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你,我的重负

    谢谢你,我的重负因为你的重负,我不得不缓缓地前行。因为你的羁绊,我不得不放慢自己的脚步。因为你的阻挡,我停下飞驰奔波的心。因为你一次次地阻拦,我在悬崖边停下车轮。谢谢你,我的朋友,我的伙伴,我的同修。谢谢你坐在我发飘膨胀的车上,你虽然增加了车的重量,延长了我的行程,但是你也让我看到了天边的彩虹,金色的稻田,淙淙的河流,闻到了栀子花香,触摸到了流云,让我啜饮清风,享受当下。起初,我是多么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四处驰骋,放浪不羁。最早,我是多么清高孤傲,与世隔绝,在自己封闭的城堡里做着各种可笑的梦幻。遇到你,我的羽毛虽沾满了泥泞,但它不再好高骛远;我的船只虽然再也不能远行,但是它老朽的机器正需要保养休息。多亏了你,将我系住,使我安然地栖息在港湾。而那些一次次出海的船,遭遇了风雨,再也没有回来。多亏了你,将我拦住,让我安全地歇在枝头。而那些总是向往远方的飞鸟,都累死在了沙漠。谢谢你,我的宝贝,我的爱人。我奉你为上宾,因为是你,让我歇下了狂心,踩下了急刹车。是你,让我体会到生命的厚重,让我不再轻薄,不再狂妄。是你,让我得以降落在地上,不再于云中建造楼阁。是你,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华而不实。谢谢你,给了我生命的河道,让我不再泛滥于田野。谢谢你,把我囚禁在这里,让我不再四处流浪,受尽辛苦。谢谢你,我的佳人,家人,我的嘉宾,贵人,谢谢你用你的朴实、谦卑、弱小治愈了我的高傲、浮夸和自负,谢谢你根治了我的清高和狭隘。因为你的锁链,我不再奔向悬崖。因为你的重量,我的楼宇扎根在深厚的大地上。因为你的默默无闻,我的歌声响彻虚空。因为你的滋养,我得以心花努放,香气四溢。谢谢你,我的重负。谢谢你,我的至尊。

    2023-07-10

  • 听雨入道

    听雨入道绵绵长长的雨天,放下所有的事,静静地听雨声,可息灭我们所有的妄想,止息一切的造作。将耳根系于雨的滴答声上,闭上眼睛,或静坐,或站立,可得听出法喜,悟入旋陀罗尼。在窗台上手支下巴,或躺在床上听那趴答趴答,簌簌拉拉的声音,没有比此更惬意的事。坐在廊下或阳台上,听那带着节奏的四面八方的响声,看大珠小珠落玉盘,你会进入寂静安宁的世界。专注地听雨,不放过每一个滴答声,你会走进无生国。听那雨声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你会进入没有生灭,没有烦恼的涅槃世界。认真地听雨,声声入耳,你会从所有故事中醒来。好好地听雨,滴滴进心,你会从一切妄想中出来。雨,一声声呼唤心回来,回来,回来。回到故事之外,回到真实中来。雨声演说法要,胜过所有的语言文字;雨声唱演梵呗,胜过所有的乐器敲打。滴答滴答,雨菩萨。滴答滴答,善说诸法。滴答滴答,能演神咒。滴答滴答,东语西话。滴答滴答,大庄严花。滴答滴答,盘扎盘扎。普沓普沓,菩婆那,菩婆那。今日上堂不答话,桔树上面摘樱花。巴答巴答,北涌南下。菩萨,菩萨,大庄严花。自心地上恒演悉但多般惮拉,梵音清雅,如来国中永飘无相花。来,让我们一起听雨声,听雨入道。来,让我们一起听神咒,无情说法。听雨顿超诸有,自古禅师皆是檐下冷清客;听雨顿悟菩提,多少作家永夜使雨煮清茶。听雨顿解千忧,上上根人一闻尘劳永脱尽。听雨别立生涯,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亚。此一法,不费一功,超百千三昧。此一门,十地顿超,诸佛齐夸。听雨,听风,听鸟,听虫,从耳根入道,以声音得解脱。听海,听溪,听河,听江,听水声修练,把声音成佳话。 

