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动是一切的秘密
行动是一切的秘密当你做一件事,你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去做,而是你需要那样去做。就像呼吸一样,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思不思考,你都要呼吸。对于一个无我的人,利他与行善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它不需要有太多的顾虑和计较。当他开始计较,他的行为就会被中断。当你需要做一件事时,事情本身就是回报,你会因为做事而忘我,进入实相和临在。而当你为了得到什么而去做,你进入了意识和分别,进入了自我。意识会干扰行动,妄念会把你从实相中拉开。当你犹豫和纠结时,你错失了真正的回报:与事情完全在一起时的自由。行动即是爱,爱即是行动。爱在行动中回向了它自己,圆满了它自己。爱是它自身唯一的回报,没有别的回报。爱本身就是快乐和幸福,非是爱的结果和要求。真正的行动是无条件的,无报偿的,无功利的,无目的的。想通过行动来获得什么,终将错失行动本身的幸福和珍贵。所以,当你行动时,你要足够清醒,足够坚定,足够纯粹,足够直接,不拖泥带水,不被自我和杂念干扰。直接去做,不要想在做中得到什么。做就是一切。做而不生做想,用而不生用想,行动而不做行动想,一切的秘密就在那里。行动即是解脱。行动包含着所有的智慧。行动包含着不思议的秘密。行动是最深的思想。我们唯一被束缚的,就是在行动时夹杂了太多的杂念、纠结、得失和妄想。但心无住,所有行动都是纯粹的,狮子捕获猎物,人冷了穿衣,饿了吃饭,看到火会躲开,遇到危险会逃生,发怒,伤心,恐惧,这其中没有善恶是非,所有的行动和发生都是法性使然。不识此者,即心有所住,名为无明;识此作用,用而不住,名为解脱。若人洞见一切发生皆是法性施为,撤销自己的知见和管控,随顺因缘,即得自在。古人云:抡刀上阵,亦得见性。又云: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以心有所住,有所想故,名为五无间业。心若无住,业即消亡。鸠摩罗什小时候来到寺院,看到有一个鼎,他什么也没想,就把很重的鼎举起来。等到有人告诉他,你怎么能举起这么重的鼎,他就再也举不起那个鼎了。很多人在危机关头都能不假思索,发挥超常的力量,救自己于危险之中。故云:直心是道场!又云: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会吗?会与不会,了无交涉!
2025-06-17
-
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师父好,经常看你文章里讲到一切外境都是自己的投射,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投射和评判导致。要想解脱,就不要去评判和投射自心的幻境。这里我有疑惑,您自己这样不也是在分别和投射吗?到底怎样才能不对他人和世界有自己的评判和投射。答:评判和投射,在佛法里称为分别。佛陀所教导的不分别、不投射,不是不分别,而是不执着于自己的分别,不住着于分别,不分别于自己的分别。分别,乃至评判和投射是本性的作用,佛陀和觉悟的人也会评判和投射,也会分别一切法,但是他们不会执着于自己的分别和投射,不会把自己看到的事物当真,也不会住着自己的见闻觉知,除非为了利益众生而方便说。所以经云: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古人云: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人的烦恼来自于相信并住着于自心对外境的评判和投射,而不是来自于评判和投射本身。评判和投射不制造烦恼,相信并执着于自己的评判和投射才会产生烦恼和诸苦。修行的核心就是看到你的投射,不要相信并住着于那投射,回到概念和故事未生之处,便是清净和解脱。投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人,二是对事,三是对自己的身体。修行要做的事就是:对一切外境产生负面的投射时,能够看到,离念和转身,那是唯一的觉悟,唯一的修行,唯一的解脱。