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宁静的生活从今天开始
我宁静的生活从今天开始我宁静的生活从今天开始。过去,我活在动荡的心识中,迷失在感觉的世界里。从今天开始,我不再被心识所骗,也不在感觉中寻觅安宁。过去,我生活在妄念的世界里,内心经受着情绪的颠簸,疲惫不堪。从今天开始,我看到那些妄念毫无力量,只要我安静地坐下来,它们不一会儿就消失了。过去我生活在担心的世界里,担心这,担心那;担心这人,担心那人。担心这发生,担心那发生。当我担心时,我一点也不快乐,我很恐惧。从今天开始,我看到一切都自有其道,我的担心除了让自己经历恐惧以外毫无意义。我放下所有的担心,我相信一切事的发生都不会有丝毫差错。我变得轻松、安静、恬适。过去我依于六尘而活,我活在识的幻城里,我用识食不停地喂养自己的贪心,不论我如何填补,我依然空虚。从今天开始,我安于寂寞,转于所依,不住声色,不贪识食。我静静地坐在藤椅上,享受四月的和风。我行走在溪边,聆听溪水的叮咚声。我开着窗睡觉,星星照亮我的庭院,群鸟为我的清晨送来和鸣。这一切虽然如此平淡,但是于我却分外丰盈。就算没有它们,我一样能安静地坐在任何一个角落。过去,我匆匆地走路,忙忙地做事,急急地吃饭,快速地说话,我的心就像一颗子弹,一直在空中飞。从今天开始,我慢慢地走路,稳稳地做事,缓缓地吃饭,妥妥地说话。我的心就像石头落地,不再如毛絮上下飞舞。过去,我待人冷漠,急躁敷衍,我从来也没有感受到慈心带来的幸福。从今天开始,我不再怒视于人,不再剑拔弩张。我已经没有力气再去对人大喊大叫,也没有力气伤害自己。我的生活从今天才开始。我颠沛流离的日子从今天开始消失。我过去活在紧张、对立、荒漠中。从今天开始,放松、和谐、理解之花在我心里绽放。我过去一个人站在山顶睥睨一切;从今天开始,我更愿躺在山谷里做一粒尘埃。我过去与这人诤论,与那人诤论;向这人解释,向那人解释;做给这个看,做给那个看。从今天开始,我再也不想和任何人诤论,也不再向谁解释。我对一切放心,我对一切尊重。从今天开始,我要过心安理得的生活。过去不可追,从今天开始,我想过安宁、自在、无依的生活,直到永远,永远…
2020-04-28
-
和一切解除关系,和自己建立关系
和一切解除关系,与自己建立关系狭义的婚姻关系只存在于男女关系中。而实际上,人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婚姻”契约关系里。不论哪种契约关系,它的实质都是恐惧、空虚和抓取。当你要建立并确定一种关系,你将本来没有身份而自在的你有形化、确定化、观念化,你将自己捆绑在那层关系上。你不仅和你的恋人建立了婚姻关系,你和你的父母、子女、家庭、单位、朋友、甚至房子、汽车、思想、文化、信仰,所有你赖以生存的事物,都缔结了一份牢牢的契约关系。如果你非常依赖某件事物或某种关系,那也是一种婚约。人们建立各种关系本来是为了获得安全,但是,你越是依赖什么,你就越不安全。你越是抓取什么,你越危险。人们无法在任何关系中获得真正的安全。婚姻也不例外。人靠抓取一种东西,哪怕它是无形的,来让自己获得安全感。人们建立了家庭,友谊和各种感情,缔结了各种各样的关系。但是,每一种关系的背后都藏着我执和无明。人所建立的所有关系都是人深信的观念的不同投射。人执著什么观念,就建立什么关系。如果你想解脱,你先要从这一切的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若不解除这一切的契约关系,能解脱者,无有是处。解除婚约或是各种关系是精神层面的,是内心深处不再认定自己拥有什么或被什么拥有。最难解除的婚约不是两性关系,而是你深信的思想和观念。解除外在的关系只能获得人格上的解脱。能从深信的观念中解脱,那才是一个道人的解脱。解除婚约及各种契约不代表你要去办理离婚证或与家人断绝关系。解除各种婚约是指你觉悟一切个体都不真实,一切事物都不真实,一切关系都不真实。不存在你和你拥有及被拥有的事物,不存在我及我所。解除你与亲友的关系,你可获得人无我;解除你与观念的关系,你可证得法无我。当你觉悟你、你的爱人、父母,各种社会关系都是自我意识的投影,你不再执着它们。当你发现所有的关系只能愚弄心识,所有的控制只会让心更紧张、疯狂和痛苦,你不想再依附任何东西,包括观念。你的自由不来自你离开家庭或丈夫妻子,而是来自你在精神和感情上不再依附任何一物一法。你要和一切真正的解除关系,才能自由。解除你身上所有观念的捆绑,才能自在。当你能和一切解除婚约,你才能重新和万物,和所有人建立新的婚姻关系,才能与“空”建立关系。而这种关系,将不再有操控、占有和伤害。这种契约才是古老的上帝的关系,才是世间唯一值得称赞的关系,才是佛陀指引给我们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是与自己的婚约。
