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师的快乐
禅师的快乐禅师你好,你快乐吗?禅师说:我快乐。你怎么快乐?我坐在那里就很快乐。坐在那里快乐什么呢?我坐在那里快乐我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很快乐吗?不然呢?您不是因为想到什么或拥有什么而快乐吗?不,如果我因为想到什么而快乐,那后面一定会有烦恼。如果我因为拥有什么而快乐,当我失去它们时,我就不快乐。而我一定会失去我拥有的,我一定会变得不快乐。您没有任何事,也不拥有任何东西,真的很快乐吗?禅师:你拥有一切真的能快乐吗?你会满足你拥有的吗?居士:不能,不会。禅师:你愿意拥有一切而心有烦恼吗?居士:不愿意。禅师:如果一切事都让你开心,但就有一件事让你很烦恼,你还会开心吗?不会。禅师:我也一样,我正是因为心里没有任何事,所以很开心。居士:但是别人可能不是这样,别人是因为有什么事而开心。禅师:是啊,所以,在他们开心之后,还会烦恼,还会担心,还会痛苦,还有很多不如意,不满意,不知足。他们的开心是建立在无限的烦恼上。你愿意有那样的开心吗?你觉得那是真正的开心吗?不是。您除了坐在那里就很开心,其他的时候呢?禅师:我吃饭时也很开心。您吃什么都开心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吃我喜欢的。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也不会因为吃了自己不喜欢的而难过。只要能填饱肚子,我就有足够的理由开心。您还有没有其他开心的时候?我走路的时候就很开心。我躺在床上的时候也很开心。我和别人聊天的时候也很开心。我似乎没有什么时候是不开心的。我看电视剧,看电影,看小品、相声,听音乐,玩游戏时,很开心。我开心不是因为我一定要有这些,没有这些,我一样开心。您还喜欢做这些事?我为什么不喜欢做这些事?居士:我以为禅师只是喜欢诵经、打坐、讲经说法,不问世事呢?禅师:我当然喜欢诵经和打坐,讲经和说法。对我来说,哼着一首流行歌曲,就是诵经。坐在水边听流水声就是打坐。和朋友在一起讲笑话就是讲经。逗别人开心,就是说法。对我来说,做任何事,都是本分事,是趣事,是佛事,是庄严事,是禅事。居士:真的没有什么能让您不开心吗?禅师:谁知道呢?我又不执着一定要开心。如果我忽然感冒、得了重病,或者被人撞到了,我的身体受伤了,我也会难过。但就算那样,我也没有理由烦恼。疼痛、难过和烦恼并不一样。疼痛、难过,只是瞬间的情绪,它们不会笼罩在我的心上。但是如果我选择烦恼,那就是我自己想伤害自己,是我自己愚蠢。如果我说,我被人骂了,都不会烦恼,那是因为,我没有住在被骂这件事上,没有因为这件事而耿耿于怀。我之所以能不以为然,是因为我知道那不是真的。居士:您能给身边的人一些获得快乐的建议吗?禅师:快乐是不需要寻找的。你本来就很快乐。当你想要更多的快乐,你变得不快乐;当你满足于你的现状,你就会很快乐。
2020-05-07
-
你什么都不是,方可建立万法
你什么都不是,方可一切皆是一旦你觉得你是什么,你开始烦恼。你觉得你是谁,你开始因为这个身份而执着。你不是一位母亲,如果你执着你是母亲,你就会被你的孩子捆住。你不是一个领导,如果你自认为是领导,你会认为你有权管理别人,你会因为管制而处处受阻。你不是一个儿子,如果你执着自己是谁的儿子,你就会不停地索取,期望和要求,你会被你的父母和家庭捆绑。你不是一个智慧或愚笨的人,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聪明或愚蠢,你会丧失本有的天真和快乐,你会被虚幻的聪明和愚笨遮挡本有的光明。那光明完全与聪明呆傻无关。你不是什么。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什么,你被你的头脑所骗。一旦你觉得自己是什么,你开始迷失,这迷失会将你带到很远很远,远到无法醒来。你一无所是。只要你觉得自己是什么,那一定是一个妄想,是一念无明,是一种错觉。你一无是处。若你自认为有一是处,那必是我执,我相,我见,我所。若你执自己一无是处,那同样是一种是处,不离我相,同于我见。