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件事都很重要

    每件事都很重要如果你不能在走路时安心,你无法在其他的事上安心。我们总是把事情分为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在重要的事上,我们可能很认真,很专注,而在不重要的事上很匆忙,很烦躁。重要或不重要,那是人的功利思想在作祟,那是人的有所得心在指使。一个道人没有绝对重要的事。他在一切事上专注、安心、从容。他做事时的专注不是因为执着,而是因为觉知、放松和享受。他不想活在功利中,不想活在头脑里,不想活在妄想中。一个道人活在每一件事正发生的过程里,他享受那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当下。如果他要做午饭,他不会因为做饭而在去上超市的路上变得急匆匆的,他也没想着超市里会不会有他要买的菜。他安心地走路,当太阳透过树荫照到他身上时,他享受着暖暖的阳光。在超市里,他认真地选择要买的菜和需要的其他东西。当他走出超市,他安心地回家。他甚至都没忘记抬头看看蔚蓝的天空,或是停在一株刚开的花前嗅嗅花香。当他回到自己的小区里,他专注地走在楼梯上。回到家,他开始洗菜,准备烧菜。他洗菜的时候,他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或许能超过一个获得世界冠军的人的快乐。他享受于烧菜的每一个瞬间。当然,当他开始用餐的时候,他自然不会忘记品尝每道菜的滋味。他没有因为吃过饭看到洗水池中的碗筷而烦躁。他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开始洗碗。对他来说,洗碗和上街买菜、在超市中选择菜,路上看花,回家烧菜,餐桌上用餐一样快乐,一样安心。他不会把吃饭当成最重要的事,而把买菜、做饭或洗碗当成一件麻烦事而不愿意去做。一个道人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一个道人在每件事中都很安心,都专注而快乐。他能这样做,是因为在他心里没有最重要的事,只有他选择了要做的事;没有急于求成的事,只有正在做的事。他的生活里没有功利和目的。他没有一定要做成什么的欲望。他不再活于结果中。他不再活于期待中。他不再活于分别与得失中。他享受做每件事本身带给他的乐趣。他去火车站乘车,他等车的时候,丝毫不会焦急。对他来说,等车和乘车没什么两样。即使错过了那趟车,他依然不会慌张。他坐火车不是去做一件必须要做的事,他只是去旅游,去外出。他甚至连具体在哪一站下车,还没有决定。他可以随时取消行程。他不会用一个命令或计划强迫自己一定要做什么。他随时都活在无功用中。他可能想去看电影,定了票,电影快开始的时候,他忽然想去公园走走,去吹吹风。他没有进电影院,而是去了公园。他没有因为浪费了一张电影票而有丝毫的后悔。对他来说,不是一定要去看电影,才有价值。他不是为了任何价值才去做事,他只是做他那个特定的时间喜欢做的事。他不是因为有价值才去选择。当他选择了什么,那才有价值。他不是因为什么重要才去做,而是因为做了什么才重要。当一个人不再为功用、价值和目的而生活,他的生活中不再有重要的事。没有了重要的事,他才能够活在当下。他才能安心地做每一件事,享受于每一件事。那时,每一件事对他来说,都很神圣,都很重要。