修行人不能执着任何死理。理无定理,因事明理。事无定事,因理明事。若执理,则不仅解决不了自己的烦恼,还会增加我执和无明。比如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虽然这样说,但他不会执着这句话。他依然会呵斥神会取次言,会呵责法达心存傲慢。六祖不会因为自己说过这句话,就不指出众生的执着和过失了。如果修行者自己执着了不见世间过这句话,把它当成一个死理,当他看到弟子明明在执着,在生烦恼,在受苦时,他因为执理而不说对方的过失,不为其指出解脱的方法,而认为对方是清净的,没有任何问题,一切皆空,不需要对治。这就是执第一义而废世间法,实际上是不明理,是错解了佛法。那这个世间就不会有佛菩萨来示现了,也不会有人修行,更不会有人觉悟。如果这时有人说:本来实相中就没人觉悟啊!这就是执理。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说实相中没人觉悟?不要去评判,不要去投射呢?在你执着一个觉悟,执着一个实相时,执着了你的评判和投射时,这些话就起到了它的作用,去执着的作用。佛法中所有的道理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去执着,离烦恼,远痛苦。故经云:唯断取着,不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佛法不是在讲一个绝对的道理,而是应病与药,对治众生各种执着和烦恼,实实在在帮助众生从无明中觉醒过来,而不是空说一堆实相的道理。如果对某个道理产生执着,那佛法就变成了戏论和死法。佛法是为了解决众生烦恼的,不是为了证明一种绝对的真理和认为有一个第一义可得。如果你错解了不评判和不投射,那么佛陀讲法中一直在说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也是一种投射和评判!是在说众生的过失!但这是佛陀的慈悲和假说,他并没有真的那么认为,他没有执着众生和众生受的苦,也没有执着自己的讲的法,更没有执迷于度众生。修行一定要理事圆融,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执事废理。最重要的是解脱和实证佛法,而不要被意识和知解所骗。
2025-06-17
-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那些开口便说人不好的人,包括我们自己也经常说别人过失,而自己完全不知不觉。若是谁谁真的做错了什么,自有因果管束,我们无权评论和干涉。如果你的眼睛和精力一直盯着别人,你永远无法看到真相。真相不在外相上,真相在你自己这里,在你的意识和投射那里,在那个虽然能起投射之用,却不分别投射的清净心那里。你看到的,百分之百是你的投射。你批评的,百分之百是你自己。你可以在任何人事物上投射你的故事,但是,不要把它们当真,不要执迷你看到的,不要去分别住着于你看到的。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那些善恶好坏对错,仅仅是你意识的分别,仅仅是一些不实的观念,仅仅是你自己的认知,而不是绝对的真理。这个世间没有绝对的真理,除了不同的角度,除了名字和概念,除了自我的执着,没有什么是真实存在的。你只需管做好你自己,善护自己的心,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别人的行为和动机由他自己去承担,谁也管不了,谁代替不了谁。善,善自己;恶,恶自己。你只负责自己的善,不要去关注别人的恶。各自因果,各自负责。当我们去评价或指责一个人的行为或一些现象时,你既不了解当事人的心理动机,又不了解事情的全貌。你看到的过失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你自己的猜测和想象,是你自己的标准和定义,是你自己的分别和成见。而对于别人,你所坚持的可能只是歪理。你认为对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你认为是大错特错的事,别人可能尊为神圣。