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制造问题,而那不是问题

    心制造问题,而那不是问题师父您好!有两件事请教下。一是越学佛感觉越什么事都不想做,这种状况有没有问题?二是身体瘦弱,是否放弃几年吃素的习惯。感恩解答。答:心总会制造很多问题,而事情从来没有问题。人们被心制造的问题迷惑住了,不知不觉落入了它的圈套。 当我们相信了心制造的问题,就希望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来应对它。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如何应对才是绝对正确的?是的,我们无法知道。 当人们找不到应对的方法,就去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来询问佛陀,到佛法中寻找答案。他们以为佛陀或佛法是万能的。恰恰相反,佛陀和佛法不是万能的,而是完全的无能。他们不解决任何问题,而只是试图引导你看到问题并不存在。 如果你相信了你的问题,没有人能告诉你什么是对的,因为你的问题本身并不存在。如果有的人自认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他一定是一个糊涂的人。所有的问题都是虚设的,所以,任何答案也都是虚设。如果你无法认识这一点,你就会不停地选择对治,你会向很多人会咨询,并在他们的建议中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有时,即便你听了很多劝告,你还是无法确定什么对你最好,你会纠结在那个问题中无法自拔。如果你最终选择了一种方式而正好解决了问题,与此同时,你又制造了另外的问题,如此反复,无休无止。人们迷失在问题中,从来没有去观注事物的实质。其实,这一切都是你头脑的问题,而事情本身从来没有任何问题。 你不想做事,或者想做事,这有什么问题?除非你认为他们是对的或错的。做事或不做事本身都没问题,除非你在这两个状态后面加以评判,你对它们存有目的和希望。身体瘦弱,那不好吗?如果你觉得不好,那一定是因为你吃肉或吃素吗?你认为你吃肉了,身体就一定会好起来吗?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如果你接受了你的现状和行为,那么,一切问题都消失了。就算吃肉让身体胖了一些,你认为这解决了你的根本问题吗?不,不能。你的身体还会出现其他问题,如果你对待身体的态度出了问题。不论你选择做事,或不做事,你选择吃素,还是吃肉,那都不是问题的关键,也不是你烦恼产生的原因。你之所以烦恼,是因为你对做事和不做事有评判,有功利心和得失心,因此而产生了纠结。你对吃素和吃肉有执着,导致了你出现了心理问题,而身体瘦弱,那没有任何问题。佛法或者是善知识不会告诉你做什么是对的,他只是告诉你,当你执着什么并痛苦时,放下你的执着,改变你的想法,看清观念的虚妄,别被自己的执念所骗。从执着中解脱出来,是佛法唯一的作用。如果你能安于不做事,你可以一直不做事。如果长期不做事让你不安,那么就去做事。但是最后你会发现,真正让你安心的并不是做或不做事,而是对你选择的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全盘接纳。同样,如果身体瘦弱时你很安心,你何必要增肥?身体肥胖时若安心,何必要减肥?如果身体瘦弱让你实在不安,就想办法去长胖。但是,就算你长胖了,你发现还会有很多事让你不安。长胖身体根本解决不了你的问题。吃肉吃素也是一样,就算吃素或吃肉改变了身体,你还是有很多执着和烦恼。你的烦恼不是来自吃什么,而是来自于你执着了什么。别再执著做事或不做事,吃素还是吃肉,那都不重要。发现你的执著,从那里松开,才是你要做的事。如果你想让自己真正安心,让自己的生活没有问题,那么观察你的心,不让心制造问题,或者,如果它已经制造了问题,不相信它制造的问题。凡夫迷于事,迷于问题。觉悟的人看清事情由头脑虚构,从事中直接跳出。从事情和问题中跳出,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一切都没有问题了,如果你的心不制造问题。

