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常心
平常心修行最难得的是觉悟一颗平常心。什么是平常心?没有玄妙,没有惊怪,不须过多思虑和计较,一切恁么、仍旧、简单、无奇,即是平常心。平常心者,终日用,终日无错谬。平常心,日日用,日日新。平常心,处处用,处处最省力。跳过一切理论、妄想、思计,直用平常心修道,是最上乘,是无等等乘,是一切禅师秘诀,是诸佛玄旨。如农夫种地,得心应手。如清洁工扫地,不须技巧。如妇人整理衣物,不须盘算。如牛摆尾,毫不迟疑。如风过水,本自天成。如此无心行事,如此直用真心,即平常心。居一切时,不妄生事端,一切直用直行,专心安住,做事时不打妄想,不知上立知,即是平常心。又平常心,无谄曲,无评判,无高下心。但恁么行,不恁么想。随缘任运,于物无触违,与人无争执,是谓平常心。所有的修行功课、法门、佛法,都是为不平常心设置的。心若平常,佛法即无用也。心若平常,修行反成可笑。若修道人悟得平常心,行得平常心,即得道也。种种学法,不如会得平常心。般般修行,不如行得平常心。学法人不得修行要领,皆是不平常心做怪。如何是不平常心?做此事,思彼事,是不平常心。以有所得心修行,妄求种种境界道果,是不平常心。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断,是不平常心。见是见非,见他人过失,见善见恶,是名不平常心。心中有物,有高有低,有能与不能,有强有弱,有智有愚,即心中不平。心有不平,即无慈悯心,即不平常心。心中求圣求贤,爱圣憎凡,敬佛厌众生,爱戒定慧,厌贪嗔痴,只重久修,轻视初学,如是皆为不平常心。平常心者,最简单,最平常。但凡复杂、艰难、奇怪之心,皆不平常心也。平常心是人皆有,天真自然,但无造作,即得。悟得平常心,即一切有所得心自灭。悟得平常心,即看不惯一切之心自息。行得平常心,即一切刻意、妄求、烦恼心自除。行得平常心,即一切功夫、修证、见地、法门皆可舍。烦恼来时,但问自己,平常心哪儿去了?找回平常心,一切复好。不如意来时,但问自己,平常心还在否?心一回到平常中来,诸苦自泯。以平常心生活应世,才是真功夫,真境界。以平常心看世界、看人生,才是真智慧,真豁达。愿你我都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才是无价之宝。愿你我都行得一颗平常心,那才是解脱妙法,涅槃津梁。
2022-09-13
-
吉从心起,祥非外来
吉从心起,祥非外来问:师父,佛法中的加持真的灵验吗?有事去寺庙求佛保佑有没有用?怎么才能保证自己在生活中一切时一切处都吉祥如意?请师父答疑解惑。答:人们去寺院求神问卦,希望能得到神佛的护佑。事实上,根本没有那样的神佛。如果真有神佛,它一定在是自己的真诚心。如果真有护佑,它一定不来自外在,皆来自你的善念。是你的心在回应你的心。你起一念善心,便有一个吉祥产生。你起一念恶念,便有一个恶业产生。一切都是行人自做自受,自种自收。我们经常会在一些事情未来之前祈祷:求老天保佑。比如求老天保佑我的孩子考出好成绩,求老天保佑我身体没病,求老天保佑我一家平安。我们所求、所依赖的老天根本不存在。老天尚不存在,又何谈保佑。若真求保佑,亦可求“老天”,亦有真“保佑”。此“老天”者非它,自心所生一切善念耳。自心生善念,则善念护你。自心生恶念,则恶念害你。此“保佑”亦非从外来,皆是自己平日一言一行之动机也。迷人外求,智者内觅。迷人求他,觉者问己。造天堂者,自心。造地狱者,亦自心。汝之世界,唯汝自造,非从他力。古语云:吉人自有天相。相者助也。天不相人,天无善恶,天不助人。唯人自心做善善助,做恶恶助,自助自成,自种自收。故言“吉人”者,存善念,行善事,不徇私,不害物,不背道者也。“天相”者,自心感应,自助者也。自心是天,离自心外,无别有天。自心是神佛,离自心外,无别有神佛。自心所做一切善法是加持、护佑,离此自心善念外,别无加持、护佑。故识此理者,即知万法唯心,自作自受,自感自应,自召自返,并无丝毫神奇诡异之处。古人云:福祸无门,唯人自招。正是此理。如果你一直抱怨命运不好。没有什么外在的命运,所有的命运,都在你自己心里运行。想改变命运,但改变用心,一切自变。人们欲求吉祥如意,总是“希望诸佛加持、护法加持。”没有什么外在的“诸佛”与“护法”,所有的加持同样来自于你的心念。心念无执,即是护法。心念无我,即是诸佛。心无妄想,即是护法。心无无明,即是诸佛。心无所求,即是加持。心无所得,即是诸佛。心行平直,即是加持。心无困惑,即是护法。心不造恶,即是护法。心无所住,即是诸佛。当悟如是诸佛与护法,是真加持,方得真正如意自在。若不得如是加持,而别有所得,总是妄想颠倒,生灭无常,非真吉祥也。一切万法,皆从心起。自心之外,无有少法可得。迷人终日向外驰求,算命算卦,算得算失,算天算地,算吉算凶,算生算死,总是颠倒错乱,非关真实。真实之中,都无吉凶祸福得失生灭之事。虽无如是之事,善用此心,即可得福得吉,得命得慧,得自在,得安详。既悟真实,断恶修善,改变习气,转识成智,一切但善护自心,既不拨无因果,亦不妄求因果。于自心中,转一切境,自在无碍。是故修行人,若欲吉祥如意,不可外求,但悟自心,善护于念,吉祥不远,如意非遥也。
