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人孤独吗
圣人孤独吗圣人孤独吗?圣人孤绝于世,却无孤独想。圣人只是自在,却无自在想。自在者,非孤独。“自在”不住于情想,那是本来的样子。“孤独”是一种情绪、感受,加之人的妄念和想法。凡夫住在想里。圣人于虽有想而不住于想。若以为圣人及觉悟者孤独,那是凡夫情见。觉者虽无依倚于世间,却并不孤独。修道圣人不独孤,不是说他有知己,有朋友,有所依。圣人之不孤独,非但无友,亦无自己。所以,对他来说,既无友谊,亦无孤独,全然超脱,如空无依。他超越于世情俗想之上,攸攸自在,于三界内,不现身意。既无身意可现,于何处觅孤独及孤独者?若修行人因摒绝世缘,而入道修行,有一念孤独寂寞想,此世间俗心未断。无始以来情识种子未灭。孤独,那是世人的写照,以幻心而捉幻物,如猴水中探月,才是无比的孤独;可怜,那是迷者的身心。以妄己而求妄法,妄中迷妄,妄妄相扣,永无出离。道人心心流入空寂,念念不着人我。既无人我,孤独自灭。古人云:任运犹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通人爱者,但通于理,通于道,非有情谊知见可通,亦不必互递消息。只把明月与青天,是道人之爱。又云:有缘不是余朋友。缘者,世间生灭有为。以生灭心而觅知己,总是我心不死。以孤独心而寻证明,总是法执未断。真觉悟者总不如是。宁可将词寄与云,不向人中觅子期。终日对花喃喃语,胜过滔滔绝妙音。修道者,先透的过孤独寂寞,方始修行。若还在情感知觉见解上有着落,背道远矣。过得了寂寞关,是入道之前提。不能独处寂寞,混列修行,自欺欺人。古人云: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世人妄想情执不断,爱憎交织,都来修道,如见利一般趋之若鹜,似疯似狂。虽云修道,无奈门也未找对,如泥牛入海,直到今天,不知去哪了。大道虚旷,从来无人。人自生执着,故有爱怜。如见水中倒影,以痴迷水中影故,上前捉抱,落水而亡。孤独,那是世人吟诗放逸者的藻饰。道人不见己故,行于人间,游戏人间,山林亦住得,笙歌亦卧得。如吃饭睡觉相似,都是闲家具,没有那么多说法。
2020-08-03
-
在安静中如实了知
在安静中如实了知当我开始静坐在那里,我的心越趋于安静,我越能如实了知一切。我如实了知:如果我没有想起什么事发生过,一切真的没有发生。如果我没想起某个人,任何人对我不再有主宰力或影响。如果我没有想起此时此刻是什么时候,时间不复存在。如果我只是坐在这里,没去想任何问题,真的就没有任何问题存在。如果我只是安静地坐着,不关心自己的身体、生死,那么,没人可以伤害到它。如果我能坐在那里没有去想什么,我发现,根本没有我或者无我。如果我能自然地什么都不去想,关于法的问题也不复存在。一旦我心里生起了什么,一切法、概念、人物、名相、情绪因之而生。如果我能经常看到这一点,就不会被自己所骗。如果我内心中没有生起什么,我会一直这样安静地坐着。就算我起来,在房间里踱步,我还是会保持这样的安静。一旦有什么在我心里生起,而我开始执着那件事,安静就会被打破。如果我发现了这点,不再相信那件事,我又会恢复平静。所以,保持平静最重要的是看到内心生起什么,而知道那不是真的。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坐下来更容易观察到这一点。不论在我心里生起怎样的快乐、兴奋或喜悦,我都更喜欢平静。那些感官和情绪上的快乐再也欺骗不了我。当我开始静坐在那里,我发现自己至少在正坐着的那一刻,我什么都不需要,甚至连呼吸都不需要,如果我不再执着自己一定要活着,如果我发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错觉。我不仅可以在静坐时如此,也可以把在静坐时观察到的这一切延伸到生活中的其他时刻。只要我能保持足够的专注和觉知,我会让自己在更多的时候获得静坐时的那种安心,那种安静。只要有什么东西打破那种安静,那一定是我的心念。是我自己打破了它,没有任何外在的事物可以打破那种安静。如果我的心没在寻求什么,我就不会被什么束缚。这一点,我越来越清楚。让我长久以来不安的正是我依赖的所有事物。不再依赖它们,那是获得安全的唯一途径。如果把需要降低到最低,烦恼也随之减少到几乎没有。这一切都是我在安静中观察到的。尤其在静坐的时候,你会观察的更清楚。时间久了,你也可以在一切处、一切时如实了知这些实相。就算有毒蛇、猛兽向我逼近,我也丝毫没有恐惧。因为猛兽已经在我心里消失。或者说,它们不再生起。我知道,一切不安和痛苦来自紧张、抓取和对立。当我放松地坐在那里,一切都那么安好。那时,就连开悟、解脱、寂静,都已消失。
