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修,跑香

    实修.跑香跑香是在禅堂里进行快速行走的一种禅修方式。与佛陀时代的行禅、经行,到后来的行脚很相似,不同之处就是行走的速度和方式以及场所稍有不同。跑香走的速度相对快些,走的时候,两臂摆动的幅度也较大,一般是在室内的禅堂里,围绕着中间的佛像进行快速行走。作为一种禅修方法,跑香的时候,可以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脚底下,或者放在全身的动作上,或者放在手臂的摆动上,弃绝一切思维动念,只是恁么单纯地快速行走。尤其有行禅和觉知的训练基础,再进行跑香的训练,安住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和有效。跑香可以结合坐禅交替进行,动静相宜,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先跑香,再坐禅;再跑香,再坐禅。正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在快速行走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跑断妄念和种种分别心,以无所住心直心而行。有很多古人正是在跑香的时候开悟的。每天进行三到四次的跑香训练,对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和觉知力以及安住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每次跑香的时间最好长一些,根据个人的身体条件,可以跑二十分钟,半个小时或四十分钟,长期坚持跑香,会有诸多收获。在跑香的过程中,你会跑断妄想,跑淡贪心,跑弱懒惰,跑掉浮躁,跑丢昏沉,跑没散乱,跑尽戏论,跑死偷心,跑干我慢,跑空得失,跑除诸相,跑灭凡情,跑走疑惑,跑失抑郁,跑却思虑,跑翻无明。在长时间的跑香训练中,你会跑出专注,跑出自信,跑出安住,跑出一心,跑出无住,跑出觉知,跑出禅悦,跑出法喜,跑出通透,跑出活力,跑出勤勉,跑出毅力,跑出韧劲,跑出坚持,跑出忍耐,跑出从容。现代人的通病是懒惰和放逸,每天除了刷手机看视频,什么都不想做,不仅身体越来越差,心理也会有抑郁的倾向,每天萎靡不振,了无生趣。通过跑香的练习,可以恢复身体的健康,补足元气,提升正能量,也会因此转变对尘境的依赖,安住于简单少欲的生活中。跑香是训练动中禅,通过长时间训练,可以在做事和动态中保持高度觉知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愿大家都参与到坐禅和跑香的练习中。家中场地小的,可以到小区、花园或户外安静的地方练习,通过跑香这一简单有效的修行方式,改变我们的身心,甚至能够觉悟生命的实相。

    2023-08-21

  • 转念,修行的核心

    转念,修行的核心所有的修行最后都到达转念这里。若能转念,才是最根本的修行。若不会转念,即不会修行,纵然终日诵经打坐,只是徒有修行之表,未入修行之门。觉察得到妄念与执念,转得了妄念与执念,才是修行,才会修行。牧牛,坐禅,经行,觉知,练习一物不为(不为一切妄想分别,非如枯木之不为),做种种功课,都是为了转念。问:一切时中,一切起心动念都不可住吗?都需要转吗?答:不是所有时候所有的念都需要转念。心有怨恨的时候,心生厌恶的时候,愤怒生气的时候,恐惧不安的时候,嫉妒骄慢的时候,郁闷难过的时候,贪欲心生起的时候,过去种种不愉快事现前的时候,未来种种忧虑生起的时候,现在烦恼现前的时候,是非对错评判心生起的时候,取相着境的时候,有所得心、求悟的心现前的时候,如是等执心现前时,要觉察到,要转念。所有妄想和烦恼的生起,都是因为心有所住,念上生念。心念一转,即得清净。六祖大师云: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六祖所说以无住为本,即是转念。若无烦恼尘劳现前,一切时中,正常思维、行动、起心动念,不用去管,随它住即住,转即转,不可强安排。经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又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问:虽知此理,为何遇事、遇境、遇人,心还会有所住,还会妄加分别,还会紧张对立,心随境转,无法转念?答:未经训练,所以心会依过去习气而动,虽知转念,却转不动。问:如何训练?答:找一安静之处,或坐禅,或经行,或站立,或随意而坐,或仰卧,但无昏沉即可。心一离开当下,想种种是是非非,便回到见闻觉知上来,或听声,或闻味,或念诵,或持咒,或观呼吸,或觉知脚下,或感受风吹,但能心不住法,不思善,不思恶,心无所住,即是训练转念的功课。若无时间,也无条件到安静之处专门训练转念,就在生活中,在做事的时候训练。通过觉知和专注,把手头的事做好。一打妄想,或心一生烦恼,马上告诉自己,一切烦恼都是心生而有,与境无关。心生,则烦恼生,心灭,则烦恼灭。如是认真训练,将此事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每天坚持。时间久了,转念的功夫就会养成。再遇到逆境和不如意之事,就会自然转念,心无所住,当下解脱。乃至临终及一切时中,都如是修行,如是解脱,自证法身,自悟自修,自成佛道。

