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无栖泊处

    空无栖泊处师父好。息念忘虑,佛自现前。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传心法要),我就是怕落入空无栖泊处,为什么呢?是真的会落入空吗?还是我不想放下有所依赖的心。感恩师父解答!答:你若真依祖师所教息念忘虑而行,自是妄念不起,思虑不生,常做一切事,而无一切想,如何有“空无栖泊处”之恐惧。你若真依“息念忘虑”而行之,正一念不起时,即入“空无栖泊处”,而无“空无栖泊处”之想。无有所想,即无恐惧。故之,非“空无栖泊处”让你恐惧,是你念起虑成,念念住着,入于识海,迷失本心,而成恐慌。住于识心,成生死海,非实有生死;心识寂灭,即是涅槃,非实有涅槃。所以云“佛自现前”。古人所言空无栖泊处,离心意识。众生以妄想心测度真实之性,故生恐惧。以有我故,不得入于如来真实寂静大狮子窟。空无栖泊处,本是无为真性之假名,非有其法。空无栖泊处,非是空无处,非是有法处,非意识处,非思想处。空无栖泊处,是识海停泊处,是妄心不起处,是烦恼寂灭处,是轮回停止处。空无栖泊处,是众生真正皈依栖息处,是诸佛与一切众生真实处,是真性无我处,是无依处,非意想分别所计之处,亦非实有其处。诸佛觉悟之,不现身意,不住心行,故自然与之默契。众生着我,不肯舍我,念成识海,虑织迷网,覆盖真性,自成三途,所以佛不现前。若真行得息念忘虑,佛自现前。佛现前者,只是烦恼妄想不生,是名佛自现前,非实有佛现前。佛者,本有之性,无我无人,非佛非众生,不落意想,直用直行,是名为佛。非有人而做佛。从头脑里出离即是心,即是佛,无别有心,无别有佛。住着思想,被念缠缚,即是识,即是众生,识非真有,众生亦幻,只是住着之假名也。息念忘虑不是灭除念虑,只是莫执于念,莫于虑中讨真。能于念中出离,是名解脱,无别解脱。不被思虑捆住即是佛,非实有佛。祖师云: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众生修行,以生死心,生轮回见,而欲悟入寂灭,是南辕北辙,石上栽花,穷劫不得。学法修道,一切用心恰恰相反。凡夫有所得,道人心不起。世人分别意,智者直接行。众生着生灭,诸佛悟无生。迷人迷思虑,悟者悟无迷。息念忘虑,不可以念息念,以虑忘虑。以念息念,念复成念,本欲息念,反增其念。以虑忘虑,虑更成虑,虑虑交织,虑何以忘?故知息念忘虑,诸佛说不得,诸祖描摩不得。若以言说而示息念,如画虎不成反成猫;以思想而欲忘虑,正如以油而浇火。祖师垂示方便,开示息念妄虑之法,旨在教导后人如实而行,我辈当摒诸外缘,于寂静处勤而行之。行得一尺,胜过言说千丈。言说只增生死轮回垢心,熏修妄想无明习气,故诸修行人,当远离之。 