    2020-04-02

  • 只可顿悟,不可渐修

    只可顿悟,不可渐修师父好,佛法修证讲闻思修,又讲信解行证。请您从禅宗顿悟法门的角度开示如何为顿悟做好助道修行的准备,也即如何以闻思修和信解行证的渐修悟入宗门心地?答:顿悟法门,只论顿悟本性,不论渐修次第。渐修者,是佛之方便,非是如实之法。如实之法,只可顿悟,不能渐达。能渐达者,是名有法,非实际法。如实之法,只得自证,非意可传。意所传者,不离心想,诉诸语言,皆是文字空名,了无实义。如实之法,是自心境界,非言语思维境界所能知之。闻思修者,皆是有为,从闻思修所得,如行空中,但劳身心,究竟是幻。有为之法,诳诸愚人,以生灭心,生轮回见,转转背离真性,不得悟入真如实际。真如本性,非实有法,名为真性。经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名,一切诸法,随其灭处,是名为实。众生心识不起,是名开悟。于诸法不住不离,是名真如实际。八识转依,不断我见,唯断取着,是名佛性。不取阿赖耶识自心境界,是名解脱。不分别执着自心,不执我与我所,是名涅槃。觉悟于此,实无觉悟者,亦无觉法,是名法性三昧,又名金刚三昧,又名般若,又名了了见于佛性。实无有法名为见性也。见性者,为众生说,非为法性说。故知见此佛性者,不从闻得,不从思得,不从修得。不从信得,不从解得,不从行得,不从证得。不从增得,不从减得。不从妄想分别执着得。从不着一切法得,从不起一切心行得,从休息身心得,从无作、无愿、无相得。顿悟本心,入宗门实际,从妄念不起得,从无功用行得,从无为得,从无分别智得,从无所得得,从绝观得,从了知一切皆是自心境界得,从自悉檀得,从自证所行境界得,从不求一切法得。如是境界,非有境界,非无境界。非闻非不闻,非思非不思,非修非不修。非信非入,非解非行,无证非证。如是境界,过一切量,超一切意想分别,离一切功用助道,只可顿悟,亦不住于悟。只是默契,亦无默契想。直用直行,无疑无碍,是名禅门,又名无门。古人云:从门入者,不是家珍。所以此心只论顿悟,只可顿见真如本性,不可渐达修证。若顿悟自心,即是见性成佛,无别有佛可成。所见无疑,是名真修,亦名真证,离此之外别有修有证者,皆是增上慢者,不离自心妄想。

    2020-04-02

  • 做你自己,那可信吗

    做你自己,那可信吗?当你的生活一直是为别人忙碌时,有的人会告诉你,做你自己。当你一直执着要成为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佛时,有的人告诉你,成为你自己,你自己才是真佛。祖师告诉我们,佛不是佛,我们便认为自心是佛。做你自己,这很好,如果你真的明白什么是自己并做好自己。自心是佛,是的。你真的了达什么是自心吗?如果你能真实见到自心,你是佛。如果你觉得一直为了别人而活,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评价里,就像一个奴隶,你想为自己而活,你要做自己,那么,这个做自己,与为别人而活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你错人了你自己,你做的还是奴隶,只不过,你做的是自己的奴隶,是自我的奴隶,是无明和意识的奴隶。要想做你自己,先要觉悟什么是真正的自己。自己不是意识,自己不是自我,自己不是有我,自己不是对立于他人,自己不是执着。自心亦复如是,自心非实有心,自心非有我心,自心非心想之心。自己、自心,自我,真如,皆是妄想假名,诳诸愚人。佛说,实无有法,名为自己。实无定法,名为真如。如果你以意识之心认我为自己,你无法真正为自己活,你逃离了别人对你的操控,又堕入了自我给自己设下的骗局。若不觉悟真正自己,非但不能得自由,不能享自在,反而会更深的折磨自己。若不悟真正自己,自己会与自己斗争,会生诸妄想,会计较得失,会受诸劳苦。自己最易惑人,自我诡计多端。自己能改头换面,自己会掩饰变化。佛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欺瞒藏识,令众生认贼为子,以生死心,生虚妄见,轮回生死。认自心是佛者,亦复如是。若错认佛性,将我为心,但增我法二执,不能解脱生死。所以祖师先示学人即心即佛,后又说非心非佛。若着非心非佛,同于着即心即佛。所以祖师复云,喝茶去。做自己者,实无自己。远离自他,不住内外,超心意识,是名自己。佛心者,实无有心,无真心妄心,无可分别。无所有心,是名真心,亦名真佛。若问于真心,真心不可得。所得皆非真,所见不离妄。有无但是心,不被心识瞒。不着于两边,亦不住中间。

