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关注的是什么

    你关注的是什么师父好,戒律里对性和淫欲有不同的认识和对待,您怎么看待关于性的问题。答:比如你要去商场买一件急需的东西。你进了商场,是立刻去找这件东西,还是看到了别的,又去买别的东西,而把最重要的最急需的东西忘掉了?愚蠢的人会忘记买最需要的东西,而旁顾于其他。众生修道亦复如是,总是旁顾其他,而不直奔根本。修行也是如此,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关心什么是真的,而不去关心假的。你会问,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六祖大师说,一切无有真。全是假的。你能说出来,能想到的,没有一件不是假的。天地万物,都是自心影像,所以没有什么是真的。觉悟这一点,一切无有真,这是唯一的真实。站在这个唯一的真实上,一切问题不复存在,一切事情不决而决。众生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皆因关注一切虚妄事上。行者,你关注的是什么?这才是你应该关心的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性”或“淫欲”。任何事都没问题,也不会影响你,你把它看重了,它才影响你。淫欲本来虚妄,它不会伤害你,是你对它的态度,是你对它的厌恶和敌对伤害的你,是这念心影响的你。所谓众生,就是过度关注虚妄的事物,以为真实,所以在幻中捞摸、打造、钻营,终无所得,徒自劳苦。如同要盖一间大楼,设计图还没画,地基还没打,框架还没盖,就开始盖厕所,装修厕所,对厕所精雕细琢。修行人未悟真性,而执着善恶之法,修禅定,断烦恼,除习气,断淫欲,证四果,修加行,持禁戒,读经论,等等,皆是本末倒置,心外求法。如同盖楼,整体框架还没盖,先盖厕所,装修卫生间,把厕所盖的极漂亮,最后发现大楼还没盖,是名愚痴。经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是名为缓。乘者,觉悟本心,了了见于佛性。如盖楼,先要盖整体框架。戒律犹如细节,是虚妄生灭之法。如大楼中的厕所、走廊、阳台等,应当延缓。如是延缓,不名延缓。不盖框架,不悟宗乘,是名迟缓,修行人当戒。修行先要悟真达妄,再做细处功夫。若一开始便在细节处执着,犹如盖楼,先着厕所。六祖大师说: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有人说,那是对上乘根基的人说的。此言差矣。一切人修禅定能得真实解脱,无有是处。何以故?禅定如梦,虚妄不实。于虚妄物而生执着,欲成佛道,南辕北辙。所以,六祖大师所说,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乃是对一切修行人说。达摩大师说:不论淫欲,唯论见性。何以故?淫欲本来空寂。此语多被人做理上知解看,不知理事一如,而终日被淫欲苦恼所缚。你问我如何看待性与淫欲。我看不到有一法是实,性与淫欲亦复如是。我不见实有法名性、名淫欲,故无看法。我见“性”、“淫欲”但依世谛而有假名,非有实性,故从不将之特殊对待。六祖大师云:淫性本是净性因。经云: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复有人说,此语唯为上上根基人说。此言亦差。一切众生不悟淫怒痴性空而得解脱者,无有是处。淫怒痴法于十方求,皆不可得。于无生法中妄见淫怒痴者,是名增上慢者。复欲除之对治,故名无明。所以经云:分别贪嗔痴,是人获重罪。不见贪欲实,此人获解脱。诸行者,修行但悟一切无有真,莫于假上着,是名第一真实。离此之外,无别真法。