你无法取代任何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样,别人也无法取代你的思想和行为。迷,迷自己:悟,悟自己;苦,苦自己;乐,乐自己;骗,骗自己;诚,诚自己。好,好自己;坏,坏自己。你只需要关注你自己。各自观察,莫错用心。如果你一直关注别人,看别人过失,不仅改变不了任何事,还自寻烦恼,染污了自己的心田。如果你一直盯着别人,你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活错了轨道,你的人生和别人的人生都会出事故。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惯性地看别人不是,指责别人做错了事情,批判别人,谴责别人,挑剔别人,唯独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过失。常自见己过,此人道眼开。知道返本还源,是人生第一智慧。通常,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的都不是事实,而是参杂了自我的投射和遐想。正所谓,万法唯心现。风也没动,幡也没动,仁者心动。当你自己持有坚固的想法和观念时,你很难接受别人的想法和观念,你就会不知不觉评判别人。只有真正了达所有的想法都不是真实的,也不是绝对的,放弃自己坚固的想法,你才会尊重并接纳别人的想法。看清本源清净心上,没有一物,没有一法,没有一个实有的人,没有所谓的好坏美丑,只有心的影子。活在真实中,莫在影子上较真。从别人身上离开,回到自己这里来。
2025-06-17
-
悟后保任,不废功夫
悟后保任,不废功夫师父好,您几乎每天都发文章,很多文章的内容大同小异,几乎都是重复同样的道理和修行方法,对于学人来说,是不是很多文章没有必要看了?读文章是不是也是一种法执,是不是要放下读文章。若没必要看文章,您又是出于何因每天重复写相似的文章呢?此外,您建议要做的很多功课,都是有为功行,对于很多人形成了压力,反而成了束缚,与禅宗无修无证似有相违。请师父解疑。答:就像一个商场,会卖许多商品。很多商品是相同的,比如锅碗瓢盆,但它们会有很多种类,有不同的厂家生产的,但它们实质上都是锅碗瓢盆。因为客户喜好不同,所以同样的商品才会有许多种呈现方式。商场不是为一个人而设,不是为十人而设,不是为百人而设,而是为千人、万人甚至更多人而设。人们需要不同,所以即便同一种商品,也会有不同包装,不同设计,不同形状,不同特质,不同呈现。我写文章也是如此,学人根基悟性兴趣不同,所需方便教法亦不同,他们阅读的内容虽然相似,但是那仍然是他们需要并感兴趣的内容。又比如,你每天都吃馒头,会觉得腻。但是把面做成饼、面条、饺子、面包等,就会不腻。阅读也是一样,虽然文章的道理大同小异,但是大家需要不同的阅读体验,就算是同一个义理,以不同的言辞、比喻、形式出现,就会不同的阅读感悟,这是读者的爱好所在,又有什么问题?对于大多数学人,即便每天看重复的文章,学习实相的道理,了解修行方法,仍然会忘记,被妄想习气带走。所以,重复阅读,不断熏修,乃至听经闻法,诵经打坐,是修行人的必修课,不可废弃。法达禅师未悟前诵法华经三千部。见六祖之后,识得自己本来面目,问六祖以后还要不要诵经?六祖说,经又不障碍你。以前你是被经转,现在你可以转经。法达便不辍诵经。每天读经论,看文章,打坐,觉知,转念,是修行的常态,就像我们穿衣吃饭睡觉拉屎撒尿一样,是生活的常态,不可今天穿衣,明天不穿衣。今天吃饭,明天不吃饭。学法修行,理虽顿悟,事须渐除。烦恼习气,不可一下子就断除掉。若谓悟后便不须修行,可以任性而为,此是邪见,害人慧命。不见六祖于五祖会下顿见本性,后潜藏猎人队里十五年,正是做保任的功夫。香林四十年打成一片。涌泉半生用功尚有走作。马祖十五年日臻玄奥。南泉三十年不下山。云岩三十年来往于百丈与药山之间。船子二十年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长庆坐破七个蒲团,二十年用功如一日。岩头终生读涅槃经。永明日做一百零八种功课。此皆是悟后起修,长养保任之功夫也。古人尚且如此。今时人有少分知解,未必真悟,便言不做功夫,可不愚乎!故学禅者,悟要真悟。正是真悟,才会长时护念,理事双修,不可偏废。更不会放逸懈怠,懒惰成性,被妄想习气所骗,自谓上上根基,而不修行。