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妻相处之道
夫妻伴侣相处之道你知道这个事情,你就有烦恼。所以不过问才是智慧。夫妻相处之道,就是不要过问对方的事情,他干嘛就让他去干。明明我知道了看见了都装作没看见。这是最大的智慧。就怕刨根问底,你的注意力放到了对方身上。你可就有烦恼了。对方干什么,你是主宰不了。郭德纲,有一次对一些年轻人说:什么是婚姻?婚姻就是俩人在一起过日子的时候,就像变魔术一样。大家都知道,魔术是假的,里面肯定是有问题的对吧?这个布盖着一些东西,可能底下有鸽子啊,糖块啊,鸡蛋啊,是吧?这些东西都被布盖起来 ,盖着就让它盖着,别给它掀起来。一掀起来可就没啥意思了。一掀起来,你也有问题,对方也有问题,谁没问题?就是明明知道装不知道好了。不要往烦恼里钻,不要去探寻对方的世界,别去猜他想什么,他做什么。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两个人在一起只是个形式而已,各自活好各自的世界,你再好不能代替他生活,两个人再恩爱你也主宰不了他。对不对?你的大脑运转,他的大脑运转,你是没办法控制的。你就别管,你过好你自己的生活 照顾好自己,在这个基础上独立做一些事,彼此分享一些东西,互相陪衬而已。这样才能解决夫妻之间的问题。否则的话一定会有烦恼的。夫妻或恋人双方一定要保持好距离。别干涉对方,别管对方。这个度要把握好。距离也不能拉的太远,不能变成嫌弃和讨厌,更不能是冷暴力。适当地关心可以,但是不涉入,不参与。这样的相处之道,这个度,不仅仅用于夫妻婚姻里,一切的人际关系都这样,你都不能过度的去干涉和过问。过问就等于心向外驰逐,就是着相了,就是自寻烦恼。所以生活里你要想清静,你就管好你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不知最亲切。不论两人多好,他突然间去干嘛了,我得问问,不要问。他干嘛去了?他一定有非常想干的事才会去,对不对?他忽然就出去了,你还以为他干什么去了,一会儿他又回来了。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神经病。每个人其实都是神经病,都像木偶一样被活着。我们不是主宰者,切记!我们是被活着,被支配的人。当我们没有觉悟,我们各自被自己的无明和业力牵引去做各种各样的事。觉悟了,我们更不会去主宰控制什么,只是不再被自己的妄想和无明所支配。你不知道这一点,你就想控制,你想主宰,你就会干涉,你总想插一杠子,可是,一切都是徒劳。哪块云彩有雨,哪天刮风,你老婆哪天出轨,你说了不算,她说了也不算。天说了算。明白这点,你就是天才。不明白,你就瞎折腾,没事都折腾出事来。所以智慧的人,什么都不好奇,什么都不问,什么都不想知道。这样,一切是非烦恼就找不到他了。他刚出去5分钟,他又回来了。他又不想干了,你说你管他干嘛,你说你能控制得了他吗?所以活着需要智慧。世间人总想要知道对方在干嘛?知道了不就是烦恼嘛?你过去交过几个女朋友?告诉你了你不是徒增烦恼吗?对不对?不告诉你,你可能还有点希望,你心里一直认为,他就交了我这一个。一告诉你八个,完了。从此以后,抑郁了。所以说有些东西真的不知道最好,一旦你知道了你是自寻烦恼啊。所以这个是你自己探寻出来的,烦恼绝对是自找的。就是,我明明知道我装不知道,我明明可以不问我绝对不会去问。夫妻相处之道,莫问,莫探寻。活好自己的生命。
2020-01-20
-
世上最舒服的事
世界上最舒服的事这个世界上最舒服的事莫过于坐在那里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做自己爱做的事,不如无事可做。爱做的事是无常,总有做不了的时候。执迷于爱做的事,一定会有失落与空虚伴随。无事可做,才是常态,才会没有对比与波动。所以赵州禅师说:好事不如无。人们已经习惯于在做事中体验快乐,在喜欢做的事中灌醉自己。所以,对于无事感到无聊、寂寞甚至难过。不知道有一天,当他喜欢做的事做不了时,他会千百倍地更加难过。修行就是看到这一点: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改变依赖做事而安心的习气,养成不做事就能安心的习惯,获得这种能力:无事可做,享受寂静。无事可做,即能安乐,就是“生灭灭矣,寂灭为乐。”不依赖六识的分别起伏和波动而感到满足,以智为食,不以识为食。转变依于尘境而得安心的习气,是名寂灭。这个世界上最舒服的事就是没进入妄念与烦恼的时间。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心中没有寄持的事和寄挂的人。这样的时刻可以经过训练和修行而获得。去经历这样的时刻,习惯这样的时刻,享受这样的时刻。凡夫不知诸法如幻,诸行无常,所以识海动荡,取舍难停,自造三途,痴迷六道,迷于意识海中,堕于空虚幻城,多劫不知出离。觉悟者,知一切如幻,不取自心,趋于寂灭,识海澄停,唯剩真如自性自然起念,故无波涛汹涌,一切烦恼得于解脱。
