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禅的意义一
坐禅的意义(一)大家具备了正确的见地,不再妄求妄证什么,这时再去坐禅,没有了功利心和有所得心,只是休息身心,坐禅就变得容易,甚至是享受了。希望大家慢慢习惯坐禅,息虑忘缘,真正安住于寂静,不再执迷于六尘境界。当身心寂静到一定程度,我们对禅宗解脱的见地自然越来越清楚,从知解,变成领悟,最后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一旦建立了正确的解脱知见,剩下的就是改变六根攀缘六尘,依赖识心的习气。转变这个习气最好的方法就是静坐。古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静坐。识的习气转过来,大部分生死烦恼就不再生起。然后再密做功夫,将功夫延伸到二六时中,生证无生,死时心不颠倒,入无余涅槃,解脱就不再是一个妄想,而能够真正实现了。坐禅有了功夫,六根真正休息下来,觉察力、专注力和安住的能力自然增强。行住坐卧都会更安稳,也能看得到自己的妄想和习气,这时自然地做到于念离念。打坐时没有任何规定和要求,手随便放哪里都可以,不需要结手印,什么都不要去求去想。只是休息身心而已。妄念来时随它来,不用管它。烦恼来时,看见念头,于念而离念,不住于念。烦恼自然没有藏身之处。打坐的功夫要自己亲自去实践,时间久了,就知道怎么调整自己,让心安静下来了。心真正安静下来,再去观察诸法实相,就非常清晰。现在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特点,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静坐,每天散用心的时间较多,所以无法像古人那样终日宴坐。但是,只要我们见地透彻,用功不谬,每天有两到三次专心静坐的时间,于座上抓住修行的关键,也即息虑忘缘,于念离念,绵密不断,不求胜境及开悟,只是平常心,减少对外尘境界的依赖,过时过日而已。熏修长养无所依的功夫,并把坐禅时的用心扩展到日常生活中,于解脱生死也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大家对坐禅的目的和宗旨有明确的认知,并建立起信心。这对于我们的修行和解脱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坐禅的意义和方法还不太清楚的同修,可以上学山禅院网站搜一下关于坐禅的开示。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烦恼和修行中的问题,比如恐慌,不能独处,对死亡的恐惧,焦虑、抑郁,失眠、依赖手机,歇不下大脑等,都可以通过坐下来,真正静下心来解决。只不过,我们没有经过练习,我们的身心一直随着妄想在不停地奔波,无法真正安静地坐下来,所以,恶性循环,受无量的苦,而无办法出离。越是依赖于识心,越是不愿意独处和静坐,以至于没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坐禅实修。再加上见地不对,对坐禅抱有太多的想法,即便坐了很久,也徒劳身心,没有意义。甚至越坐离正道越偏,出现更多的问题。这都是没有认真深入修行导致的结果。而更多的修行者学法几年、十几年,还停留在看佛法文章,听各种讲座,说佛法,讨论佛法,发朋友圈,耽着世乐,每天根本静不下心来坐禅这样一个杂用心的状态。以这样的状态来修行,修无量劫也成就不了。这些人还没有真正步入修行,就算有再高的见地,那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学来的,只是过过眼瘾,过过嘴瘾,错把别人亲证的智慧和见地当成自己的了。等烦恼来时,就会发现一点用处没有。古人云,如是等辈,过阿僧祗劫,还在三途。
2020-07-21
-
觉悟,从这点滴开始