2020-08-03
-
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
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顶礼师父!师父在《觉知的意义》里开示学人做一切事都要了了觉知,如喝水时整个过程要了了分明,这和“常应诸根用,而不做用想”,也即喝水不做喝水想怎么圆融?我们在生活中是时时提起觉知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什么,还是要常常忘了自己在做什么?请师父慈悲开示!答:常应诸根用,而不做用想,是指你做过之后,就别再执着,想来想去了。而觉知是做的当下,自性自知自觉,随觉随空,不生住着。此觉知乃自性般若观照之智,觉用同时,非是意想思维所知之知。你不可能在本觉的当下加上任何觉知,那不过是另一种妄想而已。只不过,众生很难直用其心,直用其性,于处处所做,而生执着。于见闻觉知处,而生种种妄想知解。所以佛说四念处,说正念,说觉知,以妄除妄。以此来转移对世间的执着。真正的觉知是从本体起用,用而不着,不住于知,亦不住不知。直用其心,正用之时,自性自知,于此知上不复起妄念,不住过去、现在、未来,正是常应诸根用,而不做用想。众生不通过闻法修行,很难做到六根用时,不生住着、忆恋、取舍和分别。比如你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如果不是觉性现前,很难看只是看,一切众生都是在看、听、闻、知的同时,在打妄想。这正是常应诸根用,而生于用想。只有觉悟的人,眼睛正看物时,仅仅在看,而没在看的同时生出种种妄想分别,那才是看而不做看想。正喝茶时,知茶冷热,知其味道,随知而不住,不生知想,是名喝茶,亦名觉知。而一边看,一边说,我看到了。一边端起茶杯喝茶,一边向别人说,我在喝茶,喝茶就是修行,喝茶就是禅,这已经不是在喝茶,而是讲茶,是妄想和无明。或者正在看的同时,又起一个心,说我正在看。而看到的那一瞬间早就过去了,你却还在起心做看想,那并不是觉知,那同样是在打妄想,正是知上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众生修行,当悟本觉。本觉不悟,于无明妄念中,徒生种种有为心行,起种种对治修练,只增无明,徒劳辛苦。纵多劫修行,终难成就。
2020-08-03
-
息心铭
息心铭三界无事,心生事起。求事觅寂,理所乖离。心寂事无,一切顿空。十方得道,息心一路,方便多门。故息心,是入道妙门,涅槃同旨。息者,上自下心。知息者,能见自心,得做自心。能息心者,诸佛自在人也。诸佛祖师,种种言说教导,不离息心。有因吃苦而知息者。有因无路绝望而知息者。有因无所得而知息者。有因善根激发而知息者。有因善知识提醒鞭策而知息者。种种知息,皆因空无捞摸处,一无所得。不知息者,皆不悟诸法但从心而有,从念而生,虚妄不实,诳人眼目,害人心识。使入地狱恶鬼畜牲,而不以为苦。纵令多劫火烧,而不知苦痛。若不烈火淬身,阿鼻亲现,无由恐怖,不知休息。昔时央掘摩罗追佛,欲害于佛。佛在前徐行,央掘在后追佛,久追不上,乃唤佛:住,住,瞿昙。佛回首告央掘曰:我住久矣,是汝不住。央掘顿悟,忽然止住,无始无明,忽然冰释。于是弃刀,从佛出家。央掘摩罗所悟者,无始以来妄想无明,不知休息。所住者,向外求觅奔波之心,止住而已。佛虽徐行,其心早住。央掘奔逐,妄想难停。以佛旁敲侧击,激发自己宿世善根,忽然顿悟,妄想停息。妄心一歇,歇即菩提。今世人所难歇者,亦是妄心垢重,难以顿止。