2020-04-28
-
双修
双修师父好,密宗有双修法门,请问您对密宗的双修有何看法?此外,如果自己的伴侣也和自己学着同样的法门,这种同修之间的关系是否有利于修行或障碍于修行?请师父一并给予开示。答:我们无法离开自心去关注任何事物。如果你还在关注别的事物,那么,你还没有认识自心,也没有抓住修行的关键。一旦你觉悟自心,外境不再成为你关注和执着的对象。一个好的修行人,他关心的永远是自己是否进入幻境,是否迷失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自心,必入幻梦。一个好的修行人,但自怀中解垢衣,不可向外觅菩提。不管是密宗所说的双修,还是你自己形容的同修,那都不是佛所印可的双修。双修不是在身体上作文章;双修不是你和我一起修行。外不住色,内不取法,是佛所说双修。心不住内,亦不住外,是佛所印可双修。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是佛所说双修。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是佛所印可双修。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佛所说双修。自修定,自修慧,是佛所说双修。外恭敬,内谦卑,是佛所印可双修。福庄严,慧庄严,是佛所说双修。具见地,有功夫,是佛印可双修。双修者,非一人修,非二人修,非有人修,非无人修,非修不修,非人非非人,非法非非法,是名双修。离于二边,不住于中,是名双修。双修者,实无所修,是名双修。双修者,亦无所成,无所得,无所证,是名双修。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法,不能见如来。若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苦卧,若一若二,若修不修,是人不解佛所说意。如来者,诸法如义。双修者,空空三昧。汝欲知真双修者,当通达人法无我。若通达无我法者,佛说是名真双修也。
2020-04-28
-
你还在追寻它吗
你还在追寻它吗?爱情在世人眼中,就像一颗璀璨的宝石,无数人被它表面的光彩迷惑。爱情就像毒酒,喝时很美,过后肝肠寸断。爱情就像刀尖上的蜜,尝时很甜,却有丧命之险。爱情,地狱门前最亮的一盏灯。当你爱上一个人,你打开了地狱之门。当你拥有一份爱情,你怀揣的是一颗炸弹。当你寻觅爱情,你在寻觅火柱、火墙、火屋。当你沉浸在爱河中,你不知道那里泡着的都是无数人的尸骨。贪爱之水,毒过硫酸溶液,它能腐蚀心性,刺骨刺髓。世间至毒,只得损你一世身肉骨命;爱欲情执,腐蚀你百劫千生。当你还为没有遇到那个人而难过时,你应该庆幸你还没被波旬撞到。当你还在追寻爱情和另一半而不得时,立刻刹车。否则,你将在那条路上疯狂地行驶,受尽苦楚。如果你能够独自一人而安心,你完全没有必要去寻找另一个人。如果你一个人不能安心,就算你寻找到无数爱人,你还是不能安心。如果有人对你说,不经历过,怎能看破放下?莫相信他说的。明知那是火坑,你还愿掉到火坑里被烧得血肉模糊再出来吗?明知前面就是深渊,你还愿意摔到悬崖下面,摔得遍体鳞伤,再爬上来吗?明明不会水,你还愿意被淹在河里快窒息了,再被打捞上来吗?如果有无数过来人提醒你,那是一个深渊,那是一个火坑,你还不以为然,那么,等着你的一定是掉进深渊或火坑,但是,你未必能像提醒你的人一样走出来。人们都在追求真爱,却完全不知道真爱是化了妆的自我,是我执在寻觅我所。人们都在渴望爱情,却完全不知道它的本来面目,那是功德天和黑暗女在结伴而行。有的人自己沉迷于无明之中,却打着觉悟的幌子来赞美爱情,歌颂真爱。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被那描摹所骗。世间凡夫,皆被情执锁牢。世间愚人,皆赞情之美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轮回。更有人言,若能得道,自可不负如来不负卿。得道者,尚不见自,更于何处而见卿?佛陀从来没有赞美过男女的爱情,除非那是另外一种升华了的悲智。