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自己,忘了自己

    成为自己,忘了自己如果你是一个母亲,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你对儿子没有主宰权。即使不是你,他仍然会选择任何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间。他找到你,正是因为信任你不会操纵他。他来就你,就是相信你会将其从无明壳中放逐。成为一个真正的母亲,那是你对儿子的承诺;忘了你是一个母亲,那是你对自己的责任。如果你是一位父亲,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他的生命来自他自己,而不是你。他不通过你,通过任何人,任何物都能来到这个世间。因此,不要把他当成你的所有物。不要打造、规划、期待他,忘记你对他的拥有权,将他的真身还于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是你对儿子的意义;忘了你是一个父亲,那是你对自己的意义。如果你是一位丈夫,你不是你妻子的所有人。除了呵护、理解、尊重她,你无法给她任何爱。除了陪她走到人生的终点,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你们二人逐渐泯除自我,你们的婚姻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有更大的考验。成为一个真正的丈父,那是你对妻子的报答;忘了你是一个丈夫,那是你对自己的答复。如果你是一个妻子,除了照顾你的丈夫,陪伴他,让他没有任何压力地活着,你无法成为一个更好的妻子。除了与他偕老,你无法给他任何承诺。撤除对他的监控和管制,你会得到一个好的人生伴侣,而不仅仅是丈夫。成为一个妻子,才不负你的丈夫;忘了你是一个妻子,你才不会辜负自己。如果你是一个老师或师父,理解、相信你的学生,不轻易打击他们,是你对他们最好的教诲。甚至,如果你能从他们身上汲取生命的智慧,你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成为一个好老师,那是你对学生的报答;忘了自己是一个老师,那是你对自己的一份答卷。如果你只是一个游子,一个过客,不要只顾着寻找远处的风景而忽略了脚下的路和脚上的鞋。路边的石头和花草才是你最需要照顾和欣赏的。你的双脚才是你从始至终的目的地。将路走成道,那才是一个行脚人的光芒。如果你是一个道人,除了像雾像雨又像风,你还能是什么?除了所到之处泯踪迹,你还能留下什么。除了任心无寄,你有何物寄天心?除了随心飘洒,你于何处有庄严。如果你是一棵树,你一定扎根泥土,莫向往空中。如果你是一片云,你必漂浮空中,你不必追求厚重。如果你是流水,你必流动于万形,柔弱于万物。如果你是一颗石子,你必朴实安静。如果你是一只蚂蚁,谁能阻止你来来回回移动?如果你是一片树叶,风把你吹到哪里,你就到哪里,你根本不会去对抗,你完全不必有自己的意志。你是什么就安于什么,那是你的法宝。先做好自己,再放下自己。先成为自己,再放手自己。先发现自己,再发现无自己。做好自己,你的生命成就了一半;忘了自己,你实现了圆满。做好自己,你会照顾好自己;忘了自己,你才能照顾别人。做好自己,你才可能成为一道光;忘了自己,你才能成为空。

    2020-06-23

  • 佛乡

    佛乡当你的念头不停地奔波,即使你躺在床上,你也是到处流浪。如果你的思绪到处奔跑,即使你身在芬芳四溢的花园,你仍是在荒原。琉璃地从来不在天上,佛国并不遥远,弥勒不在兜率天。把你的念头拉回来,你立刻变成文殊师利童子。把你的思绪丢掉,你立刻站在琉璃地上。从你头脑的城池中走出来,你立刻登上涅槃城。法华经中有一个故事,一个穷子离开了他的父亲和家园。他到处流浪,为人打工,伶俜辛苦,五十余年。这是一个譬喻。一切众生,皆如穷子,舍心逃走,在自己的妄念无明中迷失、流浪,寻找。奔波、辛苦于妄想,住于种种分别执着,犹如穷子,被雇卖命,不知止息。你到哪里去找你的家园?你的家园不在外面的方所。你到哪里寻世外桃源?世外桃源不在你的大脑中。你的伊甸园不在天上。如果你正在走路,那条路就是你的家园。如果你正在吃饭,那饭桌就是你的阿迦尼吒天。如果你正在河边坐着,那条河就是你的伊甸园。如果你在树下乘凉,那树就是你的波利质多树。不论你和谁在一起,只要你没进入妄念,你身边的人一定是六翼天使,是你的护法神,是你的贵人、善知识,是你的手足、眷属。何处是你的归宿?你的归宿不在大脑中,不在念头里,不在天上,不在幻相中,不在流浪里。当你止息妄念,那里就是你的归宿。当你心不外驰,你便是穷子回家。当你满足于当下,千金难换。当你不再奔波,你的足下步步莲花。当你不再寻找,你脚下的路变成七宝大道。你尽可以住于妄想,浮想联翩,只要你不在其中建立什么,只要你不迷失其中。你尽可以在树下、路边、桌前、床上构思,你也可以在善法堂与人论义,但是别忘了,你的想象与词语中什么都没有。于妄念中出离,住妄想境而无执,那是你真正的佛乡。