你不是众生,不是佛。不是凡,不是圣。不生,不死。无束缚,不解脱。不犯,不戒;不乱,不定;非动,非静。非垢,非净。不有为,不无为。你通达自己一无所是,才能觉悟一切皆是。你了了见于究竟无我,才能如实知见真我之性。你若有一法不空,不得萨婆若,不得摩诃衍,不得见真如。经云,若不见一切法性空者,不得见佛性。能非一切,即是一切。所以经云,佛说世界者,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见无一法,即真实法,无离此外别有真实之法。所以真正达空者,即达实相,即见佛性,即真解脱。非离空外别有实相,别有解脱。你无所是,无所不是,无是无不是,是名为空,是名法性,名为实性,名为真如,如是等名,亦皆是空。空者,非空非不空,不可思议。你什么都不是,方可一切都是;你什么都不是,方能建立万法。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又云:从无住本,生一切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所以云:你即心即法,即身即影,即水即波,即空即色,即识即智,即体即用,即法非法,即佛即众生,即你非你,是名为你,是名为性。你非心非法,非色非空,非身非影,非水非波,非色非空,非识非智,非法非非法,非佛非众生,非你非非你,是名为你,是名为性。虽如是即,而不做即想;如是非,而不做非想。心不住法,亦不住无住,是名真实通达诸法之性。
2020-05-07
-
五门功课
学山禅堂新五门功课一,坐禅(四十五分钟)二,行脚(四十五分钟)三,一物不为,又名睁眼静坐、发呆、无事独处(四十五分钟)四,读诵楞严咒(至少五遍)五,精读三经三论(三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维摩诘所说经。三论:达摩祖师血脉论,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临济语录。六部经论都要学习,每天至少精读一个小时,读经论的顺序可以自行安排。)以上五门功课为必修课,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适当调整,以能安住身心,又不紧张疲惫为度。做功课的时间或多或少,但五门功课每天都要坚持做,日积月累,则见定慧之效。又:经论部分以此六部经论为必读,其他禅宗经论,如诸佛集,祖师集等,大家可自由选读。其余时间,吃好饭,睡好觉,做好自己当下本分事,无论做什么,都尽量保持专注和觉知,将修行与解脱延伸扩展到生活中的每一处,每一刻。修行不离生活,生活不远修行。但用本性,直用直过,随用随空,不必过多思量纠结,更不必于意想知解中讨真理。一切人与事,勿牵挂,勿担忧,少操心,少控制,把一切交给因缘。心常正念,直成佛道。
2020-05-07
-
拥有真正安心的能力
拥有绝对安心的能力拿着手机不是绝对危险的,但是,当你放下手机就感到无所适从时,你很危险。放得下手机,却去抓取别的,你一样没有离开危除。需要不停地做事才能安心,你永远是一个心灵的瘸子,尘境与识心就是你的拐杖!根识境界无常,当它们丧失时,你会进入恐怖的深渊。做事或者看别人的修行而感到安全,那不是绝对的安全。放下手里的一切,坐在或躺在那里什么也不做,你才是绝对安全的。能一个人独自生活,不一定会没有恐惧。不能一个人独自生活,那你一定会随时进入恐惧。当你休息六根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就算天花板掉下来砸到你,你仍无损伤。就算你上无瓦片,下无立锥之地,你仍旧无比安全。如果你不能休息六根,你的房子坚如磐石,有无数的护卫保佑你,有无数的娱乐陪伴你,你仍然无比危险。危险不是外在事物对你的伤害,而是你深深地执迷什么,死死地依赖什么,牢牢地向幻境打捞什么!当你看着什么或听着什么,读着什么或体会着什么,做者什么或想着什么,与某人或某物在一起而感受到无比的安心、安宁、充实,要知道,那不是真正的安心与宁静。当你无论在哪里,闭着眼或睁着眼,看着什么或不看着什么,做者什么或不做什么,你都无比安心,毫无条件地安心,那才是真正的安心。