觉悟,从这点点滴滴开始。再好的事,你能留住刹那吗?再美的时光,你能停止在那里吗?唯一停留的是你的执着和妄想,是你识心的记忆,而那记忆里除了执着、迷失和痛苦,什么都没有。有的人宁愿活在痛苦的记忆里,不愿活在轻松的现实中,不愿从头脑和记忆里出离。有的人还愚昧地贪着那记忆,不愿意出离,而大多数人已经尝到那苦了,想出离,却无法出离。正是对这念识心的贪着,让你经历了刹那的美好,而经受多劫的苦。人们之所以会痛苦,就是一次次地捕捉意识经历过的幻觉。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意识的妄习,包括对生命的贪着,对家人的执着,对自己身体和想法的执着,对我所拥有的物质的执着。这种对过去的记忆的贪恋,策使身心疲劳奔波,受尽苦楚。得到了,还想要更多。没得到,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当人陷于生灭与得失的妄习,就像猎物被猎人完全逮到。人被贪心捕获,欲罢不能,做其奴隶,受其驱使。为什么佛陀会因人因事制定戒律?就是为了帮助众生戒除对贪嗔痴的执着,戒除那种一次次地熏染。从食物,到生活用品,到感情,到对自己身体的贪爱,佛陀一一制定了保护自己不受染污的戒律,从而清净身心,如法修行,觉悟实相。除非一个行者有自觉自律的能力,能够善护诸根,不染万境。否则,他一定会被六根六尘六识境界所骗,贪着幻境,轮回生死。你看到自己一次次贪着识心的记忆了吗?那就像毒品。当你又想经历那记忆而做着同样的事时,告诉自己,那是虚妄的深渊,无明的深坑,生死的幻境。莫再被它骗,莫再随它去。坐下来,读一段经文。或者静闭双眼,观照自己的呼吸。或者起身去散散步,去看看户外的花草,听听鸟叫。休息一下大脑,用用其他的感官。或者,干脆躺在床上休息。觉悟,从发觉自己又想买衣服开始,从停止这个习惯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又开始贪吃开始,从停止这个习惯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又拿起手机不停地刷屏开始,从果决地放下手机那一刻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不想睡觉,还在看电视开始,从练习哪怕五分钟一物不为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又在找人陪你聊天开始,从停止给任何人发消息开始,从哪怕只有五分钟独处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不再寻找异性伴侣,企图建立空中阁楼开始。觉悟,从发觉自己又开始抱怨别人开始,从发现与别人诤论开始,从扭身走开,反省自己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不安分守己,跑来跑去,总想找事做开始,从坐下来,闭上眼睛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开始担心明天开始,从过好今天,过好此时此刻的生活开始。觉悟,从发现自己又开始反观自心,寻找自性开始,渴望开悟开始。从离开那一念求觅之心开始。觉悟,从看到平凡,接受简单,安住寂寞,不再重复追逐记忆中的美好开始。你经历多少美好,就要成倍地经历多少灾难!切记!切记!觉悟,从这点点滴滴小事真实做起开始。这很难,但并不是无法做到。难,是因为自己从未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开始了,就到达了。就怕你从未开始修行,从来不想觉悟。
2020-07-21
-
面壁报恩
面壁报恩有人看到祖师九年面壁,看到禅师二十年不出方丈院,看到道人心如死灰,了无生机,独守寂室,无友无伴,生于怜悯恻隐之心!呆子!以汝生灭俗心,见于无生寂静,故生妄情!不但祖师,十方佛皆如是面壁,一切觉者,皆如是面壁。你亦如是面壁,方得休息无始劫来身心。此是你修行之必经,出生死之关卡!侥幸避此,能得解脱,无有是处。自己火烧险境,黑暗熏心不怜不叹,不怖不哀,却见他圣人可怜!岂不是真可怜悯者!如白舍人见鸟窠禅师居于树上,叹其危险,被禅师呵斥讥讽!自己险境不觉不知,却忧他道人出生死游戏三昧者。岂有不止息妄情而轮转止乎!不见经云: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三惑者,三途别名,妄想情垢,深难消磨,故如牦牛爱尾,无人束缚,自做自受。众生修行,终日奔波,心何止乎?身不知止,意能止者,无有是处。诸行人,于己空中幻楼,诸有法中,居之可危,可不觉乎?可不惧乎!当早醒悟,面壁止息!今日不面壁, 他日躲不开。今日心得止,何惧大限时。身心具止力,何惧于日用?如矿出于金,不复重为矿。身心知寂止,动静自如如。古人云:了却今生须努力,谁能累劫受余殃。劝汝面壁,非是诳你害你!自是由此出牢,解脱唯一必行。佛祖慈悲,以身演法,佛子奉行,是真孝道,报四重恩!
