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觉绝圆缺

    大觉绝圆缺相遇很美,不相遇,何尝不美?相知很美,不相知,何尝不美?交往很美,不交往,何尝不美?相忆很美,相忘,何尝不美?交谈很美,沉默,何尝不美?相见很美,不见,何尝不美?陪伴很美,独处,何尝不美?遇与不遇,相知不知,相忆相忘,美是美矣,总是梦幻,总难持久,不可执以为实,不可为之暗然神伤。安然神伤者,入梦太深。抑郁寡欢者,痴心妄想。以清净眼,观世间梦,不即不离,一切无不美者!但以无执念心,无愧悔心,无染着心,看一切事,都美。世间无不好者!但持放有度,不伤心,不痴迷,不自虐,都好。如果你清楚地发现,我们的一生只是一个个妄念围着它自己转的虚妄的梦,你怎么会不醒来?你还在梦,定执己为真。你还入戏,定不知戏外真实自己。你还迷幻,定不知如何是真实。知真幻自灭。了幻幻即真。大梦无迷觉,大觉绝圆缺。如果我们经历的一切终将成为模糊的回忆,甚至成为完全空无的梦幻,为什么我们还那么执迷于当下正经历的一切呢?为它乐,为它欢。为它悲,为它叹。为它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百般计较?纠结缠绵?只因梦中之人不知梦知梦之时被痛醒梦虽已醒犹贪梦不知不觉又入梦凡夫着梦以为实频频梦碎还欲梦无量劫来受梦欺痛入骨髓被梦迷唯有诸佛大觉者为唤众生随同梦种种善巧同其事只为真实从梦觉

    2021-08-17

  • 如何是佛

    如何是佛释迦牟尼佛不是真正的佛,这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法义,也是众多修行人不明白的一个要义。只明白“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修行还没有完。还要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佛,谁是真正的说法者,这里才是关键。有的人说,自心是佛。什么是自心?然后就回答不出来了。有的人说,法身才是真佛。什么是法身?又回答不出来了。有的人说,佛性是真佛。什么是佛性?还是回答不出来。说自心是佛,说法身是佛,说佛性是佛,只不过用一个名字代替了另一个名字,用一个概念换了一个概念而已。在意识里做文章,在死窟里盖房子。对什么是真正的佛并不明白。如何是佛?这是所有禅宗学人都面对的一个问题,也要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明白这个问题,才好修行。明白这个问题,修行才不会错。这不仅是禅宗学人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一切行人要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学佛修道,了无交涉。这个问题没有真正明白,坐脱立亡,亦解脱不了。这个问题弄不明白,证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六根都无,一切法空,亦与悟道不沾边。对这个问题有了真正的领悟,那才是觉悟,才是修行的开始。古人去参访大善知识,问:如何是佛?善知识答言:东西南北中。如何是东西南北中?会得一东一西,才得入祖师门庭。又问:如何是佛?答:佛在西天。佛在西天,毕竟何意?是在是不在?如何是佛?为何此问如此重要,为何每一个学法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它的真实答案又在哪里?禅宗的见地和修行为什么体现在这一问一答上。问:如何是佛?古人云:廊上有凉风。廊上有凉风,旨在什么处?大家可以对这些问题给出你的答案。为什么观音普贤,大智文殊,不得了了见于佛性,于祖师门下,犹是门外汉!如何是佛?佛不是佛。如何是佛?法身不是佛,佛性不是佛。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春来草自清!祖师之语,是活句,是死句?大家参参看!