    2020-03-06

  • 最安全的地方

    最安全的地方    你有一个最安全的地方,那里是无为处。    如果你痛苦或不安了,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静静地呆着就好。如果你还是不安,那是你安静的时间不够,继续安静地呆着,什么都不要做。只要你能保持足够长时间的安静,你一定会好起来。    就像你在一片荒原中赶夜路,你迷了路。如果你一直坚持要走出荒原,你可能整晚都会非常恐惧与不安,依然走不出荒原。但是,如果你放弃行走,安静地停下来休息,等到天明,找到方向,然后你会很安定地走出荒原。并不是任何危险的外境消耗我们,而是我们自心的挣扎、坚持和恐惧在消耗我们。没有什么能伤害到我们,除非我们不能安静下来。安静能解决一切问题,停下来能让你看清任何问题都不存在。    你有一个最安全的地方,那就是心休止处。    无论你遇到什么,你都可以通过停下来,安静地呆着,什么都不做来解决。回到休息中,回到止息中,回到一物不为中,你立刻安宁,立刻无苦。    莫挣扎、莫抵抗、莫对治。境界会自己消失。如果你挣扎,你在创造险境。    险境从来都是自心创造,没有任何外境是危险的。    要想回到最安全处,先要觉悟那里,找到那里,甘于那里。那里并不是一个方位和住所,那里是实相所在,是心不起处,是妄念不生处,是不用心力处,是无对抗处,是放松处,是不紧张处,是不捡择处。那里本不可住,不可停留,它是一个隐喻,是头脑熄灭,意识无作,心性觉悟的地方。    你有一个最安全的地方,那里是无我处。    无论你因为任何事而烦恼,你忘了一个事实:并没有自己。回到无我处,你立刻清净。    你有一个安乐窝,你有一个劫火烧不到的地方,你有一个清凉处。    那里是意识不确信什么的地方。    那里是最低处。傲慢者在那里没有任何位置。    那里是无诤处。所有的诤论在那里消失。那里虽然有鸟鸣,有各种声音,但是没有争吵声,没有人我声,没有胜负声。    那里是独处处。那里没有两个人、两个心、两件事、两个思想。那里只有心,只有它自己。它自己不需要认识自己,它只是自在。    那里是寂静处。那里不论有没有声音,那声音里没有意见、知解、观念和强迫。    那里是无所有处。那里虽然开满鲜花,有山林河泽,有鱼虫鸟蝶,有人声鼎沸,但是那里没有是非成败,没有毁誉爱憎。    那里是无依处。那里茕茕孑立,无所依凭,如行空中。    那里是无求处。那里空如海市蜃楼,一切寻觅在那里自动终结。    那里是空处。一切在那里都融化、消失、没有力量。那里是一切的泯灭处。    那里是诸佛住处,是苦灭处。    那里没有事情发生,那里是无生处。那里没有事物消失,那里是常寂灭处。    一旦你觉得你得到或失去了什么,你离开了那里。那里不增不减。    那里是你唯一的皈依处。    那里不需要你做任何事。那里是无相、无作、无愿三解脱处。觉悟那里,练习在那里生活、休息,在那里自在安稳。    佛陀把回到那里的力量叫做奢摩他,又叫做止。当你安静止息下来,你可以看清一切都不真实,从而不再执着一切,实现真正的解脱,佛陀称此观察的智慧为毗婆舍那。回到最安心的地方,你需要掌握止与观的能力。掌握了止观,你能永远活在最安全的地方。

