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世间之事,没有定论。公看公的道,婆看婆的理。既无定法,若执己见,岂不愚顽?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人云: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众盲人摸象,有言象如壶,有言像如柱,有言象如墙,有言象如斗。众人非不言象,然所言皆非全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来以芥子纳须弥,一微尘而容法界,握泥土为黄金,搅黄河为酥酪。鱼以为是水把鱼煮了,所以鱼怨恨水。树叶以为是风把树叶吹落在地,于是树叶便憎恨风。我以为是你伤害了我,所以一直对你心怀怨恨。鱼不知道,不是水伤害的它,而是火。树叶不知道,不是风伤害的它,而是季节。我不知道,不是你伤害的我,而是我自己的执念。我们看到的现象,往往并不是事实,而只是无数环节中的一环,一条线的一端,冰山的一角。纵然看全了事实,亦不是事实。何以故?识心妄取故,一切法不住故。故知火亦不烧鱼,季节亦不摧残树叶,我亦不害我。所见既非全貌,亦不真实,即不可执着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若执成颠。一切都是幻梦中事,一切都是自我编织的故事。从幻梦中醒来,鱼游川上,叶从阳光中透出,我遍虚空,无处不在。从故事中出来,鱼在潭卧,叶摇枝上,我与你坐在山头看流云。善知识,一切境界,皆因心造。一切美事,皆因慧生。一切烦恼,皆因颠倒。一切自在,皆因不住。世间万法,迷人执于一角,悟者常睡大觉。故事中人,妄说吉凶祸福,在那里死去活来。看故事者,在那儿捧腹大笑,转身离去。越是在精彩之时扭头便走,则越能在寂寞时安然自在。诸法眷属,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不断我见,唯断取着。一切在我,把柄在我,旋转在我,定夺在我,自由在我。莫于大富,枉为穷子,莫于宝所,于外流浪。换一个角度,则海阔天空。回过头来,则柳暗花明。
2022-08-05
-
善,善自己;恶,恶自己
善,善自己;恶,恶自己当你愤怒地谴责一个人做了什么恶事时,你都不知道,你已经比那个人更可恶。为何如此?他非非他,干你何事?如果他的行为损害到你了,那也是你过去的业果,你再去攻击他,只会遭来同样的反击。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何况,大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片面的角度,而对那个自己谩骂的人完全不了解。我们被无明和习气带动,毫无觉知,只看得到别人的不是,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六祖大师说: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要知道,别人善,善他自己。别人恶,恶他自己。他善,善不能到你身上。他恶,也恶不到你身上,你为何盯着别人的善恶是非紧紧不放呢?祖师说: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是左。他如果做了恶事,自有他的因果。我不去做恶就是了。如果我指责别人,和那些犯了罪的人有什么区别呢?当你说别人不是,恶就来到了你身上。凡夫没有觉知,不知遇事反观自己,亦不知万境都是自心所现,只是一味地分别指责外尘境界,不知一切问题都出在自己这一念心。怨这怨那,怨天尤人,非但于事无补,还增加了自己的无明和业力。恶狠狠地谴责这个人,谩骂那个人,不仅自己气大伤身,还伤害别人。每天住在对别人的怨恨中,容貌气质变得越来越皱巴紧张、面目可憎。本来是别人可恶,自己却为别人的过失买账,可不愚乎?如果想不随着自己的习气开口便说人不是,只有好好修行,学习内观,返照自己,练习觉知。无事静坐,三观己身。内察己过,外恕他人。于事于境,心恒随顺,不起冲突,不妄论天下之事。以智慧眼,观万法空,自然心中明净,心地无非,自己收获诸佛净土矣。