故依善知识种种方便,劝令止息,乃至和泥和水,装妖作怪,老婆心切。或说地狱,或说无常,或说功德,或说果报。或说持戒,或说念处。或说涅槃城,或说甘露门。或纯说理,或纯说事。或理事齐说,或偏一就一。如圆觉经,或单修奢摩他,或单修三摩钵提,或单修禅那。或先修一种,后修两种。或先修两种,后修一种。或三者全修。种种开示,皆为一事,引出火坑,出三界宅。时时提醒,念念善诱,令其于佛法幻城中稍做休息。于后时因缘会遇,彻底将其一切妄心,全部打尽,令入无得涅槃大路,不变此身,不离当下,即是大自在人。息心者,非仅息世间心,息一切心,是名息心。一切所求所得之心,乃至成佛成祖,觉悟圣道,亦得休息。起心即见,息心不见痕迹,是名息心。若有丝毫心不息,即不得见本心。若学人久植德本,早已成就,则闻一而千悟,不历阶级,亦无次第,无修无证,未张口时,即得大休息去,知他向上一路,原来真是息心始得。不得者,偷心未尽。故佛陀先以三车游戏,呼唤诸众生,引导出火宅。复以无上宗乘,开示:原来火宅内,才是法中王。达摩祖师说:息虑忘缘,佛自现前。心难止息,以诸缘未忘,诸乐难舍故。众生修道,杂心懒散,放逸投机,平日不知善护念,随离随染。止一念,而起百念。静一刻,而亡全功。所以修道者如恒河沙,悟道者如凤毛麟角。如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鸟窠禅师,见师栖息树上。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以白侍郎身居要位,福禄不乏,又多聪明才智,尚不知自己于火宅中,识心煎迫,多劫久矣。更何况世间俗人,迫于生计,养家糊口,被六根五蕴所绑,纵多佛出世,竟不知何者是火,何者是险。今诸同修,善根发生,植佛正法,亦凛然警醒,早知止息,以备将来解脱之力。莫贪梦中华丽,醒来原是深渊,求出晚矣。
2020-08-03
-
自己的召唤
自己的召唤我这一生很多事都没做过。我没吃过水果。没喝过茶。没和家人好好呆过哪怕一分钟。我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这怎么可能?这是真的。我不喜欢吃水果。所以,每次吃水果的时候,我都在想别的。我没有一次真正吃过水果。我对茶一点兴趣也没有。人们给我各种各样的茶,大家都说这茶好,那茶好。我喝不出有什么好。每次喝茶时,我都在想喝完茶去做什么。我从来没有一次真正和茶呆在一起。再好的茶,我也无法品尝到。我没爱过我的父母、妻子、女儿,甚至任何人。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心不在焉。仿佛我来自另一个世界,被寄养在这里。我时时在想着什么时侯离开他们。直到现在,我仍无法和任何人在一起。我和任何人呆上半个小就厌烦了。我习惯了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都开小差。仿佛总有更重要的事等着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能满足我。我也没有认真地吃过一次饭。每次吃饭,我都狼吞虎咽,根本不知吃到嘴里的是什么。我吃饭时的急躁,仿佛有十万火急的事等着我赶快去做一样。可是,什么事都没有。吃过饭,我还是焦虑地在那里踱步、不安,不知所措。我一直活在未来心里。一直活在头脑的世界里。一直活在妄想中。今天,我头一次在淋浴的时候看到了玻璃门上滑落的水珠,并用手去摸了摸它们。我像一个病人似的去看盘旋在房顶的水蒸气。然后我低下头,看到了自己脚上的泡沫。我生平第一次在认真地洗澡。今天我回到家门口,第一次抬头看到了自己家门牌号上的字迹、数字和字体:“花园街56号”。我第一次看到门牌上的宋体字好漂亮。我在这里已经生活的十年,居然第一次看到这个陪了我十年的门牌号。我也第一次看到小区墙角的路灯,那像火焰一般的颜色直接照到我的心里。我不知道自己这几十年是怎样生活的。我做一切事都是急匆匆地。我从来没有活在现在这个“时刻”。除了和自己的头脑、无明、妄想在一起,我没有跟任何事物在一起过。正是这个习惯,让我从来也没有爱过这个世界和任何人。我也从来没有真正快乐过。我没有好好有过路。