2020-01-20
-
上师
上师有人说,一切皈依中,皈依上师,是第一皈依。上师之恩,大于佛恩。敬于上师,重于敬佛。若有上师皈依,即是皈依无明。谁是你上师?是你面前的那个被很多人神话的人吗?不是。那是你的妄想。是那个自称传你法的人吗?不是。一切法皆是妄。可言传妄,不可言传法。若有所传,必是诳你。有人告诉你,你自己是你唯一的上师。真的吗?谁是你自己?若认有自己,那是你的妄想。自己不是自己真正的上师。实无有自己。若执无自己,亦不识真正自己。有无自己,皆不是自己。不识自己,如何认自己为上师?有人告诉你,自性是你唯一的上师。什么是自性?若认自性是你上师,既不识自性,又不识真正上师。实无有法名为自性,若觉于此,是名上师,是名第一皈依。莫认人为上师,人非人,是名为人。上师亦复如是,即非上师,是名上师。若认一法名为上师,是认贼为子。实无有法名为上师。一切不可得,于不可得法中,无人皈依,亦无法皈依,是名皈依。于无所有法中,无学人,无上师,无皈依。上师是梦幻泡影,有人念上师,祈求加持,只增妄想无明,加持你入生死。天下皈依形象上师者,皆是取相着魔,是大愚痴,大颠倒。自认为是上师者,见有弟子可教,言是我教化众生,此人是魔王,弟子是魔家眷属。世间亦有上师。真正觉悟无我无人,佛与众生皆不得,一切法亦不可得,启发学人不取于相,莫错认上师者,假名上师。觉悟一切法但有名字,名字亦空,从识而有,虚妄不实,将此实相方便开示于人,是名上师。若见水见树听鸟沐风而悟道,水树风鸟亦名上师。若执人而为佛,佛即成魔。若不见性,不名上师。若了了见于佛性,究竟断除一切烦恼,是名上师。自眼不明,而明于人,无有是处。自不解脱,而能解脱于人,无有是处。自不识上师,而做人上师,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自不识上师,随便皈依某人为上师,执着上师为实有,是外道皈依,非是真皈依。真皈依者,须识得无有皈依者,上师亦无,于此处得大休息,是名上师之法。
2020-01-20
-
做一个安静的人
做一个安静的人,发光的人无论在哪儿,一个安静的人,都是一个发光的人。一个安静的人,不用说什么或做什么,只是坐在那里,或站在那里,就会让你四周的空气变得平和。一个安静的人有可能是一个老人,也有可能是个孩子,有可能是个男人,也有可能是个女人。安静的是那颗心,而不是他的外貌。一只水鸟静静地站在枯木桩上,他变成了一个安静的人。一个人内心烦躁不安,他变成了一只聒噪的乌鸦。安静在心,无关形象。做一个安静的人,不管你走到哪里,哪里都有光。做一个安静的人,不用说话,都能助人。一个安静的人,纵然在动,你仍能感受到他有一份深藏的安静。做一个安静的人,像光一样美。纵形貌再美,心有不安,总是丑人。一个安静的人,有扭转乾坤的力量。一个安静的人,能建造一个佛国。如果你的亲人有了烦恼或痛苦,你无需跟他讲什么,只需要坐在他身边,静下你的心。他的心随之而安静。如果你的家人忽然得了疾病,不要慌张。你的定力对他是最好最及时的药丸。如果你有亲人离世,莫哭莫叫。你的心静下来,死者必得安宁。不用请僧超度,亦莫念佛求佛。你心不动,亡灵自宁。如果你自己身上发生什么事,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永远是莫慌莫急。慌入迷茫,急如刀绞。安静下来,别被幻相所骗。安静下来,一切随之而安静。所以,一心静是一极乐。一心动是一地狱。一心安,则一方安。一心乱,则十方乱。世界随着你的心念而动。心动则境动,心寂则境寂。风帆是幻,心莫随转。心若自定,法地平安。
2020-01-20
-
归依三宝
归依三宝师父,这很多年来都一说佛弟子皈依三宝,要念佛,念法,念僧。那念佛是念什么呢?什么是法?又怎样念僧呢?我越来越不清楚了。师父慈悲开示。答:念佛念法念僧要知道何为佛法僧?佛法僧不离你自心。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若自心是佛?佛还须念佛否?自心是法,法还用学法求法否?自心是僧,还执着有相的出家僧吗?皆不是。若识自心,一切成办,即不用念佛、学法、出家、修行。只因不觉自心,被自己妄念欺骗,多劫轮回意识知解妄想中,拟求做佛,拟求学法,拟求做僧,徒劳心识,着一切相,永不成就。皈依三宝亦复如是。当觉悟真正三宝,不离自性。若识自性,是真皈依。不识自心,皈依外相三宝,是认妄为真,认贼为子,不得解脱。问:如何是自心?答:会取问的。问:不明。请师父开示。答:自心只可自悟,只可譬喻,不可意解。智者以譬喻得解。