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世界

    一个人的世界每次一个人散步的时候,我都非常珍惜那段时间。我会放下所有的人事物,只与自己在一起,与脚上的觉知在一起,与一路的风景在一起。每次无事一个人独坐在屋中时,我都会无比的珍惜那段时间。我会放下所有的思虑,倾听自己的心跳,与自己的呼吸在一起,与自己的身体在一起。就算有妄想和念头生起,我也不会被它们干扰,继续坐在那里,享受寂静和无事。当我和其他人在一起,我依然会很珍惜那段时间。我知道,那也是与我自己在一起,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我会真诚地与对方交流,希望自己更加投入,更加专注地享受那段时光。当我走在一条僻静的田间小路上,我会找一个土坡或石块边停下来,我会坐在路边。看着远处的树和庄稼,我会让自己沉浸在稻田的颜色和温柔的和风里。我会一再地拖延回去的时间,有时直到黄昏。有时我会选择夜晚一个人到树林或野地里散步。那时,我更加专注于夜色,我不得不专注,因为小路黢黑,杂草丛生,稍不注意,就会走到沟壑中。我会惊动一些飞鸟,会听到虫鸣和蛙声。同样,我会随便坐在一处高地,或直接坐在田埂上。夜里的树更加肃穆庄严,天上有乌云出现,有时月亮忽然透出云层。在我与夜进行深入交流时,所有的事情自然消退。那也是我享受独处的最妙时光。孤独,或者独处,那是你面对真实的自己的最佳时机。自在,就是自己与自己在一起。与自己在一起,面对空虚无依的自我,那是你终将面临的一种生命状态,一种恒常的状态。你无法回避。久久地安静地一个人待着,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渐渐消失。时时一个人独处,你会发现,所有外在的所依不再重要。你越是回避孤独,你就会越恐惧独处,你越会感到不安。你越是直面孤独,越是去与它相处,你越会发现它的寂静和纯粹。独自一人,你更容易看到真相。我们过度关注的人事物把我们与真相隔开。其实并非事物在蒙蔽我们,而是我们的贪婪。而大自然中的一切,并不会消耗我们的精神,它会向我们展示生命本有的样子,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自己。去看一棵树,或一面湖吧。去观摩一朵小花,或拍摄一把椅子。你会发现,它们如此静美,如此纯净,如此超脱,如此可爱。与它们在一起,那些都是你。与自己在一起,不再去追逐幻想和未来。从妄念中迈出脚步,从故事中跳跃出来。不要被思维捆绑,不要被念头吓到。直接生活,直接感受,直接面对你自己。面对真正的自己,根本不需要任何对话。你只需要静静地坐着,静静地看着,静静地听着,静静地那样着。

    2023-05-14

  • 最深的祝福

    最深的祝福居士:师父好,我明天就要做手术了。希望得到你的祝福。答:把身体交给因缘,接受一切的发生。居士:我想得到祝福,不想接受指导。答:众生之苦,来自我想要什么。而真正的快乐,来自我的接受。如果我们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我们可以想要财富,想要赞赏,想要美貌,想要健康,想要长寿,想要长生不老,想要一切。我们可以不劳而获,我们变得越来越贪婪而没有止境。而这一切并不会带给我们快乐,相反,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你想要祝福。接受现实,这是我给你的最好祝福。手术的结果,没有人可以主宰,除了你的心态。你越是放下心中那根操控的绳,你就会越放松,那对你越有利。你的健康,没有人可以赠予,除了你对现实的热爱。所谓现实,不仅仅是治疗中发生的事,包括你现在做的一切。不要离开此时,活在现实中。那么,手术几乎是不存在的。发生什么,就接受什么,还有比这更美的祝福吗?你无法决定因缘为你做什么,但是你可以对因缘做什么。放下企图和期待,那是你给自己最好的祝福。最好的祝福永远来自于自己,而不是他人。佛陀从来不教导众生怎么去求福或祝福,他只教导众生去种植,去播种美好。当你认真播种,收获是必然的。祈求神佛给我们祝福,那是一种迷失,是丢下自己的心田不去耕种,却总是期望别人的施舍。那是我知道的最愚蠢的事。佛陀教我们一切向内去求。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今天你向我求祝福,我并没给你祝福,相反,而是给了你一堆教导。你想要祝福,我偏偏给你一通说教。我虽然至诚,而你却不想要。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训。你想要什么,凭什么就一定能得到什么?如果你的生命行将结束,而你还要祈求上天再给你几年寿命。上天没有给你,你变得非常痛苦、愤怒和和绝望。你的痛苦并非来自死亡,而是来自对它的抗拒。一切事都是如此。接受一切因缘的发生,是你对因缘最好的助力,你收获的不是健康,而是心智的通达。而那,才是永恒的。那不是指导,而是发自我最深的希望。我希望你在进入手术室时,把自己完全交给病床、医生和手术刀。手术的结果真的不重要。在那一刻,放下对生命的抓取和控制,那才是最重要的事。你因此而可以获得真正的生命,永恒的觉悟。