没有好好地坐在草地上吹过风。我没有乖乖地坐在家人面前听他们认真地说过一句话。那是我痛苦、不安、焦虑的唯一原因。我没有活在此时此刻地觉知中。虽然长着眼睛、耳朵,我从来不会看,也不会听。我连一天都没有真正生活过。不论你正经历什么,那让你痛苦的一定不是当下,即便是你被车撞德头破血流,还是失去了最亲爱的人。那都不会让你痛苦。让你痛苦的是,你进入了头脑和妄想中。如果你一直跟你的见闻觉知在一起,即便你被车撞飞,你不会恐惧和痛苦。让你恐惧和痛苦的是你对一切事的想象和抗拒。不论你正经历着恐惧、厌恶还是痛恨,那是头脑和意识的陷阱。你只须伸手摸一下自己的脸。如果你真的能摸到自己的脸,一切痛苦都会消失。获得那样的觉悟和能力,随时能摸到自己的鼻孔,随时看得到自己家的门牌号,随时能趴在窗边看雨水从玻离窗上滑落,回到现实中来,回到觉知上来,回到当下来。这就是你的极乐。这便是你的净土。回来,回来,回来。这是你对你自己的召唤。
2020-08-03
-
觉知与住妄想境
觉知与住妄想境师父好,最近您一直在讲觉知的练习。学人有一处不明。圆觉经中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您所讲的觉知练习和佛经里的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是不是矛盾。答:练习觉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从妄想分别和烦恼里出来,回到目前正做的事中。以无妄想烦恼故,则得正念,而能以智慧观察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无觉与迷。人无法刻意念念觉知自己正在做的事,那是妄想上所加的妄想。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觉知或不觉知。诸佛祖师,乃至一切觉者,都无法找出一个实有的觉知。诸佛觉者只是帮助众生以妄除妄。若人根机猛利,知无妄者,亦不住着一切善恶诸法,亦不必以觉求觉。则常应诸根用,不染一切境。练习觉知,只是作为修行的一种辅助,是助道之法,不可执着。经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觉知”,只不过,它住于意根妄想中而不加了知,只是分别法尘,却无执取,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天马行空地打妄想,又或者在那里做白日梦,或者遐想连篇。我们正打这些妄想时,非常专注,我们是专注在意根上。这时,你没必要再去觉知,因为它已经在自知自觉中。这是佛经里所说的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此不加了知者,正是觉知,故无矛盾。而我们正吃饭,正做事时,总是爱浮想联翩,爱计较得失,想这想那,让自己本来很轻松的心情,因为忽然想到什么,就立刻烦恼起来。这时就要提起觉知,回到正在做的事情上来。此时的提起觉知,正是圆觉经中所说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起了妄念怎么办?觉知,拉回到当下。练习觉知,就是练习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它和住妄想境,不加了知,都是真性自然所用,故无矛盾。若于此处亦提起觉知,那是知上立知,反成枷锁。我们不要看到“觉知”两字,就依文解义,就认为有觉,有不觉的时候。自性无觉知无不觉知,若说又觉,亦不离幻。练习觉知,并不是要所有的时候,做所有的事都要提起觉知。觉知本身也是妄,但是,如果以这个妄而能除另外的妄,何尝不可?只有当我们陷入头脑的分别和烦恼中,这时才需要通过觉知,离开妄想,回到当下,获得解脱。
2020-08-03
-
紫磨金身,现身说法