    2020-06-12

  • 但能无心,即是至尊

    但能无心,即是至尊昨天的事交给昨天,今天的事交给今天,明天的事交给明天。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总是天的事,天的事,交给天,我总无事。身体的事交给身体,念头的事交给念头,不论是身体,还是心念,那总不是我。它们的事,交给它们,但无干涉,我总无事。人的事交给人,物的事交给物,日月交给日月,山河交给山河,它们总会管理好自己。让它们照顾自己,我总无事。你的事交给你,他的事交给他,我的事交给我。我管好我的事,你管好你的事,大家无事。物物各行其道,物物总是无事。此物行彼道,彼物行此道,彼此道乱。你管我,我管你,其事交织,其人忧闷。以有心故,而有事。因有事故,复生其心。心事互增,以至无穷。若将事交出,心即得自在。若将心放下,事自轻无。学道人,但向无心处悟,一切事自泯。但将事交给天,心自无。昨天的事交给昨天,今天的事交给今天,明天的事交给明天,将事交给天,我总无事。我若无事,何有其心?我若无心,事将何处放?你的事交给你,他的事交给他,我若对此绝对放心,能有何事?谁有心,谁有事。谁能无心,谁无事。谁悟无心,谁是至尊宝。谁得无心,谁是如意郎君。谁有心,谁有我。有我,复有你,而有他,更有我他之事。有你有他,一团乱麻。我若无心,自无你他。无你无他,何来你他之事?若将你他放下,我何其轻!我何其潇洒!心无你我他,我不复为我,而尽是我。若悟无心,如雨飘零。若得无事,如空澄清。若了无我,天地一沤发。将事放下,心即放下。将心放回心脏,事即无处安扎。无心何处不是家?无我何必更寻他?

    2020-06-12

  • 离假即心真

    但能离假,即是证真,非实有真可证    师父好,你在文章里说本觉不可觉,本觉不可觉的境界,如何证明有这样的境界呢?如果说本觉不可觉的境界非有无。那如何证得这一境界呢?祈求师父开示。答:说本觉不可觉,只是随顺世谛,方便假说,非可证明,亦非定论,不可执着。诸法实相,唯是诸佛自证圣智境界,非是言语思维所能了知,亦向外人道不得。如欣醍醐,其味自知。百般形容,非是其味。说本觉不可觉,为破除众生着于佛性以有觉为觉,着于觉想,住于觉,于本性中妄见为觉,故而破除之。众生立觉,是妄非觉。故诸佛祖师方便破之,说名本觉不可觉。若欲证得本觉不可觉,但见觉不可得,觉不可住,即可自证,非逻辑思辨乃能证也。但能离假,即是证真,非实有真法可证可知。若执证明,仍在觉知妄念中。若认觉不可觉,还同于有觉。若说有觉,即不离妄想情识,不出生死无明之心。故说觉与无觉,都于向上事上了无交涉。若欲证明,只此证明心,即是妄。若说无妄,仍不离妄。所以佛法难会,佛法难知,佛法难学。故云,一切皆如舍利弗,共思度量,不得测佛智。何以故?过在以思维心测度,以分别心思维本觉。我如是说,你如是知,亦不得执所知,亦不得住于知,方有少分相应。只可言默契或相应,不可言证明。若有我,有法可得,则有证明。若无能无所,则不需证明。执著证明,诸佛皆妄语,无人能证明。诸佛祖师不立一实法,故不证明一法。只随众生所执着知见、妄想、情识方便建立,方便破除。众生立真,诸佛破真。众生着假,觉者破假。虽无有实法可见于真,但可自证一切不真。自证一切不真,即是真也。此真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亦不可执持,假名为真,假名得道,假名实相。通达于此,说名本觉无觉。本觉无觉者,无觉不觉,非觉知之觉或是不觉,不可思议,离于两端,契不二性。

