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一颗绝对满足、无求、感恩的心面对一切

    以一颗绝对满足、无求和感恩的心面对一切。让你安心的永远是一颗无求、满足、接纳的心,而不是发生了什么。你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获得安心,只要你不抗拒现实。如果发生了什么,就打破了你的安宁,或者发生了什么,才给予你安宁,那你还没有获得真正的安宁。你的安宁还建立在海市蜃楼中,还建立在生灭的沙滩上,还建立在梦幻里。无常一来,它就会坍塌。真正的安宁不从外来,不从有为中来,真正的安宁从来都在真实心里,在一颗空心里,在一颗不再需求什么的心里。那是一颗无论何时何地都满足的心。那是本心的安宁,那是唯一的安宁。认识本心,领悟真实心,看到它的圆满,绝对的安宁就在那里等你。本心的安宁绝对的真实、亘古、不可动摇。你可能会丢失工作,为此,你惶惶不可终日。你怎么知道丢了工作不会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呢?你怎么知道不会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等着你呢?或者,就算从此你不再有任何工作,你怎么知道自己不会作为一个无事人、一个佛而轻松地活着呢?你损失了一笔钱财,为此而闷闷不乐。你怎么知道丢失这笔钱就一定是件坏事呢?如果你不善于使用金钱,疾病或是虚荣,嗔恨或者疯狂,会随时找到你。你身患绝症,病痛本身加上死亡带给你的恐惧,使你如处地狱。你对死后的世界茫然无知,你对未知的事情无法把握。所以你心神不宁,如被煎熬。你怎么知道你一定不能好起来。就算你会死,你怎么知道死就是可怕的?你真的经历过死亡吗?不论将要发生什么或正在发生什么,以一颗绝对满足、喜乐和感恩的心迎接它,就算死亡,也会褪掉它可怕的面具。你怎么能确定将要发生的事不是天大的好事呢?满足于你的心,满足于它什么都不占有,满足于它没有故事、跌宕和起伏,安宁就在那里等你。你怎么确定当一扇门向你紧闭,一片天地不向你打开呢?不要被心识上带来的安乐所骗,去悟那什么都没有发生的。那才是你安宁的唯一原因。那个从来也不缺失,也不获得,从来不惊喜,也不失落的。去悟它,与它在一起。那是你的大陆,是你的立命的根基。

    2023-10-17

  • 佛法只为解脱,不为是非对错

    佛法只为解脱,不为是非对错佛法并不特别强调逻辑上的对错,而是解决内心的纠结和烦恼。众生因为不了解实相,于诸自心境界起种种执着,颠倒用心,故佛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众生放下无明的用心,而去认识实相。实相非是二法,非是对法,非是因果法,非是逻辑头脑思惟之法。实相非法非非法。逻辑是非对错,是二法,是相对之法,是意识之法,非是真实之法。所以逻辑上成立的未必是佛法,非逻辑的未必不是佛法。闻到花香,看到白云,触到微风,做了一个怪梦,情绪忽然低落,这些都是超越逻辑、没有对错的。从对错中出来,才是真正的佛法,而不是执着于对错。如果把是非对错当成佛法,那佛法非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使人陷入矛盾并创造出更多的问题。佛法直接超出是非对错,超出问题,直捣烦恼巢穴,回到真实受用中来。比如金刚经云:实无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将这句话当成一个逻辑命题,它就不能成立。何以故?这句话如果是对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定法。那么它自己所立的论点将变成自相矛盾,逻辑上就出现了错误。但这句话的本义并不是提出一个逻辑上绝对正确的理论,而是指出人们烦恼的起因是执着了定论和定法,以有执着故,不能彻见诸法实相。若无执着,任心自在,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如是说,是以此来破除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执着和我见。所以,佛法给出的所有观点都是为了解决众生实际的问题,而不是为了突出一个绝对正确的观点。六祖大师云:能善分别相,于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于第一义不动,即是超逻辑,超对错的。此是心行,非是意识知解所能达到。佛法是对治众生烦恼和执着的,而不是为了讲对错。虽然有时也不得不使用对错这两个词语,那也只是针对众生的执着和烦恼。能使众生出离烦恼,那便是“对的”;使众生进入烦恼,那就是“错的”。能让众生自在的观念,便是“对的”;让众生束缚的想法,便是“错的”。佛法不是为了强调逻辑上的错误。就算在辩论中指出他人逻辑上的错误,也是为了帮助其对佛法建立信心,对实相有所领悟,而不是为了争胜负。所以六祖云:诸法本无诤,诤即失道义。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有人认为佛性是常,把佛性的“常”性理解为死常,六祖便说“佛性是无常。”有人执着佛所说的诸法无常,六祖便说,“一切诸法是常。”六祖所言,并不是提出一个正确的观点,而是破除人们对实相的误解和心意识的执着。如果一个修行人在读佛与祖言时,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掉进二法的对立和是非对错中,错失了佛法真正的意义。佛法真正的意义是不住,是解脱,是了达实相,而不是在幻境和心意识中执着对错。超出对错,利用因果,而超越因果,达到实相,那才是佛法的本质,也是它超越世间一切哲学、宗教的意义所在。

