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二之性

    不二之性佛所说的所有法都指向不执着。不执着,即不二性。说不二性,是去众生执着一边。是去执着。离于执着,是名佛性。能离两边,故名中道。当佛说佛性是常,是对治于众生执着于无常之法以为实有,故说佛性是常。佛所说常,乃是非常非无常之不二性。当六祖说佛性是无常时,是对治于执着佛性为死常,故说无常。祖说无常是佛性,是指非常非无常之不二性。当祖师说莫妄想,是指莫住于想,亦莫住于无想。莫住于因想而生烦恼苦。故云莫妄想。当佛说无住,是指不住于住,亦不住于不住。不住住与不住,超越住与不住,离于因有所住而生烦恼苦,是名无住。若住一边,即落意想。落于意想,一切烦恼因之而生。不住一边,即超意想分别,脱于苦海。当我说,放弃是佛之十力。非是执于一向放弃,而是放弃执着。当你因执着做一件事而痛苦,你要放弃这件事。当你因放弃一件事而非常痛苦,你无法放弃时,这时,继续做这件事。继续做这件事,相对于放弃做这件事,同样是放弃,是放弃那放弃。我说一物不为,是除你执着有为,依赖于做事而安心之习惯,非是于一物不为而生执着,非执着于什么都不做。但能不迷于做事,不依赖于做事而安心,即是一物不为中道之意也。若能安于无所事事,悠然自在,即不用强为事也。无事无为,即名不执。不能安于无事无为,依旧做事,余报受尽,因缘时至,有为之心息,生死习气尽,自然无事,自然无为。是名不执,亦名中道。佛法不立真,不除妄,不设一法,不除一法,唯除执着。若有执着,佛与祖师与汝方便而去之。执着若去,即是佛法,非实有佛法也。古人云: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以不识不二之佛性故,茫然趣两头。以住于意识知解故,故执一端。以不见性故,所以有得失取舍烦恼尘劳。不执着者,顺势而为,随缘而为,无苦而为,不住而为,非有为,非无为,故名无为法也。无为法者,不二性也。若见不二之性,自然会佛语与祖师语,自然会无念,无我,无心,无相,无住,无作,无为,空。佛说无法,为除有性。有性不执,用无何为?故知一切法本无是非善恶取舍,因妄心故,妄做分别取舍,若无执着,即不二性。

    2020-01-01

  • 安住当下

    安住当下安住当下,并不是安住此时此刻。安住当下是心无所住,是心无寄挂,是心中无事。当下非当下,是名当下。实无当下。当下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不可思议,是名当下。心不外驰,是名安住当下。心不住法,是名安住当下。于三界未现身意,是名当下。觅心了不可得,是名当下。未住一法,未离一法,是名当下。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亦无现前之量,是名安住当下。若有心安住,非名安住。实无心所安住,是名安住当下。安住当下,非是安住头脑中的当下,而是心无住处,亦无不住处,千圣不识,是名安住当下。当下者,刹那刹那不可得,刹那刹那不住,实无当下也。心与不可得、不可住默契相应,是名安住当下。修行人皆欲安住当下而不能,皆因不识当下,将心识妄想中当下认作当下。认得当下,方能安住当下。修行人皆欲安心而不得安,皆因不识真心,将妄念识心认为真心,认贼为子,所以不得安心。若欲安心,无心可安,是名安心。修行人皆欲解脱烦恼,出离生死轮回,却不愿停下心识,休息身心,歇诸妄想,纵百千劫,精进修行,只益有为,增长无明,终不成道。安住当下,不在言说。安住当下,须做大布施。布施六根,方能安住当下。安住当下,不在理解。安住当下,须大休息。休息心识,方能认识当下,熟悉当下,安住当下。安住当下,须是无事人,无依道人。须勤苦久久练习一物不为,转所依习气。说者容易,行者难。说者依旧轮回,行者得真解脱。