    2023-08-21

  • 反省与内观的意义

    反省与内观的意义师父好,您一直强调修行要向内看,多反思自己的不是,多看自己的过失。您在六祖坛经讲记中也一直指出六祖大师也在强调这一点,常自见己过,即与道相当。各自观察,莫错用心。我有一个疑问:如果过度否定自己,总是反思自己错了,会不会越来越自卑?人如果总是否定自己,什么都是自己不好,会不会变得越来越不能接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人和事,我们是不是可以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禅宗也讲自肯,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总是认为自己错了,感觉自己太软弱,时间久了,会郁郁寡欢,对一切都没有信心。答:让人们痛苦的并不是自我的否定,而是过度地相信自己,处处自以为是,处处据理力争,处处与人争胜,处外计较是非善恶。被否定或自我否定不会产生痛苦,不接纳自己的不足,不正视自己的问题,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缺点,没有勇气面对自己错了,而总是巧妙地掩饰错误,装饰自我,突显自我,而又无法真正说服自己,不能让自己心安理得,是这种对真实本性的不忠实,导致痛苦的产生。解脱烦恼并不是完全抹杀掉自我的存在,而是要消融过分突显的那一部分我执。反省正是做这样的功课,一切问题都返回到自己这里来,才能找到它的根源并解决它。如果没遇到问题,也就不存在反省。反省是对迷失的一种觉醒,是在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正确出路。因为万法和所有问题都从自己这里产生的。问题从哪里出来,还要从哪里解决。如果是外境或他人产生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人或事,对有些人就会有伤害,对另外的人却毫无影响?可见,是我们自身面对人与事的心态决定了我们是否会痛苦或难过,而不是事情本身。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自我,自我创造了一切善恶是非对错和故事,处处为它自己辩解,处处维护它自身的虚妄存在。反省和内观就是看清这一点。自我本身是无辜的,但是因为无明,它不停地夸大自己的存在,否定对立面的存在,所以才会见他人和外境的种种不是,而导致它自寻烦恼。如果通过反思,自我觉悟了,不再执着自己是真实的,不再坚持自己是对的,所有的外境和人都不会再伤害我们。一味地看别人的不对,否定别人,肯定自己,恰恰增加了自我的执迷,夸大了自我的真实性,所以才会产生种种对立和烦恼。反省和内观,则看到的是真实,削弱自我的偏见,不仅不会让自己变得自卑,而是会变得更加自信,因为自己站在了真实之上。反思与内观恰恰是觉悟自我虚幻的手段,是消除我执最好的方法。通过观察自我的虚妄,改变自己的用心,不再与境对立,不再分别自心境界,不再执着人我是非,这才是内观与反思的真正目的。反省的目的并不是进行自我惩罚和自我谴责,而是更好地与自我和解,在实相中达成统一。另外,禅宗的自肯并不是肯定自己的无明和烦恼,而是对出离烦恼和妄念能力的肯定,因了解实相,而更加自信不再迷失,而非其他。