2020-07-21
-
平时有功,不畏来时
平时有功,不畏来时你做好随时离开这个世界的准备了吗?有人会说:哪有来去?我干嘛要准备离开这个世界?说这话的人大有人在,他们动动嘴皮子,把别人的本事当成自己的,把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当成一句漂亮话,随口就说了出来。就像一个乞丐看到国王,然后说,当国王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当国王。可他还是个乞丐,永远当不了国王。又像一个人看到画画的,说,画画有什么难,这涂几笔,那描几笔,不就行了,我也会画。可事实是,他根本不会画画。这些人看着别人做成了一件事,觉得很容易,有时会觉得自己也可以不费力把同样的事做成。可是当他真正想做的时候,还没开始,就放弃了。就好比如修行。有些人听觉悟的人说,没有生死,没有轮回,没有六道,地狱本空,他也这样说,以为自己可以逃脱生死。他虽然这样说,可是并没有真正这样认为,也没有做相应地准备,改变自己的心行,减少自己的执着,而是继续贪着生死,迷于幻境,不肯止息妄想,却口说菩提,遑论无生。真的生死来时,恐怖逼身,地狱境现,受大苦恼。才知自己原来所说六道皆空,竟是自诳自害,无人能救,悔之晚矣。如同穷人,妄称国王。被官捉拿,经过审问,方吐真言,原是乞丐,不是国王。众生修道,亦复如是,终日学他祖佛真言,不行祖佛道法。口说般若,行在有中。口念经论,妄贪诸尘。生死大限无常来时,手忙脚乱,入地狱如箭射。如同数人财宝,不能济穷。学他般若,自无有份,终不能出生死。今日学人,虽然终日学道,只是说道、听道,不肯行道,不舍外尘,终日熏染无明,取着幻境,殃咎随身,可不慎乎。古人云:受殃有日在。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好比与无常阎老签了一个生死契约。少则三五十年,多则百年。此期刹那便至。若能悟道,则约期到时,阎王老子,不将拷打,不送三途。有人迷于尘世,著于幻尘,将此大事抛诸脑后,待大限来时,一吸不来,即被索命,直入三途。谁贤智人,肯愚己乎,不将生死大事,提前准备好应对?若是智慧人,听明佛祖语,必立刻践行,远尘离垢,将修行落实。而不是手里百般抱着世间所有,嘴上频频念着佛法。做做修行样子,心里念念贪着。我们整天读诵着觉悟者的名言: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真到无常来时,妄念纷飞,来来去去,患得患失,平时执着的一件也放不下,平时的妄心一刻也没有收拾。还说什么不来不去?且问你今天精力旺盛、神志清醒时,能否将身家性命、钱财妻子、一切所有,断然放下,无有丝毫贪恋。此时若有不舍之心,老死神昏,贪恋成瘾,如何放下?所以真修行人,当时时警问自己:我做好随时离开这个世界,放弃一切所有的准备了吗?如果此时做不到,为何还不觉悟,还紧紧抓着世间种种,不肯放下?殊不知,现在越抓越牢,却期望将来老死时放下,不更难吗?就算如今不能立刻放下,也当觉悟,从今天开始,做好准备,减少需要,莫再贪得。所得越多,贪心越炽,离此世界时,越被我所缠缚,不能解脱。人疏忽怠慢了一切,莫辜负己灵,别把自己害了。每天不停地问自己:我做好随时离开这个世界的准备了吗?如果今天我的呼吸会停止,我的妄心会不会止息?世间还有比这个问题更严重而不加以优先考虑的吗?扪心自问,死亡来临时,你做好放下一切的准备了吗?如若不然,你此时还想什么?换一个大些的房子?给孩子找个好学校?呜呼哀哉!自投罗网,谁人能救?