    2020-06-12

  • 原来无事

    原来无事你的生活中有大事吗?没有。所有的大事,是你心里把它看大了。你在意什么,什么就成了你的大事。天大的事,在一个觉悟的人眼里都是小事,是平常事,是不重要的事,是无事。如果一个人心中还存有一事,不管大事小事,他都活在幻梦中。觉醒的人心尚不有,何况其事?你执着什么,什么对你就成天大的事。天大的事,只对世间迷人而有。世间种种大事,只对梦中人说。从梦里醒来的人,我尚不真,何有其事?世人执着生死,所以,和生死有关的事,都成了天大的事。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种种琐事,无不是大事。人不觉悟,心中总有一二事,百十事,千万事,存于心中。百年生命,忧万年心。道人看破生死,非但世间一切事看淡,连生死也不再执着。古人云:生死事大。此事大者非言生死之事重大,而是说看破生死,解脱生死,觉悟生死虚妄,了悟无生,此一事大。不可混为一谈。世人以着我故,所有与我有关的事都为大。种种大事,盖覆真性,昧却本来,使自在人身陷入种种牢笼。觉者以平常心面所有的事。非但无大事,连小事也无。圣人虽心中无事,非是怕事。遇事随缘,不强求,不违逆,不较真儿。和其光,同其尘,是法住法位,不坏世间相。非胆小怕事者之类也。人不悟道,心中有一事所重,则草叶可起劲风,滴水可成沸汤,一钱可成巨债,一语可成重伤。一物可成囹圄,一念可成地狱。人心通达,则法法通达。智性无碍,则一切无壅。若心中有物,则物物为障;若心中存法,则法法窒塞。通达诸法性,莫被物相累;知世间如幻,不被事相缠。善知识,你心中可还有事?若有事,必是梦。梦终是幻,不可当真。莫被梦事冲昏了头脑。你心中还有大事否?若有大事,必是有所着。一切皆空,无法可住。莫于无住法执于有住。梦中事,皆是妄,醒来无事。执于事,必是癫狂。静观之,原来无事。

    2020-06-12

  • 如何获得究竟的安宁

    如何获得究竟的安宁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在心里计划着未来,规划着种种适意的生活,想把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头脑里,以求心安。殊不知,那样的规划和掌控非但不能让我们心安,反而把我们一次次带离当下,把我们带到无尽地忧虑、恐慌和不安之中。同样,有些人靠回忆一些美好的过往而充实自心,让自己获得安慰和宁静。而回忆过往同样会把我们掳获到忧郁和情绪的起伏中,让我们饱受不安。一切都无确定性,诸法无常,而头脑更加无常。无常的心念企图在无常法中寻觅真常,所以必然落空。安宁从来不在未来或过往中,不在头脑的想象和情绪的满足中。安宁从来不在任何的规划和安排中。安宁就在你眼前正呼吸、正观看、正倾听的当下。安宁就在你出离妄念的刹那。安宁就在你解散规划的瞬间。安宁就在你满足于眼前所有,哪怕只是一扇窗,一株树,甚至是一张病榻,一间牢房,你一生最后一次呼吸中。你什么时候满足于当下,你什么时候见佛,你什么时候解脱,你什么时候开悟,你什么时候安心。你什么时候满足于当下,你的千里跋涉结束,你参禅访道完毕。警惕自己被妄念带走,带到它编织的安心境遇中。小心被心带到未来,带到大脑的池城,那里泱泱无边,空旷无物,除了幻景,除了无明。你此时不安了吗?如果你不安了,你一定离开了当下,进入了未来。回来,回来,回到你的本位,回到此时、此地、此人、此物、此情、此景中来,莫着彼时、彼处、彼人、彼物、彼情、彼景中。回到此时此处,而不住此时此处。回到此情此景中来,而不贪此情此景。此时你又在寻觅快乐,追逐幻尘,追求感觉吗?那里什么都没有,回到当下,回到寂静中来。寂静者,非有觉受寂静,非是感觉寂静,非实有寂静法,但无妄念、颠倒、烦恼,心不住法,假名寂静。安宁不在别处,就在眼前当下。你想获得究竟的安宁吗?从斑驳陆离的未来幻梦中醒来。你想获得真正的安心吗?从种种的构思、期待中醒来。这个世间没有更重要的事,除了回到当下。练习回到当下,习惯活在当下,养成活在当下的心灵质地。那是世间唯一的至美。

