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心办道
一心办道 你为什么总是会迷于幻境而错失真实?散用其心,不知收摄六根。念随境转,无力转身。 散用其心,道力不充,所以被它烦恼铁钩勾住。若人能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你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好了,所有的事都能做好。培养专注地做好一件事的习惯,是一种功夫和底蕴。有了这样的底蕴,做任何事都能做好,都是一种享受。事情本身不重要,培养做事时的专注用心的精神很重要。 一个体操运动员,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训练体操动作上,所以他们能表演出优美的体操。一个画家,一生大多数时间都用在画画上,所以一定会在画画这件事上有所成就。一个钢琴家,每天八个小时练琴,若能坚持,假以时日,一定会演奏出动听的乐曲。一个道人,立下修道解脱的志愿,每日如法修行,如同本业,念念在斯,时时提斯,如母念子,如夫念妻,坚持不懈,若能终生不退,必证圣果。六祖大师云:常念修行,是愿力法。愿力法者,制心一处,只做一事,持之以恒,中途不废。 经云:五根若散,则无念慧。念慧者,定慧也。若五根不散,一心一用,则念慧不失,自然不会迷于外境。所做功夫,可转习气。生死业力,无由得逞。 修道之人,其心应专。不得兼顾,亦不得夹杂。若一边忙于世法,一边修学佛法,心不在焉,徒劳费功,二俱不成。若欲修行得力,有明显效果,当多用心在修道上,摒诸外缘,世乐知止而足,世法不可贪求。善护六根,不令外驰。读经看论,以明法理。安禅静虑,定慧等持。如说而行,验证实际。得大解脱,不复沉沦。 若不能如是制心一处,而以散漫心、怠慢心,逐乐心,贪有心,侥幸心,疏忽心,欲修无上佛道,如煮沙成饭,无有是处。若欲成就世间有为功业,学习技术功巧,尚须用心专注,全力以付,方能小成,更何况成就出世间无上道,究竟解脱生死烦恼大海,不用心办道,如何得成?所以劝诸学人,欲学佛法,第一当乐远离。远离俗事,一心在道,亲近明师,听经闻法,如理思维,如说而行,真正践行佛道,而非口说般若,行在有中。时光不复,功夫未成,自陷沦溺,无人替汝。
2019-09-23
-
放生之法
放生之法 佛弟子放生,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行方式。佛说放生,本为启发众生本性之慈悯,示众生一体之大悲,是入道之方便,非为真实,故不可执着。如果把放生作为一种形式而刻意为之,大肆行之,此背佛意,三世佛冤。 道法自然是最高的修行,一切随顺自然,顺法因缘,无心而为,是最有力的修行。若无心而踩蚁则无罪,有意而放生则有愆。放生当随缘而为,无心而为,自然而为。若以之为功课,虽修放生,却长无明。虽行慈善,却成可悲。 若欲放生,当悟何者为生,何为放生。若不见有生,是名放生。不见有灭,是名放生。不见有我,是名放生。不见有物,是名放生。 放生有罪,若以种种妄想知见而行放生。放生有罪,若见我人众生相而放生。放生有罪,若见生死得失而行放生。放生有罪,若有彼我能放所放而行放生。 知法缘生而实无生,则名放生。随缘而生,不着于生,是名放过自己。若人能放过自己,则一时放过一切生死。 若放鱼鸟虫鳖,此是修慈,非名放生。慈若能修,是世间慈,非是真实慈也。慈若可为,是有为慈,还归磨灭,非真实慈。慈若有得,则还同失,是生灭慈,非真实慈。真实之慈,非从修得,非从放生物命而得。见于实相,无生可放,不干涉因缘,不起妄心,是真实慈。顺于无为,不取于相,道法自然,是名真实慈也。若能放于世慈,悟真实慈,是名放生。 《大般涅槃经》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舍慈得慈。得慈之时,不从因缘。云何名为舍慈得慈?善男子,慈名世谛,菩萨摩诃萨舍世谛慈,得第一义慈。第一义慈,不从缘得。复次,云何舍慈得慈?慈若可舍,名凡夫慈。慈若可得,即名菩萨无缘之慈。舍一阐提慈、犯四重禁慈、谤方等慈、作五逆慈,得怜愍慈,得如来慈、世尊之慈、无因缘慈。