2020-07-21
-
关于消息
关于消息师父好,看过去的一些祖师法语开示里似乎开悟是有很真实的悟境和特征,也即会有一些“消息”来临,以此为证。可是看您的开示里似乎从来没提到一个修行人开悟时的状态,反而一次次地提醒我们,安住平常,不求殊胜,菩提自现。我也按您说的去做了,我相信也有很多人认可您所说的,也照做了,但是真正开悟的人又有几个呢?答:你真的如你所说的安住平常了吗?此刻你提的问题,恰恰说明你离开了最平常的当下,又跑到妄想中来寻觅答案。修行最难的是安住平常,稳于当下,不求消息。无消息处,是名消息。若有消息可得,亦是无物无法无得之消息,于此消息刹那不住,是名为悟。若有所得,有所住,有丝毫消息,皆是识心种子,意根下事,诳汝进无明,引你入轮回。所以经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留佛。问:那为何也如您所说很长时间不起有法可得的心,也确实安住于平常,还是有烦恼,有妄想,不能像开悟的人那样自在无碍呢?答:不起有法可得的心,及安住平常,不是你感觉上认为没起这般心,而是真正觉悟无法可得,如实不起如此妄心。日久功深,自然妄心不起。若起此心,以真实履践平常,转所依识心故,自己能觉,不住此心,亦是不妄起心。非是强压此心,时时压迫,此是错用心也。但无执取,其心自灭。若平时散用其心,而不知于二六时中日用之时安住一心,只于座上、读经、念咒之时以为修行用功,纵经尘劫,亦无用处。何以故?杂用其心故。喻如以火煮水,时煮时停,水无开日。过去祖师及开悟者,皆明此事,知其非是一日片时之功,故远离世缘,善护一心,专于道业,不杂用心也。此功年深日久乃成,少则十年八年,多则三四十年。我辈之人,今时世缘太多,俗情牵绊,办道日短,难于相继相续。杂用其心,烦恼障故,生死无明力大,虽精进修行,故不见成效。又以不识本心,错用功夫,念念以有所得故,不自觉知,以期消息,而被消息瞒。以寻悟境,而被悟境赚,越来越偏离大道,步入歧途,却以为是在修行。可不悲哀!莫小视“平常”二字,亦莫疏忽于“无所得”。人不得道,总有所得。真悟无得,自然得道。平常者亦复如是。不死心者,总有“不平常”事放在心上。若能甘于平常,无有不得道者。非我故意隐瞒悟道境界及悟道者心行。实无境界可得,亦无心行可得,亦不是不动,非是死物,亦不造作。只是着衣吃饭,经晨过午,一心直用,不必曲求。若一念起心驰求,即背道而驰。能觉于此,离于妄求,是名道人。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阿耨菩提。佛岂诳人乎?佛语真实,实无芥子许法可得可悟。如慧明问六祖大师,离此之外,更有密法乎?六祖大师说,若有密法,即是诳汝。汝若反求,密在汝边。学人多错会“汝若反求,密在汝边。”以为密秘不在师那里,而在自己这里,又向自己这边找。错错错。汝若反求,息心即是;在汝边者,不觅即是向己这边。若见于己,复更求之于己,何异于六祖边求?故佛法大难,将相难为,天人叵测,十地脑裂,妙觉退心。经云: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何以故?可不脑裂!欲办道者,不可将为容易,生草率想。以如是有所得心修道,道之边事,尚梦不得,何况入得门去!当努力,勿着文字,勿倒用心。
2020-07-21
-
一段关于身体觉受的对话
