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至简,佛法至深
佛法至简,佛法甚深问:师父,大道至简,与佛法甚深,这两者是否矛盾,请师父答疑解惑。答:你关上门时,带着觉知,这看上去非常简单,甚至应该是你从小就会,本来如此,但是你却在关门的时候走神、打妄想。你伸手去拿手机,忽然发现自己又想去看那些无益的文字和链接,你的手停住了。你只是停顿了一下,这看上去非常简单,但这却需要很深的修行功夫和对实相的领悟。你只是坐在那里休息,心里既没想什么,也没有任何事可做。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然而,这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却成了人们最难做到的事。为什么?人们不满足于这无所事事,不安于这寂静和无为。大道至简,这是实相和真理。然而,人们不喜欢实相和真理。人们追求快乐和感官。人们喜欢创造和复杂。人们更愿意寻找刺激和痛苦。佛法甚深,这同样是实相和真理。人们以为有我,不愿意觉悟无我,无法接受无我,所以佛法甚深。实相要求无依,无所求,无所得。人们恐惧无依,皆有所求,有所攀缘,不肯面对实相。所以佛法甚深。佛法真实至简,只是人们视而不见。你也在看湖水,他也在看湖水。你看湖水时心不专一,胡思乱想。他看湖水时,心里只有湖水,专注、干净。让你单纯地看湖水非常难。你不相信看得见湖水就可悟道。你觉得那太简单了。你到处求法,追随善知识,学了无数法门。最后有人告诉你,安静地坐在那里看湖水。你忽然醒悟:大道至简。古人云: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又云:触目菩提。又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又云:妄心一歇,歇即菩提。大道可不至简乎?然而为何世人皆不悟道?无明覆盖,心外求法。亦有人以“大道至简”的理论,来为自己懒惰放逸,偷心未死、贪爱尘境找借口。如是说者,自己不愿如实修行,只是口说般若。此一辈人,烦恼现前,自知大道不简单,佛法甚深奥。是人皆会说“歇即菩提”,然真正歇得下的人少之又少。可不是大道至简,佛法甚难?尽大地人都会说佛法,然而能静静地端起一杯水的人却少有一人。佛法甚深,佛法至简。大道至简,莫停留在嘴上。佛法甚深,能行不难。佛法非关难易,从头脑那里出离,穿衣吃饭,随份过时,老实活着而已。对于修行的难易,且听庞蕴居士一家人如何说。庞居士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庞蕴的妻子说:易,易,易。百草头边祖师意。庞蕴的女儿说:也不难,也不易,饿来吃饭困来眠。
2020-09-28
-
离开女人,乘愿再来
离开女人,乘愿再来无论你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如果你离不开女人,你只是一个可笑的人。不论你多么勇敢、无畏,如果你离不开女人,你是一个懦弱胆怯的人。无论你多么睿智聪明,如果你离不开女人,你是一个傻瓜,一个愚痴者。无论你是一个怎样的修行者,你学习任何法门,如果你离不开女人,你是一个无明迷惑的人,你不是一个真正的行者。自古以来,英雄难过女人关。自古以来,唯大觉者,不被女人惑。莫开口即言:众生无男女相。如此说者,见女人依旧生于欲想,只是嘴说般若,有何意义?昔有一阿罗汉,见一女人从面前过,欲心暂起,顿失神足通。《大般涅槃经》云:“一切女人皆是众恶之所住处。复次善男子,如蚊子尿,不能令此大地润洽,其女人者,淫欲难满,亦复如是。譬如大地,一切作丸,如葶苈子,如是等男,与一女人共为欲事,犹不能足。假使男子,数如恒沙,与一女人共为欲事,犹不能足。善男子,譬如大海,一切天雨,百川众流,皆悉投注,而彼大海,未曾满足。女人之法,亦复如是,假使一切,悉为男者,与一女人共为欲事,而亦不足。复次善男子,如阿叔迦树、波吒罗树、迦尼迦树,春花开敷,有蜂唼取色香细味,不知厌足。女人欲男,亦复如是,不知厌足。”女人者,欲望之渊,无明深坑。多少人,被女人擒获,历恒沙劫,未曾出离。多少人,因女人而赴汤蹈火,饮鸩喝毒,毫无悔怨,执迷不悟。多少人,因女人而抱火柱,砌火墙,蹈火海,在所不惜。有女人的地方,就有地狱。女人,烦恼和无明的象征。女人,贪欲和嫉妒的代名词。女人,依赖和寄生的写照。女人,深藏在所有人的心中。