    2023-04-26

  • 你的爱人的真实身份

    你的爱人的真实身份我们看着自己的孩子和爱人在自己面前,内心无比幸福和快乐。但是,当他们遇到困难,陷入困境,发生不幸,我们会跟着一起担惊害怕,一起受苦。我们总觉得有个孩子在眼前,有个老公陪伴自己,有个父母可以依赖。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谁?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为何对他们如此牵挂和执着?孩子、伴侣、父母,并不是孩子、伴侣和父母,那是你内在深深的无明和贪爱的折射。他们之所以会出现在你面前,是因为你的内心中还有无明未除,还有贪爱未断。所以他们生生世世被你的无明吸到面前,而你,生生世世被他们锁住。所谓六道,不过是家亲眷属的代名词。生死轮回,不过是贪爱与恐惧的交替循环,无始无终。想一想,为什么你的孩子出事了,你会无比恐惧和心慌?为什么你的爱人离世了,你会如此痛苦?为什么他们发生一点小事,你都会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因为他们是你内在最深的执着,是你的无始无明,是你轮回的根芽。不看破亲情的虚妄,不放下贪爱与无明,能出轮回,无有是处。没有人逼你放下孩子和挚爱,那是你的选择。但同时,你也选择了轮回,选择了担惊受怕,选择了恐惧和不安。由爱生于忧,由爱生于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无论你学法多久,功课做的多少,如果你心中没有看破贪爱,还在执着一份感情,还有一个东西依赖着,你都无法真正出离生死轮回。这份依赖会一直跟随着你,让你永远不得自由。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如何从亲情和家庭的贪恋中解脱出来?保持与他们的距离,看清他们只是你自心的一个幻影,放手他们,让他们做自己的梦,不要担心或操控他们。相信他们有自己的一段因缘和路程,而你,只须要先觉悟,然后再化身任何一个形象,来到他们身边叫醒他们。

