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空小空
大空小空空者有二,一曰小空,二曰大空。小空者,了达五蕴皆空。大空者,空无五蕴,亦无达五蕴空者。小空者,人法皆空。大空者,空复亦空。小空者,以空空三昧觉诸法皆空。大空者,空空三昧亦空,觉与觉所,二俱是空。小空者,诸佛所证诸法空相。大空者,诸佛亦空,空相亦空。小空者,能所皆空。大空者,能不自能,所不自所,是故前三三,后三三。落花上天,满目音连。小空者,诸佛所得菩提果报,涅槃寂静,所见解脱实相。大空者,阶前蚁雀,殿前案山。小空者,文字语言,不出戏论。大空者,文字语言,字字真言。小空者,可思议,是故名为言说法。大空者,绝诸思议,非空非不空,是名大空,亦名如实空。言说、如实,皆是识心妄作分别,是故一切皆空。小空者,从门而入。大空者,无门无径。小空者,渐修渐悟。大空者,顿超顿悟。小空者,顺指见月;大空者,顺月观指。觉知、八正道,四念处,六度万行,诸佛所修无量功德善法,能为方便,令诸众生,皆悟实相,然皆无实性,是名小空。法本无法,无佛无众生,十八界空,大涅槃空,一切众生皆无佛性,是名大空。报化之身所说之法,是名小空。法身无情说法,是名大空。四祖见牛头法融,鬼神不见,捧花不得,是名小空;柿落庭院,花开满塘,风起鸟鸣,逢火有烟,是名大空。诸人知者,良遂亦知,是名小空;良遂知者,诸人不知,是名大空。会取不会的,是名小空;不会的还会取个什么?是名大空。小空者,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大空者,吾有一机,扬目瞬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小空者,诸大菩萨各述不二法门。大空者,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即得升座。小空者,日用无别事,唯吾自偶谐。大空者,盖却着。若人会得如是二空,始得入祖师门下。大空者,离四句,绝百非,佛说是不空性。若在祖师门下,空不空性,尽是渣子,转无交涉。此二空者,非一非异,但有言说差别耳。不可定言此是,此非,此大,此小。是故大空小空,终是空名。真实空者,大庾岭上捞的一条活鱼去。学法之人,不见小空,不得大空。但见小空,不见大空。执于大小空,终不是空。大小二空,游戏驾驭,是名坐骑,亦名神足通。有此二空,教通宗通。乘此二空,一尾两鬃。
2020-10-12
-
世间万法,犹如幻莲
世间万法,犹如幻莲空中有一朵美丽的金莲花。那朵花无比美妙诱人,使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停下脚步,驻足观赏,甚至伸出手去捉取它。然而那金色的花只是一个幻影。有的人捉了几次,发现那金花纵然再美,也只是一个幻影,便放弃了捉取,转身走开了。有的人太过贪爱那金花美丽的样子,不想离开,想尽办法把它摘下,据为己有。空实无花,执者妄取,所以受尽辛苦,终无所得。虽无所得,以贪爱故,不肯停歇,继续捞摸,不以为苦。纵有智者,频频告之,此花是幻,以痴迷故,听而不闻,不以为然。一切万法,如空中花,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空实无花,病眼妄执。以执取故,生无量苦。诸佛菩萨以了实相故,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无所住着,转身走开。或在一旁赏析把玩,终不生贪,亦不生著,故无所缚。诸修行人,信佛言教,了知诸法如幻如梦,从心而生。自心取著,即妄见有;自心不取,不相妨碍,故得解脱。无明众生将幻为实,故生贪着,不肯离去。纵遇诸佛善知识告知,犹不生信。