真正的安心与宁静来自无依。当你无所依而依旧安心时,那才是真正的安心。无条件地安心不是天生的,那需要方法和练习。愚痴地人自己不去练习,看着别人安心,以为自己也拥有那样的安心,但是当他无所事事时,他立刻不安。智慧的人看到无依而安心的人,去向他学习方法,而立刻练习。通过长时间正确地训练,真正掌握了安心的方法,获得了安心的能力,实现了安心。懒惰放逸的凡夫,不能割舍六根的快乐,只会欣赏羡慕觉悟者的安心,而从来不想自己去获得那样的安心。真正的修行者,不想再被虚妄的六尘境界愚弄和欺骗,让自己生活在不安中,他们如实实践圣人的教导,从而实现真正的安心。
2020-04-28
-
我宁静的生活从今天开始
我宁静的生活从今天开始我宁静的生活从今天开始。过去,我活在动荡的心识中,迷失在感觉的世界里。从今天开始,我不再被心识所骗,也不在感觉中寻觅安宁。过去,我生活在妄念的世界里,内心经受着情绪的颠簸,疲惫不堪。从今天开始,我看到那些妄念毫无力量,只要我安静地坐下来,它们不一会儿就消失了。过去我生活在担心的世界里,担心这,担心那;担心这人,担心那人。担心这发生,担心那发生。当我担心时,我一点也不快乐,我很恐惧。从今天开始,我看到一切都自有其道,我的担心除了让自己经历恐惧以外毫无意义。我放下所有的担心,我相信一切事的发生都不会有丝毫差错。我变得轻松、安静、恬适。过去我依于六尘而活,我活在识的幻城里,我用识食不停地喂养自己的贪心,不论我如何填补,我依然空虚。从今天开始,我安于寂寞,转于所依,不住声色,不贪识食。我静静地坐在藤椅上,享受四月的和风。我行走在溪边,聆听溪水的叮咚声。我开着窗睡觉,星星照亮我的庭院,群鸟为我的清晨送来和鸣。这一切虽然如此平淡,但是于我却分外丰盈。就算没有它们,我一样能安静地坐在任何一个角落。过去,我匆匆地走路,忙忙地做事,急急地吃饭,快速地说话,我的心就像一颗子弹,一直在空中飞。从今天开始,我慢慢地走路,稳稳地做事,缓缓地吃饭,妥妥地说话。我的心就像石头落地,不再如毛絮上下飞舞。过去,我待人冷漠,急躁敷衍,我从来也没有感受到慈心带来的幸福。从今天开始,我不再怒视于人,不再剑拔弩张。我已经没有力气再去对人大喊大叫,也没有力气伤害自己。我的生活从今天才开始。我颠沛流离的日子从今天开始消失。我过去活在紧张、对立、荒漠中。从今天开始,放松、和谐、理解之花在我心里绽放。我过去一个人站在山顶睥睨一切;从今天开始,我更愿躺在山谷里做一粒尘埃。我过去与这人诤论,与那人诤论;向这人解释,向那人解释;做给这个看,做给那个看。从今天开始,我再也不想和任何人诤论,也不再向谁解释。我对一切放心,我对一切尊重。从今天开始,我要过心安理得的生活。过去不可追,从今天开始,我想过安宁、自在、无依的生活,直到永远,永远…
2020-04-28
-
和一切解除关系,和自己建立关系
和一切解除关系,与自己建立关系狭义的婚姻关系只存在于男女关系中。而实际上,人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婚姻”契约关系里。不论哪种契约关系,它的实质都是恐惧、空虚和抓取。当你要建立并确定一种关系,你将本来没有身份而自在的你有形化、确定化、观念化,你将自己捆绑在那层关系上。你不仅和你的恋人建立了婚姻关系,你和你的父母、子女、家庭、单位、朋友、甚至房子、汽车、思想、文化、信仰,所有你赖以生存的事物,都缔结了一份牢牢的契约关系。如果你非常依赖某件事物或某种关系,那也是一种婚约。人们建立各种关系本来是为了获得安全,但是,你越是依赖什么,你就越不安全。你越是抓取什么,你越危险。人们无法在任何关系中获得真正的安全。婚姻也不例外。人靠抓取一种东西,哪怕它是无形的,来让自己获得安全感。人们建立了家庭,友谊和各种感情,缔结了各种各样的关系。但是,每一种关系的背后都藏着我执和无明。人所建立的所有关系都是人深信的观念的不同投射。人执著什么观念,就建立什么关系。如果你想解脱,你先要从这一切的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若不解除这一切的契约关系,能解脱者,无有是处。解除婚约或是各种关系是精神层面的,是内心深处不再认定自己拥有什么或被什么拥有。最难解除的婚约不是两性关系,而是你深信的思想和观念。