云何复名舍慈得慈?舍黄门慈、无根二根女人之慈、屠脍、猎师、畜养鸡猪如是等慈,亦舍声闻缘觉之慈,得诸菩萨无缘之慈。不见自慈,不见他慈;不见持戒,不见破戒;虽自见悲,不见众生;虽有苦受,不见受者。何以故?以修第一真实义故。 放世间活物之生命,是世间慈,是黄门慈、蓄养鸡猪如是等慈。若欲行真慈,行真放生者,当舍如是之慈,悟于第一真实义,如来之慈。如来之慈,无一切相,离一切慈。 放掉内心贪嗔痴慢,放空自己一切所见,放下妄想分别,是名放生。放过一切有为,不住无为,随分过活,而无忧恼,是名放生。不起慈心,不生悲想,不见生命,不见死亡,无有颠倒,此名放生。世人修行,当悟真实,无生可放,无命可救,任物自生自灭,而不见生灭,是名放生之法。
2019-09-23
-
解铃还须自己
解铃还须自己 凡夫耐不住无事,找事去做,然后出现问题,迷在事里。然后解决问题,付出努力,摆平事。这时,花已枯,人已老,再看山水,山水无光。再看伊人,伊人萎靡。 智者安于无事,不去找事,淡泊简约,终日独处而安宁。举目看不到需要做什么,找遍找不到一个问题,没有事可解决,以玻璃心,看幻世界,哪儿哪儿都美。所以愈过愈楚楚动人,愈老愈精神矍铄。 那些声称回避问题是怯弱,勇于面对是勇敢,过得了一切境界才是好修行人的人,都是庸人自扰,自作聪明。过的了一切境界,不如无境界可过。解决的了所有问题,不如无问题。参破的了一切猜想,不如不想。征服了世界所有的人,不如找不到敌人。 过的了所有的高山,不如绕过。绕不过,扭回头过。不能绕,说明你无智。不肯回头,说明你太执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者,以妄自罚。杀害者,以求自杀。妄求不有,即屠刀放下。知足不乏,即立地安家。能安家者即佛,能回头者即祖。若欲归家,总须知止;若欲解脱,放下营求。 若悟一心,无外境界,有何境界须过?若悟无我,法亦无法,谁去过境界?什么是境界?境因心立,过境因人。心不有心,境不自境。若心我俱空,无境可境,无人可人。不动一念,即过一切境界。不施一功,即一切得成。 烦恼皆因有我,无我烦恼何居? 胜负只在有求,无求胜负同虚。 生死原来是妄,世间一切皆幻, 悟之无生法忍,何来肯与不肯。 一念向幻求觅,被它玄妙拘系, 不如倒头睡觉,管它真如习气。 莫住幻成为真,忽然一切全空, 再看过往钻营,尽是一场笑柄。 统得千军万马,不如呆呆傻傻, 过得一切人境,不如四壁空空。 放眼世界愚人,无人将与为缚。 自己压迫自己,无人逼迫于你。 不能安于虚寂,即寻三五知己, 今天你好我好,明日各奔东西。 本来清净安居,何必自讨没趣。 自在纵横无迹,神鬼皆生羡嫉。 非但祖佛如此,你亦不少毫厘。 系铃不是别人,解铃还须自己。
2019-09-23
-
佛祖之度
佛祖之度 问:记得师父说过,佛是自度者,佛不度众生。阿罗汉亦是自度。请问,佛自度与阿罗汉自度,有何区别?阿罗汉是自了汉,禅宗祖师也多有自了而不度众生,二者有何区别? 答:佛自度者,不做自度想,更自无做佛想。阿罗汉自度,做自度想,做解脱想,实未解脱。以有我有度故,非是真度。 问:您非阿罗汉,如何知阿罗汉境界?您亦非佛,如何知佛所想 答:我一念生自度想,即自心做阿罗汉,故知阿罗汉境界,实无阿罗汉。我一念无自度度他想,即自心做佛,自知做佛,实无佛也。 佛说,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法名为佛也。阿罗汉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皆办,不受后有。阿罗汉以有我有尽,有梵行可立,有所做皆办,有不受后有,所以未得真正解脱,不得自度,以为自度。 阿罗汉所了,实则未了,以了人无我,未了法无我。只证妄空,非悟真空。自住涅槃,以为寂静,非证涅槃,不达真静。自谓不受后有,实则未透无生。 我禅宗祖师,是真自了,亦能了他。能真了者,自尚不得,何况于他。不见自他,是名自觉觉他。达此者,是名为了。此了者,一切皆了。我禅宗祖师,不见实有众生,故不度而度,不起一念,即四禅八定、无量三昧,一切佛法,顿证无余。此之境界,文殊普贤,后身弥勒,尚不可梦见,何况声闻小果罗汉? 