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心

    安心顶礼师父,经常看到善知识开示“安心”、“安住”便是究竟,弟子不明,到底如何是安心?心安住在哪里才能安住?怎样才能安心?答:安心者,非有能所。无安心处,是名安心。无心可安,是名安心。心非实有,亦非断灭,了心无心,是名安心。安心者,不着文字,不执法相,但心行默契,一切不住,假名安心。“安心”者,自行圣智境界,非言语思维分别所能了知。“安心”者,觅心了不可得,是名安心。心无所住,是名安心。不灭六根,不厌六尘,亦不依六尘,于中无染,即得安心。不灭凡情,唯教息意,心自得安。于三界不现身意,即得安心。若欲安心,先须识心。心若不悟,能安心者,无有是处。心如虚空,无我无法,能所俱寂,非取非舍。通达此者,不须安心,心自安矣。若不达此理,不识本心,欲强安心者,是增虚妄,头上安头,不得安心。故知安心者,非有心能安可安,究竟无心处,是名安心。无所住而不断灭此心,是名安心。住无住处,亦不着无住处,是名安心,亦名安住。若起心觅安心处,求解脱处,想涅槃处,是名不安,非是安心。若谓心有所住,乃至寂静涅槃,皆非安心,是名虚妄,又名昏沉。经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又云:无所住处,是诸佛住。诸佛住者,实无方所,亦无心可住。无心者,诸佛异名。无心即是本性,非离无心外别有本性。故虽言无心,非是意想断灭之无心。诸修行人皆欲安心,然心有所依,依于十八界,依于三界,依于人我,依于能所,依于寂静,故心不得安。若欲安心,心无所依,自得安也。无有少法可依可安乐住,是名安心。实无有心可安也。若有少法可依、可执、可凭,皆是众生妄想无明,是名虚妄,非得安心。

    2020-09-23

  • 太美了,骗了多少人

    太美了!骗了多少人!如果你还活在感官的快乐里,那离道还尚远!见到什么或听到什么,你总是惊叫:太美了!你还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古人云: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能见如来者,是真美!如来者,非色非非色,非音非非音。不可以眼见,亦不离眼见。但见平凡,山是山,水是水,不假思索,非有动荡,是见美也。而你我嘴中所言美者,不过骗取心识之六贼而已。太美了,骗了太多的人。人们为一念太美了,甘愿多劫轮回生死。人们被一间太美的房子,一个太美的人,一段太美的经历,甘愿付出一生辛苦,甚至轮回其中,不愿出离。太美了,那是世间艺术家的座右铭。太美了,那是妄心的食物,是生灭世界里的花朵。你眼中的太美,一定是瑰丽、绚烂、刺激的,一定冲击着你的心识。如果你对着一株墙角的小草说:太美了!那一定是发自内心无声的赞叹,那是真的美。如果你的呼声来自静默和智慧,那才是美。如果你在风吹过面颊的时候说:太美了!那一定是洗尽铅华后内心的满足。那美一定来自你对平常和简单的领悟。如果你喝一杯白水也能像喝一杯浓茶那样惊叹:太美了。那美一定不是出自你的感官,而是出自觉性。真正的美,那是识到智的转变。太美了,那一定是从根尘里觉醒。太美了,那一定是觉悟到诸法寂静。太美了,必是无所得。若有所得,有所感,必是赚你心神。能给你美者,亦能给你忧愁、厌恶。能让你美者,定会把丑留给你。让你痴迷的美,还会加倍让你受苦。让你惊叫的美一定是刹那间便消失。真正的美会驻足在你的内心,那只是一份安宁和无依。让你攀附和趋向的一定不是真美。真美就在你的身边,就在你的眼前,在你的耳边,源源不断。若见真美者,必见物物皆美,无有不美者。莫被美迷,当觉真理。真理真美,绝诸思议。