    2023-07-10

  • 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金刚经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须菩提问佛:“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部经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如何安住?如何安心?须菩提的问题,正合世尊意。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是众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人们不能安心,不能降伏其心。众生心就像猿猴一样,不停地攀援、跳跃、躁动,取着六尘。很难有一刻真正安心,即便一时安心,也是通过抓取,而不是通过无依来安心。佛言:善哉!善哉!佛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太及时,太好了。“须菩提,如汝所说”,须菩提啊,正像你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陀示现在这个世间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以种种的善巧方便来引导众生觉悟实相,回到当下。“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大众要认真仔细听,下面佛陀就要开示怎么来安住,怎么来降伏其心。“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应立刻提醒自己,这是佛陀把我们叫回当下的咒语,这是提醒我们回到当下的一句妙法。就是这样回来,就是这样安住。从妄念中出来,回到妄心未起的现实中来。从妄念中出来,回到六根上来。就能安住,就能降伏其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我们要时常念这句无上咒,无等等咒。我们乍一看这句话,似乎是为了强调后边的开示:应该这样来安住,这样来降伏其心。我们会期待佛将要讲的话,而把佛当下的这句话错过。佛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心是一种什么状态?佛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他的心是安住的。所谓安住,就是安于平常,心无所住,没有执着,没有过去心,没有未来心,现在心不住。佛一直安住当下,一直活于正念,一直在为众生表法。从这部金刚经的开始,佛就上演最平常的佛法: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我们看,佛陀做的事跟我们平时做的事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是佛陀的心是安住在当下的,六根是不外驰的,他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穿衣吃饭,走路行乞,洗足坐下而已。佛陀一直向大众表活在当下的法,表最平实的法,表直用六根的法,表最简单的法。但众生总是向意识中取度佛法,流入未来心,错失当下的“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什么是“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你现在做什么,就在那里修行,就在那里安住,就在那里安心,就在那里开悟,就在那里解脱。不要离开你正做的事,就能安住,就能安心,就能自在。这是佛陀所讲的法中最高级、最上乘的法。如果你把安心和答案寄托在下一秒,你永远无法安心,也永远找不到答案。回到此刻这里,从思虑里出来,你会发现一切都在那里。不管你问任何问题,请收回你的问题,答案和奇迹就在那里。你的问题没出现的刹那就是一切的答案,也是宇宙唯一的秘密。当佛陀讲: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我们要看佛陀在做什么?他不过是在做一些最平常的事。他刚吃过饭,洗过足,坐在那里,他在说话,有条不紊,缓缓道来,并没有急于要表达下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却以为他下面的话更重要,而错失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陀讲法的过程中,在他的那些听众中,唯有迦叶,又一次会心地微笑了。上一次他听懂了佛陀最高妙的法时,是在佛陀拿起一枝花的时候,迦叶立刻就明白了佛陀的用意,他会心一笑。这一次,当佛陀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时,大迦叶又笑了。他知道,佛陀最高妙的法已经讲完了。佛在这样讲的时候,根基好的人言下就顿悟玄旨,就像大迦叶一样。他会被佛当下示现的一言一行所触动,立即开悟。我们的每一个当下,一语一默,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回头一转脑,一起身,一坐下,都是悟道的机会。当你心不外驰,一念回光,就能做佛。“唯然,世尊!愿乐欲闻。”须菩提说:我们会认真仔细地听,怎么来安心,怎么来降伏其心。当须菩提这样说的时候,佛陀最直接的开示已经说完了。须菩提代表的是大多数错过当下的听众,代表那些没有听懂“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人。