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受我调伏,我共汝相亲
汝受我调伏,我共汝相亲我们每天都在用各种各样的东西去喂识。识就像一个无底洞,你填多少东西,它都不会满。识就像猪圈里的一只猪,你喂它吃的,它会不停地吃。识就像我们的命根,它一定要活着,它想尽一切办法维持自己的命根。识的特点就是不满足,无止息。你越喂它,它越饿。它越饿,你越想喂它。如此,你为了喂饱识,你要不停地劳碌,不停地使用你的六根,不停地活在识心里,你才安心。你被识牢牢地绊住了。只要你还被识主宰,还依于识活,你就在无明中,你就无法彻底出离生死烦恼。为了维持识的存活,识心引你造种种业,轮回生死海。解脱的关键就是不再喂识。不再喂任何识依赖的东西。将识饿“死”,法身才得“活”。识心趋寂,真性才显。饿死识,不是断灭识,压住识不起,而是不令其有执有所依,不再由它造反。识被调伏,心即解脱。心得解脱,即是本性。古人云:此个一群贼,生生欺主人。即今识汝也,不共汝相亲。你若不伏我,我则处处说。教人总识汝,遣汝行路绝。你若能识我,我亦不分别。共汝同一身,永离于生灭。此“不共汝相亲”者,即是饿识,不令其再欺主人。又寒山诗云:汝受我调伏,我共汝觅活,从此尽和同,如今过菩萨。此“受我调伏者”,即饥饿识心也。“共和同”者,识不再做主,即转所依也。黄檗禅师说:食有两种,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着,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惟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识食者,非但于口腹之欲恣情放纵,于色声香触法,皆不得贪着。若贪一尘一法,若执一物一瘾,皆是识食。此诸尘食,恣意而食,即生死之心不断,识心分别不死,一切烦恼由之而生。故学道人,当于识心依赖处方便远离,莫生贪着。做无依道人,饿其识心,远离声色,虽不断识命,亦不活其命。不再向识喂任何令其上瘾的食物,将识之有所依的习气饿死,即活得汝法身。故真正修行人,必是无事之人。大修行者,皆会一物不为。领悟一物不为,减少识的需要,不再令其抓取尘境,亦不取自心,即得无依。心得无依,即得道也。
2020-01-20
-
身体是我们最大的善知识
身体是我们最大的善知识身体就像我们的一个恋人,你越不管它,它越好。你越对它不施加压力,它对你越不施加压力。如果你总是干涉它,过问它,对它投入过多的关心,它一定会出问题。 身体的每一次“疾病”,其实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觉悟的机会。从身体上觉悟,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觉悟,也是最根本的觉悟。不论身体出现了任何变化,它其实一直在对我们说:不要担心我,不要管我,我会好的。但是我们执着身体为自己,当它一有变化,我们就认为它“得病”了 ,我们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治。真正的疾病并不是来自身体,而是来自对治,来自妄念的压力。 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实相,除了无常。无常即是真常,无常是最没有问题的。我们的所有问题来自不接受无常。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是我们终生的善知识,他一直在教我们觉悟实相,他一直在告诉我们:我不是真的,我的变化很正常,我从来也没得过任何病。只要你不管我,只要你任我变化,我一定不会让你痛苦。 但是我们听不懂身体的需要,不了解“疾病”的真相,我们被那最正常不过的变化欺骗了,我们被自己的妄想和执着骗了,我们相信自己真的得病了。