    2023-10-17

  • 没有明天

    没有明天现实的世界里没有明天。明天,那是传说和童话里才有的东西。觉者都活在现实的世界里。活在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不再期盼,不再预测,不再计划,不再安排,不再幻想,不再做梦。明天是梦幻的、不定的、变化的。明天是紊乱的、诡辩的、不安的。明天,是念头里的事,是空中的楼阁,是海市蜃楼。一旦从头脑和念头里出离,明天,以及与明天有关的一切都将消失。比如衰老、疾病和死亡。当然,还有一切是非对错,爱恨情仇,恩恩怨怨。没有人能真正的活在明天中。凡是活在明天里,一定活在无明里、颠倒里、虚妄里。明天,那是一个最大的幻觉,是人们为自己设置的一个最大的骗局,以此来打发无聊和无事。现实的世界,不仅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也没有今天。昨天、今天、明天,那是人为了麻痹自己而创造的游戏。人们不愿意面对清醒的自己和寂静安宁的世界,于是为自己和世界化了妆,盖上一层层美丽的小屋,自己在里面做着各式各样的梦。时间就是这间小屋最华丽的屋顶。而时间里的各种故事、期望、梦想则是小屋里的种种装饰。我执则是这间小屋的主人。活在现实世界里是什么样子?把自己交给当下,交给因缘,不再控制事情的发生,接受一切的到来。生活就像流水一样,它只是流动,流动,没有故事,从不停留。既不回首,也不翘望,也不停滞。时间在那里消逝。事情在那里结束。幻梦在那里破碎。在真实的世界中,只有不停地流动,流动,流动。一旦它不再流动,那里就有人的意识在进行干涉。真实的世界里没有明天,没有时间,没有发生。只有流动,带着人们错觉中的悲欢离合,带走一切苦难,无情地洗刷掉一切的发生。

    2023-10-17

  • 做一个不忙的人

    做一个不忙的人忙者,从心,从亡。亡,古文有丢失的意思。把心丢了,就是忙。身心分开了,就是忙。忙,就是把真实的当下的自己丢在原地,跑到头脑和意识里去干别的了。或者说,人在这儿,心跑到别处。干着这件事,想着另一件事。这些都是“忙”的人。干什么或不干什么,并不能看出一个人忙不忙。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事,才是忙与不忙的标准。一个认真干活的农夫并不是一个忙着的人。一个跑遍大小乡村的邮递员也不是一个忙着的人。一个每天埋头画画的人也未必是一个忙人。一个女人坐在门口织毛衣,可是心里却一直想着他的丈夫。一个老人在院子里鼓倒他的花草,但是他却一直担心自己的身体。一个男孩在跑步,可是心里一直在挂念下星期的考试。这些人,看上去并不忙,但是他们却是“忙人”。忙,是身心的分离,是心不在焉,是神不守舍。忙,是活在未来,是三心二意,是错失当下。忙者,被欲望所引,被结果所导,被功利所牵。忙者,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让心休息。当一个人身心在一起,就算他每天都在“忙”,他仍有可能是一个悠闲的人、惬意的人、不忙的人。不忙,多么动听的一个词。不忙,多么诗意的一副画面。一个不忙的人,那是我知道的最幸福的人。一个不忙的人,一定是一个临在的人。一个不忙的人,一定是窥破了时间的虚幻,活在时间之外的人。一个不忙的人,一定是窥见了事物表象,而活在真实中的人。手到哪儿,觉知就在哪儿。人在哪儿,心就安住在哪儿。做什么事,注意力就在什么事上。与谁在一起,心就和谁在一起。干什么,就享受着什么。不忙的人,就像整日被风吹动而摇晃的树叶,就像一朵开在山谷里的花,就像一条淙淙的小溪,就像荷叶上的青蛙、椅子下面躺着的猫,就像闹钟上的秒针,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运行。让心慢下来,陪着身体。让头脑歇下来,多用用眼睛和耳朵。做一个不忙碌的人,做一个悠闲的人,做一个一直陪着自己的人。 