    2021-08-14

  • 祖师禅讲记第五讲牧牛与保护

    祖师禅讲记第五讲牧牛与保护当我们学会牧牛的时候,也就是能够善护念的时候,一些不舒服的境界就全都没有了。比如看到家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跟自己不同,想上去劝告、建议,甚至和对方去交流,通过牧牛,知道保护自己的念头的时候,这一念一起来,就不去讲了。就会避免一次不愉快的争吵。在生活中牧牛,跟我们在行脚的时候是一样的啊,都是要看到自己的一念妄心什么时候起来,再把它拉回去。为什么我们在行脚的时候,在水边坐的时候让大家练习一念不生,一物不为?就是练习安住当下,不无事生非的能力。不要无端的起念。看水,看石头,听风声,听鸟叫,都可以,但不要起一念分别、思维之心。为什么我们要练习这个?练习这个就是为了养成不分别外境的习惯,再遇到任何境界,起了分别心,能拉回来。如果我们有了这个功夫,就不会跟家人吵架,再看别人做什么,他们做他们的,念头一来就过去了,立刻就回来。 比如你很怕狗,你走在大街上,一条大狗走过来了,第一念你特别害怕。为什么会害怕?你的念头投射过去了。潜意识里,你觉得它会咬你,会伤害你。你动念了,而根本察觉不到。如果看到它你不生心,不投射它会伤害你,你就不会害怕。这是很难做到的,为什么很难做?因为你从来没做过这方面的功夫,你也不知道你害怕背后的原理:不是狗在让你害怕,而是你自己的妄念和妄想在吓自己。你收摄不住自己的念头。一看到狗,自然就会起念:“这个狗太可怕了,它一定会咬我。”“这是一只很凶的狗。”“千万别过来”。这一连串的妄念一刹那间就起来了,就把你吓到了。这个狗本来没冲你叫,也没想把你怎么着,可是你自己在那里跟自己的妄念较起了劲儿,你自己已经变成一只狗了。你自己在咬自己,自己在冲自己叫,即使那只狗根本就没冲你叫。这时候你就开始念上生念,见上生见,生了无数个念。你的身心变化的同时,你对面的狗也捕捉到了你的变化,它是你内心折射出来的一个相,它会跟着你一块儿变化,你害怕,它也害怕。你认为它会伤害你,它也认为你会伤害它。这时,你们俩个互相的妄念与无明纠缠在一起,互相对立,抗拒,甚至做出一些动作,想伤害对方。最后,导致那狗咬到了你。你以为是狗咬到了你,其实是你自己咬到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那一刻,你已经堕入了畜生道。你产生恐惧的那一刻,就是地狱道。你找不到躲避的办法,就是饿鬼道。你这念一出去,六道就投射出来了。你一动念这一刹那,作为人生了一个妄念,人道;狗一冲你叫,你见到了自心投射的恶狠狠的样子,你到了阿修罗道;你不知道这一念是无明妄念,以为真有狗要伤害你,你到了畜牲道;你没有任何办法逃避,你进入了饿鬼道;你受着这痛苦的煎熬,你进了地狱道。六道就在这一念不觉与无明中出来了。这种恐惧,总觉得自己会被伤害,念念不停,地狱。所以六道是自己妄念叠加虚构出来的。一旦我们住在了妄想念头之中,这种痛苦和恐惧就很真实。只是知道这个道理,下次遇到狗就不害怕了吗?不,还是会害怕。怎么练习才能不害怕?平时要懂得收摄身心,要懂得在行住坐卧时保持身心一致,不分离,随时都能活在当下,心不外驰。这样练习,久而久之,再遇到什么外境,第一念生起之后,才会觉知与正念跟上,实相的智慧跟上,才不会被自心的幻境吓到。我们跟别人争论是非,看别人的不是,尤其在生活中,大家经常会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或者是说是非,说别人不是,这个都是没有好好的牧牛,没有善护念。我们出的《祖师集》、《祖师禅》这几本书里,选了很多段古人嘱咐学人善自护持的开示,学人在开悟之后,祖师们会最后嘱咐他一句话:善自护持。这个“善自护持”,就是好好牧牛,照顾好自己,莫分别外境。有时候还说:好好保护。好好保护,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念头,别信念头,别被念头带走。善自护持,也是善护念的意思,不要让它去吃草,跟牧牛是一样的。《金刚经》里所讲的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咐嘱,就是交代你修行中的关键地方。我们打开《祖师禅》第七十三页,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上座于五祖会下修行。六祖得到五祖所传衣钵后悄悄离开了,慧明与大众为求达摩先祖所传的衣钵,追到六祖。趁是追赶的意思,追上了六祖。六祖将衣钵掷于石上,说道: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这个衣是表佛的心印,表对禅宗的领悟和信受,你追这个衣服有什么用。衣服可以抢到,但法你能抢到吗?你争这个衣服没有任何意义。然后六祖就藏到了草丛之中,这时候慧明就去拿这个衣服。提却提不动,然后就喊六祖: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这个时候,六祖还没出家,所以叫行者。慧明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祖遂出,六祖就从草莽里出来,坐在磐石上。慧明云:望行者为我说法。六祖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这一段和禅者开示太原孚上座的那一段非常相似。禅者指导太原孚上座如何实修,也是说了这样的话,先把一切善恶诸缘放下,然后端心净虑,安然宴坐。先把万缘放下,把杂念、自己执着的东西放下,然后安心静坐,才能默契。我们要盛一个甘露,要有相应的法器。学无上佛法,先要清净身心。寒山大师云: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然后,明良久,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里的关键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后面“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是要你自己去体悟。没告诉你怎么体悟。重点不在你起这个疑问,重点是做到不思善,不思恶。你一念不生的时候,我们的本心没有被妄念覆盖,那它就自然呈现出自己的状态来,至于它是什么状态,不要去思惟它,只是离开妄念,让它自然地呈现见闻觉知。当你妄念不生的时候,本心自然就会有一个作用,这个作用可能是眼见,可能是耳听,可能是鼻嗅,可能同时是眼见,又耳听,又鼻嗅,又意知,但没有在这作用上再加什么,正这么时,一念不住所得的智慧,即是般若智。而事实,这般若智,并没有知道什么,而是觉悟一切都不可得,不可住,不可停留,不实有。你不需要在本心上安任何的觉和悟,还有念,它自然就会起一个知的作用,但是你又找不到一个住的知。这里正是《楞伽经》所言的“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默契的前提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刹那间,本性就会显现,一悟便至佛地。其实不存在这么个时间,所以叫“与么时”。用一个类似的与时间相应的概念,其实是没有这么一个时间的。就是让你去那样做,然后让本性自己去觉悟。这就是这几天大家在行脚的时候,一直跟大伙讲的,让我们的六根自然的处在一种开放的状态,见闻觉知都是清清楚楚自自然然的,不用在见闻觉知上再安任何的体会和念,自然的见闻觉知,就在那里去悟本性。方便说,这个正起用又不住的,就是我们的本性。这个需要你去练习,去实证,而不是让你在这里思惟和总结。思惟和总结出来的永远是识心妄计,而不是真正的本性之用。我们有时候也说“自己去体验”。这个“体验”是本性没有了障碍和知见,自己出来的智慧,不是我们琢磨出来的。我们一念未生的时候,会有一个很像知、觉这样的东西,但它刹那间就没了,这个觉与知无法把握,需要你去反反复复练习,去亲证它。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这个就是牧牛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你起了一个妄想,打了一个妄念,你总想体会一下这个觉,去找一个知,这时要知道它是妄念,把它拉回来。练的就是这个。牧牛最难的地方就是看到这一念,这是一种犯苗稼的状态。牧牛就是看好这念心,不让它去找什么。所以前边六祖先告诉他,你先摒息诸缘,就是什么也不要想,不生一念。言外之意就是生念了,就拉回来,要有这么一段时间处在这样的状态。所以我们看祖师开示学人种种的方便、方法、教导,全都围绕着善护念,围绕着牧牛,围绕着不向外驰,不着相,无所住来教。让我们处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态。这个着相,吃草,就是一念住着心生,只要心有住,就是着相,就是烦恼,就是分别。经云: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牧牛其实就是不着相,就是不生住着心,就是不住着于妄念。什么是相啊?相就是你于境上生心,境上生心就是相。没生心,没生概念,是没有相的。心生则种种法生。我们就坐这儿看着佛像,看着书,我们没生心,看是看见了,但没有第二念的时候,你什么也没看到。看到的时候,是心生的时候,才看到。所以万法唯心,心生万法。心法无间,不是先有法后有心。一切法都是无相的,当你念未生的时候。这时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无相的”其实是说,一切法还没成为一切法的时候。为什么还没成一切法呢?因为心未生时,没有什么一切法。一切法因心而有。即,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你一生了一个念,开始分别,这时法的相,法的概念出来了。生了一个念,这时候虽然有相,还是不会造成烦恼,在这个相上又开始累积,增加,念上生念,一直延续,开始有了住。有住之后,障逆了真性,真性才不自在,然后本性的般若智慧就变成识心的分别,变成虚妄的分别,就成了生死烦恼。清净的本性变成方的、大的、小的、圆的,这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开始变成世俗的观念。只要识心一出来,肯定后边有无限的观念,这就构成了所谓的大千世界。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是在相上分别、执着才产生的。所以这个相是因为生心才有,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佛性、本性,解脱的状态,是不取相,不分别,一念未生,又没有这么个一念未生时。一念未生,不是断灭,不是没有思惟,没有念了。而是听鸟叫,看东西,常应诸根用,而未生住着时,每个作用都是刹那就空了,但下一个作用又立刻生起,没有停留,没有止息,没有妄想和执着。这时,就是本性的状态。所以说,不是不能有相,只是不着相。不是不能生念,只是不住在妄念里面,不沉迷在念头里。这里大家要注意,一念不生,不是说清空大脑,呆呆的坐在那里,强迫自己一个念都不起。而是于念上不生烦恼心,不生妄想心,不生分别心,不生执着心,不生住着心。这是无念的意思。慧明按照六祖的开示去操作,言下大悟。他虽然言下大悟,明白了修行是息虑妄缘,但因为见地还不透彻,功夫也不纯熟,所以又问了一下六祖,说: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否?也就是说,除了您刚刚告诉我的,这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反观那个歇下来的心,就是我的本来面目。我在那个状态下去默契了它,也验证了它,确实如您所说。但是,除了这个之外,“还更有密义否?”还有没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如果我告诉你还有什么,那就不是密了。这里的密,其实就是方法,就是境界,没有什么境界了。我们本心的智慧,本来就是悟无所得的智慧。于无所得,也不可住,不可执。何以故?无所得也是意识言说,也是自心妄计出一个无所得来。诸佛所说的无所得,是为除众生以为有所得而作方便言说,不可住,不可以意识知解。若住无所得,同于有所得。本心无所得的智慧在你那里,再有什么,又是住着了,又错过了它。所以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这里的汝若返照,还是歇下求取的心。你别再找了。再找,又和它失之交臂了。其实,慧明起了这一念“还更有密意否”,又离开了刚才六祖教他的“不思善,不思恶”,又吃草,又犯苗稼了。这时他又心向外驰了。如果你会牧牛的话,这时候,心一起,自己就看到,就不会再去问祖师。但慧明才刚明白,不熟,所以就问六祖。六祖告诉他,要会牧牛,要拉回来,在你这边,不在我这。如果到我这里来寻问,等于又去吃草了。密在汝边,赶紧拉回去。明曰:“慧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慧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这里所谓的“善自护持”是指好好牧牛,你刚会怎么修行,不可大意,不能放逸,一定要善护念。关于怎么好好保护,保护什么,刚刚我已经交代你了。不是有个“真心”可保护,而是保护自己莫错用心,莫住着一切相,不要再去起心外觅。“密在汝边”。本心、作用、智慧都在你那,秘密在你那,不在我这。你就不要再问我了,心不要向外驰求了。歇下一念驰求的心,一切都在你那里,分毫不少,圆满具足。佛法没在善知识那里,永远在你那,只要你能听明白善知识教,心不向外驰,本心自然可见。可是我们心向外驰这一念,太难发觉了。我们太习惯去动这一念了。咱拿某些人来讲,就经常会问:师父,我还要看什么经?我下面要怎么作之类的问题。大家经常会起这样的妄念,离开当下,而不自知。就说明还不会牧牛。您不让我们看经,那您为什么还看经?师父,按您说的,每天就这样了?这样能成吗?这样就能见性了吗?类似这样的问题和疑惑,这都是学人经常会起的心,这就是不守本心,不老老实实做功夫,心总是向外驰,总以为有什么可修。师父,禅宗真的只论见性吗?就没有什么方便法可以契入吗?怎么见性?很多学生也是这样,不停地问:难道就是这样吗?会不停地起念,看不到自己的妄心,止不住,非得被骂一顿才知道又打妄想了。 那不思善不思恶之后呢?明明告诉你,不思善,不思恶,还来个之后。一打妄想就拉回来,就没有之后了。之后是一个妄想,是你没看好自己的心念。平时怎么做功夫?就是在这里做功夫。古人云:拟心即错,动念即乖。错在哪里?乖在哪里?也就是说,学人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妄念,自己看不到,就随着这一念流转去了。我们学牧牛这个方法,不是说永远不起一念,不是的。你做不到任何念都不起,真如本性肯定会起念,它不是死物,不是我们能控制能臆测的。要做的是,你要看到自己起了什么念,是执念还是正常的见闻觉知的念头。这个你要知道。你要看到那些念是不是妄想执着,会不会把你带到烦恼和苦里,如果是执念,是无明,把它拉回来,就完了,清净了。外离于相,内无所动,是名为禅。能离于相,内则不动,心就不动,那就是禅定。没有别的禅定可得。所以离一切诸相就是牧牛,能牧牛就能离相,离相就是诸佛。这个跟看经不是一个概念了,不是一个境界了,它是两码事。看经全是用心意识在那分别,在那里思索,在认知,在知解,是“吃草”。一直都在那“吃草”。修行到了最后,就要来真的了。怎么来真的?就得该放下的真要放下了,你不能心里寄挂着一个东西来学实相法门。实相法要求你什么都不能系着和依赖。外不仅放舍五欲六尘,内要放舍心意识,放舍一切妄想分别,就是到了这个入口处,要放下知解和一切有所得心。一切有为,一切起心动念,一切心意识彻底休息下来,休息下来,才是实修。实修就是休息。生产产品所有的工序、构思、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到了开始生产产品的时候了。你会“牧牛”了,才是悟后起修,是真正的修行。不会牧牛,说明你还不知道修行的核心在哪儿。牧牛的时候,不障碍你做事。你什么都可以做,只是一个妄念出去了,拉回来就可以了。还有一个,不是所有的念头出去都要拉回来,这个我都讲过多少遍了。有时候你发呆,有时候你昏沉了,打个妄想,这都不需要拉回来。除非在训练专注的时候,要求六根清晰的状态,这时不能昏沉,但这个状态不是本性自然的状态,这是一种训练的状态。本性状态是得念失念,无非解脱。起念、息念,全都是真如本性。贪嗔痴性全都是佛性起用。只是你不在上边住着,不在上边黏着,就是解脱的。佛性会起无量的用,善用、恶用、正用、负用、烦恼用、菩提用,起哪个用,你得有度,有主宰能力,能使得佛用,而不被佛用使。能驾驭得了自己的本性,而不是被本性的作用奴役。我们得有这个功夫,要减少烦恼用,多生解脱用,清净用,智慧用。