一段关于身体觉受的对话居士:有人说,他已经彻证空性了。是这样的吗?先测试一下,让他站在火堆里,如果能够不被烧着,就同站在水里一样,没有了火与水的分别,我们也许可以相信他。且不讲火堆,就说现在的三伏天,你如果没有了酷执的觉受,没有了凉与热的太大区别,也算具有了某种程度的空性正见了。我们学佛法,首先要明白的是,外在的冷与热,其实并不真实,都是由我们的知见造成的。所谓“心静自然凉。”即是此理。可是,要彻底转变累劫以来形成的顽固知见,又是谈何容易啊!它不仅要转变我们的表层意识,更要转变深层意识,要将我们的分别心、将无量业力带给我们的知见转变得干干净净。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可能超越冷与热,超越苦与乐,才可能不受一切的影响和束缚了。学山:因为你曾经问过我一些如何修行的事,也在转发我的文章,所以看到你发的上面的文字,我想和你多说几句。证悟空性的人对冷热的觉受和凡夫完全一样。大家对证悟空性都存在错误的认知,以为那很神秘,是很高的境界,不是的。那是最平常、最普通的境界,碰到火会痛,冬天会冷,一切和你此时此刻的觉受一模一样。若离开众生日用见闻觉知而别觅空性和功夫,就大错特错了。居士:如何理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学山:空性不是一个空洞的道理,而是我们每天都在用它,每时每刻都不离此空性,只是因为我们不认识它,而妄生取着和对治,所以离道越来越远。普门品的那段话是比喻,不可依文解字。就算有人修出神通,遇火不烧,那多是外道修行,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不离心性而说实相法。火坑者,众生炽盛烦恼与无明。观念力者,智慧力与专注力,一念不住,烦恼成菩提。真正的清池非是温度低的池水或是“极乐世界”的七宝池,而是自心般若智慧。身体的一切觉受自然升起,随起随空,不是断灭。通达此者,是名念观音,非称“南无观音菩萨”为念观音也。又佛为初学法者设此方便,以增加信心,令入佛道,不可执迷。我们只要认清这一点,不执著并对治身体就可以了。如果没了觉受,那就成了植物人或石头了。居士:难道冷热的觉受,不是由我们的业力和知见造成的,不是虚妄的?学山:冷热觉受是佛性自然显现,是虚妄的,然而非离冷热觉受之外别有佛性,亦不得执冷热为觉受。若执无觉受,即成断灭见;若执有觉受,即是凡夫。只是悟道者不再执着于身体的变化和觉受,不执著不意味着全无觉受。居士:有冷热,但不受冷热的影响,不是吗?学山:不受影响是不受其困惑,不因其烦恼,不是没有觉受。疼依然要疼,冷还是冷,热还是热。所以说,悟道者根本不会去踩火。若是不小心踩了,还是会被烧到的。说他入火不烧,那是说你根本找不到一个真实的人被烧,也找不到真实的火,当然没有能烧与被烧了。居士:请教法师:照见五蕴皆空,怎样才叫做空掉了受蕴呢?学山:照见,不是空掉。若想空掉,那是颠倒用心,是妄想心,非是照见。照见者,见其本空,不作空想。以本有智性,洞见看到五蕴者,即非五蕴,是名五蕴。以智慧力观察到五蕴者,只是假名,非实有五蕴。一念妄想分别起,即五蕴生,实无有生也。觉悟五蕴本来空寂,是名照见。非无色受觉知而为空也。虽有觉受,而觉悟其了无实性,是名五蕴空也。这才是真正的实相。经云:不待灭受而取证空。若灭受而取空,此是声闻人知见和修行,不得成佛道。学法如果光学些知见文字,而没有真正领悟心地,越学越偏。修行不是一日一时之功,你要重新审视自己以前的知见和修行了。居士:几年以来,我的觉受和情绪变得越来越平和,很少起大的波澜了,并非和以前一模一样。这不是灭受,是受的自然转变,自然平和。如果明知受相无实,在受上却依然如故,其实还是执着的表现,不是吗?学山:你是心里的感受,也即感官上的感觉变平和了,不是觉受本身变平和、甚至消失了。你可以试着用火烧一下自己,看看疼痛减轻了吗?如果减轻了,那一定是大脑或身体出了毛病。而不是你修行的结果使然。居士:再谢!居士:学山法师好!我喜欢看佛经,喜欢听开示,也乐意将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从而提高自己,并且在心行中时时验证。这是我一直在采用的修行方法,感觉效果比较好,谢谢法师!下面是我结合您的指正改过的文章,请您继续批评!