越是上上根基的人,其学法学谨慎,其做功夫越绵密,越不会偷懒,越不会废弃修行。不见圆觉经中开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悟后用功方法,此是三世诸佛菩萨正修行路。在一个人还没有完全度过河流前,不能弃船。修行也是如此,即便已经开悟,在没有完全断除习气前,不能舍弃熏修和保任。学人功课多少,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亦不能仅做形式上的功课,不知道在日用中修行和保任。一切时中,但能守心,都是用功。至于我为何每天都重复写文章,道理原因也是一样,那是我的生活内容,也是我自己的修行方式,通过思考和写作,归纳总结反思修行的重点,督促自己,并把经验和悟处分享给他人。所以,我只是写,谁看谁不看,看了有什么反应,看了之后做了什么事,那是别人的事。我写文章的时候,照顾好我的用心,不欺瞒自己,不错误用心,那是我要负责的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认知和自由,修与不修,悟与不悟,各自观察,莫错用心。阅读者只需要负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要不要阅读,要阅读什么才会对自己有益,就可以了。至于其他,谁也主宰不了,一切交给因缘即可。若还存疑,捡禅宗灯录或佛经,深入经藏,细细研读,自然知道如何相应。
2025-06-17
-
修行次第刚要
修行次第纲要若想修行,需要达本末,明次第,知关键,会方法,肯施行,能坚持。于此清晰明了,方好安心修行,直至菩提。所谓达根本,即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悟无所得。如何见自本性?本性一切时中,自用自见,自行自证,自性自如,不须更见。正见闻觉知时,不起见闻觉知想,即是本性见,亦名见本性。于此亦不住,不起见性想,方得相应。但起少法可思可见可欲可求可修可证,皆是妄想,与道相乖。若一念离真,看到即转,假名为修,非实有法可修。此是达根本。虽达根本,知无所得,无奈众生无始以来,烦恼无明根深蒂固,习气业识为己主宰,觉悟力弱,解脱力薄,故须时时护念,长时牧牛,做辅助功夫,凭止观之功,借方便之力,令烦恼力浅,观照力深,亲证解脱,受用妙法。虽然道无先后,觉无次第,于实相中,亦无迷悟,亦无修证。但依幻说法,就世谛而言,不妨方便施设次第,开示修行要点,为众生做入道之门,成解脱之梯。古人云:不可着菩提而非权慧。经云:发阿耨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故有渐修次第之说,亦有了因缘因之别。现将修道方便次第,归纳为几个要点,令初发心学禅者,知其大纲,明晰路径,增长信心,知所归趣。欲学禅宗,欲学佛法,若欲修行,欲得解脱者,但依此行,依此修,依此坚持,必获利益,必证道果。此之助道修行,不论悟与未悟,有无根基,但发心向道,志求解脱者,皆可参考,借鉴施行。能行于此,未悟者即可悟道,已悟者日臻玄奥。一,先放下一切向外驰求之心,不再关注他人外境所发生的一切,回心向己,少欲知足,减少世间琐事,不求世间成就,将精力完全用在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如理思维,实修解脱上。世人因执我与我所,妄认四大为己,思想为我,昧己真性,被六尘幻境所迷,其心四处攀缘,如猿跳跃,舍一捉一,曾无暂停,故轮回生死,无心无力思惟甚深实相,办此解脱生死大事。所以,若欲修行入道,先须万缘淡泊,制心一处,专心办道。自己法身慧命,无人替你负责。若不成就,六道之苦,亦无人代替。修行需自己时时护念,纵亲生父母,亦照顾不得。解脱之力须自己长养,纵佛陀亦无法插手。所以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爱己者,当善思念之。此事最大,超于一切。二,现如今,修行者中,说理者多,实修者少。知解者多,自证者少。浅尝者多,深入者少。盲修者多,会用者少。故欲学禅宗,实证佛法者,当理事双修,定慧等持,认认真真学经论,不厌其烦,不畏枯燥。踏踏实实做功课,不偷懒,不放逸。老老实实进行实修,不辞辛劳,脚踏实地,不欺骗自己,不糊弄自己。每天为自己安排定课。