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佛性与见性
关于佛性与见性不论你是谁,关于“佛性”的种种解释、形容、描述,都是妄想,是“佛性”的概念,是知解佛性,而非“佛性”。你永远无法用意识和文字触碰到佛性。语言文字虽无力做到指出佛性,但是可以引导我们离开对意识知解的执着,从而顿悟佛性。你能做的就是放弃在意识和知解中认识佛性这个努力,不再寻觅并试图见到佛性。对佛性如此,对一切你执着的事物都如此。培养这样的功夫和觉察力,随时能够出离对佛性与诸法的执着,休息身心,回到于一切法不生法相的当下,是我们唯一要做的修行。当你头脑中刹那生起“佛性”或其他的概念,觉悟那只是个概念。真实的佛性从那概念生起的刹那滑过并流失了。你不起关于“佛性”的想法时就是佛性吗?你于诸法不生法相的当下就是实相吗?你又在生起“佛性”的概念和法相。所以,连不起“佛性”的概念也不可得,连不生法相也不可住。没有什么是住的,是可得的。佛说,无少法可得,假名菩提,假名佛性。实无有法名为菩提,实无有法名为佛性。无量学人,因将妄为真,以自心妄想所捕获并认知的种种为佛性,为实相,住于佛性与实相的知解,所以不得真正见于佛性,不免轮回生死。生死轮回是识心住着的异名。一念住于有法可得,即无量念随之而生,念念不停,念念执着,故生烦恼无明,假名生死轮回。若于念离念,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佛性”虽描摹不得,思议不得,但非不可见。如何见?心地法眼,可得见性。顿悟无法可得,于无所得不生知见,于所悟无生知解,不住于法,不住非法,不住于悟,是名见性。若执无佛性可见,无法可得,以此为知解,同于有所得,有所见,非是见性。言下能出离心识对一切法相的执着,培养这样的功夫,实现这样的觉悟,不住于此觉悟,是名解脱,是名见性。实无“佛性”可见。关于佛性与见性
2020-01-09
-
实无有法名为佛性
实无有法名为佛性知道一真一切真能让我们解脱烦恼吗?不能。知道无明实性即佛性就能开悟见性吗?不能。知道烦恼即菩提就能出离妄念烦恼吗?不能。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就会修行吗?不会。知道万法都是心,跟解脱生死有关吗?无关。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能知真正色空吗?不能。为什么明明知道这一切实相还不能解脱生死烦恼?因为此“知道”正是生死烦恼之根。住于知道,与道不相关。知解佛性,穷劫不得见性。当你说:当下就是!早就不是了。当你说:一切都是佛性起用,早不是了。当你想,那个能思的即是本性,那不是你的本性,那是你的妄想。当你说,妄想也是佛性,妄想就是妄想,说什么佛性。有人见佛说贪嗔痴性空,便认为,贪是空性。贪非空性。涅槃经云:贪是有性,能生一切有法,令诸众生堕于三途。贪若是空,则不能令众生生诸贪着,起诸爱染,堕生死海。所以,莫计贪是空性,若做是见,起诸烦恼,反说烦恼是道。贪着爱欲,反说爱欲是道。则一切众生不必修习佛法而得解脱。佛说贪之体性,求不可得,是名为空,劝说众生莫住于贪,非是众生增长贪性之借口。妄想性亦复如是,其性是有,非是空。因诸妄想而起无量知见烦恼,因住于妄想执念,而使生死相续,所以佛与祖师说:莫妄想。若说妄想性即是佛性,是名诤论,自赚无益。当你认定一个什么是佛性,没有你认定的东西存在。没有什么是佛性。当我说,没有什么是佛性,我并非在暗示不是的就是佛性。你若作此解,是自不解佛性。菩提无是处!亦无不是处。菩提自性不在这里。当我试图表达佛性时,我表达的永远是我的妄想。我永远不能表达佛性,祖师也不能,佛也不能。没有人能表达佛性。佛性不需要表达佛性。性不自性。我能做的是,当你认定一个什么是佛性时,我告诉你,那不是。莫在那里停留。佛与祖师说法,只为去众生执着,不为众生立法。有所立,即非实法。佛祖随众生所贪着错认真性处,为其指出,出离妄念与邪见,得真解脱,非是口说般若,自欺欺人,烦恼不断,妄言烦恼即是菩提大道。
2020-01-09
-
能作用的就是佛性吗?