    2020-09-23

  • 你的人生从何时开始沦陷

    你的人生从何时开始沦陷    世间律法,有牢狱戒之,易警易觉,不易破犯;三界牢狱,六道关押,无形无象,难于察觉,故众生蜂拥而去,叫唤不回。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以警觉心随时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现和原则,不要违犯法律,否则必自食其果。修行者对无常和无明的警觉,同样特别贴切。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法身慧命负责,对自己的解脱负责。哪怕你轮回六道,那一定是你自作自受,没人替你买单。所以,要常常思惟,你与无常和无明交手的这盘棋,到底是从哪一刻起疏忽、大意、怠慢、放逸从而堕落的呢?你之所以在修行这盘棋中必输而继续进入轮回不在于外境,而是你自己没有警觉、没有把握好修行的时机,频频违犯戒律,放逸妄为,拨无因果,不知约束身心。为什么在同样的幻境中,有的人勇猛精进,番然醒悟,自律自修,超脱自在。而你却不知不觉间,被六尘幻境引诱,不知停歇,进入了僵局和恶性循环,欲罢不能。直到临命终时,无常与无明将你收入网中,你才猛然惊醒,但却为时已晚。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间,都在不知不觉间又一次陷入这场梦幻中,不愿醒来,无法醒来,从此继续轮回,沦陷于幻境中。这样的沦陷,已经不知过了多少劫。如果我们有了觉醒的因缘,我们遇到佛法,遇到有人想要把我们叫醒,一定要把握时机,收摄身心,不再放逸,如法而行。不然,就像触犯法律的人一样,自己从什么时候被贪嗔痴掐住命脉、陷入沦陷,被带入监狱的都不知道。世间不得违背者:法律与良知。修行人不得违背者:戒律、因果。一旦违背,自作自受。世间犯法而被捕者,多是抱有侥幸心理,以为自己不会被逮到;生死轮回中而被捕者,亦是抱有侥幸心理,以为自己会幸免轮回。法律放过谁?轮回放过谁?世间法律,不犯容易;生死轮回中,不犯无明者,少之又少。世间狱者,尚有出期;三界六道牢狱,难有出期!仁者何不惊觉!人生的对手是自己,修行人的对手也是自己。稍微放纵、把握不住自己,就会被习气和无明带进陷阱,久久不能觉察。当察觉到时,已经回天无力,直奔三涂。一个修行人平时不好好用功,临时抱佛脚,毫无力量。一个修行人在大梦中沉迷,堕入地狱诸恶境中,再想修行,为时晚矣。人生如棋的这个隐喻太醒目,太刺激,太直白。如果我们此刻还不醒来,那就如同犯人被警察逮捕,直到坐进警车,还不知道自己从哪一个毁掉自己的生活。我们有一天忽然被无常逮到,再来悔恨没有修行,悔之晚矣。此事耽搁不得,拖延不得。有智之人,可不慎乎!可不醒乎!了却今生须努力,谁能累劫受余殃!

    2020-09-23

  • 佛与祖的教化

    佛与祖的教化师父好,佛陀也说,要想圆满修行,需有大慈大悲怜悯众生之心。又祖师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佛陀鼓励众生发菩提心,祖师又处处叮嘱学人只管自己,莫管他人。请师父开示,如何在大慈大悲和自悟自修之间融汇?又如何圆融佛与祖师的不同教化?答:大慈大悲与自悟自修皆是汝现前一念妄想,真修行者,随缘饮啄,随事契理,过好当下。有缘即行,无缘即歇,哪来那么多计较分别。若自不悟真理,不成佛道,何来大慈大悲?若真大慈大悲,必不见实有众生可度,不见自他、觉与不觉,随性施为,随缘了事,皆是道人本分,何必安慈安悲?故知慈悲者,依幻而说,假名而已,实无慈悲。诸佛祖师教化于人,量根施教,随众生根而有种种方便善巧,非实有其法,学人不可不知,不可于方便法上而生执着。说慈执慈,说悲执悲,说自修执自修,说发菩提心执发菩提心,皆是自心妄计,不了诸佛祖师真实之意。诸佛祖师真实无意,是名本怀。本怀者,唯令众生悟无所得,了诸法空而已。离此之外,但有少分意,皆是自心计着。非关祖佛。故古人云:祖佛本无谩人之心,自是众生错解祖佛意,自谩人去。学人与祖佛善知识边学法,切忌执他文字语言,将为实法。六祖大师云:若谓吾有法与人,即为诳汝。汝若反观,法在汝边。佛祖教法本无二端,一以贯之,为令众生明见佛性,得真实解脱。但众生根基有别,佛陀多用语言名相之指而诱导之,令入真实修行。而祖师多以实相之法直指学人本性,令舍一切法。然而祖师直指亦不离文字方便。诸佛经论大乘了义,亦直指第一义。故佛与祖一鼻孔出气。学人不可于方便或究竟生执着。若执第一义,第一义成毒药。若滞于文字方便,则永远不悟第一义。所以学法之人,当知法为幻药,疗众生幻病。觉幻无幻,药即不存。执病执药,反增幻病。但是,若众生幻病未除,幻梦未醒,不可废药,不可除法,口说般若,而无实行。若不观根基因缘,一味除法,唯说第一义,执于无生,是则甘露成毒。经云:无慧方便缚也。以无慧谷,不能方便解除众生烦恼缚,不得入于真实第一义。是不名大慈大悲也。若达此理,自然明了佛与祖师教法无二,只是因人因时因机而别,不可将祖佛教法截然对立。若如是对立祖佛教法,是名执着,又名障碍,障碍自心,非关他人。慈悲与自觉,发菩提心与自证境界,本来无二,皆从真性而有。不悟真性,何谈自觉觉他?但增妄想而已。若真悟本性,一切都如梦如幻,有大智慧,施大法药,真成菩提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油然而生,现于心行,非从思想意识而生。