现在到了三伏天,而且气温异常,我们的身体又是骨肉做的,自然会感受酷热,这个也是业力使然,因果不虚。但是,身热心不热,心静自然凉,我们能不能做到呢?应该是可以的。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空不是没有热受,而是要照见这个热受是身体和气候的因缘和合,它是虚妄不实的。既然如此,我们的心就不要受它的影响,要保持如如不动。热受是这样,其他的感受也是这样,来了让它来,去了让它去,不要抓住不放,不要加上知见、情绪,允许它出现和通过就是了。可是,要彻底转变累劫以来形成的业力及顽固知见,又是谈何容易啊!它不仅要转变我们的表层意识,更要转变深层意识,要将我们的分别心、将无量业力带给我们的知见转变得干干净净。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可能超越冷与热,超越苦与乐,才可能不受一切的影响和束缚。学山:苦乐只是一些识心分别的概念,我们可以改变苦乐的观念,但是没办法改变苦乐的觉受。苦乐本身不真实,究其实质,实无苦乐,不需要对治和改变,但能觉悟其无实性,一功不施,自然超拔。身体对冷热的感受无法超越,更不需要超越。那更不是什么业力使然。业力,这是佛陀对执着和观念的认定的一种形容,当你执着一个观念和知见时,那才是佛说的无明与业力。而我们身体对冷热的感知,它本来就是不住的,是虚妄的,是不真实的,它只是我们的错觉,我们执著时就有。若能不住,自然不被它所困。觉悟苦乐、冷热、是非、善恶、因果的不真实,这才是唯一的实相,也是顿超一切有无善恶的唯一方法。所以,你上面这段文字,从根本的认知上来说,还是有背实相。骨肉,冷热,身体、意识,这一切在楞伽经里,被佛陀称为妄计所执。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存在的骨肉、身体和意识。只是我们的一念妄心妄计出来的概念。这些事物本身就是影像,在这些影像上生起的一切觉受和感知,都不用去执着和对待,看到它们无实性,真正地照见它们空无实体,修行就完成了。除此之外的一切,包括各种知见和对治,都是我们的妄想分别,那才是你需要对治的“业力”,而不是身体的冷热和觉受。还有,身体并不是业力,从根本上说,我们没有业力。因为根本就没有我们,也没有真实的身体。佛法不像世间其他学问,可以自学自悟,除非特殊的因缘并且有真正善知识的开示,否则很难相应,多数会偏。你能虚心向我请教,这很好。但是,论到真正学法和修行,这还远远不够。善思念之。
2020-07-21
-
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及解脱的契机
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及解脱的契机当我们身心生起痛苦和恐慌时,大多数的人第一反应是恐惧、拒绝、和对治。当他因为恐惧而心中频频生起这些对治的心念时,他被虚妄的自我捉到了。三途就在此时建立,生死轮回因此而成。这时,如果是一个好的修行人,它会在此烦恼及苦受来临之际,不急于应对,而是深入观察苦的实质,从而实现解脱。一个人不论受到什么样的苦受,都是自我抓取的反应。当他经历外境的变化再也抓不到什么时,它开始恐慌,它习惯性地再去抓取,当它什么也抓不到时,它会去抓取自我。这是自我最后,也是最坚固的堡垒。对治和寻求解决办法由此而生。而这是痛苦维持下去的机密,一切众生被此而瞒。不论身心生起何种痛苦的觉受,比如疾病引起的痛苦与恐惧,此痛苦、恐慌及烦恼来时,最好的办法是不采取任何处理办法。静静地坐在那里或躺在那里。让自己保持足够地安静,身心都不要动。别急着对治,别相信那些可以让它消失的办法,别相信痛苦,别相信它是真实的。那都是我执在诱骗你,其实它是想以你对治的方式让自己(苦)继续存在下去。