2022-09-01
-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你的钱财会失去,但是你的品格不会失去。你的名声会失去,你的德行不会失去。你的亲人会失去,你的慈悲不会失去。你的身体会老去,你的谦卑不会老去。善知识,生命短暂,你是积累那些无常的如泡沫般的外在的东西,还是深植那些永恒的长久的内在的品德?凡夫积累外在的财富、健康和名誉,但这些都转瞬即逝。智者熏修内在的品格,这些品格犹如真金,永不坏失。你的无明会失去,但是你生生世世熏修的般若智慧不会消失。你的贪嗔痴会失去,你的六波罗密不会失去。你的六根会坏掉,你无染的觉性不会失去。你的烦恼会失去,你的喜悦不会失去。愚人不停地积累无明,智者逐渐深入修行不停地累积善法。善知识,你这宝贵的生命是用来享受虚妄的快乐,为自己未来招致无量的恶果,还是用来修道,让自己永远离苦得乐?你是在沙子上建房子,还是把你的房子建在深深的泥土里?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失去,你的正念不会失去。你的健康会失去,你的定力、淡泊之心不会失去。你的家人、亲情会失去,你无依和独处的能力不会失去。愚人不停地奔波于生死,攀缘诸物,智者则静下心来深入观察诸法实相,做无依无为的功课。愚人驰骋六根,放逸六识,不停地造生死业。智者念念收摄身心,转所依识,做善护念的训练。善知识,你这一生是不停地积累轮回的资粮?还是精勤修道,累积内在的善根,长养解脱的智慧?珍惜你的生命,让它的每一天都不要空过。生命不是为了迷失在梦里,而是为了获得常乐我净的真实之道。善知识,你的生命不是用来贩卖无常的,而是用来觉悟永恒的。不是用来被妄念奴役的,而是为了自主觉悟的。
2022-09-01
-
让他们消失在自心的宁静中
让他们消失在自心的宁静中师父您好,又来打扰您。三年前我己经给我的母亲在寺院立了永久的牌位,现在还想给我弟弟供养牌位。请问师父在寺院供养永久的牌位,对逝者是否有益?是否如法呢?我对母亲和弟弟甚是思念,以致痛入骨髓,如何才能排遣这份哀情?请师父开示。答:你的“弟弟”和“母亲”只是作为他们自我的一个妄想存在而已,本来就是不真实的。对这个妄想而言,佛尚无能为力,你又能做的了什么?你可能会问:那“弟弟”这个妄想如何得度呢?不要去关心“弟弟”这个妄想,因为那不来自于“弟弟”,而来自于“你”。你需要关心的是你自己当下这个“妄想”,度化掉你这个妄想,“弟弟”这个妄想就得度了。在寺院供养牌位,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罢了,那根本没有任何意义。非但没有意义,还加重了你的愚痴和无明。所谓的得度,是自心妄想遇到善法因缘,愿意通过修行,觉悟到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没有外在的人和物,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影。这时,妄想心息,取着心灭,解脱得已发生。所以说,你现在的问题不是帮助母亲和弟弟的问题,而是借助这两个妄想,来度你自己。“他们”二位,是你内心深处无明的外现,就像是镜子里的你。只有你自己从镜子边走开,他们才会消失而得度。你应该通过他们而度尽自己的妄想。当你自己的妄想和无明度尽了,“母亲”和“弟弟”就消失了,也即真正得度了。同时,一切与你有关的“众生”一同度尽,法界众生,一同度尽。此即是金刚经所言,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谓度众生,不是度心外的幻化众生,而是度自己内在的无明众生。如果你一直取相分别,妄念不停,你就会一直在创造“众生”,不是在度“众生”。你会创造更多的“母亲”和“哥哥”,你会跟自心妄想结更加混乱的缘,让自己一直在妄念的“六道”中轮回。