我说我禅宗祖师者,是名为我,非有我也。我说阿罗汉者,亦复如是,是名阿罗汉,非真有阿罗汉。 阿罗汉者,只度粗贪嗔痴,分段有相生死,实未度一切生死。无始贪爱,一切妄习,厌恶生死,贪着寂静,尚不自见,何况度之?阿罗汉出离生死,犹救头然,只顾自己,无心顾他,亦无善巧,无慈悯心,无方便慧,但有问法,唯现神通。所以名为自了。 佛及祖师,分段变异二种生死,究竟悟空;人法二无我,究竟了达。一切神通,游戏三昧,随意示现。无始妄习,更无主宰。不厌生死,不求涅槃。知一切法唯心所现,见一切法皆是自心境界,平等如幻,更不起分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无碍慧,广度众生,而不生一念度生之想。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佛及祖师,不见自,不见他,不见度,不见法。不见了,不见不了。佛与祖师,知一切法,尽是假名,从心想生,从妄想生,从分别有。故随缘示现,而无爱见执着。终日无为,不做无为想。终日劬劳接众,而无一念疲厌之心。水边林下,街头江边,或匿迹消声,或招摇过市,尽是自在逍遥。或与众同事,或隐伏闹市。或天真率性而居,或嬉笑怒骂演法,不拘一格,超然物外。非是二乘天人所知境界。 所以阿罗汉自度,与祖佛自度,非是同度。阿罗汉知非而一念觉悟,即做佛做祖。祖佛若一念生自度而度众生想,即自堕凡夫。 若欲修行,当如佛如祖度,当无生心度。若心不生,则佛祖为何人?
2019-09-23
-
着相
着相修行百千劫 什么是着相?见男女相,见凡圣相,见僧俗相,见杀生相,见护生相,见持戒相、破戒相,见精进相、懈怠相,见禅定相、散乱相,见智慧相、愚痴相,见有漏相、无漏相,见梵行相、不净相,见清净相、污浊相,见烦恼相、菩提相,见生死相、涅槃相,见修行相与不修行相,见一切法二相,是名着相。 见如是二法而生爱憎分别取着,是名着相。 见法高低而有是非评判,是名着相。 见法有相而迷失真心,是名着相。 如诸法无行经云: 佛告华戏慧菩萨:若菩萨闻贪欲音声,生过罪想,闻离贪欲音声生利益想,即是不学佛法。 若闻嗔恚音声,生过罪想,闻离嗔恚音声,生利益想;若闻愚痴音声生过罪想,于离愚痴音声,生利益想,则是不学佛法。 若于少欲音声,生喜想;于多欲音声,生碍想,即是不行音声法门。 于知足音声生喜想,于不知足音声,生碍想,则是不行音声法门。 乃至于比丘所行音声生喜想,于白衣所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于有威仪则喜,于无威仪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清净行则喜,于不清净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离欲行则喜,于淫欲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无相则喜,于有相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如上种种不学佛法即不学音声法门,皆因着相,皆是着相,皆因取相分别。若取相分别,自然烦恼炽盛,迷失本心。若着相修行,如煮沙成饭,纵经恒河沙劫,终不得成,何以故?不得真实,迷于幻境,分别不断故。 众生终日着相而不知,修行人时时着相亦不觉。所以佛说,离一切诸相,是名诸佛。 若见不二之性,即不着二边,则能离相。 若见相而知相空,则能离相。 若见相而无生心,则能离相。 知相不实,唯心所现,分别相,即分别自心,即能离相。 若不见性,不知诸法唯心所现,即取着自心境界,分别好丑,爱憎生心,便即着相。着相即烦恼生,着相即本心覆。若能离相,即法体清净。若不取相,则一切烦恼尘劳,无由得生。 六祖大师云:离诸法相心中洗。外不分别是非,内不执着己功,常见于性,而不着相,是道人之本事,是修行人之功夫。若欲离相,当从离念开始。若欲不着相,当习不生心。于一切法,不思善恶好丑,直用直行,则无有滞碍。
2019-09-23
-
无漏梵行