能作用的就是汝本性吗?临济祖师说,是你四大能解我说法吗?不是。是你那无形象的一段孤灵解我说法。古人又云:性在作用。见闻觉知,无不是佛性之妙用。若要见性,但见作用。真有那么个能作用的佛性吗?那解四大说法的就是你本源佛性吗?古人所言,是让你认定一个东西为佛性吗?莫错解古人语。有人错解祖师所言,便说:见性很简单,反观那能见能听能闻能思能想的本源,就是佛性。见到那起作用的就是佛性。那能作用的不是佛性,那是你的妄想。见到那能作用的也不是见性,那是你的妄见。那能作用的本身不做能作用想,它只是“恁么”,实无“恁么”,亦无“作用”。你永远无法见到那能作用的,除了你的妄想。你妄计自己见到一个能作用的本体,那是你知解出来的佛性,并不是佛性。没有人能真正见到“佛性”。所言见性,不是见到、反观到、或觉悟到什么,而是从那“见”、“反观”、“觉悟”中出离。认为那能作用的就是本性,反观见到那能作用的就是见性,并且保任这个本性,对于修行没有任何意义。若以此为见性,不能让我们出离烦恼,解脱生死。相反,会让我们认识为心,将妄为真,恰是知解佛性,永远无法见到真正的本性。真正的本性常应诸根用,而不做用想。直接作用,不在认知这种作用。此性不住佛,佛不住此性。本性不住觉,觉不住本性。见性不住心,心住不见性。祖师所说:听我说法者是汝本性,是引导学人直接用本性,而不做本性想。直接听,而不做听想。言下顿悟本心,而无本心知解。古人所言:性在作用,亦复如是,是启发你直接作用,而不做作用想。直接用本性,而于本性不生知解。起身离座,而不住离座想。所以,六祖大师云: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何是但用此心?若有如何,即非但用,而成知解。如何是但用此心?桌上一层尘。如何是但用此心?正喝茶时,神不知,鬼不觉。如何是但用此心?千圣不识,诸佛气馁。如何是但用此心?一枝梅花墙角开!正见闻觉知时而无见闻觉知想,见闻觉知即汝本性。若认见闻觉知是本性,即知上立知,无明本也。若知上无知,见闻觉知上不立见闻觉知,斯即涅槃。所以,若认那能见能闻能听能思的是佛性,恰是住在了对“佛性”的妄想知解中,非是佛性。所谓“古佛过去久矣!”性在作用,是让你去悟,不住于悟,天真自然,任运不拘,自在解脱,不是让你分析知解这作用。若认定佛性在作用,此之作用则变成了思维住着的作用,全体作用则跌进了意识。早就错失了举手投足的“作用”本身。所言见性,只是觉悟言下不间断的佛性本身,而于其无生心,不住念,不知解,不生觉想,莫认佛性。所言见性,只是未住意识的当下。所言见性,今天天气大好!所言见性,微信扫码,支付宝支付。
2020-01-09
-
万物说休法
万物说休法万物都在休息,只有人在折腾。万物都在向人说法。说何法?说休息的法。人因为不懂得休息,所以造种种业,而有无限的劳苦和种种烦恼。若知休息,诸苦自停。疾病,夜晚,雨天,冬季,监狱,地狱,猫狗、石头、草木,如此种种,皆是我们的大善知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该休息了。疾病提醒我们该休息了。而有的人,听不懂疾病说法,病入膏肓,大难临头,还不知休息,所以受无穷苦。夜晚来临,黑夜降临,提醒我们,该休息了,而我们过了子夜,还在忙碌。下雨了,雨善知识不停地告诉我们该歇一会儿了。雨一次次地试图用它的法音浇灭我们烦恼的心,可我们却听而不闻。冬天万物萧条,告诉我们该休息了。我们只看得见落叶,却看不到落叶归于泥土,它告诉我们,该休息了。可我们仍在忙碌。我们犯了法,被关进监狱,却还是不甘心,还在打妄想,还在谋求出狱之后再干些什么。我们堕入地狱,受炉碳煎迫,仍歇不下心识,还不知休息。世间万物,皆在休息。只有我们,忙于心中构建幻城,不停地抓取、拥有、控制、奔忙,不知止息。石头在休息,小草在休息,白云在休息,小猫在休息,燕子在休息,河水在休息,柳树在休息,桌椅板凳在休息,房子马路在休息,只有我们开着自己头脑这辆奔驰车一刻不停地奔忙。花开了,散发出淡淡的芳香,它告诉我们,静下来,你的心会散发出解脱香。马路边的指示牌上写着大大的“STOP”,它告诉我:停下来,不然就会撞车。请停下自己的识车,不然就会跌入深渊。