好比如你本身是唯一真实的你,不存在一个你反观到的你,摸到的你,觉知到的你,悟到的你,这些你虽然好像都在指向你本身,但都是你的妄想和意识中的你,都不是真实的你。自心佛性亦复如是,不须更观更知更思更念。何以故?本是自心故。就好比你永远无法在本你之外再另立一个你,即使你亲眼看到自己,那仍不是你。那是你看到的你的影像,真正的你不可被看到,无需被看到,无法看到。你每天念自己,没有任何意义。何以故?已是自己,不必更念自己。已是自己,不必更起一念心做自己。除非自己神志错乱,不知自己,到处找自己,逢人就叫自己的名字,亦求做自己。念佛亦复如是,是名癫狂。佛不做佛,佛不念佛,佛不修佛。佛说念佛,非是口念佛号,非是心外觅佛求佛,而是识自心真佛,悟本做佛,是名念佛。虽不必再认自己,亦不必更念于佛。但是,你可以知道你觉悟的、你所认识的、所确立的不是真正的你,你可以觉悟到你错认了某个不是真实的东西为真实的,你错认了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外在佛,然后离开这个认定,不再迷于这个认定。你觉悟到这点就够了,你觉悟到这点就是开悟,你觉悟到这点觅佛之心就会休息。觉悟是这样的觉悟,而不是在本你之上更觉悟于什么。念佛念法念僧,亦复如是。若觉佛法僧,即不立佛法僧,知是假名,诸心顿歇,歇即名佛。
2020-01-13
-
知解佛性,错失言下
知解佛性,错失言下为什么说作用的不是本性呢?因为当我们说那作用的就是本性时,那正在作用的早就过去了,那正作用的刹那刹那不住,刹那刹那不可得,刹那刹那不可知解。当我们说,作用的就是本性,那是过去心的作用。你已经不是在说那早就过去的本性的作用,而是正经历你正表达这个观点的作用,而你正表达这个观点的刹那,这表达的作用也早就过去了。所以,根本不存在一个你能“确立”的本性的作用,你不可能定义一个能作用的本性。你要去悟那本性,不住那悟,直用本性。真正的善知识,会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学人离开文字知解,亲见佛性,顿悟本性,会用本性,而不住于见与用想。不是将它用文字意识知解出来并传达给人。当我们说“那本性”时,那本性已经是个概念,是我们于无所有法中妄计的“本性”,于真正“本性”,了无交涉。在此妄计之上,我们又说本性能起“作用”,亦是妄计。本性不言本性,本性不言作用,本性不做一切想,本性不做一切分别。因人而有“本性”假名,因人而有“作用”安立,因人而有性相之名。若无人,谁为“那本性”安“本性”名?复将什么叫做“作用”?故知一切法,皆是自心妄计。妄计有无,妄计生灭,妄计作用,妄计不作用,妄计迷,妄计觉。妄计知,妄计不知。妄计性、相、用。但有少法可得,皆不出识心妄计。所以文殊才起佛见法见,被贬向二铁围山。所以古人说:菩提无是处。又说:实无有法名阿耨菩提。又说: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又说: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所以你用语言文字讲本性,你用意识思维知解本性,永远在错失“本性”,永远不得真正见性。古人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如果你起一念去形容本性,便是妄想,是将本性定于你头脑中,故名知解。你只能用本性而不得言本性,你只能被作用,而不可能去作用。你只能知解作用不可能去描述作用。作用不可得,本性不可得,诸法不可得。当你用心去体会捕捉定义那作用时,便是心住于法,便错失本性。古人云:回趣真如,法还不净。又说:趣向真如亦是邪。经云: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所以见性很简单,要见言下便见,随时可见,肉眼即见。你站好了,踢一下腿…你伸出手,看一下你的五指…按我说的去做,只是去做,只是去做。哦,原来踢一下腿就能见性啊?我知道了!你又在生知解!你又错失了言下!真正要见性是要靠不住的功夫,靠出离妄念的能力,靠转所依识心的习气,靠日久功深的修炼。靠心无挂碍,一切不执。靠少欲知足,无事无为的修养。若无究竟的见地和真实的功夫,只是对本性存有知解,即住于意识妄念而不觉知,故名无明,不得解脱轮回生死。一切烦恼亦是住于妄念知见而不觉知。所以,出离知解,不住于法,真正见性,才能究竟解脱生死,断一切烦恼。这就是为什么知解佛性不能解脱的原因。
2020-01-13
-
善教者