    2020-09-23

  • 无事,真乐的源泉

    无事,真乐的源泉我内心的喜悦从来不是因为想起了什么事。不管是过去发生的,还是将来发生的,再好的事,它们都不能让我真正开心。让我内心充满喜悦的永远是此时此刻在我心中找不到任何事。不管是下着小雨,还是看着明月,那都不是我开心的理由。我开心的理由永远是在小雨里或是月光下,我都找不到心中有任何事。当我在静谧的小路上散步,或者是与同修们相聚、交谈,那都不是我开心的理由。不管我在做什么,都没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等着我去做,也不会想起任何人,那才是我开心的唯一理由。当我心中无事,天气、处所、一个人,还是和谁在一起,将要发生什么,那都不再重要。心中无事,一想起这一点,我心里的嘴就会笑出声来。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心中无事,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吗?如果我因为好事而开心,好事不会长久。好事结束了怎么办?如果我因为期待一件事而开心,那件事发生之后怎么办?若是因为某个人而开心,那个人离开你怎么办?如果我一直活在对好事的期待中,我的开心就永远是有条件的,是需要等待的,并且是会结束的。如此一来,我就被无常、变化的事情囚禁,被它束缚。我会因此变得不安、恐惧、忧虑。而如果我撤销对事的期待,我的开心是随时随地,是永恒的。善恶相待,好坏同体。顺逆境界,福事祸事,互为因果,如影随形。若我因为一些事而开心,我一定会因为另外一些事而难过。如果我执着于开心,那我也一定要迎接难过。如此一来,开心和难过,它就会像一把锯一样在我的心上不停地拉扯。所有的事都出于有心计较。心不计较,事于何处安立?所有的烦恼,都出于有心。心若空,一切皆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无事更尊贵和美好的。佛说,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事道人。人之所以烦恼、痛苦和不安,正是执着于事,贪婪于好事。由有贪爱故,所以畏惧失去,担忧变化,只能接受好事,无法接受坏事。世间哪有坏事,如果你不认定什么是好事。世间哪有什么不幸,如果你心中无有“幸事”。世间并没有苦,只要你不再执迷于乐。善恶如浮云,凡夫妄捉取。智者如实观,二俱如虚空。古人说:好事不如无。又说:无事是贵人。诸善知识,你的开心和喜悦建立在什么之上?是因为心里有喜事,还是心里无事?去觉悟诸法空,诸事幻。不再执迷好坏事,发现无事,接受无事,那才是一个清醒者所为。一切事都不重要。看破心中所有的事,撤消对所有事的期待,将心交给空无,还给空无,许心无事,那才重要。心中无事,那才是你恒常喜悦的源泉。