我们之所以如此执着已经过世的亲人,是我们自身的问题。那份执着与亲人无关,而只与自己的执迷有关。不看破这个执迷,就会在幻梦中轮回,永远无法解脱。理虽如此,但是真正看破自己这一念妄想和无明,没有持之以恒的实修和做大量息虑忘缘的功课,以及对佛理深入地领悟,对于解脱你的痛苦和思念之情毫无意义。所以,就算你我解答你一千次这个问题,如果你不静下心来好好修行,先度你自己,则你的问题永远存在。你的问题要从深入修行着手。不然,妄念一起,母随之起。妄情一生,弟又来见。你不仅无法度化他们,还要与他们一同沉沦,永无解脱之日。为何如此?相遇时太过欢爱,故别离时才如此痛苦。若遇解脱此苦,从此以往,于一切人与境,莫生贪爱。听我偈曰:人生相聚,终有一别因缘和合,幻化成心本无所有,切莫贪情爱别离时,各自伤痛接下来你应该做的事是,先让自己安息,他们就会安息。你自己这样折腾,他们永远无法得度。放过自己,也放过他们吧。从此以后,安静详和的生活,则“他们”与你一起,安静详和地生活在你内心的世界里。你好,“他们”就好;你“哀伤”,他们又幻化成“幽灵”来搅扰你。用佛法先超度自己,他们则消失在你无边的空寂里。
2022-08-25
-
佛赞叹菩提心
佛赞菩提心法华经里记载声闻阿罗汉要过无数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无数阿僧祇者,表停滞之义。停滞于何处?自了,有余解脱,发不出菩提心,亦不信有菩提心。以无菩提心故,修行停滞于涅槃寂静中,自谓以得涅槃,而实未得如来涅槃。事故诸修行人,若不发菩提心,自利利他,具足慈悲喜舍无量因缘道法,能见佛性,成就法身功德者,无有是处。无奈众生烦恼障重,情执深重,以贪爱自蔽,自顾不及,是故少有发菩提心者。又或虽然听闻佛说菩提心功德种种,如聋如盲,不以为然。或者听闻佛说菩提心种种利益,只是虚妄方便之言,竟然不知,所言菩提心正是劝导如是之人回小向大。佛言,发菩提心者,难中之难,稀中之稀,罕中之罕,贵中之贵,宝中之宝。佛母曾有千子,皆曾修道,唯以证得阿罗汉辟支佛为满足。佛母对千子志愿狭劣,失望哀叹,心自念言,愿我来世,生有一子,能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后世佛陀出世,终满本愿。菩提心对于修道为何如此重要?菩提心能传播佛法,续佛慧命,传佛心印,悲悯众生。世间若无发菩提心者,众生佛法尚不得闻,更何况修行成就和解脱。世间若无发菩提心者,则无人修道,救度众生疾苦,世间犹如一片黑暗。世间修道者若不发菩提心,则不知道佛道长远,以自心无始以来习气难除,若无众生磨励,难以成就。修行之人若不发菩提心,则不能具足一切善根因缘,不能了了见于佛性。修行之人若不发菩提心,则不得具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能视一切众生为己子,不能福慧圆满,具一切智。修行之人若不发菩提心者,犹如世间人,人人只为自己,则人间一片荒漠。佛法中若无菩提心,则人人只求自度,佛法很快衰亡。修行之人若不发菩提心者,则不能了达一切万法唯是一心,一切众生,皆是自己。古人云:会万物为一己者,其唯圣人乎。不发菩提心,如何真实证得无我佛性,会万物为一己?菩提心功德,佛于无数经典中再三宣说,不可具论。佛于涅槃经三十卷结尾赞菩提心云: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已为人天师,胜出声闻及缘觉。如是发心过三界,是故得名最无上。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无请而为师。佛随世间如犊子,是故得名大悲牛。…我今唯以一法赞,所谓慈心游世间。如来慈是大法聚,是慈亦能度众生。即是无上真解脱,解脱即是大涅槃。
2022-08-25
-
知安则荣,知足则富
知安则荣,知足则富一个人,在哪里都能安心,一定是明理之人。一个豁达明理之人,自然到哪里都会安心。安心,与你是什么身份,拥有多少财富,相貌美丑,年纪多大,住什么样的房子没关。与外境有关而获得的安心是脆弱的,一旦外在的东西失去,这份安心也将土崩瓦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一样自在、安心和快乐。原宪四壁凋零,捉襟见肘,却自在而歌,无忧无虑。寒山居寒岩,庭际无所有,唯白云与幽石相伴,无人能改其志。石屋有功唯种竹,无暇莫栽花。越岭采藤,红炉飘雪,逍遥自在,无人能及。自古以来,有多少大智之人,摒物弃欲,淡泊名利,悠游山水之间,无拘无束,快乐无忧。