    2020-03-06

  • 人们问我

    人们问我人们问我,你为什么从来不难过?我说,因为我不再寻找快乐。 人们问我,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安静?我说,因为我在热闹中什么也没找到。那你在寂静中又找到了什么?我不再寻找什么才获得了寂静。 人们问我,你难道不寂寞吗?我说,我喜欢寂寞,那有什么不好?你不觉得无聊吗?我宁愿无聊,也不愿烦恼。无聊难道不会让你烦恼吗?无聊只会让我安静。没有一颗心会喜欢烦恼,而不喜欢安静,除非他疯狂的想得到什么。 人们问我,你喜欢独处,还是喜欢有人陪伴。我说,不管独处,还是有人陪伴,我都安心,我都自在。我看中的不是外在的一个人自己生活,还是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我看中的是内在的安心和满足。你难道不孤独吗?孤独来自寻找。当你不再寻找,你变得丰盈,变得圆满。你什么都不再需要时,孤独消失了,自我消失了。 人们问我,你的生活如此单调,你不觉得那没有意义吗?单调属于别人,我享受于我的简单和无事。意义与我无关,我活于活着本身。当我不得不活着的时候,我好好地活着。当我要离开的时候,我不会有丝毫地抗拒。你真的什么都不想做吗?我做容易做的事,我做简单的、不费力的事,我做我能做的事。当我做什么而感到困难重重,感到压力和痛苦的时候,我会停止、休息。如果一件事带给我不安,不管那是什么,我会立刻结束。对我来说,没有一定要做的事,没有必须要怎么样。我不预设我的生活,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零。我的生活可以一成不变,也可以随时改变。就像天气,可能一个星期都是晴天,也有可能一个月都在下雨。天要怎么样,谁能阻挡?我的心想做什么或不想做什么,我怎么能干涉?我只是心的客人,我这个客人无权过问主人的想法。主人想带我去哪个房间,想让我看到什么,我顺从,我听从他的安排。我只是心的客人。而大多数人却把自己当成了主人,在主人那里到处指手画脚,在生命里胡乱安排。人们只是生活的客人,生命的仆人,心的使者。如果你不清楚这一点,而想做主人,想主宰、控制、把握一切,你会活得很痛苦。你会被生活驱逐。 人们问我,你真的一点也不需要快乐和幸福吗?我说,没有忧虑、烦恼、挂碍,就是我的快乐;没有压力、恐惧、期待,就是我的幸福。就没有什么能打击到你吗?当你不再执迷于活着,不再深陷于自我,谁能打击得到你?如果你将自己最在乎的都能放弃,什么能伤害到你? 你真的能做到像空气一样吗?不管我做得到还是做不到,我本来就是空气。我由地空、水空、火空、风空四空组成,我由妄想、思想、念想、幻想四想构成。我从来都是不真实的。不管我是否愿意像空一样活着,我都无法改变我是空的本质。不管我是否能像空一样活着,我都只能那样活着。如果我接受这一本质,我就不会有任何痛苦。如果我不接受,我就会痛苦、烦恼、难过。 人们问我,你为什么活着?我说,我为什么一定要有个理由才活着呢?天为什么会下雨?云为什么飘在空中?水为什么流向低处?老人为什么会长皱纹?女人为什么会生孩子?为什么是你们编织的故事。而我只是呼吸、说话、吃饭、走路、睡觉、笑,有时也会突然间叫一声,像鸟一样,像任何声音一样,没有任何原因。我活在没有特定的原因里。如果有必要,我可以任意改变我的生活。如果我喜欢,我可以做任何事。

    2020-03-06

  • 相信与不信

    相信与不信相信的力量能造天堂,能建地狱。当我们相信我们出了问题,我们就会出问题。当我们相信没有问题,我们不会出问题。当我们信任佛陀时,我们感觉自己有了力量。那力量不是佛陀加持我们的,是我们的信心加持自己。当我们相信我们造了很深的业,我们堕进了地狱。当我们相信烦恼时,我们很痛苦。不是事物让我们烦恼,是我们的相信让我们烦恼和痛苦的。你可以靠信任你的上师来获得力量,但是,力量不是来自你的上师,而是你自己。你可以靠相信任何事物来获得信心,但是不是事物给的你信心,是你自己。当你明白这一点,你不必求于上师加持,你不再依赖于上师,你不再依赖于相信什么,你知道一切来自于你自己。你相信什么,便获得什么。如果你相信了疾病和烦恼,疾病并不是来自身体和外境,而是来自你的相信。没有什么能影响你,除非你深信于它。一开始,你还用相信正面的力量来使自己变得更好。当你觉悟,没有什么正面的和好的事情,你连正面的都不再相信。你不再求于好,也不再恐惧于不好。你不再坚信什么。虽然你不再坚信什么,不意味着你对一切都拒绝和抵抗。不相信代表着不痴迷,不坚持,不被你信的东西所缚。不相信不是否定和抗拒,而是不执迷于一端。当你不再相信某一个观念、某一件事,你开始接受。你会接受一切的发生。你会接受一切观念。但是,你并不执迷其中任何之一。你不被某个观念捆绑。你不被任何的力量困住。你变成了空无。你成了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你成了一个不信的人。你成了一个空壳。你甚至可以“任人摆布”。但是,你并没有被操控、被摆布的心。你不会不自由。你享受于那种撤销自我的、无我的柔软。你享受于那什么都不信的全然。 

