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山还是山与本来无一物无别
见山还是山与本来无一物无别师父好,禅宗有“见山还是山”的说法,那是针对于凡夫“见山是山”和二乘“见山不是山”最后彻悟的境界。但同时,六祖又说,本来无一物。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本来无一物”,与“空空无大千”,有人认为那是二乘“见山不是山”落空的境界,并不是最后彻悟的“见山还是山”的圆满一心境界?请师父开示,这种说法可信吗?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是否是见性,还是别有彻悟的境界?答:六祖所悟“本来无一物”和永嘉大师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与宗门“见山还是山”一样,同是禅宗祖师亲证实相的解脱境界,并不是有些人妄论“落空”的境界。只是祖师表述有所不同而已。学人不能因为祖师所留文字的表达认为它们有所不同,甚至认为六祖和永嘉所悟非究竟。修行学法,读佛祖及过来人言句,切忌执着文字,知解名相,被自己的意识所骗,被他人的戏论影响,使自己在修行的方向和解脱的见地上有所偏颇,修行误入歧路。禅宗祖师觉悟后,形容自己再见世间一切万物,如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并无奇异。那是指如实了达一切外境唯心所现,虚幻不实,不更起虚幻见,见而不做见想,终日任运自在,不更做觉观想。对境不生取着执迷之心,无障无碍,不即不离,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于一切法不生法相,如处大圆镜中。六祖所言“本来无一物”亦是真实表达了祖师对诸法实相的真正觉悟,与“见山是见,见水是水”,并无区别,只是开示的角度略有区别。如金刚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又圆觉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上经典都明确开示真如本性,空无所有,实无少法可得这一究竟实相,此正是六祖所悟“本来无一物”。故知我祖师所悟已是究竟,并非如后人所言,只是落空境界。只是学人于祖师所用文字而生知解,自着“空”见,自落于“空”,非是祖师所悟所证偏颇。“本来无一物”及“觉后空空无大千”,是祖师自证解脱境界,后人若以意识妄测知解,自然会堕入“妄计”出来的空,非是祖师落空。六祖大师说,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学人于祖师文字开示不会其义,妄生分别,故有种种猜测,有违圣道。今人说六祖“本来无一物”非是见性,只是见空。此言自生迷倒,自不见性,却说祖师所言是不是,诳惑学人。自错犹可,复教学人,以如此见地修行,相将入迷途。今日学法之人,切忌自己不悟,以己邪见论断佛与祖师彻悟见地,或盲目轻信他人,怀疑祖师。平日当深入经藏,多多阅读历代祖师法语开示,自然明白其中义理关键,不被他人邪见迷惑,使修行误入歧途。
2020-04-16
-
能弘扬的不是佛法
能弘扬的不是真法 师父好,近几年一直都在听您的法,很欣赏您讲的法,真希望有更多的人听到您的开示。请问师父,您有没有想过让自己的法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您为此有没有什么打算和计划?答:我们一直有一种错觉,认为佛法是可以传播、弘扬甚至推销的。不,能传播和推销的是产品,是思想,是价值观,佛法远远超越于此,它是觉悟的行为,是智慧的内发,所以,事实上,真正的佛法无法传播与弘扬。佛法是心法,心法无形,无法传授。古人所说,以心传心,非是有心有法可传,各自向自心去悟,是古人所说传心。印宗法师问六祖:黄梅咐嘱,如何指授?六祖回答: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六祖所言,指授即无,即明确开示印宗,佛陀正法眼藏,无法可授可学,唯论自悟自修,自见本性,不论一切有为功行。招提慧朗禅师往江西参马祖。马祖问曰:汝来何求?朗曰:求佛知见。马祖曰: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马祖所言,佛无知见,正是无法可学可得,是真正佛法。故知,能传授者,必假文字,属心意识,虚妄不实,非是真法。真法但向自己心头觅去,不劳外求。