犹如愚痴人,见空中花,以为实有,妄心取着,终无所得。虽无所得,不肯停歇,以苦为乐,是故名为可怜悯者。若不信佛言教,谁能了知,有血有肉,有骨有筋,有情有感的我们,活生生的,怎么会是如梦如幻的影像?若不依佛教导如实修行,谁能得知大家生活在一个共同编织的谎言和幻网中,愈陷愈深。你永远不可能触摸到任何真实的肉身、模样,除了你自己的妄念和执着。所以,就算活生生的人在你面前,那同样是一个幻影,是自心的影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自作亦自受,空中妄捞摸。你的父母、妻子、儿女、财产,包括你自己,都如空中花,妄心所见,了无实性。不识此实相,于中贪着、执取,受尽辛苦。黑夜中有一个怪兽,人们看到它都无比恐惧,扭头就跑。有的人来到怪兽面前。走进它,才看到那怪兽只是一棵形状怪异的古树,只是在黑暗中显现了可怕的怪兽模样。知此实相者,即便是夜宿在怪兽下面,也一样安稳入眠。不了此实相者,被怪兽吓跑,永远不敢靠近。一切万法,本无是非好丑,唯自心妄识所幻现,了无真实。自画自怕,自编自贪,自演自执,自恐自吓。众生于自心影像,妄生爱憎取舍,无量劫来,不肯罢手,不得停歇。又如猫狗,于屏幕前见骨头鱼肉,以爪捉取之。虽捉不到,不肯停歇。何以故?不知是幻故,贪爱覆蔽故,痴心不歇故。复见狮子虎狼,而生怖畏,撒腿就跑。何以故?以为是实,不知影像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顺则贪爱,逆则憎恨,爱则喜乐,憎则忧怖,妄生取舍,得失炽然,是故说名轮转生死。若遇善知识,告之实相,信受奉行,假以方便,不生执取,终得解脱。若不如是,知幻即离,能得解脱,无有是处。
2020-10-12
-
了实相者,住安稳地
了实相者,住安稳地人们怕这,怕那,但是都不怕轮回。人们怕寂寞,怕孤单,但都不怕烦恼牵缠。世人拼命追求的,觉者皆远离之。众生以为至爱的,诸佛皆不沾染。人们拼命地奔赴六道火坑,唯恐落下自己。大家都使尽手端攫取快乐,唯恐虚度生命。一个人开始学法,则被家人担心走火入魔;有人开始修行,总是引来别人嘲笑。一个人出家被人视为颠疯;一个人少欲无求被指为怪物。笑人者,不知自己是真可笑。忧人者,不知自己最堪忧。在火炕中者,呼唤他人前来;在地狱者,夸赞地狱真美。你相信身边痛苦不堪的人的言论,还是相信已经出离生死的诸佛的劝导;你相信那些把生活过得苦不堪言者的信条,还是相信以寂灭为乐的禅者道人?那些意气风发的人,如果他看到他飞快的人生车轮前面是深渊,他会立刻吓死。那些还在顺境有为里琢磨滋味的人,转眼就会尝受无常幻灭的鞭笞。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不觉,长眠黑暗。法界之中,唯觉悟者,得究竟安乐。人天之中,了实相者,住安稳地。世间乐趣再长,不过刹那,乐趣消失时,留给你的是无尽的空虚。恩爱情思再美,总无法留住,那虚幻的神识会欺诳你轮回其中。获取究竟安稳,那才是明智之路。得不动处,方是真人所成。佛说众生有八颠倒。以生死之苦为乐,以寂灭之乐为苦;以幻境生死为真常,以真常寂灭为空幻。以不实无我为有我,以真实之我而为无我。以诸幻不净为净,以真净解脱为不净。有此八倒,无明谓明,三毒谓蜜,八苦谓乐,邪见谓正。以此八倒,生一切苦,轮溺其中,永世难拨。不见轮回之苦而讥讽嘲笑学道修行之人,以贪爱无知覆蔽,而久处黑暗深坑,无法醒来。众生贪着世乐,犹如孩子误入火宅,诸佛不停呼唤,无奈子幼无知,不知叫幻是何,为何要出离。所以诸佛巧施方便,以三乘佛法玩具,引导出离生死。若人一举手,或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信根难生,狂心难歇。不受烈火多粹烧,谁肯跨过生死劫!