无漏梵行 问:师父您好,我是一个女居士,是五漏之身,淫欲心重。听很多出家师父讲,修行要断淫欲,要转无漏身,修梵行,才能有大成就。请问师父,如何才能断除淫欲,修行梵行,得无漏身? 答:佛所说漏,非说于身,非男女相。烦恼是漏,无明是漏,分别是漏,妄想是漏。不见实相名漏,轮回有法是漏,贪着幻境是漏,分别自心是漏。 烦恼不生,是名无漏。不见是非,是名无漏。不起妄想,是名无漏。不着诸有,是名无漏。识得本心,名曰无漏。随用而空,是名无漏。 若有烦恼,男身亦是漏身。若无烦恼,纵身有七漏八漏,皆是无漏。若见性,在家凡夫亦是无漏。若不见性,三结断尽之阿罗汉亦是有漏。 又淫欲者,过度为淫欲,放逸为淫欲,执着为淫欲,贪婪为淫欲,是非为淫欲,嫉妒为淫欲,纠缠为淫欲,住着为淫欲。佛所说断淫欲,非断男女事也。男女之事,但不过分,但不过度,但无疾苦,但无烦恼,不为淫欲,亦不须断。古人云:不论淫欲,唯论见性。但能见性,淫欲本空,不假断除。纵有余习,亦不为害。 佛说断男女淫欲者,为下根人说,为着相者说,为烦恼重者说,为贪着其事者说。若上根人,若利智人,佛说淫性即是本性,佛说淫欲本空,佛说无有淫欲。佛为如是人不说断淫欲,但说一切诸法,皆解脱相。 如舍利弗问天女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又梵行者,非是不同房,非是不行男女之事。佛说梵行,有为凡夫说,为过度者说,为声闻说。有为菩萨说,为智慧人说,为利根者说。为凡夫贪着者,佛说离淫欲之梵行。为声闻出离生死如救头然者说,断除男女淫欲习气,以得圣果。如是说者,皆是方便,皆非实相。 佛为求实相者,为觉悟圣道者,为诸菩萨,说于真正梵行。不见和合相,是名梵行。不见因缘生,不见因缘灭,是名梵行。不见男女相,不见淫欲相,不见梵行相,不见诸漏,不着无漏,是名梵行。 又梵行者,无所行,是名梵行。无生心行,是名梵行。无想行,是名梵行。无作行,是名梵行。无住行,是名梵行。无分别行,是名梵行。无相行,是名梵行。 梵行者,离着行,离念行,不取相行,妄心不起行,不取自心行,是真正梵行。 但行直心,是佛所说梵行。不见是非垢净,是佛所说梵行。不出生死,不入涅槃,是佛所行梵行。不断烦恼,不证圣果,是佛所印可梵行。终日行,无能行,无所行,不滞行,是佛所赞梵行。 如是梵行,佛为求一切智人说,为大智人说,为勇健人说,为无畏者说,为无增上慢者说。 若人有慢,其人则说:我断淫欲,我得无漏,我行梵行。如是说者,以有我故,以有所得故,自障本心,而行痴行,行于垢行,行生死行,行烦恼行,非行梵行。 行梵行者,声色里卧眠,女人堆里沉迷,而烦恼不起,诸苦不生,过而不留,我说此人,亦是行于梵行之人。 行梵行者,见于真,不惑假。不着有,不住空。于心无事,无事碍心,是真行梵行。
2019-09-21
-
空中实无所有
空中实无所有 人们都说空中生妙有,此是学法人通病,虽做是说,不知说何。人云亦云,相牵入火坑。 空中实无所有,无少法可得,是名为空。一切法无实性,无我无人,无自体性,唯是假名,是名为空。所言妙有者,实是无法之异名,无奈众生着有,唯见于有,故虽说于空,还复贪有。 众生正是因为执着于有法,所以诸佛世尊出世,说于空法。空实无法,若有一法,即非空也。 经云:破有法王,出现于世。又云:空者,二十五有皆空。二十五有者,一切有。一切有皆空,是名性空,又名空性,又名诸法空相。见一切法空,则见实相。实相者,非是实有其相,达诸法空之假名而已。 禅宗祖师,皆悟诸法空,所以云:本来无一物。有人说此是偏空,还须现妙有,方得圆满。呜呼!世人自做聪明,以己见处测他圣人所悟,不知古人所言,切于心体,脱于尘劳,直破众生修行落处,指出学法之人莫住有法。如是直说,尚不能令众人离于有法,不知更何可说。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德山临济所以棒喝!寒山赵州所以苍天! 祖师说空法,不在言说,不在诤论,不在分析名相,不在鼓弄玄义,唯在修行,为众生解黏去缚,示诸有之烦恼,透众生之见网,破众生之法执。不着于有,无事无为,于法无诤,是祖师所说之空意。 而教下及诸方所言空中生妙有,及西方极乐世界云云,恰似说食而不饱,着火而喊叫,纸上之谈兵,刻舟而求剑,缘木而求鱼,南辕而北辙,舍近而求远。