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住实相,如须弥山
安处实相,如须弥山什么是实修者?反观自己是否还关心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善恶之事,是否还关心别人发生了什么事,是否还在评判外界的现象。如果你的内心关注的是外界,还在被善事感动,因恶事而愤恨,你不是如实修行者,你在心向外驰。外境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外境无恶法,恶法自割伐。分别外境,即分别幻境,分别自心;分别外境,即分别虚妄,分别不可得;分别外境,即分别不住,分别无所有;分别外境,即分别空,分别自境界。分别外境,徒劳无功,自赚无益。评判外在事物的对错好坏,站在一个大家公认的善恶标准,宣扬世间公道,表面看上去,我们在传播正能量,彰显世间正气,其实,那只增加无明愚昧,在幻境里熏染我执,迷失本心,背道而行。我们是否多年修行,却还在执迷于善恶?虽修行多年,是否仍内心评判不断,爱憎之心丝毫不减?爱憎之心强烈,只会满足我们的头脑和意识,不会让我们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解脱。内在的宁静来自于知幻即离;真实的涅槃来自观念的止息。如果你是一个如实修行者,你是一个想真正了解实相,获得解脱的人,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莫心向外驰。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善于分别诸法相者,随顺世谛,而不毁世谛。知是世间,而不着世间。分别一切法,不以之为真。活于世间,与物不违。若能于此分别诸法,而不见有法可得,是名于第一义而不动,非离此分别,别有第一义不动。诸行人,善分别法相者,见物是物,森罗及万象,各住各法位,不向外着,不动不改。心向外驰,取着幻境,一心分裂,但增烦恼,了无意义。外不取相,内不动摇,安住实相,如须弥山。
2020-04-10
-
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无论你做任何事,只要你自己不觉得有问题,我也不认为你有问题。你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没有谁能认为你有问题。当你完全接受自己,你是佛;当你自肯,你是觉悟者;当你充满自信,你是世间最美的人。所有那些来自别人的指责其实都来自你自己。如果你自己怀疑自己,你会招来怀疑的目光。所有的罪过观念,都是从你这里发出的。外境和别人接受了你的信息,然后反射给你,使你产生了他人对你批评的错觉。你不怀疑自己,我也不怀疑你。不论你经历过什么,你自己不指责你,我也不指责你。你不认为自己错了,所有对你的定罪都自行消失。不论你做什么,你不觉得那有什么不对,我也不认为那有什么不对。不论你做过什么,你能接受你自己,我也能接受你。如果你不能接受你自己,没有人能接受你。光明磊落只属于那些不否定自己的人。不是做善事、做好事,做大家认为光明磊落的事,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顶天立地的人是做任何事都大大方方,从容自如。如果你能大大方方地偷东西,你是光明磊落的。如果你做所有人都认为光明磊落的事而胆怯紧张,你心里有鬼。一只狮子在猎杀动物时是“光明磊落”的。两只昆虫在交配时是“光明磊落”的。一对恋人在大庭广众下接吻是“光明磊落”的。何以故?于所做事不生心,不用善恶观念杀害自己,是名光明磊落。没有什么是伤风败俗,恶心污垢的事,除了你生起污垢的观念。一个舞者在那里表演他的舞蹈,这时有人鼓掌表示赞赏,舞者受到鼓舞,跳得越来越好。这时,有人向他投以轻蔑的眼光,转身就走了。如果舞者相信了观众否定的目光,他将无法继续自如地跳舞。一个优秀的舞者,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不论赞叹,还是诋毁,都无法影响他享受于自己的世界。不存在任何高尚的行为和卑微的行为。“高尚”与“卑微”是愚蠢的人对自己施加的麻醉剂,为了满足自我。