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山箴言一

    学山箴言一原学山法语续 若不放下心中挂碍,学法修道,纵经尘劫,但只是学得知见,终不是道。道是空心,但能空心,佛道自成。 不交出自己,就永远得不到自己。 世人皆为己忙而失己,诸佛菩萨为众生忙而得己。小私而不得私,大爱而终得我。此乃无我而得真实我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一切疾病都是内在紧张、对抗、厌恶导致的。但能转化内心的矛盾,一切疾病不治而愈。 有多少人自己没过好,却不停地指导别人如何生活。人在没有独立之前,根本没有人生可言。你自己没有过好,不要给任可人建议。 快乐来自一无所有,但是人们却一直想占据和拥有。那非但无法获得快乐,还会带来无限的烦恼。 圣人只是肯休息下来的凡夫。 众生不是诸佛的负担,而是诸佛圆满自身无始愿力的化身,也是成就诸佛智慧的船筏。不是佛度众生,是众生度佛。 人们宁愿在自我的抑郁中消沉而腐烂,也不愿在利他的奉献中而放光。  发菩提心会给我们带来最好的因缘和最大的平台。你在那里会与诸佛菩萨相遇。 没有一只永远飞的鸟,没有一颗永远奔波的心。心若不停,搜遍寰宇,亦无安身之处。心若知息,立地清凉。 一旦你了解再广阔的世界都来自你的妄想,你就会把心从遥远的他方收回到脚下。一个草棚、一个床板,一个板凳,都会让你满足,让你安心。世界从来不在心外,曼妙只因回头。     修种种法,以心安为家宅。对各种境,以无惑为砝码。若苦恼生,必是心有所求。息掉有所得心,诸苦自灭。若烦恼起,必是心有所住。转得一念住心,烦恼自除。 你在哪里停下,你在哪里解脱。你在哪里满足,你在哪里圆满。 所有关于见性的理论都只是一种方便和引导。除非你能亲证本来,否则,那些理论跟你毫无关系。说尽诸法,不如以平常心端起一杯茶慢慢啜饮。辨尽诸方,不如一句:“今天天气真好啊”! 居士:弟子请教师父,什么是功德?答:没有功德。居士:没有功德,为何有文字?答:没有文字。居士:那捏你会痛吗?砍你头会掉吗?答:不会痛,不会掉。居士:莫落空否?答:没有空。居士:六祖讲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师父您为什么说没有功德?答:六祖所说和我所说无二无别。居士:弟子疑惑,请师详细告知。答:你看到的都是相,莫着一切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我说无字,无功德,是没有实有的文字和功德。我说不会痛,是没有永远的真实存在的痛。掉头也是如此。世人见捏着捏,见痛着痛,见生着生,见死着死,故名凡夫,轮回幻梦,不知一切都是自心妄想所生,并无实法。不见金刚经云,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功德者亦复如是,即非功德,假名为功德。居士:总是有个真实的存在吧?答:但有什么,并是自心妄记,并不实有。若如是分别,则诸法成戏论,无有解脱时。 不论做什么,众生不生烦恼时就是佛,烦恼生时即是凡夫。做佛是众生的本分,做凡夫,是枉作凡夫。我们这一生,大多数时间并无烦恼,不知不觉都在做佛,只有部分时间对人对事生起了执着,不知远离和放下,枉受了烦恼,枉做了凡夫。 自由很简单,当你不再控制什么,你便获得了自由。什么是觉悟?懂得从别人那里回到自己这里来,向内看,那便是觉悟。 不论做什么,众生不生烦恼时就是佛,烦恼生时即是凡夫。做佛是众生的本分,做凡夫,是冤枉。我们这一生,大多数时间并无烦恼,不知不觉都在做佛,只有少数时间对某个人某件事生起了执着,不知远离和放下,枉受了烦恼,枉做了凡夫。    当你在那里坐禅、读经或练习一物不为时,你的身心是安住的,你和这个世界不知不觉中重合在一起,那时道便在你身上运行。如果你每天都坚持利用一段时间做息虑忘缘的功课,减少对尘境的攀缘,这对恢复我们身心健康,觉悟清净的本性作用是最大和最快的。如果你能安静地坐在那里,像花、像树、像云一样不再躁动不安,这对世界将是一份巨大的贡献和滋养,我相信,当我们用一颗觉知和善意的心对待自己的身体和世界时,世界和身体也会给我们最好的回馈。替所有人感恩那些实修者,感谢那些真正休息下身心的人,感谢那些烦恼和诸苦止息的人,感谢所有超越我执,默默把自己奉献给这个世界的人。感谢你们对时空散发出来的安静的、美好的、正面的能量,它加持着更多的人能够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愿正法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展现和弘扬。 