解除外在的关系只能获得人格上的解脱。能从深信的观念中解脱,那才是一个道人的解脱。解除婚约及各种契约不代表你要去办理离婚证或与家人断绝关系。解除各种婚约是指你觉悟一切个体都不真实,一切事物都不真实,一切关系都不真实。不存在你和你拥有及被拥有的事物,不存在我及我所。解除你与亲友的关系,你可获得人无我;解除你与观念的关系,你可证得法无我。当你觉悟你、你的爱人、父母,各种社会关系都是自我意识的投影,你不再执着它们。当你发现所有的关系只能愚弄心识,所有的控制只会让心更紧张、疯狂和痛苦,你不想再依附任何东西,包括观念。你的自由不来自你离开家庭或丈夫妻子,而是来自你在精神和感情上不再依附任何一物一法。你要和一切真正的解除关系,才能自由。解除你身上所有观念的捆绑,才能自在。当你能和一切解除婚约,你才能重新和万物,和所有人建立新的婚姻关系,才能与“空”建立关系。而这种关系,将不再有操控、占有和伤害。这种契约才是古老的上帝的关系,才是世间唯一值得称赞的关系,才是佛陀指引给我们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是与自己的婚约。
2020-04-28
-
双修
双修师父好,密宗有双修法门,请问您对密宗的双修有何看法?此外,如果自己的伴侣也和自己学着同样的法门,这种同修之间的关系是否有利于修行或障碍于修行?请师父一并给予开示。答:我们无法离开自心去关注任何事物。如果你还在关注别的事物,那么,你还没有认识自心,也没有抓住修行的关键。一旦你觉悟自心,外境不再成为你关注和执着的对象。一个好的修行人,他关心的永远是自己是否进入幻境,是否迷失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自心,必入幻梦。一个好的修行人,但自怀中解垢衣,不可向外觅菩提。不管是密宗所说的双修,还是你自己形容的同修,那都不是佛所印可的双修。双修不是在身体上作文章;双修不是你和我一起修行。外不住色,内不取法,是佛所说双修。心不住内,亦不住外,是佛所印可双修。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是佛所说双修。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是佛所印可双修。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佛所说双修。自修定,自修慧,是佛所说双修。外恭敬,内谦卑,是佛所印可双修。福庄严,慧庄严,是佛所说双修。具见地,有功夫,是佛印可双修。双修者,非一人修,非二人修,非有人修,非无人修,非修不修,非人非非人,非法非非法,是名双修。离于二边,不住于中,是名双修。双修者,实无所修,是名双修。双修者,亦无所成,无所得,无所证,是名双修。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法,不能见如来。若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苦卧,若一若二,若修不修,是人不解佛所说意。如来者,诸法如义。双修者,空空三昧。汝欲知真双修者,当通达人法无我。若通达无我法者,佛说是名真双修也。
2020-04-28
-
你还在追寻它吗
你还在追寻它吗?爱情在世人眼中,就像一颗璀璨的宝石,无数人被它表面的光彩迷惑。爱情就像毒酒,喝时很美,过后肝肠寸断。爱情就像刀尖上的蜜,尝时很甜,却有丧命之险。爱情,地狱门前最亮的一盏灯。当你爱上一个人,你打开了地狱之门。当你拥有一份爱情,你怀揣的是一颗炸弹。当你寻觅爱情,你在寻觅火柱、火墙、火屋。当你沉浸在爱河中,你不知道那里泡着的都是无数人的尸骨。贪爱之水,毒过硫酸溶液,它能腐蚀心性,刺骨刺髓。世间至毒,只得损你一世身肉骨命;爱欲情执,腐蚀你百劫千生。当你还为没有遇到那个人而难过时,你应该庆幸你还没被波旬撞到。当你还在追寻爱情和另一半而不得时,立刻刹车。否则,你将在那条路上疯狂地行驶,受尽苦楚。如果你能够独自一人而安心,你完全没有必要去寻找另一个人。如果你一个人不能安心,就算你寻找到无数爱人,你还是不能安心。