    2020-03-02

  • 做一个自救者

    做一个自救者    经常有人通过微信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我一般都是不予回复。    大家可能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学山师父从来不回答我的问题?甚至有的人会觉得我不尊重大家。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对任何和我们打招呼及问问题的人置之不理,那确实不太礼貌,而我们也很难让自己置身于一种“无礼”的状态,所以,我们一定会对那些问候或多或少地给予答复。    我们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所以,自然而然地拒绝回复他人对任何一个人都变得困难。尤其当有人主动向我们求助时,我们受的传统教育不允许使我们冷漠自私。不论我们是否有能力帮到对方,潜意识里,我们都觉得应该为对方做些什么。所以,我们会给对方各种各样的回复。那回复里或者是安慰,或者是搪塞,或者是谎言,或者是借口。    我们唯一做不到的是完全地置之不顾。    不要以为你回复了对方对双方是有好处的。不,你助长了对方的依赖心理,同时也熏染了自己被境界所转的习惯。    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想,我们的回复对对方真的有意义吗?我们真的能帮到对方吗?不能。只不过,我们不想让自己置身于“无礼”的尴尬中。我们更愿意活在轮回和假象里。    不回复对方真的无礼和尴尬吗?不,一旦你看到了对方问题的实质:软弱、抓取和依赖,不回复对方,那才是对对方真正的尊重和讲礼。    有的人可能会反问,回复我一下真的那么难吗?    我也会反问你,你不问我问题真的那么难吗?    真的很难。是的,因为你依赖惯了,所以不向别人求救真的很难。       而我不回复你的问题,真的很容易。因为我不回复任何人的问题也习惯了。我习惯于自救,我习惯于将你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扔回给你,我习惯于不干涉你的痛苦。    当你真正安静下来,你会发现,你平时的很多问题是不需要答案的。只是在那一瞬间,你依赖外境来安心的习惯又升起,而你没有察觉。你虽然不察觉,不代表我也会不察觉而被你的问题和求救欺骗。    我不回复你,就是让你看到没有人可以帮你,除了你自己。就是让你看到,你的疑惑和问题自己会消失,当你不去对治它时,同时也没有人帮你对治它时。    有很多同修都问过我修行上的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怎么解除烦恼和压力,如何面对家人等。我没有回复。过了一天或两天,甚至半天,他们又发来消息说,打搅师父了,昨天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或者自动消失了。    是的,只要你再多忍一会儿,那个问题就没了。只要你冷静地向自己的内心去观察,只要你给予自己足够多的时间,没有任何问题需要解决。当你理智地面对你的问题,你自己也能把它想通,你根本不用问任何人问题,你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你不再执着的时候。善知识的作用不是一味地给学人解答问题。在关键的时候,将问题交给学人,将困境重置于对方面前,让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和困境,训练他们自己解决人生的重大问题,那是一种更好的帮助:帮助对方自助。    你还在习惯性地向任何人问问题吗?    你还习惯于向别人求助吗?    你还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依赖任何人吗?    如果你一直活在依赖中,你会永远有问题,永远不能独立,不能自在。    可能你会感激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但是,在我看来,我更感激那些将我置于绝境,对我撒手不管的人。是他们促成了我的独立和自救。    毕竟,我们不可能永远依赖别人。自助和独立是每一个生命获得自由的必修课。