佛陀赞美慈悲,而从来不渲染爱情。佛陀赞美菩提心,却从来不歌颂情欲。佛陀赞美尊重,却从来不鼓励操控。佛陀教导自在,却从来不听凭执着。佛陀告诫弟子:由爱生于忧,由爱生于怖,若能离于爱,无忧亦无怖。佛陀又说: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小心你爱上某个人,你以为那是幸福的开端,那是你灾难的开始。当心不要爱上任何人,你以为有人陪伴的人生便安全了,那是你不安的人生的开始。不要爱上任何人。你以为从此你的生命便充实了,那是你空虚生命的开端。十方诸佛,视欲如深渊。十方诸佛,视欲如火坑。一切如来,观欲可怖,如火如毒。一切如来,观欲过失,如观刀剑。你还在为没有爱人而烦恼吗?请相信佛语,有了爱人,你会更烦恼。你还在为没有伴侣而恐慌吗?请相信佛的告诫,安全从来不来自有所依,而来自无所依。莫在爱人或爱情中寻觅快乐,那里只有痛苦和绝望。只有内心的寂静和一切欲望的止息,才能让你获得永恒的安乐。在你没有完全觉悟前,你无法爱任何一个人。当你觉悟后,你看不到任何人可以去爱。请谨记佛陀嘱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
2020-04-28
-
楞严咒共修群开示
楞严咒共修群开示最近呢,陆续的有一些人,他读诵楞严咒之后觉得没意思,不想读了。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以前读过很长时间,也都是读的很熟的人。他为什么会觉得没意思?大家想一想。我们做事情觉得有意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这是识心的特点。我们读楞严咒的目的作用就是为了转这个求有意思的识的需要。我们就是为了习惯于“没意思”才来读诵楞严咒。大家一定要明白,在读楞严咒时,我们一切心都不生。但是,我们之所以要读楞严咒,是因为它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安住当下的作用,不染六尘的作用,看到妄念的作用,出离妄念的作用,不随妄念流转的作用,解脱生死的作用。正是这个最重要的作用才显出读诵楞严咒的重要性,这也是佛陀赞叹楞严咒的殊胜功德之处。我们认识到这个作用来,它对解脱的重要,我们就有动力来把这个功课做下去。当我们慢慢地习惯于这个没意思,自然就达到了转所依,不再依于识,能够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能够无所住行于布施。只有这个“没意思”才是智,才是我们解脱的真正法码。 凡夫他每天一定要做事情,他要不停地做“有趣”的事来让自己安心,一定要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个就是识的特点。识吞噬着大地一切众生,让他们迷失在幻境里,造生死业,于中欲罢不能,轮回不止。修行人如果没有经过有力的训练,就算他明白再多的道理,与凡夫一样,他总是想攀缘六尘,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就是要靠从楞严咒来转变这个习气,从有所依,到无所依。从有所得,到无所得。大家在读楞严咒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了自己厌倦了,不想再读了。这时,你要反观自己,是否又进入了有所依的习惯中,然后离开这念心,继续做功课。正是大家都在寻找的有意思,能我们轮回生死,生一切烦恼的。我们通过做一定数量的功课,让自己习惯于无意思,让自己能如佛所教来安住,而不是靠六尘来安住。读诵楞严咒的过程,就是善护念的过程,就是牧牛,就是一物不为,就是保任,能转识心,能出生死。这个是一个最大的动力,我们要靠这个动力来把这个工作做下去。所以说,希望大家首先要认识到读诵楞严咒的作用,然后坚持读诵下去,就是一旦你觉得厌倦了,没意思了,你要能够发觉自己又啊进入了识心。如果你不诵了,之后又开始去看那些文章链接,看视频娱乐,看无数的佛法文章。你看再多有用吗?没有用。我们看再多的道理,都是为了今天能把这门功课做好,都是为了毫无疑惑地来实修,来安住,来休息身心。我们至少要把这个功课做足了,量做够了,天长日久,才能够逐渐的把这个识心转变成无所依。这个有所得的心才能彻底转变过来。