    2020-04-02

  • 那背后的,仍是你的妄想

    那背后,仍是你的妄想师父好,弟子向师父求证一下下面的这个方法:念那个能念的,观那个能观的,听那个能听的,想那个能想的,看那个能看的,参那个能参的,悟那个能悟的,证那个能证的。这样修行是否可以?答:如此修行,认贼为子,迷失本心,不得解脱。除了你的妄想,没有那个能念的。如果你被人教授或自认为那个能念的就是你要找的真如实相,那是你的妄想。你无法找到或确认什么是真如本性和绝对真实的东西。同样,我也无法确认什么是本性和绝对真实的东西,除非我不再执著于此。如果你问我,您怎么证明自己是对的?我并不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但是,如果你确立一个你认为正确的东西,我会提醒你,不论你认定的是什么,那一定是你的心识。没有绝对真实和正确的东西,这是佛陀证悟的实相和真理。菩提无是处,亦不着无是处,是一个修行人的真实见地和如实修行。此是自证所行境界,非闻思所能达。佛云:自悉檀。自悉檀者,自悟自修,自觉真理,不在口诤,不在思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你说,佛不是说佛性是常吗?不,那是你意识中的常,那无异于无常。佛所说常,非常非无常,超心意识。佛说,实无定法,名为无上觉性。若有是处,即有不是处,即成二法,不离分别。佛与祖师说法,但去众生执着,不立真假对错。 当你觉悟这一点,你不再去想那个能念的,你不再执着能念的,你不再观那个能念的。当你不再寻思那个能念的,所念自然不生。能念所念俱灭,是名念性空,如火烧木,灰飞烟灭,同归于空。念不可得,不住能所,念性不坏,又名无念,又名无生,又名法性。而此法性,不从思维念想见。众生心灭,法性自现。 不存在一个站在后面的观与观者,见与见者,觉与觉者,悟与悟者,除了你的妄想。在这层层的妄想之后,永远不存在一个真性,除佛方便说。那永远是你的妄想,你找不到一个真实的能观之性。但我们经常被人告知,在一切法之后有一个能生一切的本性。我们称之为“体”,而所生的一切法被称之为“相”或“用”。我们被自己的意识所骗,认为在心念之后有个真实的东西存在,在见闻觉知之后有个真如之性。不,那是你的妄想。当我说,你永远找不到一个站在后面的真性时,我并未否定真性,而是否定你认为的真性,提示你那是意想中的真性。真性超诸思维分别,非心意识所能达。观那个能观的,亦复如是,没有能观的。当你觉悟到这一点,假名观智。以此观智而不复起观。能观所观俱灭,是名观性。而此观性,非观所得,亦不离观,观与观法,俱无实性,是名无我真性,又名我之实性。名虽有异,性无不同。听、想、参、悟,亦复如是。实无听者,亦无听法,听与听者,二俱寂灭,亦不着寂灭,是名听性。而此听性,实无所有,是名无所有性,又名萨婆若海。觉悟于此,一切心行不起,一切妄念不生,莫观能观,莫想能想,莫念能念,莫参能参,莫悟能悟,绝观不住,是名无功用行,又名无为,又名无事人。但随缘过事,任运自在,直用直行,无拘无束,假名道人,又名一行三昧。名有多种,俱无实义,无实义者,是为真义。若起诸心,而生法执,于念离念,是名修行,无别修行。离于执念,法体清净,自在无碍。