    2020-07-13

  • 最美的陪伴

    最美的陪伴   答:这个世界上,谁是你最亲爱的?   一定是你的爱人、父母、子女吗?   未必。   除非他能安静地呆在你身边。   对方若不安静,你如何安宁?   对方若不安静,陪在你身边不如不在。   如何才算安静地陪在你身边?   少说话,静静的,就是安静吗?   不是。   心中无是非,外不现戈矛。是为安静。   心能如虚空,包容一切相。是为安静。   纵然静如小鹿,默如花草,而心中还存观念之剑,乃至其剑细如针,亦能刺人骨髓。   故知安静者,心无知见之芥蒂,无评判之戈矛,如此者,是真正知音,是最美之陪伴。故知音难觅,以安静难得故。   唯能安静,可做终身伴侣,是我真正爱人。   以安静无意见之姿,而觅佳人。则此伴者,非限人耳。   真正知音者,未必有知,未必有语。   挺拔松木,是我之陪伴。它从不对我评头论足。   青青湖水,是我之亲爱。它从不对人有丝毫不满。   趴在我脚下的黄狗,是我之陪伴。纵然它终日乱叫,对人对事,总无半点意见。   墙角之茶几,是我之亲爱。你对它纵然好久疏忽,它依然陪你如初。   乃至桌椅、台灯、盆景,静如处子,安如尊圣。哪个不是我最美陪伴?   天地万物,皆可为我亲爱,做我终身伴侣。何以故?以安静故,以无心故,以无意见故,以手不握剑戟故。故能伴我地老天荒。 唯人难以为伴。何以故?不得安静。何以不得安静?以有我故,以心存意见故,以执己故,以掌控故。虽终日无语,以有意见,喧闹如雷。   人因心存意剑,故难以为伴。纵然世间至亲至爱,若不能去除心中意剑,不知接纳尊重,虽初心是善,愿与君天长地久,但以我见故,难容难洽,难以维系,事与愿违,不能长久。即使勉强在一起,也每日矛盾重重,吵声震天。而互相避厌,唯恐不及。正所谓不能善始终。 纵有佛陀圣人现于面前,以一己之见,见是见非,着于表象,而不能识,当面错过。如眼中一翳,而蔽浩天。   所以,若有尊重爱戴之人而欲陪伴左右者,不论夫妻、父子、师徒,当先去心中意见,持尊重,具包容,方能在子之侧,与子长久。   若心无所系,得与天地为伴,何必另寻佳偶?天地是常,而人不过一电一沫。纵得可人,亦是光影,不可痴迷留恋,徒生悲叹。

    2020-07-13

  • 关心,关闭虚妄,打开真心

    关心,关闭虚妄,打开真心关心,是最愚痴的爱 你关心谁,你在伤害谁。    你关心时,真心被你关掉了,识与妄被你打开了,你放出去的是一把无形的箭。    你关心谁,你的识心射向谁。    你的关心加重了对方认为有他自己的错觉。你自己也在熏修无明。    觉悟的人不需要任何人的关心。就算有人关心他,对他来说,那关心也不存在。他已经化自己于无形,所以任何心识,射他不到。    世人以被人关心为幸福,以被爱为快乐。他不知道,所有的关心后面都带着一支箭,所有的需要被爱后面都带着一个巨大的我。而他的自我,则是靶子,必被射中。    他需要多少关心,就等于需要多少箭射向他。    谚语说的好,母亲是老虎,疼谁谁受苦。    人们只是总结了这个现象的结果,却不知为何如此。以不知故,依旧心疼那个最不好的子女。越是心疼他,他越不好。为什么?在关爱他之前,你已经认定他不好了。    疼爱即是关心、关注。关注就是无中生有,将虚妄坐实。 你疼爱、关心一个人,其实是不放心他,其实是在暗示他不好。是在向他投射你不希望他发生的事。你在促使那事发生。    你不希望他怎样,他就会怎样。    为什么?一切法不二。    你躲避的,是你欢迎的。    你抗拒的,是你逃不掉的。    你讨厌的,是你执着的。    一切都来自于你,还返还于你。    你如果真正爱谁,希望谁好好的,对他放心,收回对他过度的关心。你可以在旁看着他,但不要投射自己的意识、干涉和操控。    没有干涉的陪伴,那才是最有智慧的关心,那才是真正的爱,    把你对某某的关心放入对因缘和法性的相信里。    你越觉悟,你越相信因缘,越不会加入自己的意见。    不执着自己的想法,你是阿罗汉。    不相信自己的意见,你是觉悟者。    不再关心外境的变化,你是佛。    让一切如梦如幻地发生,觉悟一切实无有生,那才是你唯一需要关心的。    如此之关心,关闭一切虚妄,关闭自己意识,打开本有真心,是真关心。    正所谓,众生心灭,则真法生。众生心生,则真法灭。 师父好,人们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您怎么看待世间伴侣的陪伴?