    2020-04-02

  • 圆满在你身上实现

    圆满在你身上实现问:老师您好,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最近有一段时间了,我好像在修行上怎么也精进不起来了,好像都没有那个精进心了。目前我的心也比较平静,生活也很平淡,外界的事情也不在意了,每天懒懒散散地做该做的事。老师,请问我这种状态正常吗?我有点迷茫。渴望老师帮我解答。谢谢老师。答:通常,我们做了一些事或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一些事,我们会生起一个疑问:这正常吗?当我们已经做了一件事,或一件事已经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那不正常?是内心的一种观念和标准在测量它。这种评价是自我的特点,然而它毫无意义,除了让你紧张、痛苦和悔恨。可是,几乎所有人都被这虚妄的评价捕获,成为观念的囚徒。“那正常吗”?那当然正常,如果它已经那样了。因为它不可能是别的样子。圆满每时每刻在你身上发生,只要你不用自己的观念干涉它。是什么导致的你的行为?你的观念。如果你认可自己的观念,你自然认可在那观念下引发的生活和行为。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有问题了,是你不再接受你正持有的观念。没有人逼迫你一定要过或不过怎样的生活,除了你自己。不管什么样的生活,你真正喜欢,你才会选择它,虽然大多时候,看上去我们并不太喜欢我们选择的。选择在你手里,评价也在你这里,标尽在你这里,得分也在你这里。如果你是一个智者,对你已经选择的,你一定会打高分,你有这个资格。我们每个人过的任何生活都是自我选择的,没有人逼你过你不想过的生活。就算是过着被父母管束和要求的生活,那也是子女选择的,他别无选择。如果他最终无法接受,他会选择离家出走或者更极端的方式。所以,从根本上说,不存在强制和操控,只不过我们接受并选择了一种不得不接受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内在觉得还有更好的生活和行为,而你又能达到,你自然会努力实现它。如果你不想或无法过那种生活,是你还不那么喜欢它。但是,你会发现,你在很多事上成功了,你实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似乎还是会有新的问题,还会有新的选择来到你面前。你的观念在不停地变化,它们带来新的问题和选择的机会。你不知不觉迷在了自己变化的观念中,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对自己现有生活的疑惑。如果你不彻底接受你的选择,你会期望另外的生活,并在实现它时继续厌倦。你的生活因此会产生分裂。所有人都活在自我观念的冲突所造成的分裂之中,除非他已经完全认定并接受了一种生活理念。很多农夫、手艺人、服务行业的工作者和体力劳动者,如果他们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么,那些看似枯燥和卑微的人生,他们却能过得充实而津津有味。他们很少会因为工作而烦恼。同样,如果他们也接受了自己生活中的其他部分,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不会出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根基和修养,甚至是一种智慧。有些人天生就具备这种知足常乐的素质,而有些人经过多年修行,都很难改变浮燥的习气。人们接受多少观念,就会接受多少他的生活。虽然这未必是觉悟,但至少在他接受的地方,没有烦恼。如果他能全然地接受他的选择,他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一旦有另一种观念冲击了他固有的观念,他开始选择那种他更相信的观念而生活。古人说,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无心地生活,不纠结在是非对错的关念中,这是出离一切苦的唯一方式。如果你内在觉得无所事事非常好,那是你希望的,你自然会过无所事事的生活。如果你觉得你应该做一些事来让自己充实,你自然会去找你喜欢的事去做。天性时时刻刻在选择我们,而趋向它全面的解脱,不是我们选择天性。当你觉醒,你会听从你内在的声音,去过你认为舒服适当的生活,而那里没有对错与得失,那仅仅是你的选择,是圆满在你身上的实现。

    2020-04-02

  • 不再关注,世间至善

    不再关注,世间至善当一个人不再强制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开始吸引身边的人。在亲密关系中,一旦你对他没有期待和要求,他便开始信任你。真正有魅力的人能让另一个在他身边的人放松,能够完全地表现他自己。许多人更愿意和宠物在一起而不愿意和人在一起,正是因为宠物对他没有评判和要求,让他完全放松。很少有人在孩子面前感到不安,是因为孩子大多时候只关心自己的世界,而不去关注别人。成人则不同,他自以为能帮助别人,于是把目光放到别人那里,他不知道其实他在扰乱别人,即使他完全出于善意。同样,一个孩子更喜欢和那些不干涉他的孩子或大人在一起。即便同样是孩子,如果一个对另一个指指点点,被指点的也会不高兴。他会找一个对他不挑剔的孩子去玩,而那个总是指点别人的孩子,最终可能一个玩伴都没有。谁愿意和那些总是把我们从天然无我的放松状态中叫醒而来到紧张的自我状态中的人在一起呢?孩子生活在内心和直觉的世界里,那里是天然的无我,那里没有太多的是非标准。一旦他开始接受父母或老师的教育,他开始进入了观念和是非的世界。他会不知不觉地充当指点者。如果你真正爱或关心一个人,不要总是盯着他,并对他有所期望。你也可以关爱一个人,如果你的目光里全是理解和认同。让别人感受不到你的压力,这是最高级的爱,也是上天之爱,是诸佛之爱。我们愿意和那些没有太多是非观念的人在一起,原因是我们会很放松。同样,我们也不喜欢和那些总用眼睛盯着你、打量你的人在一起,我们不想因为别人的关注而又回到自我。我们所有舒服的状态都是自然忘我的状态。当自我被他人或自己的评价而突出时,它会兴奋,或不安,总之,它并不舒服。在别人的监视和操控之下,自我一次次地被提醒和放大。不论我们做任何事,都是本性的自然流露。但是,如果有人对你的行为进行评价,而你又认同了那评价,自我被唤醒了。被唤醒的自我只会带来一个结果,不舒服。如果你不想被别人操控,不要操控别人。如果你不想活在自我之中,不要去关注别人。关注别人,就是唤醒他的自我,就算你的关注全是赞美,最终唤醒的仍是他的自我,使他迷失本性,而活在紧张和不安之中。关注产生一切事物。关注杀死了南泉手里的猫。猫不是被南泉杀死的,是关注者。关注启动了自我意识,引进了观测者的视角,确定了不确定性。一旦观测者出现,实相就被掩盖。关注即是取著自心境界。从对别人和外界的关注那里离开,那是你自度并度他的唯一方法。