可见,安心与自在,不在于物,而在于心。不在于识,而在于智。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心无挂碍。不在于境,而在于理。明理则境自明,知心则物无碍。心安,居田园茅屋,或是街道闹市,心皆得安。心不安,居宫殿楼阁,还是山间云际,心皆不安。明教佛日契嵩禅师言: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明教禅师所言道德之所存者,不过明理而已。一切通达无碍,于法无惑,是真道德。心中无物,智慧自出,照破一切,故贫穷而不为贫穷,简陋而不为简陋。何以故?道德至高,明理为上。无欲无求,逮无所得,更复何忧?圆通居讷禅师云:安居林下,饭蔬饮水,虽佛祖,吾亦不为,况其它耶?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予平生行知足之计,不以声利自累,若餍于心,何日而足?故东坡云:知安则荣,知足则富。范蠡一生多次致富,皆散财于民,隐居于穷乡僻壤之间,不被名闻利养所蚀,真贤德也。世间之人,不被财利所坏者希,于财利厚养之中丧身失命者比比皆是。故知不得安心者,皆所拥有的太多,所挂碍的太多,所牵挂的太多,所负累的太多。若能一眼觑破,如庞居士,投万贯家财于湖泊,携家人住茅屋,过自由自在的农耕生活,不亦美乎。得道之人,只图安心,不被境绊。心不附物,独超物外。故随所住处恒安乐。是知,少欲知足,是安乐法门。诸法侣,莫再追逐世间财富有为之乐,忽而身灭,妄心无寄,便依旧追逐幻境,此是生死轮回之根。当学古圣先贤,少欲知足,安心为乐。
2022-08-25
-
辞君莫怪归山早
辞君莫怪归山早只有未曾独处过的人才害怕寂寞;只有未曾了解过自己的人才害怕孤独。一个真正独处过的人,一定是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他知道,天地万物,无不是他的朋友,所遇尘尘,无不是他自己。只有这样的灵动的,不局限于任何一种存在的事物,才是他永远的伴侣。这样的人,当他一个人时,又怎么会感到孤独呢?一个能与自己,与万物为伴的人,当他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时间久了,才会有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因为他被某种人为和刻意的东西限制了。他渴望快些回到自己的山村里、小屋里、溪水边、竹林里,乃至任何一个地方。大自然对他来说,更像一个永恒的恋人。我想起大颠禅师送给韩愈的一首辞行诗:辞君莫怪归山早,为忆松萝对月宫。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大颠禅师去见韩愈,没待多久,就怀念起自己所住的山寺,那里有绿萝和月宫,有台殿和松树,有白云和凉风。他宁愿独自一人坐在无门的台殿上看月亮,也不愿意和世间俗人叨叨呾呾说个没完没了。一个能够独处的人,恰恰不会寂寞,更不会孤独。他能够以心为友,以智为伴,以天真为趣,以自由为乐,以天地为家园。去发现那些能永远陪伴你,对你又没有期望和要求的朋友吧,不管他们是人是物,哪怕是一株花草,一只小虫,一条小溪,一口池塘。与他们在一起,你可以绝对的放松,你可以无忧无虑,你可以敞开心扉,你可以开怀大笑。和那样的人在一起,你不用担心自己哪里做错了,你不用害怕自己是个小丑。你无须为了对方而失去自己,你不用在乎自己幼稚或天真。你不用担心自己被他批评,你不用害怕对方会用种种标准改造你。去寻找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那样的存在。与他们为邻,与他们做友,与他们为伴。去过那样的生活,去做那样的修行。去习惯那样的独处,去享受那样的自在。那时,孤独对你来说会变得陌生,寂寞会成为一种罕见的幻觉。你会被喜乐包裹,你会被满足充盈。你将体会到真正的自由,而你可能只有一间小屋。你将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而你可能只是独自在月光下漫步。
2022-08-25
-
超度