紫磨金身,现身说法一切病苦,皆是大善知识,功超诸佛,智过诸祖。何以故?以苦引其觉知故。以痛召其回到当下故。以苦受令其出离种种妄念故。苦虽难受,毕竟是空。安住于行苦,知苦受苦,觉苦不实,一切妄想尘劳,皆得止息。以一苦而救众苦,以一机而泯全机。谁有智人,于正苦时,而不觉悟?众生不识苦受是大善知识,是诸佛导师,是来觉悟诸人,所以当病苦来时,急急对治,急忙躲避苦之觉受,不愿观察苦之生起与熄灭,错失开悟良机。苦之大善知识,见世人迷失本心,于三界之中不知醒来。故频频以各种苦痛而觉悟之。若不知醒,便以地狱之苦而针砭之、敲骨刺髓、逼迫心识,令其知苦、觉苦、受苦,从而息妄知止,不再造恶。若人能于正病苦时,息心当下,与苦同步,念念觉知,如亲爱子,片刻不离。便能于一切外境、人事而得止息。以止息故,诸缘消散,能除余苦。复以智慧眼,观苦无常,观苦是空,观苦无我,观苦非实,令心缓缓,动作徐为,虽有苦受,转转薄弱,即得安住。以不背离苦故,与苦同在,而能毕竟化一切苦。世人之所以苦受绵绵,以对治故。苦非实有,以对治故,对治之心,反成苦受。以不对治苦故,其心纯一,心物一如,虽有苦受,不更增强。加以少时,不治而愈。苦是良药,是真善友,是汝之师,是汝父母,是汝路标,是汝灯塔,是汝警钟,是汝桥梁,是汝阶梯,是汝真经。世间无有一人、一法如身体苦受之大善知识,日夜垂唱,时时提醒,令我觉悟。苦是真正大觉之师。谁能亲见此师,胜遇诸佛。苦时时唤汝回到当下,回到头脑之外,回到不对治中来。苦如欠债,受之即还。心生对治,用种种法,治而愈之,非为治愈。病根犹在,它时还来,变本加厉。一切诸业,亦复如是。受之则了,治之还生。犹如欠人钱财,躲避不免其债,将来遇时,连本带利,一分不少。及时还清,无欠无余,身心安泰。善知识,不论何苦来加你身,莫急急躲避,莫寻求对治。此是你无始劫法身父母,是你多生多劫大善知识。须具慧眼,方得识破。能识破此善知识,此人一步登天,功德难伦。何以故?身体觉受,整日与人相随,世间万法,亲近莫过于身。以身觉知,其法最利最捷。身受不止一次来敲你门,苦受不止一次来唤你看它、专注于它、感受于它。佛陀过去世眼睛被割,身体被肢解,以忍辱波罗蜜力故,身体神奇般地痊愈、复合。佛正受苦时,观苦受念念不实,是名忍辱波罗密。以忍辱波罗蜜故,其身还复如故。其身复原,乃喻不对治而见法身。世尊涅槃时,二十四次殷勤劝请一切众生瞻佛紫磨金身。十次劝请之后,复告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从来少有人知佛于涅槃之时普示紫磨金身真实深意。有将紫磨金身做法身解,有将金身做不生不灭解。如是等解,皆是意识知解,非是智慧。徒有其说,于修行者无丝毫利益。或言以三十二相摄受初学。若摄初学,佛则不必十次深心劝请观佛。佛现紫磨金身之后,举身疼痛。乃示一切众生,当观自己无常危脆之身,念念打磨,处处叮咛。从生到死,以诸苦磨厉,时时警觉。二六时中,常常提醒。昼夜说法,无间断时。行人于四念处,念念观察,知苦觉苦,了苦无苦,是名观佛金身。故六祖云:无常者,即佛性也。若能于苦中单纯受苦,不生对治,安住身心,其苦自灭,还我清净原身,是名紫磨金身现身说法。
2020-08-03
-
带着觉知会干坏事吗
带着觉知会干坏事吗师父好,您说带着觉知去做“坏事”,也是大修行。那带着觉知去偷东西,难道也是修行,没有因果吗?答:当你真正带着觉知去做一件事,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或被人认为很坏的事,那是你生命的一次觉醒。只有这一次觉醒,你还不算会修行,还不能出离“因果”和“好坏”。我说的带着觉知去做事,觉知已经成为一个人的习惯。这时,不论你做什么,你都能安住在做这件事本身的状态里,而出离了做事的目的和对事情结果的期待。当你一念想到要做成什么,你已经离开了你正做的事,你失去了当下。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带着觉知去做坏事,那只是一种比喻和形容。当一个人能安住在做每件事的当下,让他满足的已经不是心对未来的期望,不是他要把事做成什么样子,而是认真专注地把眼前的一刻照顾好。做事时的专注、安心、清净已经远远超过了达成这件事带给他的快乐。一个人去偷东西,或者做坏事,几乎都是因为无明。众生种种行为、习惯,皆因无明,非是觉知。若有觉知,则不会去杀盗淫妄。何以故?