这种自我运行的机制,就是众生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的存在方式,它非常狡猾而且根深蒂固,难以察觉,唯有久久修行,有大力菩萨方能观察到它的无常和虚妄,而不被它瞒。通过不对治,让它自己消失。不去对治,痛苦看上去似乎会存在,而你也是那样认为的。不,别相信你认为的,别被自己骗。你的一切想法都是自我的伎俩,都在骗你,好维持自我的存在,虽然有时当你相信了自己的想法,采取了一些对治的方法,缓和了苦受,但那只是暂时的,其实它藏得更深了。当你不去对治它,其实它才会虚弱,才会真正消失。只是静静地呆在那里,只是看着,不是看着什么,而只是静静地呆着,冷眼旁观,陪着你的痛苦,接受身心的苦受,直到那苦受先是加剧,然后到顶点、然后不再加强,然后减弱,最后消失。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你保持足够的安静,只要你相信不对治才是治愈一切苦的唯一方法,坚持不对治,它一定会自己消失。若起一念对治心欲令痛苦消失,其实是在不知不觉地增加虚妄的用心,而令虚妄的痛苦继续存在。事实是,继续存在的不是什么外在的病苦,而是你的错误用心,是自我的执着。根本没有什么外在的痛苦,只是心的自我执着和投射增强了,导致了痛苦的错觉。没有什么痛苦,是自心取着自心产生了痛苦的幻觉。一切众生皆因取着自心,而住着于妄念中,是此妄心造诸三途及地狱之苦,而且似乎永无止境。一切外境,本来无有,只因妄念,自造自见诸可怕境。妄念若息,地狱自除。诸修行人,于一切苦及烦恼来时,不对治须有放舍生命的勇气,须有大智慧,是大修行,是真正地觉悟,唯觉者能行。经云:烦恼即菩提。于烦恼起时,真正看穿,不被它瞒,不去对治,烦恼才是菩提。若被烦恼骗,急急对治,则自造三途,无人能救。
2020-07-21
-
安住寂寞,得道须臾
安住寂寞,得道须臾修行的关键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修行永远离不开当下。 不论你认为自己的修行方法多妙,离开了当下,那都不是真正的修行。 当下永远是简单、平常、无味的。当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或修行有了神奇,有了玄妙,有了不平常的境界,你一定是进入了头脑,离开了当下。 修行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什么是大处着眼? 就是修行见地要清楚,方向要明确。 所谓见地,觉悟自心本自圆满,一切现成,不待修与证,直下便是,直用即了。若起修道心,不住即相应。 修行的方向是不离当处常湛然。解脱不在未来,不在头脑中,不在妄想里。但能离诸妄想,菩提道果自现。 若能觉悟如是见地,即是正修行路,方向不谬,不会错用功夫。 什么是小处着手? 以有妄想分别自心境界习气的缘故,虽具如是修行见地和方向,以从他闻此见地,非是亲证彻悟的缘故,需要做转识成智的功夫,即于眼前当下小事细节处练习出离头脑分别诸法的妄习。 一切众生以耐不住寂寞,不守本分故,逐于心识感官境界,妄见我人诸法,所以轮回生死。 觉悟者了达一切境界自心所现,无一法是实,故能安住简单、寂寞,随缘任运,着衣吃饭,从小处着手,用功办道。 虽然如此,小处着手,常被一切修行人忽视错过,总以为最上乘佛法有其玄妙神圣之处。却不知,最圣神处最平常,最玄妙处最简单。 扫地时专注于扫地,每扫一下,都是悟道的契机。 上台阶时专注于每一脚步的移动,每上一阶台阶,都是悟道的契机。 开门时缓缓扶住门把手,慢慢拉开门,慢慢关上门,每一个动作的刹那,都是悟道的机缘。 坐在椅子上的瞬间,放慢动作,身体在空中变动并接触椅子的刹那,都是悟道的因缘。 