我们真的从来也没病过,是我们的无明和执着让我们深陷内心的疾苦。 比如当我们失眠时,你很想睡觉。你开始干涉你的身体。你越干涉,它越睡不着。你开始不知不觉的用意念控制自己的身体,潜意识地逼迫它,希望它睡着。当你达不到这个目的时,你会服用安眠药。恶性循环就从这里开始,轮回也从这里开始。 你服用安眠药,确实能改善睡眠,身体也不再难过了,但是你忘记了一件最根本也最重要的事:当你吃安眠药的刹那间,你熏修的是无明,潜意识里增长的是对身体的执着,增长的是生死习气。你忘记了,睡觉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身体好也不是。觉悟到身体是幻,在睡不觉的时候,没起任何对治之心,宁可死,也不去执着一个虚幻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虽然你依旧睡不着,可能身体也会不舒服,但是,在那一刻,你放下了对身体习惯性地执着之心,这才是最宝贵的,这才是你需要掌握的唯一能力。 不再执着如幻的身体,不再对治虚妄的失眠,不再强迫自己一定要睡着觉。接受你身体每时每刻最自然的样子。在它自然需要改变的时候轻松地改变,而不是去强制它。这是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你身边的爱人和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最好的方式。 当我们身体不舒服时,当我们患病时,当我们失眠时,把握那个瞬间,认识你生命中最大的善知识,听懂你身体的法音:别担心,我很好。别管我,我没病。就让我这样,请放心,我一会儿就好。不对治,不违抗,不设防。如果你能这样生活,你就不会有任何痛苦。
2020-01-20
-
夫妻相处之道
夫妻伴侣相处之道你知道这个事情,你就有烦恼。所以不过问才是智慧。夫妻相处之道,就是不要过问对方的事情,他干嘛就让他去干。明明我知道了看见了都装作没看见。这是最大的智慧。就怕刨根问底,你的注意力放到了对方身上。你可就有烦恼了。对方干什么,你是主宰不了。郭德纲,有一次对一些年轻人说:什么是婚姻?婚姻就是俩人在一起过日子的时候,就像变魔术一样。大家都知道,魔术是假的,里面肯定是有问题的对吧?这个布盖着一些东西,可能底下有鸽子啊,糖块啊,鸡蛋啊,是吧?这些东西都被布盖起来 ,盖着就让它盖着,别给它掀起来。一掀起来可就没啥意思了。一掀起来,你也有问题,对方也有问题,谁没问题?就是明明知道装不知道好了。不要往烦恼里钻,不要去探寻对方的世界,别去猜他想什么,他做什么。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两个人在一起只是个形式而已,各自活好各自的世界,你再好不能代替他生活,两个人再恩爱你也主宰不了他。对不对?你的大脑运转,他的大脑运转,你是没办法控制的。你就别管,你过好你自己的生活 照顾好自己,在这个基础上独立做一些事,彼此分享一些东西,互相陪衬而已。这样才能解决夫妻之间的问题。否则的话一定会有烦恼的。夫妻或恋人双方一定要保持好距离。别干涉对方,别管对方。这个度要把握好。距离也不能拉的太远,不能变成嫌弃和讨厌,更不能是冷暴力。适当地关心可以,但是不涉入,不参与。这样的相处之道,这个度,不仅仅用于夫妻婚姻里,一切的人际关系都这样,你都不能过度的去干涉和过问。过问就等于心向外驰逐,就是着相了,就是自寻烦恼。所以生活里你要想清静,你就管好你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不知最亲切。不论两人多好,他突然间去干嘛了,我得问问,不要问。他干嘛去了?他一定有非常想干的事才会去,对不对?他忽然就出去了,你还以为他干什么去了,一会儿他又回来了。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神经病。