能过好每一个当下,心不外驰,是真正佛法,此真实法,学人只可自悟,非师相传相授。若有所传,有所教,必是诳汝。莫信他法,自有佛法,不悟自屈,可怜生。自心觉悟,自然光从内发。不起度人想,自能度人;不行助人之事,自然助人。不用弘法,法自流行。不用计划,自性施为,故能任运自在,无障无碍。问:如果有理想道场,师父会不会带领更多的人来共修?答:道场也好,居家也好,都要各自向内熏修,转所依识,自悟自修,莫存度人助人之念。若一念心向外驰,见有众生可度,纵在寺院,亦是外道。若心不逐境,亦不守空,随缘度日,开示有缘,在家在寺,皆是伽蓝道场。故知佛法在心,心悟,法遍沙界;心迷,法成桎梏。法本通流,莫生流通想;法如天日,莫生光大想。不须更加施功,反成障道。如人吹风,智者静坐,自沫其风,旁人见之,心领神会,静坐身行,得浴春风。愚人到处叫喊,来浴风,来浴风,旁人视之,见之如病,无人信之。真正佛法,亦复如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见觉悟者所行,自生效仿,自行自悟,自修自度,不待宣扬督促而学习之。若于佛法有缘,非但听佛说法,可得开悟见性,乃至听风听雨,见花见雾,端坐仰卧之间,回首点头之际,皆可发明大道,顿悟本心,自成佛道。
2020-04-16
-
祖佛求法事迹
诸佛祖师求法事迹今时我辈学法之人,于善知识前学法,见善知识所言所行稍不合己意,便对善知识心存不敬,品头论足,妄加猜测诽谤,而远离之。或因善知识言辞冷淡、对之不加器重理睬,便对善知识心存怨恨,见善知识种种过,故与无上学法机缘失之交臂。自古以来,诸佛祖师,为求无上佛道,于善知识前,至诚恭谦,抛心沥胆,忘舍身命,无有余遗。为求法故,不辞艰辛,忍辱负重,不敢有丝毫怠慢及不敬之心,如事佛故,事善知识。下面几则事迹,是过去佛陀和祖师求法经历,愿与同修共勉。达摩祖师常端坐面壁,二祖慧可求法于前,不得闻于开示。慧可暗自念言: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慧可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达摩悯而问慧可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慧可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六祖于五祖会下,腰绑石头,舂米作务,五祖见之,赞叹慧能:求道之人,为法妄躯,当如是乎!南岳怀让禅师,一十五载,事奉六祖,朝夕不倦。仰山于沩山处,前后持侍,一十五载,未离半步。大珠慧海禅师,于马祖那里,执事恭行,满足六载。裴休丞相请黄檗于家中供养三年,朝夕侍奉,亲闻法要,得撰《传心法要》,利益后人。法达见六祖,以诵三千部《法华经》之故,心存骄慢,礼拜头不至地。六祖见之,善导开示,令其知过,发心忏悔,至诚礼拜,故得听闻法要,心开悟解。云门禅师三次见睦州尊者求法,尊者三次将其拒之门外,并损其一足。云门以重法故,心无旁骛,未生疑惑退却之心,终得于法。临济三次求法于黄檗,黄檗三次棒打临济,临济以重法故,未有退屈怨恨之心,终得法于黄檗。浮山法远禅师同天衣义怀禅师参叶县归省禅师,几遭归省禅师打击、磨练、考验,道心坚固,不改初衷,终得归省禅师器重,法堂上付法于浮远禅师。《法句经》中宝明菩萨,闻佛开示事善知识之重要,自念久远以来,未曾报恩方便亲近善知识,举声悲号,懊恼不已,槌胸痛哭,譬如父母过世,身心悲痛。《大般若经》中记载萨陀波伦菩萨,又名常啼菩萨,为求般若波罗蜜法,不惜身命,卖身、卖肉、卖血,出骨、出髓、割心,种种历练,遭受无比的折磨和考验,以此精神而求于法,感人至深。《法华经》中记载佛陀过去生中,为求法故,事提婆达多大善知识,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惓,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大般涅槃经》记载佛陀过去世中为求半偈诸佛法要,愿付身命,献于夜叉,经历种种考验,终得于法。过去生中,佛陀为听法故,见路泥泞,自割头发,铺满道路,供然灯佛行走,以此至诚恭敬之心,事燃灯佛。《圆觉经》中记载:末世学法之人,若发大心,遇善知识,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以上佛经祖录记载求法之人,事善知识,经年累月,为无上佛道故,不惜身命,比比皆是。今时人,为求无上佛法,亦得如是知,如是学,如是身体力行。于善知识前,至心无慢,不厌劳苦,事善知识,超于父母,如事佛故,为求无上解脱法故。
2020-04-16
-