不要经常众生用,烦恼用。要起佛用、智慧用、慈悲喜舍用。我们打开祖师禅的三百一十三页,大梅示寂。大梅禅师一日忽谓其徒曰:“来莫可抑,往莫可追。”这一段话其实也是一段很精彩的开示。就是任何来到你面前的事都不要去抗拒,抑是抑制、抗拒的意思。往莫可追,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再追寻了,已经空掉了。其实根本就没有来去的东西,来去是我们的妄念和分别。“从容间,闻鼯鼠声,乃曰:及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自护持,吾今逝矣。言讫示灭。”从容间,就是休息中的一瞬间,跟“正与么时”相似,正那么时,听到了那个鼯鼠,鼯鼠就是一种老鼠,在房间里吱吱地叫,可能咬东西,可能在叫。很多祖师都是在这个时候,听声见色的刹那间开悟的。这个鼠声一叫,大梅禅师就说:“及此物,非他物。”这是祖师临终示范的一个公案。古人能把这个讲出来,是他的一个过去的经历,是他实证、亲见佛性的经历。他正经历那个瞬间的时候有所悟,这是给我们一个答案和对照,让后人在自己修行过程中所有领悟的时候,拿这个对照一下,并不是让你对他的这个悟境生知解。若那样,则辜负了古人的用意。“及此物,非他物。”字面意思是,就是这个声音,没有其他的了。这是启发你自己当下就能见性,就可以悟道,不是让你对他这句话起种种意想分别。祖师临终说的话,大多时候,都不是我们想的意思。至于到底是什么意思,那正是祖师想让后人参悟的。甚至连这念心古人都没有,就随机说了句那么话,扔给后人,留下千古的公案和迷团,让我们去参悟。有的人着在了“及此物,非他物”字面的意义上,而不能从这句话上转身走开,说明牛又吃草了。为什么祖师禅一定要有牧牛的功夫,不能随文解义,寻字逐句,去逐话的尾巴。那是最忌讳的,因为你被一句话带到意识知解里,这正是生死之根啊。可是如果按照法师们的理解,这句话一定是有某种意思的。人们习惯了对一句话生心解释,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心识的特点。联系到当时的情境,他一定会把这句话讲解得很圆融。不明白的人一听,大梅禅师这样讲,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佛法就这么简单,看到这只老鼠就行了,听到它的声音就是了,没有别的了。有人这样解,好像没毛病,而明白的人,知道这里毛病大了去了。这恰恰是修行的大忌:知解话头。古人云: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又云:恒沙修行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人们自然地会想,原来佛性就是这只老鼠叫,我一听到就可以了,就是这么回事。哇见性这么简单!一听到,真的是你一听到吗?你是在打妄想吧?你真的在看到这句话时,听到你言下的内心的声音了吗?听到你周围的声音了吗?还是跑到妄念里听大梅禅师的那声老鼠叫去了呢?人们会在这句话,在大梅禅师的语境里生心动念。可以在这句开示中有所领悟吗?当然可以。如来禅能解脱吗?当然可以解脱。但关键在于是否住着,你是否住在了知解上。如果你一听这句话:即此物,非他物,一下子明白了,明白了当时大梅禅师的语境,你能立刻回到自己言下的境界中来,而又不住于自己的境界,这样才是听到古人的垂示,言下开悟。实相确实是在言下领悟的,确实是即此物,非他物,顿悟了全部的道理,而且也能做到你明白的。你是在自己的当下,而不是故事里的当下领悟了佛法的见地和功夫,刹那刹那都没住着,也没生心,也没成知解。如果你听祖师的这句开示,有了自己当下的领悟,那也是言下大悟。汝等诸人,善自护持,好好护持,好好牧牛。这个一定是学人自己对理事对修行完全清楚,自然会做到善自护持。关于牧牛、善护念,都是自己觉悟到,然后自己去做的。我们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一起进行实修的训练,这是时代的特点,是众生根基和因缘导致的,是一种特殊的方便法。这些天我们一直在练习行脚,是三四十人一起练习。这种共修,直接做牧牛的功夫,就好比如我们从外边打破一堵墙。这个悟道是从里把墙打破。我们直接练习一物不为,直接从牧牛开始练习转念,这是终点开始修,从结果修,是从外边进攻。没有办法,如果不讲出来怎么修,等我们自己开悟了,自己知道怎么修,一个个都七老八十了。我们就这样练习,知道这是正修行路,我们从外边用功,把它练熟了,一样能解脱种种烦恼和无明,一样能悟道,一样能成就。练熟的时候,你会心生实相,确实是这样,你会忽然之间在某一次练习中确实发现:能离于相,法体清净。原来寂静的本性真的是无一物,什么都没有。所有的烦恼,都是我们徒增的妄念,是一些不确定的想法和观念让我们白白地生烦恼。所以修行一定要牧牛。所有的解脱都从牧牛这个入口开始的。在祖师的法语开示里面也有一些比较超脱的禅师,他不会告诉你怎么保护啊,怎么善护念啊,这些他都不会告诉你。他会给你一些别的开示,启发你自己去明白怎么修行。那些祖师也是有他们的用意。他不给你讲清楚,是希望你靠自己的力量来解脱。这个力量会比较大,比较稳固。古人云:从缘入者,不会忘失。那些比较潇洒的禅师,他们虽然不讲牧牛,但都已经做过牧过牛功夫了,已经完全成熟了。他们的心性已经成为了陆地大白牛,再也不会犯苗稼。牛不去吃草了,你不去赶它,它也一样乖乖地走路了。到了这个境界,是一种飞跃,是成就了。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还到不了这个境界,所以就老老实实,积年累月地来练习牧牛。不管你悟没悟道,你都可以直接从牧牛入手。在加上修远离行,修助道法,你就走在了正修行路上。关于牧牛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讲,可见它对我们修行非常重要,而且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因为它真的需要我们布施六根,舍掉很多过去习惯性的娱乐享受,对六尘的依赖,舍掉世间一切的贪着。我们过去总是去攀缘六尘境界,满足识心的需要,让自己在妄念中沉迷。有太多的人一生把持着家庭、亲情、财产,虽然也做做修行的样子,但内心对世乐没有真正的放舍,自己的业力和无明也没有通过勇猛精进减少,导致修行修不上去,就这样自欺欺人地空过一生,导致临终无常来时,被动地放舍这一切,虽然放手,但心却不甘,只此不甘,就又轮回去了。我们的妄想、妄心,心意识总是需要抓一个东西,而牧牛的前提先要看到一切的虚妄,一切如幻。从远离开始,从减少抓取开始练,从独处,一物不为开始转变生活习惯,然后慢慢地练习不抓任何东西。你的心念不再去抓任何东西,包括经教、包括所有的修行都要放下,所有的知见也要放下。这样的实修,是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的。它需要极大的善根,无量劫来久修佛道,要有特别好的心性。这个基础包括你的出离心,无上菩提心,自利利他的心,慈悲喜舍心,心里对世间没有任何的挂碍和执着。还有你对佛法对修行对解脱的整个领悟力,对这条道路有没有深固的志愿,具足了这一切,才能一心一意认认真真没有挂碍地去做牧牛的功夫,去实修。以至于三年如一日,十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这样地过。你才不会在牧牛的时候吃草,才能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为什么说一定是真正开悟后才会牧牛,才会做功夫?因为你知道没有别的选择,没有退路了。修行与解脱,唯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此一事实者,并非理上的解悟,还包括实修。你不可能通过任何方法或修行去默契实相,唯有放下一切,老老实实地安住当下,练习牧牛,多年保任,善护念,才能彻底解脱生死无明习气。所以啊,虽然这个方法已经如实地教给大家了,并且我会带着大家一起来实修,但是如果我们不放下生活中的种种执取,而是带着世间种种有所得心来修空法,其实是很难成就的。牧牛是一个有强烈出离心的人做的工作,对于一个贪着世间快乐的人来讲,是一件非常枯燥、无聊、没有意义的事情。他不可能长久地去完成这样的修行,那和他的用心不一样。牧牛是一切世间心死尽了的人才能修的,带着一点点的偷心,修不了禅宗。你的用心和诸法实相不相应。一个想学禅宗的人,要有类似于废人一样的心理状态,就是彻底地厌世,想彻底的休息,不再去攀缘任何的境界,不再取着自心境界,对一切都不再执取。这就让很多放不下世间快乐的人望而生畏,不敢学这个法门。这些人还不了解,一切的境界都是自心虚妄的投射,是不可得的。你越是练习,对这点你越能觉悟,你越觉悟,你越不会再去抓取。这是良性循环。我们牧牛、善自护持,也是这样,不是说我一定开悟了,才能去牧牛。你可以直接牧牛,在练习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放下世间的执着。慢慢地让发心和实相相应。然后越来越明白这个道理,对实相领悟的越来越深,有一天,会全部放下,自然就与法相应了。先放下,再实修。或者,通过实修,慢慢地看破世间,放下世间。这是两条路,两个方向,对不同根基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我们再打开第六十一页的最后一段,就是五祖给六祖的一段开示,这是五祖传法给六祖后的一段嘱咐。五祖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摩,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这里也提到了“善自保护”,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保任”、“牧牛”、“善护念”一样,是悟后起修的一种概括。这时是五祖传法给六祖不久,对六祖的一段嘱咐。此时六祖刚刚得法,还需要经历弘法的磨练,需要保护法脉的传承,所以更需要善自护持。这里还提到了一个正法眼藏,禅宗是佛陀所传的正法眼藏,其他的都是方便,都不是世尊说法的本怀。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说一切法,最后都为了如实法,为了开演实相法,为引我们到禅宗,到宗门。只有禅宗才能见性,才能真正解脱。其他一切法门都不能究竟解脱。我这样说,很多人会不同意,但事实如此。这样说不是为了高推禅宗,禅宗的见地和修行是唯一默契于诸佛如来自证圣智境界,是实证解脱的唯一法门。这样说,也不是说我们不能学其他法门,而是要明白,学习其他一切法门,都是为了最后入禅门打基础,做准备。而你学其他法门,学到一定程度,要知道放下,要懂得休息身心,众生时机因缘成熟,一定会入禅门。这是本性解脱所要求的,是实相对众生的选择,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大家不要对禅宗有任何疑议,认为这对吗?可能吗?实相如此,不容争辩。禅宗是心法的一个代表,所有的佛法都是心法。虽然其他法门也讲心法,比如外道,比如教下的一些法门,也自称心法。他虽然讲心法,但都局限在知解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心。认识到心,就自然归到了禅宗。“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五祖在这里交代了禅宗是唯一的正法眼藏。而前边的“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都是教下。包括密宗、净土,都是以三藏十二部为理事基础,闻、思、修、观、行,都离不开经论的依据,唯有禅宗,虽然也有经论的基础,但在最后实证解脱的一步,是超越经论的,在这个地方,如果不是学人自证自悟,佛亦不能对学人有任何的帮助。而离开了禅宗的见地和修行方法,所有按其他法门有修有证有境界可得的,都不出心意识,都是像楞严经里面讲的,不出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区域,就是证到十地等觉妙觉,都不出心意识境界。我们再看一百八十三页,药山惟俨禅师示众:“祖师只教保护,若贪嗔痴起来,切须防禁,莫教掁触。”我们就看上堂这第一句话,一小段,就知道了修行关键所在。所有的祖师都只教你保护,保护什么?不是像有些不明眼的人所教的,保护“灵灵不昧”、“一念未生时的自己”,这完全错了。那个不用你保护。那保护什么呢?保护你不受贪嗔痴瞒,不受妄念骗,不被念头使。不去染污六尘境界,这才是“保护”。没教你在本心加什么,没让你去本性上保护什么。教你防护不要去妄修诸法。古人讲: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这里的保护就是不要去起妄心,乃至起了一念修道的心,都是染污,在这里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起这念心。对初学者来说,不要起贪嗔痴的心,不要起世间心。贪嗔痴起来了,自己要能察觉,然后拉回来。掁触,就是不要住在那上边,别去对治。这需要很大的功夫。好多时候,我们都是习性使然,根本看不到自己的习气,就随他起现行了。张口就讲一堆没用的话,甚至带着各种敌意和烦恼,根本没有任何的觉察。嗔心立即就起来了,根本没有返照的功夫。习气嗖地就出来了,来不及阻止。自己一念收不住,不察觉,就住在里边,就生了烦恼。今年跟大家学习的都说保护、护念、善自护持有关的,也都是跟牧牛息息相关的,都是一个意思,一个方法,一个原理。我们在再看三百四十五页,天然丹霞禅师示众:“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邈得,更说甚荐与不荐?吾往日见石头,亦只教切须自保护,此事不是你谈话得。”这一段也是在讲保护。阿你浑家,切须保护。就是讲大家修行要谨记,随时都要善护念,护住自己的心,不要染污。怀让对六祖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大师对怀让说:只此不染污,诸佛护念。不染污,和这里的保护是同一个道理。切须保护,就是必须认真的去做保护功夫,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起心动念,切不可离开当下,迷失本心。我们看,保护有多重要。保护自己当下这一念不流入过去心,不住于现在心,不滑向未来心。不住于世间,不住出世间,不起觉心,不起不觉心,不起法想,不起非法想。不起一切想,离一切想。离亦不住。圆觉经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经文里的“离”就是牧牛,就是离一切念,离一切相,离一切心,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不住一法,是名保护,是名善护念。这比保命还重要。这里开示了一句:“一灵之物”。这“一灵之物”就是指我们的真实本性,常住不坏,它不是你造作名邈得,你一切的有为造作都和本性了不相关,对它都没作用。名邈,就是用语言文字形容。它不是你造作和言语思维能形容出来的。那你还说什么荐与不荐?荐与不荐就是明白不明白。你明白也是不明白,你不明白那更是不明白了。所以这个明白就是名邈,就是形容,就是思维,意识知解,触碰不到。这一灵之物,不是你明不明白所能相应的。离于明不明白,再去看。我们的本性是容不得你在上面加什么的,也容不得你除去什么。只是不起这些妄念,保护好自己莫错用心,莫无端起心,不灭心,无功可用。离一切心意识,正无心时,默契而已,就是本性。才起一念有,即与道隔。你有心生出来的都是妄想,所以只教切须自保护。只教你保护不起妄心,此事不是你谈话得,就是说多少都没有用,是要实修,要身体力行的。你说多少只是一种劝导,实修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勤修勤练。告诉大家怎么去做,要勤行之。我们平时用功,都要保护。再强调一次,保护什么?保护自己不错用功,保护自己莫起修道的心,亦不起不修的心。若执不修,与执修何异?不管是坐禅,还是及其他用功时,比如走路,经行,打坐,吃饭,发呆,都是不念佛,不持咒,不参禅,不悟法,不思虑,不灭想。不起念,不灭念,不着色,不离色。不起见,不离见,不染声,不避声。不做什么,不不做什么,都处在这样的状态,才有少分相应。心无拟向处,无回避处,无证明处,无犹疑处。无下手处,无缩手处。我用心处,无离心处。如行空中,不生空想。如嘴被堵,张不开。干巴巴,没味道,非苦非乐,活不是活,死不是死。如以手打手,以眼见脑后。居一切时,一切处,无一切得心,亦无无得者。以如是心用功亦无功可用,以如是心休息而无休息想,是禅宗心行处,是禅宗行住坐卧时用心处。如大品般若经云:勿动于色,勿动受、想、行、识…勿动一切智…勿动菩萨摩诃萨行,勿动无上正等菩提…勿动有为法,勿动无为法。何以故?善男子!若于诸法有所动者则于佛法不能安住。