2020-10-07
-
真心无寄挂
真心无寄挂如果你生命里有一个唯一,那是最可怕的。如果你有一个最爱的,那会要你的命。如果你有一份无法割舍的牵挂,它会让你痛不欲生。如果你遇到一个心上人,那将是你致命的毒瘤。世间最苦,莫过亲爱。世间最惑,莫过情执。有多少人还在苦苦追寻那一朵罂粟花!有多少痴情怨女还在那泥潭里不能自拔。不要安插一个唯一到心里。别将你的生命挂在任何人心上。你的心里莫留一个房间给一个人。也别带着心驻扎到任何人的心房。莫被爱情那朵绚丽的烟花迷醉,它须臾即灭,留给你的却是无尽的惆怅。莫被那甜蜜的依恋欺瞒,它给你一分欢乐,还你十分伤痛。功德天只能诱惑愚痴之人,他不知黑暗女在其身旁。功德天给你多少,黑暗女连本带息夺回多少。有智主人,二俱不受。苦乐相随,无明之人见乐不见苦。心明眼亮者,苦乐俱捐。抵制了快乐的诱惑,即赶走了痛苦的埋伏。看清了快乐的面目,即揭穿了烦恼的面具。没有任何烦恼和痛苦是单独来的,它们一定尾随在快乐的身旁。有所依,就有束缚。有所乐,必受苦。以生灭有为之法求得一时安心快乐,后受无量忧怖苦楚。得诸佛寂灭常乐,永世超脱。诸佛寂灭,无有二路,无依无寄,穿僧伽梨衣。常独行,常独步,行者同游涅槃路。你生命里的唯一不在别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会得自己,是究竟珍奇!活得自己,是真正皈依。你还在寻觅那另一半吗?那另一半是你的无明和妄想。一尚不可得,何有另一半?自己尚不真,何处更求寄托?白云空里生根,真法无味中求。意识寻求依附,思想总欲攀缘;真心无寄挂,道人无牵缠。诸善知识,心本是空,但不抓取,即得自在。莫将空心更托付,随所托处总是坑。空心本来无所住,是则名为竟安家。
2020-10-07
-
且莫草草
且莫草草我学了一辈子的道理,还是没把这生过好。人们如是说。大家都认为没把这生过好,是因为只是口头讲道理,没有把道理落实。是吗?不是没有落实道理,而是学的道理完全是颠倒的。按照颠倒的道理生活,如何能过得好此生?修行人也是如此。有太多的人说:佛法的道理都懂,但就是过不了境界。是吗?你确信自己所懂的是真实的佛法道理吗?还是你根本没有深究你那些道理全是颠倒的知见,是被一些佛法名相包装过的世俗理论,那里面一分佛法的真实道理都没有。真明理者怎么可能不会修行?真懂佛法者怎么可能过不好自己的生活?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到底学到了佛法真实的道理吗?还是自己因为贪恋世乐,只为求福免灾而学习了一些相似佛法。如果你真的领悟了实相,自然会改变心态,从而改善生活。佛法道理,甚深难解。诸佛菩萨,旷劫修行,而觉悟之。云门禅师到江州,有陈尚书者请斋。才见便问:儒书中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么生是衲僧行脚事?师曰:曾问几人来?书曰:即今问上座。师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书曰:黄卷赤轴。师曰:这个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书曰: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师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忘想。作么生是教意?书无语。师曰:见说尚书看法华经,是否?书曰:是。师曰: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书无语。师曰:尚书且莫草草。三经五论,师僧抛却,特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尚书又争得会?书礼拜曰:某甲罪过。陈尚书多年读经学法,待到问着,直得口塞。被云门师呵斥,莫草草,以为佛法道理容易。今时人以为会佛法道理者,皆是懵懵懂懂。百千分未及一,既无惭愧,大言懂理。若论修行,分毫不沾。不可大言佛法道理懂得。当反思:真实佛法未梦见在。南泉十八多年自解作活计,香严禅师四十年打成一片,慧忠国师三十年不出方丈室,船子和尚三十年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赵州除二时粥饭时无杂用心处。古人根基大利,皆如是实修真炼,今时人怎么懈怠,将修行做容易想?此事须是恁么人,恁么行的。且道,如何是恁么人?若向恁么会,眼珠落地,口塞牙歪。