    2020-07-13

  • 意见,意剑

    意见,意剑世间刀剑,伤人一时,再重皆可治愈。意之刀剑,伤人多劫,其伤难愈。   你持有多少意见,就持有多少刀剑。意见者,实乃意剑。   你持有意剑吗?   意能自害,亦能害人,愚人不觉,多害己害人。智者觉之,谨言慎用。你持有的意见越多,伤人越重,害人越多。 你不必对人横眉冷对即可要人性命,只要放出你的意见。   你不必对人愤怒暴跳即可让对方心惊胆战,只要你心里存有意见。 你想做一个心中持有意“剑”让人无法接近的人,还是丢掉心中的“剑”,做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人。你想用你心里的无数看法、意见、观念“爱”你最亲爱的人,还是带着尊重、理解与接纳,“裸露”在你爱的人身边,让他们对你完全放心。 你想做一个刺猬?还是想做一个毛毛熊?心中持有各种想法和意见的人,就像一个刺猬,人人避之。而没有坚固意见和想法的人,就像一个毛毛熊,人们都喜欢。 如果你想让更多的人讨厌你,就亮出自己的意见,掏出自己的尺子,你立刻就能达到目的。 如果你想大家喜欢你,从心里卸下你的利剑,做一个没有意见的人。 只要你没有意见,你可做我的老师。只要你没有意见,我可以到处宣扬你。 只要你没有意见,我愿意为你做牛做马。 只要你没有意见,你可做佛,做世尊。   佛只是一个没有意见的人。觉者只是一个剔除了心中种种知见的人。    然而舍命容易,舍见难。一个不拿武器的战士,要么他疯了,要么一定是一个高手。 所以世间佛与觉者少之又少。 无我的人无见。   无见等同于无我。   所有的意见都代表着大大的自我。   把你的意剑挂在墙上,它除了伤己害人,没有任何意义。   把你的想法交给虚空,它除了愚弄自己,没有任何意义。 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以有如是等见,不得见于实相。如是四剑,障蔽了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只留下肉眼而见是见非,见善见恶,见凡见圣,见得见失。   有僧来见马祖。祖问:汝来为何?僧答:求佛知见。祖呵曰:去!佛无知见。知见属魔耳。知见者,非见闻觉知,乃于见闻觉知上别生种种见解是非对错。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于本性见知上复立于知,是祖所呵之知见。亦是无数学人所求之知见。此知见从识而生,念念分别,覆盖真性,故云魔也。   古得道者曰:老僧平生百无所解,只是日日一般。   无上佛法原来恁么简单,但无知见所解,日用一般即得。众生不得,只是于此平常日用上复加种种计较分别、意见知解,故与道相远。   知见虽微,能害慧命,故学人不可不慎。切忌于心中学得种种知见,以为佛法。佛性圆满广大,若堕意见知解中以为佛法者,如春池拾瓦砾,遗落于摩尼。   善知识,意见者,能杀能活。住于知见,自堕坑阱。以无定见而具佛眼,洞观实相,是佛真见。以此慧见,亲见本来,是名活人,亦名慧剑。   手握何剑在仁者,杀活予夺凭智慧。善知识,手中之剑当慎用。