    2020-04-02

  • 无功用行

    无功用行一旦你在你做的事中加入了功利的想法,你就会随时离开你做的事,而掉进利益得失中。功用思想在每个人的头脑意识深处,它主宰着所有人的行为。所谓功用心,即人们赋予各种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如经济价值,人文价值,道德价值、伦理价值、社会价值,还包括宗教价值、终极价值等。一旦你在事物上谋求任何价值和意义,你必然进入功用观念中而产生得失心理。得失心深入每个人的内在深处,各种事物的价值观念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当你认为某个行为或某件事物有价值、有意义,那么,相对于这些事,其他的事就变得价值低或没有价值,取舍由之而生,得失由之而起。功利观念深植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人们受其指使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如过去淘金者,为了去淘金,受尽辛苦,甚至失去了性命也在所不惜。如有的人为了一张画,变卖家里所有的财产。如有的人为赌博,拿自己的命做赌注。有的人因为别人对自己的侮辱而自杀。有的人活在别人的赞扬中,名誉对他来说,比命还重要。有的人为了容貌而活,如果她的容貌被毁,她会疯掉。有的人为了买打折的东西,半夜两点就去超市的门口等着。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存钱,没有什么比动了他的钱更要命的事。有的人活着,只为在别人心中落得个好名声。这种种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无不是功利思想,无不是功用观念。功用观念是衡量一个人活在事上有没有意义的唯一标尺。一个没用的人和一根没用的枯木桩没什么两样。人因为功用,遭受着一切烦恼和痛苦。佛陀说,如果你想觉悟,解脱生死,要行无功用行。无功用行需无功用心,无功用心需无我无我所心。无我我所心需要不着一切自我认定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坚定,即会产生功利思想,不能行无功用行。是非对错心强,即功用心炽盛,不能行无功用行。人我心重,即功用思想重,不能行无功用行。法执重,即功用心重,不能行无功用行。破除人法二执,远离理事二障,无功用心现前。于无功用中,方能泯除取舍得失一切烦恼。于无功利中,才得真性逍遥自在。活于无功用中,才能随所住处常安乐,才能活在当下。于无功利心中,才能行于平等,普行恭敬。