不论你做什么,你自己不认为有问题,你是高尚的;你对自己疑惑,你是“卑劣”的。高尚与卑劣,不来自别人,来自于你自己对自己的征伐。世间最美的人不是干好事或干坏事的人,而是做什么事都从容自如,不生妄心的人。真正的智者,非是伟人、善人、聪明人,而是活的真实、通透、洒脱,不受别人影响的人。做你喜欢做的事,如果你毫无疑惑,充满自信,向你投来的目光也一定是毫无疑惑,充满向往的。否定永远不来自外境,你自己不打击你,没有什么能打击你。你全盘接受自己,全世界也同时接受你。当你的内在不在评价割伐,你是忍辱仙人,你是首楞严王,你是不动尊。你周身的光芒不来自这个世界,而是来自彻底地成为你自己。光明磊落,从来不是世界给你的,而是你自己成为的。
2020-04-10
-
顿见真如,觉妄本空
顿见真如,觉妄本空不涉入,即无问题。不关注,即无法生。不入境,即不须出境。不自捆绑,即不须解脱。不求悟,即不迷。觉妄无妄,不待除妄,妄自消。知幻即离,不待灭幻,幻境自灭。断烦恼者,不名涅槃;烦恼不生,是名涅槃。一切对治,增长虚妄。知病无病,诸病自除。不如实知者,妄见烦恼,妄除烦恼,以妄除妄复增于妄。如实知者,知妄性空,觉妄无体,不加除垢,垢法自灭。见有生死者,复见涅槃。悟无生死者,即是涅槃,不复取涅槃,亦不见涅槃法。若有法名涅槃,不离生死。见有法可修可证可除可断者,亦见有真可得有妄可灭。以见有诸法故,不见实相。不见实相,能得解脱,无有是处。若见性,纵有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何以故?不见其实,不须更除,五无间业即不可得,亦不可灭,是名顿断烦恼,直登佛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本心,妄见垢幻,妄除于垢。不知身心本来幻化,一切业障烦恼,了不真实,于无实性,妄见其实,是名无明。于无明性,以为实有,妄加对治,故妄见轮回,妄离生死,不离诸妄,不得解脱。不见性者,皆以习气为障碍,以除习气为修行。见性者,不修一法,亦不对治习气,但休息身心,以智慧力,照见习气了无实体,无所为害。虽不对治,其势自消。虽不除之,其力自弱。如主人夜见盗贼,虽不驱赶对治,但警觉之,令贼知晓,盗贼自去。渐修诸法,欲除无明者,能得解脱,无有是处。顿见真如,觉妄本空,不更修证,不染不着,是诸佛无上菩提正修行路。见诸法有者,轮回生死;悟法性空者,名出世人。有一法不空者,不见佛性;见佛性者,不见有少可得。宗门一法,奇特中显平常,平常中少有行得平常。所谓平常者,直用直行,更无许多道理可讲。
2020-04-02
-
佛语中最耀眼的一颗钻石
佛语中最耀眼的一颗钻石佛经中有一颗钻石,佛称此石名金刚宝王,又名无见顶相,又名楞严神咒。谁得到它,谁成就无量神通智慧,谁成就真实解脱。佛咒中有一瑰宝,名为悉怛多钵怛喇。佛语中有一莲花,十方诸佛,坐此花中,演说妙法。此莲花者,名楞严神咒。十方世界中,有一首最美的歌,法音常流,诸佛齐唱,那就是楞严咒。此咒微妙奇特,能放光明,周遍十方,无有遗余。若遇此咒,一切诸苦热恼,顿时消散。若读此咒,从第一字,至下一字,字字梵音清雅,莲花从口出,法身说妙法。当你念诵楞严咒时,你是诸佛。当你念诵此咒时,一时度尽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此咒即是心,此心即是咒。此咒即是法,此法即是咒;此咒即解脱性,解脱性即此咒。当你宣唱此咒时,十方虚空,尽皆消陨。一切无明,同时退却。当你心想此咒时,你心化成七宝池,八功德水。当你读诵此咒时,你同诸佛,共浴萨婆若海。当你受持此咒时,黄金为地,天雨曼陀罗花。当你默念此咒时,大地六种振动,十方世界所有魔宫一时坍塌。当你读诵此咒时,你六根放光,动天动地。当你读诵此咒时,山河向荣,草木滋生,一切疾病灾难瞬间消失。当你读诵此咒时,所有冤亲债主,一时恩爱相视,化敌为友。当你读诵此咒,无始以来一切业障重罪、诸不善心,一时消灭。当你读诵此咒,你成天上天下最尊贵者。当你读诵此咒,十方诸佛,所有智慧功德,悉同与你。此咒神力,诸佛日夜齐说,不能说尽。此咒功德,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不能尽赞。此咒出生一切觉者心地法门、诸波罗蜜及菩提涅槃。