    2021-08-14

  • 网站答疑

    网站答疑问:师父好!心生则种种法生。我走路被石头绊了一跤。当下之时,是我先生心,还是路先生石呢?若我先生心,则知避让。若路先生石,我心未生,石尚存焉?求答惑。答:这些问题不是修行要关心的问题。走路就走路,伴到了就伴到了,一切早就结束了。问:师父您好,既然息虑忘缘,佛自现前,就可以开悟,那么为什么非要练一物不为呢?不练不行吗?感觉一物不为比息虑忘缘难好多哦。请师父详示,谢谢。答:一物不为即是息虑忘缘。如果你觉得难练,说明你还不懂什么是一物不为,也不知道怎么练习。再重新看我网站上关于练习一物不为的文章,看懂了自然会练了。问:师父您好,现在可以耒道场共修吗?有年龄限制吗?答:现在疫情原因,道场暂时不接待参学者。问:顶礼师父,我很爱听师父您的音频,可我耳朵不好,有的听得很清楚,可有的不知什么原因,听不清楚,有什么办法吗?答:听不清楚的,才是佛法的要点。听的清楚的,全都没用。问:师父好,我现在有房贷,家里有老人孩子要养,工作996,压力比较大,该如何修行,如何抉择答:有业消业,欠债还钱,别赖帐。就以最好的心态来还债,生活就不一样了。要想赖帐不还,可以出家。但那得需要有勇气。问:顶礼禅师,参加共修,有最高年龄限制吗?答:有,六十五岁。问:师父好!弟子业障重,一次次犯错,听了几年师父讲法了,感觉真是无我,为何脑子里会出现评价他人的念,挥之不去,心中特恐怖回到过去。觉得没资格学禅宗,总觉得自己是恶人,身体上的不适感觉是念头在诽谤。答:缺少实修和远离这两个环节。问:师父 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 怎么办?答:想好一切后果,再做决定。做了决定之后,接受一切结果。 问:师父你好 我有个毒舌妈妈怎么办 言语刻薄 为人自私 她控制不了自己 对我的人生带来莫大的伤害 怎么办?答:好好学佛,好好学法,明白实相,自然会改变命运。至于怎么学,实相是什么?可不是一句两句所能说出来的。先多看我的文章,多练习坐禅吧。问:师父,您好,想请教您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和一物不为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吗?既然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可以开悟,那为什么一定要练习一物不为呢?或者如果练习一物不为为什么一定要练习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呢?答: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是指六根虽用,但不染着六尘境界,这和一物不为是一样的。一物不为也是直用六根,但不生染着,但有一个条件,是尽量减少做事。六祖所说的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也是有条件的。尤其对初学者来说,也要减少欲望,简单地做事,不是放逸自己去搞世间法,然后骗自己说而不生用想,都已经执迷到不知道自己染着了,还在骗自己说,只要不生用想就可以了。可见,六祖大师所说的“常应诸根用,”只是六根最基本的、简单的用,就会容易做到不生用想。而如果执迷六尘,想不生用想,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2021-08-12