不达真理,不觉真空,更不知何为其有。所以名口说般若,分别名相不知羞,是名真正狂禅。我祖师虽狂,却狂于真实,慈于救苦,智于真理,悲于行持。平时所说无多,却默契于理,运用于事,一切无碍,解脱自在。是真入空门,是真践般若。 诸方所言空中生妙有,空实妄空,不达于空。有却实有,迷于假有。说空而着空,说有而着有。诸方所言空者,不见真实,不悟一心,所以是空;所言有者,着一切法,住一切相,所以是有。不知空者,一切诸法皆空;有者,真实解脱,涅槃常寂。 祖师及佛所说空者,空一切法,一切皆空;有者,常乐我净,诸苦灭尽。空者,但有其名,无法可得。有者,性自真空,不假外求。 祖师亦云空中生妙有。空者,空一切相;妙有,唯此一真性。与诸方所言空中妙有,天壤之别。又云: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其言指令见性,非为着法。 经云:除去所有,唯置一床。除去所有者,一切众生所见诸法,一切见,一切相,一切执。一床者,唯一真空,唯一真性,唯一空法。一床者,实非有法,性之假名,道之称谓而已。 又涅槃经云:空者,空一切烦恼;有者,常乐我净,诸法实相。又空者,无须陀洹乃至阿罗汉,十住十地,等妙二觉,一切因果;有者,真实解脱,真实善性。空者,一切生死;有者,大般涅槃。又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常住不坏。 又云:菩萨摩诃萨实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即一切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有见者,不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见一切法性无所有。 一切法性无所有者,即是空,即是诸法空相,即是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即是空空,即是大空,即是人空法空,即是颇罗堕,即是顾鉴咦,即是打着我心,即是拿先陀婆来。 庞蕴居士临终对来看望他的居士说: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古人慈悲,临终不免示教于未来,演法于苍生。托空于一体,咐嘱于含灵。今学人,当深领诸佛之本怀,祖师之殷切,但悟于空,莫着于有,是修行之关钥,解脱之真理。
2019-09-21
-
柔软的心,浩瀚的空
柔软的心,浩瀚的空 人们都求有一颗强大的心,我的心却怎么也强大不起来。人们喜欢自己变得越来越坚强,我却享受于自己越来越柔弱。 当你觉得自己越来越强大时,你很危险,那强大随时都会坍塌。强大建立于有,有是妄有。空乃唯一真实。空中不有,故一切有,终不得久。当你越来越柔弱时,你才越来越安全。安全是唯一的强大。柔弱似空,空中无物,无物则无敌。无敌无我,故能安然。古人云:我国安然。 唯无物才能柔弱,唯无寄才能安然。柔弱心者,空诸所有,乃至细小知见观念,不得驻留。 我喜欢自己有一颗柔弱的心。我喜欢心柔弱的样子。心柔弱的样子,才是它本来的样子。 每一颗心都是柔弱的,那不柔弱的是我们的观念和思想。当我们对事物有了固定不变的观念,有了明确的是非判断,我们的心不知不觉就会变得自负、急躁、紧张、抑郁、恐慌、不安。这一切,都不是心本来的样子,都是受了妄念与分别的蒙蔽。但是,这些不安的状态只是一时的,它们不是真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触碰到柔软的心,心的柔弱,是它的本质。 柔弱即心,心即柔弱。柔弱即无常,无常即心,心即柔弱。柔弱即空,空即柔弱,柔弱即心。柔弱即天性,天性即柔弱,柔弱即心。柔弱即婴儿,婴儿即天真,天真即心。佛说,心亦不大,何以故?婴儿行故。婴儿行者,即柔弱行,柔弱行,即是心行。心行者,行于一切而无所行,做一切而无做心。 柔弱消除一切观念评判,无观念,无是非即心,心即柔弱。 柔弱不是软弱,不是脆弱,不是任人宰割,不是一味地表现出柔弱的样子。