    2020-09-18

  • 谁在骚扰你

    谁在骚扰你禅师有礼!打扰了。有一件事想向您请教。我最近被一个人骚扰,想起他说的话就气不打一处来,愤怒的情绪很重。坐禅时也不能观好呼吸,因为这个愤怒一直要发出来,请问这种情况,我该如何处理情绪与坐禅?答:你需要处理的并不是情绪或者坐禅。就算你有再好的想法调整情绪,继续坐好禅,如果你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好的状态都是暂时的。你还会被另外的人、另外的事骚扰和触犯。除了清楚地看到实相,你永远无法真正宣泄你的情绪。实相是诸法无我。身体不是你,心不是你。觅一切处都找不到一个真实的你。同样,他人亦复如是,并无一个真实的外在的人。如果实相是并无真实的你和他,谁施伤害?谁受骚扰?谁在难过?谁在气愤?无明、执着、幻梦。是的,我被骚扰,这是一个错觉。并无其事。没有谁能真正骚扰到我们,只要我们清楚地看到无我。若看不到这一点,一阵狂风,一阵骤雨,某个人的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都可能骚扰并惹恼我们,而它们根本无心侵犯你。是你自己对自己的执着和无明侵犯的你。除了对自我深深的执着,没有谁能真正骚扰并伤害到我们。如果看不到实相,无论你怎么调整心态,你仍然无法摆脱被骚扰这个错觉。并且,这种心理机制永远存在,念念之中,随时随处,生生世世。凡夫活在以为有我的虚幻世界里,所以处处会保护自己,防范别人的侵扰,而当有人伤害到他,他就会非常愤怒和痛苦。觉悟者对自我不再执着,所以没人能触犯的了他。一旦有外境或人“伤害到”他,他会立刻看到除了自我的执念,没有人在伤害他。他立刻从被伤害的幻觉中出离,不再有任何烦恼。即便身体因此受伤,他也毫无苦恼。如佛陀过去生被哥利王肢解身体,佛陀没有丝毫嗔恨。一个觉悟者,无论他身上发生什么,他会观察自己的心念,转变自己的心念,放下对念的执着,于念而无念,从而解脱困惑与烦恼。而不会去抱怨外境,怨恨他人,让自己堕入烦恼之中。坐禅就是为了观察到诸法无我,而不是在那里观呼吸。观呼吸是为了看到一切都像呼吸一样,当处发生,到处寂灭。如果只是单纯地靠观察呼吸而静坐在那里,而不觉悟诸法空相,无我无人。那么,下坐时,你就会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事物触碰。我们总以为是某个人某件事触犯了自己、惹怒了自己,让自己生起嗔心。不是的,如果我清楚地看到“自己”只是一个妄念,那里没有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身份、真正的实体,那么,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让我感到气愤。没有谁能让我们生气,如果我们真实观察到无我。让你生气的一定是自己对自己的执着和误解。

    2020-09-18

  • 习禅

    习禅我们这个群在练习坐禅前,首先要把以前所有关于坐禅的知识都丢掉。不论你从哪里听来的关于坐禅的知识,那听起来多么玄妙,多么重要,多么困难,在这里都毫无意义。关于那些第一义坐禅的论说,也请你放下。除非你能行住坐卧都能与第一义相应,你能身去身来本三昧,否则,请放弃那些说法,先坐下来。如果你做不到止息妄想和烦恼,先从身开始休息。身心一如,是坐禅的精神。此处坐禅,什么都不用考虑和顾忌,你只需简单的坐在那里四十五分钟。就像一个田间老汉干活累了坐在田边休息一样。不同的是,我们坐的端正一些。田间老汉是因为干活劳累了,所以要休息。而我们是因为在六道中轮回疲倦了,所以要休息身心。怎么坐并不重要,盘腿或坐在椅子都也可以。甚至倚在床头也可以,只要你能止息种种造作和驰求的心。田间老汉坐下来休息只是休息身体。我们坐禅是休息六根,休息大脑,休息思虑,休息计划,休息操控,休息干涉,休息造作,休息有所得的心,休息身心一切的躁动和奔波。习禅在形式上不需要特别注意什么,以身心的放松和休息为宗旨。只要轻松地坐在那里别再做其他的事即可。当然,你掌握了习禅的目的和意义,你站在那里休息、走路休息、躺着休息,都一样。但对初学坐禅的人来说,坐在那里更能约束我们的身心,让我们认真对待“休息”这件事。坐禅时,不用去关心念头,不论你有多好的方法,实际上,你都无法掌控念头。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不去管它,不管它想的东西多么恶劣或可怕,不管它多么频繁地出现在你头脑中,都不用担心它。它无实质,只要你不去关注它,它自己就会消失。同时,在坐禅的过程中,不需要任何的方法,不需要念佛、持咒、观想。这些都是错用心。心本无法,安法于心,皆是多余。此门坐禅,须舍一切法,只是坐在那里彻底休息。休与止,是坐禅的宗旨和关键,大家谨记!再重申一次:切忌对治念头、驱赶念头。要学会理解念头,不被念头欺骗。不用断除念头,念头是无法断除的。坐禅人多被念头困扰,因为不明白念性空。念性空不是一个知识和理论,它需要理解和观察。你坐住了,坐久了,就能看到这一点。当你不被各种妄念所骗,而不是制止念头,坐禅就不再有任何问题。那是一种最轻松惬意的休息方式。对于初学坐禅,如果念头多到实在使你无法坐下去,你可以辅助觉知呼吸或身体的感受,让自己从头脑的思虑中出离,安心地坐住。学习坐禅,最难的是布施世间的琐事和各种享受。花时间练习坐禅,持之以恒,那才是清醒者所为。布施六根,胜于世间一切布施。练习坐禅要知道为什么坐禅。坐禅不是修行的目的,它只是一个工具和手段。坐禅是为了让我们休息身心,觉悟实相,出离烦恼,而不是期望在坐禅的过程中得到什么。坐禅的意义和宗旨领会了,再去静坐,不加杂任何的用心和其他的目的,坐禅就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简单最享受的事。它会把我们领入涅槃寂静,让我们觉悟诸法无生。