    2020-04-02

  • 关于禅宗顿悟法门的比喻

    关于禅宗顿悟法门的比喻修行就好像一个人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在这过程中,还要找到一些带有标记的特殊东西,并带着这些东西到达那个地方。完成这个任务有两种途径:一是绕一大圈,在途中找到那些有标记的东西(比喻修行的各种成果,如神通、三昧、证阿罗汉、辟支佛果等),带它们来到目的地。但是,当最后到达目的地时,发现那是原来出发的地方,而需要在路上找到的那些东西,原地全部都有。选择这种途径的人事先并不知道这个真相,或者有人告诉了他们这个真相,他们不相信这个真相。二是只要呆在原地不动就可以直接到达目的地,而且要找的那些带有标记的东西,原地全部具足。选择这种途径的人,在执行这个任务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实相。或者,他们之后知道并相信了这个实相,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修其他法门的人,就像不知道这个实相的人,他会在修行的路上绕一大圈,走很长的时间,为了寻找那些带有标记的东西,他们会迷失在途中,甚至以为自己到达了目的地。在行走的过程中,他们会停滞不前,会疲惫不堪,甚至会退失初心,放弃任务。他们有可能会碰到那些了解实相的人,但很少有人相信。他们会继续他的行程,继续他的有为修行,继续寻找那些东西,并试图带着它们一同前行,直到最后。当他们带着所修成的果实走到终点,他们发现那终点竟然是原来的起点,而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那里全都有,而且都是空洞无用的东西。佛陀示现成佛所走的修行之路就是这条道路。佛陀走过这条路后,他把走过这条路的经历和最后发现的实相告诉了他的弟子。他的弟子中有的相信了佛陀走的路,有的相信佛陀最后发现的实相。学禅宗的人,就像那些从一开始就了解这个实相的人,他对佛陀走过的路并不感兴趣,他不会去费力绕圈行走。他只是站在原地,直接认领本来现成的解脱道果。他甚至连回头都不用,他知道所站的起点就是终点。他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站在原地不动。他们之所以不去经历佛陀所走过的修证道路,是因为,他们领悟了那并不是佛陀真正希望他们做的。他们知道,佛陀希望所有人都直接达到解脱。但是,并不是每个修行人都关注并相信佛陀所发现的实相,而是都迷失在佛陀发现真相的过程里,迷在那些有为和因果里。佛陀虽然通达世间一切道理,但是,几乎所有的道理与实相都没有关系,那都是幻相里的因果,那是引导众生去恶从善,步入修行,觉悟实相的故事,而众生却执以为真,迷在了那些因因果果枝枝叉叉的道路上。众生相信了佛陀的故事,却忽略了悟佛陀最后领悟的真理。虽然最后他们也会觉悟佛陀的本意,了解到实相,走回到原点,但他们发现在这之间所做的一切全属徒劳。如果他们早就明白这一点,就不用费那么多周折了。黄檗禅师说: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又说: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又云: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佛陀证悟实相后说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又说,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即便佛陀如此清楚地表达了这个实相,还是有无数人相信佛陀所走过的路,相信那些有为和因果,相信三昧和神通,相信佛陀为了引导众生修行而讲的故事,愿意按照佛陀所讲的法去一一探究,去实证每一个幻相里的故事,认为只有那样,才能真正的成佛。然而,那不是佛陀真正想告诉大家的。佛陀真正想告诉大家的是,我走过的路,你可以不必再走,除非你误解了我。佛陀说,你们不用去成佛,不用任何修证和寻找,但能歇下狂心,佛心自现。佛陀说: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佛陀说:但无妄念,即如如佛。佛说: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佛说此心,犹如圆觉。圆觉者,圆觉普照,无始无终,无修无证。这两种途径,正是佛所说法和禅宗示法的不同特点。佛称这两种修行的方法叫做言说法和如实法。佛陀说法,诱导初学而入圆觉,祖师开示,直指人心,不历地位,顿悟本心,直成佛果。