    2020-04-02

  • 自性妄想综合症

    自性妄想综合症经常有人对我说,我悟到自性了,自性就是真我,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每次我静坐时,都能与自性真我合一,法喜充满,整个身体都非常软。但是,在生活中,为什么我悟到自性,还是会有烦恼、恐惧和不安呢?你悟到的不是自性,你悟到的只是一个关于“自性”的抽象概念。我们经常见到有人描绘自性、真如,头脑记住了那个描绘,并认定它就是真实的自性,但那不是自性。世人种种对自性、真如、实际的描绘、体悟和叙述,都不出意识和思惟的限制,使人们陷入了一种“自性妄想综合症”。那是人们意想出来的“自性”,与真实“自性”风马牛不相及。那种理解的自性真如,不能让我们真正见到本性,也无法让我们觉悟一切外境,唯心所现,虚妄不实。真实“自性”不是法。它超出了“法”的概念。佛说,实无有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概念的异名。形成了概念,一切就变成了法相,包括真如实相。然而真如自性非是概念,非是法相,非法非非法。你领悟的只是关于真相的说法和概念,所以它对解脱毫无作用。解脱需要从知见和概念中抽离,以智慧心,洞见万法虚妄,而不生取著。你会问,那怎么才能见到真如自性呢?永嘉大师说: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六祖说: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达摩祖师说:众生心灭,则真法生。佛说:妄心一歇,歇即菩提。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起见自性心,即失自性;若不起心见性,即无此问。古人云:六根才动被云遮。好比眼能见物,不自见眼。眼若寻眼,即失于眼。眼不寻时,自是本眼。洞山禅师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逢得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当六祖大师问他的弟子,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形无相,无名无字,不生不灭。此是何物?神会回答:是神会之本源佛性。六祖说,就算你将来有所作为,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神会回答的正是他意想知解的佛性,非是真实佛性。所以六祖说他是知解宗徒。从古到今,所有关于自性的描绘,包括佛和祖师的方便开示,都属于自性妄想综合症。有人会问,佛和祖师是亲证实相的人,也无法表达和描绘真实自性吗?是的,他们也不能。谁试图描绘佛性,谁错失佛性。转转相背,“越描越黑”。《楞伽经》云:大慧,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与妄想合,流转生死。那为什么还要去描绘和讲述佛性呢?那是佛陀和祖师的方便。因语言灯,引导学人入离言说自证境界。描绘者首先清楚自己的描绘是方便法,非真实法,才能在适当的时机帮学人打破对佛性的知解。如六祖对神会的破斥。如果善知识自己不能如实亲见佛性,而只是停留在对佛性的理解上,那么,他会使学人一直徘徊在修行的门外,也即意识的深坑里,两者俱陷深潭。“自性妄想综合症”是古往今来每个学人最容易掉进的陷阱。古人去祖师那里参学问法。祖师会先问学人从哪里来。学人说,从某某那里来。祖师便提起茶杯问学人,某某那里有这个吗?学人若不会,便诧异万分,目瞪口呆。刚要张嘴,祖师拂子便打。你现在还在看那些关于“佛性”、“真如”、“如来藏”的描述,并自己也在向别人讲述那些概念吗?那不是修行,那是生死习气,轮回胎子。真正修行,行住坐卧,直用其心,不生用想。于念离念,休息身心。于我所说,亦莫生执着诤论,道不在诤,会得自然会得,不会徒劳自困,枉受轮转。