诵经,坐禅,发呆,独处,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于静处消融自己无明,于闲处观照自己妄想。三,修行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办成世间一件大事,尚须几年甚至十几年,更何况解脱无始以来根本无明,出离旷劫以来生死轮回。故须发长远心,须立坚韧志,时时亲近善友,与善知识为伴,互为加持,相互督促,常观己过,莫见他非。不半途而废,不退失道心。莫知解佛法,不口说般若。不与人争论,不议论佛法。实打实地改变自己认知,一心一意转化自己习气,好好牧牛,长时保任。断除自己烦恼,增长解脱道力。四,在生活中历事练心,以家庭为道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虽入道之首要先回归自己,亦不可执着自己。有了智慧和功夫,要回归生活,回到众生中去,和光同尘,以四摄法,自觉觉他,先利益家人,再旁及一切有缘。不可耽着自了,贪恋清净。虽言实修,做功课,亦不可执着形式上的功课,要将听经闻法,定慧等持的力量用在生活的对境上,能透过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境遇,一切无碍。尤其在与家人的关系中,懂得后退的智慧,提起谦让的观照。与家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不争论,不干涉,不操控,不越界。互相尊重,普行恭敬。若能如此而行,方是修行成就。若因一己修行,把家庭搞得鸡飞狗跳,人心不安,定是自己执着了修行,错解了佛法,不会真正的修行。当及时醒悟,虚心忏悔,改过重来。于生活中,于红尘里,做大法船,燃智慧灯,成众生向导,做众生善友,不舍世间,不取涅槃。以上是修行中最重要的四个环节和关键处,亦是次第,亦是重点。次第中有根本,根本须赖次第。亦不可执着次第。若是上上根人,自知修行时节因缘,善自护持,亦无定论。修行者,但能于一切法融会贯通,切实而行,久久坚持,定至宝所,回归本处,不空来人间。
2025-06-17
-
关于悟后起修
关于悟后起修悟后的修行,既不修福,也不修慧。悟后的修行既不修神通,也不修妙用。悟后的修行,既不修三十二相,也不修圆满报身。悟后的修行,既不修有为,亦不住无为。心无所住,假名为修。悟后的修行只是不染污,不过度。悟后的修行只是不迷不惑,直用直行。悟后的修行,没什么可修。若有能修所修,即非悟也。问:如何是悟?答:本来不迷,何须求悟?以求悟故,反而成迷。既不求悟,既自成悟。古人云: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常伸两脚睡,无伪亦无真。故,悟后的修行只是在妄念和烦恼起的时候看到,不住在妄念和烦恼里,名为修行,实无所修。悟后的修行只是休息。以无所得故,自然心息。因息得悟,因悟得息。心但有所为,有所求,欲达成什么,欲经历什么,而求圆满,即是有所得,与道相乖,非是悟后的修行。悟后的修行,只是息缘虑,亦不住于息缘虑。日用万行,无别奇特。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悟后的修行,既不任意妄为,也不做法求成,亦不住寂灭,亦不停止一切活动。离任止作灭四病,无执心,无妄求,一切依旧,一切寻常,无缚无脱,非修非不修。你若问我悟后如何修行,我会告诉你,没有悟后,没有如何,只在起这一问时看到并转身,不觅,不寻,不找,不问,不求证,不求是,即是悟时的修行。若是真悟,必会修行。若会真修,即于三界不现身意,纵是十方诸佛,觅他心行不可得。若是真悟,悟即是修,修即是悟。虽言悟即是修,非有法可悟可修。虽言修即是悟,非有法可修可悟。悟后起修,亦不可一概而论。若烦恼习重,觉照力轻,须时时护念,莫教染污,是名为修。虽言修行,非关有为功行,一念心转,了无痕迹,说修说不修,皆不可得。故知悟后修行,修是顿修,成乃渐成。悟后修行,非离悟而别有修行。虽言悟,亦无悟法可得,但心无所住,心无所得,妄心不起,假名为悟,假名修行。一念相应,即一念修。念念相应,即念念修。日久功深,烦恼不除自除,习气不断自断。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所言悟者,本无迷悟,迷既是妄,悟亦不可着。若言无悟,即坏世间。若言有悟,即坏第一义。