    2020-01-01

  • 涅槃法食常饱

    涅槃法食常饱众生以受五欲六尘为乐,诸佛以涅槃寂静为乐。众生二六时中,心识不间断地攀缘六尘境界,以求快乐。不知六尘虚妄,六识是贼,六根无常,十八界空虚。所受快乐,终会坏灭,心识随之受大苦恼。诸佛知诸行无常,诸受是苦,是生灭法。生灭灭矣,以寂灭为乐。古圣得道之人,皆是无事人,是无依道人,不贪世间生灭之乐,心不逐六尘,不依于识,安心于无事,享受于无为,清凉自在,解脱快乐。所以,悟道之人,皆于水边林下,山中野外,长养圣胎,无所事事,享受生灭心灭,寂灭之乐。古人云: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饱。涅槃法食常饱,非是读他文字涅槃之饱,而是亲身经历涅槃解脱之饱。涅槃法食,非是识食,而是智食。涅槃法食,非是妄想知解之食,而是亲证寂灭之食。涅槃法食常饱,须学古人,无事无心,无我无人,二六时中,常能鬼神不知,天佛莫测,于三界不现身意。涅槃法食常饱,须长时间练习一物不为,休息身心,不攀缘一切虚妄境界,转变所依习气,熟悉寂灭,享于寂灭。涅槃法食常饱,非是说食,而是亲偿。口说般若,穷劫不得尝于涅槃法食之饱。而是心行无依,言下即品无上解脱法味。平时练习一物休息身心时,即使未能亲尝涅槃法味,也要时时地提醒自己,当下心无所依的时刻,是你人生最安心,最吉祥,最美好的时刻。此是诸佛行路,是一切圣人向上一路。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时刻,没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任何时刻都可能会迷失本心,进入妄想烦恼,诸行无常,诸乐是苦。唯独无事休息,安心无为,不苦不乐,是最安全的时刻。学会和自己共处,享受这种独处的快乐,体会涅槃法食常饱的常乐。诸修道人,莫学世人,以六尘境界为乐。当学诸佛得道之人,独处无为,转所依识,以涅槃法食为乐。

    2020-01-01

  • 关于独处

    关于独处在讲到一物不为和牧牛时,经常会提到独处。什么是独处?一个人呆着就是独处吗?一个人看电视,玩手机,听音乐,吃零食,泡酒吧,依于六尘,这不是独处。独处是指无依。独处是指不向外抓取。独处与是否和别人在一起没关系。独处是自心不攀缘一切外尘境界。独处是自心不与任何人事物粘在一起。就算你身边围绕着无数人,就算你身处超市、火车站、与全家人在一起聚会,你内心对任何人都不好奇,没有兴趣,没有依附,那是独处。一个人生活并不是独处。独处是自心不依附于任何外物而能自在。独处是自心不抓取任何人事物而能安心。独处不会带来孤独感和寂寞感。独处只会宁静、安心、自在。孤独和寂寞感,不是因为独处。而是因为心有所依而得不到不满足。心有所依,即使和最爱的人在一起,还是会感到寂寞和空虚。心无所依,一个人,还是和某个人在一起,都不会孤独和寂寞。独处并不推开某个人,或排斥任何人。只是不依赖任何人。不能与别人共处,讨厌他人,只想一个人呆着,那并不是独处。如果你只能和别人在一起才能感到安心,那么,试着一个人呆着,不再依恋任何人,练习真正的独处。独处既不喜爱什么,也不厌恶什么。既不贴近什么,也不远离什么。独处是心的实相,是心自在,是心本来的样子。心要抓取什么,心进入了妄想。妄想一定要依附于什么,而不能习惯并安住于独处。独处是觉悟者的生活,是心自觉的状态。当一个人能够领悟独处并实践独处,那一定是一个会修行并觉悟的人。如果你只是一个人生活,却需要很多外在的东西来满足你,你是独自一人生活,并不是独处。独处不需要任何人或物来满足,它满足于它自己。如果你想过独处的生活,看破一切如幻,学会心不依物,练习一物不为,过真实的生活,过无依的生活。