    2023-04-26

  • 空虚的意义

    空虚的意义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刻,一旦我们安静下来,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我们心里会升起一些无名的烦躁、空虚和不安,我们的情绪会感到低落。安静非旦不能给我们带来宁静,相反,我们会觉得孤独、伤心、恐惧,悲观,不踏实。同时,心里会升起各种妄念。这时,我们很容易被这些妄念所骗,认为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所以想立刻向别人述说和求救,或者急忙寻求各种对治。情绪低落时,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坐在那里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继续安静地坐着,或者躺下来闭上眼睛,关注自己的呼吸,看好自己的心别被妄念所骗。给这些“低落”的情绪和“负面”的念头一个自行活动和变化的空间,只要你不压抑和驱赶它们,它们会自己流过,从而消失。人之所以会不安和难过,是因为你从未正视自己的念头和情绪。你一直在回避这些负面的感受,你在厌恶它们,并一直想逃离它们,而从来没有理解过它们,没有接纳过它们。当你情绪低落,内心感到空虚、郁闷和无聊时,千万不要用吃喝玩乐,找人倾述、或者吃药看病这些外在的手段去转移那些负面情绪。那样的话,它们好像消失了,但那只是暂时的。其实,它们被成功地转移和潜藏到你的意识深处,等到下一次你遇到什么事,或者忽然遇到一个缘,一个念头就会把你心里藏起来的这些情绪引发出来,你还会再次经历上一次的空虚和不安。而且,你感受到的空虚会一次比一次严重。然后你又在无明的驱动下,在习惯的驱使下,继续选择忽视它们,讨厌它们,驱赶它们。你会立刻选择感官享受来麻痹自己的心识,选择不停地做事来填补空虚和无聊,那便是苦的轮回,恐惧的周而复始。静静地看着自己那空虚的心,与空虚的感受在一起,不要逃避,那是消除空虚的唯一方法。如果你不能直接面对和接纳空虚,你可以选择一些有效的方法,使自己接近它。比如练习独处,比如读诵经典,修习坐禅,练习行禅,训练觉知等。先从减少心识依赖六尘开始,慢慢练习无所依,时间久了,就能逐渐降伏自己的恐惧和不安。一颗空虚的心,它的真正意义是提醒你正视它,接纳它,既而满足于它。因为空虚,才是实相。当你真正看着空虚,并满足于空虚时,空虚的任务和意义就完成了,它会在你的妄念中消失,回到真实中去。请带着爱和理解去看着你心上升起的所有念头和情绪吧。那些低落的念头并不是让你受苦的,而是来唤醒你,让你安静下来,与真实在一起,不要再去向外寻找。不要再依赖六尘填补空虚,而是回到空虚中来,成为空虚,然后,那些情绪和不安才会真正被治愈,从而消失。空虚、无聊、寂寞,那才是实相。而人们却从不正视它们,从来不去适应它们,而是一直误解、讨厌、归避它们。你越是对立什么,你越无法摆脱它。你越是理解并接纳什么,你才能真正消融它们。讨厌什么,什么就会一直存在。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摆脱一件对立的事,除非你成为它。成为它,它才会消失。 

    2023-04-26

  •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你是听从世界的声音,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是一直向外获取别人的认同和支持,还是发掘自己内在的宝藏?如果你一直做别人希望你做的事,你就无法快乐。如果你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就要独立自主,不能依赖别人。我们太过于执迷外在对我们的评价,以至于都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太过迷恋别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却忘记了自己同样能带给自己快乐。看看孩子们,他们大多自娱自乐,他们活在自己美好而和平的世界里,从来没有纷争。而我们,进入到别人的世界,也轻易地被别人侵袭自己的世界,然后在彼此的世界里交战。不知道自给自足,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如何爱自己,你就会一直向别人那里获取认同和爱。当你向外寻觅安全感,你永远会不安。当你回到自己这里,你开始真正安全。一开始,你不习惯于独处和自立,慢慢你会发现,当你能和自己相处,你会赢得一切人的友好与尊重。一旦我们把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我们的心就会和自己分离,我们会处处受制于人。一旦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就会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所以力量弱的,拼命讨好别人,取悦别人;力量强的,用力去控制别人,批评别人。不论强与弱,都是愚痴无明的代词。当你不认识真正的自己,你就无法了解别人。你和所有人相处,都会带来问题。没有自知之明,又不懂得自保,就会以自己狭隘的思想观念肆意干涉和操控他人的生活,同时也被他人粗暴地干涉着,导致人们活在兵戈与怨恨之中。那样的讨伐比所有刀剑的战争更加触目惊心。从别人的世界里走出,回到自己这里来吧。从他人的评价那里转身,回到自己这里来。了解自己,改变自己,接纳自己,取悦自己,满足自己。当你完全满意于自己,别人的意见对你已经毫不重要。当你真心地接纳自己,你会接纳一切人。有一天,你发现一切人都在做他们自己,你将放过他们,回到你自己的轨道上来。当你回到自己这里来,你将不再受制于任何思想、任何观念、任何操控、任何指责。你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且会把这种自在和惬意传递给你身边的人,影响他们,帮助他们活成他们自己真实的样子,不再倾听世界的声音,不再做那个别人眼光里的牺牲品。