故离迷离觉,是名为悟。不悟而修,必是盲修瞎练。悟后着修,悟还同迷,非是真悟。悟后不修,亦同迷人,烦恼习气,成己主宰,依旧轮回。真悟者,以悟得本心实无少法可得故,清净自性不增不减,故言无修无证。以断除烦恼习,究竟解脱生死轮回故,言实修实证。故不可执着有修有证,亦不可执着无修无证。修是无修,无修中有保护,所以古人云: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只此不染污,诸佛之所护念。故真悟者,但看自己,不被外相所惑,亦不住觉观,不执一切法,默契而行,纵有烦恼习气,以不忘失照顾,般若力成,不能为碍。见性须言下即见,悟须言下顿悟,修亦是言下,解脱亦是言下,不可将心待悟,不可将心待修。一念离真,皆为妄想,错失无上菩提正修行路。
2025-05-16
-
禅宗大成就者
禅宗大成就者师父好,禅宗也讲顿悟渐修,更讲实修实证。理上顿悟,事须渐除,并不是开悟了就一切烦恼习气一时断尽,也不是明理就能出离生死轮回。请问师父,禅宗修行成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或者说,证悟解脱后,证悟者有什么样的特点?答:真正的成就者,外表看,与常人并无两般。穿衣吃饭,拉屎撒尿,待人接物,视听寻常。只是心中没了执着,没了固有的知见。示现世间,不坏世间法。日用万行,心行平等,心常恭敬,不自高,不轻人。不己是,不非他。任缘不任己,顺物不任情。修行禅宗得成就者,没有什么境界可得,也不必有神通、禅定,不必口吐莲花,忽然了知一切。一切神奇、玄妙、殊胜、超于寻常之事,皆不为,皆不现。若有丝毫我能、我知、我会、我行、我修、我证、我悟、我得,皆是我相,自心妄想,非关成就。只是在对境时,不较真,不执迷,心中没有一定要达成的事,不执己能,随顺世缘,和光同尘,不与世争。虽慈悲利物,不望回报。真正的大成就者,更多的体现在对待众生的态度上,常怀慈悲,普行恭敬,心性柔和,体恤他人。不神秘,不搞怪,不结党营私,不拉帮结派,不说他人是非,不论世间善恶,接纳一切发生,尊重万法呈现。以平常心对待一切。既不沉迷世乐,也不执着修法。虽无法执,不懒惰,不放逸,于世间法,知宜知度,不坏常情。既不厌生死,也不着涅槃清净之乐。遇缘即施,缘息即寂。不强为,不操控,不干涉,不妄论。深谙缘起之道,不受徒劳之功。有时也会示现贪嗔痴慢疑习气,亦有七情六欲,状如凡夫,甚至如恶人相似,但心无染污,常无骄慢,心恒清净,只是恒顺众生,暂时示现耳。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法实无所得,亦无成就。安于简单,享于寂寥,心常无事,不患得失。以四摄法,利益众生,嬉笑怒骂,任运自在,不染万境,无忧无虑。修习禅宗得成就者,但尽凡心,别无胜解。只是情不附物,一切如常。直用直行,无委曲,无虚假,不虚荣,不造作,天真自然,无有雕琢。这样的大成就者,不必高坐法座,威仪赫赫,众人仰望,难以接近。他可能就在你身边,不可取相分别,妄作评论,自生畏屈,或以己之见,轻慢诽谤,自招罪愆。若欲亲近,当蠲除己见,折服我慢,时时亲近,虚心受教,如说而行,方得利益。否则是自己损失,究竟无益。大成就者频频示现世间,愿你我拥有慧眼,既能识别大成就者,更能亲近大成就者,依其所示,修行无上妙法。远离戏论,莫执口说,勤行精进,自证解脱,亲尝寂灭之乐,永脱轮回之苦。
2025-05-16
-
不辜负自己
不辜负自己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真正救度你。佛也无法救度任何人。当一个人开始向内,不再寻求外在的救度,佛陀来到了他的心里。佛是自心,度是自度,觉须自觉。除了你自己,没有人真正关心你是否能出离生死轮回。但向自心深省觉,不向诸圣求解脱。你以为佛菩萨会关心你,会帮助你解脱,那是你的妄想。你自己是你唯一的佛菩萨。阿难自以为是佛陀的弟弟,佛陀可以惠其三昧,不修行而得开悟,仅凭多闻而得解脱,直到佛陀涅槃,阿难也没开悟。最后还是自己用功,老老实实实修,方乃成就。迷时佛度,悟后自度。迷时凭师,悟后靠己。佛不度众生,众生自性自度。你不想救你自己,渴望你之外的佛菩萨救度你,你没救了。你不想解脱,渴望有一种外在的力量能帮你解脱,你死定了。没有心外的佛,心外的菩萨,心外的法,心外的救度者。没有人可以真正帮助到你,如果你不想为自己负责,不爱惜你自己。