自助者,自带光芒
自助者,自带光芒助人,是一种美德;不助人,那是一种智慧。助人,是因为富有,不仅物质的富有,更是精神、快乐、智慧的富有;不助人,是因为清醒,因为冷静,因为自在,而不是因为吝啬、自私和冷漠。助人或不助人,那是一个人的气质。而自助,那才是人的魅力。助人或不助人,那是一个人的选择。而自助,那是你必须面对的觉悟。助人或不助人,那是对别人或对自己的一种尊重。自助,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尊重。助人或不助人,那是一种修养。而自助,才是真正的修行。助人,需要心量;而拒绝帮助别人,需要魄力。助人,而无所求,那样的帮助才能滋养心灵;拒绝帮助别人,而无愧疚,那样的拒绝才能壮大心智。接受,或者拒绝,那表现了你的态度。自救、自度,那才体现了你的觉悟。能自助者,才能助人;能自助者,才能拒绝助人。不能自助而能助人者,无有是处。不能自助者,既不能助人,也不能断然拒绝。不能自助而助人时,以有我故,心有挂碍,纠结得失,故无法真正助人。能自助者,心无旁骛,全然无我,心无挂碍,故可善巧助人,方便救助,随缘救助,轻松救助,亦可冷眼旁观,扭头走开,游刃有余。能自助者,虽助人而无助人想。虽救人,而不求回报。不期待回馈,不生自己助人想,那才是真正的助人。若助人而有所期待,有所要求,心存念言:我在助人,我在帮助他。那不是助人,那是阴谋,那是绑架,那是无明,那是我相。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善行,除了自救。自救者,自带光芒。自助者,未施一恩,已及法界。未行一善,恩泽万宇。自救者,非阿罗汉,非自了汉。阿罗汉实不能自救,不能自了,以不能真正自了故,所以不能救人。阿罗汉自了者,少分自了,以有我而不能究竟自度。究竟自度者,唯佛一人。能自度者,即佛。佛无神奇,佛无异能,佛无二般,唯能自助。你无法帮助任何人,除了自助。自助者,自立、自觉。能自立者自觉者,自在无碍。
2020-04-16
-
拒绝,也是一种尊重
拒绝,也是一种尊重如果你向别人求助,别人帮助了你,你要感激。别人不帮助你,你同样感激。别人帮助你,你感激他的善意。别人不帮助你,你要感激他给了你独立的机会,感激他让你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我看到一种说法:及时回复,是一种尊重。不,在我看来,那并不是尊重,那是强迫和要挟。不随便向任何人求助,那才是一种尊重。不轻易打搅别人,那是一种尊重。不动辄向别人诉苦,那才是一种尊重。不向别人问来问去,那才是一种尊重。不把自己的问题强行倒给别人,那才是一种尊重,那首先是自重。如果我不回复你,对你就是不尊重,你未经允许就把你的问题、你的烦恼、你的牢骚、你的无聊转嫁给我,而你竟毫无察觉,这对我是不是更大的不尊重?如果我不帮助你,对你是一种不尊重,你是否想过,那你要求我帮助你,对我同样是不尊重。你很心安理得地请求我的帮助,你不觉得这有问题。我同样心安理得地拒绝你,这有什么问题?你请求我帮助你,这没有错,我拒绝帮助你怎么就成了错呢?如果你觉得你跟我说话,请求我帮助,那是你尊重我,也是你的自由。是的,我不回复你,我拒绝跟你说话,我保持沉默,那也是我对你的尊重,是我的自由。你未加请求和允许就向我问好,我可以选择接受,当然也可以选择拒绝你的请求和示好。我们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都自然地选择了自己的行为。你冒然地和我说话,你不觉得那不对,更不觉得对我是不尊重。我不回复你,你为什么觉得那不对?甚至是对你的不尊重?人们早就在方方面面养成了对任何他身边的人无形地强迫和操控。从要求对方回复,到希望对方认真听他讲话,到强迫对方心里一定要有自己。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依赖身边的人,乃至于从来不会自救、自助。人们把向别人索要帮助当成天经地义。不,别人帮助你,那是他心甘情愿。别人不帮助你,那才是天经地义。如果你向别人求助遭到拒绝,你毫无理由对对方产生怨恨。如果你想抱怨,那么抱怨你自己,为什么这么软弱、这么无能、这么不自重。你唯一能让别人尊重你的不是求助,而是自助。当人们习惯于求助和要求别人,不情愿地助人和满足别人的需要成了一件痛苦和有压力的事。无数人被别人的请求捆绑,被他人的要求控制,而无法拒绝别人。不会拒绝别人,增加了对方认为帮助或回复他是理所当然的错觉,并且对你产生怨恨。求助得不到帮助,或者发出问候得不到回复而产生怨恨,那发生在不懂得自救,不懂得自重的人身上,那发生在还未觉悟的心上。你只需要学会自救、自助、自处、自重,没有谁能用道德、舆论和是非观念绑架你,你也不会去绑架任何人。一切烦恼都将与你无缘,你活在真正的尊重中,以你自愿的方式,自在的方式,自由的方式,可以帮助别人,或拒绝帮助别人。也可以接受或拒绝他人施加给你的一切。