    2023-08-21

  • 天赋,就是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天赋,就是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中国跳水运动员的成绩一直在世界前端,这不仅仅因为中国跳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好,适合于跳水这项运动,还跟他们的刻苦训练,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息息相关。还有乒乓球,体操等运动,他们取得的成绩都跟他们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进行了超越于同行多倍的努力训练有关。修行也是一样,没有天生的佛陀,也没有天生的祖师。佛陀与祖师都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一直坚持努力去做的人。他们从一开始就珍惜时间,从不懈怠放逸,不会荒废大好时光去追逐虚假不实的世间之乐。根基越好的修行人,他们越懂得精进,越会用各种方法鞭策和砥砺自己。他们在修行上付出的努力和辛苦要远远多于常人,所以他们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禅宗之所以在中国兴盛、传承,一直到今天生生不息,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的天性淳朴,内敛聪慧,悟性极高,更因为中国的历代祖师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精进和努力,行常人所不能行,吃常人所不能吃的苦,布施常人所不能布施的东西。这个世间没有无缘由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肯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的人。他们的天赋是生生世世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勤奋和努力,做了更多的功课和训练形成的。人只靠天赋做不成任何事,只有勤奋加天赋,用心和专注,目标明确,从一而终,才能在他从事的领域有所成就。有人会问:如果没有天赋怎么办?没有天赋,那就付出更多的勤奋和努力。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那就是天赋。读历代祖师悟道因缘,可能有些人关注的是祖师们在各种各样的机缘下是怎么悟道的,但是有心人会注意到,没有任何一位祖师是在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懒散放逸的状态下悟道的。他们都是通过多年的精进努力,真参实修,坐禅经行,日夜提起一个话头或公案,几年如一日做功夫,然后有一天,机缘成熟,或睹物,或听声,或看一偈,或读一句经文,或听祖师一喝,或被祖师一打,或起身,或躺下,或闻香,或身手触物,失手打碎东西,在种种因缘下,忽然大悟。若无多年持续精进用功,哪来这些忽然大悟。古语云:天道酬勤。又云:勤能补拙。经云:六度中,唯精进,遍一切善法。所以告诸同修,若欲求道,解脱生死,不管在家在寺,当发大誓愿,制心一处,弃绝他事,专心办道,真参实修,转识成智,不与物依,方能了此一大事,不辜负此生。若真办得此事,方可说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妄心若不起,精进无有涯。若不悟道,说此语,执此语,是为毒药,是为自欺,是为自害。

    2023-08-13

  • 离苦的正途

    离苦的正途居士:师父好,我现在很痛苦。答:不,应该是你曾经很快乐。居士:是的,我过去确实很快乐,但是现在不快乐了,很想回到从前。但是我现在没有了获得快乐的能力,每天心灰意冷,了无生趣,对什么都生不起兴趣。请问师父,我应该如何解除这种虚弱无力的痛苦?答:你要了解痛苦的原因。所谓“痛苦”,是相对于“快乐”的一种错觉。当你不停地追逐感官的快乐,身心透支,体力虚弱,心识上就会生起这种空虚和痛苦的感受。你得明白,快乐的代价就是痛苦。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不要再追逐快乐。居士:我听您的,以后不再贪恋快乐。我现在怎么办?答:以后不再贪恋快乐,是避免更久以后的痛苦。现在痛苦,是偿还以前获得的快乐。所以,你应该从现在做起,不要再偷心不死,不要再贪恋任何快乐。居士:这个道理我也知道,但是好像我内心深处还在寻求快乐,我不甘心就这样萎靡不振下去,只是我找不到任何活着的乐趣,所以很痛苦。答:只要你还有一丝寻求快乐的心,你的痛苦就无法根治。居士: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解除痛苦的方法吗?答:有。居士:什么方法?答:追求更大的、更刺激的快乐。但同时也要准备偿还更大更久的痛苦。居士:佛经里说烦恼即菩提,诸法本来空寂,了即业障本来空。有没有好的观空的方法,顿除烦恼?答:正是因为你错解了这些话,才会受苦。居士:那这些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答:快乐与烦恼没有实质,不可住,不可停留。不仅烦恼是空,快乐也是空。真达其义者,快乐,烦恼,二俱远离。功德天,黑暗女,二俱不受。当你不再追逐幻乐,自然也没有幻苦产生。你之所以痛苦,是被虚妄的心识和念头所骗。通过坐禅,牧牛,诵经,善护念等功课来转变自己心识的习气和惯性,安住于简单,少欲,寂静的生活,饮食清淡,保证睡眠,节制身体的消耗,减少无益的社交和娱乐,降低自己各方面的需要,你的痛苦就会消失,而且会彻底根除。如果不通过修行,想用其他有为之法来消除痛苦,那只是一种麻痹和转移,无法根除痛苦。居士:您的意思是说,除了忍受现在的痛苦,进行修行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解除痛苦吗?答:不要再追求新的快乐。包括想减轻痛苦的想法都不要有。通过有效的修行和功课,老老实实接受现在身心感受的一切,慢慢地消化它,不要试图消灭它。等你心甘情愿接受它,心能逐渐安住在当下,不再被妄念支配,它就会逐渐减轻,然后消失。前提是,时时看好自己的念头,不要再追求新的快乐,切莫饮鸩止渴,否则,恶性循环,无有终止。所以,在此同时,也提醒和奉劝那些还在以快乐驱逐空虚和痛苦的人,那并不是远离痛苦的良方,而是治标不治本,背道而驰。正确解脱痛苦的方法是正观痛苦的来源,转无明为智慧,远离贪嗔痴,及时止损,猛然警醒,痛改前非,着手修行,改变心性,了解实相,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三世诸佛没有一尊佛是以乐除苦,都是苦乐不求,心无所住,斯乃大乐。