    2020-06-12

  • 解释

    解释解者,肢解分离。释者,割裂迫害。解释是头脑的技俩,是我执的羽毛。解释但诳小儿,欺诸无智。解释穿着它华美的外衣,在无智的头脑前招摇撞骗。解释用它巧妙的舌头,编织美丽的借口,糊弄那些喜欢语言的人。于实相前,解释无力量,解释如扑空。解释在识,解释属妄,以妄逐妄,妄幻无穷。解释画限,限于影像。影像中转,不见实相。当一个人要突显自己,他会拼命地解释;一个人想要被大家认可,他会尽其所能地解释自己;一个人想被别人理解,他会不停地做者各种各样地解释。解释只有一个原因,因为我。以为有我,所以才于空无中分割出自己。当我们向别人解释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时,仔细观察是什么在让你不厌其烦地解释?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谁需要得到理解和认可?自我。当你要解释一件事,那很辛苦。解释要人命。解释者,越描越黑。解释者,越说越远。解释,纠缠于头脑。解释,缠缚于二法。解释者,被文字所缚;解释者,被名相所累。解释,解释,知解释氏,毒灭我佛。解释者,害佛,害法,害僧。解释者,徒劳无益。解释者,背道而驰。大道不可触,大道不可释。大道直用心,但无分别想。解构于实相,分释于空无。是人正颠倒,是人正迷醉。实相不可解,真性不可构。空无不可分,空无不可释。丢弃解构衣,穿于智慧铠。莫陷知解坑,解脱自然成。你还在向人解释吗?请停下来。你还执着于文字说法吗?请默然而止。解释千万句,不如懒身闭目。各述不二门,何如净名默然。有二菩萨,于七万六千岁,以无碍辩才互相问答,而不穷尽。普光如来见之告言:善男子,勿于文字言说而起诤讼!凡诸言说,皆空如响,如所问答亦如是。善男子,佛法是寂灭相第一之义,此中无有文字,不可得说,诸所言说,皆无义利。是故汝等,当随此义,勿随文字。是二菩萨闻佛教已,默然而止。过去祖师皆达此意,所以于诸学人正问问题时才有转身回寮,拂袖而去等。解释如牦牛爱尾,不知停息。解释如鬼打墙,走不出那幻圈。解释让明眼人笑。解释转加悬远。佛与祖师,百般说法,能尽解释,只为引导学人离于知解,直用直行。千经万论,无量法门,诸多方便,都是把学人从头脑的幻城中领出,从文字的稠林里带离。若人解释实相,是人不达实相;若人解释佛法,是人不会佛法。听我歌言:莫解释,莫解释。释迦一族多舛途。终日被他利刃解,是名娑婆现悲苦。不解释,不解释,解释如同自割身。昔日歌利王游猎,肢解佛陀金刚身。金刚之身难知解,所以还复无伤损。若欲应于第一义,莫贪嘴舌与口吻。口中有剑舌涂毒,闻者皆死背真如。会说法者将手说,会听法者将鼻听。话下尽是冤死鬼,不向舌边是活处。