    2020-04-02

  • 心制造问题,而那不是问题

    心制造问题,而那不是问题师父您好!有两件事请教下。一是越学佛感觉越什么事都不想做,这种状况有没有问题?二是身体瘦弱,是否放弃几年吃素的习惯。感恩解答。答:心总会制造很多问题,而事情从来没有问题。人们被心制造的问题迷惑住了,不知不觉落入了它的圈套。 当我们相信了心制造的问题,就希望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来应对它。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如何应对才是绝对正确的?是的,我们无法知道。 当人们找不到应对的方法,就去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来询问佛陀,到佛法中寻找答案。他们以为佛陀或佛法是万能的。恰恰相反,佛陀和佛法不是万能的,而是完全的无能。他们不解决任何问题,而只是试图引导你看到问题并不存在。 如果你相信了你的问题,没有人能告诉你什么是对的,因为你的问题本身并不存在。如果有的人自认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他一定是一个糊涂的人。所有的问题都是虚设的,所以,任何答案也都是虚设。如果你无法认识这一点,你就会不停地选择对治,你会向很多人会咨询,并在他们的建议中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有时,即便你听了很多劝告,你还是无法确定什么对你最好,你会纠结在那个问题中无法自拔。如果你最终选择了一种方式而正好解决了问题,与此同时,你又制造了另外的问题,如此反复,无休无止。人们迷失在问题中,从来没有去观注事物的实质。其实,这一切都是你头脑的问题,而事情本身从来没有任何问题。 你不想做事,或者想做事,这有什么问题?除非你认为他们是对的或错的。做事或不做事本身都没问题,除非你在这两个状态后面加以评判,你对它们存有目的和希望。身体瘦弱,那不好吗?如果你觉得不好,那一定是因为你吃肉或吃素吗?你认为你吃肉了,身体就一定会好起来吗?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如果你接受了你的现状和行为,那么,一切问题都消失了。就算吃肉让身体胖了一些,你认为这解决了你的根本问题吗?不,不能。你的身体还会出现其他问题,如果你对待身体的态度出了问题。不论你选择做事,或不做事,你选择吃素,还是吃肉,那都不是问题的关键,也不是你烦恼产生的原因。你之所以烦恼,是因为你对做事和不做事有评判,有功利心和得失心,因此而产生了纠结。你对吃素和吃肉有执着,导致了你出现了心理问题,而身体瘦弱,那没有任何问题。佛法或者是善知识不会告诉你做什么是对的,他只是告诉你,当你执着什么并痛苦时,放下你的执着,改变你的想法,看清观念的虚妄,别被自己的执念所骗。从执着中解脱出来,是佛法唯一的作用。如果你能安于不做事,你可以一直不做事。如果长期不做事让你不安,那么就去做事。但是最后你会发现,真正让你安心的并不是做或不做事,而是对你选择的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全盘接纳。同样,如果身体瘦弱时你很安心,你何必要增肥?身体肥胖时若安心,何必要减肥?如果身体瘦弱让你实在不安,就想办法去长胖。但是,就算你长胖了,你发现还会有很多事让你不安。长胖身体根本解决不了你的问题。吃肉吃素也是一样,就算吃素或吃肉改变了身体,你还是有很多执着和烦恼。你的烦恼不是来自吃什么,而是来自于你执着了什么。别再执著做事或不做事,吃素还是吃肉,那都不重要。发现你的执著,从那里松开,才是你要做的事。如果你想让自己真正安心,让自己的生活没有问题,那么观察你的心,不让心制造问题,或者,如果它已经制造了问题,不相信它制造的问题。凡夫迷于事,迷于问题。觉悟的人看清事情由头脑虚构,从事中直接跳出。从事情和问题中跳出,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一切都没有问题了,如果你的心不制造问题。