    2023-04-13

  •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人们以为知道的越多,越能了解这个世界。恰恰相反,知道的越多,无明越多,烦恼越多,障碍越多。当你说,你知道什么,你什么也不会知道。当你说,你不知道,你得道了。多知多解,翻成壅塞。知识磨灭天性,毁坏直觉,覆盖真如。文殊菩萨才起佛见法见,即被贬至二铁围山。楞严经云:知上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从上以来得道者,皆不在知解中做活计。平田普岸禅师云:入此法门,莫存知解。罗汉桂琛禅师云:不知最亲切。你无需知道任何事。因为除了妄想,没有任何事真实存在。法者,念也;物者,相也;知者,妄也。一切法从知解生。心若不生,万法无咎。当你觉悟到能知所知俱是虚妄,你不再追求任何知识。修行只须知道一件事,也就是没有任何事是真实存在的。你只需认识到一件事,没有什么需要你知道的。没有什么需要你知道的,你知道了一切。当你明白一切都是空,你不再想知道任何事。你知道的一切,都为无知做准备。你学习的一切,都为认识到真实中无知者,无所知。当你知道万物都没有实体,就连认识万物的主体都不存在,你知道了唯一的真相。除此之外,你对一切都不必去知道。冷了穿衣,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些你不用知道,因为它们不必思考,这是你的本能。爱一个人,喜欢一件东西,学习走路、说话,使用肢体语言,这些都是我们的天性,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少量的知识,就足够在这个世间生活得非常幸福。而绝大多数人生活的不幸,就是因为学习了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了虚荣、自负和偏见。知识只能带给人们复杂和混乱,直觉才能让我们生活得简单与充实。爱不需要知识和技巧。大道杜绝造作和算计。如果你追求知识,你会背道而驰。如果你领悟到没有任何事物值得去探寻,你会悟道。悟道,你会活在真实之中。真实之中,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无所是,无所住,不捉取,无把控的心。朋友,你还在学习那些金融、管理、经济、文学、历史,甚至哲学和宗教知识吗?它们无法带给你真正的智慧,只会让你越学越呆滞,离你的天性越遥远,越学越我慢、愚昧和狭隘。放弃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获取,去学道吧。道不用学,天生就会。道不用找,本来就有。道不用记,直用直行。道不思考,拟心即错。道非文字,超心意识。道不属知,不属不知。道最亲切,无知知要。修行和成道多么简单,放弃学习任何知识和技巧,直用其心,直行大道。

    2023-04-13

  • 远离偏见与自负

    远离自负与偏见不要去揣测和定义别人的想法。你永远不知道对方心里的想法,你唯一知道的只是你自己的心理和想法,但是,即便是你自己的想法,它们也随时在变。自以为是和自负是我们每个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我们经常站在自己的角度,依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评判他人,否定他人。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事,往往根本没有认真观察,也没有弄清前因后果,就轻易地在心里勾勒对方的用意,百般猜测对方的想法。我们特别容易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的解读,包括对某个人无心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说话的口气,某个肢体动作。看到这些时,我们内在存有的那些观念会立刻对眼前的这个人进行分析和描画,其速度之快,难以想象。有时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反击对方。这种评判折射出了我们内在的匮乏和狭隘,也勾勒出了我们固执的心境。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没有理解和包容的能力,存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没有足够的慈悲,对人性也没有更深的了解。所以才会用自己偏执的思想观念去看待他人。对他人的偏见也很容易带动其他人产生同样的偏见。有时偏见比任何东西都更有伤害性,狭隘的观念比刀剑更能刺痛别人。所以,当我们再抨击别人时,请停下来反问自己,对方真的是那样的吗?还是我误解了对方?愿我们的心里有春风,愿我们的嘴上有阳光,愿我们的身体跳动出理解,愿我们的脸上绽放出体谅。看到自己的角度和观念,不执有它们,接受他人的角度和观念,理解和包容所有的思想,这是一个人获得真正的自由的前提。自由不是外界赋予你的,它来自于你的心境的清明。自在从来在你这里,不要随意接受任何人的批评,不要轻易认同任何人对你的打击。批评和打击,那属于他们。而你,一直完好无损。清空你内在所有固执的想法吧,带着觉知和理解生活在人群中,多用善意和美好去看待这个世界。要知道,你如何看待别人,那正是你内在自我的写照。 