    2020-07-13

  • 把日子过好

    把日子过好老百姓有一句话,把日子过好了,那才是最重要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你学的佛法是高谈阔论,空洞不实,还是真正服务了你的日子,你的生活?你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吗?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这似乎是人们对自己最低的期望。可是,能把日子过好了的人,那得真是把好手。怎么才能把日子过好?过好日子的人都是不作的人。过好日子的人都是惜福的人。过好日子的人,都是过的简单,过的平常的人。过好日子的人,都是知足常乐的人。把日子过好,要透得过无常。不然,无事时勉强过得去,来事了,就慌张、忧虑,过日子立刻变成了熬日子。把日子过好,更要有一份定力和睿智。定力和睿智从清闲和安静得,从天真得,从淡泊得。人若不知足,就会造作,会钻营。一旦人掉到了头脑的钻营里,自然就错失了春之百花,夏之凉风,秋之高月,冬之白雪。人不安于简单寂寞,颠簸于得失,追逐于名利,再好的日子也过不了。日子从来是好的,不珍惜日子,不过好当下的人,就没有好日子。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事。只是人不满足于今天,为明天忧虑,为未来操心,错失了好日子。圣经上说,你看,田野里的百合,也不打扮,却比所罗门王穿的袍子还要华丽。你看,天上的鸟儿也不种,也不收,从来不忧虑吃什么,穿什么,老天尚且养活它们,你们不比鸟儿聪明贵重的多,为什么却忧虑明天?田野里的百合和天上的飞鸟知足,所以能过好每天的日子。人只因不知足,连最好过的日子都熬不过去。古人说,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相逢有几人?此语道出世人都欲清净淡泊,无奈贪爱幻境,因袭太久,不修圣道,徒生欣叹。若人发心向道,复本清闲,不必辞官,亦不必一定林下相逢。但能减少几分欲望,少些虚荣,去些挂碍,自然也能尝得几分淡泊的滋味,就算身居闹市,也能享受半日林下的清净。只是世人心中,但见财色,终日营营,忧虑百年,过它头脑中的虚妄日子,而错失了日月之馈赠,天地之纯然。又古人云: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住山人者,不必一定松萝涧旁,采菊篱下,枕石块上,煮火烹茗。即便于红尘俗世场中,少欲少求,任运自然,过得天真日子,挨得寂寞时光,更是世间大匠,不留斧痕也。把日子过好,须得知道如何是好日。既知好日不离当下,何愁过不上好日子?