    2020-04-02

  • 只可顿悟,不可渐修

    只可顿悟,不可渐修师父好,佛法修证讲闻思修,又讲信解行证。请您从禅宗顿悟法门的角度开示如何为顿悟做好助道修行的准备,也即如何以闻思修和信解行证的渐修悟入宗门心地?答:顿悟法门,只论顿悟本性,不论渐修次第。渐修者,是佛之方便,非是如实之法。如实之法,只可顿悟,不能渐达。能渐达者,是名有法,非实际法。如实之法,只得自证,非意可传。意所传者,不离心想,诉诸语言,皆是文字空名,了无实义。如实之法,是自心境界,非言语思维境界所能知之。闻思修者,皆是有为,从闻思修所得,如行空中,但劳身心,究竟是幻。有为之法,诳诸愚人,以生灭心,生轮回见,转转背离真性,不得悟入真如实际。真如本性,非实有法,名为真性。经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名,一切诸法,随其灭处,是名为实。众生心识不起,是名开悟。于诸法不住不离,是名真如实际。八识转依,不断我见,唯断取着,是名佛性。不取阿赖耶识自心境界,是名解脱。不分别执着自心,不执我与我所,是名涅槃。觉悟于此,实无觉悟者,亦无觉法,是名法性三昧,又名金刚三昧,又名般若,又名了了见于佛性。实无有法名为见性也。见性者,为众生说,非为法性说。故知见此佛性者,不从闻得,不从思得,不从修得。不从信得,不从解得,不从行得,不从证得。不从增得,不从减得。不从妄想分别执着得。从不着一切法得,从不起一切心行得,从休息身心得,从无作、无愿、无相得。顿悟本心,入宗门实际,从妄念不起得,从无功用行得,从无为得,从无分别智得,从无所得得,从绝观得,从了知一切皆是自心境界得,从自悉檀得,从自证所行境界得,从不求一切法得。如是境界,非有境界,非无境界。非闻非不闻,非思非不思,非修非不修。非信非入,非解非行,无证非证。如是境界,过一切量,超一切意想分别,离一切功用助道,只可顿悟,亦不住于悟。只是默契,亦无默契想。直用直行,无疑无碍,是名禅门,又名无门。古人云:从门入者,不是家珍。所以此心只论顿悟,只可顿见真如本性,不可渐达修证。若顿悟自心,即是见性成佛,无别有佛可成。所见无疑,是名真修,亦名真证,离此之外别有修有证者,皆是增上慢者,不离自心妄想。

    2020-04-02

  • 做你自己,那可信吗

    做你自己,那可信吗?当你的生活一直是为别人忙碌时,有的人会告诉你,做你自己。当你一直执着要成为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佛时,有的人告诉你,成为你自己,你自己才是真佛。祖师告诉我们,佛不是佛,我们便认为自心是佛。做你自己,这很好,如果你真的明白什么是自己并做好自己。自心是佛,是的。你真的了达什么是自心吗?如果你能真实见到自心,你是佛。如果你觉得一直为了别人而活,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评价里,就像一个奴隶,你想为自己而活,你要做自己,那么,这个做自己,与为别人而活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你错人了你自己,你做的还是奴隶,只不过,你做的是自己的奴隶,是自我的奴隶,是无明和意识的奴隶。要想做你自己,先要觉悟什么是真正的自己。自己不是意识,自己不是自我,自己不是有我,自己不是对立于他人,自己不是执着。自心亦复如是,自心非实有心,自心非有我心,自心非心想之心。自己、自心,自我,真如,皆是妄想假名,诳诸愚人。佛说,实无有法,名为自己。实无定法,名为真如。如果你以意识之心认我为自己,你无法真正为自己活,你逃离了别人对你的操控,又堕入了自我给自己设下的骗局。若不觉悟真正自己,非但不能得自由,不能享自在,反而会更深的折磨自己。若不悟真正自己,自己会与自己斗争,会生诸妄想,会计较得失,会受诸劳苦。自己最易惑人,自我诡计多端。自己能改头换面,自己会掩饰变化。佛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欺瞒藏识,令众生认贼为子,以生死心,生虚妄见,轮回生死。认自心是佛者,亦复如是。若错认佛性,将我为心,但增我法二执,不能解脱生死。所以祖师先示学人即心即佛,后又说非心非佛。若着非心非佛,同于着即心即佛。所以祖师复云,喝茶去。做自己者,实无自己。远离自他,不住内外,超心意识,是名自己。佛心者,实无有心,无真心妄心,无可分别。无所有心,是名真心,亦名真佛。若问于真心,真心不可得。所得皆非真,所见不离妄。有无但是心,不被心识瞒。不着于两边,亦不住中间。