    2023-04-13

  • 家中开出一朵莲

    家中开出一朵莲家本来是最温馨的地方,但因为我们没有提高自己的修行,导致在很多时候,家庭成了亲人之间的战场。家中虽然烦恼多多,但是会修行的人,会在家中这烦恼淤泥里开出美丽的莲花。学佛的人经常会与家人和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家人没有学佛,不信因果,不理解修行人的思想观念,认为他们孤僻、偏执、脱离现实,所以会误解甚至讨厌他们。二是,学佛者自身法执太重,轻视身边的人,不懂得随顺世缘,更不懂得恒顺众生,不愿意向下兼容。经常拿自己的观念要求家人,高高在上,认为自己有了佛法的见解,看不起他人,所以无法以德感人,以智化人。无法赢得身边人的信任与尊重。作为佛弟子,我们不期望别人理解我们,也不关注身边的人怎么看待我们,但是我们要注意怎么对待身边的人,尤其是跟我们有甚深因缘的家亲眷属。他们都是长久以来陪我们来这个世间修行的。这些人看上去不信佛,不修行,跟我们思想观念不同,那只是表象。他们的真实身份是我们的陪练。我们一定要珍惜好他们,不要辜负了他们生生世世陪我们来世间的那份恩情。我们要借助于他们来圆满自己的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如果我们无法选择出家修道,就在家中建立自己的寺院,各自在家中恭敬、尊重、善待好家中的几尊佛。家中有父佛,母佛,公公佛,婆婆佛。有夫佛,妻佛,儿媳佛,女婿佛。有儿子佛,女儿佛,兄佛,弟佛,姐佛,妹佛。把这些佛敬好,待好,关爱好,胜过供养十方诸佛。六祖大师在家修行偈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家中的佛供养好了,身边的朋友佛,同事佛,上司佛,下属佛,邻居佛,陌生人佛,老佛、少佛,自然都能供养好。在家人修行,家庭就是他的道场,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就是他的功课。待人恭敬,就是坐禅;谦卑有礼,就是诵典。微笑就是持咒,爱语就是唱诵;理解就是行禅,尊重就是精进。不争就是慈悲,退让就是喜舍;赞叹就是回向,随喜就是福田。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极尽孝道。对待伴侣,相敬如宾,互相谦让。对待子女,慈爱体贴,不控制,不干涉,不强迫,只是陪着他们成长,做他们的后盾。对待兄弟姐妹,以身作则,反求诸己。当仁不让,宽以待人。功推于人,过揽于己。家人如果都不能尊重爱戴,能爱人者,无有是处。家人都不能和睦相处,能与众生和睦相处,无有是处。离开家人,别求道场,别化众生,是名舍近求远。在家修行,不要把自己所学的佛法和理念强加到他们身上,只是改变自己习气和心态。假以时日,对方一定会被我们感化。想起大舜以德感化他的父亲、后母和哥哥,真是让人感动。他的至亲几次要加害于他,他都用至情至性对待他们。当他悲伤难过时,他就会忆念生母的慈爱和上天对他的恩德,所有的难过都瞬间消失,从来也不会怨恨父母亲和家人。我们拥有这宝贵的生命,因这生命而获得了觉悟的最好时机,纵然遭受再多的苦楚,又有什么值得难过的。一切不过是来历练我们,让我们觉醒的,尤其是我们的家人和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无论他们怎么对我们,我们都要相信,他们是我们的恩人。对这一切因缘际遇,心存感恩,莫怨天尤人。对待家人,像对至爱一样濡慕不舍。如果能用这样的心态对待他们,还有什么怨恨不能融化的。愿所有的家人们都互爱互敬,愿天下人都能拥有美好的亲情。愿自己心的被慈悲喜舍包围和感化,愿每一个家中都能开出一朵美丽的莲花。