所以大家这个理一定要明白,我们读了完之后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只不过是说,在读的当下的过程中,不要生心,不要打妄想。但是我们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修行,就是为了解脱,为了培养自己安住的功夫。所以,有些人读着读着不想再读了,他觉得没劲,这就说明了一点,众生无始劫来的习气是非常非常重的。他六根攀缘六尘,这个识她想吃东西是不停的,因为自己的这个习气根深蒂固,有多少修行人,他都学着学着就放弃了,他的工课做着做者就不愿意做了。这叫退转,知难而退。佛道难成的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六祖大师说,自心无上佛道誓愿成,大家一定要发出一股坚定的誓愿,这就是菩提子,用深固的愿力来冲破生死的捆绑。把这个功课做好了,才能逆生死流而上。如果说修行那么容易啊,解脱那么简单,多少人早就都成就了对吧?大家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平时生活中你不诵咒儿,你自己能够坐在那里静静的坐着发呆,不依六尘,什么也不去看,听,能有多少时间?都问问自己,没有多少时间。都是做各种各样的事来满足识心,不是干这,就是干那,就是歇不下来。有功课都不愿意做,无所事事就更难了。大家都不停地熏修生死心,这个有意思就是生死心,就是识心,就是我们无始以来轮回的心。我们靠读楞严咒儿啊,靠这个行脚,靠坐禅,靠做四门功课才能转习气。这一天有40分钟发呆,有40分钟打坐,有40分钟行脚,就靠这些个形式来逐渐转变六根对六尘的贪着,转变识心不停的运运作,不停的去寻觅捕捉的习惯。难是很难的,但我们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转过来。我们做这个功课有一个要领,就是走中道,要适度,而不是修苦行,傻傻地做功课。不是说这一天让你一直做这个功课。我们做好四门功课,你的专注力得到了训练,你的心安定了,这个基础打好了,就是我能够独处,我能够不依六尘,我能够无所事事也安心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了解脱生死的力量之后,你可以随缘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有意思的事。但是,你要自己很清楚,虽然喜欢,但是不会染着,不会贪着,也不会给你带来烦恼,也不会过度消耗你的精力。这样的事情可以做,但是一定是在这个做好这个四门儿功课,这一天有三四个小时,这个做功夫的基础上。我们在去受用身心和世界,你自己能够把握好度,随时都能够调整自己,而且又自己又没有困惑,在这个前提下,你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当然,我们其实诵这个楞严咒,本身是有很多细致的作用。通过长时间读咒,你的觉性会提高,你的觉知能力会增强,你的警觉性要比以前要提高。还有你的定力,你会越来越安定,越来越能够安住于简单的生活,你的行住坐卧会比以前稳很多很多。还有一个,就是你能够很清楚,很快的看到自己的念头。甚至说,你功夫做好了,你法理透彻了,你能够做到于念离念,于念离念,是我们解脱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解脱生死,就是靠于念离念。靠于念上不叠加念,不住念。靠心不住法。还有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的功夫,都是靠诵楞严咒儿来养成的。牧牛、一物不为,行脚,诵经,打坐,独处,都是做同样的功夫,就是不住不染的功夫。实修的功夫就是靠长时间点点滴滴这样累积而成的,这个就是解脱的力量,这个是实修的力量。除此之外,在语言文学上研究佛法,如说食不饱,毫无意义。等到无常或临终来时,你就傻眼了。你如果不做这些功夫,你把十方诸佛的开示全看过来,你把历代祖师所有的法语都看多少遍,都没有意义,都不能出离轮回。我们看祖师的开示,就是为了能够像今天这样安心的做功夫,做保护的功夫,做不染的功夫,做转所依的功夫。我们学理,看开示,就是为了今天学明白了,踏踏实实地来修行。大家一定把上面这几段开示认真地看几遍,然后坚持每天把功课做好。除了诵楞严咒外,还要打坐四十五分钟,一物不为四十五分钟,行脚四十五分钟。只有靠每天重复地做这四门功课,时间长了,我们才能转变对识的贪着,才能转生死为涅槃,才能习惯于无事,才能不依六尘而得安心。