    2020-03-02

  • 天空之心

    天空之心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独特的。    一切都是那么平常。    即使是一群狮子在猎杀一头大象,那里都没有丝毫血腥。    血腥是人类编造的故事,那不是事实。    就算是人住到了树上,那里没有一点点奇怪。    奇怪的是人不能接纳现实。    哪怕是发生海啸、地震,星球的坍塌、陨灭,和树叶落在地上没什么两样。    在一切的发生那里除了寂静,什么都没有。一旦有什么,那是人编造上去的。就算是“寂静”,仍是人的编造。    哪怕是正发生着偷盗、欺诈、十恶不赦的事,在真实那里,全是无辜,全是平常。    世间的一切都散发着光芒,如果你是一团光。    在光里不会有黑暗。    在真正的光里,“光”都消失了。    一切都在涅槃中,如果你用寂灭的法眼去看。    涅槃中一切皆无。    连涅槃,也是人的发明。    就算劫火来临,那里没有任何碰撞,没有任何毁伤和可怕。    碰撞和毁伤是人的创造,它们来自虚妄的心识,来自自我的标记,来自攫取和获得。    一切是非善恶是人类的杜撰,在真实中都无此事。    真实是,一切现象都是平常的。    平常意味着语言、思维、描绘的消失,一切标记的消失。    真实是没有标记的。    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现象,改变平常。    现象即是实相。    发生即是无生。    所有的不平常是人创造的。    若分别外境,即是分别自心。分别自心,执着于分别,我即有,三途即生,罪恶即起。    现象不会出现任何差错和问题,现象之中没有矛盾,没有罪。    差错、矛盾、罪来自人的意识。    现象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若人不分别,是名出尘人。    人因为这种种分别而创造了各种意义和痛苦,并在这意义和痛苦的漩涡中沉沦。    人不接受平常,不接受现实,不接受现象,不接受无常,所以创造了独特,创造了美和丑,创造了种种不幸。    人们活在自己创造的无明和颠倒里,自我迷醉,自欺欺人,自我伤害,然后用种种谎言和意义为自己疗伤。    人从来也不会受伤。    也没有治愈。    治愈是疾病的折射。    若说我被什么治愈了,我活在幻觉中。真实中无我无病无伤,亦无治愈。人能接受现象,接受发生,山河发光,大地一时起舞。    以平常眼看世间现象,世间即是佛国。以平常心处世间事,人心即是佛心。以天空之心接受它发生的一切,一切都如此平常。    以天空之眼看一切,一切都未曾发生。

    2020-03-02

  • 迷既不可得,求悟若何

    迷即不可得,求悟若何?    师父好,您一直在说,禅宗不讲修证,不需要修行,什么都不用做,但悟无法可得,大休歇去,即得解脱。只要能歇下妄心,安静地呆着,不求一法,不证一法,不用思维分别,亦不用丝毫体会,舍一切功用,更不需渐修渐悟,即得圆满,亲证本来。您的这种见地,有没有经典的证明?佛经有没有这方面直接的开示?     答:《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又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云:实无少法可得,名阿耨菩提。   《法华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又云:唯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除佛方便说。   《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又云: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又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维摩诘经》云:若有得有证,于佛法中为增上慢者。    又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又云: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又云: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又云: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弥勒亦如也。夫如者,不二不异。    《大般涅槃经》云: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    又云: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    又云: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无明),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    问:修此法门是不是需要很大的根基,初学很难契入吧?    答:《楞严经》云:初心不能入,如何获圆通?故知,实相者,初心悟入,即获本来。道须顿悟,不可渐达。迷时有一切法,种种见解、修道、分别,悟时法尚不立,何来修法?妄既无存,不劳证真。古人云:若得见性,一悟即至佛地。    问:如何见性?    答:性自是性,不须更见。如手是手,不须更捉于手。    问:如何是悟?    答:将迷来,吾示汝悟。    问:觅迷不可得。    答:迷即不可得,求悟为何?