如果有人对你说,不经历过,怎能看破放下?莫相信他说的。明知那是火坑,你还愿掉到火坑里被烧得血肉模糊再出来吗?明知前面就是深渊,你还愿意摔到悬崖下面,摔得遍体鳞伤,再爬上来吗?明明不会水,你还愿意被淹在河里快窒息了,再被打捞上来吗?如果有无数过来人提醒你,那是一个深渊,那是一个火坑,你还不以为然,那么,等着你的一定是掉进深渊或火坑,但是,你未必能像提醒你的人一样走出来。人们都在追求真爱,却完全不知道真爱是化了妆的自我,是我执在寻觅我所。人们都在渴望爱情,却完全不知道它的本来面目,那是功德天和黑暗女在结伴而行。有的人自己沉迷于无明之中,却打着觉悟的幌子来赞美爱情,歌颂真爱。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被那描摹所骗。世间凡夫,皆被情执锁牢。世间愚人,皆赞情之美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轮回。更有人言,若能得道,自可不负如来不负卿。得道者,尚不见自,更于何处而见卿?佛陀从来没有赞美过男女的爱情,除非那是另外一种升华了的悲智。佛陀赞美慈悲,而从来不渲染爱情。佛陀赞美菩提心,却从来不歌颂情欲。佛陀赞美尊重,却从来不鼓励操控。佛陀教导自在,却从来不听凭执着。佛陀告诫弟子:由爱生于忧,由爱生于怖,若能离于爱,无忧亦无怖。佛陀又说: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小心你爱上某个人,你以为那是幸福的开端,那是你灾难的开始。当心不要爱上任何人,你以为有人陪伴的人生便安全了,那是你不安的人生的开始。不要爱上任何人。你以为从此你的生命便充实了,那是你空虚生命的开端。十方诸佛,视欲如深渊。十方诸佛,视欲如火坑。一切如来,观欲可怖,如火如毒。一切如来,观欲过失,如观刀剑。你还在为没有爱人而烦恼吗?请相信佛语,有了爱人,你会更烦恼。你还在为没有伴侣而恐慌吗?请相信佛的告诫,安全从来不来自有所依,而来自无所依。莫在爱人或爱情中寻觅快乐,那里只有痛苦和绝望。只有内心的寂静和一切欲望的止息,才能让你获得永恒的安乐。在你没有完全觉悟前,你无法爱任何一个人。当你觉悟后,你看不到任何人可以去爱。请谨记佛陀嘱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
2020-04-28
-
楞严咒共修群开示
楞严咒共修群开示最近呢,陆续的有一些人,他读诵楞严咒之后觉得没意思,不想读了。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以前读过很长时间,也都是读的很熟的人。他为什么会觉得没意思?大家想一想。我们做事情觉得有意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这是识心的特点。我们读楞严咒的目的作用就是为了转这个求有意思的识的需要。我们就是为了习惯于“没意思”才来读诵楞严咒。大家一定要明白,在读楞严咒时,我们一切心都不生。但是,我们之所以要读楞严咒,是因为它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安住当下的作用,不染六尘的作用,看到妄念的作用,出离妄念的作用,不随妄念流转的作用,解脱生死的作用。正是这个最重要的作用才显出读诵楞严咒的重要性,这也是佛陀赞叹楞严咒的殊胜功德之处。我们认识到这个作用来,它对解脱的重要,我们就有动力来把这个功课做下去。当我们慢慢地习惯于这个没意思,自然就达到了转所依,不再依于识,能够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能够无所住行于布施。只有这个“没意思”才是智,才是我们解脱的真正法码。 凡夫他每天一定要做事情,他要不停地做“有趣”的事来让自己安心,一定要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个就是识的特点。识吞噬着大地一切众生,让他们迷失在幻境里,造生死业,于中欲罢不能,轮回不止。