月亮出来了,它如此温和安静,它告诉我们:请休息一会儿,让心沐浴在安静的月光中。人们一次次地来看湖水,一次次地匆忙离开。湖水一次次地用它的微波告诉我们:坐下来,看看我。坐下,别急着走。坐下来,好好地和自己呆一会儿。万物都是我们的心镜,它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说法:静下来,看看你自己。休息一会儿,别再向空捞摸。忠国师云:青萝攀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伫,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六祖大师云:善恶不关心,长伸两脚卧。百丈云:汝先歇诸缘,休息万事。无业禅师云:如今直下便休歇去,顿息万缘,越生死流。达摩祖师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黄檗禅师云:息虑忘缘,佛自现前。临济祖师云:不如无事休歇去!德山云:劝你不如休歇去,无事去。云门禅师云:六门俱休歇,无心处处闲。慈受怀深禅师云:古人得后便休休,茅屋青灯百不求。芙蓉道楷禅师云:休心息念,断绝攀缘,故名出家。
2020-01-09
-
佛性非灵灵觉知
佛性非灵灵觉知灵灵觉知不是佛性,那是妄想。佛性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自心妄计为知,不知亦是自心妄计为不知,皆非关佛性。佛性无是处。若有所是,必是妄。亦无不是处,若认不是处,则同于是处,皆不出识心计度。多有讲法者及学人计灵灵觉知、了了分明者为佛性。若了了分明为佛性,则有不了了分明。佛性则成二法。若执绝妙不待为佛性,仍不出意根法尘,仍是对待之法。佛性者,乃诸佛祖师方便所立假名。实无有法名佛性也。因众生着于外相有为之佛与法,故佛祖说于佛性。因众生心外求法,故佛祖说即心即佛。若着于心,认心与佛性为实有,还同着相。所以祖师又说非心非佛。若着非心非佛便是,祖师复说摘杨花,摘杨花。古人云:设有一法过于涅槃,我说亦是梦幻。意识、思想、文字永远触碰不到“佛性”。佛性不在那里。从意识文字中出离,方能默契。佛祖虽亦用语言文字,是把你从“佛性”的概念中拉出来,不是带你进入到“佛性”的观念中去。佛祖告诉你,你永远找不到一法是为佛性。当你刚一起心提到“佛性”时,早就不是佛性。当你用到“佛性”这个词时,那早就是一个妄想。在这个妄想下衍生的一切都是关于佛性的妄想,都是妄想中的妄想。佛性者,非有法可立,有法可得。祖师所言见佛性者,非实有自心佛性可见,但见无少法可得,见实无有法,假名亲见佛性。实无有法名为佛性也。若计了了分明,灵灵觉知为佛性,正是生死根本,是有法可得,非是佛性。佛性非有,亦非无。超越思维对待,全体便是,亦不做便是想。常应诸根用,而不做用想。正喝茶时,不做喝茶想。正贪嗔痴时,而不住于贪嗔痴。正无计时,而不做无计想。正无知时未做无知想。正知时而未生知想。正动时未做动想,正静时未做静想。正恁么时,无恁么想。非关念生念灭,只是于念不住着。非关起心灭心,只是于心不迷。纵十方诸佛出世,说它佛性分毫不得。纵达摩六祖再来,拟它佛性半点不得。佛与祖师无法与人,不为众生安立实相、佛性、真理之名,只为学人解粘去缚,说你住着处,说你妄想处,说你不是处,说你妄计处。故名大医王。既识得药,又知药中忌讳。既识病,又识得不病。你若不立,我即不破。你若无所是,我便无所非。你不执木,我不用锯。你若无心,我便休。大善知识需自识得佛性,方能为人方便,为人出得生死。自不识真性,与人指错方向,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识得佛性,会得修行。若认贼为子,将他意根法尘妄想知解者为佛性,执它坐上开悟,错失当下,生开悟涅槃想,但有少法可住可得,与道相背,穷劫不得见性。
2020-01-06
-
开悟的人是不存在的人