    2023-08-13

  • 小习惯,小改变

    小习惯,小改变人们都想做大事,构建大的愿景,完成大的人生目标,而不屑于做好小的事情,坚持小的习惯。做好任何事都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需要坚持,而坚持需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人们不愿意坚持一件事,或者无法坚持一件事,是给自己定的要求太高,任务太重,事情难度太大,所以很难长时间坚持做完。一开始还可以,气势足,力量多,爆发力强,还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时间久了,力量用尽,便自暴自弃,不愿再坚持下去。有一本书,叫百分之五的改变。那是一本心理辅导书,是说一个人在困境里只要心里肯改变,每天只需做出很小的努力,哪怕非常小,时间久了,整个人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做事也是一样,如果你给自己定的目标过于高大,每天的任务过多,你很难长年累月坚持下来。比如跑步。你可以从每天三分钟小跑、慢跑开始练习,只要你能坚持到一个星期,之后,你就自然而然可以跑到五分钟、七分钟,然后你可以固定在一个适中的时间和速度上,每天坚持下去。这样,你想通过跑步而锻炼身体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比如大拜。你不用一开始就拜一百拜或半个小时。开始时,你每天可以拜十分钟,拜四十个。拜上几天,如果你体力允许,你再增加到十五分钟或二十分钟,直到你找到一个适中的时间和运动量,每天坚持下去。很多人不能长期坚持大拜,是给自己定的任务太高了,比如半个小时或四十分钟。对我来说,每天十五分钟就非常好,我要的不是拜多久,而是通过拜佛,让自己的身体适当的动起来,并且在拜佛的时候,降伏自己浮躁的心和我慢心。当我给自己定的任务很小,我就愿意长时坚持下去。比如诵经。有的人每天要诵三四卷经典。时间长了,就不愿再读诵了。你可以选择每天坚持读诵一部金刚经,或半部六祖坛经,三分之一部圆觉经,四分之一部维摩诘经,时间大概在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之间。这样,你就不会累,而能长期坚持下去。比如写字。我的经验是,一开始,你可以每天只写一百个字,但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要慢,要专注,而不要去在意写的好看不好看。时间在二十分钟左右。你可以临摹,也可以直抒胸臆,完全按照自己的风格任意书写。练习书法的深层意义并不是成为一个书法家,而是在练习写字的过程中息虑忘缘,静心专注,带着觉知去把每一个字写好,让自己活在当下。比如练习瑜伽。你可以先练习一两个简单的动作,每天坚持。时间久了,再做一些稍微复杂,符合自己身体条件的动作。不要一上来就做高难度动作,或做太长时间。只要你坚持,一个开胯动作或青蛙趴的动作,都能让你的身体越来越矫健和轻松。再比如吃素,坐禅,行脚,读书等等,你都可以从很小的目标开始。吃素可以从每周一天开始。然后争取每三天吃一次素食。坐禅从每天十五分钟开始练习,直到能坐到半个小时。读书每天从二十分钟开始,每天读十页到二十页,直到能读到四十分钟。当然,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做任何事都可以达到修行的效果,通过做一些简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来进行静心养性,训练专注,提高觉知,柔和心性。朋友和同修们,希望您能找到一两件喜欢的事,每天做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坚持下来,养成习惯,循序渐进,时间久了,你会惊讶地发现,你身心的改变早就发生了。如同春雨润物,不知不觉。我们身心的健康、安宁和愉悦也在坚持做这些事的过程中越来越来明显,最终变成一股自然而然的力量。愿你我都能拥有健康良好的生活和修行习惯。人生中哪来那么多大事和辉煌?那些不过是头脑骗人离开当下画的大饼而已。做好一件件小事,养成好习惯,从小目标,小的改变开始。