修行人如果没有经过有力的训练,就算他明白再多的道理,与凡夫一样,他总是想攀缘六尘,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就是要靠从楞严咒来转变这个习气,从有所依,到无所依。从有所得,到无所得。大家在读楞严咒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了自己厌倦了,不想再读了。这时,你要反观自己,是否又进入了有所依的习惯中,然后离开这念心,继续做功课。正是大家都在寻找的有意思,能我们轮回生死,生一切烦恼的。我们通过做一定数量的功课,让自己习惯于无意思,让自己能如佛所教来安住,而不是靠六尘来安住。读诵楞严咒的过程,就是善护念的过程,就是牧牛,就是一物不为,就是保任,能转识心,能出生死。这个是一个最大的动力,我们要靠这个动力来把这个工作做下去。所以说,希望大家首先要认识到读诵楞严咒的作用,然后坚持读诵下去,就是一旦你觉得厌倦了,没意思了,你要能够发觉自己又啊进入了识心。如果你不诵了,之后又开始去看那些文章链接,看视频娱乐,看无数的佛法文章。你看再多有用吗?没有用。我们看再多的道理,都是为了今天能把这门功课做好,都是为了毫无疑惑地来实修,来安住,来休息身心。我们至少要把这个功课做足了,量做够了,天长日久,才能够逐渐的把这个识心转变成无所依。这个有所得的心才能彻底转变过来。所以大家这个理一定要明白,我们读了完之后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只不过是说,在读的当下的过程中,不要生心,不要打妄想。但是我们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修行,就是为了解脱,为了培养自己安住的功夫。所以,有些人读着读着不想再读了,他觉得没劲,这就说明了一点,众生无始劫来的习气是非常非常重的。他六根攀缘六尘,这个识她想吃东西是不停的,因为自己的这个习气根深蒂固,有多少修行人,他都学着学着就放弃了,他的工课做着做者就不愿意做了。这叫退转,知难而退。佛道难成的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六祖大师说,自心无上佛道誓愿成,大家一定要发出一股坚定的誓愿,这就是菩提子,用深固的愿力来冲破生死的捆绑。把这个功课做好了,才能逆生死流而上。如果说修行那么容易啊,解脱那么简单,多少人早就都成就了对吧?大家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平时生活中你不诵咒儿,你自己能够坐在那里静静的坐着发呆,不依六尘,什么也不去看,听,能有多少时间?都问问自己,没有多少时间。都是做各种各样的事来满足识心,不是干这,就是干那,就是歇不下来。有功课都不愿意做,无所事事就更难了。大家都不停地熏修生死心,这个有意思就是生死心,就是识心,就是我们无始以来轮回的心。我们靠读楞严咒儿啊,靠这个行脚,靠坐禅,靠做四门功课才能转习气。这一天有40分钟发呆,有40分钟打坐,有40分钟行脚,就靠这些个形式来逐渐转变六根对六尘的贪着,转变识心不停的运运作,不停的去寻觅捕捉的习惯。难是很难的,但我们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转过来。我们做这个功课有一个要领,就是走中道,要适度,而不是修苦行,傻傻地做功课。不是说这一天让你一直做这个功课。我们做好四门功课,你的专注力得到了训练,你的心安定了,这个基础打好了,就是我能够独处,我能够不依六尘,我能够无所事事也安心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了解脱生死的力量之后,你可以随缘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有意思的事。但是,你要自己很清楚,虽然喜欢,但是不会染着,不会贪着,也不会给你带来烦恼,也不会过度消耗你的精力。这样的事情可以做,但是一定是在这个做好这个四门儿功课,这一天有三四个小时,这个做功夫的基础上。我们在去受用身心和世界,你自己能够把握好度,随时都能够调整自己,而且又自己又没有困惑,在这个前提下,你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当然,我们其实诵这个楞严咒,本身是有很多细致的作用。