善教者 真正觉悟的人永远不会告诉你,有一个什么是佛性。如果有人跟你说,有一个东西,一个状态,一个什么,那后面的,那不可触碰的、源头、一念未生前的,两个念头之间的、那灵灵觉知的,那什么都没有的,甚至用非常玄妙、难以理解的描述,用不可思议,用不可说,用种种语言为你指出,来让你认为那就是佛性、空性,不管他如何说,那是他的妄想,远离那样的人,远离那样的知见。真正觉悟的人,他只会告诉你你认定的那个不是,为你破除知见和妄想。他启发你顿悟佛性,活出佛性,而不去定义佛性,知解佛性,更不会为你讲解佛性。他引导你出离定义,不住知解,莫认菩提。他告诉你如何休息,如何歇心,如何准备,如何默契,如何不妄做功夫。僧志诚问六祖: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又古人云:诸佛出世,无法与人,只是抽钉拔楔,除疑断惑。善知识不为你立法。你若不立,善知识即不破。你妄立性相,善知识为你破除。如火烧木,灰飞烟灭,同归于空。真正觉悟的人将觉悟这件事交给你自己,他只是看你哪里走错了,提醒你一句。看你机缘成熟了,给你及时的敲打。看你在哪里错用功夫,让你休息下来。启发你亲见本心,顿悟自性。
2020-01-13
-
道须亲行,不在口说
道须心行,不在口说我们为什的会烦恼?你一直在动。身体随着心识在动,心识复随着身体动而动,看不到自己的识心繁动而带来的妄念让自己不安、烦恼。所以练习坐下来,不再做任何事。随时随地地坐下来,放弃做任何事的心。先从坐一个小时开始。再坐两个小时。如果觉得时间长,两个小时之内可以调整一下身体。再坐四个小时,分四次坐,每次中间可活动活动。每天一有时间就坐下来。只要身体不疲惫,就那么坐着,让自己的识心休息,让识心停下来。这是一种方便练习,需明了其理,不拘泥形式,或打坐,或闭目,或睁眼,或倚卧,但能休息身心,识不散乱昏沉,即相应也。否则会变成一种机械训练,反成束缚。练习过程中,切忌寻觅,莫找心,莫体会,莫观心,莫澄意,放心自在,自然休息,随念起灭,只是于妄想住着分别处离念。不知不觉,亦不住不知不觉,千圣难测汝意,自亦不识是何,如此即是古人所言一物不为长养功夫也。这样十天、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反复磨练。然后,你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一切都是你的识心造的幻境。心生即诸法生。心寂即诸法寂。然后一年、三年、五年,每天如此,大多时间如此,息虑忘缘,无事过时。行住坐卧,皆不妄动。如果每天我们都能坚持这样练习几个小时,你身心的一切疾病不治而愈,一切烦恼不断自除。你不再恐惧,不再空虚,不再无聊,不再抑郁。即便是癌症患者,若能如此休息身心,亦可治愈。何以故?身心止息故,不为生死做因缘故。诸学道人,只于妄心上会佛法,于文字中熏修饱餐识食,不肯真正休息六根,寂静身心,世缘牵绊,世乐不舍,俗心妄动,所以烦恼不断。加之错认佛性,觅心不止,有求之心难歇,所以徒劳用神,妄做功夫,实际片刻都没有真正修行。只有真正休息身心,在无事坐着的时候,你的识心趋于澄静,你心里随时生起的烦恼心,你才会看到,然后离开。你看到自己又起了贪乐心,然后撇开它。你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才能撇开它。你会看到自己又求什么,撇开那念心。你会看到自己又在找什么,撇开它。你会看到自己又生起是非心,撇开它。只要你生起任何妄想心,令心不舒服,你都会看到,都能撇开。只是随自己妄心起处,觉而不住,是名修行。莫求一法,莫断一法,如是休息身心,日久功深,自然一切明朗。
2020-01-13
-
祖师关于绝诸思虑的开示
祖师关于绝诸思虑的开示五祖: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六祖: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六祖: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黄檗:举心动念,即乖法体。黄檗:不动妄念,便证菩提。黄檗:息念忘虑,佛自现前。黄檗:沙门果者,息虑而成。黄檗: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黄檗: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黄檗:默契而已,绝诸思议。黄檗禅师: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黄檗禅师:一念情生,即堕异趣。黄檗禅师: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情量若尽,心无方所。黄檗禅师:情存学解,却成迷道。宛陵录:问:如何是出三界?师云: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宛陵录:如今但识自心,息却思惟,妄想尘劳自然不生。