    2020-03-02

  • 求道者的工作

    求道者的工作追求真理的人没有工作,他不需要任何的工作。    追求真理的人并不修行和弘法当成他的事业。真理在他那里自然的展现,他不会把修行和宣扬真理当做一场斗争。    一个修行人在求道的过程中与任何外部的力量起了冲突,他走错了方向。一旦他执着要战胜什么,他离开了他的道追求真理只是降伏自我的一个过程,它不需要你跟任何外境对抗,相反,它会让你和一切外境和谐,泯除对立。    如果你在修行过程中不停地与世间观念做斗争,想改变世界或他人的想法,你进入了宗教狂热主义。真理的探寻者只是自心旧有观念的革命者,是自我的觉醒者,是不坏世间法的人。    他不仅不坏世间法,他立身于世间,圆融于世界,慈悲于世间,超脱于世间。    他就像云笼罩着群山,不离开群山,又不被群山锁住。    追求真理的人不与任何人、任何观念、任何宗教诤论,他在他们面前消失。    追求真理的人他唯一的特点是消弱自我,不再突出个人,和光同尘,不与物违。    如果一个修道者一直宣扬他的道义,到处对人灌输他的思想,企图对他人施加影响,那不是一个真正的修道者。一个修道者从始至终都不关注改变他人,他的心中没有助人的观念和改变他人的想法。    他虽然没有助人的观念,并不意味着他不能助人。正是因为他没有助人的执着,他无意中实现了助人。    他同样也没有为世界奉献什么的心,他却无心地奉献了自己的安静和稳妥。    他无心取悦任何人,但是,无数人被他取悦。    他并不想装点这个世界,他却成了一只山谷里的百合,一朵不染世间的莲花。    在一个真正的道人那里永远没有强烈的执着,对任何事、任何人都不会有激烈的情绪。在他那里没有狂热,没有兴奋和激动,没有欣喜和悲伤,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温和。    他深知众生自性自度,随缘而度。他所能做的是,抽掉自己的所有努力,从而获得无上的安心。如果有人觉得那很好,向他学习,他无为地完成了他的工作。    他就像四月的和风,就像春天菜地上钻出的嫩草,就像地上的尘土。    他和一切再平常不过的事物相似。    在他那里,没有什么是重要的。穿衣吃饭可以像举行盛典一样进行,而生老病死对他又像睁眼闭眼一样简单。    他对一切没有防护,全部敞开。他欢迎那该来的一切到来。    这就是他的工作,毫无目的地活着。就像河流完成它的蜿蜒,花儿完成它的开放,雨滴落在地上,阳光照进屋子里,风吹过院子。

    2020-03-02

  • 百无一用是禅师

    百无一用是禅师禅师是对世界没有价值的人。一个禅师对世界不做任何贡献。   如果说禅师对这个世界有那么一点点意义和贡献,那就是他的安静和无为。   然而,这安静和无为对这个世界是无意义的。这个世界并不需要安静和无为。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声音、观念和有为。在禅师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佛陀还需要度化众生,讲经说法,禅师连这些也都省略了。   他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全部存在感。他不需要以任何价值或意义来获得存在感,他深知自己是不真实的。   禅师就像空气,就像植物,就像废物一样活着。   这听起来有点极端,但是他确实是如此毫无压力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禅师之所以可以这样轻松地活着,是因为他需要的少,获取的少,依赖的少。他不再要求自己成立什么,他不需要建立任何事物,尤其是任何观点。他从根部撤掉了自我。   当他的生活只剩下活着,他甚至连活着都不再执着,他就可以随性而活。他不需要再对这个世界负责。没有什么可以强迫他一定要做什么。他变成了一个完全无用的人。   他成了一个“废人”。   他像一个“寄生虫”。   他毫无作用,毫无意义。   他虽然如此,却一点也不苦恼。相反,他以此为安乐。   风甚至还能影响农作物,还能发电,还能供人欣赏,一个禅师比风还要更加无用。   百无一用是禅师。   禅师也会写诗,也会唱歌,甚至会手舞足蹈,但那是从心中自然流露的音符,没有规矩,没有法则,那里没有任何意图和祈求。他不期望得到认同和赞赏。   有人听到了他的歌,喜欢或是讨厌,传诵或是指责,他不在乎。他只管他自己唱歌和写诗时的快乐。   禅师活在无用的世界,活在什么都不会的世界,活在无技巧,无功利,无作为的世界,他享受于他的“颓废”和无用。   五祖弘忍会下有五百僧众,他们一个个都会佛法,只有卢行者不会佛法。卢行者除了砍柴和舂米,连字都不识,他什么都不会。卢行者是禅师。   一个修道者可能还会存有学法、修行、得道的心,在禅师那里,这些全部消失。   禅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隐居者和失败者。   他的隐居并不是形式上、身体上、居住上的,而是他的心识、思想、知见全部失踪,他不再参与三界的意见。   一个禅师一定是于三界不现心意识的人。   一个禅师先是藏身处无踪迹,后是无踪迹处不藏身。   一个禅师的心,天地难测,鬼神不知。   禅师不与人争,不与物争,他退居一切之后,居于一切之下。   他甘于失败,甘于一事无成。  禅师跟男女僧俗老少无关。谁都可以是禅师,只要他对这个世界不再有任何所求。当他不再想成为什么,他成了一个禅师。   一个禅师是真正没有身份,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他不需要一种存在的意义来支持他活着。他只是纯粹的不加修饰的活着。  每个人天生都是禅师,只要他停止要求,撤销有为,不求意义。  还有比做一个禅师更美的吗?还有比成为一个禅师更简单的吗?不需要雕琢和打造,不用费一点点心思。自然天成,不劳一功,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云一样自由,像水一样自在。