    2020-01-01

  • 修行的核心

    修行的核心修行的核心,也即牧牛或于念离念的具体操作有下面几个步骤:首先,随时看你当下的状态,是不是有不舒服、紧张、恐慌、烦恼、压力、伤感、难过等。如果没有这些状态,同时也没有兴奋、喜悦、期待、开心、愉悦等,只是很平常,很安心,那么,保持这样的状态,这时,你已经在解脱中,你不需要修行。第二,如果你当下心里有了不舒服的感觉,或者有无名的烦恼,或者恐慌、期待、操控、烦躁、无聊、不安等,你要清楚有这些感受和不安一定是因为你想到了什么,想到什么的背后,一定是对什么有很深的执着。先不要管你的执着,先清楚地看到自己是因想到了什么,住在了想上,自己才会不安的。这样的妄想,大多时候你根本无法察觉。你无法察觉,是因为你平时心逐妄缘,未保护六根,也没有进行实修导致的。第三,看到自己当下的不安是因为想到什么,不再继续想,转念或者离念,从那想中出来。练习看到那不知不觉却持续不断地想,然后从那想中出离。这三个步骤,是解脱和修行的关键。此三步骤,一念之间完成。方便讲述,故说为三。如果看到自己的念头在想什么,却无法离开那个想法,心持续地不安。这时就需要在修行的核心之外,花一段时间做辅助的功课,比如独处、远离执着的人或事,打坐,读经,行脚,少欲知足,少做事,多做一物不为的功课。持续地坐好上面的功课,你才能做好修行的核心工作,你的修行才有作用。否则,即便你对上述三个步骤了如指掌,你仍无法离开烦恼,你仍会不安。如果你不做独处和一物不为的功课,你没有力量牧牛,你离不开自己的妄念,你甚至都看不到自己的妄念。当你因为自己的一个想法已经恐慌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个月,你都不知道你为什么会不安。如果你在真正的修行之前没做好准备,你知道再多的解脱道理,你读再多的经典文字,你对烦恼无能为力。你依旧会轮回,被业力与无明牵引。有太多的修行者,这些功课没有做好,所以他们的修行没有作用。如果知道于念离念和牧牛的方法,但是自己还有太多的执着,前期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充分,没有经过长时间独处和一物不为的训练,烦恼妄念来时,一样不能出离。诸修行者,修行既要理论透彻,又要实践练习。既要做好前行工作,又要懂得关键的步骤。这些功课全部做好,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妄念,并有力量离开妄念,回到当下,回到实相中来。

    2020-01-01

  • 安心

    安心如果听一首音乐才能让你安心,那不是真正的安心。如果和谁在一起才能让你安心,那不是真正的安心。如果吸一口烟才能让你安心,那不是真正的安心。如果看手机,玩游戏才能让你安心,那不是真正的安心。如果吃东西、买东西、说话、看电视让你安心,那不是真正的安心。如果必须要做什么事才能安心,那不是真正的安心。如果心一定要抓个什么而安心,那安心并不真实。依赖什么而得的安心,不是真正的安心。有所依的安心,那是安于妄想,安于意识,安于虚妄,安于幻境。当妄想破灭,意识变化,所依消失时,心还会不安。有所依的安心,仿佛是将房子建筑在沙子上。建在沙子上的房子随时会倒塌,依于识心的安心伴随着不安。真正的安心是心无所依,心无抓取,心不攀缘,心无所住。真正的安心不是安于意识,而是安于本性,安于空,安于不住,安于智,安于自心。真正的安心是安于一切而于一切不粘着,真正的安心是随所遇处恒安心。安心者,非有心安,非无心安。心自安。安心者,非心上别安一心,心不自心,心不觅心,心不取心,觅心不可得,自安心也。若欲安心,先识真心。识自真心,心自安矣。若有所依而安,是妄非真。若有所取而安,是识非心。若有所住而安,是不安也。众生无时无刻不在依物、依境、依识、依幻、依妄而安心,所安非心。其所安心,是无常心,因缘变化,其心复归不安,还要抓取、依附,方得安心。觉悟者能转所依,不复赖物,亦不依识,亦不依境,恒于一切时一切处无依而安,是恒安也。诸修行者,莫学众生而安心,当依无依而安心。莫将心安于不安上,放心自在,让心无依。无依须行,无依须改有依的习惯。无依须练,无依须久久独处,无依须久久磨练。  