古人云:静坐常观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又云:吾日三观吾身。一个好的修行人,自己身中无量过失习气还看不过来,哪有时间整天盯着别人的过失。诸善知识,善,善自己。恶,恶自己。我们的一切起心动念,非干他事。你看到的什么,都是你内在的积聚。心中常存善念,看世界自然清澈;心中常存抱怨,看世界处处污残。好坏在你,不关他境。各造世界,与他无关。各自观察,莫错用心,是诸佛教。如果只知道批评世界,指责他人,内心积聚的都是怨气,长久以来,就会罹患各种病症,遭受各种灾难。这都是自己平时怨此怨彼,诸恶存心所至。可不戒乎!可不慎也。
2022-08-05
-
你是去看病,还是去挑刺
你是去看病,还是去挑刺你到善知识处求法,你关心的应该是如何向善知识请教去除烦恼的方法,而不是盯着看善知识有什么毛病,说话声音是否好听,每天干些什么。如果你一直盯着善知识外在的缺点和毛病,而不去倾听善知识开示的法要,你自己的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还会因为盯着善知识的缺点生出更多的烦恼。到善知识那里求法,就像你病了去看医生。你关心的应该是自己的病以及医生开给你的药方,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好好治疗自己的疾病上。医治你的病才是你最应关注的,而不是盯着医生的脸看他长了几颗痣,看他这个人的气质如何,看他这个人是高是瘦,在那里挑他的毛病。这些都与你求医治病毫无关系。如果你一直盯着医生看,寻找他的过失,你不但永远也治不好自己的病,还多了一层烦恼。如今学法人,到善知识处,善知识一句批评或不顺己意的话,就心生嗔恨,开始盯着善知识种种的过失,抱怨不已,而忘了自己来这里的初衷是为了医治自己的烦恼病。如今自己的烦恼病不治,整天盯着师父的缺点,对师父全无信心,可谓迷惑颠倒到了极点。如果你去一个医生那里看病,他给你开的药方,你服用了一段时间,没有效果,你认为这个医生没有能力,可以另选医生,另寻就医之路。但如果你已经离开了这个医生,还一直在那里抱怨这个医生长得这么丑,挑剔他走路的样子。这就太搞笑了。如果你向外看,全世界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没有人能如你的意。就算是佛陀,你也会看出毛病来。我就遇到一个人跟我讲,佛陀的耳朵为什么那么大,丑死了。佛陀的肉髻隆成一个个包,好恶心。佛陀抛弃自己的妻儿,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个好人?凡夫总是到处看别人的问题,而忘记了自己还有一堆的问题。自己到老师或师父那里不想着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整天看老师的问题,这样的人又如何解脱烦恼呢?没烦恼,也会自找烦恼。善知识一言一教,一举一动,并不是为了合你的心意,而是为了去你的执着,帮你看到你的无明和我执。你不去体察善知识的良苦用心,却还在那里怨恨善知识,整日见善知识不是,这样的话,穷劫也无法解脱。去看病,你要做的是谨记医生开的药方,遵医嘱,好好服药,记住该忌讳的是什么。而不是寻找医生的过失。来求法,你要做的是怎么学习转念的功课,依善知识教,好好修行,心莫外求,而不是来看善知识的不是。见善知识过,为诸过中最。六祖大师云:善知识有大因缘,一切善法,皆因善知识发起故。《华严经》云:学善知识行,不应疑惑;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不应犹豫;见善知识随烦恼行,勿生嫌怪;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尊敬心,不应变改。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听闻一切菩萨诸行,成就一切菩萨功德,出生一切菩萨大愿,引发一切菩萨善根,积集一切菩萨助道,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付法藏经》云:善知识者,诸修行者得道之全分因缘也。诸求法者,切记!切记!