    2023-02-23

  • 语言的魅力

    语言的魅力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如果不善于使用语言,相信人们会生活在一片混乱和冷漠之中。如果你不善表达,别人就很难了解你,也很难帮助你。如果你一直沉默,你同样也很难了解别人,更无法向任何人学习。几乎所有的佛经都是佛陀的弟子和佛陀之间的问答,一问一答,那是最好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执着言说会障道,善于言说可助道,驾驭言说可成道。交流与言说,是你与众生的桥梁,是你与自己的相爱。掌握好语言文字这门工具,你会迅速地在众生这块土壤上生长和成熟,开花和结果。最顶级的语言大师,在诸佛祖师那里都可以找到。他们不仅言辞优美,诙谐幽默,而且智慧超群,思辩神速。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所有的智者,都能驾驭语言,而不会迷失在语言中。语言就像一张美丽的面孔和一双美丽的眼睛。它们虽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却能传达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语言是心灵的外衣,当然,也是心灵的使者。善用语言者,能带来和平与解脱;不善用之,也会带来嫌隙与伤害。如果你心存善意与美好,你根本不需要寻找词汇,所有最美的词汇会来寻找你。如果你心里全是赞美与感激,最朴实的词语在你的口中也会熠熠生辉。如果你心中全是体谅与理解,你的言辞拙劣都成了歌声。如果你的心里充满温暖,最简单的语言在你那里都变得动听。在训练说话前,先清净自己的内心。当你的内心足够丰富,语言会像河流从你心里流过。就算你内心美好,想要完成有效的表达和沟通,需要不断地练习。练习说话吧!一句话可以起死回生,一句话可以解除枷锁。鼓起勇气向任何人张开那张羞涩和紧闭的嘴。学会表达,你那窒息的心会立刻自由。善于言辞,你能和所有人立刻成为亲人。从一句“您好”的问候开始。从一句真诚的“谢谢”开始。从一句“是的,是的,您说的对”开始。从一句“遇到您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事”开始。从一句“你真棒”开始。从一句“从您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开始。从一句“与君相处,如沐春风”开始。学会用语言赞美别人,收到喜悦的是你自己。当你用语言装点自己,那比所有漂亮的衣裳更让人赏心悦目。不要担心自己的语言夸张,只要用心真诚,所有的文字都可以变成诗,所有的表达都会成为爱,所有的声音都会唱歌和跳舞。大胆和勇敢地向天地万物表白:感恩你,谢谢你,我爱你。 

    2023-02-23

  • 禅宗实修纲要

    禅宗实修纲要下面的修行次第和要领只是为部分还不知如何修行的同修提供的一个方便入处,知道禅宗实修如何下手。非是定论,仅供大家参考。第一,通过读经和坐禅,达到初步身心安静,训练基本的定力和觉知。定力主要是安住的能力,主要在座上训练,当然动中也可以训练,那就是觉知。广义的觉知是觉察和正思维的能力,主要通过行禅和在生活行动中训练。读诵部分,以金刚经,六祖坛经,圆觉经,维摩诘经,传心法要,血脉论,临济语录为主要读诵内容。坐禅部分,每天至少坐禅两次,每次至少四十五分钟。行禅部分,每天至少训练二十分钟行禅。此阶段要减少世缘,发心持戒,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修行环境。第二,通过息虑忘缘和觉知的训练,初步达到身心安住,为下一步修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步进行禅宗解脱理论和见地的学习,以重复并深入阅读上述经论为主,有条件的,可以阅读灯录,如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熟练掌握解脱的关键是转念,转念是通过做牧牛的功夫来完成。此阶段的功课加入一物不为的训练,每天至少练习一次一物不为。每次至少半个小时。读诵部分,主要以华严经为主。读诵华严经是为了训练专注力和读诵时的觉知力,并且深入了解发菩提心在整个修行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同步深入坐禅和读诵的训练,继续巩固禅宗见地的熏修,持续在生活中训练觉知,强化和保任牧牛的功夫,长时间地训练转念。此阶段要增加一物不为的时间,每天至少两次,每次至少四十五分钟。再加入一个小时的行脚时间,训练独处和动中禅。随缘修一切善法,培养自己的善根福德。以上步骤至少需要一到几年的时间,随着各人的精进程度和用功效率而有不同。第四,在对境和各种起心动念中,观察自己的内心状态,完成转念,也即离心意识,实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达到自在解脱。此阶段继续多行善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和旧有的生活环境,转变自己的固有观念,在对境中历事炼心,在大众中多做事,训练自己心不着境,不见世间过,随时从妄念和幻境中回到当下的能力。第五,同步发菩提心,将此法门和实修功课于同见同行中传授并指导其修行。此阶段是发心护持道场,建道场,坐道场,为大众服务,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带众实修。第六,如果有极高的悟性和根基,上述次第和功夫在平时生活中进行训练并养成,可以直接运用转念来实现解脱,并示现各种善巧方便,广度众生。