离不开外在的女人,就无法离开内心的无明、贪爱、嫉妒。女人,那是你内在爱结的折射。贪爱不断,是名女人,不论身形是男是女。无明不醒,丈夫亦是妇人。有所依止,是名妇人;有所攀附,是名娘们。女人,亦有形是,亦有心是。形女者是幻,终不是实,终得远离。心若是女,心中有女,难可出缠。经云: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为丈夫相。能断无明贪爱,识得自心佛性,是真丈夫。能无所依,断女人缚,是真男儿。此不在言说,在于心行。故能转心女者,即是如来。离不开女人,你就无法脱离轮回。看不破女人,你就无法自在超拔。自古觉者不与女人同行,从来悟道只因避欲如渊。女人给你带来再多的幸福和甜蜜,那后面都有无尽的痛苦等着你。女人给你再多的快乐,那快乐里都渗透着苦水。你的母亲、妻子、女儿,她们不过是牵引你来这个世间轮回的象征。因为你眷恋着她们,所以一次次来这个世间受苦。无论你是谁,如果你离不开女人,你都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你爱的女人就像毒酒一样浸泡着你,让你沉醉,不愿放舍。直到把你带入地狱和深渊。在觉者眼中,女人不过是泥里的腐花,酸臭的尸骨,永不知足的粘缚,喋喋不休的唠叨。十方诸佛,呵责女人。诸达道者,无女人相。芸芸众生中,看破女人者觉醒;茫茫人海中,独立无依的人离苦得乐。谁不再执迷于女人,纵然他是残疾、瞎子、哑巴,为世人不齿。他是唯一健全、心明眼亮的人。谁能独立生活,纵然他默默无闻,才是真正名满十方,人天赞叹。修行者,你可以放弃一切法门的修习,唯学一法:离开女人,即得解脱生死轮回。什么时候你离的开女人,什么时候你真正得道。学道者,你根本不用拜师求道,不再牵挂你家里的妻子、老公、儿女,你瞬间成熟,成就大人相。你不悟道,只因烦恼。你有烦恼,只因亲爱。无亲无爱,无苦无债。离开女人,乘愿再来。
2020-09-28
-
无忧园二
无忧园(二)(1)一片树叶从嫩绿变成金黄色到落在泥土里,要经过春天和夏天,经过风和雨的洗礼。一个人从躁动变得安静到心落在脚下,要经过幻生幻灭的锤炼,经过烦恼的考验。烦恼即菩提。是指你经历了种种的烦恼终于有一次能从那里出离。你的定慧力终于敌得过无明,而不再被它牵制。有多少人一直在烦恼中而无法出离。对那些人来说,烦恼是烦恼。之所以这样,是没有认真地落实修行,把修行停留在想象和嘴上。当你的心回到脚下,你的世界就变成了金色。你的心来到手臂上,你才会看到自己可以翩翩起舞。你的心来到眼根,你才看得到夕阳。从妄想那里出来,你才知道什么是寂静。想象中的寂静或感觉到的寂静,那同样是一种喧闹。你无法把此岸和彼岸分开;你无法把这里和那里分开。你无法把身体和心分开。知道这一点,可以让你对很多事情释然。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自心分别的产物,并无实性。知道这个,才能从自心的妄想和分别中超脱。(2)西园又迎来一个秋天。桂花的香气铺满每一条小径,升到阳台上,透过窗户,飘进屋里,弥漫到枕边。九月的桂花香和太阳一起撒进屋子里。草甚新绿,叶更青茂,犹如春天。池水湛蓝,屋灯暖馨。死不了花换了颜色,而大理石的花坛还是洁白如雪。麻雀和小猫在池边徘徊。橘子还是青色的,要到冬天才能变黄。西园的桔子是用来挂在树上看的,而无法食用,太酸太涩。无用的东西,不就是西园吗?我园简单,不必裁剪。我园平凡,去饰天然。我园过滤一切故事;我园洗涤一切尘劳。我园人我不进,我园是非难宣。来,从识城那里走出,步我无忧园。来,从思食那里停下,食我涅槃餐。我园无墙院。我园在水边。青山飞来;白云不远。迦陵频伽日夜鸣;一瓣心香六时鲜。般若青灯常照明。无主无客无涯岸。(3)我院无大小,我园少彩色。眼耳六道门,昼夜常开放。我园无一物,有心难步入。觅寻转更远,与它相背疏。我园不仅在院子里,也在卧室、厨房、阳台和街上。我园不在头脑里,而在茶杯、碗筷、扫把的边缘。我园无佛亦无禅。不劳持戒,不必悔忏。不用打坐,不劳企盼。无经可念,无道可圆。我园无乐,所以无忧。我园无喜,故无悲欢。我园无得失,所以八风吹不进,利衰难侵沾。虽居闹市,静如山间。我园在手指尖上,在摇曳的花姿里;在风的嘶鸣、脸的皱折上。(4)非我有此园,你亦有其园。能步无忧园,即生诸佛国。生于无忧园,谁再将物牵?活于无忧园,斩断万世缘。我住在西园,西园在息边。息灭诸妄想,止息诸寻攀。独行亦独卧,谁见对与错?独眠亦独语,无话与人说。我住于溪边,溪边在耳盼。