柔弱是心甘情愿地敞开自己,是主动放弃自己的执着和坚持,丢掉聪明和观念,像水一样地无我无为。柔弱会让我们像婴儿一样自在、安心、快乐。当你不开心时,你的心一定是坚硬的,执着的,紧张的。放开心,放松心,放过自己,让心重回柔软,让心还其本来。 柔弱不是面对他人,而是面对自己。对自己柔弱,才能对他人宽容。对自己柔弱,才能对他人温和。对自己柔弱,才能对他人柔弱。 让自己的心柔弱,这是快乐的秘密。让自己的心柔弱,只须去掉坚持。 不和自己较真,心就会柔软。对自己没有要求,心就会柔弱。不评判自己,心就会融化。 感受那颗不再对立于什么的心,体会没生起任何观念时的那颗心,活成那颗像虚空一样没有任何障碍的心。 柔软的心,璀璨的星,浩瀚的空,无边的爱,无尽的梦,广阔的寂。
2019-09-21
-
但得本,莫愁末
但得本,莫愁末 居士:师父好,我有很重的习气,比如嗔恨心很重,爱着急。还有一个最大的习气,平时爱饮酒,戒了很多次也戒不掉。佛说的五戒里面就有戒酒,又听说菩萨戒里面也要戒酒。但是我实在戒不掉,可是我又特别想学习佛法,还想受菩萨戒,想把酒戒掉,也想改掉那些习气和毛病。师父,我要从哪里下手,才能很快地改掉自己的习气。 答:修行要有主次和顺序。我看到太多的人一学法就开始改自己,一修行就要除习气。改来改去,做了很多功夫,拜佛、忏悔、念佛、诵经、持咒,做善事,回向,还是老样子,除来除去,还是贪嗔痴慢。为什么修了这么久没有改变?因为用错了功夫,修行的顺序搞错了。 又见有人学法执着梵行,一定要断淫欲,不能断之,而生懊悔,终日为断淫欲之事烦恼不已。又见有出家人执着持戒,以不能严持戒律的缘故,而生忧恼。如此之辈,都是修行的根本搞错了。 又有人以饮酒的习气为过失,而欲除之。除之不得,复生懊悔罪恶之心,亦复如是。淫欲、饮酒、破戒本无罪过,欲除之而不得,心生懊恼,才是罪过。 一切的修行先要抓住根本。所谓根本,就是认识真的。认识真的,假的自然没有力量。认识真的,就是要明见佛性。若见性,一切习气,不足为患。古人云:但得本,莫愁末!经云:理虽顿悟,事须渐除。都是一个意思。 如人欲得金而造器,先要于矿中采金,复打造金器。若金未采出,于矿石百般用功,终不得器。采金如见性,打器如改习气。得金复打器则易也。若金未得,先打于器,则穷劫不成。若不见性,而欲除习气,穷劫不得。何以故?习气虚妄,非是实有。若除虚妄,复增虚妄,妄上生妄,何时能了。 道吾禅师临终前对弟子们说:我心中有一物,久而为患,谁能为我除之?石霜禅师说:心物俱非,除之益患。道吾闻之曰:贤哉!贤哉!石霜见心物俱非,即是识得本性。识得本性,不复见物与患,故不须除也。若除之,平添过患。 若见性,自然通晓一切习气从妄想生,没有实体,但能如实观之,不除而自除,不破而自破。所以临济祖师说,若见性,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 又如种庄稼。芽刚出土,莫治莫扶,莫除周边之草。何以故?恐伤于苗。待长大后,方可除治周边杂物。芽之出土,犹如修道见性。除草犹如对治习气。待芽出土,后除杂草,则不伤芽。见性之后,随缘习气自灭,不执于除习气。所以达摩云,不论淫欲,只论见性。若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又云: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 涅槃经云:于乘缓者,是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何意?修行先要悟得大乘宗旨,明见佛性,此事在先,不能延缓。若于乘延缓,是名为过,是为缓也。于戒可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戒者,改过除习,对治烦恼。但得乘本,后不持戒而自持戒,不除习气而自除习,不断烦恼而烦恼自断。 是故修行,先要悟得根本,明见佛性,莫执着于对治习气。习气虚妄,不假断除,不破自灭。佛性本有,不假功用,识得为真。若见真,妄自破。若悟性,习自除。 居士:如何得本?请师直示。 答:有如何,即不得本。无如何,谁须得本。无须得本,是名为本。
2019-09-20
-
没有什么需要忏悔