    2023-04-13

  • 以仁存心

    以仁存心我们都曾经怨恨过别人,也被别人怨恨过。当我们抱怨、批评和指责时,难过和受损的是我们自己。而被我们批评指责的人,如果不是大修行人,通常也会因为我们的指责而伤心难过,情绪低落。所以,怨恨、见别人的不是,于己于人,是最不明智的行为。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智者也。何为智者?善用其心。为何善用其心?以其自爱,而爱人。自重,而重人。心中有爱之人,发言用心,起心动念,皆善也。何以故?善者,善自善之。心中常善,故不见他人不是。所以,你无法要求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只能要求自己怎么对待别人。你怎么对待别人,才是你快乐的关键。愚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怎么对待他上,被别人的评价所影响。而智者只是善用其心,在怎么对别人上下功夫。他收获的是自己付出的,而不是别人给予的。智慧的人借助于他人,耕种自己的心田。所以,他从不抱怨别人怎么对他。诸佛菩萨借众生而成佛,所以对众生从未抱怨、嫌弃和冷淡。有人问:如果我们被别人抱怨和指责,又该如何应对呢?无论别人怎么批评我们,我们都不会受损害,除非你认同了那批评,住着在别人的评价中。一旦修行有了觉知和智慧,没有人可以伤害到你,除非你对自己过于执着,认为自己真实存在。人与人接触的地方,就是道场,就是考试,就是修炼。珍惜所有来到你生命中的人,珍惜每一个站在你面前的人,那些人都是来考验你的修行。稍有不觉,你就会把自己和他们隔开。你需要做的,只是善待他们,而不要苛求他们如何待你。因为眼前接受考试的是你,而不是他们。他们自有他们的时节因缘。颜回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孔子评价说:颜回说的,是把所有人都当成亲人对待了。

    2023-04-13

  • 如何戒除恶习,培养善习

    如何戒除恶习,培养善习戒除恶习,做出第一个停止的动作难,也就是开始停下难。一旦有了第一个停下的念和停下的动作,剩下的就容易了。培养善习,做出第一个进行的动作难,也就是开始行动难。一旦有了第一个开始的念和行动,剩下的就容易完成了。关于恶习,比如淫欲,刷小视频,贪吃东西,爱说杂话,乱买东西。当我们发现这些习惯和行为已经让自己过度消耗,应该立刻停止,一刻也不要延缓。所以戒除恶习,要在第一个念头和行为的停止上下功夫。只要察觉到恶习的危害性,就要果断停下。平时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的第一念,事情还未发生时,不要去想那些事。想到那些事,马上开始转念。不要让它开始。恶习一旦开始,再停下来就很难了。而一旦察觉,戛然止住,再进行下去的力量就会大大减小。好的习惯,比如坐禅、阅读经典、早睡、恭敬他人、谦卑、努力工作等。这些习惯是相对于懒惰和其他恶习的,难的是开始这些行为。一旦第一个动作开始了,后面的就比想象的要容易多。所以养成一个好习惯,从开始第一个行动着手。拿早睡和坐禅来说,一旦你想要做这些事情,应该立刻就去做。早睡是立刻放下手机、上床、息灯,就算睡不着,你已经结束了其他的行为,剩下的只是在床上躺着。不想坐禅是因为你不想丧失玩乐的机会,一旦你坐到禅凳上,玩乐的机会就没有了,而且你很快就体验到坐禅带给你的安静和享受。许多有益的事情,一旦开始做了,你会发现它们并非想象的那么难,甚至,当你开始了一会儿,你会享受它。那些我们理智上认为对我们有益,但我们还没开始做就不想做的事,是我们的识心和错觉在欺骗我们,让我们认为那些事情枯燥、无聊。当我们真的去做时,你会发现,完全不是那样。所以,千万不要被自己的念头欺骗。真正做了,你才知道自己会不会喜欢。戒除坏习惯,从果断停止开始;养成一个好习惯,从立即进行开始。希望大家都培养更多的好习惯,戒除那些消耗我们的坏习惯。

    2023-04-13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17181920212223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