此咒神灯,能灭一切行人无明黑暗,出离生死苦海。此咒旗帜,指引一切行人正解脱路,不入坑坎。一切行人因持此咒,得消无量恒河沙重业,亲见佛性。一切行人,因持此咒,得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一切行人,因遇此咒,乃至读诵一字、一句、一节、一章、一会,皆成佛道。一切行人,若对此咒,生一念敬信,以此信心,得超无量百千亿众生,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诸菩萨等,先成佛道。此咒非是小根小器众生所能得遇、生信、正受持,乃至日夜不辍,精进修行。此咒神用,后身菩萨,懵懂无知,何况其余诸小菩萨。能知此咒,能信此咒,能依善知如法受持读诵此咒,心不颠倒,无诸妄求,此人善根、福德、因缘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于不可说诸佛所,亲侍修学,不于此法,而行歧路。受持此咒者,同行涅槃路。受持此咒者,共证诸佛心。受持此咒者,神奇复神奇。受持此咒者,恭敬虔诚礼!
2020-04-02
-
网站问答
学山禅院网站问答摘要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师父吉祥。禅,直指自性,做一物不为的功夫,息掉内外所有的妄念。师父说要每天做一物不为的功夫6个小时,目前上班,世间法太多无法做到。师父,虽说临终前念佛 念菩萨,还是着相,不能实际解脱轮回,但如果按照师父说的一直修行,但真的到了临终前,不能有彻底一物不为的功夫,不能控制妄念,那还是随业流转的。 如果做不到那种功夫,是不是可以抱有念佛的决心,先往生极乐世界呢(虽说极乐世界都是虚幻的,但先去那里是不是更方便呢,就是做个备选)答:往生极乐?你确定你要去的地方真实存在吗?你用什么确定?你可能说那是佛说的。佛说的就一定是真的吗?佛还说过,我四十九年说法,一字未说。又说:但有言说,皆无实义。又说:莫执言说,言说是妄,是生死法,不可信也。当求自度,莫赖妄想。极乐世界及十方诸佛,并是众生妄想。维摩诘经说:十方世界,亦复皆空。你要去的地方并不存在,那是你妄想和轮回的地方:你的头脑和意识海。从“极乐世界”的概念里出来,才是真极乐,才是真往生。问:感恩老师,看了您的答复:圆满每时每刻都在我的身上实现,但是我只是不敢承当,所以一直有种匮乏感,一直觉得我要不断地去修证圆满,总觉得自己还差点啥。看了您的话:圆满每时每刻在你身上实现,非常地触动我。老师,以后我只需要安住在当下,去体会那个圆满就可以了是吗?谢谢老师。答:安住当下,不需要体会。能体会者,非是当下,亦非安住。众生迷于体会,习惯于体会,所以不得安住当下。一旦进入体会或执着于体会,就会进入意识妄想,是名虚妄。我虽然答复了你,你也看明白了,但是如果想真正接受自己每时每刻的状态而不无端起妄念,生法执,就需要做善护念的功夫。这个需要多年熏修,不是你看一篇两篇文章就能做到的。你可以搜索学山禅院网站上关于“四门功课”的文章,依之练习,不要中断,时至功成,就不会再被自己时时而起的心识所骗,才能真正地安住平常心中。问:师父,晚上吉祥。请问悟后起修的说法对吗答:悟后起修,如何是悟?如果是修?若是真悟,自会得真修。若是真悟,休即是修。若是真悟,无物可修,无法可修,是名为修。悟后所起之修,只是不染。悟后起修,实无所修。悟后起修,唯善护念。悟后起修,非有佛可成,有法可修,是名悟后起修。若于此处错解,起修法心,是认贼为子,南辕北辙,虽然修道,徒劳无益。问:师父您好,有一事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女儿每次认真念咒时都会出事,上次她念楞严咒,每天念80遍,基本上5分钟一遍,念了大约半个多月后结果不会动了。这次她念百字明,每天500遍,到后来饭也不吃了,过了几天又不会动了。请师父解答!谢谢!答:如果你女儿还是个孩子,让她做她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你喜欢做的事。如果你女儿已经成人,尊重她的一切选择,让她了解到,她可以做任何她想做的事,但是,她自己要为自己做的事负责,没人可以替她负责。你女儿的事交给她自己,你只需关心你自己。