    2020-06-12

  • 回到当下

    回到当下佛陀所有的教法,都是引导你回到当下。种种法门,都是把你叫回当下。当你知道回到当下,你的修行才刚开始。当你能回到当下,那才是真正的觉悟。没有别的解脱,除了一次次地回到当下。没有别的成就,除了自觉回到当下。开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除了言下。见性不可能在三世中见,除了言下。除了回到当下,没有别的实相。除了回到当下,你不可能见真佛法身。念中除了故事、幻事、不实之事、生灭之事,更无别事。从妄念中出来,一切苦毕,现证涅槃,没有别的涅槃。种种规划预设,皆是骗汝心识,牵你入生死。从种种规划中跳出,是你唯一的蓝图,没有别的蓝图。诸佛常乐我净不在别处,从识心住著中一念出离,是名顿悟菩提。离开当下,是名为迷,是名众生,是名三途,是名六道,是名娑婆;亦名烦恼,亦名生死,亦名有为,亦名虚妄,亦名颠倒,亦名无明。回到当下,是名为觉,是名为佛,是名出三界,是名佛国,是名极乐;亦名菩提,亦名涅槃,亦名无为,亦名无住,亦名正念,亦名般若。所以一念觉,即佛。觉从何觉?从不住念,不住烦恼,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中觉;一念迷,即众生。迷以何迷?以念逐念,念念分别,种种尘劳妄想,不知止息,故名为迷。迷之与觉,亦无实法,究竟之性,悟尚不得,何况迷之?妄念顿息,慧性现亮,是名燃灯佛受记,是名日月光佛出现于世。一念转身,从意识种种罗网中抽身出来,回到当下,是名央掘摩罗立地成佛,亦名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又名龙女成佛,亦名天女十二年中觅女人相不得,亦名于三界不现身意。人类没有别的前途,除了回到当下。众生没有别的归宿,除了回到当下。修行者无别法器,除了回到当下。觉行者无别行持,除了回到当下。当下者,非实有当下,不住于法,假名当下。若有所住,即是有住,非当下也。故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当下者,不可思,不可想,不可意识知,不可以心想识。若可知可想,即非当下。当下者,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超诸概念,绝诸分别,非法非非法,是名当下。种种言说,如涅槃、法性身、无生寂灭者,当下异名。名虽有别,不住非异。诸佛如来种种施为教法,只教汝回到当下,离心意识,不住心意识,不着心意识。八识成四智,应物任随形。不住见闻觉,超然登佛地。祖师种种手段示现,皆是叫你从自心正编织的故事中出来,回到当下,回到桌边、筷下,回到枯藤、老树、昏鸦。回到六根门头来,回到知上未立知来,回到见上未生见解来,回到觉上未生觉想来,回到闻上未分别闻中来。布施波罗蜜者,布施过去心,布施未来心,布施现在心,回到正恁么不恁么,正看无看,正听无听,正八顾不八顾时。禅定,是回到当下的力量;智慧,从概念、时间、名相、住着中出来,如实知见,如是能行,是名智慧。只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名回到当下,亦名读法华。古人云: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又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又云:拟心即错,动念即乖。何以故?离当下故?不拟心如何?早拟心了也!回到当下,此是一切修行人之大明咒,是无等等菩提,是诸佛通道,是十方涅槃路,是诸苦毕尽处;是石巩慧藏禅师牧牛法,是药山石头上坐,是船子二十年来所明大事;是养圣胎,是僧家本分,是自解做活计,是摸到生身鼻孔,是汝父母未生汝前本来面目。诸行者,只于此一事上做功课,回到当下,胜读十二部经论,胜一切修行,是无价珍宝,是无上福慧,是真摩尼珠,是万德庄严。