2022-08-05
-
道向柔弱者那里流淌
道向柔弱那里流淌强而易折,柔可久存。牙齿先坏,舌头后烂。生活中,我们大多数的痛苦是来自一颗强硬、敌对和抗拒的心。不知委曲,则不得全。若能退让,则成全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你的强硬和抗拒,不会作用于任何外在,它只会回到你自己这里来。你用多大力量对立于外境,你就用多大力量伤害自己。因为没有心外之境。施于什么,回馈于什么。万法一心,万物一体,皆是汝自己。除你自心外,法界别无一物。所以松开紧绷的心,那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护,与他人和外境无关。你看刀能割石,能割铁,却无法斩水,斩空气。做一个柔弱到底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强大无敌。你的刚强和韧性应该用在面对逆境、烦恼上,而不是用来攻击你身边的人和物。古人云: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知柔弱胜刚强,能退者,是真丈夫也。佛云:着柔和忍辱衣。柔和者,能化一切,能蕴育一切,能长养一切。当你深陷在烦恼和痛苦中,不要迷到事情中去思考痛苦的原因。反观你的心是否如坚硬的石头,如一把利剑,如一根木棍。是不是你强硬的心在让你难过。柔软下来,放松下来,撤销你的防御和敌对,你会发现,你立刻开心快乐起来。让你难过的并不是什么外在的敌人和势力,而是你一直紧绷的心、强硬的心、想要赢的心。放下那念执拗的心吧,它才是你所有苦难的原因。卸下自己坚硬的铠甲吧,除了你自己的投射和恐惧,没有什么需要你去防御和斗争的敌人。观想自己的心像水一样,像大地一样,像空气一样,完全地放松和敞开,你所有的难过都会消失。治愈你伤痛的,在你自己这里。人们都争胜利,我向后退者致敬。人们都愿强大,我向柔弱者献礼。谁柔弱如春风,谁柔弱如空气,道就向谁那里流淌。
2022-08-05
-
你能放过你的孩子吗
你能放过你的孩子吗有太多的人跟我倾诉自己的孩子如何让她生烦恼,孩子的问题似乎成了现代父母们焦头烂额,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理由无非就是学习成绩不好,各种技能课程都不想学,爱打游戏,笨,不愿意学习,不听话,调皮捣蛋等等。孩子有这些问题你就认定他不是一个好孩子吗?你拿什么观念和标准来评价孩子是好是坏。你质疑过那些观念和标准吗?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你怎么可能看到他有一丝一毫的不好?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你一定会看到他身上各种的可爱和好。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你给予他的也应是欣赏和认可,而不是指责和讨厌。有人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自己在亲戚朋友和其他家长面前太没面子了。你的面子有那么重要吗?甚至可以换取孩子的健康?你真的忍心用孩子的闷闷不乐和抑郁来换取你可怜的虚荣心?放过你的孩子吧。扪心自问,如果你再逼他做他做不到的事,你是不是太残忍、太可恶了。好好看看你的孩子那张无辜的小脸被你骂得满脸困惑,你不觉得孩子太可怜了吗?如果你的孩子得了绝症,突然又好了,你会怎么样?这时你还计较他那些“毛病”吗?你不会计较。永远把你孩子当作大病初愈,死里复生时的样子,你就不会再逼他做任何事。千万不要时间长了,又开始对孩子提各种要求,又去折磨他。所以,造成你烦恼的永远不是你孩子是什么样子,而是你对他的期望和要求完全的不切实际,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你的妄想缠绕着你,而你却把你烦恼的责任推卸给孩子。如果你把对孩子的期望降到最低,只要他健康,只要他不傻,甚至只要他活着,你就知足了,你还看得到他的缺点吗?你还会烦恼吗?不会。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标准,换一种观念再去看孩子,像看一朵花,一片云,一株树,像任何一个能取悦你的存在,你还有这些问题吗?没有。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去发现你孩子身上属于他独有的美好。当你的眼光变化了,你曾经的地狱就会化为天堂,而你的孩子还是从前那个孩子,他不需要有任何改变。只是你看他的角度变了,你对他的要求和期望变了。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天下父母都不懂得,而不停地用自己愚蠢的观念摧残自己的宝贝呢?只是因为天下的父母自己还处在无明壳中,还是没有长大和觉悟的孩子。不修行,不觉悟,能爱人并爱己者,无有是处。生活如此神奇,生命如此奇妙,快乐如此简单,天堂如此纯粹,这些美好就在你面前,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只要你改变自己的看法,放过你的孩子,而不是去改造你的孩子。