超度师父好,我有个问题一直很困惑。每年到了七月十五,我都会在寺院写疏超度逝去的亲人,不单是七月十五,每逢佛教的重大节日都如此。从开始听您讲法到现在,改变了之前的识知。不想再做佛事了,又纠结犹豫中,这几天尤甚,渴望您看到后,有空给予开示。答:在做超度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超度?你要超度谁?你拿什么做超度?佛言: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如果我们想超度自己累生累世的父母,你要明白这些“父母”的真实含义。那不过是自己无量劫来无明和贪爱折射出来的幻象而已。你无法照破这个幻象,那么无量劫来的“亲人”就永远无法超度。一旦你看到这无量的“父母”只是自己的一念妄想和无明、贪爱和执着,那么,一念就能度尽三世一切父母亲人,而这,根本不需要做任何佛事,不需要做任何的超度法会,不需要请任何的法师念诵经典。什么是“超度”?超脱诸有,度尽妄想,是名超度。照破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名超度。此言自性自度,非言度他。又超心意识,度有所住,是名为度。超诸观念,度一切想,是名超度。超度只关乎自心境界,非关外境。六祖大师云:度尽自性中一切不善之心,是名超度。超拔自性中一切烦恼尘劳,是名超度。达摩祖师云:超贪嗔痴为戒定慧,转六识为六波罗蜜,是名超度。戒定慧与贪嗔痴,六识与六度,皆无体性,本无实法,但用处不同,受于自在与烦恼,非实有法可超可度。什么是七月十五?七月十五不是什么鬼节神节,它只是无数平常日子中的一日而已。因为你内在的“鬼”的观念不停地编织和上演,它变成了鬼节和超度的日子。就像坟地上的一把土,它只是无数土中最平常的一把土,而你却用心里无数的“鬼”念赋予了这把土种种“不吉利”的意义。谁是你真正的亲人?你自己又是谁?世间法中,你父母生你。佛法中你生你父母。而真相是,你们彼此,都是梦幻和虚妄,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你和你父母。如实觉悟于此,父母不度而度,诸鬼不超而超,六道不灭而灭,三途不除而除。若达此理,行于智慧,有何可忧可虑?有何可纠结可疑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此事只与心有所住有关,与“鬼”无关。“鬼”即是念,念住即是“鬼”。知念性空,“鬼”即超度。故知以有我故,我相未除故,我所未灭故,我执未断故,有所求心未息故,无始无明翻涌故,才有亲有鬼有灵需要你超度。欲度汝“亲”,先度自己无始以来妄想无明。妄想无明不度,能度人者,无有是处。妄想无明若度,则不见我、人、众生、寿者,亦不见有生有灭,又何来鬼神亲人生死?是故一切鬼在你心里,一切“亲人”亦在你心里,唯有你心里的“鬼”和“亲人”的概念灭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度。金刚经云: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故,若欲行超度事,读诵金刚经,明其义理,以般若智慧,悟无我人众生寿者,心无所住,一念相应,是名超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也。
2022-08-25
-
你是擦镜子,还是擦自己的脸
你是擦镜子,还是擦自己的脸我们经常希望我的孩子怎么样,我老公怎样,别人怎样,这个世界怎样。你的希望毫无意义。当你希望别人应该做什么事,就像你希望公鸡能下蛋,狗会吃草,牛会说话一样。当你生起希望之时,也是你堕入烦恼之时。当你对别人寄与希望和要求时,你生命之车开错了车道。不要让事情按照你希望的发生,让事情按照因缘的力量去运行。他人和这个世界有他们自己的运行因缘与法则,不会按照你希望的去发展和变化。当你希望什么会发生,而那大多数都不会发生,失望和痛苦就会找到你。我希望我的孩子学钢琴,而你的孩子只对玩积木感兴趣。我希望我老公有上进心,但你老公只想随遇而安。当你希望外在如何而外境达不到你所期望的,你会紧张、焦虑和愤怒。放弃你希望的,你所有的烦恼都会消失。你能管好的只是你自己。当你试图去改变一个人,就好像你看到镜子里你的脸上有一个黑点,你想抹去这个黑点,你需要擦自己的脸,而不是镜子里的人。如果你擦镜子,你永远无法擦掉这个黑点。改变别人,就像擦除镜子里的人一样。因为一切外境,都是我们自己的影像。你自己不变,外境的人和事就不会变。就算是你最爱的人,你只能在一旁陪伴和照顾,你丝毫干涉他不得。一旦你心里产生怨恨和难过,反思自己是不是又对他人生起希望和要求之心。把你希望别人和这个世界如何抽掉,回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上,把他们还给他们,把自己叫回到自己身上。他们会快乐,你也会解脱。