    2019-12-25

  • 平安夜

    平安夜今天是平安夜。平安夜和夜没关系,平安夜与今天没关系。平安夜是平常的日子,是心安的当下。平安夜不是耶稣圣诞的前夜,平安夜与耶稣没关系。平安夜是平安降临到你内心的时刻,是圣心在你那里诞生的日子。平安夜不是西方的节日,更不是宗教信仰的日子。它和宗教没有半点关系。平安夜中没有任何信仰的故事。平安夜是心亮的节日,是心灯燃起的时刻。谁心得安宁,谁过平安夜。谁心无烦恼,谁过平安夜。平安夜中没有狂喜和欢乐,没有任何值得庆祝的意义。平安夜就像平静的水,就像安静的夜,就像虚空。所有关于平安夜的意义,都是不真实的。当你的心不再抓取什么,你心得安宁。你何时心得安宁,何时圣胎诞生在你心里。当你不再依于六尘而能安心时,平安夜降临了。当你能度过这样的无依之夜,你内在的耶稣诞生了。当你能亲自经验你的心安,而不是读关于心安的文字,听关于平安夜的故事,那是你的平安夜。如果你还在热闹与欢乐中度过今夜,你过的是无明夜,你还不了解平安夜。平安夜中什么都没发生。平安夜是星星挂在天上,树叶落在地上,你平稳地呼吸着…平安夜里,只有寂静,寂灭,安宁。关于马槽、圣诞老人、圣诞晚餐,耶稣的故事,那是人类妄想中的平安夜。真正的平安夜是为觉醒的心灵准备的。如果你还纠结在过去的事中,揣测着未来的事情,你没在过平安夜。如果你心中还记挂着某个人某件事,你没在过平安夜。平安夜只属于那些活在当下,活在没进入妄想中的人。当你的身心彻底休息下来,平安夜单独来到你的心里。当你彻底将自己交托出去,圣灵进入你之内。平安夜不是耶稣诞生的前夜,而是你诞生的前夜。平安夜不是某个国家的节日,它是心灵觉悟的节日。

    2019-12-25

  • 如何做一物不为

    如何做一物不为问:师父,什么是一物不为?一物不为具体如何操作?有没有固定的姿势和方法?答:药山一日在石头上坐,石头禅师问药山:你在干什么?药山答:一物不为。石头说:那么即是闲坐了。药山说:若是闲坐,即是为也。石头问:不为个什么?药山回答:千圣亦不识大家在练习一物不为时,要反复体会药山所说的“千圣亦不识”和维摩诘所说的“于三界不现身意”。以及无业禅师所说的“莫妄想。”体会以后,知此事便休,莫住于这些体会。若住体会,恰被千圣识,亦于三界现身意,即是妄想也。一物不为不拘泥于形式,是心不为,非关身体。无妄想,息诸念,是名一物不为。只因我们平时被妄念牵扯,心缘诸事,多动少静,烦恼重重。故需摒绝外缘,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练习一物不为。坐在坐垫上也可以,倚在沙发上也可以,行脚也可以,躺在床上也可以,甚至打盹、睡觉也可以。只要安心,只要无妄想,只要不依六尘,只要心识未逐妄缘及烦恼,只要内心无寄挂,即是一物不为也。 一物不为,是转依识的习气。一物不为,是去有所依的习惯。 一物不为者,心识不可测。一物不为者,于三界不现身意。一物不为者,正与么时,无与么想。一物不为者,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一物不为,善于分别相,于第一义不动。一物不为,千佛哑口。一物不为,神鬼不知。一物不为者,心无攀缘。一物不为者,觅心不得。一物不为,先要知不为个什么。后需练习。一物不为,即是练习彻底休息。练习一物不为,时间越久越好。练习一物不为,要持续练习。练习一物不为,要独自练习。练习一物不为,即是练习无依。一物不为久而久之,心无一物不为之念。一物不为练习纯熟,即能做到于念离念。练习一物不为,即是练习牧牛。牧之久矣,大白牛现前。练习一物不为,即成调御丈夫。练习一物不为,即是练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物不为,不是练身练腿练脚练脑,而是休息身体,休息腿脚,休息头脑。一物不为非为非不为。一物不为,说似一物即不中。一物不为,需亲身而为。莫在言说上理解一物不为,要在心行上心无所为。