  • 祖师禅讲记第四讲牧牛

    祖师禅第四讲牧牛我们大家共修行脚已经四天了。今天我们再学一会祖师禅,中午再共修一次行脚,明天后天休息两天。我们也可以出去玩玩,因为这两天正好赶上春季,外边也比较暖和,越来越暖和,我们去九溪玩一玩。九溪有人还没去过,反正我们玩也不是特别放逸那种,就是稍微放松一下,比行脚放松一点,因为行脚的时候我们是很专注的。学禅宗不是说每天都要紧绷着,要懂得在生活中放松。放松是最好的修行。我们练习一物不为,练习专注,练习行脚,本来是为了对治以前散乱放逸的习气,并不是为了约束身体,而是为了放松身心,不是把自己崩得紧紧的。做功课时所遵循的理不要错。这段时间集中练习行脚,说白了就是专注地走路,带着觉知行禅,只是针对大家平时散乱放逸向外追逐六尘的习气,我们有的放矢。所以这是一种对治的训练,并不是学法的最终目的。学法最终是要得自在,要在任何境界中都不迷失本性,不堕入幻境。虽然自在,而不染着,不迷失,没有烦恼,没有起落,心是定的,这是我们学法的最终结果。但是在达到这样的心境之前,还是需要有一个保护的过程,也就是牧牛的过程。今天咱们就专门讲一讲怎么牧牛。在祖师的公案里有一段是专门开示牧牛的,就是石巩慧藏禅师。我们翻到目录的第二十二页,这段开示是写石巩慧藏如何做功夫的。我们看正文二百六十四页,这个公案,寥寥几句,很短,但是全部的修行,禅宗的用功方法,禅宗的修行,无功之功,无修之修,都体现在这几句话里边了。古人开示学人有很多手段,有时是含蓄地讲,有时用比喻讲,有时直接讲。不用多讲,一句话就说透了,理事全都包括了。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你所有修行的关键,比如有僧问临济: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临济祖师说:若有意,自救不得。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整个三藏十二部的精华,包括所有修行的重点,离心意识。至于如何离心意识,那就是我们平时用功之处了。为什么说叫禅宗,禅宗就是超心意识,虽用六根做事,但是超越于心意识,法性施为。众生心灭,则真法生。当你超越于心意识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你在用意识做事了,你是一种无心的状态,不是有意无心,而是自然地放松,默契于无心。是本性在选择你做事,你是随顺如来觉性,是用直觉在做事,用智慧在做事,是转识成智。可是凡夫已经习惯了意识分别,用自己的观念主宰行为,所谓圣人任物不任己,凡夫任己不任物。凡夫习惯了用意识去处理一切问题,习惯了以有思惟心操控事情的因缘,认为按照自己的意愿能把事做好,并迷失在所做的事之中,不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在起作用。把意识,把思维和念头,把种种的观念和对境当成了真的,以有我心,在无明中颠倒妄想,不管做成做不成事,不知道都是空花一场,所以特别执着做事,很在意成败,计较得失。因为有这种种心,烦恼诸苦自然而生。学习禅宗其实就是超越于虚妄的能所,虽然不脱离世间法,也是在用六根做事,但完全不一样,没有得失心,不会以有所得心去做事。只是借事修行,历事练心,不会迷到六尘六识境界中。所以有时候一句精妙的开示就非常重要。你比如说赵州禅师,有一个公案,二龙争珠。有一个僧人问赵州禅师:二龙争珠,谁者胜?赵州回答了一句:老僧只管看。这句话也包含了所有的修行,所有的理论。凡夫的习惯就是参与,就是入戏,分出胜负,找出一个答案来,总是要参与进去,参与进去就是轮回。二龙争珠谁者胜?轮回在哪里发生?在意识观念里,在胜负中,在我执里,在妄觉里,在想象中,在头脑里。你参与进去了,就进入轮回。就相当于你成了瓶子里的小鹅,小鹅掉瓶子里边长大了,怎么出来?出不来,你永远困在里面,因为这是妄念,你进入了妄念,出不来。为什么头脑无解?头脑是一个深渊,头脑寻求答案,又不停地编织问题,诱惑它继续寻觅答案,永无止息。你非在里边找解找答案,那就只能是轮回,那就是住着黏着。这小鹅怎么出来?你出来,小鹅就出来了。没有小鹅啊,你从小鹅的妄想,你从瓶子里出来,小鹅的命题就解决了。二龙争珠到底谁胜?这是给你设的考验,一个陷阱。看你掉不掉进去。公案的用意就是这样的,给你设一个机关,设一个语境,讲一个故事,看你的意识进不进去。就算你知道这一点,你没有修行功夫,你对解脱的理和见地不透彻,在生活里没有转身的能力,你还是会随时掉进各种语境和情境中去。所谓一念迷即众生,一念生即五蕴起,一念生即轮回,就是这个意思。现实生活中随处都有这样的陷阱,还用设吗?夫妻在那儿因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婆婆插手管,一管就更乱了。路边俩人因为一点小事争吵起来,有的人就自以为是,过去劝架,最后自己被打。智慧的人直接就过去了,就算看到别人打起来,也不会去管,就在那看着,是不是?这是智慧。明白这一点,你的参学大事就完毕了。如果你最关心的人发生了什么事,你都可以不摄入,不参与,说明你的觉悟很高,你有修行。你如果不通达,你能做到吗?你做不到。所以说不参与,不摄入,只管看,是很难的。即理即事,即事即理。在这个问题上能够抽身出来,说明你有智慧,有修行。学佛,都是要拿来用的。你说我学完了用不了,用不了等于白学。用的时候很难,很痛苦,为什么?因为它需要转变我们的习惯。我们可能因为一时业障现前或者一些问题,一下子就掉进某个念头里出不来,生了大烦恼,怎么也过不去了。我们经常会这样。每个人都有过状态不太好的时候,这时候如果你不会修行,你掉进妄念出不来,受苦的是你自己。没智慧的人,就会去关心别人,甚至还帮着做事,都没用,只是添乱。一个人烦恼或痛苦时,别乱发慈悲,动不动就去劝,别去安慰。要学会冷眼旁观,学会用智慧去对待,冷静一点,冷一点,不要去关心,不要去关注,让他自己去经历,自己去克服,这才是真正的关爱,才是慈悲,才是佛陀之爱。我们把自己交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把事情交给当事人,交给因缘,你别乱插手。不管别人,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不要让别人管你。如果你遇到困难了,别人想帮你,你应该断然拒绝,这是一种觉悟。谁想帮助你,主动的帮助你,你要让他立刻打消这个念头,让他觉得他根本没法帮你,这才是一个独立的人应有的觉悟,应有的态度。什么是成人?什么是大人?就是不轻易接受别人帮助的人。你有再好的心,我甚至明明知道你可以帮我,我不需要,我要自己走过去,要把握住这个经历坎坷和逆境的机会。我一定要亲身去尝试它,我不想让别人帮着我。所以相对于不管,还有一个叫不求救。儒家有一句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万事求自己,不求别人。莫向外求。迷糊颠倒的人,愚痴的人,总是去找别人帮助,不懂得自救。而有智慧的人,遇到一切问题都是反观自己,向自己去找答案,自己去经历。孟子有一句话,叫深造自得。什么叫深造自得?什么事情你深入了自心,一定会找到答案。深入自己,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明白了。一切问题都是从自己这里出来的,任何问题的答案也一定在你自己这里。就是奔里边找,而不是奔外找。深造,造就是到的意思,奔自己的内部去探寻,看自己内心的动机和投射,一切问题都是自己投射出去的。问题一定在投影源这里,而不在相上。深入一步,深到极点,就是佛陀所说的心性。这跟佛法是一样的,其实就是深入观察自心,用智慧去观照。深入到一定程度,就看到了实相。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不是观音菩萨,是一切行人自己。就是向自己内心看,向自己的内在投射看,看到外在的一切都是自己投射的妄念,什么都没有,就解脱了。所以如果一个人真正想学法,想解脱,先要静下来,静下来你就会看到真相。世间很多真理都被人们说尽了,一切圣贤都讲过,只是因为你的注意力,你的关注点漂浮在世间的五欲六尘,在粗的事物上。你静不下来,看不到这些真理,也不知道如何去实践。我们看慧藏牧牛这段开示。石巩慧藏禅师,一日在厨作务次,祖问曰:“作甚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这两天我们行脚,行脚的过程不在走多远,不在怎么走,在走路时怎么用心。行脚的过程当中,就是实修的过程。会走路,就会吃饭,就会说话,就会坐着,就会修行。我们一边行脚,一边牧牛,看看自己是不是认真走路,还是到处乱看,不守本心。本来我发朋友圈,告诉过大家如何做功夫。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认真去练,也不去行脚,一直问我怎么牧牛。我没办法告诉你再详细了。你要去行。修行,先从行脚开始,先从走路开始。我在朋友圈发大家行脚和牧牛的图片时,配有文字,说我们在牧牛。大家看得到我们,但看不到“牛”。有的人不知道这里的“牧牛”是何义?就问我:师父,什么是牧牛?为什么看不到牛?我们身边没牛,我们是在做心体上离念的功夫,把这种离念的功夫叫“牧牛”。你别觉得这是个笑话,是真有人这么问。好多人真的不知道什么叫牧牛,就算他听过,也没这样去做过。石巩慧藏禅师有一天在厨房干活,干完活的时候,就找一个地方坐着。正好马祖看到他了。马祖是石巩慧会藏的师父。马祖问他:你在干什么?慧藏曰:牧牛。慧藏正在牧牛,其实他正在不露声色地修行,密做功夫。外人以为他就是在那里歇着,他自己知道正在用功修行。可是从外表看不出来。这和前面我们学的公案,就是药山禅师和石头禅师在一起的时候,药山坐在一块石头上一物不为一样。一物不为,要比牧牛要更圆熟,更透脱一些。牧牛是做初期的功夫,但是也非常非常重要。牧牛到一定程度,内在的心念调伏过来了,不再吃庄稼了,就变成了大白牛,比喻我们的心性经过调伏,经过善护念,不再去染六尘。会自然呈现一种自在无染的状态,内心就变成一头大白牛,妄心不起的时候,这时候就是一物不为了。但是要想达到一物不为,就必须先要牧牛。一物不为是牧牛的一个结果,也是牧牛的高级状态。牧牛还有很多说法,我前面也写过一篇文章,是《怎样修无念行》,也是关于牧牛的文章。《金刚经》里边写的善护念也是牧牛,六祖大师说的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也是牧牛。六根常有见闻觉知,而不染万境,真性常自在,也是牧牛。维摩诘所说的于三界不现身意,也是牧牛。尤其我们在人多的地方,西湖边上风景秀丽,好多游客来来往往,现在年轻人也多,靓男美女到处都是,我们习惯了看人,看事,看美景,眼根恣意捕捉它能看到的一切,看到什么,心识立刻过去了。眼识去捕捉色尘,哪有漂亮的风景,或者有人在那叽叽喳喳的,好像说什么事,眼就立刻飘过去,这个就是牛在吃庄稼,这叫一回入草去。看到自己的念头着在了外尘上,就拉回当下。这就叫牧牛。我往旁边一住一看,住一秒钟,那就吃草了。这时候你自己首先要看到,要觉察到。看到的刹那,把心念收回来,把眼睛收回来,这是把鼻孔拽回来,拽到路上来,不要让它吃草。就是不要让念头住在尘境上。看脚下的路,看前面的路,这时候你没有贪着,这个时候不需要拽,牛在那正正常常的走路,这时如果还拽,最后把牛拽疯了。有的人不懂得如何正确的牧牛,每天也在练习离念,但是他练的离念不合道,不通法性,只要念一起,他就离。这不是牧牛。禅宗的牧牛,只是起妄念的时候才要牧牛。真如自性起念,六根正常接触六尘所起的念,包括回忆,想事,正常的思惟,这些念是不需要离的。所以牧牛不是瞎牧的,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拽这个鼻孔,把它拽到正路上来。在它想吃庄稼的时候,在它打妄念的时候,在它贪着色尘,声尘,味尘,法尘的时候,要牧牛,不然就会生烦恼。在做一切事时都能牧牛,不是说非得行脚时候,非得打坐的时候,你躺着的时候,刷碗的时候,扫地的时候,都可以牧牛。如果你刷碗的时候打妄想了,拉回到刷碗的动作上来,这叫牧牛。你做事的时候能专注在当下,一走神就拉回来,这就是牧牛。什么时候都可以牧牛,所以牧牛是二六时中都可以进行的。其实牧牛应该是你学习佛经和祖师开示之后,学明白了自己就会的,就应该练习的。不会练,是说明经论没学明白。圆觉经中最经典的一段开示,就是牧牛的理论依据。古人为什么要牧牛,都是按照这段开示进行实修的。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就是这一段,是古人牧牛的经典依据。依这段开示做实修的功夫,长时间地做功夫,佛说是人,于百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成就一切种智。看祖师开示看多了,自然就懂得牧牛了,也懂得怎么在生活中练习。但是也知道有时候有些念头是拉不回来的,那是因为内心还有执着,有挂碍,还有求。而另外有些念头是没有必要拉的,是因为它不障碍本性,它是本性自然而然的用。吃草的时候,烦恼的时候,颠倒的时候,这个时候肯定是住在了妄念之中,这样的念要拉回来。妄念和妄想境是有区别的。妄念是会消耗你的,让你难过的。妄想境就像做梦一样,你无法察觉,你一察觉,它自己也就停了。所以你不得不住妄想境。只是起妄念和执着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拉回来。所以马祖就问他,你在干什么?慧藏就说:我在牧牛。关于牧牛的说法,在其他地方出现的不多。在慧藏这里出现了牧牛这个概念。在长庆大安禅师的法语开示里也有。祖师们都是过来人,慧藏一提如何牧牛,会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但是如果一个学净土的人,你跟他讲牧牛,他就晕了。