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你在干什么
刚才你在干什么 顶礼师父!实在抱歉,打扰师父了。 弟子愚钝,想请问师父两个问题。 1.请问师父您也是我的妄想吗?如果说身体不是我,一切才是我,那我在和我的妄想说话吗? 2.可是一说“我的”就是有我,事实是无我,那么是谁的妄想呢?平时看文章也是有这样的困惑,真实中没有“你我”,但还说凡夫有我,圣人无我,那么凡夫和圣人这样就成了对立的。他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我感觉自己绕在这里出不来了,已经很长时间就在想这些问题,突破不了,修行也没法进步了,恳求师父慈悲开示。问: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居士:26问:你会了吗?居士:师父,我不会,惭愧。师父的意思是用这个问题换掉其他的妄想吗?答:你非常饿的时候,什么都忘了,只想着吃饭,那时,你上面的问题都消失了。我问你多大年纪的瞬间,你的心念回到了自己多大年纪上,上面的问题也消失了。早晨起来你洗脸的时候,也没有那些问题。当你的心里没有生起那些问题时,学山禅师,你,他们是谁,他们是妄是真,佛到底是什么,都消失了。你没问我这些问题时你在干什么?回到那样的时刻。那才是修行。正要想起你的问题之前你在干什么?回到刚才你做的事。那即是解脱。你问我佛性是什么?回到这个问题生起之前你正做的事中。那便是智慧,那才是佛性。你说万法唯心所现,我只问你,什么是万法?“万法”从你的问题中来。回到没生起“万法”这个问题前。你说身体由四大五蕴组成,身体毕竟是什么?五蕴、四大又从哪里来?从你妄想中来。实无有来处。所以云:五蕴皆空。除了你的妄念在给一个你投射的假象命名为五蕴,你找不到任何实有的东西叫五蕴。如是了知,如是从“五蕴”那里走开,是名五蕴皆空。心住,即法生;心离,即法灭。你看到一条微信,忽然间就不高兴了。看到它之前你是怎样的?回到那之前。你说一切都是从识而生?什么是识,你找的到叫“识”的东西吗?识者,即非识,是名为识。你说万法只是一念。一念是个什么东西?一念根本不存在。除非你想它,并住在了这想上。悟无一念,是名顿悟。学法只为解脱,不为生起问题。生起了问题看到问题的虚妄,而不是为了解答问题。当你没生起那些问题时,你在干什么,继续去做那些事或类似的事,那便是修行,便是学法,便是开悟。一旦又进入妄念或问题,从那里出来。练习这样的觉察和出离。所谓出离,实无有法可出离,只是不信,不住而已。一切烦恼和情绪都因进入妄念和头脑而有。看到它们,不被它们骗,从念中转开种种烦恼即灭。解脱不是从外境中解脱,不是改变外境和事物,而是看清无念,从而不被自心妄计的一切诸法所缚。
2020-10-26
-
禅非坐相
禅非坐相,非关坐卧看到今天刚刚发布的文章《禅定是大妄想》,我有点看不懂了。跟我有缘的老师几乎都让我打坐,修禅定。我的认知是入禅定才能突破三维肉身的束缚到高维境界。末学愚钝,师父可否开示一番。不是为修定而打坐吗? 那怎么才是正确的打坐方法呢?答:打坐可以,但是莫修定。禅定是住,委屈真性。禅定是醉,醉于识酒。迷人修定,智者心平。肉身如幻,不须突破。高维境界是你的妄想,平常无事,以平常心应一切事,那才是真正的高维境界。打坐不是为修定,而是为了休息身心,远离造作,莫住妄想。打坐不需要方法,直接坐在那里即可。欲会真正坐禅,先须明白什么是禅。不明禅性,坐禅杀禅,修定失定。坐禅者,坐见本性,不生禅想。坐断妄想,妄不生妄。坐无坐想,心不住法。禅定者,于境无惑,于法无染,于心不着,于禅无醉,是名禅定。你所说禅定,是住是着,是境是惑,是迷是醉,非是禅定。不会禅者,欲坐于禅,无有是处。不明禅理,而欲修禅,是名缠缚,非是禅也。不明真定,而欲修定,是名岐路,非修定也。定者,非动非定,无能无所,本自如如,不待修成。祖云:心地无乱自性定,身去身来本三昧。如是三昧禅定,从心而悟,非是修得。修成还坏,终不是定。欲得禅定,须见真定。真定在心,心无所得。但不染法,不住于法,无不定时也。居士:自觉修行进入了迷茫期。答:你还没开始修行呢,说什么进入迷忙期。居士:如何才是开始修行?答:若欲修行,先须见性。若不见性,能修行者,无有是处。若得见性,即无有实法可修行,无事休歇,假名修行。不起于心,是名修行。离诸妄想,是名修行。无趣无向,不出不入,是名修行。了无所得,一切现成,是名修行。如是见得本性,是名真正修行,非关禅定。禅非坐相,非关坐卧。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人心迷,不行佛道。欲坐禅者,住着不得。但有纤毫粘滞,是名坐牢,非是坐禅。有境界可得,即被境缠,非是坐禅。会得禅者,动静一如,行坐皆禅。若不如是,只名盲修瞎练,非是修行。纵经尘劫,亦是迷倒,门尚未入,谈何修行!