    2020-03-02

  • 拥抱的魔力

    拥抱的魔力    没有什么是一个拥抱不能解决的。    如果你和朋友争吵起来,你不想双方都痛苦的话,一个主动的拥抱会立刻终止你们的争吵。    谁能拒绝一个真诚而善意的拥抱?不要小瞧这个动作,这是觉悟的动作,是无我者的动作,是最神奇的动作。    谁能在互相各执己见、执着自我、激烈冲突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的执着,放下自我,向对方示好?一个觉悟者。有谁能阻挡一个觉悟的动作对心灵的冲击?没有人。    我们内心深处都渴望那样一个拥抱,渴望那样一份友好。但是,它被自我阻拦。我们不愿意放下自我。放下自我很难,我们选择坚持自己正确,而期望对方认错。    你和你的同事因为工作方式上的分歧发生了口角,如果你不想两个人都陷入恶劣的情绪,一个主动的拥抱或道歉,会让你们的关系保持完好。    谁能在对方向你敞开怀抱的时候,还喋喋不休,不肯原谅?谁能不被你的这一举动所感化?除非他想一直痛苦并怨恨下去。    自我不肯低头,不肯敞开怀抱。但是,智慧能做到,无我能做到。我们的本性都需要这样一个台阶,一个拥抱,而让自己重回到宁静中。    你和妻子因为某件事而冷战,如果你想让双方都不自在,就保持你的矜持和强势。如果你想让自己和对方都开心,一个看似示弱的拥抱可以立刻化解你们的矛盾,一句“是我不好”,可以停止一次可怕的战争。    人们之间的隔阂就是在每一次争胜中越结越深。没有人愿意认错、道歉、退一步。没有人愿意理解对方。你我都不想做示弱者。示弱对自我是一种耻辱,是无价值的。而真性需要那样一次低头和示弱。真性无我,所以当它低头示弱的时候,它很舒服,很快乐。自我则不同,它要强调自己,确定自己。    示弱和低头并不是向对方乞求原谅,而是觉悟到并不存在两个真实的个体。主动的拥抱并不是卑躬屈膝,而是理解双方本来可以活在和谐中。    一个拥抱,那是觉者的武器,是神奇的觉醒,是无我者的神通。    没有什么是一个拥抱不能解决的。一个主动的拥抱里拥有着强大的智慧和觉性。一个主动的拥抱可以停止一切痛苦。一个主动的拥抱可以让你发现,原来,你拥抱的是你自己。

    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