什么什么啊?比如说一个念佛的人,拿着珠子,看你坐在这儿,问你:你干嘛呢?你说:我在牧牛。他会诧异。如果是他坐在那里念佛,你问他:干嘛了?他说:我在念佛。你问他怎么念,他给你讲不出那么多道理来。有的人也能讲,他讲靠念佛来除妄念,以念压念,一切念都不让起。这就是不明法性而修行的弊端,错用功夫。他是念佛的,你是学禅宗的。你懂得牧牛,也会正确牧牛。他只是念佛。他问你干嘛呢?我在牧牛。牛在哪了?他问你。他不知道牧牛是什么意思,所以说祖师的智慧,祖师的境界就是不一样。很多的祖师开示全都是用比喻。智者以譬喻得解。有一个公案,赵州禅师的公案,就是有个兔子看见赵州禅师,吓得噌就跑了。有个僧人就问赵州:大修行人应该是很有慈悲心的,为什么动物看到您就跑呢?按理说,如果您是大修行人,它看到您应该伏在您面前,怎么看见您这位大善知识立刻就跑了呢?这是我们常人的思惟,认为动物在有修行的人面前就乖乖的。赵州就说了一句话:老生好杀。赵州禅师是个出家人,他不会真的好杀生,但他却说老僧好杀。这里的好杀,你可以有自己种种的理解,但赵州可能就是为了破你对常理的执着,所以这样讲。你们不要真认为赵州爱杀生,然后心理想,祖师都是特立独行的,什么都敢做,杀盗淫妄。错了,祖师这样讲,你不能当真。除非在极其特别的情况下,为度众生示现种种恶行。他说自己好杀,至于说杀什么,你自己去领悟。佛在《楞伽经》经里边也说过,造五无间业,方得解脱。如果是真造五无间业,那是不可能得解脱的。但经典里所说的造五无间业,是比喻。五无间业是什么?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是通常所说的五无间业。做这五件事,一定要是要堕无间地狱的。但是佛又说:杀无明父,杀贪爱母,方得解脱。不是让你杀亲爹,杀亲妈,是杀贪爱和无明。同样,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有它的比喻意。所以佛法是讲智慧的,有很多都是秘密语,是比喻,是开发你自性的智慧,让你不着文字,引导你灵活多变地思考问题,改变你的执念,让你觉悟,不给你直接说破。那这里的牧牛,肯定不是指在庄稼地里放牛。厨房里那点地儿也放不了牛。祖曰,做么生牧?你怎么牧牛?慧藏就说:一回入草地,便把鼻孔转来。他的意思是,念头一跑,一住在烦恼里面,我就把它拉回来。但是慧藏没这样讲,慧藏是用牧牛这个事儿来形容修行的理,形容自己如何做功夫。不明说,明白人之间讲的是默契,就像我们听相声,听别人讲笑话一样,中国的相声很幽默,那个笑点不给你明说出来,让你自己去体会,去回味。你琢磨出它的味道,比他直接讲出来有意思。一旦你体会到那个点上了,你就会笑。牧牛也是一样,你会牧牛的话,慧藏这样一说,你就懂了。所以马祖听他这样一讲,就知道他会修行了。马祖称赞他:子真牧牛。你这个牧牛是真正的牧牛。大家今天学了慧藏牧牛这个公案,是为了学慧藏禅师的修行,怎么用功,而不是学这个故事。重点不在慧藏那里,在我们这里。学法不是说我学了一个公案,记住了一个故事,可以到处跟别人讲,那你不会学法。这个东西是要变成你自己的。什么时候要牧牛?这个非常重要。你着在颠倒的幻象上,离开实相,离开本性,离开真实的妄念一起,一觉就了,这就是牧牛。住在一个事情上面出不来了,赶紧奔回拉。又住在一个幻境上边了,又在那纠结了,这时候拉回来。你所有的不舒服,所有的不安,难过,全都是因为住在了妄想里面,动念了,住在了过去心,或者未来心,或者现在心,离开了当下的见闻觉知,这时需要牧牛。但是牧牛好牧吗?真不好牧。刚开始学习牧牛的时候,执着多,念头也多,放不下的东西有很多,这牛非常难牧。十牧图里讲,这时的牛非常的狂躁,很难驾驭,就像我们习气重的时候,根本收不住心。修行上的牧牛比我们放牛难多了,因为那个牛好拽,念头里边的牛太不好拽了,它是妄念纷飞。不想这个,就想那个,待着好好的,突然一个妄念来了,几年前的事儿都翻出来了,又开始难过。刚才还好好的,儿子突然来个电话,给你讲一件不高兴的事,你的心跟着立刻沉下去了,这时什么牧牛不牧牛的,立刻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妈妈突然来个电话,你接了一个电话,听说了一些事,心里就开始翻江倒海。你牧的三天牛都好好的,一句话,一个妄念一起,就掉沟里去了。这时再怎么拉都拉不回来了。为什么这个牛这么难牧?因为内心没放下,这个牛就不好牧。所以说我们要想做牧牛的功夫,其实还有一个大的前提,要乐远离行。好多事要放下,才能牧牛,也就是说你得一心一意的来做牧牛这个工作,才能把牛牧好了。如果说你一边放着牛,一边还担心孩子上学的事,牛就没法牧了。光吃草了。所以牧牛是需要前提的。牛怎么好牧?真正的放牛郎,没有挂碍,心里边干干净净的,这个牛放的就自在,就轻松。全心全意放在牧牛上面,这个牛就不会乱吃草。你专门放牛,就会把它看的好好的。很多在家人,牛就不好牧,俗事太多。比如有的同修,今天来参加行脚,来共修,可是家里的孩子没人照顾,交给了朋友,又不太放心。你又特别想参加实修,一边行脚,一边挂碍孩子。这个行脚就不专心。朋友一来电话,你的心就散了。因为这个朋友不着调,除非你把孩子的事放下,相信他不会出事。所以牧牛一定要全心全意,学法要全身心的投入,如果你不全身心投入,你还惦记着这个那个,儿子还得开家长会,还想着老公的事,你根本没办法实修。牧牛本来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做,你在工作场合,在家庭中,因为障碍多,使不上劲儿,所以跑道场来。然后你又放不下,这修行就难了。师父,我上班时候怎么牧牛?经常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上班,工作也一样能牧牛。工作就认认真真工作,整理文稿就认真地整理文稿,就别想昨晚和男朋友吵架的事了。沏茶倒水就认真地沏茶倒水,不要打妄想。不要在这工作上加太多的期望和所得心,别有太多的杂念。杂用心,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也很难在工作中修行。期望太多的结果,就没办法安心。上班的时候,用心单纯、专一,就能牧牛。开车就开车,专注的开车。开错道了,或者违规了,就是牛吃草了。做饭,就认真地做饭,也一样牧牛。淘米,别把米倒下水道去,别把饭煮稀了或煮稠了,恰到好处,说明你非常专注的在做饭。你饭菜做得香,精致,那跟抄经一样。抄经也是在牧牛,认认真真的抄,一笔一画,一字一字的抄,清清楚楚地觉知当下的每个动作,安住当下,不打妄想。做报表就做报表,什么都不想。点钱就安心的点钱,把账做好,别出差错。你的工作做好了,就能把牛牧好了。我过去在银行上班,就是点钱的,我点了十六年钱。我点钱的时候,很认真。没办法不认真,错了要赔的。一百张百元钱,必须得全神贯注的点,先手点一遍,还要识别假币,再用机器过一遍,有时会过两遍。识别假币不是拿机器识别,都是拿手点,拿眼看,时间长了,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你点钱的时候不专心,一下子漏过去一张假币,要自己赔。这钱一摸,摸到它,就知道是假币,这是专注的功夫。我们在银行干时间长了都有专注的功夫,只要你认真工作,都有这个功夫。你天天看那张百元钱,特别细微的差别都能看出来。所以说,如果你不认真,不警觉,看得出来吗?最后假币从你这儿出去了,让客户找回来了,就得赔钱,而且还得被批评。再说了,还有一个良心上的问题,假币从你这出去,让客户生烦恼,你于心何忍。你自己赔,还让人家白白的烦恼了半天。点钱这个工作不能出错,得识别假币,不点错了张数,帐不能记错了。你给人家算错了钱,人家会向你的上级有关部门投诉。银行出纳,不需要费心思,但需要认真、专注。这一行,如果做好了,特别练心。这就是在工作是修行,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场所。所以大家也不要觉得世间的工作太忙,没法牧牛,那是你不会做,最主要不知道用什么心态去做。用的心态不一样,直接关系到牧牛的质量。你所得心太多,得失心太重,是很难专注的。掌握好牧牛的方法,知道它背后实相的道理,对世事看得淡一些,不要想太多,都能把工作做好,再加入觉知和牧牛,那样工作就不再没有意义。可能有些工作需要你杂用心,你不可能一天十二个小时都是在散乱,在杂用心,就尽量抓住机会练习牧牛。牧牛的原理你理解的透彻,没有不能练习牧牛的工作,就算你在那儿拍电影,你在那跟人家群枪舌战,你讲课,只要你专心的做,全都是在修行。只不过,我们经常会不认可、不接受自己目前在做的事情,我们习惯了做这个事情却渴望做另外一个事情,或觉得还有一个事情更好,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如果你所求太多,再怎么明白理,实际上还是做不到,那是因为你不能满足于当下。总求一个好,就有一个不好,所以会打妄想。那样的话,你的修行只是形式化。你也只能通过一些形式,通过有为的修行来慢慢转化自己的习气和观念,最后达到彻底觉悟。这几天我们行脚,关心的都是自己的起心动念,看看你的心放没放在脚下,还是想东想西?好好把牧牛的工作做好。我们在路上歇脚的时候,闲坐的时候,也是尽量处在一物不为的状态。因为共修的时候,大家是有警觉的,对自己有要求,不能散乱。如果你一个人的时候,没人督促你,没人提醒你,可能就忘了。你坐那儿,坐着坐着就开始打妄想,就开始琢磨这琢磨那,或者找一些事干去了。这一天不是说需要八个小时六个小时都在牧牛,必竟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家人,在尘世中修行,这一天有那么一两个小时在做功夫,就了不得了。有一段时间,你的功夫就会突飞猛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通过这几天行脚,你平时走路的时候,会不会已经有一点习惯安住当下了?你开始自然地收摄六根了?是不是走着走着,就自自然地离念,回到当下。当然有些时候,你还是会看这看那,但是会比以前收敛多了。这个势头,这个劲儿已经出来了,对吧?这就是实修的结果,是串习的力量。这一天你下两盘围棋,中午一睡觉,脑子里全是黑白子。要是下象棋,全都是车马炮。有些事,你干多了,它就成为一种惯性的力量,这就叫功夫。但是你看,如果你熏的是世间法,熏的是染着,是玩乐,你再修行,就很难。如果你每天熏的是智慧,熏的是定力,熏的是觉知,你就慢慢地变成大修行人了。凡夫和圣人之间就是一种习惯的差别,圣人是用智慧来处理问题,用实相来看破幻境,凡夫是用颠倒心,烦恼心、生死心来看待问题,成为习惯,轮回就是一种心行的习惯。修行就是通过强化训练来转变心意识的习气种子,别无二法,不是说禅宗不需要修行,悟了就完了,那是不明白。只是禅宗的用功与其他法门的用功是反着的,它是离念的功夫,是无为的功夫,是无作的功夫,是无事的功夫,是休息的功夫。你找不到一个修的痕迹,念一转就完了。但是在这一转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前行。最后,在心念的转化上,在心体不染万法上做功夫,你看不出来他在做功夫。你甚至看到一个人在那打盹,在那懒懒地躺着,他有可能是在做功夫。他就算打盹睡着了,也比你在那儿打坐强,如果你打坐时同时打了很多妄想。所以禅宗的修行是无为的,它是无修而修,而且不拘泥于形式,没有一个特定的形式。禅宗牧牛,做功夫,是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做,但是你学其他法门就很难同时做。你一边点钱,一边还念着佛,那会把钱数错。你炒着菜了,还诵着咒,盐忘了放了。把盐当成糖放里了。只有牧牛,只有学禅宗,单纯专注的做某件事,就是修行,而且是最妙的修行。所以唯有禅宗牧牛,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另外,专注和牧牛,虽然有相通的地方,但还是有区别的。比如练体操,或者是画画,非常专注,但是过于专注,导致对周围没有觉知。还有行禅和坐禅时,过于专注,会导致入定,而对周围发生的事失去全面的关照,这样,就会从智慧的常定陷入到狭隘的禅定。所以,只是专注地做事,修行还是比较片面和狭隘。比如打太极,如果加上觉知,那太极打的就会更妙。牧牛就是通过出离妄念,让自己活在当下,再加上六根自然的觉知,整个人就处在自然的解脱状态中。禅宗的殊胜就在这里,他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不拘泥形式,不局限于身体的形态,只是做一个心念上不染不住的功夫而已。只要不打妄想,不起妄念,不入烦恼,就可以一直歇着。一进入头脑意识和分别,生了烦恼,这个时候需要拉一下,修行就完了。一开始可能难一点,功夫做到位了,就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轻松,到最后就是一物不为,六根接触六尘又不染万境。偶尔起些念头,零零星星的,根本不用管它。修行到最后,并不是像有些不明法理的人说的,完全在禅定中,没有任何念头。那不是禅宗所说的究竟解脱。而是念头随便起,但是没有一个念是烦恼念,是妄想念,是执念。随念起念,而不能被念惑,不被念头带走,就像牛在路上走,它看看这儿,看看那儿,不犯苗稼。你不用管它。犯苗稼在这里比喻打妄想,起烦恼。没有烦恼,随便它怎么走。你不管它,它也不吃草,这头牛就纯熟了,成就了,不需要再牧牛了。也不是没念,随便起念,但不受念的影响。有人错解了禅宗的牧牛,认为一个人修行功夫到了,一个念都没有,清清静静的,不是那样的,而是一切念照常起,但它没有了力量,你不会被它带走。关于牧牛,我们今天讲了很多,最后还是要落在实践上。抓住任何时机,在工作中也好,在家庭中也好,在一切现实琐事中也好,在道场中与大众相处的过程中,都是我们牧牛的好时机,都是修行的好场所。道场无处不在,看你会不会利用,会不会在一切处修行。 