2020-10-26
-
一派天真
一派天真人们总是去寻找真心。你不必去找真心,你也找不到。你不觅真心,真心正是你。犹如在大海里游泳,再去找大海,必是愚痴人。人们谈论实相与真心,那只会把你带离真心与实相。不被感官迷惑,那就是真心。不逐思想与意识,那便是真心。真心遍地遍眼遍身都是。觅即不可得,不觅何由问?真心不可问,问者是何物?真心不用寻找,抬头就能看到。甚至不必抬头去看,正抬头时,是什么?人们总是跑到意识的汪洋中想证明什么。从那里折回来,一切不须证明。折回来的瞬间,一切问题消失了。当问题消失、思虑止息时,真心将你覆盖。人们总以为大道多么玄妙。听到鸟的叫声的刹那,你把什么叫大道?是啊,除了关于“大道”的种种观念、妄想,哪有什么“大道”。当你找不到任何称为“大道”的存在,那才是真正的“大道”。当你从思想那里休息,大道显现了。大道显现,而无显现之量。若能被意识感官捕捉到丝毫现量,即非大道。蚊子叮到你的手指,因为痒,你的心思离开了刚才的想法。离开意识思想的住着,你便回到了“大道”中。实无大道可回,但无妄念,假名大道。只因被妄念和思想蒙蔽,你错失了大道。只因进入头脑的迷城,你看不到树叶飘落在你脚下。树叶在飘落,而你坐在那里。谁在求大道?求道失道。不求,何来道与不道。若真心本真,即不必求真。求得非真,失亦非失。非得非失,一派天真。
2020-10-26
-
禅定是大妄想
禅定是大妄想问:请教师父,通过禅定这种方法,实证如来藏、自性、解脱,这个也有问题吗?很多大德不也是修禅定吗?为什么您却一直否定禅定在修行中的作用。答:禅定就像睡梦,它只能把我们引入更深的睡眠,把我们带入更难察觉的妄想。在禅定中永远无法实证如来藏、自性,从而实现解脱。恰恰相反,从禅定中出来,回到平常,回到不出不入中来,才能与如来藏、自性、解脱不期而遇。禅定把我们带入更深的识心、无明和幻境。在禅定中,你只能沉迷和住着,被自己的意识所骗。一旦你清醒,你将发现禅定不过是识心所造的幻境,是一种难以觉察的觉受而已。修行并不是入于哪里,住在哪里,而是从种种的妄想和执着中出离。说出,只对妄入。若无所入,出亦不须。哪怕那里是一种“绝对的寂静”,亦不可沉迷。真正的寂静完全无法把捉和体会,它超越了认知和感受,它只是心念的自然流动、无住无着而已。从禅定中出离,那才能实现解脱,而不是相反。智隍禅师二十年修禅定,后遇玄策,隍问: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复见六祖,具述前缘。六祖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 古人学法,虽有很多人修过禅定,但最终都觉悟到禅定是更深的妄想,而从那里走出,才真正亲证如来藏。 亲证如来藏,非关出入,只是于法不住。入于禅定,即是有所住,背道而驰,不得见性。若欲见性,但于一切法无住无染即得。 怀让见马祖终日坐禅,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怀让禅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得成镜?怀让禅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马祖乃离座云:如何即是?怀让禅师云:譬如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闻斯示诲,豁然开悟。 经云:菩萨观禅定,犹处地狱。 舍利弗一日林中宴坐,维摩诘呵斥云: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 又六祖云: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何以故?禅定是二法,佛性是不二之法。 学法修行,须识得本心,见于本性,不着二法,不出不入,是真修禅定。 问:您的开示里,平时也教学人坐禅,那又是为什么? 答:我不教人坐禅,我只教人坐着休息。我所教坐禅,非有禅可坐,非有法可得。我所教坐禅,息诸妄念,离诸分别,不依六尘。我所教坐禅,非限坐相,非为卧相,非关形象。但心无趣向,是我教坐禅。故我所教坐者,行亦如是,立亦如是,卧亦如是,做事亦如是,不做事亦如是。心不缘法,是我教坐禅也。古人云: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2020-10-26
-
勿忘心的安宁
