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见性

发表时间:2024-02-02

浏览量:412

什么是见性

师父,请问您:如何见佛性?

答:佛性这个概念的施设是诸佛对自证常乐我净境界的一种形容,并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叫佛性,也没有一个实有的佛性可见。

说见佛性,六祖大师说: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六祖大师所说离假即心真,是指非离假外别有一真心可见。言见性者,亦复如是,只是针对修行之人在具体的对境中不再执迷于幻象,不再分别自心境界的一种形容,而实际上,并没有一个能见佛性的主体,也没有实有的佛性可见。

这种能所双泯而无所住的状态,假名为见性。永嘉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心法双忘,能所双泯,即自是真。非离此外,而别有真。

金刚经云:非法非非法。又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一个人不再对现象世界产生痴迷和执着,亦了达没有一个内在的自我,把这样的一种智慧和能力,称为见佛性。

诸佛觉者所有对佛性的描述,其用意不是强调佛性是什么,而是引导我们远离对虚境界的执着。如果我们修行的目标只是一味地研究或思考什么是佛性,而不去看自心执着了什么,该放下或远离什么,该变什么用心,这样的话,就会陷入知解佛性和口说般若的修行误区,穷劫都不能见性。

说佛性是真,是常,是善,是不生不灭,是决定,是解脱,这些描述,并不是引导我们去找这样一个存在,而是让我们清我们执迷的那些东西都是无常、生灭、不善、束缚和虚幻,从而远离它们。远离它们的刹那,就是见性,就是佛性在显现,离此远离,无别有佛性可见、可证、可得。

故黄檗禅师说: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三祖僧璨大师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正是此意。

但于一切时中,一切处,直用见闻觉知,而不生能见所见之想。六根常用而不染万境,烦恼不生,即是见性之义。

问:那古人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又如何理解呢?什么是识得本心?本心不就是真心佛性吗?

答:所谓不识本心,正是因为执着有法可得,有本心可悟,有佛性可见,所以不识本心。知道本心无少法可得,亦无法名本心,是名识本心。如是识得本心,一切修法、证法、得法之心即歇。诸心即歇,歇即菩提。离此歇外,无菩提可得。若不歇心,穷劫觅菩提不可得。所以释迦佛于燃灯佛受记,只是歇下了求菩提之心,只是悟得无有少法可得,是名无上菩提。实无菩提可悟、佛性可得。

然说歇只是对求觅而言。有求觅,方言歇。若无求觅,亦不可执于歇。若着于歇,贪于静,则堕声闻二乘境界,入于死水,不得活于法身。

所以从上诸圣只说贪嗔痴浊边过患,言真实清净境界。若一味言清净境界,众生闻之,则贪着。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古人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故知佛法只是对治之法,一期应病与药,黄叶止啼,非是真实。真实之法,离有无,绝对待,不思议,超心识,言下相应,顿超凡乃诸佛自证圣智之境,不可有丝毫拟议取着,如大火聚,一切近者皆烧却。

故知见佛性者,但离诸有为生灭、一切无常之法。经云:空者,谓无二十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不空者,常乐我净。若能离亦不可持,实无法可得。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又云:知幻即离,亦无渐次;离幻即觉,不作方便。

永嘉大师云:不见一法即如来。不见一法者,即是如来性。非离不见一法外别有如来性。达摩祖师云: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中道。故知非有非无心,即名本心,亦名不起一切心之心,亦名不“无端起知见”心。即祖师所云“切忌动着”之心。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何以故?是无法可得,故妄念都息。本无烦恼,焉有菩提?若本无烦恼,别说佛性者,是知上立知,即无明本。

如今求佛道者皆立能见、能闻、能嗅、能触、能知者是佛性,或别立一真性,皆犯此病,修道人不可不知。

六祖大师说: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圆觉经云: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众生本在法性中穿衣吃饭,若真了达,既不断妄,亦不修真,任心自在,名之为佛。

此是见性之义,亦不可执着此说,以解为会。但向内转贪嗔痴为戒定慧,于诸习气中转动而无痕,自悟自修,亦不见能转所转,直用直行,得大自在,此人会修行,名为正见。

自古以来禅宗祖师文字方便教授,皆不离此义,只是解粘去缚,并无实法与人。若离此别有所说,妄立真性,错谬,背道而驰。

至于末后一句,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者,皆以此见性之义为基础。然后发挥本心,全体用,纵横自在,不存轨则,超心意识,鬼神莫测,须实到恁么境地功夫始得,非是妄想意识所可测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