佛陀只能继续巧施方便,详细讲解在下一个当下,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金刚经中的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我们要反复地参寻、受持这段话。须菩提问佛: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陀说:你们应像我此时这样安住,像我此时这样降伏其心,像我说话时这样活在当下,像我此时这样心中没有任何期待,像我此刻这样安详。明明已经讲了,只是大多数人听不懂,没听见,听而不闻。大家于金刚经此处,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若能反照,安住当下,不流入未来心,即会佛意,即会修行。也不劳看佛陀后面委曲开示,一遍葛藤。我们再念一遍这句咒语: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回来,回来,回到呼吸上来。回来,回来,回到觉知上来。回来,回来,回到手或脚上来。回来,回来,回到耳根上来。回来,回来,回到触受上来。如果不能言下相应。那么依教奉行,读诵金刚经。通过读诵金刚经,领悟解脱的妙理,在读诵金刚经时安住,降伏其心。这部经在末法时代,尤其我们这个时代,流传的非常广泛。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受持这部经?因为受持这部经确实能够起到降伏自心、安心的作用。现今人心越来越浮躁,尤其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比如自闭症、焦虑症、烦躁症、抑郁症、恐惧症。经常有人会跟我讲:“师父,我特别的不安,特别的恐惧,也没有原因,在家呆着就很恐惧,找不出任何原因,而且多年了。一直受着这种无明恐惧的折磨,就是不能安心。请问师父,我该怎么办?怎么才能安心?”我们病的时候,只知道求药,而不去反思自己为什么这样?你为什么会不安?为什么心里会慌、会恐惧?因为你被妄念宰割!因为你没有收摄妄念的能力!因为你相信了你的念头,被它不停地消耗着。现在有个词叫“精神内耗”。你的心识已经离开了你的本尊。你一直心向外驰,流浪迷失,于幻境中捞摸,导致你身体的精力全都没有了,所以你会慌,你没有心力把妄念收回来。当你习惯了活在妄识中,你就会不安。那怎么才能把心收回来呢?受持读诵金刚经!读诵时,把心安住在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读音上。通过读诵,一次次收回自己向外分散的心。要发心多听经闻法,多亲近善知识,常来道场,要让大众加持你。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是其心烦躁,总是不安。其心躁动如猿猴一样,拿起这个,又盯着那个,放下这个,又拿起那个。正是因为六根不停地向外攀缘,导致心神和精力大量地消耗。生命力耗空了,整个人处在一种无力的状态,身心疲惫。所以会有种种的不安、种种的恐惧,难过、焦虑现前。你抓取什么,只是感觉一时安心,其实那个东西会增加你不安的错觉。不安也是错觉,但是一旦你习惯了,它就变成了真实的,让你非常痛苦。所以当我们习气出来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大量地做功课来转变这种习气。当你专注地读诵时,眼耳鼻舌身意都在金刚经上,就是安住,就是降伏其心。这部经佛陀讲得最多的地方是什么?是读诵、信解、受持。读诵是这部经的主要实修方法。几乎就像一个交响乐一样,就像一首磅礴的音乐一样,不停地在演奏着同一个主旋律:读诵。难道我们还听不出来吗?如果你真的很认真地读金刚经,你一定能读得出佛陀的用意。如果我们不去读,这部经的作用就很难在你身上发挥出来。古人不诵《金刚经》,可以直接牧牛,直接安住。我们不诵《金刚经》,就会去贪六尘,就很难安住,无法降伏其心。“师父到底怎么来安心呢?”“读金刚经。”“读金刚经怎么就能安心了?”“你不读,就会一直问问题,就歇不下妄想,就不能安心。你去读,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消失。其实根本没有问题,你就是想问。”“你给我的这颗种子,真能长出西瓜来吗?”你要去种啊!有些人还没去读金刚经呢,就给自己弄一个台阶,奔下滑:金刚经不用读诵,知道意思就行了。为自己的懒惰和放逸找借口。金刚经云:“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是让你按照佛陀所教的去安住的。单纯从读诵金刚经这件事上,很多人就放弃了。因为真正去读诵的时候,你要花时间,要花精力,要布施六根的享受,身体要累,要布施很多的娱乐、休息时间,布施睡眠,布施饮食。这些都要放弃的,都要牺牲的,都要布施的。金刚经讲得最多的地方,一个是受持读诵,还有一个是布施。这才是金刚经的主旋律,而这些都是“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如是布施,都是让你不着、不住、不染,让你当下安住,降伏其心的。怎么舍?怎么布施?怎么不着?怎么安住?老老实实地读诵,通过读诵来牧牛,来安心,来于念离念!一旦你通过读诵金刚经养成了活在当下的能力和觉知,那么,生活中一切处,做一切事,你都能安住,都能言下相应,如同世尊。你也就明白前面所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含义。那样,二六时中,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在受持金刚经。