觉知者,念念清净,念念安住,不离实相。杀盗淫妄者,以妄见诸法,心生取着,离于当下,被识所牵,故造诸业。一个人去偷东西的时候确实可以带着觉知。但是,他第一次带着觉知去偷东西时,他会发现,他偷东西的欲望已经减弱了。如果经过正确地引导和开示,第二次,第三次,他会发现,做事时的安心已经让他忘记了对所偷东西的贪婪。偷盗已经没有意义。如果他越偷越熟练,那不是觉知增强了,而是他对物质的欲望增强了,导致他专注地在偷东西。一切众生能专注做事,并不是因为会修行,而是未来的功利有所得心在支撑他。若无利益,无兴趣,总不会专注。觉知不是这样。觉知是在专注中带着智慧,在每个刹那带着觉醒,在每个动作中觉悟无明,在每个觉知的当下领悟空性。带着如此的觉知,才是真正的专注与觉醒,而并非只是单纯专注地做事。如果单纯专注地做事,那么一切凡夫认真地执着,认真地贪求,专注地谋取,安心地享乐,应无烦恼。而事实是,他们的专注长养的是贪嗔痴,带来的是诸苦。所以,一个真正带着觉知生活的人,不会去真正地干坏事。他既没有干坏事的心念,也不会有干坏事的行为。但是,无明众生可以从听经闻法,训练觉知,减少妄想上开始修行,然后进入真正的觉知。小偷若时机因缘成熟,亦可因听闻圣道,训练觉知,妄念顿除,成自在人。正是因此,凡夫虽有根深蒂固的习气和贪欲,皆可因为听经闻法,训练觉知,而悟道解脱。如石巩慧藏禅师以前是猎人,后遇马祖,被马祖反问,扔下弓箭和马祖出家了。修行人,越是带着真正地觉知活在当下,越能看到自己的无明和习气,越能转变、减弱甚至断除自己的习气。觉知力越强,越能看到诸法虚妄,但诳识心,徒劳无益。带着觉知生活,那是你生命的真正觉醒,是你一次次蜕变的开始。
2020-08-03
-
头头逢归路,处处达故乡
头头逢归路,处处达故乡开车,画画,写毛笔字,做饭,扫地,缝纫,搬运,走路,整理衣物,这每件事都是修行觉知觉悟的最好时机。当你正开车时,手握方向盘,脚踩油门,眼看路况,时时觉知,莫打妄想。若打妄想,可能就会违规,可能就会错过高速路的出口,可能就会出交通事故。一念专注,一念佛国,一念成圣。圣人是做得,非是头脑思维所得。开车需要高度的专注,是用功练习觉知,出离妄想的好时机。画画、写毛笔字也一样。手握毛笔,每一笔落下,笔在空中徐徐落下,笔端在纸张上滑动,手腕的运动,眼睛看到线条和笔画的形成,写成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安住在每一笔画的动作和觉知中。一念安住,一念作佛,一念解脱。佛是当下做得,非是想得、修得、未来得。削土豆时,每削一下,刀子落在土豆上,慢、稳、准,把所有的注意力专注在手、刀和土豆上。此时此刻每一刀,都如上战场打仗一样,事关生死。古人云:轮刀上陈,亦得见之。此一刀能杀能活。一念走失,离开刀柄,是名自杀。一念握住刀子,虚空粉碎,大地全失,活汝法身。见性须是眼前,做佛须是握刀,开悟不在头脑,此刀利根能拿。走路时,步步踏着,念念在道。每走一步,向涅槃城,登解脱岸。步步不失,六度齐修。步步安住,成佛做祖。步步出离妄念,心心汇入智海。涌泉真是涌泉,一切尽在脚窝。一念走失,脚踏虚空,堕落悬崖,粉身碎骨。一念踩到涌泉,忽然顿悟前愆。原来一切现成,只因舍近求远。众皆向上求索,未曾踏到石板。诸方皆认上流,我引众人下看。吃饭时,筷子到哪里,眼到哪里,心到哪里,觉知在哪里,心安住在哪里。心虽安住,无安住想。只是往日不安,一时灭却。饭进到口里,口口嚼着,粒粒咬到。筷筷如工刀,下手如探灯。夹到饭菜时,识得归家路,不再迷本乡。善知识,头头归路,处处家乡,本来现成,不必思量。古人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优波离在给别人理发的时侯忽然悟道;阿难从床上起身的时侯证得阿罗汉果。古人开悟,别无其特,皆是因缘会遇,忽然出离妄念,回到当下而已。只不过,此事只许自知,他人说的无益。如香严禅师因土块击竹,听到竹子爆裂而开悟。如灵云禅师看桃花而悟道。如洞山过河睹水悟道。如临济被打悟道。如佛陀夜睹明星而悟道。古人悟道,多被人认为有奇妙秘密之处。实无奇特,反而是极其平常,此“玄妙”事,实不玄妙。只是学人终日被妄想欺骗,于真佛日用之时,频频错过。祖师百般引诱学人向自己脚跟底下觑得,胜读三藏十二部。无奈学人不知祖意,偏向他意根下寻觅,如入无底洞,越寻越远。德韶禅师云: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山外无法,满目青山。法眼云:只此一偈,可起吾宗。此偈因何可起吾宗?此事说得解得容易,行得大难。解行相应,名之为祖。
