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金刚经

发表时间:2021-10-30

浏览量:1499

受持金刚经

一直以来想和大家深入学习金刚经,但是因缘不熟。

佛法从缘起。今天有缘跟大家在一起再次学习金刚经。

二零一五年我讲过一次金刚经,那时讲的比较简单,主要是从金刚经的义理方面讲的,关于实修,没有讲到。

后来又写过一个金刚经大义的文章,把金刚经的整个义理梳理了一遍。那篇文章在公众号上可以搜到。

这次我们学习金刚经会更加深入和详细。

主要会从实修的角度来讲解。

我们先看这部经的经名。

以前我讲经,几乎从来没有仔细讲过经名,一般都是直奔正文,经文都是一带而过。古代讲经法师讲法的时候则不一样,一般都会详细讲解经文。比如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九旬谈妙。用九十天,才讲了妙法莲华经经题的一个妙字。

这次讲金刚经则不一样,一定要先开示经名,而且不是从正文第一句来讲,是从第十三品开始讲。

这部经的经名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我们看经文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密。

这段经文说的非常明白,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从究竟来讲,上上根基的人,一看到这里,就知道,根本没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一点跟这部经里的关于实相的另一个表述完全一样: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部经只是一个名字,金刚经什么也没讲,没有任何法可说,没有任何实法可得。所以说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如果有人能够从这个地方一下子看到这部经所讲的核心,可以悟道。所以过去有个禅师,读到金刚经这个地方“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一下就开悟了。

这部经所讲的是万法都是空名。就像维摩诘经有另一个名字,净名经一样。看净名经这三个字,也可以悟道。

又涅槃经云: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人闻我说《大涅槃》一字一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汝于是义犹未了了。汝当谛听,吾当为汝更分别之。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大涅槃》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无相相,以无相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空无相法受持此经,是名究竟受持读诵。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亦是此义

又六祖坛经云: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庞运有一段关于金刚经的精彩开示。

居士见僧讲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居士问云: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座主无语。居士乃与颂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师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主闻偈,欣然仰叹。

又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士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圣师曰:陛下还会么?帝曰:不会。圣师曰:大士讲经竟。

这是从诸法空相,一无所有的角度讲金刚经。

诸法空相与佛性常住是同一个意思。如同无心和真心是同一个意思。这一点,是很多人弄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注意。这也是为什么说金刚经是究竟了义,直说第一义谛的根本经典的原因。

所以这部经用金刚这个名相,来表法身常住不灭的意思。

自古以来,讲金刚经的人非常多。金刚经也是中国人学法受持最广泛的一部经。

据说达摩祖师传法于二祖,是以楞伽经印心。一直到五祖弘忍大师,都是传楞伽经以印法。到了五祖传法给六祖,是以金刚经来印心。六祖坛经里记载,五祖亲自给六祖大师讲金刚经大义。

六祖大师也讲过金刚经金刚经口诀流传于世这是古人讲金刚经中非常精彩的论述将来有机缘也会和大家一起学习

六祖和金刚经的因缘非常深他在家时因为到客店去卖柴听客诵金刚经就触发了他宿世的般若缘然后到五祖那里求法在六祖坛经里六祖也和五祖一样常劝大众读诵金刚经即能见性

这也是为什么禅宗向来把金刚经作为修学的根本经典的原因。

关于金刚经的经名六祖大师的金刚经口诀中讲到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喻法为名,其意谓何?以金刚世界之宝,其性猛利,能坏诸物。金虽至坚,羖羊角能坏;金刚喻佛性,羖羊角喻烦恼。金虽至坚,羖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烦恼虽坚,般若智能破;羖羊角虽坚,镔铁能坏。悟此理者,了然见性。

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如来所说金刚喻者,只为世人性无坚固,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内无坚固,定慧即亡,口诵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

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何以故?为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遇金师,錾凿山破,取矿烹炼,遂成精金,随意使用,得免贫苦四大身中,佛性亦尔。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进勇猛喻錾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了然明净,是故以金刚为喻,因为之名也。

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俱备。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智,故名金刚也。

何名般若,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智是慧体,慧是智用。体若有慧,用智不愚,体若无慧,用愚无智。只为愚痴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何名波罗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离生灭义。只缘世人性无坚固,于一切法上有生灭相,流浪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圆满,离生灭相,即是到彼岸。亦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则彼岸。口说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罗蜜;口说心不行,即无波罗蜜。

何名为经?经者,径也,是成佛之道路也。凡人欲臻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诵说,心不依行,自心则无经;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故此经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六祖大师说心不依行自心无经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俱备。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智,故名金刚也。所以这部金刚经其实并不是完全空谈般若,空讲第一义,而是从修福、持戒,功德的角度,把实修和第一义完全结合起来,非常圆融地开示了诸法实相和解脱之道。

如经云: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

又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云:如来灭后,后五百世,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乃于无量千万佛所而种善根。

洪觉范禅师在林间录中云:金刚般若经以无住为宗。以无住为宗,则宜其所谈皆荡相破有,纤尘不立也。而经赞福胜者半之。持戒修福者,有为事耳,而世尊答能于此经生信心者,必此人。何也

此处禅师是提醒学人受持此经需要无量的善根功德非是少因缘少福报而能受持此经深解义趣

所以这部经有一半的篇幅都在讲受持此经的福报和功德。说明佛法不是空谈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与持戒修福紧密相连,不能割裂。

我们这次学习金刚经,是应缘而学。这个时代大众学法,实修的环节非常薄弱。而金刚经里又提供了非常明确的实修方法,就是读诵,书写,为人讲说。

这次学习,我们会把金刚经作为一个实修法门来讲解和学习也会把读诵金刚经当作一个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