    2023-07-10

  • 与你的师父建立深深的链接

    与你的师父建立甚深的链接佛说法句经云:若善知识诸有所作,种种境界,不应起于毛发疑心。所以者何?若有疑心,不得正受甚深法句。汝等大众,于善知识,应断疑念。修行学法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与你的上师建立甚深持久的精神链接和无比坚固的信任,时时感念善知识和诸佛菩萨的恩德。不能因为善知识的一些表现不符合自己的心意而对他失去信心。若对善知识少有怀疑,是为大失,是为自损,是为愚痴。会修行的弟子想尽一切办法亲近师父,恭敬亲近,尊重赞叹自己的师父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和心思去见善知识的过失。对自己的师父建立信心,会在我们的修行之路上得到最大的加持,能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净化。善知识本来就是我们自心的显化,怀疑上师,就是怀疑自己。仅仅恭敬尊重善知识这一法就是最快的成佛法门,如果深入修持这一法,可令我们速疾消除过去的无明和业力,迅速培养善根,圆满福慧。何以故?恭敬心即是真心故。能行此恭敬心,即是行诸佛心,一时间具足诸佛无量功德。诸佛祖师修行成就无不从恭敬善知识中来。会修行的人,永远不忘亲近善知识,观善知识功德。何以故?善知识者,具足一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能令众生出离生死险难,得见佛性,究竟解脱。阿难问佛:善知识具多少梵行功德?阿难问:具半梵行功德。佛言:否也。善知识具足圆满梵行功德。是故当对一切善知识升起恭敬尊重之心。一旦你开始不信任你的上师,你们之间的因缘就已经结束。你将丧失修行路上的路标和灯塔,你将没有方向,就像孩子失去母亲。前途险峻,道路漫长,你随时可能步入歧途,跌入悬崖。若能反思自己对善知识的疑心和不敬,一念知非,当于善知识前至诚忏悔,方可重回修行正路。所有过失,刹那即消。当知自未得度,又没有明师指引,能解脱者,万万之中少有一人。若已得度,忘失善知识功德者,亦无有是处。与你的善知识建立甚深的连接,在你深陷困境的时候,在你痛苦绝望的时候,在你无助不安的时候,一瞬间忆念善知识的功德,便能解脱诸苦。遇到一位明眼的善知识是我们过去生中有修过善法,供养诸佛。所以作为学人,一定珍惜与师父的因缘,勤学佛法,深入经藏,建立对善知识的信心。越对佛法和实相了解透彻,就越会对善知识生起信心。何以故?善知识者,传法之工具,道之乘载者。众生虽有佛性,若不因善知识种种引导,不辞辛苦,叮咛嘱咐,恳切劝谏,终不得知。以不知佛性故,无量劫来轮回生死,无有出期。