    2023-10-07

  • 离诸法相心中洗

    离诸法相心中洗你与一个人聊天,看到他嘴角上扬起一个轻视的表情,你便想,对方在嘲笑你。但也许对方嘴角的动作只是一种习惯,并没有嘲笑你的意思。而为什么你却在那个动作里看到了轻蔑和嘲弄呢?你心里藏有轻蔑。或者说,你经常嘲弄别人,所以你才会第一眼就看到轻蔑。你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件事,觉得他很虚伪。而事实上,对方可能很真诚地在做那件事。你之所以看到对方虚伪,是你心中的虚伪投射在对方身上。是你自己经常虚伪,才会很容易在别人身上看到虚伪。你认识一个人,觉得他很阴暗。如果你自己不是一个经常在心中编织阴暗的人,你很难在外在的形象上联想到阴暗。你看到一个人,总是觉得对方有心机。如果你自己不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你很难在别人身上看到心机。或者说,你很难遇到有心机的人。我们经常会不假思索地评判别人,那恰恰暴露了你自己心中存有的各种缺陷。你是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你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你不是你,你看到的才是你。我们经常会把内心深处潜藏的东西投射在外在的人上。即使对方明明不是那样的人,我们也会把对方看成是那样。那些缺点并不在外面的人身上,而是深深地藏在你心里。正因于此,祖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看到一个人的样子非常傲慢,很有可能那种傲慢是你心里投射出来的假象,你才是那个你看到的人,而非那个人。佛说万法唯心造。又说一切从心生。所有的一切都是从你这里发出去的。你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所以佛与祖师不停地告诫我们,向内看,向内看,不要向外看。古人云:但自怀中解垢衣,离诸法相心中洗。向外看,你看到的都是假象,是幻影,都是与真实相反的。向内看,你才能看到真相和本质。向内看,你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向内看,你看到的才不是投射,而是本源。佛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学会在任何时候反思:你看到的是真的吗?学会在看到什么时,停顿一下,觉察一下,你看到的是别人,还是你自己?学会经常带着觉知反思:你看到的是自己心里的东西,还是别人身上的东西?为什么你会看到那些相?它们来自哪里?一次次地反思,反观,反省,你会看到实相,你会看到清净的本源,那里什么都没有。不被自心投射的相所骗,回到心中最清净的地方。在那里,得平等性智,得大圆镜智,得妙观察智,得成所作智。 

    2023-10-07

  • 轻煮时光慢煮茶

    轻煮时光慢煮茶让时光慢点走。让眼睛、耳朵、鼻子、身体慢些接触植物、鸟声、花香与阳光。别急着在头脑中经历未来,把心拉回到当下的见闻觉知上来。慢慢地起身,慢慢地坐下。慢慢地倒茶,慢慢地举杯。陪着时间,守着寂寞。小心地拿放,缓缓地开门关门,轻轻地开窗关窗。轻煮时光慢煮茶。静陪明月寂摇花。不要急着跑到下一刻,安住在你此时的呼吸上。不要着急结束一件事,享受做事的过程,而不是一直期盼着结果,错失了当下。像与恋人在一起那样,与孤独在一起。像与家人在一起那样,与时光在一起。像享受成功一样,享受悠然和缓慢。如果你在走路,就让脚深深地被大地吸引。如果你在坐禅,就让你的心一直在绵密的呼吸上。享受恬静淡泊的时光。享受寂寞无聊的自己。享受平常和索然无味。享受那些无事的尊贵。白鹭慢慢地举起翅膀,而我,轻托着腮帮。老牛站在溪边吃草,而我,在田埂上看夕阳。轻踩岁月慢睬霞。柔弄木樨弱扶瓜。想来云水也着急,去来东家往西家。让事情慢些发生。让我慢慢变老,不是陪着别人,而是陪着自己。不要急着做下一件事。如果你离开了眼前这件事,而跑到下一件事中。在下一件事中,你还是无法安住。那样,你的一生都在一直错过,错过。让心与当下的房间,当下的人儿,当下的话语,当下的美味在一起。让心与当下的坐位,当下的床,当下的路,当下的天空在一起。这个世间哪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坐下来,静下来,不再四处寻逐,才是真正的雪夜风花。这个世间哪有什么要事大事,一呼一吸,平静安稳,便是人生头等大事。此时此刻,你在做什么,就安住在那里。让时光慢些走。让念头停下来。陪伴时光,让每一秒都停滞,与寂寞在一起,那是诸佛的摇篮,那是菩萨的伽蓝。