2020-04-16
-
六祖所说的去处
六祖所说的去处问:师父,一无不为和内观有何区别,初学如何入手? 答:要想练习一物不为,先要觉悟何为一物不为?一物不为者,于三界不现身意。不论做或不做什么,但能于三界不现身意,即是一物不为。于二六时中,不依于物,不依于识,而得安心自在,即是一物不为。 而内观,只是发现自己是否起诸妄想,向外驰逐,行诸有为。当发现心向外驰,于念而无念,收摄身心,不染万境,于三界不现心意,才是真正的内观。问:禅师,六祖惠能离世前,说他知道自己的去处。他的去处到底指什么呢?他的灵魂永存?只是在一个地方看着没开悟的灵魂不断轮回? 答:六祖所说的去处是一种比喻,它并不是指某个地方,也没有什么”永恒的灵魂“在”看着“什么,六祖所说的死后去处,那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也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那是指解脱、涅槃、出离烦恼和幻境的一种描述。那是觉悟的异名。问:禅师,修不修行,开不开悟,对每个人来说死后有何区别? 答:对一个修行和觉悟的人来说,没有死后,没有轮回,没有无明和烦恼。甚至没有修行与不修行的人,没有觉悟不觉悟的人。说修与不修,觉与不觉,生与死,那只是对幻而说,方便假说。生与死,迷与悟,只是一个未觉悟的人的错误认知。对一个不修行的人来说,不论他活着,还是死后,他随时都有可能陷入轮回、死亡和幻境的痛苦中。死亡并不能结束一个不修行的人的痛苦、烦恼和无明。在他生命结束的时刻,在那本来是虚幻的“死亡”时,他会继续带着他的妄想、执念和无明,轮回在自心创造的幻境里,无有出期。
2020-04-10
-
佛法不治任何疾病,它让你觉悟无病
佛法不能治愈任何病病,它让你看到疾病不存在人们对佛法抱有很多神秘和功利的思想,认为佛法可以治病,可以增福,可以消灾。佛法确实能达到这些作用,但完全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佛法并不能治病,佛法让我们看到疾病并不存在。佛法不去处理任何对境,而是觉悟任何对境都是幻境,不需要对治和处理。佛法不能为人增福,它让人看到福祸来自妄想,福祸并不存在。佛法无法替我们消灾,它让我们觉悟到灾从心起,难从执来。佛法让我们认识到一切外在事物的变化都毫无问题,所有的问题来自心识的分别和执着。佛法不让我们关注外境、身体、人事物,而是关注自心是否执取什么。当自心取着什么,从那里觉悟,觉悟能取所取皆不真实,是名佛法。有人患了糖尿病,来求助于佛法,希望佛法能帮他解决糖尿病的痛苦。佛法无法消除糖尿病,佛法不仅无法消除糖尿病,它什么也消除不了。佛法让你发现糖尿病是你妄念地不停灌输,是你念头的滞留,是你自己编织的幻境。佛法让你觉悟糖尿病并不存在。不论你发生任何事,你都无法求助于佛法。佛法对任何事都帮不上忙。它既不能帮助你的孩子考上大学,也不能帮你减轻身体的痛苦,更不能帮你赚钱、还债、消灾、免难。佛法不解决这些问题。它解决心的问题。心的问题解决了,上面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上面的问题解决了,不是这些现象被解决了,而是你不再关注它们并认为它们有问题。如果你的腿受伤了,佛法无法让你的腿不再疼痛。当你领悟了佛法精髓,它会让你接受腿的疼痛,不再对治和抗拒于它。如果你因腿疼而怨恨、烦恼,佛法能让你不再抱怨。如果你希望佛法立刻能让你的腿伤或糖尿病变好,那是痴心妄想。佛法能让你不再关注腿或糖尿病,让你觉悟到无论在你身上发生什么,那都没有问题。除非你认为那不对,并想改变它。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想法,离开这些想法,是你需要的修行,是真正的佛法。佛法无法让你的孩子考上大学,但是它可以让你不再操控孩子,接受你的孩子成为任何样子。可以让你不再对孩子有任何要求和压力。孩子可能因为你的放松而放松,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但这不一定完全是因为你的改变而实现,谁知道呢?反正,不论孩子身上发生什么,考没考上大学,你都接受,你都高兴,你的高兴不建立在你希望孩子做到什么,而是不论他成为什么,你都爱他。这才是你唯一的收获。当你接受了孩子,孩子从你身上感受到了真正的爱,这比考上大学对孩子是更好的一件事。佛法没办法帮你消业,当你认真修行,你不再去造作、熏修无明,你越来越能安住于当下,你能远离自心贪嗔痴的各种灾难。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方法可以解决任何问题,那是头脑和幻境里的游戏。从那里出来,一个方法不须用,一切问题消失了。如实地了知现象的虚幻,如实地了解佛法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它看透一切问题的虚妄。这是你需要的佛法,而不是去对治糖尿病或是心脏病。