    2020-04-02

  • 人生中真正闪光的时刻

    人生中真正闪光的时刻人们更多的是活在事情赋予的意义里,而不是活在事情本身中。如果你活在意义中,你会活在得失中,你会有喜有忧,你会错失生命中大部分美好的时光;如果你活在事情本身中,你会活在现实中,你会收获平静,你会享受生命。你打扫家中的卫生,你一边打扫,一边抱怨家里又脏又乱,你恨不得一分钟就把家里的卫生搞定,你满脑子都是打扫完之后家里的整洁和干净,而你根本没有认真地享受打扫卫生这件事本身。当我们乘出租车去机场,你要乘飞机去一个地方旅游,你很难想象坐在出租车里有什么意义,所以,在出租车里,你想的全是到了机场,乘上飞机,和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后的事。你外出的目的就是去旅游,而不是坐出租车。如果你觉得只有坐上飞机,去了你应去的地方才有意义,那么,你就无法享受在去机场路上的那段时间。你会错失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而你以为那是无足轻重的时刻。当你要去超市买你需要的东西,如果那是件必需品,你的心里几乎只有那件东西,而你很难去关注你在去超市路上的事。当你走到十字路口,亮起了红灯时,你的心很难和那红灯一同停下来。因为你觉得等红灯毫无意义,你心里认为只有快些到超市并买到你需要的东西才有意义。当你在等红灯而哪怕有丝毫焦急的时候,你又一次错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而那时刻,它如此重要,你有可能至死都没有察觉。如果我们在一天上午要去见一个重要的客人,和他谈一笔交易,那么,那天早晨起来刷牙、吃早点、乘车经过了什么地方,这一系列的事大多是在匆忙中进行的。见客之外的很多事被我们当做不重要的事而轻视了,而事实上,那些事同等重要,只是你自己没有发现而已。你一次次地错过人生中重要的时刻。只是因为你活在了自我界定的意义、错觉和幻境中。只要你活在意义和目的中,你不可能活在当下。只要你对事情的结果抱有强烈的期待,你不可能享受生命。你只会一次次地不停地错过生活。除非你进入实相,否则,你不可能活在真正有意义的时刻,平常的时刻,那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从你对任何事预设的意义中跳出来,从未来心中醒来,从过去心中移出,回到此时正在发生的事中。不论你正在做什么,珍惜每一个能被你观照到的时刻,专注地做好你正在做的那件事,在那里休息头脑,在那里享受生命,在那里过你真正的生活。你人生的意义不在整洁的房间里,不在你要去的旅游胜地,不在你要见的重要客人,不在你要去超市买的东西上,而在你的扫帚上,在出租车上,在刷牙的时候你能看到自己脸上的笑容,在等红灯时内心的那份宁静。有了后面的心态,你才能享受前面你预设的时刻。那一个个被你忽略的最平凡的时刻,那些最琐碎的小事,才是你人生真正闪光的时刻。重新关注你人生舞台上被你轻视的一个个视角,一个个配角,发现它们的珍贵,透过它们,看到真实。

    2020-03-11

  • 真正的善行

    真正的善行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从来都不是来自“我为别人做了什么”的想法,也不是因为“我牺牲了什么”,不是来自“我为别人付出了什么”。不是,完全不是。让我们内心喜悦、幸福并持久满足的是,我没有做违背自己天性的事,我没有虐待自己,我没有在不想帮助任何人的时候去帮助别人,我没有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我们当然都体会过为别人做事的那种快乐,那种感动,为自己感到骄傲和满足。当你觉得你奉献了什么,当你觉得你在默默地为别人发一点光,散一点热的时候,当你发现了自我的意义,你觉得自己变得重要,你被某种东西确定了,因此,你会感到快乐。但是,如果你认真观察,那种快乐里有某种不安的东西,它会有所要求,它会转变,它会把你带向幻境。那里面并没有真实而持久的幸福。除了深藏的我执和自我意识的满足,它没有真实的快乐。相反,在不知不觉中,那种付出和奉献会给你带来傲慢、不满和怨恨,除非你完全没有了奉献和付出的想法。你总会对你帮助过的人有所期待和要求,无论你怎样骗自己说你是心甘情愿为他们做的。牺牲或是奉献一词,它们来自自我,而不是善或真实。真正的善没有牺牲,或者说真正的牺牲没有牺牲的特性。当牺牲的观念被人创造出来时,那后面一定有一个自我,有一种要求希望被确认、被看到、被突出,那是一种需要被补偿的东西。所以,很多人牺牲过后,他们并不能真正快乐,除非你不停地满足它的存在感,不停地赞叹和认可它。在那自我满足消失的时候,牺牲最终迎来的是后悔和抱怨。除非那种牺牲,已经超越了人类的牺牲观念,已经没有了牺牲的意识,它变成了完全意义上的“牺牲”和“奉献”。阳光照耀大地,并没有牺牲什么。阳光发热,万物接受到阳光的热量,这里没有任何行善和奉献的意思。那是阳光的特质,是它自身最自然的活动。佛陀来到世间示现他的智慧,他没有丝毫慈悲助人的观念。佛说,若谓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度众生,如来即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说:若谓如来有法可说,是为谤佛。牺牲、度人或是付出来自有所得的人类。人因为需要价值和被认可,所以创造了牺牲的概念。除非你能纯粹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而没有任何期待,包括最隐蔽的精神需要和自我肯定,否则,不要去助人,不要为别人做什么,你不会快乐。你不仅不会快乐,你还会给自己埋下怨恨的种子,你会一直巧妙地想要回自己曾经付出的东西,即使大多数时候那付出已经被包装了仁慈的外衣。不管你为谁做了什么,你没有为任何人做任何事,你是为自己做的。甚至,你也不是为自己做的,只是那样做了而已。甚至连那样做了都没有,你什么都没做。你觉得你做了什么,那是人类最大最深的幻觉。从那根本处醒来,你会进入真相的世界。你不可能行善,除非你觉悟到真正的善。真正的善没有自我和心意识在行事。当你发现善,你才可能行善,而那跟付出、奉献和牺牲毫无关系。你只是做了你愿意做的,你不可能有苦,有抱怨。那时,你收获的是喜悦和真正的满足。