勿忘心的安宁修行的目的是收获心的解脱和安宁,而不是收获事情的善恶好坏。修行不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各种问题,而是看到心并无问题。问题来自头脑和无明。头脑不停地制造问题、寻找答案,迷惑它自己。心不被头脑欺骗,那才是修行要注意的。修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结果。如果说有结果的话,就是终结头脑制造的一切问题和结果。修行并不是为了获得外在完美的生活,而是觉悟心从来都是完美的。生活是无常的,永远不会完美。但是,无常的生活,有了觉悟和完美的心态,就会变得完美。修行并不是为了做成什么事,而是发现,一切早已圆满,不需要刻意执迷地做成任何事。唯一需要做的是,除去那些想要做成什么的妄念和幻想。人们总是不知不觉迷到事情的好坏得失与结果中去,而忘了最应该受到关注的是心的安宁。你可能得到了一座城堡,却因此失去了内心的安宁。那不是智者所为。智慧的人宁可失去一座城堡,也不愿丢掉半刻的安宁。愚蠢的人们宁可让心难过很久,也一定要制造妄念并追随答案和结果。得失心一直摧残着每一个人。得失心来自妄念和头脑。心不需要任何事物的填充和清除。心从来都是满足的。不满的是妄想和无明。并没有真正的好事坏事需要你在得失中纠结,是你的妄念和无明支使自己错认了幻境的好坏,然后迷失在好坏中。外境无好坏,好坏从妄生。执迷于好坏,丢失于本心。随时保护好自己的心,莫被妄念骗到事情中去。借事炼心是一个修行人永远铭记的。失心迷事,你已经离开了修行。收获心的安宁,而不是事的祸福,那才是智慧所在。住哪面的房子都好。南面有阳光,北面有阴凉。心无南北面,智无东西窗。愚人执迷境,智者只观心。心真无罪福,亦无正反面。直心行直路,曲道自彷徨。问我无上道,心息不用忙。
2020-10-26
-
不被念骗,是你的修行
不被念骗,是你的修行当你不被头脑欺骗,就不会被任何人法欺骗。除了头脑和妄念,没有谁能欺骗你。除了思想和意识,谁能跟你纠缠?哪有任何问题困惑你,如果你不生起妄念?有什么需要去面对,如果你没被念牵?欺骗你的永远是自己的妄念和分别。纠缠你的永远是自己嗔念与贪念。一切皆由汝念起,万法皆从汝心生。愚人除法不观心,智者观心不除法。只要你发现自己不舒服,那一定不是任何人或事引起的,而是进入了妄念。让你难过的也绝不会是外境的人与事。心若不起,法即不生。法若不生,更有何事。事从心来,心若不住,事自然无。提防妄念,莫被它牵;小心意识,莫被它诳。被妄念牵,进入娑婆。被意识诳,即处幻城。古人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妄心一起,佛国成地狱。头脑一热,解脱变枷锁。一妄是一轮回,一念是一生灭。实无轮回可受,实无生死可出。但出妄念,一切俱泯。一念妄生,即我相生。一念妄起,即三界起。一念妄来,即入胎来。一念妄迷,即六道转。妄本是妄,非有其实,着者成实,住法成缚。一念不住,即我相灭。一念妄息,即三界空。一念妄离,即大涅槃。一念妄觉,即功德满。佛国地狱,终是幻境,解脱枷锁,亦不真实。真实之中,妄心不生。妄心不生,即是如来。无别修行,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无别趋向,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不进入妄念,不住于念,即是修行。能离于念,法体清净,即是涅槃。一念从头脑出,即是言下成佛道。一念迷入心识,即是法身轮转六道。修行在念上着准眼。解脱从念上出是关键。若无妄念,即无一切法,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烦恼菩提,无真如无明。心不取心,无尚无,何况有?妄念若息,即是佛国。妄想不欺,即是真城。真城绝妄,真城纯真。纯真不劳思想,纯真非是修成。
2020-10-26
-
纠结,是你唯一的障碍
纠结,是你唯一的障碍。我们随时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生抉择。考哪所大学?做这份工作还是那份工作?要不要嫁给他?去这个城市还是那个城市生活?要不要换房子?要不要去看病。这些问题和选择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大部分困惑和烦恼。无论你如何选择,永远都不会有问题,纠结选择什么,那才是唯一的问题。当你需要做出选择时,你可以思考,但是不要住着和纠结在你要选择的事上。当内心需要面对选择其一而放弃另一时,心就不知不觉被这二法割裂。