    2023-10-07

  • 量子的共振之舞

    量子的共振之舞我们一直在一起,即使你无法理解,但这是一个事实。我们与所有人都在一起,只是形式不同。我要么与你对坐,要么与你拥抱,要么与你相隔遥远而互相思念。我一直与你同频而共振,同戏而共舞。以你无法理解的方式。我动,你便动;我静,你便静;我难过,你便伤心;我流泪,你便眼睛湿润。 我敬你,你便敬我。我爱你,你便爱我。我怎样待你,你便怎样待我。这是多么明白和清楚的事。你我本来就是一个心谷上荡起的回声。 你我始终缠绕在一起,游戏,对视,探寻。你如何待我,我便如何待你。你敬我,我便敬你。你护我,我便护你。你开心,我便幸福。你不安,我便放下自己的安宁,寻着你的不安,陪同你不安。你我本来就是一体,就是一心湖上激起的波澜。 你不骂我,我也不骂你。你不挑剔我,我也不挑剔你。你不怨我,我也不怨你。你怎样待我,就决定了我怎样待你。我怎样待你,与我无关,与你对我的态度有关。 我不说你,你就不会说我。我对你微笑,你也会对我微笑。我不攻击你,你也不会攻击我。我怎样待你,决定了你如何待我。你如何待我,与你无关。而与我如何待你有关。 我们本来就是一身,就是一片心空上交融的云朵。不分你我,不分彼此。没有你,也没有我。有的只是一个个泡沫,我们在其中吹起,又破灭。你我是一个量子的两个分身,不受时空的阻碍,瞬间穿透一切而相遇、纠缠在一起。 你敬我,我便敬你。你向我微笑,我的心上就会激荡起微笑的涟漪。我的微笑是你微笑的启示。你赞美我,我便嘉奖你。你称许我,我怎么会诋毁你。你所有给我的,都立刻回到你自己那里。我所有得到的,都只是我曾经的赠予。 你是什么,我便是什么。我如何,你就会如何。我们如此神秘,如此紧密,如此绵密地在一起。我与你和睦同频,我与你共振游戏。

    2023-10-07

  • 幻化空身即法身

    幻化空身即法身永嘉大师说,幻化空身即法身。为何幻化空身即法身?既然是幻化空身,如何又成真实法身?如同灯与光,不可截然分开。幻身与法身亦复如是,非一非异,不即不离,超心意识,不可思议。说此色身及心意识是幻象,是对那些把人当成真实存在的人而说,为了使他们不执迷人的身体和意识。但是为什么作为幻象的人可以认识真相?因为人这个幻象之中有真实存在。诸佛把此真实命名为佛性。就像一个梦境不能独立存在,必然有一个真实的主体在做梦。幻化五蕴也是如此,其中有一真实,即是佛性。古人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此一宝者,即真实佛性也。形山者,五蕴幻身。六祖大师云: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蕴中我者,即众生真实佛性也。正是这个真实之性可以生起觉悟之用,来认识真相,我们把这个作用叫作觉悟,又叫做常乐我净,又叫诸佛功德。若人不再执着自己身心为实有,则此幻身,即是法身,非生非灭,即心即身,即色即空,即相即性,即影即体,即身即佛。不可将色身与法身分成二法来看。如同不可将灯与光分成二物。凡夫不识此性,将身体及心意识为我,不见真实之我,取着自心幻境,妄立彼我,爱憎取舍,故有轮回。诸二乘人,着于空见,不见真实我性,取断灭无为实相,堕无为坑,多劫轮回,不得解脱。诸外道者,认心意识种种妄想测度以为我,不见佛性,故生种种颠倒错乱,枉受诸苦。唯诸佛达道之人,了了见于身中佛性,于此色身及心意识,唯断取着,不断其用。不取自心境界,受用身心及与世界,如同一大圆镜内,游戏三昧,永脱老死。于一切法,不即不离,不取不舍,不作断常见,不堕二边解。于无我法中通达真实之我,故得大自在。我们再看六祖大师描写大涅槃,正是此幻化空身即法身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相,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2023-10-07

