,不能成就真实解脱。诸佛以见佛性故,而识真我,不断我见我性之妙用,唯断我知我见之我执,故自在无碍,得常乐我净,不入断灭。 所有的人都是一边抓着一切,一边想成佛。佛是一个什么都不拥有的人。要想成佛,先把两手放空。抓取着一切而求佛果,如南辕北辙,煮沙成饭。 人有多少执着,就受多少苦。这个世界从来不会给任何人苦。所有的苦都是因为自己跟自己较真。真正爱自己的人,不会拧在一个地方,他会放过自己,放过他人。虐待自己的人,会找一千个理由让自己痛苦。爱自己的人,一个理由就可以了:一切都已过去,我要松开那张抓着自己的手。你不放过自己,没人放过你。苍天何其公正,是自己对自己太不公平。 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中年、老年,各种病苦现前,弥留之际。才知一生所求所做,皆是梦幻。人们不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修行,却一直执迷于梦中的五欲六尘,等无常来时,才发现地狱三途正在眼前,苦切逼身,恐惧袭来,不亦晚乎!善知识,此事须尽早看破,及时整理手脚,到安心处始得。不必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有两句话,可以作为修学禅宗最上乘者的座右铭。将此身心奉尘刹。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小乘行人,不解实相,其心只想此生得度,不愿受生,远离众生,不发菩提心,故反被其心所缚,不得真实解脱。大乘行者,知心常住,而乘大愿,生生世世来此世间,利益众生,而得常乐我净。佛说决定毗尼经云:声闻乘人如救头燃,乃至一念受身不应生喜。以是义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声闻乘人持次第戒。菩萨乘人持开通戒,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持尽护戒。所以者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为难得,具大庄严乃可得成。大乘之人于无量劫往来生死,不应生于厌离之心。优波离,如来观察筹量,为大乘人不应一向说厌离法,不应一向说离欲法,不应一向说速疾法,常当为说发欢喜心相应诸法,常应为说甚深无难无悔缠法,常应为说无聚无碍空无之法,闻此法已,常乐生死,不生忧悔,亦能满足菩提之行。 练习一物不为的时候,好好默契“千圣亦不识”,明白了什么是“千圣亦不识”,把这个明白也放下,就相应了。不仅在练习一物不为时这样用心,一切时,一切处,都如此用心,那就是亲证真如心,觉悟心,解脱心。临终时,也是这样,就能证得无生法忍、不生不灭,大涅槃。望大众勤加努力。 不要活在问题里,放过所有的问题,从问题里出来,就解脱了。修行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看到生起问题的心,放下那些问题,从问题里出来,熟练它,直到任何问题都不再欺骗你。 对死亡而言,每个人都是它的债务人。无论你的生命活得多么璀璨绚丽,在死亡面前,你都有一笔巨大的债务要还,那就是你的生命。没有人能幸免于此,除非你是一个觉悟者。善知识,你那份巨大的债务还没还?居然还在那里百般经营,妄想不断,薪火交迫,乐此不疲。此事不办,还能安然活于世间的人,要么愚痴迷顽,要么早已觉悟。 有何乐趣可言!所有的乐趣背后,都是多倍的辛苦和磨难,让你欲罢不能。为了维持这毫毛端许的乐趣,还要遭受更多的苦楚,恶性循环,无休无止。除了停下来,活在无滋味中,以这无滋味为真常味,才能走出这可怕的轮回。在无滋味外,你不可能找到真实和永久的快乐。来,让我们一起走佛陀和所有觉悟者的道路,摆脱这幻妄的滋味和无始的轮回。 通过息虑忘缘所得的安心,比你通过做什么所得的安心要强百倍千倍。只有通过转所依识所获得的安心,才是究竟的恒常的安心。识心依于六尘境界所得的快乐和安心很快就消失,那背后是无明和恐惧,是不安和无常。愚昧和未经练习的心看不到这一点,所以轮回在识心中,受其策使,不得解脱。想要获得真正的安心,只有一条路可到达。逐步撤销心中所依,进行实修。从安静地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开始。每次十分钟,然后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一个小时,直到那成为一种习惯,直到你随便坐在哪里什么都不做,仍无比快乐和安心。

    2023-02-23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20212223242526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