果断地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法,一个决断,一条道路,都没有错。错的是在两个道路面前摇摆、踌躇、犹豫不决。在选择面前纠结、患得患失,那才是你要面对的最大问题,而不是需要你做出选择的问题本身。人们总是以为做出一个选择时,是失去的那个选择让自己痛苦和不安的。事实并非如此。是你的贪心、纠结、取舍之心让你受苦。不论你选择什么,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选择时的心态和决断力。比如你到家具店看到了两套都很好的家具,你不知道选择哪套家具。你在那里犹豫不定,一天下来,也没想好要买哪一套。智慧和果断的人随便选了一套,搬回家就用了。而你,过了一个星期,还没决定买哪套家具。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些纠结和选择困难中拖延和耗费掉了,完全忘记了生活是用来活在当下,活在快速做出决断,然后接受、享受你的选择。不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选择,立刻做出决定,那一定是最好的决定。就算全世界人都不认同那个决定,而你毫无疑惑,那个选择一定是完美的。从你果断地做出选择的那个刹那,你已经完成了你所有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并不是你果断的选择是正确的,你后面因为这个选择而有好的结果。不,宝贵的不是这些,你根本无法预料你做出的选择会带你走到哪里。你收获的是一份简单、直接和不纠结的能力。重要的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你选择时的果断、无碍和自在。获得随时都能从选择和考验中越过与超脱的能力,还是为了在两件事上执迷贪着纠结不止,那才是你真正应该思考的事情。考验随时都会来,住着随时也都会把你从当下的阳光青草香中骗走。如何抉择,那是你的问题。
2020-10-26
-
谁能将空而为伤
谁能将空而为伤如法的修行,身心会得到改善,会对修行者产生很大的信心。但是,如果把修行的目的看做是身心健康,那就完全搞错了。我看到很多修行人,身体一旦出现病苦,或有些许不好的变化,就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对治。或吃药,或食补,或辟谷,或养生,或念佛回向,或念咒加持,或诵经给自己的“冤亲债主”,或放生忏悔业障,以求安心。种种所做,或许能一时有效,得个片刻安心,无奈治标非本,病根未除,后时病发,烦恼复起,较之以前更加苦恼,无由解脱。众生将本来虚妄不实的身体视为实有,将无我无人的幻身视为真身,以妄谴妄,更生妄病;以幻加幻,更增妄执。执于身体的生灭好坏,认假失真,我相根本不除,百般对治,皆是心外求法,不出轮回。不悟身心是幻,对身心患病而生执着,是修道最大的障碍。不论是治病,还是修道,只要在虚妄的身心世界上做功夫,都是徒劳。不识本心,修道无益。亦有学人,虽不对治身心疾病,却于五蕴幻身上苦做功夫,或修禅定,或求境界,或日中一食,或长坐不卧,或执苦行,或期觉受,或欲根尘脱落、身心俱无等,皆是心外求法,是名外道,不名学佛。楞严经云:五蕴皆是自心妄想所见。五蕴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身心,也即身体和思想。身体和思想是虚妄不实的,是众生最坚固的妄想。圆觉经云:身心世界,皆为幻化。在幻化的身心世界上用功,以妄想来对治妄想,只增其妄,无异于水中捞月,镜中求物,终无所得,只增其苦而已。修行如果不远离对治,永远不能解脱。经云:“不离对治,是为魔业。”何以故?真性不二。若性不二,能所则虚。能所既无,谁对谁治?对治则生二妄,二妄相生,妄中迷妄,是故与道相乖,不能出离生死轮回。有人问:身体病了,烦恼起了,不对治怎么能好呢?答:知身是幻,息虑忘缘,妄念不生,恶业自停。随缘消幻业,但莫造于新,其病自愈。知烦恼从念而生,实无有生,不断自灭,不须更灭。古人云:不除妄想不求真。无为道人,不关身心。随其变幻,任其自在。诸善知识,五蕴幻身,幻何究竟?知身如幻,不劳用功。心不著身,其身自安。念不执心,其心自平。无治而愈,是为真愈。无病无愈,名大医王。一念才起,五蕴幻生。一念才息,五蕴清凉。于幻用功,幻何得穷?于空把捉,镜中摸影。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忘五蕴,莫忆想,行云流水任疏狂。一念落于身心上,非但不愈反自创。但能离此虚幻执,谁能将空而为伤?