    2023-07-10

  • 起心动念,不亏于心

    起心动念,不亏于心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境遇。所有的外境,包括自己身体的变化,都和我们的用心息息相关。只可惜,我们在事情来临时,就会忘记这个道理,而随着自己的习气,起心动念,亏心欠理,染污心田,而不自知。即便多年修习佛法、用功修道的人,也经常被自己的贪嗔痴慢疑所瞒。所以很多人身患疾病,遭遇各种灾难和逆境,却不知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从来也没关注过自己的起心动念,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起心动念合道,什么样的起心动念背道。不信因果,不了解因果,不知因果,昧于因果。不仅凡夫昧于因果,多有修行人亦不通因果,自以为学了个禅宗,看了些般若文字,便谓一切皆空,无法可得。不知有不空的在。所以不在乎自己的起心动念,日用万行中,早就造下恶因,只待因缘成熟,恶果自然找上门来。佛法中般若之理不难领悟,甚深因果之理才是无数学人容易忽视和违背的。谓般若与因果相异。此非旦迷于因果,又何尝通于般若?何以故?因从心起,果乃心应。心念速疾,若无功夫及真正般若智慧,难以察觉,故被他习气无明业力带走而不觉知,在他自心地上筑坑挖堑,念上生念,自种祸因。如是念念熏修,业缘熟时,自然感召相应果报。所以真正见性通达之人,必是善护念之人。如何善护念?起心动念,知其因缘,知其结果。正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第一念起,知其动机?为私为公?是贪是嗔?为幻为真?是苦是乐?是善不善?有疑不疑?是正是邪?如是思维,如是观察,所有不善之念即灭,自然不亏于道,无愧于心。如是守心,过去一切恶业即消,未来恶业不造,灾难疾病无缘而成。故大修行人,诸业不造,自然得道。何以能不造诸业,念念不愚,念念不染,如牧牛者,设啖他苗稼,即鞭策之。而因果业缘正是很多修行人忽略和不重视的地方。何以故?以不见性,不通达因果,不知佛性即是因缘,万法唯心所造。若知万法唯心,佛种从缘起,起心动念,与物无违,于心不害,于众生起大慈,于万法不逆。若能如是,何来一切苦息。诸苦若息,心自明彻。故知一切苦,皆从心生。一切难,皆从心起,一切境,但是自心,一切运,是汝自招。若能了心,即不迷境。境若不迷,即是如来。诸善知识,愿你我都能善护念,善护心,不亏心,不欺心。

    2023-07-10

  • 苦乐过山车

    苦乐过山车如果有一件事能让你开心,那么,一定会有一件事让你难过。你发现了吗?开心和难过是一个东西。 如果你还期待一件事的发生,那么,一旦那件事没有发生,你就会痛苦。而如果那件事发生了,你发现,你的快乐很快就会消失。如果你想保留快乐,你不得不继续寻找期待。如此往复,你上了一辆永远不法停止的车。 如果有一个地方让你无比向往,就会有地方让你讨厌。除非你喜欢所有的地方,你才真的能在一个地方快乐地安居。你发现了吗?向往和讨厌是一种东西。 如果有一个人让你格外喜爱,就会有人让你厌恶。今天你迷恋他,有一天你会厌恶他。除非你没有特别迷恋的人,你就不会有讨厌的人。迷恋和讨厌是一种感情。 如果你特别执着活着,你就会畏惧死亡。除非你对活着持有平常心,你也会对死亡不再抗拒和恐惧。热爱和恐惧是一种东西。如果你想消除恐惧,先撤销热爱吧。 所有让我们痴迷热爱的东西,同时也会让我们痛苦和恐惧。所有让我们期待的东西,同样也会让我们紧张、失望、不安。大多数的人生就像过山车,在苦乐得失的幻境中起伏颠簸,永无安宁之日。如果你想获得永久的安宁,把车开到平坦的大道上来,换一个轨道,远离两边,寻找不苦不乐,不即不离,不爱不憎,不来不去的道。安住在那个平常大道里,你会从一切颠簸和动荡中超脱。 

    2023-07-10

  • 关于开悟

    关于开悟不要把知道什么,感受到什么,体悟到什么,见到什么,证到什么当成开悟。那些都不是开悟。开悟迷惑了多少人,欺骗了多少人。开悟仅仅是清楚地知道烦恼从何而来,如何出离烦恼。出离烦恼的速度和能力,心无所住的能力,那才是开悟的本质。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修行人就会被自己心识经验到的很多感受和体悟,包括空的感受,清净的感受,了了分明的感受当成开悟。那都不是开悟。那是心识的梦境。那是意识的幻城。那只是五蕴、六识、十八界。那还在法里。开悟是从法中出离,不住于法。所有从心识中认识到、看到的、观察到的,都不是真实的。相反,从认识中出离,不住于看、听、受、悟、觉,那才是开悟。对一切不是真实的、自以为真实的体验都不是开悟。六祖说: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从对真的寻觅和体证中转身,那才是唯一的真。我心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古人云: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有人读此,又认个无悟法,又掉进“无悟法”中去。开悟不是有实有的法可悟,亦不是无悟法。从对真实的妄认中觉悟,那才是开悟。真,只是对无惑,无无明的一种形容,而非实有真法可得。真非是法,非是概念,非是定论,非意识能到,非心思可测。唯默契方知,唯自证可得。从心识中轻轻划过,亦不灭心识,是名开悟。你对开悟还存有各种想象、渴望、期待和所求吗?放下那些想象和渴望,停下来,去做任何事,你才有可能撞到开悟。你还对开悟存有错误的认知吗?如果你不了解什么是开悟,你将永远无法开悟。如果你把寻求真的当成开悟,你开悟的方向就已经错了。你只需要离开一切心识建造的幻城,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是回到眼前、当下、现实中来,是名开悟。诸修行人,反思自己对开悟的认识,小心识心虚构的一切美妙感受,不要被识心境界所骗,一次次地增强这样的觉悟,迅速地从幻境中转身,祝你我在那里相遇。