2020-04-02
-
玩儿,是一种修行
“玩儿”是一种修行通常我们会有一种认知,真正的修行人从来都是静静的、严肃的、古板的。那只是修行者的一个侧面。真正会修行的人都会玩儿。你找不到一个固守什么的开悟者,你找不到一个特别认真严肃的觉悟者。开悟者对一切都接纳,都有兴趣,他只是不沉迷于他有兴趣的事物。开悟者最大的特点是开心。一个人在“玩儿”的时候,最“开心”,也最接近开悟,或者说他正开悟而无开悟想。开悟者的特点是正做什么而无做想,正是什么而无什么想,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玩”者,元是王也。一切众生本来是王,只是被种种观念残害,正做王时而失于王。佛陀过去做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哥利王用刀剑伤害忍辱仙人,忍辱仙人不生嗔恨。这是一个譬喻故事。忍辱仙人者,众生本性之王,所做一切,无不是王,无不是佛,但无自心裁割,即是天真佛。哥利王者,割力王。割伐自己,力害自己。非自心之外别有哥利王,众生种种分别知见,即是哥利王。不被自心分别知见割害,是名忍辱仙人。玩者,住自境界,浑然不觉。正不觉时,即是本觉。若说有觉,亦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故云无明实性即是佛性。孩子在玩儿时,即是童真菩萨,何以故?无所住而生其心,生于无所住心,所做一切,随做随空,不生挂碍。于所做之事不生种种评判想法。长大之则不然,人加之对错,而自生心,自认有过,念念记挂,久久缠绕,故迷失本心,堕生死海。会玩者即是游戏三昧。会玩者处自境界。会玩者是自悉檀。会玩者,不关心外境,不取舍是非好处。会玩者住一境性,于自心境界不加分别。会玩者受用身心及与世界。会玩者非痴迷于玩,非执着于玩,非于玩中有利益得失。若于玩时生种种心,是名生死,是名疯狂,非是玩也。凡夫亦会玩,凡夫被所玩境界套住,被物所玩。凡夫玩于六尘境界不知止足,故生颠倒痛苦。凡夫心向外驰,玩于幻境,被境所玩;玩于别人,亦被别人玩。凡夫玩于心计,专于算计,苦于得失,非天性之玩,非觉者之玩。觉者知一切法唯是自心,不取不舍,不即不离,用而无染,行而有度,故无沉沦。有修行人执着于死理,沉迷于静法,只懂思维佛法,不会用于佛法,如一潭死水,背道而行。会修行者因玩儿而开悟,因玩儿悟道,因玩而不沉空,不守寂。修行者之玩,不断我法,唯断取着,任性逍遥。修行者之玩,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自古禅师皆会玩儿也,亦因种种玩法启发学人。祖师公案之中,各种三昧比比皆是。此诸三昧,变化多端,不落窠臼。若学人不会,一不小心,即被祖师所玩。如果一个修行人越修行越消极,越觉得生活无聊,他走到了一个误区。从那里出来,找到你喜欢的事,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天地万物,无不是自己。但无执迷,无不可为伴,在自己的世界里愉快地与自己玩耍。与自己玩,但不取自心,任运施为,即是妙甘露门。
2020-04-02
-
空无栖泊处
空无栖泊处师父好。息念忘虑,佛自现前。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传心法要),我就是怕落入空无栖泊处,为什么呢?是真的会落入空吗?还是我不想放下有所依赖的心。感恩师父解答!答:你若真依祖师所教息念忘虑而行,自是妄念不起,思虑不生,常做一切事,而无一切想,如何有“空无栖泊处”之恐惧。你若真依“息念忘虑”而行之,正一念不起时,即入“空无栖泊处”,而无“空无栖泊处”之想。无有所想,即无恐惧。故之,非“空无栖泊处”让你恐惧,是你念起虑成,念念住着,入于识海,迷失本心,而成恐慌。住于识心,成生死海,非实有生死;心识寂灭,即是涅槃,非实有涅槃。所以云“佛自现前”。古人所言空无栖泊处,离心意识。众生以妄想心测度真实之性,故生恐惧。以有我故,不得入于如来真实寂静大狮子窟。空无栖泊处,本是无为真性之假名,非有其法。空无栖泊处,非是空无处,非是有法处,非意识处,非思想处。空无栖泊处,是识海停泊处,是妄心不起处,是烦恼寂灭处,是轮回停止处。