    2020-03-11

  • 伤害来自于你,而非无常

    伤害来自于你,而非无常伤害我们的不是无常,而是你对无常的抗拒。让我们痛苦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不接受发生的事。无常是最正常的事。不正常的是我们用自己的意识控制无常。发生的一切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只接受一半的现实:我们希望的、喜欢的事情,而拒绝另一半:我们不希望、我们讨厌的事。是我们的贪婪和分别让我们受尽痛苦,而不是发生了什么让我们痛苦。没有人能伤害我们,除非我们在那些行为中只看到伤害,并执着那伤害。除非我们和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一样充满敌意。或许有人确实侵犯过我们,侵犯可能并没有留在侵犯者的头脑中,而我们却对那侵犯耿耿于怀。如果我们能够向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敞开怀抱,没有什么能伤害我们。伤害来自对立,来自恐惧,来自封闭。伤害来自自我,来自紧张,来自攻击。伤害来自预设,来自投射,来自界限。当我们被一个人无由地侵犯了,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无辜的,自己不该被伤害。那怎么可能?如果你不攻击对方,他怎么会攻击你?就算你好端端地走在路上,一个小偷抢劫了你,你仍可以选择愤怒,或者是祝福。你当然可以反抗,你也可以选择接受并理解有人伤害你。你只是尝试了反抗,你失败了,然后你被抢劫了。但是你从来没尝试过放弃反抗,你无法想象顺从他会是怎样。你认为,顺从小偷是一种恶,所以,你甚至连想都没想过要顺从一个歹徒。当一个人刚要接近你的瞬间,当他还没接近你并攻击你时,你已经在攻击他了。用你的潜意识,用你的观念,用你的自我保护本能:对方是邪恶的。你不停地、疯狂地反抗着,你被伤害了。事实是,你被自己的预设,被自己抗拒的执念伤害了。没有人能伤害你,除非你在向对方不停地投射和暗示,你要伤害我,你要伤害我。一个女人被一个男人强暴了。事实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事实是相反,一个女人同时,甚至先于那个男人在强暴他,用她的敌意和紧张。没有人能强暴风,强暴水,强暴空气;没有人能强暴一个柔弱的人。被强暴者一定是一个刚强的、和强暴者一样充满暴力的人。只不过他的暴力和攻击是先发的,是无形的,是潜藏的。如果你一开始就对一切人友好,你内心中并没有攻击、邪恶的观念,你对所有人都像对你父母,对你女儿一样,没有人会伤害你。伤害你的人一定是你正在伤害的人,对方用棍子或匕首,而你用念头和态度,用讨厌和憎恶。没有人能伤害一个对他完全束手就擒的人。没有人会伤害一个对他完全没有距离、没有厌恶、全然友好的人。即使对方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如果你能瞬间并彻底地放弃自我,放弃反抗,对方会和你同步放弃。他会惊讶于你的顺从。在你的柔弱和顺从里,他会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当你没有了力量,对方也完全地丧失了力量。你们是同步的、一体的。当你抗拒什么,你在留住什么。当你担心什么,你在召唤什么。当你恐惧什么,你在创造什么。接受,你将避开所有的痛苦。你什么时候接受,你什么时候愈合。这是一个秘密,然而,这也是一个如此清晰、如此简单的真相。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比接受更能进入实相。这个世界没有比接受无常更有智慧的。当你接受无常,无常在你里面消失了,它把你带入一体和永恒。