    2023-06-05

  • 与我放物兮,与我逍遥

    与我放物兮,与我逍遥人们不停地建造和追求外部世界来让自己快乐。事实上,快乐非常简单,简单到只要有一间两平米的小屋,一块两平米的菜园,一个两平米的小院,就能让自己非常快乐。可是,人们建造了几百平米的房子,建造了上万平米的购物中心,建造了汽车、轮船、飞机,建造了电视、网络、手机,建造了游乐园,足球场,健身房,建造了歌剧院、舞厅、米其林餐厅,建造了超市、影院、歌厅,建造了无数的娱乐设施,研究出无数的食品、饮料、玩具,建造了宾馆、医院、度假村,建造了无数自救的措施,拥有无数,可以上天入海,无所不能,但是人们仍旧不快乐。人们从来不去真正的、持久地寻找不快乐的原因,总是半途而废。刚要停下来思考自己为什么拥有了很多却还是不快乐,又被各种欲望带入歧路。人类不快乐的原因只有一个,不知足。不知足的原因只有一个,追逐幻境。追逐幻境的原因只有一个,不知道那是幻境。不知道幻境的原因只有一个,不识真心。不识真心,便去逐境。逐境便有爱憎取舍。取舍便有欲望得失。有欲望得失,便有忧悲痛苦。有忧悲苦恼,便有恐惧不安。若知外境唯心所现,虚幻不实,抓取之心即歇。若知外境,本无实物,但诳识心,贪爱之心即弱。贪爱抓取心即弱,则嗔心痴心即弱。三毒即弱,则本有般若之智自显。般若即显,则知一切自足,不依外物而得自在,而得清凉,而得快乐,而得解脱。故悟道之人,少欲知足,一陋室,一畦地,一坐垫,一板床,一把米,一颗菜,一碗水,一布衣,一朵野菊,一场风雨,一条小路,一个村庄,可足生涯,可度时光,可迁朝暮,可伴春秋,可陪萧瑟,可赏静雅。谁能与我贫兮?贫之于道乃珍宝。谁能沽我价兮?我价比天高。谁能与我临溪兮?我溪清且甜,畅且欢。谁能和我歌?我歌词简单,我歌不用弹。谁能采薇兮?采薇!采薇!隐士岂只古人兮!今日与我摘桑葚。隐隐见桑麻兮?青青草,十里樱桃。于尔隐乎哉?于尔无隐,与尔清新。来与我到田间兮!与我沐晚风。与我放物兮!与我逍遥!