2020-10-26
-
经非佛说
经非佛说有个居士对佛经非常的恭敬,每次读经前都会双手将佛经托举到头顶,然后缓慢地放在桌桌前,再认真读经。读经之后,再恭敬地将佛经放到佛龛前,并合掌。我看到他这个样子,就拿起佛龛前的一本佛经撕了起来。这个人非常惊讶并慌恐,说到:你为什么要撕佛经?撕毁佛经有无量罪。我说:是你在撕佛经,我没有。居士反问:明明是你在撕佛经,为什么说是我?我说:我撕的是纸,你撕的是佛经。居士问:我们学法难道不是由看经而悟吗?答:迷悟由心,不由文字。经是纸墨,何由能悟?若著文字,乃至合掌顶戴,皆是不识文字,未读真经。问:你说不论悟与不悟,经教都是废纸,请问,楞伽经难道不是佛说的吗?答:不是佛说的。问:那是谁说的?答:魔说。问:天下人公认的事,你却在否定。你是在谤佛。答:却是你谤佛。问:我怎么谤佛?答: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问:此句不是金刚经所说?答:不是。问:是何说?答:但有言说,皆无实义。如空拳诳小儿。文字为指心,犹如从指而见月。莫迷文字,莫盯手指。迷字失心,迷指丢月。问:“但有言说,皆无实义”此不是楞严经所说?答:不是。问:是谁说?答:我说。问:明明是佛说,如何是你说?答:若谓我有法可说,是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义。听我偈曰:究问说者,不解佛义。无佛无语,是真佛句。不悟本法,愚人难悉。如犬逐块,错失标的。执指亡月,理无可极。问:佛不出世,不说经典,众生何由解脱?答:佛不出世,众生未迷;诸佛出世,痴人说梦。佛说三藏,无人解脱;未说一字,达者无计。有迷有悟,尽是迷糊。无悟无迷,谁求迷悟。有经有说,尽是魔说;无人无法,才是本法。不悟本法,了不相关;若达本心,尽是佛名。三千世界,万象森罗;十方穷尽,觅佛不得。六道众生,个个圆成;不假修造,天然无生。真理自在,非人道得。有佛无佛,法性不堕。见佛出世,声闻邪见;见佛说法,真佛难活。佛未出世,何有涅槃?着相菩提,南辕北园。
2020-10-26
-
诸佛第一告诫
诸佛第一告诫人们把世界想的太复杂,人们把实相看得太过玄妙。人们错解了真相,认错了方向,所以认为修行不易,觉悟更难。真实不复杂,实相无玄妙。觉悟如翻掌,但离诸妄想。复杂者,被头脑所诳;玄妙者,被妄念引领。世界者,非眼耳所对色声世界。声色山河,大地味触,干干净净,非法非非法,非为世界,非不世界。进入头脑,世界生。出离头脑,世界灭。世界生灭有无,无关世界。生灭有无,由头脑有,从妄念起。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生灭由心,非有生灭。进入头脑,五蕴起。出离头脑,五蕴灭。非实有五蕴可生可灭。五蕴者,非关五蕴。五蕴者,非色受想行识,非不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头脑妄计,假名五蕴,实非五蕴也。五蕴从念而有,从心而生,非实有法。五蕴如是,身心亦复如是,一切法亦如是。实无身心。一念生,身心有。一念灭,身心无。故知身心者,非眼见耳闻之色身,非思想能动之心灵,唯是头脑所生幻觉,一念妄想而已。进入头脑,则恐惧生,烦恼起,六道现,地狱门开。出离头脑,则恐惧灭,烦恼息,六道消失,地狱门关。一切法由头脑肇始,一切法从头脑幻生。从头脑生者,即从心想生。心想者,即进入头脑。心离想者,即来到现实。故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者,从念出,从头脑逸。一念迷者,住于念,入于头脑。一念生,则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生;一念灭,则我相灭,乃至众生相灭。进入头脑,则是幻城。出离头脑,则入实相。进入头脑,则名虚妄。出离头脑,名为真实。进入头脑,是名众生;出离头脑,则名诸佛。进入头脑,是名轮回;出离头脑,是名解脱。一切由头脑作祟。识得头脑枢纽,得修行大总持。有力出得头脑幻城,名为真实修行。知一切头脑造,只认得修行方向。出得头脑迷城,方名解脱道人。识得诸法从头脑生,修行只是起步,真实出得头脑妄计,是名究竟圆满功德。心生容易,心灭难。进头脑容易,出头脑难。所以修道者多,得道者少。头脑诡计多端,妄念无孔不入。所以诸佛第一告诫:善护念。又说:莫妄想。
20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