每个人其实都是神经病,都像木偶一样被活着。我们不是主宰者,切记!我们是被活着,被支配的人。当我们没有觉悟,我们各自被自己的无明和业力牵引去做各种各样的事。觉悟了,我们更不会去主宰控制什么,只是不再被自己的妄想和无明所支配。你不知道这一点,你就想控制,你想主宰,你就会干涉,你总想插一杠子,可是,一切都是徒劳。哪块云彩有雨,哪天刮风,你老婆哪天出轨,你说了不算,她说了也不算。天说了算。明白这点,你就是天才。不明白,你就瞎折腾,没事都折腾出事来。所以智慧的人,什么都不好奇,什么都不问,什么都不想知道。这样,一切是非烦恼就找不到他了。他刚出去5分钟,他又回来了。他又不想干了,你说你管他干嘛,你说你能控制得了他吗?所以活着需要智慧。世间人总想要知道对方在干嘛?知道了不就是烦恼嘛?你过去交过几个女朋友?告诉你了你不是徒增烦恼吗?对不对?不告诉你,你可能还有点希望,你心里一直认为,他就交了我这一个。一告诉你八个,完了。从此以后,抑郁了。所以说有些东西真的不知道最好,一旦你知道了你是自寻烦恼啊。所以这个是你自己探寻出来的,烦恼绝对是自找的。就是,我明明知道我装不知道,我明明可以不问我绝对不会去问。夫妻相处之道,莫问,莫探寻。活好自己的生命。
2020-01-20
-
世上最舒服的事
世界上最舒服的事这个世界上最舒服的事莫过于坐在那里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做自己爱做的事,不如无事可做。爱做的事是无常,总有做不了的时候。执迷于爱做的事,一定会有失落与空虚伴随。无事可做,才是常态,才会没有对比与波动。所以赵州禅师说:好事不如无。人们已经习惯于在做事中体验快乐,在喜欢做的事中灌醉自己。所以,对于无事感到无聊、寂寞甚至难过。不知道有一天,当他喜欢做的事做不了时,他会千百倍地更加难过。修行就是看到这一点: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改变依赖做事而安心的习气,养成不做事就能安心的习惯,获得这种能力:无事可做,享受寂静。无事可做,即能安乐,就是“生灭灭矣,寂灭为乐。”不依赖六识的分别起伏和波动而感到满足,以智为食,不以识为食。转变依于尘境而得安心的习气,是名寂灭。这个世界上最舒服的事就是没进入妄念与烦恼的时间。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心中没有寄持的事和寄挂的人。这样的时刻可以经过训练和修行而获得。去经历这样的时刻,习惯这样的时刻,享受这样的时刻。凡夫不知诸法如幻,诸行无常,所以识海动荡,取舍难停,自造三途,痴迷六道,迷于意识海中,堕于空虚幻城,多劫不知出离。觉悟者,知一切如幻,不取自心,趋于寂灭,识海澄停,唯剩真如自性自然起念,故无波涛汹涌,一切烦恼得于解脱。
2020-01-20
-
上师
上师有人说,一切皈依中,皈依上师,是第一皈依。上师之恩,大于佛恩。敬于上师,重于敬佛。若有上师皈依,即是皈依无明。谁是你上师?是你面前的那个被很多人神话的人吗?不是。那是你的妄想。是那个自称传你法的人吗?不是。一切法皆是妄。可言传妄,不可言传法。若有所传,必是诳你。有人告诉你,你自己是你唯一的上师。真的吗?谁是你自己?若认有自己,那是你的妄想。自己不是自己真正的上师。实无有自己。若执无自己,亦不识真正自己。有无自己,皆不是自己。不识自己,如何认自己为上师?有人告诉你,自性是你唯一的上师。什么是自性?若认自性是你上师,既不识自性,又不识真正上师。实无有法名为自性,若觉于此,是名上师,是名第一皈依。莫认人为上师,人非人,是名为人。上师亦复如是,即非上师,是名上师。若认一法名为上师,是认贼为子。实无有法名为上师。一切不可得,于不可得法中,无人皈依,亦无法皈依,是名皈依。于无所有法中,无学人,无上师,无皈依。上师是梦幻泡影,有人念上师,祈求加持,只增妄想无明,加持你入生死。