2020-08-03
-
只看自己,莫管他人
只看自心,莫看他人师父好,弟子心里一直在想,禅宗当前修行感觉挺消极似的,重点在自我解脱,较少看到有慈悲喜舍的。师父除外,在师父身上是看到慈悲指导,在弟子和学法人身上比较少看到发心广大的。请师父见谅,我的初心不是只为自己解脱而来,所以有这个困惑。答:自己不能觉悟,又怎么能帮助别人呢。我之前学法,也像您这样打了很多年妄想,也一直发心要度众生,修行一直没有任何改观,还增添了很多烦恼。感觉自己的愿力、发心,都是空话,非常可笑。后来把这些妄想全放下,才知道佛法是另外的样子。修行不仅要有愿力,更要有智慧,要身体力行,脚踏实地,不能停留在空想上。利益众生,是要靠行的。自己成长,断尽烦恼,方有资格,有能力帮助别人,否则不是说笑吗?自己双目失明,总想给别人指路,怎么可能?至于别人不慈悲,不发大愿,不度众生,都只为自己修行,咱自己不也是那样的吗?又有什么资格去说人。您光指着别人发心弘法,修行,慈悲,您自己怎么不出家,不弘扬禅宗呢?对吧?凡事得反个个,自己做不到,不能期望别人去做。作为师父,我除了在非常疲惫的时候,偶尔发发牢骚,我没有真正抱怨过任何修行人不发大愿,我弟子之中,至今没有任何人真正发大愿,抛家舍业,为利益众生而修行的,但是大家又都确实在认真修行。我从没有对他们失望过。为什么?众生各自的因缘和愿力使然。这个时代,能发心修行,放下世间,真正自己解脱,就已经很不错了。我知道您是好意,但是这都是错用了心。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没有亲自做到的事,怎么能要求别人,寄希望于人呢?您若果真如自己所说的,是为了众生,那么,自己先发心,自己先慈悲喜舍。今生你我相遇,也是因缘使然,自己身体力行,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永远不去管别人修行,弘法怎么样。如果自己有大愿力,自己发心,成女禅师,将来广度众生。指着别人,或者看别人不是,太容易了。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我有说错的地方,说过分的,您莫生烦恼。但如果我不批评您,您这念心总会起。记得上次在车上,您跟我谈的也是这个问题,对现在学法的人很失望。当时我不太清楚您要表达的是什么,现在我才知道是您自己的问题。末法时代就是这个样子,能为自己解脱已经不错了。我不是也为自己解脱吗?自己解脱之后,发现没事可做了,自然就会去帮助别人了。毕竟大家都是凡夫。最主要的,还是要看自己,莫看外境和他人。居士:学法我也是很谨慎的,不希望为了自己解脱变得自私自利,没有人性。师父讲了,弟子现在明白了,会记住师父说的,感恩师父。答:对,只管自己,莫管别人。自己做到了,更不会去说别人,也看不到众生的过失了。众生是幻化的,别当真。当真就完蛋了,当真首先自己就是个大坏蛋,天底下又哪有一个好人!您说呢?天下谁不自私?佛不自私?您从哪里认定他就不自私了?他还不是住了精舍,占了别人家的田地,每天不干活,还悠哉悠哉的?哈哈!若着于相,天地难容!居士:自私是众生具有的,学会跳出自我,不自私,才需要修行。答:着相,就会看到自私和无私。修行不是为了无私,也不是自私,而是看到这一切都不真实,不能执着。居士:是的,刚才是我执着了,着相了。答:这是修行人的大病,也就是看别人,着相,看不到自己。仿佛自己已经是一个无私的人。就算真的是一个无私的人,也狗屁不是。为什么呢?连人都是假的,上哪儿找无私去啊?您明白了吗?所以佛法不是您想的那样,是另外一个样子。别再想这些问题了,好好修行,早日觉悟,从梦里醒来,这一切都不复存在。
20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