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随笔二

发表时间:2025-06-24

浏览量:42
禅修随笔二
春花绚丽,秋草枯萎。荣的荣,枯的枯,各有各的美。
有生发,就有衰败。有喧闹,就有寂寥。于接纳中,各现光彩。
有动便有静,有成就有坏。于动静成坏中,一种平怀,便是超然,便是自在。
我们经常说的不执着,不分别,慈悲,善良,接纳,允许,无为,不评判,不投射,不贪,不嗔,不痴,不杀生,持戒,精进,忍辱,布施,禅定,智慧,不生心,如如不动,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对治过度,对治烦恼,对治偏见,没有决定的意义,不可于这些概念生执着心。
所以,有些执着、分别、不慈悲、乃至嗔怒、愚痴本身就是妙法,就是慈悲,就是智慧。如何是智慧?但能解脱烦恼,但能不住,但能无执,即是智慧。
经云: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你不可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任何东西,你获得的都是你本有的,它不来自于外在。
你是你自己唯一的滋养和灌溉。
你也不可能为他人做任何事,你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
你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你心里早就存在的东西。
只有看到自己,立足于自己,为自己活,才能远离颠倒梦想。
你永远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所有你认为别人在做的事都是你心里正在做的事,所有你认为别人身上发生的事,都发生在你这里。
这个世界只是你一人的世界,所有的发生都是你一个人编织的故事。
如果你的心还在别人那里,你的生命还在婴儿的襁褓里熟睡呢。
觉醒从关注自己开始。
每一个灵魂都是独来独往。努力地觉醒,认识你自己,那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其他一切,都要为此让路。把所有从他人那里消耗的精力收回,用百倍千倍的时间和精力经营自己,认识自己,提升自己!那才是你人生第一要务。
记住,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们心镜折射出来的影子。
把精力用在任何人身上,就像把心思用在镜子里的人身上一样,是愚痴的,
你要关注的不是镜子里的人,而是镜子外面的那个人,也就是你自己。
明白这一点,不迷于所有的影子,不相信所有你投射的影像,也就是你的妄念和分别,你就开悟了。
所以,当你觉得对方有问题,一定是自己有问题。你想对方改变,你自己先要变。你变了,对方才会变。所有的人,犹如镜子里的影子,你变了,他才会变。
回到自己这里,看自己,并不是执着于自己,而是觉悟一切都是自心所造的幻境,不要执取一切外境,不要在影像中消耗自己,劳累自己。一切外境,也包括你以为的有个自己。
所以回到自己这里来,看自己,不是执着有个自己,不是有个自己可回来,而仅仅是不要执着一切的境,包括自己这个境。一切的境仅仅指执着。若不执着,心无所住,一任作为。
什么叫离相?离念就是离相。离开念头,无别有相。
金刚经云:不住相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皆是离念,皆是不住于念。
什么叫相?不是看到听到的叫相,从心上生起的所有住着心,计较心,执取心,得失心,评判心,都叫相。
离一切相不是离你看到听到的色相和音声,而是离开对它们的执取和分别。所以离相就是离念,离执念,离妄念,离烦恼念,离分别念。若不执取和分别,即是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陀的教法不是程式化,概念化,不是让你去做一种形式化的人和模式化的存在,那样就会与道违背,就无法自在而得解脱。
道无规则,道无模式,道属变化,道不可修,道自圆成,无关造作。
所以,所有的功课和方法都只是帮助我们停止造作的心,停止执着的心,而不是一种固化的功课。功课最怕成为形式,成为机械性的,那样就失去了功课的意义。
珍爱生命,远离教条。珍爱生命,远离权威。
若爱自己,请信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若爱自己,请相信自己的实践和证明。
万事问自己,莫问于他人。
他人是他人,与你不相干。
你亲自证明的东西才是属于你的实相和真理。
无论是身体的养生,还是心灵的滋养,请相信你亲自的体验,不要相信任何未经你验证的观念。
你的切身感受胜过千百年来的人类知识,你自己的轻松、自在和解脱胜于所有圣贤的教育。
什么是富足?
富足不是拥有的多,而是满足于无所有,满足于空无。
本来就圆满,完全地知足于眼前和当下,再多一点都不需要,不再有任何抓取和获得的心,那才是真正的富足。
有人看了我今天的文章,说,疼痛的时候,有一个不疼痛的,回到那个不疼痛的上来。
这是很多人修行的误区,就是把识心和知解出来的一个东西当作实相,然后去体验感知那个实相,保任那个实相。这些都是见地出了问题。
我回复他:你理解错了,没有不疼的地方。不疼的地方是你妄想出来的。文章里写的很清楚,回到疼痛上来。通过觉知疼痛,借助于这个感受,让自己从一切的消耗和外求中回到当下,即使是感受痛苦,那也是一种觉悟和解脱。
当自己身体出现病苦时,不要急着去消除痛苦,先感受疼痛,让心安静下来。这是病苦带给我们最大的利益。
不要进入问题去解决问题,而是训练自己不进入问题,那是唯一的智慧和解脱之道。
经云:断烦恼者,不名如来。烦恼不生,是名如来。
什么是法执或者说执着义理?