2020-10-05
-
你不擦,我擦
你不擦,我擦居士问:顶礼师父!“我是你自心的众生,你是我自心的众生,我们是同一自心,而众生是假名,虚妄名相而已。”怎么理解这句话?比如我和学山师父,我和师父是非一非异吗?我是无我的,你也是无我的,这是非异。那非一是为什么呢?是相非一吗?相不是虚妄的吗?或者说我和师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或者说有没有一个师父在我的心外或者心内?因为弟子常被各种人际关系困扰,非常想弄清楚这个问题,请求师父慈悲开示。 答:有时间把你家的桌子多擦擦。居士:为什么要多擦桌子?擦桌子能解决人际关系的矛盾吗?答:那就换成擦椅子吧。居士:还是不明白。答:椅子直接坐或擦,不需要明白。居士:可我问的是不一不异的问题,您为什么让我去擦桌子?又去擦椅子?答:你不擦,我去擦。
2020-09-29
-
避欲为避苦,非为说是非
避欲为避苦,非说女是非当佛陀说女人如火坑,是众恶渊薮,其目的非是声讨女人,批判女人。佛陀的重点是提醒我们小心欲望,远离火坑,莫贪女色,不要被火伤到。有的人不知道佛陀的用意,却在那里为火坑辩解,说火坑无辜,为女人鸣不平,说女人没错。呜呼!你快要掉火坑里了,甚至已经掉进去了,你要想的是如何避开火坑或者从那里出去,而不是辩解火坑是否有罪。火坑没罪,但是你被烧到了。女人无辜,全然无罪,但你因它而陷入苦恼。佛法关注的是解决众生的诸苦,而不是论断是非。重要的不是女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而是你是否被女人捆住,被欲望锁住,该如何出离。佛陀从来不否定和批判任何事物,而只是提醒我们,一切万物,皆不真实,空无自体。对任何事物莫生执着,勿错用心。若生执着,则受诸苦,当求远离。远离者,身心俱离。莫言心离身不离。如同人在兰室,自然有香。久近女色,亲染欲望,自然生著,而受苦恼。又好比毒品。毒品无辜,亦无心伤害任何人。但是因为我们贪图快乐,沾染上它,就会身心受苦。当你染上毒品,你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戒掉毒瘾,远离毒品,莫再贪着,而不是在那里为毒品开脱。不见有人受毒品之害,还在那里辩论毒品有罪无罪,若有如是之人,是大愚痴。毒品确实无罪,但你已为它受苦。智者考虑的是远离毒品,戒掉毒瘾,而不是评判毒品是对是错。毒品只要你不碰它,它就不会带给你苦。女人亦复如是,觉悟者皆当远离。若远离之,女人及毒品皆不会带来苦。你为什么不碰毒品,因为你确信碰了它会身心俱苦。为什么女人你不知道远离?因为你还不知道她会给你带来苦。一旦你因女人而生诸苦,自然会远离。佛陀说女人如火炕,就像智者告诉你毒品非常可怕,是一个道理。要不要远离女人,莫听愚痴者言,当信佛及智者所言。女人如毒品,众生沾染即会成瘾,生生世世,被其缠缚。世间毒品,再毒,一世终可戒除。而女人之瘾,贪欲之习,生生世世,难可戒除。如果你想出离烦恼,应该小心,避欲如毒,远离女色。而不是在此评论女人或毒品是对是错。又好比你被火烧到了身体,你应该急着去扑灭身上的火,而不是在那里思考是谁放的火,他是否有罪。灭火是你唯一需要考虑的事。无论如何,被烧,是自己不小心,灼痛挥之不去,再说其他已无意义。下次要小心避开火。佛说女人如火,欲如深坑,亦复如是。非是指责女人,而是提醒我们小心贪欲,莫贪恋女人,而被灼伤。男人、女人俱是幻,众生因无明以为实有,而生执取,故生诸苦。佛悯众生,说欲如火坑。若人自知欲生于汝意,从你思想生,心源不染,自然不会贪恋、责怪或褒贬女人,常处清净,无忧无恼。女人非实,究竟是空。谁能于空法说是说非。若批评女人,或为女人辩解,可不痴乎。不为女人所惑,不被自心所欺,远离贪欲,才是你要解决的问题。说“女”如是,“男”则同理,只是名相形状不同,若执迷贪著,同样是苦,不须更述。若不解佛之本怀,不想着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却为女人辩解是非,是真可怜悯者。