开悟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开悟的人就像一个被光抓走的人。真正被抓走的并不是这个人的形体,而是我执。当一个人不再被我所迷,他像光一样存在:他不再存在。开悟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开悟的人不再存在于这个世界,你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他。说他不存在,并不是说他从这个世界消失了,真的被什么抓走了,而是说,你再也找不到他的心念。他的心念没有滞留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没有住在任何一个地方。佛陀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在林中打坐。维摩诘正好经过那里。维摩诘问舍利弗:你在干什么?舍利弗说:我正在坐禅。维摩诘说:虽然你坐在这里,你并不是真正在坐禅。真正的坐禅没有坐相,不生禅想。真正的坐禅没有任何形式,没有任何目的。真正的坐禅是于三界不现身心意识。真正的坐禅无人能坐。如同维摩诘所说,于三界不现身意,于世间不再执我,非关行住坐卧,非关做或不做什么,非关身体是否存在,不关人在哪里。但心不住法,是名觉悟,是名坐禅。你永远无法找到一个开悟的人的心。当他的心现于三界,他不再开悟。当他的心离开他所执着的,他开悟了。大耳三藏有他心通。慧忠国师考问他我的心在哪里?前两次慧忠国师故意现其心意,被大耳三藏知其心意所在。第三次大耳三藏找不到慧忠国师的心,被慧忠国师呵斥为“野狐精”。有他心通,只能欺骗有我的凡夫。在一个觉悟者那里,他心通不再有效,而变成了一个笑话。一个觉悟者,虽然身在世间,觅其心识,了不可得。一个开悟的人,不论做什么,没人知道他的心真正在做什么,他的心在哪里。不论做什么,在那事里都没有他深深的执着。一个人在什么地方有执着,就在什么地方现出身意,如同狐狸露出尾巴。事实上,不论你开不开悟,你都不存在这个世间。不论你开不开悟,你都不存在。只不过,如果你不开悟,你错以为自己存在,你会为这个虚幻的存在受尽艰辛,尝尽苦头。如果你开悟了,你会解脱一切痛苦与无明,你不再以自我存在的意识存在于这个世界,你被光吸走,你融入了光里,虽然你仍走在那条走了无数遍的胡同里。没有人能找到一个真正开悟的人,没有人可以惹恼他,或者打败他,因为他就像虚空一样,像空气一样存在。
2020-01-06
-
平常的日子
平常的日子对我来说,最好的日子,就是平常的日子。树叶绿了,又黄了;花开了,又枯萎了。小孩子在婴儿车里哭,一只小猫躲到树丛里,一辆汽车飞驰而过...早晨起来,能看到天空,能感觉到天气寒冷,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腿还能走路,牙齿还没脱落,自来水还有水,这就是平常的日子。就算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头发白了,牙齿漏了个洞,脸上的皱纹又多了一层,我不会惊奇,也不会难过。这太平常不过了。如果我一直都是一个固定的样子,不会变化,那倒会吓坏我。就算有一天我打开电脑发现电脑坏了,自来水没水了,马桶堵了,那都是太平常不过的事。我知道,它们一定会回复正常。我喜欢平常中的变化和变化里的平常。那种平常,就像溪水,没有什么惊动,没有波澜起伏,没有人为创造的故事。平常的日子,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平常的日子,不折腾的日子。平常的日子,不再四处探望,不再活于过去和明天。平常的日子,诸佛的日子。诸佛的日子平淡无奇,再平常不过。平常的日子,圣人的日子。圣人的日子不无事生非,不无事找事。圣人的日子,抽出自我,任性安排。当你没被自己编织的故事所骗,你成了圣人。圣人不是什么神圣的人,而是最平常不过的人。诸佛圣人的日子,并不是大做佛事,教化众生,信众成群结队,顶礼膜拜。而是无事可做。诸佛圣人是会休息的人,是能安于平常日子的人。当你没有进入头脑的幻城,那就是平常的日子。平常的日子是今天你没有任何事。你不再期待什么事情发生,你不再渴望遇到什么人,你不再寻找什么。那就是平常的日子,弥足珍贵的时光。平常的日子并不陈旧,也不无聊。它可以随时创造小清新,它也会打妄想,但它知道那不过是心的游戏,那是活的三昧。它们源源不断,却对心没有任何障碍。它喜悦而不狂欢,它充实而不骄傲,它满足而无贪着。平常的日子,是唯一无苦的日子。一旦你进入不平常,你便进入了烦恼。一旦你寻求不平常,你在自找苦吃。你迷入头脑的瞬间,就错失了平常,那最神奇,最宝贵,最难得的真实。凡夫不满足于平淡的日子,被自己的识心蛊惑,百般地创造神奇,创造事业,然后迷失于自己创造的幻境中。觉悟者看清平常才是唯一的神奇,休息才是他唯一的事业。发现平常,回到平常,过平常的日子,无苦的生活。