我昨天发了一篇祖师关于临终解脱的开示,祖师对我们的嘱咐,就是让我们在平时把这个功夫做好。为什么说这么多人修行都很难成就?很难真正成佛做祖,成就法身?就是他平时没做功夫,到临终时候手忙脚乱。还有一个,就是人们会经常忘掉生命是虚妄的,无常的,自己会死掉,而且这一天随时都会来。一切世乐只能欺诳凡夫,等自己有一天临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贪着的一切都是幻影,自己用心钻营的一切都是假的,什么也没得到,除了轮回和业力。生命无常,过于山水,它的速度比瀑布流下来的速度还要快。可是凡夫不知不觉,他迷迷糊糊地就把这个光阴蹉跎过去了。他选择那个快乐的,放逸的,六尘的世界,这容易啊,而且大家都在这样干。这种习惯性的对世俗生活的贪着,这种有所得心,就让他放弃了实修。关于祖师的临终要节,大家再仔细看看。那里边反复都是提醒大家,要平时把功夫做到了,临终才能够正念现前,才能心不颠倒,才能够心安,才能够没有趣向,才能见一切境界,心无恐怖。才能真正的出离生死,出离轮回。才不会去随业流转。这个是非常非常恐怖的事情,但是凡夫认识不到。或者他认识到了,他障碍太多,无法去实修。你别觉得,哎呀,我学的差不多了,我能够保证临终如如不动,没有那么容易的事啊!这个真正能解脱,能在临终能够解脱的,那都是生前就把功夫做足了,做够了的人。那是能够布施六根六尘的人,能够放弃世乐,深刻觉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的人。那是随时能安住无为、无所得、无依欲的人。这个无所得得练,得行,而不是靠理解和嘴说。要几十年如一日地过“没意思”的生活,才能换得临终的那一念安宁啊。不然为什么学佛道者如牛毛,悟道解脱者如麟角?不会修行,不肯修行的人太多。那些个不能够安心做功课的人,咱们就看,咱就看着他,就看着他在六尘境界里边转,看看他最后能得到什么?什么也得不到。只能得到生死,得到轮回,他只能是不停的熏染他识心,无量劫在自己的幻梦里受苦。他少做一天的功课,他就多一天无明的熏染。真正善根纯熟的人,有智慧的人自己就能知道,你要不要做这个功课了。而且是要不要发一个长远心?真正的一个大愿,使你长期坚持做这个功课。古人都是几十年才能最后把这功夫做熟的。而我们今人,也不例外。如果有的人还每天心在上边浮着,心里想着五欲六尘,想世间的种种,不愿意做功课。天天不知道干什么啊,干点儿这干点儿,那只能说他还真的不知道生死的可畏。他还不知道什么是轮回。他还不知道他她迷的那些全都是幻化空花,都是水中月,如梦里花,一点儿意义都没有,却还在那里边捞磨。这就是佛所说的可怜悯者,就是火宅里不知出离的孩子。你看,我们建了个群,并不是有很多人来共修,很多人他宁愿选择那种娱乐,选择每天看看这,看看那,看看抖音,看看电影,看看电视剧,吃吃喝喝,到处旅游,对吧,听听歌儿啊,然后去逛逛街,和朋友聚聚会,说说话。也学佛,但只是看些文字,明白点大道理,不肯实修做功课,不能真正安住下来,生活里遇到烦恼和痛苦,才来找佛法,为时晚矣。同修们,莫待临渴掘井,饥饿种粮。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才能临危不惧,遇境心安。
2020-04-21
-
修行的误区
修行的最大误区师父,我活着最重要的事就是修行,我家人们都知道我想出家。自从跟师父修行,我觉得不太执着出家了。剃不剃头只是形式,但我还是想恢复自由身份。所以和老公谈过几次,他不愿意离婚。… 我就想跟着师父修行去,因为遇见一个明师太不容易了。我此生认定您就是我唯一的师父。所以只要师父告诉我下面的修行之路怎么安排,我都听师父的。我自己没有智慧,总是安排不好。答:我们对佛法和修行的理解有一个最大的误区,认为一定要离开家庭去某个地方专门做一种叫做“修行”的事,才是修行。不,那是对修行的误解。那样的修行是一种偏执。修行是遍布我们生活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与事中的。如果你把某件事从整体的生活中抽出来,把它定义为修行,你还在修行的门外,还没有领悟什么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你的用心一直是在找一个地方、找某个“明师”,跟着他做某些叫做“修行”的事,那是一个关于修行的误区,那会让你离道越来越远。