一个人再爱你,有超能力,也无法替你修行、觉悟和解脱。了解你自己,照顾好你自己,不让自己受苦,只有你自己可以为你做这些事。不要去关注任何人,所有向外的关注都会让你忘失最重要的一件事:觉悟你自己。除了你自己的生命状态,你无法确定任何人的生命状态。除了掌控你自己的命运,你无法替任何人分担他的无明。除了对你自己负责,爱惜你自己外,你无法为任何人负责,你无法真正爱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度,没有人可以真正救度你,你也救度不了任何人。欺骗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不爱自己,不直面自己的问题,却去关注其他,是世间最可悲,最愚痴,最可怜的事。所以,把所有的精力收回到自己这里,关注你自己,认识你自己,那是觉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管你羡慕谁,崇拜谁,敬重谁,爱慕谁,都无法代替你自己的觉醒和解脱。无论你多么爱你的老公、妻子、父母、孩子、恋人,那都不比爱你自己更重要。宁可负人,不可负己。不负自己,即不负一切人。自信,自律,自修,自学,自爱,自重,自省,自觉,自证,自在,这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完成。自爱,自救,自度,自除习气,自断无明,自转所依,自悟自修,自证解脱,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替你做这些事。若不觉悟,轮回受苦,无穷无尽,没有人替代你。爱你自己,觉悟法身,那才是你人生唯一的大事和最重大的责任。不要去关注羡慕任何人、任何事,没有什么比觉悟自心更尊贵更重大的事,世间没有任何成就大于觉悟自心。照顾好自己的念头,断除一切习气,好好爱自己,觉悟诸法实相,活在常乐我净中,便是世间至尊至贵。了却今生须努力,谁能累劫受余殃!
2025-05-16
-
常随众
常随众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众。不仅佛陀有常随众,你也有常随众。一切众生皆有常随众。所谓常随,时时不离,处处不离,恒常不离,乃谓常随。佛陀与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众,若据相上而论,皆已灭度,相互舍离,非是常随。若论真正常随,需见本性,识得一体法身,了自性三宝。什么是佛陀?什么是常随,什么是众?如何是千二百五十?自心佛性是名佛陀,性常随缘显现,随现随空,随空随现,是名常随。随缘显现而变化多端,不拘一格,是名为众。自性具足智慧功德,无量神通妙用,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诸法,乃名千二百五十。虽有如是常随之众,不见其形,无主无客,无能无所,无自无他,能随所随,俱不可得,是名正法住世。古人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作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此常随众之最好诠释。又,真如自性起念,念不离性,性不离念,是名常随众。心常随顺念头,不与念头对抗,知念性空,任其起灭,不对治,不驱遣,是名常随众。随顺世间,不与物违,会万物为一心,了诸法如梦幻,于一切境,不评判,不取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名常随众。身不离心,心不离身,身心一如,性相不二,是名常随佛学。身到哪儿,心便到哪儿。身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心常在身,身常在心,是名佛陀与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时中,心不外驰,才起外游之心,便自回来,是名僧宝常住世间。日用动静,才起佛见、法见、僧见,才起凡圣见,才起烦恼见、菩提见、涅槃见、才起迷悟见,便自觉了,不随见转,是名敷座而坐。遇一切人事,心不逐境,亦不厌离,不厌生死,不爱涅槃,随诸法性,任缘不任己,常怀慈悲,普施一切,是名随佛出世。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直用本心,不更立名。唯断取着,不断作用。念念不愚,处处自在,是名佛常住世间。若能如是信解,如是而行,是名常随自性佛学,常随自性佛行,常见自性功德,常随自心佛示现世间,优游自在,脚踩莲花,处常寂光。是名自性三宝,常在世间,无不现时。