2022-07-30
-
把我希望你好,变成你很好
把我希望你好,变成你很好“我希望他好”。多少人因为这句话,让自己和他都变得不好。“我希望他好”,那意思是“他不够好”。那只是你认为他不好,他觉得他很好。同样,你觉得的好,只是你觉得,他并不觉得。他觉得不好,而你觉得好,然后逼着他按照你觉得的好去做。这是什么思想和行为?粗暴、强迫、猛兽。就算你是他的至亲,也没权利把你认为好的强加给他人。你要去了解他觉得好的,试图去理解那好,然后给予他帮助或认可。如果你无法理解并认可他,那就尊重他,接受他。如果你实在无法接受他,就放下他,离开他。“我想让他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你的想法真的那么好吗?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反思过你的想法真正给你带来好了吗?还是你已经过得千疮百孔,在无明中兜售自己不堪的生活经验?先醒一醒,看看自己过得是否真的好。自己过的不好,应该着手处理的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老公、孩子、家人。“我这是为他好。”你好了吗?先把自己搞定,再去看别人。你只能给予你拥有的。你足够安稳,才有能力为他人安心。你自己还在那里七上八下,你如何安别人的心?如果你没有真正从根本解决自己的问题,永远不要相信自己认为的好。四十二章经云:未证阿罗汉,不可信己意。证得阿罗汉,还有沙尘惑未破,还有微细所知障未除,我们只是烦恼障重的凡夫,道眼未开,自己还在烦恼大海中饮苦食毒,你拿什么资本去说:“我是为你好。”先整自己,再去整人。自己整不好,去整人,最后变成害己害人。自己没搞明白自己,先修身养性,圆满自己。然后再看任何人,都无不好。当你好了,如果谁觉得他不好,找到你,这时再告诉他:你很好。你完全不需要改造他,不需要帮他做任何事。你只需要让他看到自己很好。你越是给对方肯定与认可,他就会越好。你越是否定他,削弱他,指责他,他就越不好。用智慧的眼去发现所有人的美好之处,真诚地赞叹他,没有比这更好地爱了。把“我希望你好”,变成“你本来就很好。”把“你可以更好”改成“你已经很好。”你的生活会发生神奇的变化。你会变成一股春风,化物于无形,润物于无生,利人于无迹。
2022-07-30
-
改自己,还是改别人
改自己,还是改别人现在流行一句话:改变自己的是神,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这句话颇有道理,但是很少有人不去管别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想改变别人。通常是拿自己的亲人下手。而这个想改变别人的心让我们受了太多的苦。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有太多的烦恼都是因为想帮助别人、改变别人,劝别人听自己的引起的。如果你只是管好自己,你很少让自己生烦恼。而一旦你想干涉别人,种种问题蜂拥而至。佛说,在自境界中则得安心,处他境界者则生烦恼。每个人都活在他自认为舒服的世界里,即使他正在烈日下遭受暴晒,或被男朋友辱骂,或者每天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他在那个时刻所做的事,一定是他认为对的事情。而你凭什么认为他不该在烈日下劳动,不该去某个饭馆吃饭?那只是你的想法而已。你又凭什么认为你的孩子一定要考多少分他才会快乐,那只是你的快乐而已。我们在没有完全解决掉自己的问题前,你根本无法插手别人的事情。在你没有完全了解自己之前,你不可了解别人。如果你连自己的烦恼都处理不好,你怎么可能去帮助别人?如果你自己身患绝症,你怎么可能去治病救人?你永远无法给予你没有的东西。即便是佛陀,也不会存心去探寻别人的世界。他不会有哪怕一丁点的心想要改变别人。他只会迎接主动来向他求助的人,给他们适当的建议和忠告,并且从来也不会要求他们一定要干什么。佛陀从来不会主动告诉别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只说,当你还有无明,就会有执着。有执着,就会受苦。仅此而已。他会让前来的人看到佛陀自己是怎么做的,然后自愿向佛陀学习。佛陀解脱痛苦的方法只有一个,向内观,解决自己的问题。六祖大师说: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佛陀引导人们,让人们看到他所有的问题与外界无关,而是与他看待世界的角度有关。