常听寂静音,非世所比堪。止息我园名,心安我园址。不求我园貌,无住我园号!到无忧园来,莫往头脑跑。到无忧园来,和我此歌谣!(5) 在一切事上知道停下来。不管做什么,换个姿势、角度或地方,随时按下暂停键,解脱就会发生。没有什么在束缚你,只是习惯在束缚你,错觉在束缚你。按下暂停和转身键,习惯与错觉就会消失。人们以为智慧一定来自头脑。不,智慧不是从头脑那里出来的,而是从头脑那里超越出来。佛法把它称作静虑,又称般若,又称观智,又称三摩钵提。坐下来,你会闻到花香,触到风,呼吸到温柔。这一切都在你自己那里饱满,无须外觅与营造。从这里走出,从那里走出,都不值得炫耀。从头脑里走出,才是有力量人,值得人天尊重。(6)桂花赞满城都是你,无须苦寻觅。走出头脑屋,自然入鼻孔。花瓣如星星,花色黄与红。不分贫与富,一味解脱浓。八月伊开放,九月满虚空。早年甚愚痴,不识汝君容。世事多变化,我心亦不同。唯有此芳馨,年年落此中。(7)世间所有领域的成就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论你从事什么,一定有你自身的价值要实现,你的行为要有意义,要得到世人的认可。而一个禅师和道人的成就恰恰相反,它要求自我价值的消失。当他不再要求实现任何价值和意义,他完成了他的工作。禅师的工作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承认。他只需要活出他自己。而那里没有一定的价值要求和审美体验。
2020-09-26
-
自己尚无,况第二人
自己尚无,况第二人我们永远主宰不了别人的想法和行为,但是我们可以主宰自己。你无法要求别人坐下来,但是你自己可以先坐下来。当其他人都在寻觅求索的时候,你可以坐在那里看清一切都不可得。众生最容易迷惑在他人的境界中而忘失了自己。别人执着,但你可以放手。不要拿别人的执着说事,好像是别人放不下。所有的放不下,都来自于你。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切不复存在。连这“不复存在”都不复存在。心生则种种法生。心若不生,不生尚无,何况有生?不要迷于叫醒别人,那无异于沉睡。让自己真正醒来,那才是你唯一需要做的事。当你讨厌一个人时,看清楚,那讨厌来自于你自己,而非某个人。外境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讨厌发出于你,亦回归于你。你如何对人,请善思念之。汝若反观,无第二人。自己亦是幻。自己尚无,何况世界及他人。所以,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那都不是真相。真相是,没有这个世界可对待。你做出的一切,都回向你。心如莲华,它的芬芳自己并不知晓。当它认为它有芬芳时,那芬芳被遮蔽了。智慧并不是有可思维观察的事物,而是发现一切事物,唯心所现,并无真实。世界上最难的事是停下来。停下来不需要过渡、做些什么和任何条件,它只需要停下来。所以,顿悟是不可能靠修和做什么达成。恰恰相反,从一切活动中停止下来。一切佛法都引导你去做什么。唯有觉悟,需要你止息一切的造作。无论你经历怎样的繁华,最后都是以寂灭收场。甚至,从来就没有繁华,也没有什么寂灭,更没有一个经历者。一切不过是一场梦而已。而误以为真的人却在那里死去活来,不愿醒来,受尽苦楚。
2020-09-25
-
什么是你要关心的
什么是你要关心的问: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答:你和这个世界都是个错觉。没有你,也没有真实的世界,更没有来到。问:如果没有了爱和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答:没有了爱,你会有慈悲。没有了爱,你会从恐惧和忧虑中解脱。没有了爱,你会得到宁静。佛说:由爱生于忧,由爱生于怖。若能离于爱,无怖亦无忧。问:爱和慈悲有什么不同?如何在爱与慈悲中融合?答:爱与慈悲,都不真实,都不可执着。所以,你不须关心怎么去调和爱与慈悲,无论怎么调和,那都是你的想象。你要关心的是如何觉悟实相,如何实现解脱。如何觉悟实相?去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如理思维,如说修行。问:佛法会不会让人变得消极?答:世法有消极和积极。佛法既不积极,也不消极。它超越了人的一切情绪。