药山法语:僧问:兀兀地思量甚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药山:吾今为汝道一句亦不难,只宜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入思量,却成吾罪过。云门:拟思量,何劫悟?懒残和尚:我有一言,绝虑忘缘。罗汉桂琛:不在低头,思量难得。盐官: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兴善惟宽: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议。天皇道悟:见即直下便见,拟思则便差。洛浦法语:师思,夹山便打。因兹服膺。神照本如: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达摩:疑心瞥起,即被魔摄。达摩:诸佛境界,非思量觉观所知。三祖僧璨: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牛头法融:思维转昏,汩乱精魂。神会:不思一物,即是自心。永嘉: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南泉:真理一如,更无思想;才有思想,即被阴拘。汾州无业:思念不亡,尽须沉坠。汾州无业:临终之时,一毫凡圣情量不尽,纤尘思念未忘,随念受生。岩头:百不思时,唤作正句,亦云居顶,亦云得住,亦云历历,亦云惺惺,亦云的的,亦云佛未生时,亦云得地,亦云与么时。法华经: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圆觉经: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维摩诘经: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大般涅槃经: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圆觉经: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圆觉经: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楞严经: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2020-01-13
-
境不碍人,人自生碍
境不碍人,人自生碍问:顶礼师父,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又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又说一切皆空!弟子于此不明。我不想,不生心,房子还在那儿,儿子还在那儿,房贷还是要还,一切都在那里,哪个也没空啊!怎么能说一切都是心想生呢?一切都是唯心造呢?怎么能自己骗自己不想一切就不存在了呢?答:房子在那儿就在那儿呗,它碍你什么事了?儿子在那儿就在那儿呗,他影响你了吗?一切在那儿就在那儿呗,它跟你有什么关系?问:房子在那儿,我要还贷款的。儿子在那儿,我要养活他的。答:所以佛说一切从心想生,佛说一切皆空!佛说,心想就有了。佛说心生法生,是说心生执着则一切生。心迷外境,佛说一切境如幻,是去你执着。你执着这一切,它们就存在了。你不当真,没有什么能碍你事。如果不离执着,只是研究诸法是空,没有自性,从心意识生。只是思维如何是万法唯心,心生万法。万法唯识,识造万法。万法是性,性即是法。没有任何意义。房款还得了就还,能还一天就过好这一天,还不了就卖,卖不了再想卖不了的事。一切都不可预设,都不是你想象的样子,只有过好当下,于一切不生心,不打妄想,任何事就不再障碍于你。儿子养的起就贵养,贵养不起就贱养,贱养不起,就送人。送人有点舍不得,那就继续养。一切都是如此。事不碍人,人于事有贪有执,才有碍。在任何你当前的生活状态和境况下,不再增加执着,降低要求,减少需要,止息妄想,安于现状,自然无苦无惑。人执一切法,佛说一切空。人执一切有,佛说一切无。一切实非空与不空,无关有与不有,一切根本就跟一切存不存在没关系。跟你怎么对待一切有关系。佛所说法对人不对境,对心不对法,对执不对事。境是心影,莫于境上打造对待。但于根本上不起执着,当处解脱。若明此理,扫马路一样无烦恼,养七八个孩子一样不累。若不明此理,坐办公室无所事事也不甘心,一个人活着都会累死。
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