请大家认真看下面两个例子:
第一个,我上午发的一段话,这段话是:
不要进入问题去解决问题,而是训练自己不进入问题,那是唯一的智慧和解脱之道。
经云:断烦恼者,不名如来。烦恼不生,是名如来。
有人评论说:不要执着有问题,也不要执着无问题,无出亦无入。
我们看,我前面的那段话是可以实际操作的修行方法,如果那样去做了,看到问题生起的刹那,离开那个问题,就可以直接开悟和解脱。而他的评论是在说一个理上的似乎更究竟的东西。他说的一点都没错,但是,他说的话是针对我上面那段话的一个知解和评论,是进入意识和妄想的模式,他虽然口说无出亦无入,却正是进去,而不是出来。所以,这个评论没有任何意义。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说,那解脱了烦恼,也是空的,也是没有意义,这时,他犯的是同样的执着义理的病。
这是很多学法人易犯的一个通病,执着道理。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掉到义理和第一义谛中,并且与他人产生争论,从而丧失了言下修行和解脱的机会。
第二个,有个学人问了一个问题,我也是针对学人的问题给她的一个实在的方法,如果她老老实实照做,就能言下开悟,言下解脱。但是看这个问答的人完全没看明白什么意思,而是在那里说明一个看上去没有任何错误的道理。
问:师父,虽然我们生存在因果,因缘造就的这个世间,但是,我们的心只有从因~果~缘的链条中挣脱出来,才能获得解脱。师父,这是两套体系啊!师父,我这样说对吗?
答:为什么总是不好好待着,总是打妄想?
那个人的评论是:好好待着的前提是了悟实相,否则八识心田的妄想会不断冒出。
我回复他:你这个妄想打的更厉害!了悟实相的前提是莫妄想!
他之所以会那样评论,是因为他没有看明白我的回答是让人解脱的,是出来的模式,而不是在讲一个空洞的道理,不是评论,不是分析,而是给出实际的修行和解脱方法,就是莫妄想,立刻该干嘛干嘛去!
这就是法执会让我们错过开悟和解脱的原因,因为它会一直把我们带入理论,带入意识,带入住着,带入无明:跟解脱完全相反的方向。
师父好,我最近喜欢写字,把心完全落在笔尖上,有了念头回来,再次放在笔尖上,练习觉知能力,确实不错,突然生了一念,究竟吗?如果只是一个替代不究竟那还是得回到禅坐上来?
答:究竟吗?这是一个妄想!看到这个妄想,不相信它,不住在上面,哪还有究竟和不究竟?
没有了分别和住着,没有了究竟的概念,那才是真究竟!
若能如是看到,如是不住,如是莫妄想,行一切行,不生行想,坐禅,走路,写字,乃至骂人,有何区别?
请教师父,《传心法要》: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
求解,这里的不生不灭?
答:这里的不生不灭,是你的求,你的着,你的妄想。当你求一个不生不灭的解,你住进了生灭。
该干嘛干嘛去,忘了不生不灭。
顶礼师父,弟子向您请法。人在临终时有两次回归本性的机会。作为外援,我怎么样做才能帮助他们在临终时自然解脱?祈请师父慈悲开始。
答:不要打帮助人的妄想,管好你自己。若不如是,自救不了。
不管一个人在世间生活,他领悟了什么,跟谁学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做过什么,终究,只有他自己为他自己负责,没人能代替他经历任何事。
所以,关心他人要有度,关注他人亦不可过分,毕竟,他的生命要自己成长和面对。
如果一味地抱怨别人或指责、评价别人,依赖别人,或憎恨别人,心离开自己,非但自己不能解脱,徒增烦恼,对任何人也毫无意义。
既知如此,更要好好爱惜自己,观察自己,莫错用心。否则,一个人再爱你,他也没有能力代替自己去修行与解脱。
如果你爱一个人,并深爱自己,一定把他交给他,把自己交给自己,那才是打开爱的最佳方式。
如果你爱自己,就不要骗自己,你是唯一对你自己的用心尝受结果的人,请善用己心,善护念。
静下心来,觉知自己的呼吸或者身体,与自己在一起,每天做这样的训练,那是爱自己的基石。
如果你不够警觉,只要你进入别人的问题,那就变成了你的问题。
诸佛觉者唯一能帮助到别人的,就是提醒自己和他人,各自看好自己的心。
度人不是靠帮助别人实现的,不是靠指出别人的不足完成的,而是靠自度,靠看不到外在有问题完成的。
当你真正完成自度,你看到一切圆满,你度尽了一切众生。
一旦你看到你认为错误的人与事,包括你认为极端罪恶和丑陋的事,请立刻提醒自己,世界如此广阔,人各有兴趣爱好,谁做什么,那是他的自由,你有何资格以己之爱好作为标准对所有人品评论足?
所有人事物的呈现都没有问题,唯有你的评判带来问题,使你自恼恼他。
请立刻回到自己这里,放过他人,放过自己。
当你因为受不同的观念影响而不知如何行动时,扔掉所有学来的观念,包括那些被公认为正确的理论观念,只听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一切观念滚得远远的。
你一生都被道理所骗。
道理是用来欺骗头脑的,而真相没任何道理,才觅道理,便失真理。
当你极力想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或想说服对方是错误的时候,那是世间最困难和痛苦的事,同时也是最愚蠢的事。你唯一需要做的是,接纳他的状态,尊重他的想法,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不要去争论,否则你就是那个你认为极度愚蠢的人。
我觉得你说的不对,这是最搞笑的一句话。
谁需要你觉得对或不对?该干嘛干嘛去吧!
诸法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真正觉悟的人从来不致力于改变别人的观念,他们会接纳不同的想法和观念。
当一个人一直努力于传输自己的思想,试图改变别人,他自己离觉悟和解脱还很遥远呢,又怎么可能帮助别人解脱!
无论遇到任何事,都是自心感召,如果你还在抱怨别人,说明你还在迷失。向内观察,不取于相,心无所住,即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