2020-01-06
-
没有期待
没有期待我对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期待。没有什么事是我必须要做的。我对此时此刻很满足,不管此时此刻我在哪里,一个人,还是与谁在一起,做着什么还是没做什么,我都非常满足。连下一秒发生什么,我都没有任何期待。我知道,不论我如何期待,事情该怎样发生就怎样发生,我的期待没有任何意义。我知道,不论我怎么期待,那发生的,都不真实。我知道,没有期待,是我唯一要做的事。如果此时我坐在河边,我会闭上眼睛,感受微风。当我眼睛闭久了,我会睁开眼睛,看着河边的残柳或者恰好飞过的水鸟。不论我是否睁眼,我都很惬意,很满足。如果我在超市购物,我会慢慢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排队付款。我不再焦急地期待前面的人赶紧结账,因为我知道,就算马上排到我,结过账后,我还是这样无所事事地呆着。如果我与别人在一起,我会把心思放到自己这里,让自己就像一个人独处一样,而不去关心别人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些什么。当我想操控别人或与别人诤论,我的身体就会不舒服,它会警告我:你越界了。我对我的人生没有任何安排和预设。那不是我要管的事。我要管的事是过好当下的每一秒钟,吃好每一顿饭,洗脸时没打妄想,出门时不慌里慌张,走路时心跳正常。我对我未来的日子没有任何忧虑。我忧虑什么呢?这个生命的主人又不是我,生活和时光是馈赠我们的礼物,又不是奴役我们的暴君。除非你太执着你的生命和生活,否则,谁能控制的了你?我没有任何愿望。所有的愿望再也无法欺骗和诱惑我。我知道,那化了妆的美好愿望不过是心识的伎俩,它只会一次一次地把我带入空虚和更多的愿望。它只能蒙骗那些还不知道一切如幻的人。我只想这样安静地呆着,永远。不管在哪里,不论与谁在一起,我内心都不想参与任何事。我会说话,也会倾听,但是我没有固定的意见。没有任何期待地活着真好。没有任何期待,就不会坠入大脑的幻城。一旦你开始期待什么,你进入了意识的迷城。只要你还有期待,你不可能从那迷城里走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我真正关心的,除了我此刻的宁静。没有什么是我需要守护的,除了我的心念。没有什么是我在意的,除非我有了烦恼。当我不舒服了,我离开了当下。我只需要做一件事,不再期待,不再操控,不再安排。当我烦恼了,当我紧张了,我进入了头脑的幻城。我只需要做一件事,喊自己一声:出来。只要能从那里出来,我立刻安静,立刻平安。愚人任己不任物,智者任物不任己。你只需要好好地呆着,把一切交托出去。莫期待,莫安排。白鸟飞,清风来。
2020-01-06
-
一切都是假的,没有烦恼才是真的
一切都是假的,没有烦恼才是真的一切都是假的,没有烦恼才是真的。不管你此刻正在做什么,经历什么,你多么幸福或开心,那都不是真的。此刻的你,没有任何烦恼,那才是真的。不管你此刻想到什么,你的感觉如何,你对自己的生活多么满意或憎恨,那都不是真的。此刻的你,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任何牵挂,那才是真的。不论你现在拥有多少财富,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你是子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不管你过的多么得意,还是多么失意,那都不是真的。