    2019-12-25

  • 三法印

    三法印佛说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我亦有三法印:莫安排,莫操控,莫抓取。我之三法印,实则一法印:莫干涉。我之法印,从休息得,从放松印。我之法印,从无依练,从撒手行。我之法印,莫操控,即是诸行无常。莫抓取,即是诸法无我。莫安排,即是涅槃寂静。悟诸行无常,故莫操控。莫操控,将一切交给因缘。我自安住当下。让法来找我,我不去找法。觉诸法无我,故不抓取。抓取者,即能心。所爬取者,即我所。能抓所抓,皆不可得。故觉者,放心自在,撒手不管,任性施为,唯剩休息。涅槃寂静者,众生心灭,则真法生。我心休息,让法安排。我心不管,法性施为。我心不管,只享自在。如僧人于大梅山中伐木作杖,迷路大梅山中。恰遇大梅禅师,问曰:如何出得此山?大梅云:随流去。随流去者,顺势去,随低去,容易去,放心去。若识得无处不是此山,即不需出此山。若知心安处即是家,即不出家。若随所住处恒安乐,要出干嘛?僧人随流出得此山,见盐官禅师,将此事告于盐官。盐官令僧人复寻大梅。可惜僧人只识得世路,未于言下识得心路,未真随流去也。三法印者,人人有之。心逐于物,忘记心印。执著于我,不悟无我。受于世乐,远于涅槃。诸行者,法印者,但自心印得,他印不得。我自解脱,不干佛事。此印在行,莫于语会。能行此印,即同诸佛。

    2019-12-25

  • 实休

    实修,实休实修者,实实休也。若不实休,得解脱者,无有是处。实修,实休,真正休息身心。若不息虑忘缘,休息诸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实修,休息下来,停下来。练习一物不为,不依六尘,于念离念。若不如是休者,能出轮回,无有是处。实修,实休,停止修行。自在独处,休息头脑。转所依识,出离名相,莫著诸有。若不如是休息修炼,能脱烦恼者,无有是处。实修,不是修何法,成就何境界。实修不是修成佛,修成道。道本圆成,不用修炼。佛是自心,心不修心。修行修行,休止造作,休止万行。诸行无常,不过生灭。能达于此,是名修行。悟于此修,唯剩休息。凡夫不肯休息,追逐六尘境界,迷于心识,故轮回生死。道人执于修炼,于本来无物心体上妄增妄减,妄证妄得,不识本心,被法所缚,亦不得真解脱。觉悟者,知心无物,心亦不实,故息心无事,不捉不持。默契于无为,死心于休心,甘愿于无作。于无作休息中,穿衣吃饭,随份过时,顺缘放旷,自在豁达。有缘则出世,无缘享寂灭。所以诸佛所说修行者,修道者,实是休也。若不真实休息,所作一切,尽同空花。故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阅尽三千卷,说法如雨下。一生彩纷呈,总是镜里花。劝君学道者,识心早休歇,转眼无常至,魂惊魄悚怕。于空捉有物,迷心何有涯?

    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