就算你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你仍旧无法获得安宁和解脱。你从来都是自由的,它不会因为你在婚姻中或是在家庭中,身为人父人母人子而改变。如果你觉得不自由,那不是你丈夫或家庭给你的,一定是你自己给你的。深入地观察自心,看看是什么在让你不自由?一定是你的执着,你的贪求,你的有所得心。是你种种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让你不自由的,而不是你的家庭和丈夫,或是别人什么东西。你在家庭或某个地方感到紧张、不安、痛苦,也不是那个环境给你的。那一定是你自己给你的。反省一下,即便你真的到了另一个环境,那里的一切完全如你所愿,如果你向外驰求的心没有止息,那个地方能让你真正安心吗?当你不满足你的现状,你的头脑会带你走入各种各样的幻城,欺骗你,让你觉得有很多地方比当下更好。不,没有什么地方或状态比你当下的状态更好,除非那是一个幻觉,除非你被自己的感觉所骗。就算你现在身陷监狱、身无分文,或者身患重病,这些逆境都无法给你带来真正的痛苦。给你带来痛苦的是,你拒绝接受自己的处境,你不接受平凡的生活。随时看清这个事实真相,才是真正的修行。随时能从自己编织的“远景”中回到脚下,才是你需要的出家。出家不是离开家到“远方”,而是从“远方”的设想中回到“家”,回到当下。当下,才是你要找到和要去的地方。什么时候你不再讨厌家庭、某个人或某些事,你才能真正出离自我的枷锁。是这些讨厌让你痛苦的。是你觉得在平淡的生活之外还有更好的生活,是这个错觉让你不安并想逃离家庭的。除了一次次觉察自己心向外驰,把心拉回当下,没有别的修行之路。不但别人无法给你安排修行的路,就连你自己,也无法给自己预设一条修行的路。路是未来心的另一种表达。所有对未来的预设和想象都使我们离开实相,离开当下。从那预设中觉醒,回到现实中来。从路上离开,进入道。道无方所,无去来,无修者,无成者。道不需要你选择修行的地方,不需要离开谁,不需要你跟着谁修行,不需要修行的结果。道覆盖一切,道运行一切,道会选择你,只要你不加干预,只要你放下种种努力,满足于当下,斯道即成。
2020-04-16
-
见山还是山与本来无一物无别
见山还是山与本来无一物无别师父好,禅宗有“见山还是山”的说法,那是针对于凡夫“见山是山”和二乘“见山不是山”最后彻悟的境界。但同时,六祖又说,本来无一物。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本来无一物”,与“空空无大千”,有人认为那是二乘“见山不是山”落空的境界,并不是最后彻悟的“见山还是山”的圆满一心境界?请师父开示,这种说法可信吗?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是否是见性,还是别有彻悟的境界?答:六祖所悟“本来无一物”和永嘉大师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与宗门“见山还是山”一样,同是禅宗祖师亲证实相的解脱境界,并不是有些人妄论“落空”的境界。只是祖师表述有所不同而已。学人不能因为祖师所留文字的表达认为它们有所不同,甚至认为六祖和永嘉所悟非究竟。修行学法,读佛祖及过来人言句,切忌执着文字,知解名相,被自己的意识所骗,被他人的戏论影响,使自己在修行的方向和解脱的见地上有所偏颇,修行误入歧路。禅宗祖师觉悟后,形容自己再见世间一切万物,如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并无奇异。那是指如实了达一切外境唯心所现,虚幻不实,不更起虚幻见,见而不做见想,终日任运自在,不更做觉观想。对境不生取着执迷之心,无障无碍,不即不离,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于一切法不生法相,如处大圆镜中。六祖所言“本来无一物”亦是真实表达了祖师对诸法实相的真正觉悟,与“见山是见,见水是水”,并无区别,只是开示的角度略有区别。如金刚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又圆觉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上经典都明确开示真如本性,空无所有,实无少法可得这一究竟实相,此正是六祖所悟“本来无一物”。故知我祖师所悟已是究竟,并非如后人所言,只是落空境界。