    2023-08-13

  • 自觉修行

    自觉修行修行是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时时提起正念,时时警告自己:生命无常,道业未办,应当收心摄念,努力精进,转业力为戒定慧,化烦恼为菩提,如此者,方是自己真正善知识。师父再好,善知识再慈悲,诸佛再有智慧,也度不了懒惰放逸,不肯自觉修行的人。修行要靠自觉,自觉才是道人最宝贵的品质。自觉是主动放舍世间享乐,主动用功,主动修行的一种觉悟和能力。对自己要做的事目标明确,态度坚决,方法清楚,充满信心,是名自觉。围绕着核心的具体的事情,每天都做一些,持续进步,循序渐进,从不懈怠,是每一个自觉者所行。自觉是内驱动力,时刻不忘记目标,时刻不忘记努力。修行除了自觉,谁能经常督促你、提醒你、砥砺你、鞭策你、打磨你?没有人。只有自己带动自己,那才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才是自我解脱最大的保障。无论在寺在家,修行都要自己做自己的监院,自己做自己的维那,自己做自己的护法,自己做自己的教授师,自己做自己的阿阇黎,自己做自己的证明师,自己做自己的和尚。自觉远离五欲六尘,自觉减少营营造作,自觉断除贪嗔痴三毒,自觉亲近诸善知识,自觉用功老实修行。自觉诵经,自觉坐禅,自觉阅读经论,自觉做务劳作。自觉息虑忘缘,自觉持戒精进,自觉看破世间如梦如幻,自觉成办一切助道之法。此事除己之外,无人能替。修行除了亲力亲为,谁能为你保证?修行之人,若无自觉心,犹如车无马,箭无弦,懒散放逸,一事无成。培养自觉心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安住当下做起,从走好路,吃好饭,说好话,拿好东西,关好门做起。从每日按时起床、睡觉、诵经、坐禅开始。修行就怕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自觉持续用功,干干这,玩玩那,将此一生糊里糊涂荒废过去。将他一期大好人生,白白浪费。明白修行的道理,做好修行的功课,每天自觉做这一切事,修行即如同骑牛归家,不至而止。诸同修,你在自觉修行吗?还是经常要靠别人鼓励,靠师父提醒,靠同修督促?若那样,离道远也。古人云:迷时师度,悟后自度。自度者,即自觉修行也。 