    2023-02-19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六祖大师开示在家修行法要: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十善业道经云: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我们从今天开始,发心每天行善若干,然后把所行善事记在本子上,相信大家日积月累,不仅能改变自己的心性,更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修行,修行,重在行之一字。所以,诸佛祖师的这些开示是需要我们真正践行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修行多年的人只是把自己关在家中打坐读经,很少有人真正去履行这些善事。下面这些善行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三十四条善行,主要是给在家修行者的一个建议和参考,出家人可以借鉴,如果觉得对自己修行有益,也可以发心去做。这些善行,有的人可能都做过,但是没做过或不好意思做的,做的不太好的,可以尝试经常去做,尤其觉得特别不好意思,觉得很难的,更应该去做。一,以前没对父母称您的,改称“您”。二,以前对父母说话态度不好的,不恭敬,不柔和的,要发自内心地改成恭敬柔和。三,不管任何原因,对父母有怨恨或不满的,要私下在内心忏悔,如果家中有佛像,要跪在佛像前真诚忏悔。心中不能对父母存有任何怨恨。怨恨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那是对我们德行最大的伤害,也会大大地损害自己的福报和寿命。四,为父母亲按摩肩膀、后背或身体酸痛部分一个小时,至少三次。或经常为父母洗脚。二选一,都做最好。五,以前没有在饭桌或家人聚会时向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的,要找一个恰当的时候,比如父母生日,家人聚会时,郑重其事地向父母敬酒或饮料,致谢:感谢父母多年含辛茹苦养育之恩,儿子(女儿)今天正式向爸妈表达感恩之情,也对以前疏于表达表示歉意,都是儿子自己不好,没想办法让父母更加开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编辑。)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对待对方父母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七,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好友、同修、同事等经常来往的人发生过隔阂和嫌隙的,自己主动向对方道歉、和解。不管对方是否原谅自己,都要尽最大的诚意去与对方和好。如果不愿直接去道歉,可以委婉地示好,具体怎么做,大家要各自用心,智慧地去解决。八,每月一次在自己家的小区周围、街道或公园捡垃圾。一年至少三次。九,每年至少向寺院三宝或需要帮助的人布施三次,每次金额不得少于一百元。十,在适当的时机,要经常为亲人、朋友或同事送小礼物。十一,与家人或同事朋友吃饭时,主动为父母、领导和大家夹菜,为他们倒饮料。不要去想自己吃什么,尽可能照顾好每个人。十二,先意问讯。每天主动跟见到的熟人或经常碰面的人,比如小区里的阿姨、大爷、大娘、学校的老师等打招呼。十三,在饭馆里吃饭或去某些地方游玩,自己的垃圾尽量整理干净,扔到垃圾箱或带走。十四,对见到的每个人说话都要恭恭敬敬,语言不得轻慢或侮辱。心中要生起尊重和平等之心。十五,每个月,自己生活再困难,也要供养父母生活费和医药费。父母生病,要在床前认真服侍,不得抱怨和给父母脸色。十六,至少三次在别人恶意辱骂和诽谤的时候不予理睬,也不诤论,也不能生气,要用般若智慧化解掉这份伤害。十七,对雇佣给自己干活的人,尤其是重体力工作,与他们谈价钱,不能太吝啬。甚至在付钱的时候,要主动地给他们加价。十八,要经常向乞丐、弱势群体、受灾人群捐赠钱财或衣物,态度要真诚,所捐的东西最好是新的和耐用的。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不要捐赠。十九,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只要不是特别虚弱,最好能献血一次。二十,在单位或家中,主动多做事,比如打扫卫生,为人跑腿,主动承担大家不愿意承担的,不要想结果,就是自己发愿多为大家无偿服务和劳动,体会奉献的快乐。二十一,连续一个星期每天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不要虚空法界,那太抽象)回向,愿他们都能慈心向善,互爱互敬,离苦得乐。二十二,在佛像前真诚忏悔以前做过的种种恶事,发心痛改前非,按照太上感应篇汇编里要求的每日诸恶不做,多行善事,忏悔业障,誓不再造。没佛像的,自己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双手合十,心中默默忏悔。二十三,每天至少做一门功课,比如打坐或诵金刚经,真正去实修。二十四,戒杀、盗、邪淫、妄语、酗酒。见有物命,如见小虫,小动物,常行救护。二十五,常行爱语,远离恶口、两舌、绮语。多言赞叹,少行批判。二十六,与人发生矛盾和争吵时,不论任何原因,要反观自己的不是,不看他人的不对。二十七,坐公共汽车或地铁,为老人或孕妇及病患让座。二十八,对于亲密关系,不得使用冷暴力。双方有了问题,自己要主动去和对方沟通和交流,主动道歉和解,不要积怨于心,耿耿于怀。那样受伤的是双方,最后可能导致家庭和亲情破裂。二十九,不要向任何人借钱。少欲知足,有多少钱,就过多少钱的日子。想用好的东西,自己努力正当渠道去赚钱。不要因为自己的欲望和虚荣心,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别人。三十,用真诚心和慈悲心去放一次生。多则不限,但是不能有任何所求。三十一,发心吃素。如果困难,发心每周吃素一天。三十二,如果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经常替父母去看望他们,要带上礼物,多陪陪他们。三十三,发心至少去看望除了父母至亲之外的任何一位病人。可以是朋友的父母,同事,或邻居等。三十四,完成读诵华严经一部和阅读太上感应篇汇编白话解一遍。发心向别人推荐读诵和阅读这两部书。上面是我总结出来的三十四条善行。善行广大,肯定不是这三十几条所能概括和包罗的,但是我们可以发真诚心,举一反三,每天积累一点善法,就会增长我们的善根。下面是几条严格要禁止的事:一,禁止对任何人有任何报复心理和行为。二,禁止做杀生和卖酒的买卖。三,禁止婚外情。婚外情给很多人带来无止境的噩梦和痛苦。四,禁止赌博和以骗钱为目的的任何营销。五,禁止对父母师长不恭敬。以上这些我们不是做了一次就不做了,而是要经常做,自然而然地做,欢喜地去做,让我们的心渐渐地被善法充满,从而远离不善之业。我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孜孜行善,一定会带动更多的人效仿和学习我们。说教不如身教。行善,从我做起,从你做起。我相信,一个人变了,这个世界就会变。欢迎大家加入行者的行列,让自己因为善行变得更美好,让这个世界也变得更美好。