    2020-07-13

  • 三玄三要

    三玄三要临济祖师说,大凡演唱宗乘,一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临济祖师所言一语者,非诸方所言一句死语也,而指对众临机之际一句活语,乃至语默动静,举手伫思,一棒一喝,乃至转身,或良久,或藏机,或全无施设,或拖延至明日施设等,一切所为所现,无非此一句也。此一语是祖师演法示教之根本,从性海流露之萨婆若智,有主有宾,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有理有事,有语有默,有动有静,有全有偏,有满有半。或兼带实权照用,或偏指理体事功,或兼带偏,或偏带兼。或兼里藏兼,或偏中有偏,不必一端,不必求全。但能指示学人,对其有所启发,则虽一句语,应机而设,变化多端,无所不具,实乃随机而用之活法也。故此一句语,具三玄门。每一玄门中,复具三玄,又称三要。玄要一义,后人错会,以为玄有玄义,要有要义。此三玄者,古人云:第一,体中玄;第二,句中玄;第三,意中玄。每一玄门中,复具三要,也即三玄也。即体中玄里具体、句、意中玄;句中玄里具体、句、意中玄;意中玄里具体、句、意中玄。祖师云:第一句,是体中玄,是祖师示法之一种,以接最上上根机之人,临济所说出格的人。即直接以全体作用而示学人本真,此称全提,或称全隐,皆是未发机语前之浑然无说无示,真正法身说法,或云无情说法。此中之玄,最难领会。是谓: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善知识见学人来参,还没正式打照面,本来无说无示,学人于此即得顿悟玄旨。如云门见陈睦州尊者,三次被拒,被门伤到脚忽然契悟。又临济问法于黄檗,三次被打,而顿悟。如六祖听客无意中诵金刚经,顿悟玄旨。如高亭简隔江见德山,顿悟本心,掉头而去。如香严闻竹破声而悟道,以及于各种情境下会得无情说法者,此临机一句中,具三玄。是名体中玄。善知识,乃至无情,于未说法之最玄之际,已示本体,故名为玄。若学人在此之机,即顿悟玄旨,即体中玄也。时人于此情境以言语记之,或互相传唱,以觉悟学人,即此体中玄亦具句中玄。弟子既未问法,师亦未说法,临济而能于被打之际顿悟奥意,是谓意中玄。又于宾位而登主位也,故名意中玄。第二句,句中玄,亦祖师示法学人之一种。此一句,祖师多以言语扣问,或以情境施加,或指物示法,句中有玄旨。又古人云“句中无语,是名活句”者。即,妙解岂容无着问,沤合争负截流机。如学人刚一发问,师便喝。或僧问:如何是佛,师云:庭前柏树子。或几番发问,师几番回答,最后转身回寮。善知识于对应学人时,或喝,或言,或良久,或转身,有迹可寻,有答可见。是名句中玄也。后人于此一喝,或一句“庭前柏树子”,或掉头就走,忽然识心断处,亲见本来,是名于句中亲证玄旨。此语亦接上根之人。若学人于此错过,穷其思虑,亦不知祖师真正用意。故名为玄。此一句中,亦具体中玄,意中玄。即说庭前柏树时,从本体起用,含藏妙体,学人少会,是名体中玄。此一句虽为言语,暗含机锋,不失宗旨,学人于此领会玄旨,即是意中玄。若学人于此一句生定解,住言思虑,即失玄旨。第三句,意中玄。此祖师示学法人之一式。如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西来无意。或祖师开示大众云:“即心即佛”,或言:“非心非佛”,或言:“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或言:“汝若反照,密在汝边。”或举拂竖指,故意唤学人名字等等,以语中带意,直示学人本源真性。即,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借离头人。此一句,虽是祖师直指,但毕竟流于文字,有迹可寻,有意示之。但意解之中,亦具体中玄,句中玄,意中玄。学人正于祖师开示之际,会得善知识用意,即示即用,当下便了,则亦得顿悟本心。此语不论根机,皆能会入。如大梅禅师一闻马祖“即心即佛”即大悟。大珠和尚,一闻马祖开示“自己本有,不须外求。”大珠便会。又临济所说,识取弄光影的人,是诸佛之玄旨。无奈,多数学人,于此正示之际,住于文字知解。正所谓“无始劫来生死本,只为从来认识神。”不论祖师以何法开示学人,此一语中皆含三玄,一玄中复含三玄。若学人于直指之下,或反照时,停思住想,完全不知所措,当下错过,则失祖师玄旨。正所谓于体中、句中、意中错失玄旨。又此三玄三要,在临济祖师开示三玄三要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即,正开示之刹那,即含妙体,正所谓三要印开朱点窄。学人若于此三句未看之际,便知临济言外之意,即顿悟体中玄也。第二玄,句中玄,即此三句一一道来,令学人有所领悟。第三玄,临济示此三玄三要之真实用意,即此三句之意中玄也。此三玄三要,是真实见地与功夫的自然显发,非意识妄测所能知之。或于正示未示之际,体中玄隐,而句中玄显;或句中隐玄,而意中显玄;或意中玄隐,而体中玄显。非有定式,不可执于定解,更不可将为死法,否则,曲会祖师活意,徒劳无益。学法之人,会得此三玄三要,则具正法眼,可明辨天下善知识,亦可示学人正修行路,不至歧途。