天下皈依形象上师者,皆是取相着魔,是大愚痴,大颠倒。自认为是上师者,见有弟子可教,言是我教化众生,此人是魔王,弟子是魔家眷属。世间亦有上师。真正觉悟无我无人,佛与众生皆不得,一切法亦不可得,启发学人不取于相,莫错认上师者,假名上师。觉悟一切法但有名字,名字亦空,从识而有,虚妄不实,将此实相方便开示于人,是名上师。若见水见树听鸟沐风而悟道,水树风鸟亦名上师。若执人而为佛,佛即成魔。若不见性,不名上师。若了了见于佛性,究竟断除一切烦恼,是名上师。自眼不明,而明于人,无有是处。自不解脱,而能解脱于人,无有是处。自不识上师,而做人上师,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自不识上师,随便皈依某人为上师,执着上师为实有,是外道皈依,非是真皈依。真皈依者,须识得无有皈依者,上师亦无,于此处得大休息,是名上师之法。
2020-01-20
-
做一个安静的人
做一个安静的人,发光的人无论在哪儿,一个安静的人,都是一个发光的人。一个安静的人,不用说什么或做什么,只是坐在那里,或站在那里,就会让你四周的空气变得平和。一个安静的人有可能是一个老人,也有可能是个孩子,有可能是个男人,也有可能是个女人。安静的是那颗心,而不是他的外貌。一只水鸟静静地站在枯木桩上,他变成了一个安静的人。一个人内心烦躁不安,他变成了一只聒噪的乌鸦。安静在心,无关形象。做一个安静的人,不管你走到哪里,哪里都有光。做一个安静的人,不用说话,都能助人。一个安静的人,纵然在动,你仍能感受到他有一份深藏的安静。做一个安静的人,像光一样美。纵形貌再美,心有不安,总是丑人。一个安静的人,有扭转乾坤的力量。一个安静的人,能建造一个佛国。如果你的亲人有了烦恼或痛苦,你无需跟他讲什么,只需要坐在他身边,静下你的心。他的心随之而安静。如果你的家人忽然得了疾病,不要慌张。你的定力对他是最好最及时的药丸。如果你有亲人离世,莫哭莫叫。你的心静下来,死者必得安宁。不用请僧超度,亦莫念佛求佛。你心不动,亡灵自宁。如果你自己身上发生什么事,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永远是莫慌莫急。慌入迷茫,急如刀绞。安静下来,别被幻相所骗。安静下来,一切随之而安静。所以,一心静是一极乐。一心动是一地狱。一心安,则一方安。一心乱,则十方乱。世界随着你的心念而动。心动则境动,心寂则境寂。风帆是幻,心莫随转。心若自定,法地平安。
2020-01-20
-
归依三宝
归依三宝师父,这很多年来都一说佛弟子皈依三宝,要念佛,念法,念僧。那念佛是念什么呢?什么是法?又怎样念僧呢?我越来越不清楚了。师父慈悲开示。答:念佛念法念僧要知道何为佛法僧?佛法僧不离你自心。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若自心是佛?佛还须念佛否?自心是法,法还用学法求法否?自心是僧,还执着有相的出家僧吗?皆不是。若识自心,一切成办,即不用念佛、学法、出家、修行。只因不觉自心,被自己妄念欺骗,多劫轮回意识知解妄想中,拟求做佛,拟求学法,拟求做僧,徒劳心识,着一切相,永不成就。皈依三宝亦复如是。当觉悟真正三宝,不离自性。若识自性,是真皈依。不识自心,皈依外相三宝,是认妄为真,认贼为子,不得解脱。问:如何是自心?答:会取问的。问:不明。请师父开示。答:自心只可自悟,只可譬喻,不可意解。智者以譬喻得解。好比如你本身是唯一真实的你,不存在一个你反观到的你,摸到的你,觉知到的你,悟到的你,这些你虽然好像都在指向你本身,但都是你的妄想和意识中的你,都不是真实的你。自心佛性亦复如是,不须更观更知更思更念。何以故?本是自心故。就好比你永远无法在本你之外再另立一个你,即使你亲眼看到自己,那仍不是你。那是你看到的你的影像,真正的你不可被看到,无需被看到,无法看到。你每天念自己,没有任何意义。何以故?