    2023-02-19

  • 菩提心的真正意义

    菩提心的真正意义人们一直发不出菩提心,认为发菩提心就是拯救别人,度化别人的意思。所以,很多人自认为没有这个力量,故发不出这个心。如此认为,是错解了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虽名利益一切众生之心,然则,非利益自心外一切众生,乃是借度幻众生而度自己种种虚妄颠倒无明之心。菩提心乃众生修道、觉悟及解脱的船筏和工具。发菩提心,做利他的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我们去刻意执着地帮助别人,而是通过利他的行为,互相磨练,彼此促进,共同成长。最初发心,确实需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服务大众,宣讲佛法。但做这些事的真正用意仍不是助人,而是借此行为去除自己的习气和执着,而并非执意去度化别人。在利益别人的过程中,看清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我执,度尽自己的妄想,这才是发菩提心的真正意义。好比如你去摘花,无心染香,然而因为摘花的行为,花香自然在身。发菩提心者,亦复如是,虽为助人,无心度己,然而终因助人而渐渐发现我执,去除我执,真正度化了自己。又如自己心情郁郁寡欢,但是因为一念善心,去看护了一个陌生的病人。在看护病人的过程中,慢慢忘记了自己的烦恼。发菩提心者,亦复如是,本为助人,最后成就的是自己。又如瞎子向瘸子问路。瘸子知道那个地方,也想去那个地方,却走不了路。瘸子对瞎子说,我可以帮你,但是我腿瘸,走不了路,如果你能背我,我就可以带你去那个地方。瞎子同意了,两个人最终都到达了相同的地方。发菩提心亦复如是,众生和发心者双方都需要帮助,发心者看上去是在度人,而同时也是被别人度化。众生不觉菩提心之真义,错解了发心和它的作用,所以对发菩提心存有畏惧,迟迟无法发菩提心。犹如瘸子明明知道瞎子要去的地方,自己也想去那个地方,但是因为担心瞎子不同意背着他一同前行,最终二人都无法到达目的地。众生亦复如是,总是担心发菩提心会影响到自己的修行,所以宁可自己不成佛,也不愿助人成佛。如是用心,真是自暴自弃。如果我们明了佛说发菩提心的真正用意,就不会害怕帮助别人而自己损失了什么,而只是会目标明确,信心坚固,借事练心,通过服务于大众,打磨自己的习气,去除自己种种的执着,最终实现觉他而自觉。愿诸大众重新认识发菩提心的意义,心中种下菩提种子,虽一时无缘助人,但只要有机会,都能通过利他的行为来圆满自己。