    2020-04-02

  • 那背后的,仍是你的妄想

    那背后,仍是你的妄想师父好,弟子向师父求证一下下面的这个方法:念那个能念的,观那个能观的,听那个能听的,想那个能想的,看那个能看的,参那个能参的,悟那个能悟的,证那个能证的。这样修行是否可以?答:如此修行,认贼为子,迷失本心,不得解脱。除了你的妄想,没有那个能念的。如果你被人教授或自认为那个能念的就是你要找的真如实相,那是你的妄想。你无法找到或确认什么是真如本性和绝对真实的东西。同样,我也无法确认什么是本性和绝对真实的东西,除非我不再执著于此。如果你问我,您怎么证明自己是对的?我并不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但是,如果你确立一个你认为正确的东西,我会提醒你,不论你认定的是什么,那一定是你的心识。没有绝对真实和正确的东西,这是佛陀证悟的实相和真理。菩提无是处,亦不着无是处,是一个修行人的真实见地和如实修行。此是自证所行境界,非闻思所能达。佛云:自悉檀。自悉檀者,自悟自修,自觉真理,不在口诤,不在思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你说,佛不是说佛性是常吗?不,那是你意识中的常,那无异于无常。佛所说常,非常非无常,超心意识。佛说,实无定法,名为无上觉性。若有是处,即有不是处,即成二法,不离分别。佛与祖师说法,但去众生执着,不立真假对错。 当你觉悟这一点,你不再去想那个能念的,你不再执着能念的,你不再观那个能念的。当你不再寻思那个能念的,所念自然不生。能念所念俱灭,是名念性空,如火烧木,灰飞烟灭,同归于空。念不可得,不住能所,念性不坏,又名无念,又名无生,又名法性。而此法性,不从思维念想见。众生心灭,法性自现。 不存在一个站在后面的观与观者,见与见者,觉与觉者,悟与悟者,除了你的妄想。在这层层的妄想之后,永远不存在一个真性,除佛方便说。那永远是你的妄想,你找不到一个真实的能观之性。但我们经常被人告知,在一切法之后有一个能生一切的本性。我们称之为“体”,而所生的一切法被称之为“相”或“用”。我们被自己的意识所骗,认为在心念之后有个真实的东西存在,在见闻觉知之后有个真如之性。不,那是你的妄想。当我说,你永远找不到一个站在后面的真性时,我并未否定真性,而是否定你认为的真性,提示你那是意想中的真性。真性超诸思维分别,非心意识所能达。观那个能观的,亦复如是,没有能观的。当你觉悟到这一点,假名观智。以此观智而不复起观。能观所观俱灭,是名观性。而此观性,非观所得,亦不离观,观与观法,俱无实性,是名无我真性,又名我之实性。名虽有异,性无不同。听、想、参、悟,亦复如是。实无听者,亦无听法,听与听者,二俱寂灭,亦不着寂灭,是名听性。而此听性,实无所有,是名无所有性,又名萨婆若海。觉悟于此,一切心行不起,一切妄念不生,莫观能观,莫想能想,莫念能念,莫参能参,莫悟能悟,绝观不住,是名无功用行,又名无为,又名无事人。但随缘过事,任运自在,直用直行,无拘无束,假名道人,又名一行三昧。名有多种,俱无实义,无实义者,是为真义。若起诸心,而生法执,于念离念,是名修行,无别修行。离于执念,法体清净,自在无碍。

    2020-04-02

  • 无功用行

    无功用行一旦你在你做的事中加入了功利的想法,你就会随时离开你做的事,而掉进利益得失中。功用思想在每个人的头脑意识深处,它主宰着所有人的行为。所谓功用心,即人们赋予各种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如经济价值,人文价值,道德价值、伦理价值、社会价值,还包括宗教价值、终极价值等。一旦你在事物上谋求任何价值和意义,你必然进入功用观念中而产生得失心理。得失心深入每个人的内在深处,各种事物的价值观念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当你认为某个行为或某件事物有价值、有意义,那么,相对于这些事,其他的事就变得价值低或没有价值,取舍由之而生,得失由之而起。功利观念深植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人们受其指使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如过去淘金者,为了去淘金,受尽辛苦,甚至失去了性命也在所不惜。如有的人为了一张画,变卖家里所有的财产。如有的人为赌博,拿自己的命做赌注。有的人因为别人对自己的侮辱而自杀。有的人活在别人的赞扬中,名誉对他来说,比命还重要。有的人为了容貌而活,如果她的容貌被毁,她会疯掉。有的人为了买打折的东西,半夜两点就去超市的门口等着。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存钱,没有什么比动了他的钱更要命的事。有的人活着,只为在别人心中落得个好名声。这种种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无不是功利思想,无不是功用观念。功用观念是衡量一个人活在事上有没有意义的唯一标尺。一个没用的人和一根没用的枯木桩没什么两样。人因为功用,遭受着一切烦恼和痛苦。佛陀说,如果你想觉悟,解脱生死,要行无功用行。无功用行需无功用心,无功用心需无我无我所心。无我我所心需要不着一切自我认定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坚定,即会产生功利思想,不能行无功用行。是非对错心强,即功用心炽盛,不能行无功用行。人我心重,即功用思想重,不能行无功用行。法执重,即功用心重,不能行无功用行。破除人法二执,远离理事二障,无功用心现前。于无功用中,方能泯除取舍得失一切烦恼。于无功利中,才得真性逍遥自在。活于无功用中,才能随所住处常安乐,才能活在当下。于无功利心中,才能行于平等,普行恭敬。