    2020-09-18

  • 如何看待善知识

    如何看待善知识善知识只能帮你指路,不能提醒你时时刻刻看脚下。看好脚下的路,那是你自己的事。善知识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不能永远陪你走路。永远陪着你的只有你的心,只有你的脚。就像父母只能陪伴你人生的初期,后面有很长的路需要你自己走。修行之路亦复如是,同修、善友、导师,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真正的生死之路还要自己看破,自己走过。善知识指导学人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时时提醒你前方有荆棘、坑坎、险途,帮你绕开困境。第二种是为你设置障碍,打击批评否定激励你进步。第三种是对你不闻不问,完全不管,让你自己去经历荆棘、坎坷,自己去磨练和成长。好的善知识同时用这三种方式指引学人,既在关键的时候给予警醒,又在恰当的鞭策,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既能帮助学人过他自己无法过去的坎,又能冷静地站在一旁看他自己站稳脚跟走过去。如果一味地帮助学人,学人就会对善知识有所依赖。如果一味地不管,学人就会在成长的初期夭折。好的善知识知道何时鼓励,何时鞭策,何时提携,何时打击,何时不顾,何时放手。大般涅槃经云:善男子,第一真实善知识者,所谓菩萨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种善调御故。何等为三?一者毕竟软语,二者毕竟呵责,三者软语呵责。以是义故菩萨诸佛即是真实善知识也。又云:有三种善巧方便教化众生,一者,必须软语,然后受法;二者,必须粗语,然后受化;三者,不软不粗,然后受化。又云:菩萨若见诸恶不善众生,若诃责,若软语,若驱摈,若舍之。有恶性者,现为软语;有骄慢者,现为大慢,而其内心实无骄慢,是名菩萨方便不可思议。故知诸佛菩萨善知识者教化众生非一定模式,非一手端,非现一种姿态。有时慈悲,有时冷酷,有时默然,有时漠然。学人于此不可不知。若于善知识所取相分别,心存骄慢,则会错解善知识真实用意,对善知识心存怨恨,弃之而去。对于善知识的作用及如何看待善知识,六祖大师有一段贴切的开示: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圆觉经中记载如何选择真正善知识: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大家在跟随善知识学法的过程中,当以此两段开示为依止善知识的宗旨。既要选择真正具法眼者为善知识,向善知识咨询法要,又不能过度依赖善知识、执著善知识。当体会佛善知识的真实用意:一切自看,无人替汝。自立自行,自修自悟,自成佛道。 