    2023-02-19

  • 百部读诵

    百部读诵学山禅院读书群读书通告今学山禅院读书群向所有发心学习禅宗和修学大乘佛法的同修发起五年读诵经典的读书计划,大家共同发心,一起完成近百部禅宗经论的阅读活动。此活动由学山禅师,即我本人发心并带领大家完成。发起此阅读活动是为了激励更多的修行人,包括未来的学佛者加入大乘经论的阅读活动,重拾经典,深入经藏,学习佛法,传承佛法,学以致用,建立积极智慧的人生观。由于学山禅院读书群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弘法人员提高阅读能力,深入学习经论,为了将来能够向更多人借绍大乘经典,宣讲大乘经典,所以此群内设置的功课量很大,每天要读诵两到三个小时经典,导致许多人无缘加入此群参加同步共修阅读。但考虑到大家都有深入经藏的愿望,所以在此把读书群里的阅读书目,阅读计划,和阅读功课公布给大家,同时也促成了五年内百部读书计划活动。此通告和读书计划面对的是群内和群外所有发心读诵大乘经典的同修。想参加这个活动的同修,需要按照我提供的书目来阅读。其他的书籍,不在我发起的读书计划之内。欢迎所有发心读诵的同修根据自己的时间、条件和能力,在群外自行规划读书目标,制定读书计划,完成每日的读书功课。下面是学山禅院读书群的一个整体读书目录,分为七到八期,书目总和大概有一百部左右,其中还包括了一些传世的儒家和道家经典,作为修学和阅读大乘经论的补充。这个百部书目看上去内容繁多,但是跟禅宗修行都密切相关,在浩翰的大藏经和禅宗全书中,它们也只是占很小的一部分,大家千万不要望而生畏。只要每天发心读一卷,日积月累,也会慢慢把这些经典全部读完。目前多数学法人在系统地读诵大乘经典方面很欠缺,导致修行见地模糊,修行方向错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很多修行人补上这个环节。读经的过程本身就是修行的过程,它可以收摄我们的身心,减少我们抓取六尘的习气,定慧等持。相信这些经论读过之后,我们对禅宗见地的了解会更加深刻和信受,这些经典会成为我们修行路上最可靠的善知识,可以一直指导我们前行。同时,我们的身心也一定会越来越安住,甚至在读诵和学习中实现解脱。如果不愿全部读诵,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书目,有选择地去读其中的部分内容,相信对大家也会大有裨益。顺利的话,我们可能需要三到五年将这些书全部读完。 第一期读书目录:一,八十卷华严经,最好带第八十一卷。没有八十一卷的,单独请有《普贤行愿品》即可。二,太上感应篇汇编白话解,共四册。西藏藏文古藉出版社。三,中峰明本全集,一厚本(中土佛学大师著述选刊),九州出版社。四,圆悟克勤禅师禅法心要,金城出版社出版。五,禅林宝训。《禅宗诸宝》里有,其他单行本也有很多。六,憨山大师梦游集。《禅宗诸宝》里有,也可以选择其他版本。七,碧岩录。《禅宗诸珍》里有。其他版本的也可以。八,楞伽经。《诸佛集》中有。九,涅槃经醍醐。《诸佛集》中有十,石屋诗全集。《禅宗诸珍》里有。十一,寒山诗。《禅宗诸珍》里有。十二,禅宗经典诗偈一到十六,合集名为禅宗大人颂。学山禅院网站有。十三,禅宗杂毒海,学山禅院网站有。注:《诸佛集》、《禅宗诸宝》、《禅宗诸珍》在学山禅院上都可以下载电子文档,在禅宗资料目录下。 第二期读书目录:一,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本,附增补上下两卷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三,金刚经四,六祖坛经五,圆觉经六,维摩诘经七,楞严经八,法华经九,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十,佛说净业障经十一,佛说法句经十二,诸法无行经十三,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十四,佛说决定毗尼经十五,金刚三昧经十六,入法界体性经十七,佛说文殊师利行经十八,佛藏经十九,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以上从金刚经到秘密藏经《诸佛集》中都有。二十,大方便佛报恩经二十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二十二,四十二章经二十三,佛遗教经二十四,法王经二十五,金光明最胜王经二十六,胜鬘经二十七,小品般若经二十八,解深密经二十九,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三十,十善业道经三十一,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 第三期读书目录一,大乘起信论(真谛译)二,大慧法语心要(大慧宗杲著)三,缁门警训(如卺编)四,思益梵天所问经五,大珠和尚入道要门论六,普照禅师《修心诀》七,达摩祖师的《血脉论》八,《悟性论》达摩著九、《绝观论》达摩著十、《破相论》达摩著十一、《天顺本四行观》达摩著十二,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宛陵录》十三,临济语录十四,真心直说。(高丽普照禅师)十五,五祖最上乘论十六,六祖金刚经口诀十七,楚石梵琦全集十八,庞居士法语(《禅宗诸珍》里有)十九,林间录(觉范慧洪著)二十,禅林僧宝传(觉范慧洪著)二十一,罗湖野录(晓莹集)二十二,无门关(慧开)二十三,禅关策进(莲池大师)二十四,缁门崇行录(莲池大师)二十五,正法眼藏,大慧宗杲禅师著二十六,宗门武库,大慧宗杲禅师编著二十七,永明延寿大师《万善同归集》二十八,永明延寿大师《唯心诀》二十九,永明延寿大师《心赋》三十,永明延寿大师《心赋》注注:以上经论不论以前是否读过,这次都要重头再读一遍。 第四期读书目录宗镜录,永明延寿大师著,一百卷。 第五期读书目录:一,《道德经》二,《论语》三,《孟子》四,《庄子》五,《大学》六,《中庸》七,《周易系辞传上下》八,《韩诗外传》九,《了凡四训》十,《孝经》十一,《弟子规》十二,《菜根谭》十三,《曾子全书》 第六期读书目录:五灯会元指月录景德传灯录祖堂集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以上大多数书在微信读书软件和学山禅院网站中都能找到。没有纸质书的,可以阅读电子版。 第七期目录:禅灯集(学山禅院网站上有下载文档,在禅宗资料目录下。)祖师禅讲记金刚经讲记(学山禅院网站上有下载文档,在禅宗资料目录下。)维摩诘经讲记(目前还没出书,微信公众号上有全部内容,共四十二讲。学山禅院网站上也有下载资料,在禅宗资料目录下)祖师集(学山禅院网站上有下载文档,在禅宗资料目录下。)经典集(学山禅院网站上有下载文档)大乘经典法要合集(学山禅院网站有下载文档)禅宗古训(学山禅院网站上有下载文档)