2020-04-10
-
关于天道与天理
关于天道与天理人们对“天道”和“天理”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但是,不论怎样理解,那都不是天道与天理,那只是人的想法和各种道理。天者,本没有天,人从妄想中建立天名、天道、天理,并赋予这妄想种种神秘的意义和深刻的道理。天者,从人意想生,本无天也,假名为天。天若非天,何有天理?天道?一切万法,皆从心想生。天亦如是,本无其法,唯是心识空名。天有道吗?天无定道,天无实道,是名天道。天不行道,是人行道。天不存理,理由人定。人之行道,是妄非道。人之道理,偏狭相对,非是真理。真理无理,天道无道。若悟无理,是第一理;若悟无道,是名无上道。天不行道,是名为道。天无天意,是名天意。天无其理,是名天理。天无其法,是名道法。道非天行,非人行;非凡行,非圣行。非行不行,超心意识,不可思议。理非天行,天无所行。能行之理,是人非天。人行之理,虚妄不实,无常败坏,无有定论,故不可信。若人标榜自己所行,是尽天道,行天理,要么自以为是,要么欺诳世人。若欲行天道,先悟无天亦无道,是名行天道。与天道合,无定法可行,无定论可执,是名行天道。所有替天行道的思想,都是人的思想,是人关于善恶有无的观念,非是天的思想,亦非天的意志。天无思想,天无意识。意识起于妄,思想起于心。天无心意识,何来天行道?真正“天”者,是第一义。第一义者,离于语言。真正“道”者,无有少法可得,是名为道。若悟真道,则不留人。人若不留,谁来行道。故知道不行道,人心虚妄,自创道法,愚弄自他。若悟第一义天,则知无天。无天者,非有无天,天与天意皆不可得。天不行道,天道不仁,天道无道。若以为天能行善,天能施恶。天能奖善,天能罚恶,是人妄计。天无计可施,无法可行。神佛亦复如是,实无有法名神名佛。神佛尽是人之妄想假名。神者,从识而生,是名神识,虚妄无体,诳诸愚人。佛者,从心而有,但有其名,无有其实,诳诸信徒,以为有佛可得,尽是众生妄想。若人求神,先当灭神,神念若灭,是名真神。若人求佛,亦复如是,先当灭佛。佛见若灭,真佛现前。天道圣人,亦复如是,本无其法,诳惑众人。若悟无法可得,是名天道,亦名成圣,实无有人得道成圣矣。
2020-04-10
-
安全感
安全感谁能给你安全感?没有人能给你安全感。你找了一个好老公,你一直觉得他能给你安全感,有一天,你发现,他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以前他给你的全部安全感瞬间瓦解,留给你的是无限的恐慌和痛苦。你有一个有钱的父亲,你每天有花不完的零钱,上着贵族学校,你觉得生活无忧无虑,你在家里很有安全感。忽然有一天你父亲的公司倒闭,你甚至连学费都交不起,你整个的生活全部倒塌,你恐慌至极。你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你对你的生活满意极了,你觉得没有什么能让你恐惧和不安的。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患了绝症,你那无比“安全”和“美好”的生活一下子坍塌了,你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在修行的路上,你一直有同修和师父陪伴,你觉得自己很有修行,你感到很安全。有一天,你的同修和师父离开了你,你忽然发现自己陷入了恐慌,你清楚地看到,自己一点点修行都没有。那种安全感是建立在对外境的依赖上。别人能给你安全感吗?不能。没人能给你真正的安全感。谁能给你真正的安全感?你可能会说,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自己真的能给自己安全感吗?自己怎么给自己安全感?怎样的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这些问题如果你不清楚,你还是无法获得安全。安全感是一种错觉,有感觉,就不会安全。有安全感,就不是真正的安全。