拿起筷子加菜,筷子碰到菜,胳膊抬起来将菜送到嘴里,开始咀嚼,这每一个动作都是用功办道,顿悟本心的契机。 下床,穿衣,手碰到杯子,眼睛看到窗户,风吹过来,饭香进入鼻子,这一切的瞬间和刹那都是顿悟的契机。 为何你却频频错失这些机缘,而将开悟见性视为比登天还难?因为你不安于简单,不习惯于寂寞。如同骑驴觅驴,以道找道,做佛寻佛。 真正的修行就在这简单平常到极致的刹那,觉悟也在这一个个刹那。 一切众生以追寻不平常的缘故,错失了这真正圣神的平常。 众生迷于幻尘,故不安于简单寂寞的生活,在生死大海诸多彩相里轮回沉溺。 道人于此简单平常之外,别起妄心,而妄求道,妄见生死,妄证涅槃,背离实相,永不成道。 唯觉悟自心圆满,不增不减,不妄除法,不妄修道,安于简单,透得过平常者,恰恰与道相应,虽无修道之心,反默契于大道。 诸同修,诸法侣,你在如何修行?你在以何为修行? 如果你离开当下进入不平常境界,被头脑所诳,你偏离了大道。如果你安住在当下的呼吸、扫地、刷碗、吹风、听鸟鸣、穿衣、吃饭等最平常,最无味,被所有人视为无聊的生活,恭喜你,你正走在诸佛涅槃大道上。 大道无别神奇,触目耳听菩提。离此别处觅道,穷劫修行难了。 古人云:平常心是道。 若能真正安于简单、寂寞、平常,不悟道者,无有是处。 成佛做祖有何难,易如翻掌弹指间。安于扫地,满于呼吸,透得过平常,过的了寂寞,自然得道须臾。
2020-07-21
-
宗门所说的不除习气
如何是宗门所说的不除习气师父好,您说禅宗的修行不对治,不除习气。但是祖师所谓的做牧牛功夫,不就是除习气吗?答:宗门亦有除习气,亦有不除习气。不可执于文字,茫然趣于一解。宗门的牧牛是除你修法、住法的习气,除你一念厌凡欣圣的习气,除你见净见秽的习气,除你欲成佛道的妄心。如是所言“除”及“习气”者,亦只是于此诸念正起时一转,无痕无迹,亦非实有法可除。正是六祖大师所言,若于转处不留情者是也。故善学法者,不可于除或不除及“习气”等妄起法相,自迷自缚。如果觉悟自心圆满无缺,不修法,不住法,不起凡圣见,直用见闻觉知,随用随空,自然无习气可除。宗门所言的不对治,不除习气,是指你看不到实有习气和妄念可除。是不除那些本不是习气,而你妄认为习气的东西。即古人云一个都不须对待。比如你只是起了一个贪念,起了昏沉心,起了无记心,此一念贪心,乃至无计无明,非实有体,刹那不住,则不必对待除却,不必以之为患。其本是妄,若对治欲除,反成烦恼,是名知上立知,即无明本。又经云“住妄想境,不加了者。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者,即此不须对治及除却者。众生日常所起贪嗔痴用,本来清净,不可留住,只因众生念念当实,妄生住着,起得起失,妄上加妄,故佛方便呼为无明,实无此无明也。此贪嗔痴,非是宗门所用功对治的习气,恰恰是不对待之,而你却把它当成了习气,对治并除这念贪心。这就错用心,错用功夫了。如同欲追影而除影,影空无性,实不可追,但歇除心,其影自灭。何以故?影是虚妄故。若欲除影,影反成实。修行人之所以不得入门,皆是于此不实烦恼习气诸幻影法以为真实而百般对待,欲除却之,劳心迷性,所以不成佛道。
2020-07-21
-
法语
法语最难过的生活是最简单的生活。最惬意的生活也是最简单的生活。人们最难忍受的是青天白日。总要在这青天白日上加点色彩,然后被色彩迷惑,忘了青天还是青天,白日还是白日,其他什么都没有。人能过好青天白日的日子,虽也不乏粉饰些色彩,总不被自己瞒,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就。 法语你看路边的雏菊、架子上的豆角,它们何曾有异议?何曾有不满?何曾有苦叹?天地昭昭,愚人不见。本来无缚,画地为栏。
20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