    2023-02-19

  • 关于禅宗解脱见地的若干问答

    关于禅宗解脱见地的若干问答一,问:禅宗成就者死后去哪里?答: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二,问:禅宗修行如何见性?答:言下见性。一念不住于妄想烦恼,一念见性;一念住于妄想分别,一念迷性。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凡夫。三,问:禅宗修行如何解脱生死?答:言下悟无生死,即言下解脱。念念悟无生死,即念念解脱。非将来或临终解脱生死。四,问:禅宗修行成就者还投不投胎、再来世间?答:不论投胎不投胎,亦不论来不来世间。来亦无有来者,终无来也。不来亦无不来,示现而有来相,法性施为,非有我人而来。五,问:禅宗修行如何做功夫?答:心不住法,于念离念,言下解脱,非别有境而解脱也。六,问:禅宗修行,还修禅定否?答: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见性方能免生死,禅定不能也。何以故?禅定是二法,是有为法、生灭法,还在因果,不出心意识,终将坏也。究竟解脱,须是常定,自证离心意识法。此法于生死幻化境中即能证得,非于禅定中证得。七,问:禅宗修行还求往生净土吗?答:禅宗见地,生尚不见,何处见灭?非但了了证知娑婆幻化,极乐亦空。非但六道四果不可得,诸佛国土亦复皆空。故不求净土,唯见自心清净,是究竟净土。如是净土,妄念不生即是,不必更求。八,问:禅宗修行,是否需要睡眠中也要有觉?答:非但睡眠中不须有觉,乃至一切时,一切处,不须有觉。觉者,离觉不觉。但悟觉心,不论觉与不觉。若心有觉,即被觉缚,非真觉也。亦不住不觉。经云:有照有觉,俱名障碍。又云: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九,问:禅宗修行的见性成佛,是方便成佛,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佛?答:宗门见性成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佛。而经中所言三大阿僧祗劫修道而成佛者,才是方便,非是真佛。何以故?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有成有坏故。本来无佛,说什么成不成佛。见性成佛,是指悟到本性是佛,非性外别有佛可成,性自是佛,自心自见,心与性合,非成非不成。如是名为真成佛,但指见性,非别成佛。十,问:禅宗修行有无次第,是渐修还是顿修?还论修证也无?答:不论次第渐顿,亦不论修证与否,唯论见性。若见性,自会修行,自悟自证,不待言说。理虽顿悟,事要渐除。善根因缘福德未具足者,次第渐修,一个不少。若见地功夫具足,一念相应,次第阶级修证全空,功与佛等,德与祖齐。此时,亦可言顿悟顿修,顿成佛道。十一,问:禅宗修行必须要有师承吗?答:所谓师承,不过是以心印心。然而师徒之间并无实法与人,亦无实法相承也。印心方式有多种,以佛经和前人法语开示就可以印证自己的修行,也可以无师自悟。过去宝志公和尚,傅大士、寒山、丰干、拾得亦无师承,然而他们都是彻悟的大成就者。说其无师承,只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法脉传承,但是他们未必没有老师。所以禅宗修行不一定要有师承,但整个过程,向经典、善知识去学习,包括自身不断的修炼,是不可缺少的。十二,问:皆说禅宗是大根基者才能修的法门,一般人可不可以修学禅宗?    答:不论根基大小,欲成就无上佛道,修学任何法门,终将汇归于宗门。何以故?宗门者,心门。心门者,心法也。心法无形,众生有心,即可修学,何论根基?佛云“正法眼藏”即指禅宗。经云:“佛语心为宗。”此之谓也。故一切修行皆不离此宗。以上是禅宗修行的主要解脱知见,学宗门一法者,不可不知。虽了解这些,若落知解,人法我相未除,不转所依,亦不得解脱生死,须亲证始得。