    2020-04-02

  • 关于禅宗顿悟法门的比喻

    关于禅宗顿悟法门的比喻修行就好像一个人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在这过程中,还要找到一些带有标记的特殊东西,并带着这些东西到达那个地方。完成这个任务有两种途径:一是绕一大圈,在途中找到那些有标记的东西(比喻修行的各种成果,如神通、三昧、证阿罗汉、辟支佛果等),带它们来到目的地。但是,当最后到达目的地时,发现那是原来出发的地方,而需要在路上找到的那些东西,原地全部都有。选择这种途径的人事先并不知道这个真相,或者有人告诉了他们这个真相,他们不相信这个真相。二是只要呆在原地不动就可以直接到达目的地,而且要找的那些带有标记的东西,原地全部具足。选择这种途径的人,在执行这个任务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实相。或者,他们之后知道并相信了这个实相,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修其他法门的人,就像不知道这个实相的人,他会在修行的路上绕一大圈,走很长的时间,为了寻找那些带有标记的东西,他们会迷失在途中,甚至以为自己到达了目的地。在行走的过程中,他们会停滞不前,会疲惫不堪,甚至会退失初心,放弃任务。他们有可能会碰到那些了解实相的人,但很少有人相信。他们会继续他的行程,继续他的有为修行,继续寻找那些东西,并试图带着它们一同前行,直到最后。当他们带着所修成的果实走到终点,他们发现那终点竟然是原来的起点,而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那里全都有,而且都是空洞无用的东西。佛陀示现成佛所走的修行之路就是这条道路。佛陀走过这条路后,他把走过这条路的经历和最后发现的实相告诉了他的弟子。他的弟子中有的相信了佛陀走的路,有的相信佛陀最后发现的实相。学禅宗的人,就像那些从一开始就了解这个实相的人,他对佛陀走过的路并不感兴趣,他不会去费力绕圈行走。他只是站在原地,直接认领本来现成的解脱道果。他甚至连回头都不用,他知道所站的起点就是终点。他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站在原地不动。他们之所以不去经历佛陀所走过的修证道路,是因为,他们领悟了那并不是佛陀真正希望他们做的。他们知道,佛陀希望所有人都直接达到解脱。但是,并不是每个修行人都关注并相信佛陀所发现的实相,而是都迷失在佛陀发现真相的过程里,迷在那些有为和因果里。佛陀虽然通达世间一切道理,但是,几乎所有的道理与实相都没有关系,那都是幻相里的因果,那是引导众生去恶从善,步入修行,觉悟实相的故事,而众生却执以为真,迷在了那些因因果果枝枝叉叉的道路上。众生相信了佛陀的故事,却忽略了悟佛陀最后领悟的真理。虽然最后他们也会觉悟佛陀的本意,了解到实相,走回到原点,但他们发现在这之间所做的一切全属徒劳。如果他们早就明白这一点,就不用费那么多周折了。黄檗禅师说: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又说: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又云: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佛陀证悟实相后说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又说,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即便佛陀如此清楚地表达了这个实相,还是有无数人相信佛陀所走过的路,相信那些有为和因果,相信三昧和神通,相信佛陀为了引导众生修行而讲的故事,愿意按照佛陀所讲的法去一一探究,去实证每一个幻相里的故事,认为只有那样,才能真正的成佛。然而,那不是佛陀真正想告诉大家的。佛陀真正想告诉大家的是,我走过的路,你可以不必再走,除非你误解了我。佛陀说,你们不用去成佛,不用任何修证和寻找,但能歇下狂心,佛心自现。佛陀说: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佛陀说:但无妄念,即如如佛。佛说: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佛说此心,犹如圆觉。圆觉者,圆觉普照,无始无终,无修无证。这两种途径,正是佛所说法和禅宗示法的不同特点。佛称这两种修行的方法叫做言说法和如实法。佛陀说法,诱导初学而入圆觉,祖师开示,直指人心,不历地位,顿悟本心,直成佛果。

    20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