    2020-07-13

  • 一心妙用

    一心妙用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黄檗禅师云:“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一句,具足多重妙义,与临济三玄三要,洞山五位君尘,石头禅师参同契,有同一妙旨。其一妙,唯是一心者,以文字般若,单明理体,以喻不思议之性,如佛了义经所述,马鸣大乘起信论所言,达摩血脉论所叙,马祖所言即心即佛者,此明体一心。又单明事用,如世人用心纯一不杂,能射虎穿石,咬指呼子。此事用一心。只是当人当事不自知有此妙用,而悟真理。然亦不失真性意趣。如洞山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傅大士“朝朝同共起”者。此世人不知此事者所用一心,因专精不杂,而能金石为开。又古人知此事者,虽用而不做用想,如南泉对陆大夫云“时人观此一株花如梦相似”。又如忠国师三唤侍者。其二大佬之句,非但人天妄测,即十方佛及其自己,亦不知其所云为何。或有原由:神神叨叨,疯疯癫癫。此知此事人事一心也。又同时理事一心,如正说法时举拂动指,回头转脑,或有意为之,或故意敲打,如龙潭崇吹烛示德山,不自瞒佛性,亦不瞒他佛性者。又如祖师一句“是什么?”学人被此一问,忽然大悟。此理事一心,学人于功夫足处顿悟上乘,或于真实见处自解做活计。又同时无理亦无事,此亦一心也。如凡夫日用贪嗔痴,既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明佛理,不知有向上事,又不信六道三途,懵懵懂懂,日用而不知。虽不见真性,分毫不失。虽在三途,而亦不实。如梦如幻,同十方三世诸佛,同在法性三昧中饮啄,同在大圆镜中做梦。又如畜牲虫鸟,动静无心,但依法性而运转,淋漓尽致,无丝毫错谬。此无情有佛性,古人向异类中行者。此不具理不具事之一心妙用也。又马祖所言,非心非佛者,即喻于此。又此一心者,于过来人者,为示学人,可具一心中显一理而藏一事,或于一事中露一理。或理事具半露半藏,或理事全藏全显。如平等法中有不平等,不平等法中而有平等者。定法中有不定,不定法中更藏不定。不可见“无高下”即做平等解。见“差别”及“相”者,即做二法解,有相解。若能于此深入诸法义趣,运用自如,则真得临济玄要,大机大用者也。故经云: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可不是乎!行人学法悟道,当于此一句“唯是一心”及诸佛祖师所说之法,得他活意,不可得少为足,承言滞句,或闷于一端,乃至于其随宜法中,意识知解,执言忘事,或执事昧理,此失诸佛本怀。若定解之,成为草率,佛法非但于其人无益,反成过患。

    2020-07-13

  • 宗门和其他法门的区别

    宗门和其他法门的区别对于初学宗门这一法的人,在对禅宗的认识上,也即见地上有很多错误的认识。见地错了,就会导致修行的方法和方向完全错误,无法觉悟真心,顿悟菩提。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禅宗和其他法门在见地和做功夫上的根本区别:    他宗,对治;禅宗,不对治。   他宗,渐修,次第;禅宗,顿悟,顿证。   他宗,有为,生灭,有相;禅宗,无为,无生,离相。   他宗,修证,有所得:禅宗,圆成,无所得。   他宗,见地、功夫脱节,理事分离;禅宗,见地即是功夫,功夫即是见地。见解、功夫不二,定慧不二。   他宗做功夫,是于自心作用上别去求真断妄,做有所得功夫;禅宗做功夫,是于自心直用之外,不妄做功夫。于枉用功上觉察而休息之,是禅宗所做功夫。   他宗,依文解义;禅宗,不立文字。   他宗,次第戒定慧;禅宗,心地戒定慧。   他宗,有众生可度;禅宗,无众生可度。   他宗,福慧庄严,有菩萨罗汉果位可得;禅宗,圆悟自心,不见有佛果可证。   他宗,有所住;禅宗,无所住。   他宗,对抗,修改,拒绝;禅宗,接受,允许,尊重。   他宗,精进用功;禅宗,息业养神。   他宗,意识知解;禅宗,直用其心。   他宗,于见闻觉知外别觅心求法;禅宗,不离见闻觉知,即用即法。所谓,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他宗,断思绝意,一念不起,所谓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禅宗,不断思想意识,只是不住。所谓,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他宗,禅定解脱;禅宗,不论禅定解脱。他宗,不识本心,心外求法:禅宗,识自本心,即心即佛。   他宗,有佛可成;禅宗,无佛可成。        他宗,有法可修,有道可证;禅宗,无法可修,无道可证。   他宗,除烦恼,除习气,除无明;禅宗,不见有烦恼可除,不见有习气可灭,不见有无明可尽。   他宗,于自心外妄见种种法,建立种种法,得种种法;禅宗,于自心不见有法可得,方便建立一切法,而不住一切法。   总结上面其他法门和禅宗在见地和修行上的差别,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他宗对治,禅宗不对治。其他法门,见于二法。禅宗,唯是一心。   大家如果向往于宗门,而对自己的修行见地和用功方法还有疑惑,可参照此文,对照自己平时的修行,即能知非辨错。   也可反观自己是否对宗门这一法真正了解,并能如实践行。