    2021-08-11

  • 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承当与觉悟的机会

    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承当和觉悟问:师父您好!您对疫苗怎么看?有人到道场来要求打吗?您们打了吗?答:自己的事为什么总问别人!你什么时候能自立,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遇事问别人,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把选择权丢给别人,也是对别人最大的伤害和不尊重。一个人之所以遇事纠结,是因为有得失心。有得失心,是因为有我心。有我心是一切烦恼和担忧的根本。我们总觉得在此与彼之间有一个更好的答案,或者在这之外有别的选择,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然后在那里纠结、犹豫、难受。没有更好的答案,只有你选择的答案。选择的,就是最好的。发生的,接受它,放过它。能放过一切,就能面对一切。那便是道。道不停留,道不滞塞。重要的不是你选择的,而是你选择时的勇气与果断和选择后的坦荡与无悔。无我即不住,不住即无我。拖泥带水,畏首畏尾,祸患无穷。祸患无穷者,非为事也,乃是你遇事时犹豫不决、斩不断的无明。下次面临类似的事,你还会纠结。下次你遇到选择,还是会犹豫。一次求助于别人,还会不停地求助。不明此理而帮助你做出选择的人,等于助长了你的懦弱和无明。不要把宝贵的选择权交给别人,那是你独立和觉悟的机会。自己不知道承当,在你无法自立的地方,你永远趴在那里。在你无法做决定的事中徘徊,它还会换一个面目找到你。你会无限地遇到那样的事。你遇到的不是事,而是你自己的软弱,自己未完成的作业。谁都不能绕过自己的选择和无明而获得自立与解脱。朋友,拿出勇气,做出你终将要面对的选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在这里成长,就在这里长大,就在这里完成你这一生的唯一功课。  