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而不是改变别人或外境,那才是解脱之道。只有当一个人自己不想再受苦,才会问道于解脱者。而解脱者,也无法告诉你一条确定的道路,他只说:放手你抓紧的,你就会解脱。放下你执着的,你就会快乐。他可能会给你一些如何放下的方便,但那只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而已。至于你什么时候会放下,那是你的事。如果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放下什么,那么,是这个要求者陷入了执着,非干另外人的事。所以,当你想去改变你身边的人时,立刻回到自己这里来,放弃这个想法。否则,烦恼立刻会找到你,而你,会掉到一个怪异的幻圈里,永远无法出来。六道众生就是这样牵缠纠结在一起,轮回不已,互相沉沦梦幻生死的。当你知道,一切众生,自有其道,互不干扰,因缘会遇,他才会自愿去做一些事,你就不再轻易插手任何人的事。而这时,在不经意之间,你会发现,会有很多人开始信任你,向你咨询如何解脱的问题,这时,你就可以出手帮助他们。但要谨记,不要执着,如果你发现你根本帮不了他,随时放下那些向你求助的人。
2022-07-30
-
你什么也不是
你什么也不是“你很好!”、“你真棒!”这些话通常是鼓励那些没有自信的人,而并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我执。如果你已经很自负,不要经常告诉自己“我真棒!”、“我很好”,要觉悟“你什么也不是。”我们的痛苦不是来自于我“什么也不是。”而是来自于“我很好”、“我很重要。”你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你是什么,而实相是:你什么都不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你就会处处维护这个“人物”,从而因它而烦恼。如果你觉得自己是谁,那么这个“谁”就会把你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如果你觉得自己很重要,当有人指责你、骂你、讽刺你时,你就很不舒服。你越觉得你是什么,你越会被这个“是什么”而困惑、受阻。只有你了解到实相:你不是谁,你不是任何人物,你没那么重要,你什么都不是。你才不会因为这个虚妄的“我”而有任何苦恼。经常提醒自己:你没那么好,也没那么重要,你什么都不是。当你认为你有某种天赋和出众的能力而骄傲时,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他特殊的能力和天赋,你的那个天赋没什么了不起。当你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特长而自卑时,告诉自己,特长或无能,都是人们的妄想分别。你本来就一无是处,什么都不是。接受你的一无是处,你就不再自卑。当你遭受不公和伤害时,想一想忍辱仙人被哥利王肢解身体。告诉自己,你只是一摊泥,一团空气。当你被别人指责和嘲讽而生烦恼时,告诉自己,你和世界上所有最微不足道的东西一样,本来就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不论有人骂你什么,从心里接受对方所骂的,只回应一句“我是”或者“你说的对”,所有的谩骂都会消失。用无我的智慧面对一切的攻击,那攻击立刻“消融便入不思议”。用般若的智慧面对所有的辱骂,那辱骂立刻“我闻恰似饮甘露”。当有人不停地打击你,而你能把自己视为空气,伤害你的人则“是则成吾善知识。”,他帮助你实践和证悟了无我。有人骂你是“狗屎”,骂你是“蠢货”,你不用去骂他,那毫无意义,只会伤害双方。你只需回应“我是”,你只需说“你说的对”。当你默认而不反击时,那不是委曲求全,不是忍辱受欺,不是自虐自害。而是你本来就是,那是你的本质。“狗屎”是什么?“蠢货”是什么?不过一个名字而已。愚人于此二字生心动念,自生贬损;智者闻此二字,一心不生,则如风过耳。不管你是谁,被人尊重的大人物,还是普通老百姓。你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名字,一个妄念,一个执着而已。愚人争上,智者处下。愚人争强好胜,智者甘输认败。愚人贬低别人,智者赞美别人。愚人抬高自己,智者烘托别人。愚人在空中飞行,智者脚踩在地上。愚人以为有我,所以处处受阻。智者觉悟无我,所以,一切通过而无碍。
2022-07-28
-
知解与实修