    2023-02-19

  •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在一件事上所花的时间、精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造就了你在这件事上的成就。所谓天才,并不是他在某件事上有特殊的才能,而是他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那件事。对事件本身的熟悉,是在他的练习中逐渐掌握的。我们看到,无论在哪个领域里,那些获得成功的人,首先是热爱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人,再加上勤奋和用心,就能有所成就。所以,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的差别是,你是否愿意在某件事上付出和你真正付出了多少,至于在哪个领域,都是一样的。一个画家和一个围棋大师他们在训练自己的技艺时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待所从事的专业时的心理状态并没有什么区别,也即是专注、觉知、平静。《刻意练习》这本书说: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比如在坐禅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有效的方法,进行目的明确的禅修活动,以此掌握和提高禅修和觉知的能力,以及通过坐禅而训练转念的功夫,而不是一味地因循过去的知识傻傻地打坐。转念也被称为“牧牛”和“解脱的关键”,有时也被祖师称为“善护念”或“一物不为”。它是须要大量和正确的练习才能达到。有些人只想通过学习知见和理论就获得纯熟的解脱方法,那是不可能的。除了长时间高效的练习,解脱和世间的任何事情一样,都是需要练习的。过去祖师们在山中或寺院修行,十年或二十年如一日,他们并不是毫无目的地荒废时间,而是有着自己目标明确的功课来进行训练,比如坐禅、诵经、行禅等等。就算是搬柴种地,穿衣吃饭,它和世间凡夫所做这些事时的用心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是带着觉知,安住当下,心无妄想地去做这些事。这就是生活中的禅修,它是从静坐或形式上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的。有效而重复地练习,被称为“刻意练习”。刻意练习,非是刻板机械地练习,而是有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和练习。它同样适合于修行。包括读经,学习解脱理论,如果你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加上进行长时间地阅读,你就会获得比其他人更深刻的关于解脱的领悟。再把这些领悟用于生活中,解脱就会很自然地在你身上发生。佛陀先于弥勒很长时间而成佛,就是因为佛陀正确而精进的修行。长庆大安禅师坐破七个蒲团,香严智闲禅师四十年功夫成片,云岩禅师在百丈那里三十年学法,石巩慧藏禅师练习牧牛,这些都是古人做功夫的榜样。选择一位好的老师或教练,寻找一个团体或道场,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练习,这能克服自己的懒惰,约束自己的行为,督促自己练习,也会激发一个人更多的潜能,在这件事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在修行和训练这件事上,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很早就开始修道,从而给自己用功提供更多的时间。如果一个人从五十岁或者六十岁开始修行,他剩余的精力和时间则相对太过短暂,那取得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没有天生的佛陀,也没有天生的六祖。所有大成就者都是通过勤奋、自觉而有效的练习而掌握了他所从事的领域最高的经验和智慧。善知识,如果你也想在修行这件事上有所成就,除了有强烈的想了解实相、欲解脱生死的愿望,尽早地确定清晰的目标,真正地为这件事付出时间和精力,跟随正确的修行指导进行大量有效的练习,那才是你成功的关键。否则,修行对你来说永远是一句空话。