只是学人于祖师所用文字而生知解,自着“空”见,自落于“空”,非是祖师所悟所证偏颇。“本来无一物”及“觉后空空无大千”,是祖师自证解脱境界,后人若以意识妄测知解,自然会堕入“妄计”出来的空,非是祖师落空。六祖大师说,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学人于祖师文字开示不会其义,妄生分别,故有种种猜测,有违圣道。今人说六祖“本来无一物”非是见性,只是见空。此言自生迷倒,自不见性,却说祖师所言是不是,诳惑学人。自错犹可,复教学人,以如此见地修行,相将入迷途。今日学法之人,切忌自己不悟,以己邪见论断佛与祖师彻悟见地,或盲目轻信他人,怀疑祖师。平日当深入经藏,多多阅读历代祖师法语开示,自然明白其中义理关键,不被他人邪见迷惑,使修行误入歧途。
2020-04-16
-
能弘扬的不是佛法
能弘扬的不是真法 师父好,近几年一直都在听您的法,很欣赏您讲的法,真希望有更多的人听到您的开示。请问师父,您有没有想过让自己的法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您为此有没有什么打算和计划?答:我们一直有一种错觉,认为佛法是可以传播、弘扬甚至推销的。不,能传播和推销的是产品,是思想,是价值观,佛法远远超越于此,它是觉悟的行为,是智慧的内发,所以,事实上,真正的佛法无法传播与弘扬。佛法是心法,心法无形,无法传授。古人所说,以心传心,非是有心有法可传,各自向自心去悟,是古人所说传心。印宗法师问六祖:黄梅咐嘱,如何指授?六祖回答: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六祖所言,指授即无,即明确开示印宗,佛陀正法眼藏,无法可授可学,唯论自悟自修,自见本性,不论一切有为功行。招提慧朗禅师往江西参马祖。马祖问曰:汝来何求?朗曰:求佛知见。马祖曰: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马祖所言,佛无知见,正是无法可学可得,是真正佛法。故知,能传授者,必假文字,属心意识,虚妄不实,非是真法。真法但向自己心头觅去,不劳外求。能过好每一个当下,心不外驰,是真正佛法,此真实法,学人只可自悟,非师相传相授。若有所传,有所教,必是诳汝。莫信他法,自有佛法,不悟自屈,可怜生。自心觉悟,自然光从内发。不起度人想,自能度人;不行助人之事,自然助人。不用弘法,法自流行。不用计划,自性施为,故能任运自在,无障无碍。问:如果有理想道场,师父会不会带领更多的人来共修?答:道场也好,居家也好,都要各自向内熏修,转所依识,自悟自修,莫存度人助人之念。若一念心向外驰,见有众生可度,纵在寺院,亦是外道。若心不逐境,亦不守空,随缘度日,开示有缘,在家在寺,皆是伽蓝道场。故知佛法在心,心悟,法遍沙界;心迷,法成桎梏。法本通流,莫生流通想;法如天日,莫生光大想。不须更加施功,反成障道。如人吹风,智者静坐,自沫其风,旁人见之,心领神会,静坐身行,得浴春风。愚人到处叫喊,来浴风,来浴风,旁人视之,见之如病,无人信之。真正佛法,亦复如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见觉悟者所行,自生效仿,自行自悟,自修自度,不待宣扬督促而学习之。若于佛法有缘,非但听佛说法,可得开悟见性,乃至听风听雨,见花见雾,端坐仰卧之间,回首点头之际,皆可发明大道,顿悟本心,自成佛道。
2020-04-16
-
祖佛求法事迹
诸佛祖师求法事迹今时我辈学法之人,于善知识前学法,见善知识所言所行稍不合己意,便对善知识心存不敬,品头论足,妄加猜测诽谤,而远离之。或因善知识言辞冷淡、对之不加器重理睬,便对善知识心存怨恨,见善知识种种过,故与无上学法机缘失之交臂。自古以来,诸佛祖师,为求无上佛道,于善知识前,至诚恭谦,抛心沥胆,忘舍身命,无有余遗。为求法故,不辞艰辛,忍辱负重,不敢有丝毫怠慢及不敬之心,如事佛故,事善知识。下面几则事迹,是过去佛陀和祖师求法经历,愿与同修共勉。达摩祖师常端坐面壁,二祖慧可求法于前,不得闻于开示。慧可暗自念言: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慧可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达摩悯而问慧可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慧可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六祖于五祖会下,腰绑石头,舂米作务,五祖见之,赞叹慧能:求道之人,为法妄躯,当如是乎!