    2020-03-11

  • 关于你的故事

    关于你的故事一只青蛙一直在水塘里生活的很好。有一天,来了一只水鸟,水鸟说,如果你会飞,你将捕到更多的虫子,看到更多的事物,享受更美的生活。青蛙相信了飞鸟的话,从早到晚练习飞翔。过了很久,青蛙摔得遍体鳞伤,也无法学会飞翔。终于有一天,青蛙明白了,我不必学会飞翔、捉更多的虫子、看更多的景色,就能过快乐的生活。只要我不难过就好了,只要我身体不痛苦就好了,只要我安心过原来的生活就好了。青蛙放弃了想飞的愿望,继续过他原来的生活。一个孩子一直住在一个偏僻村庄一间很小的石头垒的房子里。有一天,他的亲戚带他去了一趟城里,他住进了亲戚的家里。过了几天,他被亲戚送回家。他觉得城里的房子又大走舒适。他很想一直住在亲戚家的大房子里。从那天晚上开始,他失眠了。每天上课也心不在焉,作业也完不成。他整天幻想着自己怎样才能住进大房子里。过了好几天,他实在想不到任何办法住进大房子,他不再想那件事了。他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活,上学、下学、写作业、吃饭、睡觉。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处境都本没有问题,都是最好的。但是,因为比较,因为妄想,因为欲望,我们想改变,想要更好的,我们开始拒绝并讨厌自己眼前的处境。我们的内心开始了挣扎,我们进入了幻境中。改变处境难道有错吗?不,没有错。改变处境需要因缘,需要条件,需要时间。一只青蛙想飞起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青蛙能飞起来,他依然不会满意。让他最终快乐并满足的不是他是否能飞起来,或者他住在哪里。让他安心并永远快乐的是满足于现状,是他的知足。住大房子真的能让一个孩子或任何人永远快乐吗?不,或许能让他快乐一天、一个月、一年,但是他随时会因其他事的发生而忘记了他住大房子的快乐。或者说,当发生了另外一些事,就算他想起了住大房子的事实,他一样还是不开心。让他永远开心的不是他获得了什么东西,而是他内心是否清楚,他什么都不拥有。是他是否明白,他可以暂时使用任何东西,但任何东西都不属于他,包括他的生命。让他永远安心和快乐的是,他随时能放下一切他正使用的东西,包括他的生命。除非一个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安心和快乐,他可以随缘、顺势、任意改变自己的现状和生活。否则,就是他上天入地,将所有的地方都住个遍,把所有的生活都过一遍,他还是不幸福,不安心。你今天快乐吗?你现在快乐吗?你的快乐是建立在一双神奇的翅膀上(你可以乘着你幻想的翅膀到任何地方),还是你拥有一间足够大的可以获得一切的房子(你可以在那房子里拥有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如果你需要一双万能的翅膀才能快乐,你是那只愚蠢的摔的遍体鳞伤的青蛙。如果你需要一间百宝箱一样的房子才能快乐,你是那个乡下想入非非的孩子。你此时此刻快乐吗?如果你此时此刻不快乐,你一定要么是那只青蛙,要么是那个孩子。放下你想飞或是住进大房子的愿望,你立刻恢复正常,你立刻从自己的幻想中解脱。如果你此时此刻很快乐,仔细检查一下,你的快乐是因为暂时住进了大房子,还是梦想着自己能拥有更好的生活,如果因为这而快乐,你迟早变成青蛙和那个孩子。别以为青蛙和那个孩子是别人,那是你。那是你的故事,是每个人的故事。除非你从你的幻梦中醒来。

    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