    2023-06-05

  • 佛的生日

    佛的生日今天是浴佛节,也是佛的生日。佛教徒们以水来盥浴佛像,以此来庆祝佛的生日。浴佛节本为纪念佛陀,感怀佛陀对众生的恩德。感恩佛陀,纪念佛陀,举行所有的活动,都不如识得真佛,是第一报佛恩。不识真佛,以水盥洗佛像,举办各种庆祝和纪念活动,非但不能报佛陀之恩,反而成为一种迷信,非是正信佛弟子所为。若欲报佛恩,须识得真佛。若欲沐如来,须见真如来。如何是真佛?清净心是,无相身是。谁是真如来?一切众生是,诸法之性是。既是清净心,则无尘可除;既是无相身,则无身可浴,如是沐浴,如是盥洗,是真浴佛也。一切众生若是如来,应当普行恭敬,视一切众生皆是如来,应当如是感念如来,报如来恩。诸法之性若是如来,应当晓了诸法实相,入于法性,方是过如来节。所以浴佛者,须透得法身,见得佛性,方得浴佛。非是盥洗如来之像,是浴佛也。若将洗浴佛像作浴佛者,与洗泥洗瓦,洗石洗铁有何异?佛是无垢。若以为有佛,亦是垢。有佛无佛,皆是戏论。除此二者,是名浴佛。愿你我于今天,再也不将世间有相之水盥洗铜铁石木佛像,而为佛诞。而以平常喜乐之心过佛生日。愿你我再也不聚众烧香,散花礼拜,敲打唱念,为庆祝佛诞。而以平等慈悲,内自庄严,而庆佛诞。愿你我再也不迷心向外,信佛求佛,而为敬佛。而以回心向内,不染万境,心不住法,默契真心,为信佛敬佛。觉性的光明在你心中诞生,是为佛诞。不灭真性在你生命中觉醒,是为过佛的节日。以智慧水,洗涤烦恼垢,是名浴佛。认识自己这尊佛,活出自己这尊佛,是名佛陀的生日。佛陀从来不在时间中诞生,从来不在印度诞生,从来不在某个人身上诞生。佛陀诞生在觉悟的心里诞生。佛陀一直在法性海中放光动地。佛陀既没有生,也没有灭。认识佛陀的本来面目,识得佛陀真正的意义,是报佛恩,是佛圣诞,是浴佛节。

    2023-06-05

  • 因果的真实含义

    因果的真实含义所谓因果,不是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是因果,而是在你心里发生了什么,那才是因果。身体上受的果报只是因果的表象,心上受的苦乐才是因果的深层之义。一个人贫穷,那不是因果。一个人因贫穷而痛苦,那才是因果。一个人残疾,那不是真正的恶果。一个人残疾,而心中充满怨恨,那才是真正的恶果。一个人生命短暂,那不代表命运悲惨。一个人活了一百岁,都活在愚痴和颠倒中,那才是悲惨。所有的因缘果报都发生在心里,身体只是因果的载体,心才是因果的受者。一个人死掉,未必是恶业和果报。一个人死时内心充满恐惧,那才是业力带来的恶果。你看到一个人做了错事,你充满了愤怒。做错事的人如果内心是平和的,他没有任何果报。而你却因此愤怒。犯错的是你,遭受恶果的也是你。别人做了什么,没有生心,而你看到了,生心了。你在心中分别那是恶,这是善,你的内心开始受苦。罪没在别人那里,在你这里。一切都发生在当事人的心里,而没发生在我们心外的人那里。发生在我们心里的才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因果。外在发生了什么,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发生在我们心里的,才是我们的业力和人生。你心里发生什么,怎么发生的,跟你过去怎么用心有关,跟你当下怎么用心有关,跟你是否有过修行有关,跟你是否觉悟有关。如果你觉悟了,你可以转变过去的用心习惯。你的业力和因果就会随之改变。因因果果,只是对人来说,对妄想来说,对心意识来说。对花草树木,山河大地,墙壁瓦砾,并没有什么因果。树叶黄了,花枯萎了,天冷了,地裂了,有事物出生,有东西消失。这一切都没有好坏、善恶、祸福、因果。善恶、吉凶、祸福、因果来自人的妄想和分别。心生则罪生,心灭则罪灭。心生则因起,心灭则因无。心生则果熟,心灭则果亡。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若不生,万法无咎。不要担心什么事发生在你身上。你要担心的是如何看待发生的事。保护好自己的心,不去染污、颠倒、执迷,则一切业果拘他不得。不要担心因果发生在你身上,要警惕的是什么心从你这里发出。你发起的心,才是因。你心上反馈的、收到的、感受到的,才是果。善护自己的心,不让心与心对立、分裂,则随所在处,一切无碍。 

    2023-05-25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15161718192021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