人们妄以为有我,所以活在感觉里,在感觉里找安全,犹如南辕北辙,沙中取油,兔上寻角。所有的感觉都会带来不安全,带来恐慌,带来执迷。感觉来自意识,而意识无常,犹如阳焰,又如幻城,终成坏灭。着于感觉,自取幻灭,自受灾殃。人欲得究竟安全,先要看破感觉的虚妄,不住于感觉,不依于物,亦不执己。无依无倚,妙契真性,方能得真正安全,真正自在。安全既不来自他人,也不来自自己。安全来自既不依赖他人,也不执着自己。安全来自觉悟无我。安全来自觉悟真性。真性无我,无我才是真正自己。真正的安全来自真正的自己。觉悟无我真性,是唯一究竟永恒的“安全感”。无我的安全,已不是安全的感觉,而是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安全。你还在寻找安全感吗?寻找到的安全感,还会让你不安。不再依赖外境,莫再贪人我。从抓取的习惯中解脱,歇下寻找安全感的心,从感觉的世界里出来,来到真正安全的地方。
2020-04-10
-
普行恭敬超越一切教化
普行恭敬超越一切教化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如果你没有完全理解他的行为动机,没有站在他的角度,没有尊重对方,而是从自己的角度不假思索地批评对方,你一定会招来对方同样的批评和指责。我们真的有资格批评任何人吗?在你批评他之前,你是否想过,他会听你的吗?他一定不会听你的,如果你并不是他信赖的人。在我们真正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之前,我们没有资格批评任何人。当我们学会了尊重之后,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接纳了他人的行为,而不会去批判任何人。当一个人没有完全信服你,即使是你的小孩儿,你的学生,或你的下级,他也不会听你的。出于外在的原因,他会表面上服从你,听你的话,但是只有当一个人内心完全折服于你,他才真的愿意听你的。生活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你对某个人并没有话语权,却不假思索地指责他。如此一来,你收到的一定是对方同样甚至更猛烈地反击。不论你和对方是什么关系,当你不带着善意、理解和尊重而批评他时,你们之间所有的愉快瞬间消失,就算你是他最尊重的人,也不会例外。他都会从内心深处反感你,他会质问你,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我做什么,关你什么事?即便是最亲密的关系之间,你都无法不带着尊重而对任何人说教。如果你想让谁听你的,先要学会尊重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和他是平等的,而不是你扑面而来的高高在上。尊重就是理解,承认并接受对方所有行为思想的合理性,而不会认为那有什么问题,更不会试图改变对方。尊重需要对事物完全地洞达。尊重需要觉悟没有什么是不应该的。尊重需要深刻地理解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的。世尊从来不是用说教来教化众生的,而是用对众生的深深地理解和尊重。如果你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说任何一个人,就算是极度信任你的人,有一天也会离你而去。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喜欢被压制和轻视。如果你想建议或帮助别人,先学会尊重。当你学会尊重,你发现自己对对方已经没有建议,你也不需要帮助任何人。尊重本身是对任何人、包括自己最大的帮助。你无法带着傲慢的心去对任何人施加影响,除了让对方更加抵触你。你无法带着自以为是的心去帮助任何人,除非对方是一个傻瓜。就算是你的儿子,一个向你伸出双手、向你求助的人,你都无法不尊重他而给予对方任何施舍。除了普行恭敬,你不可能对任何人有任何帮助。尊重是唯一的慈悲,尊重是最大的智慧,尊重是最好的建议,尊重是唯一的交流,尊重是最大的善举,尊重是唯一的修行。尊重是我们每个人此生都要学的功课。学好这门功课,需要放下自我,需要泯除对立。若要学习尊重,先去理解。以自己的心去理解一切人的心。当你完全理解了自己的心,你会接受一切人的心。你能接受一切人的心,自然会尊重一切人。学会了尊重,你不再对任何人说教。当你不再说教,人们开始信服于你,并自愿地向你学习。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