    2020-06-12

  • 莫堕断灭

    莫堕断灭问:师父您好!我有一疑问,请师父开示。我一直听您讲法,您一再提到一切万法都是概念,都是从头脑而出的念头,是念头执着它自身而造成的幻觉。如果实相如您所说,念头从大脑而来,是不是只要大脑死亡,念头止息了,就不会再有意识,不会再有生死轮回。比如植物人,是不是就是法身的状态,或者说,如果我们能有一种技术,切掉大脑,我们就彻底从意识或生死中解脱?答:这种见解是一种典型的外道断灭论。法从心生,事从念有,这只是一种方便说。意识给我们的感觉像是来自大脑,但并不是。“大脑”本身就是一种妄想和错觉。意识是一种错觉,大脑更是一种幻象,它们本身都是妄想。意识又称第六识,他其实是阿赖耶识的另一种名称,一种作用而已,而阿赖耶识还是一种妄想,它自身并无实体,并不实有,是如来藏自性真如所起的一个幻用。体是一体,用成两面。觉则为智,迷即成识。万法非从念起,而从自性而起,起唯幻起,实无起也。正幻起时,它执着于自身,即是我相,又名为识;它看破自我虚妄,识非实有,即名般若,又名为智。而识与智,皆不可得,唯一真性而已。意识或阿赖耶识并非来自大脑,而是来妄想,来自空无所有,来自如来藏,来自佛性,种种所说,不离文字方便,即六祖所说“真如自性起念”。或者也可以说,意识本无来处,无生处,故云来自空也,来自性也,实无来处也。意识者,即非意识,是名意识。佛恐愚人不解,执意识为佛性,故不演说之。当它执着于自身所现的幻境时,妄见身心及其世界,便起幻用,众缘假合,说名五蕴。五蕴者,非实有体。无论身心,还是大脑意识,都是虚妄的,本自无生。既无有生,何须灭之而求解脱?既知于幻,不须更灭,本自寂灭。所以六祖大师云,外道所说不生不灭,乃是断灭,自心妄计所为,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所以,就算你割掉大脑,自心执着自心所现境界的习气如果没有消除,阿赖耶识还是会执着于它自身,妄见有我,还是会轮回生死,不能解脱。不会因为切掉大脑或死亡,就能无念而解脱生死。如果那样的话,一切众生不须修道,随便造作,死亡之后,一了百了,自然解脱。如六祖言:“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如是见解,拨无因果,入于断灭,妄起邪见,恶业所缠,被识所牵,堕于恶道,无量劫中,不得出离。所以,修行就怕堕入凡夫外道或二乘邪见,不可不慎。修行之人,不可持此见解,一切断灭,不了真性,认贼为子。或知解自心是佛,将识为性,妄言一切皆空,无六道、无三途,放逸造作,亦不修行,自召恶果,无人能救。自错犹可,以此示人,罪过无量。古人云:豁害空,拨因果,莽莽荡荡召殃祸。所以圆觉经云: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如何不迷闷?通达念性本空,不住有无诸念,妄情不起,久久有功,不随业识所转,即得解脱。

    2020-06-01

  • 何必问心

    何必问心问:顶礼师父,请问,心中心法与禅宗一样吗?答:一切法不离名相分别,皆从意识思想而生,拟思即差,天地悬隔。说心说禅,已是虚妄,更于何处求同求异?问:若将心中心法作方便助道可否?答:知本方可行道,若不识本,穷劫所行,不能达道。问:您对心中心法有何看法?答:心尚不有,何来心中心?问:没有真心吗?答:真心非有无。问:那什么是真心?答:有所是,则非真。问:不是呢?答:是尚不立,何来不是?问:请师方便指示真心。答:若有指示,即是骗你。你若急走,何必问心。    问:师父好,亲人故去,如何做佛事,诵何经典,能够为亡灵祈福,超度苦海?答:这个世界上每天每个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灾难发生,都有人死去,这似乎是一种不争的事实,但这是真的吗?不,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任何生命出生,如果没有任何人生,哪里会有人死去。生死是凡夫以无明妄想心看到的假象。所以,当我们的亲人去世时,不要以为那是真的。我尚非真,亲人岂实?若以为真,何用修行?复修何行?何免轮回?何异颠倒凡夫之所见?只有一个还在幻梦中妄见有生有死的人,一个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一个认为实有生死的人,才会起心为亲人超度祈福。古人云,一念情生,即堕三界。只有一个深陷无明的人,在自己的妄想中轮回而不觉的人,才会起心为人祈福。当这样的人为本来无生的幻化中的人祈福时,除了他自己因这一念妄想而堕入轮回和生死外,实在没有一个人因他的善行而受益。除了他妄想中的众生被他妄认为超度外,真实中没有任何人被他帮助。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认为世界上哪里发生了灾难,死了多少人,发心为往者祈福超度,这虽然看上去是一种善行,但这是虚妄的,事实上,这是一种妄想。随顺世情,说名故逝;论第一义,生尚不得,何有亡也?以世谛论,生死循环,无有终始,娑婆极乐,虚空世界;以般若智,法身尚是空名,何有一法是实?故经云:若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尽皆消殒。何以故?以一切法不实故!如实观察没有众生生,没有众生灭;没有我,没有人,没有法,没有生,没有死,但有言说,不离妄想分别,自心的一切妄想熄灭,是名第一超度。如是灭度一切自心妄想,而实无众生得度者,是名第一祈福。所言第一祈福者,实非第一祈福,是名第一祈福也。

    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