  • 船度少年

    船度少年一个忧郁的少年来到一条大河边,河边的木柱上拴着一条船。少年驻足河边,向河中眺望,神情不定,闷闷不乐。少年忽然听到有声音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快乐?少年不知声音来自何处,他四处打量,才发现是那艘船在对他说话。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少年说。船说:你能帮我一个忙吗?少年说:帮你什么忙?船说:自从有人把我造好,就一直把我拴在河边的木柱上,已经无数年了。我从未去过对岸,我一直渴望到对岸去看一下那边的风景。你能帮我把绳索解开,划着我到对岸看一看吗?听到船如此恳切地请求,少年思索了一下,就答应了。他找来了一根木头,把它改造成一个船桨。他又找来工具,修理了一下旧船,确定它不漏水,又做了划船前的一些准备,才摘下绳索,把船推到河里。他开始划船。这是一艘不算太小的船,因此他划起来很费力。河也很宽,他用了很久才把船划到对岸。当然,在过河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些风浪,也遇到一些危险。但他一想到船的请求,就坚持着向对岸划去,没有掉转船头。经历种种磨难,他终于把船划到了对岸。少年来到彼岸,因为专心划船,身体得到锻炼,心性也沉稳了许多。他内心的忧郁减少了大半。少年登上河岸,看到了一大片原野,还有很多房子,还有很多孩子和大人在那边无忧无虑地生活。他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他的心结一下打开,心里的忧郁和说不出的烦恼忽然烟消云散。这时,他回头看了看那艘船。那艘船什么也未说,只是向他微微一笑。少年忽然明白,也许船并不想到对岸。或者说,他曾经到过对岸。船只是为了帮助少年,才让他去度船来到彼岸。少年内心生起一股感恩的暖流,他抱着船哭泣起来。少年本想帮助船到对岸,没想在帮助船的过程中却把自己的忧郁和烦恼度尽。他把船又划回了原来的岸边。从此,他开始用同样的方法帮助和启迪所有和他一样曾经忧郁和不知活着的意义的人。船就是众生,少年就是佛菩萨。不是少年度船,而是船度少年。不是佛度众生,而是众生度佛。

    2023-09-14

  • 见性

    见性看见树叶、水杯、文字、地板的刹那,而未生见想,就是见性,虽言见性,莫生见性想。若生见性想,古佛过去久矣。故所言见性,实无法可见,亦无实性可见,可体验,可见知。只因正看而未生看想时,身心正默契于本性,如人未找自己时,正是自己,假名见性,非有能见所见也。听到话声、风声、叫声、嘈杂声的刹那,而未生听想,亦复如是,亦名见性。虽言见性,莫生见想。若生见想,是知上立知,即无明本。只因正听时,能听所听皆不可得,身心正默契于空,假名证得空性。无实空性可证可得。若于听时生心动念,知解议论于性之动用,皆是识心妄计,非关见性。古人所不许者,皆是如此。此唯亲证,或会得向上一路,方可相应,余皆不得。正恁么时,不可向人道着。道着,则刻舟求剑,失之远矣。如我现在所言。嗅、尝、触、思的刹那而未生嗅、尝、触、思之想,即是见性。虽云见性,不可于嗅,于尝,于触,于思复生嗅、尝、触、思及种种知解想,若生心而想之,则覆盖真如,早不是也。古人云:回趣真如,法还不净。又云: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此之谓也。如是之法,非小根小智小因缘者所能会能行,但二六时中,勤加护念,如牧牛者,不犯苗稼,久久保护始得。故见性者,非但眼能见,耳亦能见,鼻亦能见,舌亦能见,身亦能见,意亦能见。经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六祖云: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洞山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欲亲证本性者,可直接越过一切知见所学,顿超十地无难事,直过三昧弹指顷,离文字,绝商量,一步即至佛地。但能二六时中,时时处处回到直见、直闻、直觉、直知上来,直用六根,莫生用想,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未见性者所言见性,千奇百怪,百种千种。真见性者,唯有向上一路。如何是向上一路?眼能抓物,耳能睹人,手能知味!铁石也能咬人,石人亦可眨眼。会么?去,无你凑泊处!

    2023-09-14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11121314151617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