通过长时间读咒,你的觉性会提高,你的觉知能力会增强,你的警觉性要比以前要提高。还有你的定力,你会越来越安定,越来越能够安住于简单的生活,你的行住坐卧会比以前稳很多很多。还有一个,就是你能够很清楚,很快的看到自己的念头。甚至说,你功夫做好了,你法理透彻了,你能够做到于念离念,于念离念,是我们解脱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解脱生死,就是靠于念离念。靠于念上不叠加念,不住念。靠心不住法。还有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的功夫,都是靠诵楞严咒儿来养成的。牧牛、一物不为,行脚,诵经,打坐,独处,都是做同样的功夫,就是不住不染的功夫。实修的功夫就是靠长时间点点滴滴这样累积而成的,这个就是解脱的力量,这个是实修的力量。除此之外,在语言文学上研究佛法,如说食不饱,毫无意义。等到无常或临终来时,你就傻眼了。你如果不做这些功夫,你把十方诸佛的开示全看过来,你把历代祖师所有的法语都看多少遍,都没有意义,都不能出离轮回。我们看祖师的开示,就是为了能够像今天这样安心的做功夫,做保护的功夫,做不染的功夫,做转所依的功夫。我们学理,看开示,就是为了今天学明白了,踏踏实实地来修行。大家一定把上面这几段开示认真地看几遍,然后坚持每天把功课做好。除了诵楞严咒外,还要打坐四十五分钟,一物不为四十五分钟,行脚四十五分钟。只有靠每天重复地做这四门功课,时间长了,我们才能转变对识的贪着,才能转生死为涅槃,才能习惯于无事,才能不依六尘而得安心。我昨天发了一篇祖师关于临终解脱的开示,祖师对我们的嘱咐,就是让我们在平时把这个功夫做好。为什么说这么多人修行都很难成就?很难真正成佛做祖,成就法身?就是他平时没做功夫,到临终时候手忙脚乱。还有一个,就是人们会经常忘掉生命是虚妄的,无常的,自己会死掉,而且这一天随时都会来。一切世乐只能欺诳凡夫,等自己有一天临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贪着的一切都是幻影,自己用心钻营的一切都是假的,什么也没得到,除了轮回和业力。生命无常,过于山水,它的速度比瀑布流下来的速度还要快。可是凡夫不知不觉,他迷迷糊糊地就把这个光阴蹉跎过去了。他选择那个快乐的,放逸的,六尘的世界,这容易啊,而且大家都在这样干。这种习惯性的对世俗生活的贪着,这种有所得心,就让他放弃了实修。关于祖师的临终要节,大家再仔细看看。那里边反复都是提醒大家,要平时把功夫做到了,临终才能够正念现前,才能心不颠倒,才能够心安,才能够没有趣向,才能见一切境界,心无恐怖。才能真正的出离生死,出离轮回。才不会去随业流转。这个是非常非常恐怖的事情,但是凡夫认识不到。或者他认识到了,他障碍太多,无法去实修。你别觉得,哎呀,我学的差不多了,我能够保证临终如如不动,没有那么容易的事啊!这个真正能解脱,能在临终能够解脱的,那都是生前就把功夫做足了,做够了的人。那是能够布施六根六尘的人,能够放弃世乐,深刻觉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的人。那是随时能安住无为、无所得、无依欲的人。这个无所得得练,得行,而不是靠理解和嘴说。要几十年如一日地过“没意思”的生活,才能换得临终的那一念安宁啊。不然为什么学佛道者如牛毛,悟道解脱者如麟角?不会修行,不肯修行的人太多。那些个不能够安心做功课的人,咱们就看,咱就看着他,就看着他在六尘境界里边转,看看他最后能得到什么?什么也得不到。只能得到生死,得到轮回,他只能是不停的熏染他识心,无量劫在自己的幻梦里受苦。他少做一天的功课,他就多一天无明的熏染。真正善根纯熟的人,有智慧的人自己就能知道,你要不要做这个功课了。而且是要不要发一个长远心?真正的一个大愿,使你长期坚持做这个功课。古人都是几十年才能最后把这功夫做熟的。而我们今人,也不例外。如果有的人还每天心在上边浮着,心里想着五欲六尘,想世间的种种,不愿意做功课。天天不知道干什么啊,干点儿这干点儿,那只能说他还真的不知道生死的可畏。