南岳怀让禅师,一十五载,事奉六祖,朝夕不倦。仰山于沩山处,前后持侍,一十五载,未离半步。大珠慧海禅师,于马祖那里,执事恭行,满足六载。裴休丞相请黄檗于家中供养三年,朝夕侍奉,亲闻法要,得撰《传心法要》,利益后人。法达见六祖,以诵三千部《法华经》之故,心存骄慢,礼拜头不至地。六祖见之,善导开示,令其知过,发心忏悔,至诚礼拜,故得听闻法要,心开悟解。云门禅师三次见睦州尊者求法,尊者三次将其拒之门外,并损其一足。云门以重法故,心无旁骛,未生疑惑退却之心,终得于法。临济三次求法于黄檗,黄檗三次棒打临济,临济以重法故,未有退屈怨恨之心,终得法于黄檗。浮山法远禅师同天衣义怀禅师参叶县归省禅师,几遭归省禅师打击、磨练、考验,道心坚固,不改初衷,终得归省禅师器重,法堂上付法于浮远禅师。《法句经》中宝明菩萨,闻佛开示事善知识之重要,自念久远以来,未曾报恩方便亲近善知识,举声悲号,懊恼不已,槌胸痛哭,譬如父母过世,身心悲痛。《大般若经》中记载萨陀波伦菩萨,又名常啼菩萨,为求般若波罗蜜法,不惜身命,卖身、卖肉、卖血,出骨、出髓、割心,种种历练,遭受无比的折磨和考验,以此精神而求于法,感人至深。《法华经》中记载佛陀过去生中,为求法故,事提婆达多大善知识,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惓,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大般涅槃经》记载佛陀过去世中为求半偈诸佛法要,愿付身命,献于夜叉,经历种种考验,终得于法。过去生中,佛陀为听法故,见路泥泞,自割头发,铺满道路,供然灯佛行走,以此至诚恭敬之心,事燃灯佛。《圆觉经》中记载:末世学法之人,若发大心,遇善知识,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以上佛经祖录记载求法之人,事善知识,经年累月,为无上佛道故,不惜身命,比比皆是。今时人,为求无上佛法,亦得如是知,如是学,如是身体力行。于善知识前,至心无慢,不厌劳苦,事善知识,超于父母,如事佛故,为求无上解脱法故。
2020-04-16
-
自助者,自带光芒
自助者,自带光芒助人,是一种美德;不助人,那是一种智慧。助人,是因为富有,不仅物质的富有,更是精神、快乐、智慧的富有;不助人,是因为清醒,因为冷静,因为自在,而不是因为吝啬、自私和冷漠。助人或不助人,那是一个人的气质。而自助,那才是人的魅力。助人或不助人,那是一个人的选择。而自助,那是你必须面对的觉悟。助人或不助人,那是对别人或对自己的一种尊重。自助,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尊重。助人或不助人,那是一种修养。而自助,才是真正的修行。助人,需要心量;而拒绝帮助别人,需要魄力。助人,而无所求,那样的帮助才能滋养心灵;拒绝帮助别人,而无愧疚,那样的拒绝才能壮大心智。接受,或者拒绝,那表现了你的态度。自救、自度,那才体现了你的觉悟。能自助者,才能助人;能自助者,才能拒绝助人。不能自助而能助人者,无有是处。不能自助者,既不能助人,也不能断然拒绝。不能自助而助人时,以有我故,心有挂碍,纠结得失,故无法真正助人。能自助者,心无旁骛,全然无我,心无挂碍,故可善巧助人,方便救助,随缘救助,轻松救助,亦可冷眼旁观,扭头走开,游刃有余。能自助者,虽助人而无助人想。虽救人,而不求回报。不期待回馈,不生自己助人想,那才是真正的助人。若助人而有所期待,有所要求,心存念言:我在助人,我在帮助他。那不是助人,那是阴谋,那是绑架,那是无明,那是我相。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善行,除了自救。自救者,自带光芒。自助者,未施一恩,已及法界。未行一善,恩泽万宇。自救者,非阿罗汉,非自了汉。阿罗汉实不能自救,不能自了,以不能真正自了故,所以不能救人。阿罗汉自了者,少分自了,以有我而不能究竟自度。究竟自度者,唯佛一人。能自度者,即佛。佛无神奇,佛无异能,佛无二般,唯能自助。你无法帮助任何人,除了自助。自助者,自立、自觉。能自立者自觉者,自在无碍。
20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