觉悟一切如幻,此时此刻内心寂静安宁,那才是真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你还迷在诸行中吗?你还在无常中执取什么吗?发觉你的心是否迷到诸行之中,觉悟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刹那生灭,了不可得的幻相,看清你曾经、正在和即将经历的一切都不重要。唯有此时内心的平静才最重要。如果你的心还在为某件事、某个人担心,请停下来,请坐下来。深入地观察那些人或事真的存在吗?别人身上发生的一切,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都不重要。此时此刻你内心深处无事发生,那才最重要。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获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你内心仍有一丝不安,你获得的一切有何意义?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你、指责你、诽谤你,你举世无亲,一无所有,但是你内心安详,那才是最宝贵的。一切都是假的,没有烦恼才是真的。一切都是假的,妄想心息才是真的。一切都是假的,心如虚空才是真的。一切都不重要,此时无事,那才重要。一切都无意义,此时安心,那才最有意义。一切都了不可得,生灭心灭,寂灭安乐,那是究竟得。
2020-01-01
-
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去年的你还在吗?昨天的你还在吗?一分钟前的你还在吗?一秒钟以前的你还在吗?当下的你还在吗?下一秒的你在吗?都不在。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真正的你。当你安静下来,当你深入观察,你会发现,你不存在。任何时刻的你都是一种错觉,是你习惯了的一个妄想,是经不起考察的幻相。如果你不存在,那么关于你的一切感受、情绪、苦乐都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若不存,烦恼何依?一次次地观察你存在吗?这样的观察被称为观智。要想获得观智,佛说先要修止。所谓止者,先要止息你忙碌的心,停下你正在做的事,坐下来,休息下来。然后用心去观察。当你静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意识所造。静下来,去观察意识存在吗?意识本身亦不真实。所以,佛说诸法如幻,万法唯识。心生则法生。实无有法,唯汝妄识起时,安名立相,是名诸法。“你”是妄心起时所见的幻相,是自心取着自心的错觉。你是识,而识是幻。识不可得,你亦不可得。识不住,你亦不住。识非真,你亦非真。如果你还在不停地做事,有所求,有所依,迷在有所得心里,你永远无法看到无我。如果你不能随时停下来,你不能彻底休息身心,你永远无法观察到“你并不存在”。你会继续在你的妄念中轮回受苦,在你执有的心中经历烦恼。如果你不亲自去练习无依,而只是听法师讲关于无我的知识,你无法解脱生死。如果你不亲自休息,而只是看善知识关于休息的文字,你在烦恼面前,仍然束手就擒,无能为力。练习停下来,从十分钟到半个小时,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从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从两个小时到一上午。再到随时随地都能休息,习惯于这样的休息,享受这样的休息。当你能真正休息身心,观智自然升起,你会清晰地看到诸法实相,从而解脱一切诸苦。从识中醒来,不必除识,识不惑你,你不被识惑,即得解脱。从想中出离,不必灭想,不被想骗,不信于想,即得解脱。当你烦恼了,当你觉得你在受苦,静下来观察,你在哪里?除了住于大脑的错觉,你并不存在。
20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