    2023-02-19

  • 他可以那样

    他可以那样你看到一个大人像个孩子一样在地上爬,你认为那太疯癫了,你被你认为的束缚了。你看到那样的一幕,你笑了,心想,那样真好,你心中没有任何绳索。你看到一个女人穿着裸露在大街上行走,你心里非常气愤,认为那有伤风化。你被你的不可以牢牢地牵制。你看到同样穿着暴露的女人,心想,那样穿很美,至少她很有勇气。你因为自己的观念更具包容性而自在舒服。无论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你心里想,他不可以那样做,你被囚禁了。不是被那个人做的事囚禁,而是被你的不可以囚禁。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你心里想,他可以那样做,你解脱了。不是因为他做的事让你解脱,而是因为你心中的他可以。你看到一个人抛妻弃子,出家修道,你心里想,怎么能抛弃自己的亲人,只顾自己去修行呢?你甚至因此去责骂那个人,你被你认为的不可以捆绑住了。同样,你看到一个人出家修道,你心中想道,一个人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那有什么错。你被你的认可和接纳愉悦了,而不是相反。你看到一个出家人在饭馆里吃荤,你觉得那不可以,太不像话了,出家人怎么可以吃肉!你被你的不可以拴住,心里特别不舒服。你看到同样的一幕,心想,出家人也是人,他吃肉或吃素,是他的自由,没有人能阻止他的自由。你被你的接纳治愈了。可以,或不可以,只发生在你的心里,而做事的人,他在那一刻,已经完成了他的行为,没有什么可以或不可以。那是他的世界里的事,跟任何人无关。所以,我们看到的外境,都只是无善无恶的纯粹现象,那里并没有任何故事和是非。是我们内心的分别和观念在不断地创造事件、事故和灾难。暴力、贫穷、饥饿、自然灾害,那都不是最可怕的事。最可怕的事是天地一片清和,而人心却在四处剿割。当你认识到所有的灾难来自观念,而不是事物。你不再去评判,你从所有的故事中解脱。所有的故事是我们内心创造的。故事本身,没有故事。你心中有多少可以,就获得多少自由。你心中有多少不可以,就被多少不可以限制。尽可能地粉碎心中那些不可以的观念,而去接纳更多的可以,你会迎来真正的自在。

    2023-02-19

  • 建立和训练良好的认知

    建立和训练良好的认知让我们开心或痛苦的,并不是外在发生的事情,而是你的认知和观念。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地哭泣,他一直哭,不停的哭,你变得的烦躁,越来越讨厌这个孩子。而当你试图让他的家长阻止他不要再哭时,你了解到他的嗓子正在发炎,非常痛苦,你开始同情他,对他的哭声也不再厌恶。你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能觉察到孩子哭泣会有特殊的原因,并在内心中产生同情和怜悯,让自己不生气、不厌恶呢?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能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就想到他不停的哭一定有他的原因,他本来就很痛苦了,为什么我还要厌恶他?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觉悟,你会好很多,至少不会讨厌这个孩子。可见,是你的觉悟不够,是你的觉知力不敏锐,你没有主宰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你固有观念的惯性投射蒙蔽了你,使你在完全不了解事情的情况下,对发生的事妄下结论,从而让自己的内心经历几乎和孩子一样的痛苦。让你不开心的并不是孩子的哭泣,而是你随时随地投射的心理认知和观念。如果你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内在拥有良好的认知、善解人意的觉知,与他人共情的慈心,你怎么可能被外在发生的事情激怒或影响呢?你会想尽一切办法照顾好自己的内心,同时,也不去伤害身边的人事物。当我们面对一个事件时,我们会产生一个认知,然后内心得到一个结果。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事件让我们产生的结果。而事实上,是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内心产生的结果。如果你认为是事件让你经历的痛苦,那么,你永远是被动的,你会被发生的事所主宰,永远无法得到自由。如果你能主宰自己的认知和看法,那么,你可以驾驭这个世界。这时,外在的世界无论发生了什么,你都可以把它转化成一个美丽的故事,你可以用自己的认知转化这个世界,做到真正的化腐朽为神奇。你会在娑婆国土建立极乐世界,而不必到十万八千佛土之外的空间去建立。去建立和训练良好的内在认知吧,为它付出多少都值得,因为它才是你人生幸福的钥匙,而不是你生命中遇到的事情。

    2023-02-09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21222324252627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