它要告诉人的是客观的实相。它不会因人的消极或积极而有所改变。问:按照您对修行和解脱的阐述,世间能有几个人觉悟?答:你不须要管别人。只需要问自己:我有没有烦恼和无明?如果有,怎么解决?修行是自我的觉悟和觉醒。没有人强迫你必须要觉悟。智者不会关心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修行和解脱,他只关心自己要不要好好修行。问:您怎么能证明自己的见解符合真理和实相?答:真理和实相是自证圣智境界,它需要自己践行和证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你想得到证明,那么自己去实践和经历。这是唯一的方法,自证。如果你想知道苹果的味道,自己去咬一口就知道了。如果让我证明苹果是甜的,你永远都不会相信。我能做的,只是告诉你苹果的存在,并把它放在你的面前。问:您说禅宗是正法眼藏。难道其他法门就不是正法眼藏吗?答:法门和名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修行顺于实相。顺于实相,即便是世间凡夫法,也是正法眼;背于实相,即便学习禅宗或你认为更殊胜的法门,也无法解脱。禅宗只是一种默契于心解脱的代名词,它并不代表一个人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超越了所有的名相和定义,超越了思维和概念。有了正确的见地和修行方法才能真实达到解脱。问:末法时代,禅宗还能兴盛吗?答:世谛有正法末法,第一义中正法尚无,何况末法。法因人说,人若非实,何有其法。故云:法本法无法。本来没有法,因人而假立。经云:非法非非法。不见法非法,是则见真法。能见真法者,是名禅兴盛。此是假名言,随世方便语。真实一义中,非禅无兴盛。问:末法时代,在家修行更容易得道还是出家修行更容易得道?答:得道无关在家出家。道从心得。心无所得,是名得道,非关是谁,人在哪里,是何身份?道由心悟,心若悟空,八十老汉,市集婆子,道士艺人,农夫小贩,皆得悟道。心若不悟,纵讲得三藏十二部,坐法王宝坐,聚千徒众,成大法师,亦是盲人,非是道人。道人只是闲人,是无事人,是心空的人。问:我学习禅宗已经有三年了。我有一个问题,常看到古人得道需要很多年。像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学习禅宗又如实修行的人,是不是也需要很多年才能悟道。答:迷人拖悟道于将来,不知见性须当下。一念执心不起,即是解脱,即是觉悟,无别法得解脱。一念执心起,即是六道,即是生死,无别有生死。所谓执心者,有所得心。若谓有法可修,有道可悟,是不名学道,是名学有。学有者如恒河沙,学道者无一二人。何以故?学有,以有所依,心得暂安,骗汝神识。学道,无所得,无所依凭,故千万人望而生畏。何以故?惧无我故。无处安置识心,所以不得解脱。众生不达此意,所以念念执迷,以为道是修成,悟须将来。错了也!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道心若不起,谁修复谁成。无修亦无成,假名为大道。大道实无道,随俗立于名。若真修道人,一切时无妄。念随性而起,无执病即除。修道在言下,言下不可及。言下尚不及,更于何时期?将心待于悟,如同石栽花。一心若不生,谁立凡圣名?凡圣尽非真,迷悟亦诳人。不起迷悟心,亦无恁么时。堂前草荣荣,树下花味浓。起身正离坐,忽见西天红。
2020-09-25
-
你的专注力不够
你的专注力不够你和朋友吃饭,朋友点了饮料,你随手拿过来就喝了,你觉得那饮料很好喝,就看了看饮料的名字。你以为你记住了那名字。后来,你想起那次和朋友在一起的饮料很好喝。但是你根本想不起那饮料叫什么名字。你明明记得当时为了记那饮料的名字,你还特意看了一眼。但是为什么却忘了呢?虽然你特意看了饮料的名字,但是你的觉性不够,专注力不够,你并没有带着真正的觉知去看那名字。对那饮料,你没有投入更多的理解和注意。时隔不久你忘了它,说明在你看那名字的时候,你真正的注意力在别处。有时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错失了当下。这种错失被称作无计或妄想。只不过,这样的妄想并没有针对什么,而且非常地迅速、微细,以致你根本无法察觉。这就是我们会经常忘失一些事情的原因。当然,忘失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事。