知解与实修知解者,讲说佛性。实修者,直用佛性。知解者,讲解地球。实修者,在地球上好好生活。知解者,讲说太阳的种种好处。实修者,直接去晒太阳。知解者,迷于意根。实修者,六根同用,而无染着。知解者,被念缠绕。实修者,游戏于念,而无所缚。知解者,迷于文字。实修者,驾驭文字,而不着文字。知解者,有所住,徒自劳累,终无所得。实修者,悟无所得,心无所得,悠游自在。知解者,处处取着,以佛所说法为实有,为定论。实修者,知佛所说法,对病说药,并无实法。知解者,终日说空,行在有中,以未转所依,识心不停故。实修者,心行于空,息虑忘缘,转所依识,自然解脱。知解者,知上立知,骑驴觅驴,水里找水,转寻转远。实修者,知见无见,回心息妄,常用而不住,亲证本来。知解者,终日讲说自己,不识真正自己。实修者,终日任运腾腾,从不迷失自己。知解者,见说空,便着空。见说有,便着有。于空中觅空,有中立有,不知皆是妄自分别,徒劳无益。实修者,知空即空,了有便了,知空有俱是假名,真妄都无实义,不更起空有之见,直用直行,默契空有。知解者,不离于心意识,被心意识牢牢锁住,出离不得。实修者,安禅习定,转所依识,于妄念所住之处,转身离开,毫不迟疑。知解者,迷于知见,着于定法,惯于戏论,被妄想缠缚。实修者,知法是药,为除烦恼。病除药去,法亦不存,于法无诤,故解脱自在。知解者,为引学人入如实法,进行实修。若不进行实修,恒河沙劫知解者,能得解脱无有是处。实修者,从知解中出离,不住于知解。于化众生中,亦不舍于知解方便,慈悲摄受,利益有情。楞伽经云:一切如来有二种法,言说法,与如实法。言说法者,谓随众生心为说种种诸方便教。如实法者,谓修行者于心所现,离诸分别,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于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离诸因缘相应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是名如实法。着言说法者,有二比丘,日夜论说,从劫至劫,诤论不休,无有停止。入如实法者,于空闲处,日夜精进,观察自心,离诸分别,上上升进,入如来地。诸善知识,欲得真实解脱烦恼诸苦,破无明壳,当于如实法,善学,善行。
2022-07-28
-
香象踏河,截断众流
香象踏河,截断众流楞严经云: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其大意为:要知道,虚妄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只是因为想弄明白什么。起心想弄明白什么,这是知上立知,即无明本。何以故?本心见闻觉知,一切妙用,无丝毫差错,本来自明,不须更明。欲明之心,反而成妄。妄想即成,妄上生妄,于真实性转加悬远。若妄心不起,一念相应,即摸到自家脑门矣。古人云:不知最亲切。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又云: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此一句大意是:只是因为想把一个问题弄得特别清楚,求一个定论和明确的认知,反而离觉悟越来越远,转转错过,不相及也。六祖大师云: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者,莫东想西想,直用便是,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无丝毫滞碍,便是本解脱。一切学人,不得悟道,皆被一念识心所瞒。于念上生念,知上复知,妄想尘劳由之而起,覆盖本有智慧之性。禅宗修行,就是从这第一念妄想处下手,截断葛藤,不更相续。又如香象踏河,截断众流。如有僧来问汾州无业禅师,如何是佛。汾州无业禅师尽答一句“莫妄想!”一句莫妄想,可以成为我们终生修行的警钟,时时以此提醒自己,莫被识瞒。所谓祖师手段,不管是“吃茶去”,还是唤“上座!”、“阇梨”,不过是把你从一念妄想执迷处叫断叫醒,令汝知归,回到本位而已。如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严阳着个无一物的知见。赵州云:放下着。赵州提示严阳,无一物也放下。严阳云:一物不将来如何放下?严阳还看不到自己的一念执着。赵州云:担取去!那就担着无一物吧。严阳言下大悟。那一念终于放下。所以古人云:十地菩萨,等妙二觉,纵得百千三昧、神通妙用,见性如隔纱,以有极微细所知障相隔也。所知不去,一翳在目,天地悬隔。招提慧朗禅师参马祖。马祖问:汝来何为?答:求佛知见。马祖曰: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我们学法修行,多是被这一念知解障碍,知解即住,住即知解。于知解上,丝丝缠缚,念念不觉,不知回心息虑,佛自现前。诸善知识,但于一切时,一切处,看好自己一念妄想执着起处,莫随莫住,会得转身,即大修行也,不更别寻修行。而于日用万行,待人接物,一切动用中,任念起念灭,直用直行,莫管莫停,亦莫有疑,即是解脱人也。
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