没有什么需要忏悔 居士:师父您好,我内心深处经常会生起很多的罪恶感,比如嫉妒、嗔怒、贪欲,还有骄慢、虚荣,甚至还有一些更加难以启齿不可告人的东西,让我无法面对自己,觉得自己非常的丑陋不堪,越发地憎恶自己。向很多师父也询问过如何除去内心的我执、贪婪、虚荣、欲望和一切一切罪恶的想法。师父告诉我要忏悔。我也忏悔过,但是好像根本没用,那些不好的想法和念头还是会频繁生起。我该怎么办?到底如何忏悔,才能消除这些妄念。 答:你永远无法清除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不论你如何忏悔,你也无法除去任何罪恶,如果罪恶根本就不存在。忏悔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即使那是佛说的。 佛说的忏悔有很多层面的意思,如果一个人不断地作恶,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让自己和他人受苦,佛劝勉那样的人,不要再继续作恶,要改过向善。但是,那并不是实相,也不是佛的本意,只是一时权宜之说。而对另外一些人,佛会给他们开示实相。若能见实相,是真正的忏悔。而这样的忏悔与改过、除掉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关系。 你不需要改变自己任何罪恶的想法,你唯一需要改变的想法是:不再去改变你的想法。接受来到你心上的任何念头,不论它们是什么,哪怕是贪嗔痴,哪怕是嫉妒、虚荣、骄慢。不要去分别它们、讨厌它们、清除它们。看到它们只是一些念头,允许它们出现,它们会自己消失。如果你去驱赶它们,它们会再来。你越讨厌它们,就越助长它们。 念头非常奇妙,你越是允许、接纳、欢迎它们,它们越不会久留。你越是拒绝、厌恶、对治它们,它们越赖在你那里不走,在你心里生根发芽。想法也是如此,你越是讨厌某种想法,你越是在培育它,长养那种想法。如果你希望它消失,那么允许它,欢迎它。它们并不可恶。可恶的不是那些念头,而是你讨厌它们。贪嗔痴并不可恶,你把它们当真,你讨厌它们,这才可恶。是你的讨厌本身可恶,而你所讨厌的事物根本就不存在。 我允许我心上生起的任何想法,包括憎恶、嫉妒、轻慢、分别和对一些事物的贪着,当我允许它们时,我放过了它们,也放过了我自己。我允许这些想法和念头,并不是说,我经常地有意地去轻慢别人,去执着什么。而是说,当我不得不生起那些想法时,我不阻止并厌恶它们。我允许我有任何想法,甚至杀盗淫妄!当我无法阻止自己生起那些“罪恶”的想法时,我任它们生起。 真的存在“罪恶”的想法吗?当你为了活命而去偷食物是“罪恶”吗?一只狮子捕杀羚羊是罪恶吗?生起淫欲心是罪恶吗?一个男人想去亲近一个女人是罪恶吗?没有什么是“罪恶”的。“罪恶”来自人类的观念,来自妄想和分别。一个婴儿裸露在众人面前,不会有羞愧和罪恶感,因为他没有罪恶的观念。而一个接受了罪恶观念的成年人,就会有罪恶感。可见,罪恶感并不是绝对的,不是真实的。你认为有,就会有。你不在乎,就没有。 罪恶感不来自外在事物和别人,来自于你自己的认定,来自于你的相信,来自于观念,来自于妄想。没有罪恶感,除非你认定它。没有什么是罪恶的,除非你相信它。没有什么需要你去忏悔,除非你迷于它。没有什么“罪恶”,不接受“罪恶”,想除去“罪恶”,是你唯一的“罪恶”。 如同你对治虚空中不存在的事物一样,你无法除掉空中任何的事物,因为空实无物。你无法忏除任何罪恶,因为没有罪恶。你唯一能除去的是你想除去什么的心,你唯一能放下的是你的“除去”。当你不再想除去什么时,没有什么需要除去。当你知道没有什么是罪恶时,“罪恶”消失了。你不再需要忏悔。你找不到什么是不对的,这是最究竟的忏悔。所以经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允许你心里的任何想法,看到没有什么念头是不净的,你将不再被任何念头困扰。困扰你的不是想法,而是你对它们的分别和评价。停止评价,停止任何的忏悔,那才是真实,才能恢复你内在的清凉佛国。
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