    2021-08-11

  • 如何是发菩提心

    如何是发菩提心师父好,经云:无法,是发菩提心。又云:是故,菩提应灭诸发,是发菩提心。又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请师父开示:如何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答:如你所引经文,此是第一义菩提心意。众生若了第一义菩提心,即不须发菩提心。诸佛亦不发菩提心。何以故?已发,毕竟发,究竟发,见第一义菩提心,无有发及发者。以众生不知出离虚幻生死,不知修习佛道,无法出离自心幻境,轮回诸有,佛说发菩提心。又第一义菩提心者,非修非不修,非发非不发。何以故?若言修得,真实心者,本自有之,不从修得。若言不修,凡夫不修,不见此心,有同未有。发菩提心亦复如是。若言发者,实无有法,名发菩提心。若言不发,佛法断灭,背实相理。故知第一义者,非在言说思维,不可执着,流于知解。若执第一义,同于生灭。又第一义菩提心者,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是亲行佛道者自证觉悟智慧,非诸凡夫境界。凡夫若不修行,终日读此经文,过无量劫,仍是凡夫。何以故?如数他人钱财,非属己故。学法修道亦复如是。口说般若,心不行出离,终日说空,不得见空。自赚无益,依旧受苦。故知菩提心者,犹如车乘,出行工具,虽非目的地,因之到达。又如愿力,做事之动力,虽不是事,因之成事。又如标识,虽非目标,示导方向,令见目标。又如手足眼目,虽不是身,离之无身。菩提心亦复如是,虽然是妄,以妄除妄,得见真心。虽然是幻,以幻修幻,非幻得显。如火烧木,灰飞烟灭,烦恼薪尽,空性得显。发菩提心者,修道之人,欲求无上佛道,当发真实出离心,乐远离心,利益众生心,慈悲喜舍心,六般罗密心,修一切善法心,觉悟实相心,以发如是等心,潜心修行,不辞劳苦,舍一切有,行一切行,而得见真实心,得证不断灭心,得离空有心,得大自在心,得常乐我净心。此真实心与菩提心不一不异。不可离菩提心,别有真心。是名菩提心及发菩提心。虽发如是心,实无其法,亦无发菩提心者。此于后时当得证之。若言下相应,理事不背,心口相应,是名上根众生,久修佛道,非不修也。若诸众生所行,三毒不断,烦恼未尽,二障未除,不可以诸圣者自证境界为自境界,妄言无菩提心,亦无发者,堕断灭空。佛说空法,为度诸有。若执空法,与有何异?声闻乘不知此义,听佛说诸空法,复执空义,堕于寂静,只求自了,不见真实本性,故不能觉行圆满。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说何名发?善哉世尊,愿为解说断诸疑网,令趣菩提。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诸心法中,起众邪见,为欲除断六十二见种种见故,心心所法,我说为空。如是诸见,无依止故。譬如丛林,蒙密茂盛,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中,毒发害人,迥绝行迹。时有智者以火烧林,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余。心空见灭,亦复如是。又善男子,以何因缘,立空义邪?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而说是空。善男子,若执空理,为究竟者,空性亦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何以故?若执空义,为究竟者,诸法皆空,无因无果,路伽邪陀有何差别?善男子,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瘥。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善男子,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执空亦然。谁有智者,服药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无药治空。善男子,以是因缘,服于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

    2021-08-11

  • 转念是结果,远离是关键

    转念是结果,远离是关键我们都知道一念转变,天地阔然,地狱变天堂。又知道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凡夫。是头脑和意识造就了世界。当我们烦恼时,是因为相信了意识映射的人和世界是真实的。如果不再相信自己执着的念头,即得解脱。但是,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些,还是会烦恼,还是会把梦幻的世界当成真的呢?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现在我们频繁地接触幻境,头脑已经习惯了幻境,识心一直在强化它投射的自己的影像,所以幻境就变成了真实。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把妄念投射的幻境当真,我们就会贪着,就会执取。整个世界是幻境,不真实,它是因我们的妄念而变化,生起复幻灭,所以如果执取它,受苦是必然的。所以。解脱痛苦与烦恼的关键并不是转念,转念只是最后的一步。整个修行和解脱的重点是与人事物保持距离,也即不染着。保持距离不是不接触,而是减少六根对外境接触的频率,减少染着的习惯。看到执取的习气,然后减少它,对极度贪着的东西,甚至要停止它。这样,才能为头脑和意识不再相信它创造的故事打下基础。从而不被意识认定的事物所骗。在觉悟前,我们已经习惯地相信外境是真实的,但是,通过修行,我们认识到觉悟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与亲密关系保持距离,通过种种助道法,减少贪着尘境的习惯,这个时候,质疑自己的念头,不再相信你执取的人事物是实有的,才会起作用。这时才能做到古人所说的于念而离念。乐远离行,为我们真正进入实修,有效的牧牛,实现华丽转身,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解脱如顺水行舟,毫不费力。这也是为什么佛陀劝导诸弟子出世修行的根本原因。否则,就算你再清楚一切烦恼都来源于思想和念头,并且你不再相信它,你还是不能离开这些念头。你无法阻止自己不去相信念头,更不能从念头中解脱。你会被这些念头牢牢地缠缚,即使你知道它们不是真的。因为意识已经习惯了接受那些意识本身,而知道它们是假的,这个力量非常薄弱。因为你频繁地接触外尘时,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了它们是真的。因为你的大脑皮层,你的八识系统已经一次次地被熏修成了贪取和相信的模式。就好比你已经吸食了毒品,然后再告诉自己,它是假的,我不相信它,是没用的。你一直贪取六尘,然后告诉自己,六尘是假的,这毫无作用。所以,解脱的关键是不染,而离念,不过是进入解脱之门的最后一步,如果前面的过程都已经有过,这最后一步,就非常容易。所以佛与祖师都说:“善护念。”善护念,就是不要频繁地接触六尘幻境。对于凡夫来说,亲密关系,是我们最应注意保持距离的。一切世事、烦恼、诸苦、无明,都从对亲密关系的执取而生。

    2021-08-11

  • 善知识

    善知识当你的心和善知识的心合而为一的时候,你什么都不用学,就可以拥有一切智慧。因此,成为一个好弟子,具足弟子相,在善知识前像泥土和大地一样谦卑,这是所有法门中成就最快的法门。就像世间的孝子一样,以父母心为心,以父母愿为愿。一个好的弟子一定是一个无比恭敬、顺承自己恩师的法子,一定与他的师父心心相印。当你还没发觉善知识的恩德,对你的上师没有心怀感恩时,对他没有升起足够的信心时,你的修行无从谈起。或者说,你还不知道修行最重要的部分在哪里。忆念善知识的功德是所有功德中最殊胜的。信任善知识可以使你立刻突破修行过程中的所有障碍。何以故?一切善法、功德、修行方法、助道因缘,解脱的智慧,因善知识而得发起。你所有的改变,都从你对善知识真正生起信心那一刻开始发生。这样的信心不能停止,一旦停止,你的修行将不再进步。如果你痛苦或烦恼了,如果你在修行中遇到了困境,如果你觉得自己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忆念善知识吧!就像儿子忆念母亲一样,从你的忆念中能生起不可思议的力量。而这忆念的力量,也一定来自你平时积累的对善知识的信任。外在的善知识就是你内在潜藏的智慧和心力的显现。这样的善知识会把你唤醒,唤醒你看到自己。靠忆念善知识来解脱的力量其实来于你自己。只是,当你没有这样的善知识可忆念时,你无法发现自己的力量。当你不知道恭敬并信任这样的善知识时,你也不了解自己,不相信自己。真正的善知识,一定是激发你看到真实的自己的人。对这样的善知识的信心,是对自己的信心。一切的力量都来自于你自己。自信,自立,自觉,都来自那个内心深处的自己。而这,一定会外现出一个最明显,离你最近的善知识形象。当你开始寻找真正的自己时,这时的善知识便来到你面前。去发现他,找到他,在他身上,认识你自己,实现你自己,奉献你自己。

    2021-08-11

  • 心三昧

    心三昧你的眼前经常出现的这个人,那个人,尤其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同事,你觉得他们很熟悉,你很了解他们。当你静下心来反思,你发现,他们并不存在。就算他们坐在你面前,如果你足够清醒,你会发现,他们不是他们。他们只是你心念里的他们。至于真正的他们是谁,是什么样子,心里想什么,是什么人,没有人知道。你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任何人,包括你最经常看到的伴侣。你不仅不知道他们是谁,你发现,连你自己是谁你都不清楚。当你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时,你发现,一切都是一种虚幻的投射。世界如幻,一切如镜,没有自己,没有他人,除了妄念。你每天面对的人,你说的每句话,你所有的心念,都是在和自己说话,在和自己交流。你在与自己做这一切,从来都没有心外的人。你自己也是心在外面的折射。心外无法,唯心无物。外在的人事物给了你一种你活着的错觉,它们向你展现出生活的表象。当你静下来看到自己的心念,你才知道,生活原来只是你心的投影。故金刚经云: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一切无不是影射。影射之源在心。看到心,就不再追逐幻影。看不到心,就去追逐影像。看到心,就会与心做游戏。看不到心,就会与心做斗争。看到心,就会一切都不计较。看不到心,就会与一切在较真。凡夫着相而不观心,如同狗被人拿石块打,不去追人,而去追石头。觉悟者观心而离相。所以佛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不修行,就会终日心向外驰,见他人是非善恶,见世间过,怨天尤人,不知万法心为根本,心是一切之源。修行就是认识心,回到心这里。心在哪里?就在你的六根正用而未生住着之时。就在你不评判,不投射,不取着自心幻境的刹那。常应诸根用,而未生用想。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此是真如性,一切之本源。

    2021-08-05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60616263646566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