但是,有一些事却对我们的生活和解脱非常重要。比如对曾经听闻过的佛法和真理,如果你没有真正投入和用心,你看过的东西就会丧失在这样的遗忘中。只有时常从头脑那里回到当下,专注于现实生活,觉知才会转变成觉性、觉悟。带着真正的觉知,找到那杯饮料,重新看一下它的名字。这次你记住了那名字,你会记住很久。如果没有这样的专注力,就算我们看再多的佛经,听再多的道理,研究再多的佛法,它都无法深入我们的内心,从而转变成智慧。通过觉知,使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加清晰。有了专注和觉知,我们才会培养出定力与智慧。诸佛祖师不是凭空觉悟诸法实相的,而是在长年止观的修习中,因缘成熟,顿悟佛法真理。训练觉知和专注,就是止观的修习。止者,止诸妄念,观者,观诸法空。止观同运,定慧养成。止观同时,定慧同生。止即是观,观中有止。定即是慧,慧中有定。在觉知、专注、止观、定慧生起的刹那,即是觉照,即是觉悟,非离觉知止观定慧外别有法能觉所觉。虽有觉用,不可住觉。觉者如空,究竟无物。觉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处着手。有一天你能看到西红柿上的光泽,看到竹笋间错落有致的阴影。你能看到拖把立在墙角,看到门把手已经磨掉了一层薄薄的漆。你躺在床上看着天色一点点亮起来,鸟的叫声从一只到两只到许多只。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才是真正的“治愈系”,治愈你在心识大海里颠簸、求索而无所得的疲惫,治愈你迷失于妄想的不安。在一切时,一切处,养成把注意力从头脑的妄念中拉回到眼前、身边、当下的习惯。人在哪里,心在哪里。手在哪里,心在哪里。眼在哪里,心在哪里。头脑之城,将不在成为心识的禁锢。满足于当下的最简单的生活,带着觉知陪伴着自己,那才是人生最惬意的事。
2020-09-25
-
关系的本质
关系的本质你还在关系里,就不自在。我说的关系是你执着那样的我与人的关联、我与物的关系,把那关系的双方当真。一个人只有超脱关系,不在关系里,才能真正解脱。关系,关住和系住。关系,不管是任何关系,那一定是纠缠在一起。不在关系里并不是说我们凭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与人交往,不建立任何关系。而是说,虽然你是一个儿子,你也尽量会做到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但你不会真的认为你属于谁,你是谁的孩子,从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如果你认为你是谁的儿子,你被“父子”或“母子”这层关系套牢。那将是你一生甚至多生的枷锁。同样“我的丈夫”、“我的身体”也将把你关押在那层关系里。你是谁的儿子?你隶属于谁?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是谁?知道你是谁,你会从一切关系中解脱,包括从你自己那里解脱。你只是一念妄想的沉迷,是一念执着的累加。并没有一个实质的你。任何人与物都是如此。经云:妄计所执。自心妄计出一个我来,我便诞生了。而真实中并无那样一个“我”。甚至连“自心”都是它自己的妄计。关系的双方都是一念幻觉,所以不存在任何真实的关系。如果人尚不实,其他的一切更无立足之地。因为一切都因人而建立,而那是虚妄的。如果建立这一切的主角是虚妄的,当然一切都是虚妄的。所以,这个世界上一旦“人”这个事物不再真实,那么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也不再成立。它们通通都是空与空的关系。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心故心。经云:芥子纳须弥。又云: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认为关系双方属实,那除了执着和捆绑,除了无明,没有别的。关系是束缚与捆绑的代名词。除非你清楚地认识到关系的实质:空。除了空和妄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你和你所属的关系。关系是我和我所的另外一个名字。