空无栖泊处,是众生真正皈依栖息处,是诸佛与一切众生真实处,是真性无我处,是无依处,非意想分别所计之处,亦非实有其处。诸佛觉悟之,不现身意,不住心行,故自然与之默契。众生着我,不肯舍我,念成识海,虑织迷网,覆盖真性,自成三途,所以佛不现前。若真行得息念忘虑,佛自现前。佛现前者,只是烦恼妄想不生,是名佛自现前,非实有佛现前。佛者,本有之性,无我无人,非佛非众生,不落意想,直用直行,是名为佛。非有人而做佛。从头脑里出离即是心,即是佛,无别有心,无别有佛。住着思想,被念缠缚,即是识,即是众生,识非真有,众生亦幻,只是住着之假名也。息念忘虑不是灭除念虑,只是莫执于念,莫于虑中讨真。能于念中出离,是名解脱,无别解脱。不被思虑捆住即是佛,非实有佛。祖师云: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众生修行,以生死心,生轮回见,而欲悟入寂灭,是南辕北辙,石上栽花,穷劫不得。学法修道,一切用心恰恰相反。凡夫有所得,道人心不起。世人分别意,智者直接行。众生着生灭,诸佛悟无生。迷人迷思虑,悟者悟无迷。息念忘虑,不可以念息念,以虑忘虑。以念息念,念复成念,本欲息念,反增其念。以虑忘虑,虑更成虑,虑虑交织,虑何以忘?故知息念忘虑,诸佛说不得,诸祖描摩不得。若以言说而示息念,如画虎不成反成猫;以思想而欲忘虑,正如以油而浇火。祖师垂示方便,开示息念妄虑之法,旨在教导后人如实而行,我辈当摒诸外缘,于寂静处勤而行之。行得一尺,胜过言说千丈。言说只增生死轮回垢心,熏修妄想无明习气,故诸修行人,当远离之。
2020-04-02
-
圆满在你身上实现
圆满在你身上实现问:老师您好,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最近有一段时间了,我好像在修行上怎么也精进不起来了,好像都没有那个精进心了。目前我的心也比较平静,生活也很平淡,外界的事情也不在意了,每天懒懒散散地做该做的事。老师,请问我这种状态正常吗?我有点迷茫。渴望老师帮我解答。谢谢老师。答:通常,我们做了一些事或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一些事,我们会生起一个疑问:这正常吗?当我们已经做了一件事,或一件事已经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那不正常?是内心的一种观念和标准在测量它。这种评价是自我的特点,然而它毫无意义,除了让你紧张、痛苦和悔恨。可是,几乎所有人都被这虚妄的评价捕获,成为观念的囚徒。“那正常吗”?那当然正常,如果它已经那样了。因为它不可能是别的样子。圆满每时每刻在你身上发生,只要你不用自己的观念干涉它。是什么导致的你的行为?你的观念。如果你认可自己的观念,你自然认可在那观念下引发的生活和行为。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有问题了,是你不再接受你正持有的观念。没有人逼迫你一定要过或不过怎样的生活,除了你自己。不管什么样的生活,你真正喜欢,你才会选择它,虽然大多时候,看上去我们并不太喜欢我们选择的。选择在你手里,评价也在你这里,标尽在你这里,得分也在你这里。如果你是一个智者,对你已经选择的,你一定会打高分,你有这个资格。我们每个人过的任何生活都是自我选择的,没有人逼你过你不想过的生活。就算是过着被父母管束和要求的生活,那也是子女选择的,他别无选择。如果他最终无法接受,他会选择离家出走或者更极端的方式。所以,从根本上说,不存在强制和操控,只不过我们接受并选择了一种不得不接受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内在觉得还有更好的生活和行为,而你又能达到,你自然会努力实现它。如果你不想或无法过那种生活,是你还不那么喜欢它。但是,你会发现,你在很多事上成功了,你实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似乎还是会有新的问题,还会有新的选择来到你面前。你的观念在不停地变化,它们带来新的问题和选择的机会。你不知不觉迷在了自己变化的观念中,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对自己现有生活的疑惑。