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的误区

发表时间:2024-09-14

浏览量:63

见性的误区

现在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认出它,认出那个真的,就是见性,就解决了一切问题。

是这样吗?什么是真的?你认出的真的,还是那个真正的真的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见到那个真的了,也体悟过“那个清净的本性”,把体悟的清净当成见性,但为什么生活中依旧烦恼重重?因为恰恰是这个体悟的心是造成一切烦恼的根本无明。

体悟的并不是性,而是关于“自性”的妄想。

显然,认定有一个真,认出它,同样是你的妄想,不是真。

真不需要认,只需要不“真”上加妄想。认出什么是假的,不被假所骗,自然就相应于真了。

所以,凡是那些给你指出有一个真,有一个性可得,可认,可体悟,可见,可得的,都不是真正见性。

真正见性,离相即见性,离假即见性,不住于假即见性,知假不可得即见性,无觉无观即相应,不求真,不断妄,即相应。

没有真可得,亦无假可除,一切依旧,一切原样,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假名见性。

佛经里和祖师的开示中虽然也有对佛性的描写,比如不生不灭,无生,不垢不净,无形无相,清净无染,不可思议,能见能听的无依道人,似乎实有这样一个“佛性”,不知道这些都是佛与祖师对自证圣智境界的描述,只是对佛性的一种形容和知解,并非实有一个法叫佛性。经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与祖之所以这样讲,是引导学人直接去用佛性,去行于真性,自证真性,而不生用想,不生行想,不生证想,亦不得生于有性想。真正的见性是修行人自证自行的境界,唯有默契而已,无关体悟和知解。

下面是经中与祖师的一些开示,可以做为我们识别真正见性的要点,通过这些开示,我们可以看到,见性不需要起心,亦无任何体会,不需要有能见和所见

楞严经: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楞严经:知上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楞严经:妄心一歇,歇即菩提。

楞伽经: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

圆觉经:若说有觉,亦未离幻。若说无觉,亦未离幻。

圆觉经: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维摩诘经: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如来者,诸法如义。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三祖: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三祖: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六祖: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六祖: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六祖: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六祖: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永嘉: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永嘉: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

永嘉: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志诚: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洞山: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黄檗:息虑忘缘,佛自现前。

黄檗: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黄檗:不动妄念,便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