2020-09-29
-
修行心要
修行心要居士:请师父开示修行心要。答:不贪,勿嗔,莫痴。居士:经云:贪嗔痴性,即是佛性。又云:贪嗔痴,即戒定慧,俱是梵行。如何领会?答:贪心正现前时,知贪是空,不须更有法用于对治,不被贪缚,即名佛性,又名修行。是名不贪。非如众人所见,贪即是法,即是道,即是性,放纵贪心,反说梵行,自欺欺人。若如是者,佛法却成害人。嗔心正起时,知嗔无能所,嗔心即灭,不须更加对治,不被嗔缚,即名佛性,又名修行,是名勿嗔。非如你之所解,嗔即是道,即是法,即是空,放纵嗔心,自寻烦恼,害人害己。若如是者,佛法则成断灭。贪心、嗔心不起,是名无痴。无痴者,非实有无痴法。于本性所起妄念而住着之,是名愚痴。于此本性所起妄念而知是空,了无实性,无根无实,不入烦恼,是名修行,亦名痴性即佛性,烦恼即菩提。佛说痴性即是佛性,非说痴即是佛,非烦恼是菩提也。若认痴是佛性者,一切凡夫尽皆有痴,尽皆得道,一切心行即不得苦,何必远离?若如是者,佛亦是烦恼人,众生亦不须修行。佛法非如是解,如是行。佛所说法,贪嗔痴性空,为离贪嗔痴,非为着贪嗔痴。为离于苦,非为迷苦。众生不解如是真义,以苦为乐,以乐为苦,故名颠倒,亦名愚痴。《大般涅槃经》云:善男子,贪是有性,非是空性。贪若是空,众生不应以是因缘堕于地狱。若堕地狱,云何贪性当是空耶?善男子,色性是有。何等色性?所谓颠倒。以颠倒故,众生生贪。以生贪故,当知色性非不是有。以是义故,修空三昧非颠倒也。故知嗔痴之性,亦复如是。若断言空,嗔痴之法为何能令众生生大苦恼?有人妄言,不须修道,空本是空,不必修空。此言差矣。《涅槃经》云:诸佛菩萨有二种说:一者有性,二者无性。为众生故,说有法性,为诸贤圣,说无法性。为不空者见法空故,修空三昧,令得见空。无法性者,亦修空故空,以是义故,修空见空。善男子,汝言见空,空是无法,为何所见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即一切法。众生修行,理虽顿悟,然习气深固,烦恼无明不可顿除,贪嗔痴三毒不得瞬间即灭,所以需要修道,以空三昧法,定慧之力,得见诸法空相。若时节因缘成熟,识心转于所依,智慧现前,定力成就,妄想不除自空,烦恼不断自寂,是名解脱,亦名真正梵行。虽然众生习气深固,烦恼难除,但实相之理不可错会,修行方向不可弄错。学人莫认贪嗔痴是佛、是法、是道,迎合自己贪欲习气,妄言佛法,自赚无益。他日缘熟,自做还须自受,分毫不差。那时才知,口说非实,贪嗔是毒,智者远离。烦恼不现,佛性自自。
2020-09-29
-
把你唤回心的港湾
把你唤回心的港湾你可以在我面前使尽手段,我都不会再被你骗。你可以遍布我的头脑,我也不再相信你。无论你如何变化,我都认识你的本质。不管你许诺我再多的快乐,我都知道那背后跟随着痛苦。你再如何演绎奇妙、瑰丽,我都知你空无实性。你再无力量。因为我已经受够了你的戏弄和折磨。我已经看穿了你的把戏。你再怎么娇小、柔弱、甜美,在我面前显现可怜、可爱,我都不再饮你这杯贪爱毒水。不论如何,你都无法再蛊惑我。因为我深知你不在我心外。你从我这里现形,我也会让你消失于我心里。无论你再怎样缠绕,金已成金。已成金者,不复为矿。你既已被识破,吾再不会受欺瞒。这个世间任何事物,皆无实性,依缘而生。所谓缘者,不过心念妄想而已。依缘而生者,还依缘灭。所以,生灭之物,缘起之法,非是真实,只可远观,不可执持。佛有三十二相,亦非真。佛有大慈悲,亦是幻。佛福慧圆满,终归于空。佛尚如是,何况它物?万法唯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既识破你,虽不再信你,亦不怕你。