如果你不彻底接受你的选择,你会期望另外的生活,并在实现它时继续厌倦。你的生活因此会产生分裂。所有人都活在自我观念的冲突所造成的分裂之中,除非他已经完全认定并接受了一种生活理念。很多农夫、手艺人、服务行业的工作者和体力劳动者,如果他们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么,那些看似枯燥和卑微的人生,他们却能过得充实而津津有味。他们很少会因为工作而烦恼。同样,如果他们也接受了自己生活中的其他部分,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不会出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根基和修养,甚至是一种智慧。有些人天生就具备这种知足常乐的素质,而有些人经过多年修行,都很难改变浮燥的习气。人们接受多少观念,就会接受多少他的生活。虽然这未必是觉悟,但至少在他接受的地方,没有烦恼。如果他能全然地接受他的选择,他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一旦有另一种观念冲击了他固有的观念,他开始选择那种他更相信的观念而生活。古人说,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无心地生活,不纠结在是非对错的关念中,这是出离一切苦的唯一方式。如果你内在觉得无所事事非常好,那是你希望的,你自然会过无所事事的生活。如果你觉得你应该做一些事来让自己充实,你自然会去找你喜欢的事去做。天性时时刻刻在选择我们,而趋向它全面的解脱,不是我们选择天性。当你觉醒,你会听从你内在的声音,去过你认为舒服适当的生活,而那里没有对错与得失,那仅仅是你的选择,是圆满在你身上的实现。
2020-04-02
-
不再关注,世间至善
不再关注,世间至善当一个人不再强制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开始吸引身边的人。在亲密关系中,一旦你对他没有期待和要求,他便开始信任你。真正有魅力的人能让另一个在他身边的人放松,能够完全地表现他自己。许多人更愿意和宠物在一起而不愿意和人在一起,正是因为宠物对他没有评判和要求,让他完全放松。很少有人在孩子面前感到不安,是因为孩子大多时候只关心自己的世界,而不去关注别人。成人则不同,他自以为能帮助别人,于是把目光放到别人那里,他不知道其实他在扰乱别人,即使他完全出于善意。同样,一个孩子更喜欢和那些不干涉他的孩子或大人在一起。即便同样是孩子,如果一个对另一个指指点点,被指点的也会不高兴。他会找一个对他不挑剔的孩子去玩,而那个总是指点别人的孩子,最终可能一个玩伴都没有。谁愿意和那些总是把我们从天然无我的放松状态中叫醒而来到紧张的自我状态中的人在一起呢?孩子生活在内心和直觉的世界里,那里是天然的无我,那里没有太多的是非标准。一旦他开始接受父母或老师的教育,他开始进入了观念和是非的世界。他会不知不觉地充当指点者。如果你真正爱或关心一个人,不要总是盯着他,并对他有所期望。你也可以关爱一个人,如果你的目光里全是理解和认同。让别人感受不到你的压力,这是最高级的爱,也是上天之爱,是诸佛之爱。我们愿意和那些没有太多是非观念的人在一起,原因是我们会很放松。同样,我们也不喜欢和那些总用眼睛盯着你、打量你的人在一起,我们不想因为别人的关注而又回到自我。我们所有舒服的状态都是自然忘我的状态。当自我被他人或自己的评价而突出时,它会兴奋,或不安,总之,它并不舒服。在别人的监视和操控之下,自我一次次地被提醒和放大。不论我们做任何事,都是本性的自然流露。但是,如果有人对你的行为进行评价,而你又认同了那评价,自我被唤醒了。被唤醒的自我只会带来一个结果,不舒服。如果你不想被别人操控,不要操控别人。如果你不想活在自我之中,不要去关注别人。关注别人,就是唤醒他的自我,就算你的关注全是赞美,最终唤醒的仍是他的自我,使他迷失本性,而活在紧张和不安之中。关注产生一切事物。关注杀死了南泉手里的猫。猫不是被南泉杀死的,是关注者。关注启动了自我意识,引进了观测者的视角,确定了不确定性。一旦观测者出现,实相就被掩盖。关注即是取著自心境界。从对别人和外界的关注那里离开,那是你自度并度他的唯一方法。