已是自己,不必更念自己。已是自己,不必更起一念心做自己。除非自己神志错乱,不知自己,到处找自己,逢人就叫自己的名字,亦求做自己。念佛亦复如是,是名癫狂。佛不做佛,佛不念佛,佛不修佛。佛说念佛,非是口念佛号,非是心外觅佛求佛,而是识自心真佛,悟本做佛,是名念佛。虽不必再认自己,亦不必更念于佛。但是,你可以知道你觉悟的、你所认识的、所确立的不是真正的你,你可以觉悟到你错认了某个不是真实的东西为真实的,你错认了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外在佛,然后离开这个认定,不再迷于这个认定。你觉悟到这点就够了,你觉悟到这点就是开悟,你觉悟到这点觅佛之心就会休息。觉悟是这样的觉悟,而不是在本你之上更觉悟于什么。念佛念法念僧,亦复如是。若觉佛法僧,即不立佛法僧,知是假名,诸心顿歇,歇即名佛。
2020-01-13
-
知解佛性,错失言下
知解佛性,错失言下为什么说作用的不是本性呢?因为当我们说那作用的就是本性时,那正在作用的早就过去了,那正作用的刹那刹那不住,刹那刹那不可得,刹那刹那不可知解。当我们说,作用的就是本性,那是过去心的作用。你已经不是在说那早就过去的本性的作用,而是正经历你正表达这个观点的作用,而你正表达这个观点的刹那,这表达的作用也早就过去了。所以,根本不存在一个你能“确立”的本性的作用,你不可能定义一个能作用的本性。你要去悟那本性,不住那悟,直用本性。真正的善知识,会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学人离开文字知解,亲见佛性,顿悟本性,会用本性,而不住于见与用想。不是将它用文字意识知解出来并传达给人。当我们说“那本性”时,那本性已经是个概念,是我们于无所有法中妄计的“本性”,于真正“本性”,了无交涉。在此妄计之上,我们又说本性能起“作用”,亦是妄计。本性不言本性,本性不言作用,本性不做一切想,本性不做一切分别。因人而有“本性”假名,因人而有“作用”安立,因人而有性相之名。若无人,谁为“那本性”安“本性”名?复将什么叫做“作用”?故知一切法,皆是自心妄计。妄计有无,妄计生灭,妄计作用,妄计不作用,妄计迷,妄计觉。妄计知,妄计不知。妄计性、相、用。但有少法可得,皆不出识心妄计。所以文殊才起佛见法见,被贬向二铁围山。所以古人说:菩提无是处。又说:实无有法名阿耨菩提。又说: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又说: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所以你用语言文字讲本性,你用意识思维知解本性,永远在错失“本性”,永远不得真正见性。古人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如果你起一念去形容本性,便是妄想,是将本性定于你头脑中,故名知解。你只能用本性而不得言本性,你只能被作用,而不可能去作用。你只能知解作用不可能去描述作用。作用不可得,本性不可得,诸法不可得。当你用心去体会捕捉定义那作用时,便是心住于法,便错失本性。古人云:回趣真如,法还不净。又说:趣向真如亦是邪。经云: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所以见性很简单,要见言下便见,随时可见,肉眼即见。你站好了,踢一下腿…你伸出手,看一下你的五指…按我说的去做,只是去做,只是去做。哦,原来踢一下腿就能见性啊?我知道了!你又在生知解!你又错失了言下!真正要见性是要靠不住的功夫,靠出离妄念的能力,靠转所依识心的习气,靠日久功深的修炼。靠心无挂碍,一切不执。靠少欲知足,无事无为的修养。若无究竟的见地和真实的功夫,只是对本性存有知解,即住于意识妄念而不觉知,故名无明,不得解脱轮回生死。一切烦恼亦是住于妄念知见而不觉知。所以,出离知解,不住于法,真正见性,才能究竟解脱生死,断一切烦恼。这就是为什么知解佛性不能解脱的原因。