    2020-09-18

  • 情爱,只是无明的投射

    情爱,只是无明的投射如果说我深爱一个人,我一定是迷的很深。无论你多爱一个人,那都是你妄念的投射。你的爱越深,你投射的无明和执着越深,你就越迷在那幻影中,越无法抽离。世间所有歌颂情爱的篇章,都是无明的赞歌。你爱的人不存在。你爱的是一个幻影,一团灰。你自己同样是一个幻影,一团灰。一团灰遇到一团灰,再也无法分开。它们各自在自己无明里纠缠、混乱、堕落。你现在还不以为然。当无常来临,当生灭将你们分开,你就会堕入无尽的痛苦。你之所以轮回世间,就是因为有那样一个人、一个幻影、一种爱让你执着和牵挂,让你难以割舍,让你愿意为他为她赴汤蹈火。你从来也没有和一个真正外在的人生活在一起。你只是和自己深深的执念和无尽的无明在一起。除非你尝到那背后的酸苦,你不愿意与他与她分开。就算你堕落地狱,你甚至都不愿意和自己的执念分开。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问世间爱有多伤?其毒苦胜过砒霜。看世间愁苦、烦恼、恐惧之人,哪个不是为儿女、夫妻、父母之情困扰?看世间悲惨之事,哪个不是因为爱恨别离?看那些生不如死的人,哪个不是被情所困?看那些生无可恋的人,哪个不是因为失去了爱人。我们每一生,每一世,都在那里停滞。被一个人,一份情,一个念,一个执。每一世,你都在这里迷失。每一世,你都在这里妥协,在这里退却。每一世,你都在这里胆怯,在这里抓取。你从来不会是因为外在的谁痛苦而轮回。你围绕着自己展开无限的想象和粘着。地狱是你对自己过度地热爱。六道众生不过是你六根攀附自我的一种象征。从来没有自心之外的地狱、饿鬼、畜牲。当你无限地贪爱自己,你坠入地狱。当你不停地纠缠于自己,你变成了饿鬼。当你无限地沉睡在自我中,你变成了畜牲。无明是你的父亲,贪爱是你的母亲。快乐是你的妻子,虚荣是你的丈夫。自负是你的儿子,懦弱是你的女儿。骄慢是你的兄弟,嫉妒是你姐妹。眼受是挚友,耳受是闺蜜。鼻受是亲戚,舌受是邻居。身受是下属,意受是上级。依赖于六根,家亲成牢狱。你说你深爱着一个人。那是悬崖边上的一珠致命草。你说你离不开一个人,那不过是解你一时饥渴的鸩毒酒。你不顾一切地向一个人奔去,那里什么都没有,除了一团能把你烧着的烈火。你因为一个人而伤心欲绝。没有那样的人,除了你久远劫来的颠倒和妄想。你因为一个人而看到了整个世界,你觉得你见了光明。那不是真正的光明。有一天那光明会失去,呈现给你的是无尽的黑暗。要想看到真正的光明,当觉悟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能所双亡,是汝法身父母。无依无倚,是你正真之属。自立自成,是你真正导师。独一无侣,是你真我风采。

    2020-09-16

  • 真正的坐禅

    真正的坐禅坐禅,那是一种心的态度,而不局限于身体的姿态。若能心无妄想,坐是禅,行亦禅。若能一心安住,语亦禅,默亦禅。若能息念忘虑,车间里是禅,厨房里亦是禅。若能满足于当下,穿僧衣是禅,穿白衣亦是禅。禅由心悟,非关坐卧。禅无形象,有相拘禅。不悟禅性,坐禅远禅,学禅灭禅,是缠非禅。心不外驰,是名坐禅。心不颠倒,是名为禅。外不取相,内无评判,是名坐禅。禅性无住。若住于法,即非禅也。禅性无生。若生禅想,即非禅也。禅无定相。若见是坐是卧,是立是行,是相非禅。若人言:我在坐禅,我在行禅,我在立禅,我在卧禅,是妄非禅。乃至云:我在闲坐,我在一物不为,皆是妄想,非是禅也。经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一心不生,是大坐禅。道由心悟,非坐非不坐。于三界不现身意,是名坐禅。坐禅者,须见本性。见于本性,是名坐禅。不见本性,非是坐禅,是名坐缠。以有所得心坐于禅床,非是坐禅。入于禅定,出于禅定,非是坐禅。若起心动念,即失却菩提坐。见于光明,住种种境界,非是坐禅。坐禅者,无人坐禅,无禅可坐。经云:诸法空为座。能见诸法空相者,是名坐禅。二六时中,不依一物,是名坐禅,非关坐卧。若心中有物有法,终日坐,亦非坐禅。如舍利弗于林中宴坐,被维摩诘呵。又智隍禅师二十年修禅定,遇六祖开示,舍其所得心,而悟真禅。夫求菩提者,当见无法可得。夫学坐禅者,犹如赶车,当赶于马,非赶于车。坐禅亦复如是,当见禅性,非见禅相。坐见本性,起不觅法,动静之间,一心无异,是名真坐禅也。

    20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