2025-05-16
-
开悟和见性
开悟和见性开悟和见性是一回事,有人把它们讲得非常玄妙,而事实上,它们是世间最容易的事,最平常的事,最普通的事。关于开悟和见性,如果你的认知错了,你修行一生,甚至多生多劫,也无法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轮回。开悟和见性是对了达于实相,自证于解脱,断除于无明的形容。开悟见性如此简单,简单到完全超出了你的理解和认知。简单到你本已在开悟中都不知道。之所以不开悟,是因为你还在找开悟,还在等待开悟,你误以为自己没有开悟。就像你已经是自己,却还在找自己。当你找自己时,你丢了;当你停下来不再找自己,你找到了自己。开悟和见性是众生的本来状态,是法尔如是,是天经地义,是没办法不开悟和不见性。只是众生不知道自己终日所思所想,所用所行,一切都是性在作用,都在开悟中,都在默契见性,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在主宰这一切。以为别有法开悟,别有法修行,别有法见性,别有法成佛。不知心即是悟,心即是修,心即是见性,心即是成佛。心呈现什么,什么就是开悟。心作用什么,什么就是见性。心不追逐于自己,就是解脱;心不缠缚于自己,就是涅槃。不可于作用与呈现上更安一念开悟和见性想或不悟与不见性想。奇哉!原来我们看色闻声的当下,正说话的时候,正回头的时候,正起身的时候,正喝茶的时候,正走路的时候,正吃饭的时候,甚至正睡觉的时候,正打妄想的时候,就开悟了,就见性了。原来打个哈欠就开悟了!笑一笑就开悟了,低头正沉思的时候就开悟了,而无关你笑什么,沉思什么。原来没起开不开悟的念和见不见性想的时候就在开悟见性中。当你去想为什么那是开悟和见性的时候,你又当面错过了开悟和见性。当你去定义和知解看色和闻声就是开悟的时候,你已错过了开悟。你一念进入头脑意识并住着于此,你把开悟盖上了。你只能经历开悟,无法留住开悟。你只能放过开悟,不可住于开悟。无论你如何定义开悟,你都不得不错过开悟。问:如何见性?答:正问时即是见性。问:为何我不见?答:见与不见,都是见性。问:如何确知我已见性?答:不须确知,即是见性。若欲确知,即是妄想。本在悟中,不须确认,如同手自是手,不须找手。若找于手,永不见手。问:悟后还可修证否?答:非关修与不修,任运而行,但无染着。问:如何是染着?答:即是染着。六祖大师说: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洞山禅师说: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不作见性想,即处处得逢性。若作见性想,即不见性。此是诸佛祖师开悟见性法门,一道清流,纯一无杂,无上甘露,最上教诲,唯一法印,悟之即入道,行之即成佛。奇哉!原来肉眼可以见性,耳朵可以见性,鼻子可以见性,舌头可以见性,身体可以见性,意识可以见性。原来肉眼即是佛眼,识心即是智慧,父母所生身即是法身!原来众生即是见性,非离众生别有见性。原来见性是众生本分事,是本来事,是日常事,是最平凡、简单、容易的事。原来正迷时即是开悟,正起疑情时即是开悟,正问问题时即是开悟,正起贪嗔痴时即是开悟,正不知不觉时即是开悟。古人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经云: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虽一切时皆是开悟,不可住于开悟想。若住于开悟想,是名妄想,假名迷失。真实之中,都无如是事。关于开悟和见性,你还有疑惑和误解吗?若还有疑,回心反思,正疑的又是个什么?莫错过!莫住着!你还会再寻找开悟和见性吗?你正寻找时,停下来反问自己,正找的又是个什么?莫错过!莫住着!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