    2020-07-13

  • 常乐大美

    常乐大美   大家都喜欢美好,美好能持续多久?   我们都讨厌厄运,厄运能永远不变吗?   好事,或者糟心事,它们相伴相随,不会单独存在。   重要的是,它们都不长久。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迷于好事,迷于善,迷于美,而讨厌逆境、危难。殊不知,这两种外境都不长久,而痴迷和讨厌之心,究其实质,亦不真实,也不永久。于不常久之事境上妄生取舍,是诸苦之源。   什么是永久的?平常。   如何得平常?   以平常心而得平常。   平常事,平常心,那才是永久而弥足珍贵的。   如何是平常心?   于一切事,乃至生死,皆平常待之。   觉悟诸法无我,即得平常心,   了达一切不实,即获平常心。   于一切境,不取不舍,即平常心。   任物不任己,即平常心。   知万法由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不更取心,不更取法,即平常心。   平常心虽如是,可少有人觉。   平常心虽可贵,可少有人谋。   无平常心的人,都成了“凡夫俗子”和“平常的凡夫”。   具平常心的人,反而是不平常的人。   具有平常心的人,一定是悟道的人。   世亦有心态平常,淡定寡欲者。只是,如是之淡泊平常之人只于少分事而平常,非于一切而平常。一旦遇到生死命门,身家名誉,情爱所牵,则瞬间变得不平常,不淡定了。   故世人之平常心,终归无常。不似道人禅客之平常心,是真平常也。   他们能逍遥物外,不为幻累。他们真真看破了世事之无常和虚妄,故能平常对待日间一切乃至生死。   境本无境,因心有境。心取则见善见好,心生则种种法生。所以,若心不有,则一切寂静。   境无善恶,善恶从心。心贪着故,妄见美好。心憎恨故,妄见于恶。不知自心贪着与憎恶,皆因无明。境无垢净,心亦本明。只因妄想,而见垢净好丑,覆盖真心。实无境之好坏也。    人不学道,不悟道,而能得真平常者,无有是处。   人欲于无常幻梦世间建立恒常美事,如于沙取油,于空建楼,终不可得。   劝君大梦早觉,于真际顿悟本心,得常乐恒安,可不大美呼! 

    2020-07-13

  • 莫把天伦乐,当成沉重过

    莫把天伦乐,当成沉重过师父,老母亲病重,每天护理,心情还是很沉重,刚才读了师父的开示,把日子过好,有了点儿力量。答:照顾母亲,敦伦尽分,莫有所求,自然轻松。陪得老人一分钟,享一分钟天伦,何来沉重?只因用心有别,本来世间美事,而成愁闷。莫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怎不忆半生哺育恩?亦莫求亲常住世,落叶总有归根时。你安静了,妈妈自然得安静。心有所求所望,有所驰,不满于这天伦之乐,还更别求安乐,可不沉重乎。当忏悔。

    20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