2020-01-13
-
善教者
善教者 真正觉悟的人永远不会告诉你,有一个什么是佛性。如果有人跟你说,有一个东西,一个状态,一个什么,那后面的,那不可触碰的、源头、一念未生前的,两个念头之间的、那灵灵觉知的,那什么都没有的,甚至用非常玄妙、难以理解的描述,用不可思议,用不可说,用种种语言为你指出,来让你认为那就是佛性、空性,不管他如何说,那是他的妄想,远离那样的人,远离那样的知见。真正觉悟的人,他只会告诉你你认定的那个不是,为你破除知见和妄想。他启发你顿悟佛性,活出佛性,而不去定义佛性,知解佛性,更不会为你讲解佛性。他引导你出离定义,不住知解,莫认菩提。他告诉你如何休息,如何歇心,如何准备,如何默契,如何不妄做功夫。僧志诚问六祖: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又古人云:诸佛出世,无法与人,只是抽钉拔楔,除疑断惑。善知识不为你立法。你若不立,善知识即不破。你妄立性相,善知识为你破除。如火烧木,灰飞烟灭,同归于空。真正觉悟的人将觉悟这件事交给你自己,他只是看你哪里走错了,提醒你一句。看你机缘成熟了,给你及时的敲打。看你在哪里错用功夫,让你休息下来。启发你亲见本心,顿悟自性。
2020-01-13
-
道须亲行,不在口说
道须心行,不在口说我们为什的会烦恼?你一直在动。身体随着心识在动,心识复随着身体动而动,看不到自己的识心繁动而带来的妄念让自己不安、烦恼。所以练习坐下来,不再做任何事。随时随地地坐下来,放弃做任何事的心。先从坐一个小时开始。再坐两个小时。如果觉得时间长,两个小时之内可以调整一下身体。再坐四个小时,分四次坐,每次中间可活动活动。每天一有时间就坐下来。只要身体不疲惫,就那么坐着,让自己的识心休息,让识心停下来。这是一种方便练习,需明了其理,不拘泥形式,或打坐,或闭目,或睁眼,或倚卧,但能休息身心,识不散乱昏沉,即相应也。否则会变成一种机械训练,反成束缚。练习过程中,切忌寻觅,莫找心,莫体会,莫观心,莫澄意,放心自在,自然休息,随念起灭,只是于妄想住着分别处离念。不知不觉,亦不住不知不觉,千圣难测汝意,自亦不识是何,如此即是古人所言一物不为长养功夫也。这样十天、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反复磨练。然后,你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一切都是你的识心造的幻境。心生即诸法生。心寂即诸法寂。然后一年、三年、五年,每天如此,大多时间如此,息虑忘缘,无事过时。行住坐卧,皆不妄动。如果每天我们都能坚持这样练习几个小时,你身心的一切疾病不治而愈,一切烦恼不断自除。你不再恐惧,不再空虚,不再无聊,不再抑郁。即便是癌症患者,若能如此休息身心,亦可治愈。何以故?身心止息故,不为生死做因缘故。诸学道人,只于妄心上会佛法,于文字中熏修饱餐识食,不肯真正休息六根,寂静身心,世缘牵绊,世乐不舍,俗心妄动,所以烦恼不断。加之错认佛性,觅心不止,有求之心难歇,所以徒劳用神,妄做功夫,实际片刻都没有真正修行。只有真正休息身心,在无事坐着的时候,你的识心趋于澄静,你心里随时生起的烦恼心,你才会看到,然后离开。你看到自己又起了贪乐心,然后撇开它。你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才能撇开它。你会看到自己又求什么,撇开那念心。你会看到自己又在找什么,撇开它。你会看到自己又生起是非心,撇开它。只要你生起任何妄想心,令心不舒服,你都会看到,都能撇开。只是随自己妄心起处,觉而不住,是名修行。莫求一法,莫断一法,如是休息身心,日久功深,自然一切明朗。
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