只是不被你惑乱,不即不离。若怕你,亦被你瞒。我深知这一切都与你无关。你无心诱惑我,你从来都是无辜。我自己被念缠住,以为是你捆绑的我。我深知你并不存在。你只是我的一念妄想和无明。我抓住了你,在你身上不停地投射,建造,编织,最后自己迷在了这个幻物身上,为它痴迷、疯狂、沉醉。最后才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自己的一念幻梦。你者,非心外之你,不过我自己的幻影罢了。我无须对你做任何事。别再从我这里创造你,那才是我要做的事。迦叶佛说: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所谓梵行者,意欲休息,妄心不起。心不外游,是名修道。心不逐物,是名坐禅。我不需要向你告别,只是把你召唤回到心的港湾。心的港湾无波澜,心的港湾无梦幻。
2020-09-29
-
佛性与人性
佛性与人性问:师父好。看到很多学佛的人都变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强压迫自己的欲望。总是觉得佛法在很多方面否定人性。师父,如何看待佛性和人性?答:你认为苦和烦恼就是人性吗?你觉得恐惧和不安就是人性吗?如果你认为无明、愚痴、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你觉得这些就是人性。佛法确实否定这样的人性。佛法只是带我们远离烦恼和诸苦,走出无明。它并不反对人性和自然的生活,它也并不压制欲望和本能,它反对并消除的是人我是非,是贪婪和执着,是种种偏执和过分的行为与思想。佛法能带给我们内心真正的安宁,能让我们了解生死是一种幻象,解除我们所有的恐惧和疑惑。它顺应实相,道法自然,不立不破,行于中道,允许和接纳一切的存在。佛法立足于人性的真善美,而超越于人性种种弊端的禁锢,使我们认识到佛性的包容和清净、智慧、平等、慈悲。这样的佛法充满了“正能量”,哪里有半点否定人性?佛法并不对治因生存而有的种种欲望和本能,不反对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看什么,做什么,与谁在一起或不在一起。佛法让我们看到如果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内心生起了贪嗔痴的执迷,从而付诸各种各样的过分的行为,进而带来的苦。佛法给了我们见苦离苦的方向和方法。而无明的众生看不到这一点,迷在身心的快乐之中,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真相是什么,所以才会对佛法和修行的人产生误解。还有一种情况,确实如你所说,即便是学习佛法和认真修行的人,也并不能立刻离苦。有的人修行的方向和方法不当,他们的行为跟世人无异,只是从一种执着转到了另一种执着。所以这些人看上去怪怪的,他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悲观厌世,烦恼重重。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修行人。还有,有的人在学佛的过程中,远离世间的种种事缘,安禅办道,听经闻法,如说修行,必然会被众人误解。但是如果他们内心坚定,对自己的解脱之路有信心,没有人可以改变他们的初衷。这些人如果学有所成,也不会执着于清净和一己的解脱,必然会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觉觉他,利益有情。世间还有比这样的胸怀和行为更充满人性的温暖吗?从对自我和狭隘的人性那里走出,觉悟佛性,活出智慧和慈悲,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有意义的人生。其有智者,谁不为之?
20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