他还不知道什么是轮回。他还不知道他她迷的那些全都是幻化空花,都是水中月,如梦里花,一点儿意义都没有,却还在那里边捞磨。这就是佛所说的可怜悯者,就是火宅里不知出离的孩子。你看,我们建了个群,并不是有很多人来共修,很多人他宁愿选择那种娱乐,选择每天看看这,看看那,看看抖音,看看电影,看看电视剧,吃吃喝喝,到处旅游,对吧,听听歌儿啊,然后去逛逛街,和朋友聚聚会,说说话。也学佛,但只是看些文字,明白点大道理,不肯实修做功课,不能真正安住下来,生活里遇到烦恼和痛苦,才来找佛法,为时晚矣。同修们,莫待临渴掘井,饥饿种粮。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才能临危不惧,遇境心安。
2020-04-21
-
修行的误区
修行的最大误区师父,我活着最重要的事就是修行,我家人们都知道我想出家。自从跟师父修行,我觉得不太执着出家了。剃不剃头只是形式,但我还是想恢复自由身份。所以和老公谈过几次,他不愿意离婚。… 我就想跟着师父修行去,因为遇见一个明师太不容易了。我此生认定您就是我唯一的师父。所以只要师父告诉我下面的修行之路怎么安排,我都听师父的。我自己没有智慧,总是安排不好。答:我们对佛法和修行的理解有一个最大的误区,认为一定要离开家庭去某个地方专门做一种叫做“修行”的事,才是修行。不,那是对修行的误解。那样的修行是一种偏执。修行是遍布我们生活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与事中的。如果你把某件事从整体的生活中抽出来,把它定义为修行,你还在修行的门外,还没有领悟什么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你的用心一直是在找一个地方、找某个“明师”,跟着他做某些叫做“修行”的事,那是一个关于修行的误区,那会让你离道越来越远。就算你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你仍旧无法获得安宁和解脱。你从来都是自由的,它不会因为你在婚姻中或是在家庭中,身为人父人母人子而改变。如果你觉得不自由,那不是你丈夫或家庭给你的,一定是你自己给你的。深入地观察自心,看看是什么在让你不自由?一定是你的执着,你的贪求,你的有所得心。是你种种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让你不自由的,而不是你的家庭和丈夫,或是别人什么东西。你在家庭或某个地方感到紧张、不安、痛苦,也不是那个环境给你的。那一定是你自己给你的。反省一下,即便你真的到了另一个环境,那里的一切完全如你所愿,如果你向外驰求的心没有止息,那个地方能让你真正安心吗?当你不满足你的现状,你的头脑会带你走入各种各样的幻城,欺骗你,让你觉得有很多地方比当下更好。不,没有什么地方或状态比你当下的状态更好,除非那是一个幻觉,除非你被自己的感觉所骗。就算你现在身陷监狱、身无分文,或者身患重病,这些逆境都无法给你带来真正的痛苦。给你带来痛苦的是,你拒绝接受自己的处境,你不接受平凡的生活。随时看清这个事实真相,才是真正的修行。随时能从自己编织的“远景”中回到脚下,才是你需要的出家。出家不是离开家到“远方”,而是从“远方”的设想中回到“家”,回到当下。当下,才是你要找到和要去的地方。什么时候你不再讨厌家庭、某个人或某些事,你才能真正出离自我的枷锁。是这些讨厌让你痛苦的。是你觉得在平淡的生活之外还有更好的生活,是这个错觉让你不安并想逃离家庭的。除了一次次觉察自己心向外驰,把心拉回当下,没有别的修行之路。不但别人无法给你安排修行的路,就连你自己,也无法给自己预设一条修行的路。路是未来心的另一种表达。所有对未来的预设和想象都使我们离开实相,离开当下。从那预设中觉醒,回到现实中来。从路上离开,进入道。道无方所,无去来,无修者,无成者。道不需要你选择修行的地方,不需要离开谁,不需要你跟着谁修行,不需要修行的结果。道覆盖一切,道运行一切,道会选择你,只要你不加干预,只要你放下种种努力,满足于当下,斯道即成。
20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