你认同一种关系,就等于认同我和我所,就会有“我的儿子”、“我的妻子”、“我的房子”、“我的学生”等,而那“我和我所”,是一切痛苦和无明的根源。你不仅不是一个真实的儿子,同时,你不是一个真实的男人或女人。你不是一个真正的丈夫或妻子,你不是一个实有的父亲或母亲。你不是一个真实的老师或学生。你如同空气一样,如同影子一样。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父亲或母亲、妻子或丈夫,你就会堕在关系里,你会因此而做很多事,那些事会让你受苦和不自由。你会被那关系“关住”和“锁住”。打破所有的关系才能解脱。从所有的关系中挣脱出来并不是让你和父母断绝关系,让你去离婚,让你摆脱上下级的关系,让你去冷待万物,而是要觉悟那关系的不真实。觉悟关系双方并非真实的存在,关系就被打破,而你和你的对应物同时获得了自由。这是最好的礼物,也是你对任何关系最好的交待,也是你唯一的奉献。而你依然还是一个儿子、丈夫或妻子。但你将不再受关系的捆绑和摆布。你将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2020-09-24
-
独立的勇气
独立的勇气谁谁伤害了我,某某让我受了很多的苦,谁谁给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境。你相信这些说法吗?你当然相信。可能直到现在,你心里还对一些人心怀怨恨,认为他或她曾经深深伤害过你。你无法忘记那伤痛,一辈子也不能原谅他。这真是个天大的笑话。谁能伤害你?如果你对别人没有执着和依赖?谁能让你受苦?如果你不是那么执着自己。谁能给你困境?如果你没有想得到什么的贪心。伤害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的执念。认清这个事实,你永远不会怨恨任何人,你将不再怨天尤人。让你受苦的人也永远不会是别人,而是你自己。觉悟这个真理,你将从痛苦的阴霾中走出。也不会有任何人给你困境。困境来自于你的贪婪和执着。没人能困住你,除了你自己不能放手。所以,不要把你的生活寄托于别人身上,即使是你的至亲至爱。如果你把自己和任何人捆绑在一起,那等于是自杀。你经历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没有人逼你一定要做什么,你完全可以反抗。你没有拒绝别人,是因为懦弱,是因为依赖,是离不开别人。如果你认为谁谁跟你有关系,你完蛋了。你的生活将被他覆盖和遮蔽。你活在了错误的地方。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饮一啄,都和你有关。他的一切变动都牵扯着你的心。他的好坏,成了你的好坏。他的喜乐,成了你的喜乐。他的成败变成了你的成败。他的痛苦也一定成为你的痛苦。你将背负着自己的同时,还要背负着他的一切。你成了他的奴隶和囚徒。六道众生就是如此缠缚在一起,生生世世轮回其中,无法解脱。以有我故,以有我所故。将幻梦中的我人众生认为实有,为他生,为他死,为他受尽痛苦。不要说是谁捆住了你,是你自己不能独立。也不要说谁能伤害你,是你的软弱无能。你可以无数次求助于人,但是有一天你会发现,求助于人只能让你更加恐慌和不安,那些问题和困境还会变着方式再次来到你面前,你还要经历同样的恐慌。所以,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只有靠你自己。真正能帮助你的,也只有你自己。只有不再回避问题,不再向他人求助,自己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才能不再恐慌,实现真正的自在和解脱。这个世界上除了独立,没人能在关系的痛苦中解脱。有我,即有我所。有我所,他就是你的深渊。学会独立,是你人生唯一的必修课。获得独立,那是觉悟的最重要筹码。独立,是每个人真正的天职和本性,而我们却被自己的妄想、无明、懦弱遮蔽,没有勇气面对它。面对真实的自己,正视孑然独立的真性,那才是你来这个世间唯一的使命。有人跟我说,学习禅宗要从一切的关系中超脱出来,这是不是太冷酷、太残忍了?修行是实相和解脱对你的要求,而不是禅宗和祖师。没人逼你做任何事,但是独立,将永远在解脱的门口那里等着你,没有人能绕过它而得解脱。修行之路无他,一切时中,莫依倚一物。
2020-09-24
-
独立,是觉悟的前提