2022-08-05
-
我是谁
我是谁我是谁?一个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会一次次地问自己。没有比这个问题更迫切和重要的。我们来到世间,不论你经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如果你不知道你是谁,你的生命毫无意义。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觉悟并求证我是谁的过程。我是谁?你有多少次思考这个问题?我是谁?你有勇气去思考这个问题吗?我是谁?你参透了这个问题吗?怎么去参悟这个问题,如何去思考我是谁?难道只是坐在那里抓耳挠腮想了一会儿,想不明白,就放弃吗?若不学习佛法,你不仅无法弄清楚你是谁,你甚至从来都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你觉得那不重要。佛陀提供给我们两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止和观。止与观并不是分开进行的,它可以在禅修时同时完成。坐禅并不是把自己坐成一棵枯树,而是在没有外缘干扰的情况下思考我是谁。所以坐禅又叫内观,也叫静虑。我是色吗?我若是色,则应是常,不应从少变老,直至死亡。我是受吗?我若是受,热时应常热,冷时应常冷,痛时应常痛,痒时应常痒。若我不常热、常冷、常痛、常痒,我不是受。我是想吗?我若是想,想一事时,应常想一事。此时想此,彼时亦想此。若我时想时不想,此时想此,彼时想彼,则想不实,须臾变化,则想不是我。行是我吗?我的思想像流水一样,念念流动,时刻不停。我无法截取任何一段思想观念,令其止住,故知思想观念所行,念念不可得,念念不是我。识是我吗?眼识,耳识,乃至鼻、舌、身、意识因色因眼,因耳因声,乃至因触因身,因尘因意和合而有。六根坏时,六识亦坏,了不可得。故知识不是我。地水火风四大是我吗?四大无体,刹那变化,从妄想生,故知不是我。若四大非我,则世界山河大地,皆无实性。如是观察十八界一切法,皆无实体,从识而有,并皆非我。我是谁?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者,止观之力,定慧之称。以此定慧之力,照破此身毕竟无我也。我是谁?我不是谁。若有所是,皆是妄想,不出识心。我是谁?我是空相,我是名字,我是妄想,我是虚妄。既达无我,亦知我无所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若知无我,谁知无我?反思知无我的,虽不可得,必竟非无,不落断灭。故知诸法空相中有非我非无我之妙性,湛然常存。故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此不二性之形空也,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是涅槃经言:众生若不悟诸法无我,又岂能觉有我之性?此“妙性”者,佛亦言我,乃诸法真实之性,万法之根,不生不灭之理体。我者,常乐我净,不住之智,众生悟则成佛,用则自在。我者,诸佛法身,大般涅槃,众生佛性,不变不易。众生若不达无我之妙义,又怎会觉有我之深理?古人云: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圣贤犹不识,造次凡夫岂可明?洞山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他者是谁?觅又是何物。疏与谁疏?我往哪里?于哪里逢渠?渠又是谁?谁又是我?是又是什么?不是又如何成不是?如是问题,学人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岂不茫然。此事不明,如何每日蹉跎光阴?前途暗淡,三途召唤。一息不来,又被它无明覆盖,轮回去了。我是谁?这是你的问题,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所有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
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