    2023-08-06

  • 改过之法,实修之道

    改过之法,实修之道师父好,看到您文章里经常提到,修行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过失。请师父具体开示,要经常反思哪方面的过失,才能更快入道?又佛经说无我无人,既然无我无人,为何祖师又说,常自见己过,才能入道?见自己过失,不还是有我吗?答:学人当常反思自己是否还有贪、嗔、痴、慢、疑、嫉妒等心,是否还有杀生、偷盗、邪淫、恶口、两舌、绮语、邪见等不善之行,是否还不孝父母,不重师长,不敬他人,是否还见别人不是,是否还随意指责批评别人等种种行为。首先反思,自己还有没有贪心。于诸顺境、财色名食睡,还有没有贪爱取着之心。若有,当勤觉察,精进修行,殷勤忏悔,当少欲知足,于一切贪爱之境,常知其幻,不取不着。第二反思,自己还有没有嗔心。于诸逆境、怨怼之人、不合己意的否定和批评是否还有嗔恨之心。若有,当勤觉察之,精进修行,诚心忏悔,当起大慈之心,悟人法空,努力改之。第三反思,自己还有没有迷惑颠倒之时,还有没有愚痴呆滞的时候,还有没有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糊涂混乱之时。若有,当勤觉察之,常诵经典,广学多闻,诚心忏悔,提升心智。第四反思,自己是否还有贡高我慢,是否还自以为是,轻慢他人。若心中还有我慢,则常于佛像前礼佛忏悔,观诸佛功德,见自己无知,起平等观智,消除我慢。第五反思,自己是都还对佛法僧有疑,对善知识有疑,对自己的亲人有疑。若心中经常起疑,当时常反照此疑来自何处,有无实体,毕竟是何物?正起疑时,精进用功,观疑性空,则疑心自除。第六,反思自己是否还有嫉妒之心。若心中对同修、兄弟姐妹、同事,乃至陌生人,经常怀有嫉妒之心。当勤觉察,殷勤忏悔,当起同体大悲之心,好归他人,恶向自己。嫉妒便可逐渐消除。第七,反思自己身口意是否还有不善?是否常常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若有之,当殷勤忏悔,坐禅经行,独处牧牛,读诵经典,提高觉知,远离此诸恶行。第八,反思自己是否不孝父母,不敬他人。若有,当于父母身边勤加侍奉,柔和软语,尊重爱戴。对他人要普行恭敬,不得轻慢。视一切众生如同佛菩萨。第九,反思自己是否常见他人不是,而不见自己不是。常说他人,不反思自己。若有,当勤觉察之,时时反观,多坐禅,多礼拜,多忏悔,精进修行,不见他非。第十,反思自己是否还有邪知邪见,是否真正彻悟本性,修行圆满。若心中于法不彻,于理不明,于心不识,当勤忏悔,读经看论,亲近善知识,识自本心,达诸佛理,荡除邪见。以上略说修行人应常反思自己的种种过失,有则改之,无则不令再犯。若繁说,则无穷无尽。愿诸同修,善思念之。古人云:深深拨,有些子。没有,只怕拨的不深。六祖大师说: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有人大言不惭,自称无过,不须改也。只此自称无过,我执我相毕露,过已显矣。真无过者,不言无过。言无过者,早是过矣。如须菩提言,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圣人尚不敢自称无过,更何况凡夫俗子,妄言无过,是大罪过。众生学法,只爱口说,贪图空想,见他非易,见己过难。不愿实践,不务实修,沉迷空理,犹如说食不饱。有人言,无我无人,何来过失?却不知见自己过失,正是无我无人之真实功夫。若不见自己过失,如何去除我执?如何觉悟无我?可见,真正的无过与无我,不是口上说来、意识知解,而是实实在在看到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而达到真正的无过,实现无我。学法应当务实,行得一寸,胜过说得一尺。莫只图口快,只见他人不是,看不到自己烦恼恶习如须弥山,未动丝毫,却言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六祖大师云:改过常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正视自己的过失,勇于改变自己的过失,方是修行正途。常常反思,老实改过,才不辜负自己法身,不枉受轮回之苦。觉悟之道无他,但见自己过失。解脱之道不难,但能改过即得。 