2020-04-02
-
自性妄想综合症
自性妄想综合症经常有人对我说,我悟到自性了,自性就是真我,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每次我静坐时,都能与自性真我合一,法喜充满,整个身体都非常软。但是,在生活中,为什么我悟到自性,还是会有烦恼、恐惧和不安呢?你悟到的不是自性,你悟到的只是一个关于“自性”的抽象概念。我们经常见到有人描绘自性、真如,头脑记住了那个描绘,并认定它就是真实的自性,但那不是自性。世人种种对自性、真如、实际的描绘、体悟和叙述,都不出意识和思惟的限制,使人们陷入了一种“自性妄想综合症”。那是人们意想出来的“自性”,与真实“自性”风马牛不相及。那种理解的自性真如,不能让我们真正见到本性,也无法让我们觉悟一切外境,唯心所现,虚妄不实。真实“自性”不是法。它超出了“法”的概念。佛说,实无有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概念的异名。形成了概念,一切就变成了法相,包括真如实相。然而真如自性非是概念,非是法相,非法非非法。你领悟的只是关于真相的说法和概念,所以它对解脱毫无作用。解脱需要从知见和概念中抽离,以智慧心,洞见万法虚妄,而不生取著。你会问,那怎么才能见到真如自性呢?永嘉大师说: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六祖说: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达摩祖师说:众生心灭,则真法生。佛说:妄心一歇,歇即菩提。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起见自性心,即失自性;若不起心见性,即无此问。古人云:六根才动被云遮。好比眼能见物,不自见眼。眼若寻眼,即失于眼。眼不寻时,自是本眼。洞山禅师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逢得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当六祖大师问他的弟子,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形无相,无名无字,不生不灭。此是何物?神会回答:是神会之本源佛性。六祖说,就算你将来有所作为,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神会回答的正是他意想知解的佛性,非是真实佛性。所以六祖说他是知解宗徒。从古到今,所有关于自性的描绘,包括佛和祖师的方便开示,都属于自性妄想综合症。有人会问,佛和祖师是亲证实相的人,也无法表达和描绘真实自性吗?是的,他们也不能。谁试图描绘佛性,谁错失佛性。转转相背,“越描越黑”。《楞伽经》云:大慧,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与妄想合,流转生死。那为什么还要去描绘和讲述佛性呢?那是佛陀和祖师的方便。因语言灯,引导学人入离言说自证境界。描绘者首先清楚自己的描绘是方便法,非真实法,才能在适当的时机帮学人打破对佛性的知解。如六祖对神会的破斥。如果善知识自己不能如实亲见佛性,而只是停留在对佛性的理解上,那么,他会使学人一直徘徊在修行的门外,也即意识的深坑里,两者俱陷深潭。“自性妄想综合症”是古往今来每个学人最容易掉进的陷阱。古人去祖师那里参学问法。祖师会先问学人从哪里来。学人说,从某某那里来。祖师便提起茶杯问学人,某某那里有这个吗?学人若不会,便诧异万分,目瞪口呆。刚要张嘴,祖师拂子便打。你现在还在看那些关于“佛性”、“真如”、“如来藏”的描述,并自己也在向别人讲述那些概念吗?那不是修行,那是生死习气,轮回胎子。真正修行,行住坐卧,直用其心,不生用想。于念离念,休息身心。于我所说,亦莫生执着诤论,道不在诤,会得自然会得,不会徒劳自困,枉受轮转。
20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