独立,是觉悟的前提你如果足够自立、强大,怎么可能依附于任何人。没有依附,怎么可能被人抛弃?又何来忧虑恐惧?凡是被抛弃的,一定是一个寄生者。凡是心有恐惧者,一定是一个不能自立的人。独立自主的人不会依附任何人,也不拥有谁。心无挂碍,亦无能所。所以,抛弃或是离弃在他那里不会发生,恐惧在他那里也不会存在。被拥有,才可能被抛弃。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在独立的,为什么要把自己嫁接给另外的人,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除了无明和贪爱。如果你依附于人,不管他是谁,你迟早要被抛弃。就算不被人抛弃,也会因无常、别离、死亡而被迫分离。那是一种更加残忍的抛弃。如果你被人抛弃,你会绝望,甚至因此而觉醒。你因无常而被迫与人分离,你还会抱着希望继续寻找他。轮回就在那里开始。独立,是觉悟的前提。无法独立而能觉悟者,无有是处。独立不仅仅是人格、精神、经济上的独立,更是心识上的独立,不依六尘的独立。只有真正独立,才能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才能超越一切所依,获得真正的自在与解脱。一个还要依附感情、家庭、事业这些外在条件而生存的人,必定要面临这一切消失后的孤独和无依。那时,因为不习惯这种寂寞,孤独和无依变成了地狱。想要避免不被抛弃的厄运,从独处开始,从早早独立开始,从坐禅、一物不为、练习觉知开始。看看你离开一切所依是否还能安心。如果不能安心,说明你已经习惯依附于虚妄而活着。赶快醒来,练习独处,习惯无依。主动地撤销所依,你受的苦会少很多。当你的一切所依消失而你被迫接受无依时,你会发疯,你会恐惧的要死。与其被他人或无常抛弃,不如向死而生,向寂灭求活,主动适应无依的生活。生死路上,莫待临渴掘井,下雨补屋。当随时做好准备。时不待我,无常随时会来。你准备好了吗?
2020-09-23
-
不要让身心成为妄想的奴隶
不要让身心成为妄想的奴隶有时你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或去一些地方,比如你胃痛或得了什么病,你要去医院。你这样做,是为了免除身体受更多的苦。你要去上班,是为了挣钱养活自己。你要去很远的地方找水,因为你地处荒野,你非常渴,附近又没有水源。这些时候,你为了缓解身体的苦,你愿意付出更多的辛苦。你为了让自己平安、无苦,你做了一些事,你付出了一些牺牲,你得到了满足,你不会因此而受更多的苦。但是,有很多时候,你去做一些事,见一些人,到一些地方,只是为了寻找快乐。你甚至从来也没有想到过,是什么在支使你去寻找快乐,你能真正如你所愿找到快乐吗?当你为了寻找快乐而去做事时,这是人的最大的无明和无知。只有愚痴的人才会相信快乐单独存在。比如你去喝酒。喝酒的时候那种头脑被迷醉的感觉很爽,但很快那爽就消失了,接下来你要接受的是胃和整个五藏的灼烧,而且,它们可能会持续一天、两天甚至更久。比如你想去一个地方旅游,你费尽周折到了那里,嗨皮了一个小时,然后回到家中,你疲惫了一个星期。比如你已经有了一个很安稳的房子住着,那间房子已经解决了你需要遮风挡雨的基本问题,甚至那个房子还很舒适。但是你觉得那间房子还不够太好,你想要更大的房子。你贷款买了新的房子,满足了你的虚荣心,你高兴了几天,但从此你成了一个房奴,你每天都要拼命工作。你要为你几个月的兴奋付出一生的辛苦。虽然你已经后悔,但为时已晚。比如你想找一个女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你得到了她,但同时你的整个人生都卖给了这个女人。你成了她和她带给你的孩子的奴隶,而且是生生世世。这一切的苦背后都是因为你不满足当下,你以为有比当下更好的生活,有比当下更快乐的事。那是头脑的许诺,而它从来没有真正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成了无明、贪欲和妄想的奴隶。你被自己的妄念使唤来使唤去,干这、干那,你完全被妄念之胶粘住了。觉醒,就是从头脑和妄念的驱使那里觉醒,从那无形的缰绳里挣脱,从六根六尘六识的主宰那里解放出来。看到自己身心的每个行为背后的主使,是只为了解决最基本的生存之苦,还是想获得更多的快乐被妄念所骗。看清之后,决然摆脱,成为真正的自由者。
20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