    2023-08-06

  • 不怨人,诸佛之秘钥

    不怨人,道人珍宝,诸佛密钥百病从怨起,诸苦从恨生。嗔心,怨心,指责,批评等心最伤精神,是修道者第一之戒。所有的疾病都来自内在的不善之心,内为因,外为缘,故有和合之病。内心若无怨恨、毒害之意,外缘只伤其表,难伤其里。一直认为是别人错了,怨恨藏于心中,一直不能原谅别人,对身心是最大的消耗和分裂。长期以此,身心不知不觉遭受自己恶念的毒害,所有疾病都跟此怨恨有关。不怨人,看自己,是安乐之宝,平安之符。经常反思是自己错了,改变自己向外找原因的习气,反过来回向自己,则心性逐渐柔软、内敛,怨就不发于心,诚自内出,对身心则是一种滋养和收摄,身心自然康泰,诸病不侵。所以六祖常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古人常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勿论人非。又云:吾日三省吾身。古之圣贤,皆以反观自心为修道之要务。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即是观自己,莫观别人,莫怨别人。此一句,道尽一切修行之关键。又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深般若者,深刻反省,常常反观。六祖说:学道常于自性观,即是行深般若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色者,我慢,受者,贪爱,想者,妄想,行者,恶行,识者,恶念。此五蕴实质,从无明起,从怨恨生,从迷境有。以妄见人我,故有对立,五毒怨起。若能时常反观自己,深入观察,常见己过,则此五蕴怨毒自然不生,是则名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故学法之人,坐禅及一切时中,当常思过往所行,待人接物是否有怨人之心,是否经常见别人过失。心中是否还有不能原谅的人事物。若有,应诚心忏悔,乃至发大誓愿,痛改前非,化解怨气。不是表面上做忏悔的形式,而是静下心来,泯除所有怨恨和指责之意,将心收回来,融在一片柔和大化之中,好好做一番内省治愈的功课。若能日日如此,常观自己,则正心诚意的功夫自然增长,不但心性愈来愈平和,身体的众病也会消除。诸同修,真修行是做内观,自省,改过的功夫,而不是执迷知解道理,或做其他表面上的功课。做所有的功课都是为了让我们安静下来,看到自己的用心,改变自己的用心,常观自己的不是,不再怨天尤人。什么是开悟?开始反思自己的不是,就是开悟。什么是见性?开始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再分别外境人我是非,离一切相,即是见性。古人所说所行,我们经常做奇特想。而事实上,佛祖教言平实无奇,只是我们错会,做玄妙想。以错会故,不去践行,故与道转行转远。六祖说,常自见己过,即与道相当。愿我们不仅常忆此语,更当常行此语,践行古人言教,自然解脱身心诸苦,吉祥如意。 

    2023-08-06

  • 认知决定世界

    认知决定世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矛盾,那就是观念的矛盾。接受更多的观念,你会接受更多故事和人生。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战争,那就是认知的战争。打破认知的屏障,接受新的认知,这世界上将不会再有战争。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隔阂,那就是思想的隔阂。质疑思想的真实性,允许各种思想的存在,世界就不再有冷漠与墙壁。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冲突,那就是见解的冲突。放下自己的见解,尊重别人的见解,所有的冲突都会化为友好。你与别人所有的不快都建立在对事物的认知不同上。不能理解和认同对方的观念,是一切对立和敌视的根源。你对别人所有的否定,都建立在你无法接纳对方的行为、思想和观念,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于是,本来很友好的你们,忽然犹如仇敌。当你想要反对什么,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你的反对就不那么强烈,甚至还会理解他。当你要批评什么,请反思一下,你真的了解事情的真相?你确信对方做的是错的吗?你的观念、认知、角度和思想构成了你的世界,你的界限和你的维度。如果你允许自己的观念,那么,也试着接纳其他人的观念。有什么样认知,就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就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三恶道并不是外在的,贪嗔痴即是三恶道。天堂极乐也非外在,心地无非、无乱、无痴,即是天堂和极乐。你的世界是由你内在的投射建造的,而不是由城市、小区、街道、花园和人组成。生活在同一个小区里的人,有的人在地狱,有的人在天堂。一个球,左半边是黑色,右半边是白色。站在左右两边的人坚信自己看到的颜色是对的,并因此而争吵起来。当他们发现,对方看到的颜色并没有错,只是因为自己站的角度而误解了对方,他们发现自己很愚蠢,居然坚信着一个假象而从未怀疑过自己。你有多少时候只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看世界,看他人,评判世界,评判他人?你有多少时候是在盲人摸象?你有多少时候因为看到了什么而自己在那里编织故事?如果你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你看到的永远是片面和狭隘的。如果你只用自己的观念看事情,你看到的只是善恶是非对错,你无法看到圆满。打破固有和陈腐的观念,用更广阔的视角,更高的认知去看待别人,你会看到一个个新颖而美丽的人。角度有了变化,认知有了提升,思想有了灵动,你的世界才会变化,你的人生才会丰富,你与他人的共鸣才会更加精彩。所有的痛苦都是观念带给你的。观念变了,痛苦就会消失。所有的分裂和对立都是思想和知见的差异造成。提升认知,了解实相,再看事物,无不圆满,无不究竟。再看人,无不可爱,无不绝妙。

    2023-08-06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13141516171819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