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应道交

    感应道交有人说,众生有求,佛必有应。众生有求,佛真的有应吗?什么是佛?什么是应?有人说,佛与众生感应道交。真的存在感应道交吗?还是感应道交,别有他意。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外无佛所感,心外无众生有求。感应道交者,唯一心幻梦游戏耳。诸佛无感,亦不与众生有任何交应。感应道交不会发生在诸佛的世界。感应道交是只发生在凡夫妄念的世界里,自心起妄念,自心以妄念回应自心,把自心的回应当成诸佛的感应,这是无明和妄想。诸佛于众生所起之心,并无回应。何以故?并无诸佛。诸佛乃众生妄想耳。诸佛知其心不可得,不可更起于心而应心外之法,故无感亦无应,无道亦无交。随顺于世间,说名感应交。佛若不实,其谁相应?故知感应道交者,但自心妄想自感自应而已。只是自己和自己感应,自己和自己道交。一切都是自心自作自受,更无别法。众生起心,回向自己,其知此者,是名感应道交,非自心外别有诸佛感应。众生明了实无心外之佛,亦无心外之感,于此妄念不生,不取自心境界,于一切法,不即不离,不然不着,是名感应自心佛,与同体大道相交。实无感应道交也。故知,佛是自觉,自度,自感,自应,非心外别有法,有众生可度可应。若佛有心,即不名为佛。若佛起应,即不名一切智者。若佛有感,即同凡夫。若佛有交,即成生灭。诸佛觉者,但唯自心。悟自心者,亦名为佛,非实有佛也。会此心者,知心外无法,不必更有所求,安住自心,即一切道自行自交,自感自应。所感所应,所交所行,唯自心妄想耳,并无实法可感可应。知此者,是名觉悟,亦名诸佛。诸佛但有所做,不离此实相,不动妄念,不分别自心境界。一切关于诸佛用心神通智慧境界者,皆众生自心妄想。佛无诸心,亦无神通,亦无智慧,更无少分境界可得。以众生不了此理,终日心外求佛,外感求佛,不知自心是佛。有事即向外求,求佛求祖,求加持求护佑,求感应,求灵验。不知一切所求,皆是妄想,诳骗心识,愚弄自我,智者不为。智者但看自心,一切从自心起,还从自心灭。实无少法可得,亦无一法可生可灭,是名真心实感,无为道交。一切感应道交,非从外来,皆是自作自受,自感自应。明此理者,用心合道,不更将心用心,亦不于法求法,妄心一歇,歇即得道。所言得道者,实无有道可得,以无所得故,说名得道。

    2021-04-23

  • 管好自己,天下大吉

    管好自己,天下大吉师父,有一件事一直是我心里的负担,就是我与丈夫的关系。刚才和我老公吵架了。我们经常因为观念的不同而吵架。我因此就会想到他这一生诸多的愚蠢,气的恨不得他立刻从眼前消失。每次当我劝他干什么,他都很犟,不听劝,也不爱学习,不求进取。他做的决定也很失策,损失了很多钱财。我看他哪儿哪儿都不顺眼,一想到这些种种就恨不得赶紧离婚。我已经很多次想离婚了,他都不同意。我发现我俩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尤其学佛之后,他就更不合我心意。我们吵过没多久,还会因为同样的事再吵,没完没了。好像永远有解决不完的烦恼。我想离婚,想从这段糟糕的关系中快点解脱出来。答:有太多的人,把自己生活的乐趣建立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他们不知道如何活好自己,如何面对自己的亲人,如何在观念的碰撞中互相尊重彼此的选择,所以引来了无穷无尽的问题和苦恼。这些问题,看似是别人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自身的问题。人们都活在自己认知的世界里,很少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观念。正因如此,才有争吵、怨恨和敌对。深入地观察自己,照破我执,减少自我的执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烦恼。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一味地指责别人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才是人类最大的愚蠢。插手别人的事,指责别人不对,自己成了裁判和法官。但是,每个人都是裁判和法官,你拿什么去说另一个法官有罪。离不离婚,那不是问题的重点。我们随时拥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但是,无论你选择了什么,接受你选择的后果。别活在自责、气愤或内疚中。别把你的选择跟别人联系在一起,那是你自己的选择。我们总以为自己的生活快乐取决于环境和遇到的人,不是。它取决于你活着的态度,你为什么活着!如果你觉得谁做错了什么,那他自己会承担后果。每个人都要承担他的用心和行为带来的后果,那应该是他要操心的,而不是你要操心的。除非你把他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搅到了一切。那你要做的不是指责对方,而是尽量把自己从他的生活里剥离出来。只要你的心从他那里抽离,离不离开,已经不重要了。做好你应该做的,你在生活中处处用对了心,那才是你要关心的。如果对方信任你并听你的,你可以建议他做什么,但是要用平等和尊重的心与对方交流,而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去教导或强迫。但即使对方完全听你的,你还是要把对方的事交给他自己,不要过多干涉。那是他成长必须要经历的。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认清关系中两者的实相。也即,你们只是住在一起的一对旅客,一对邻居,纠缠在一起的两个幻梦而已,你们并不真实。不要把他当成你的,你也不是他的。你们甚至都不是你们自己的,你们各自无所属。不但你们如此,所有的人都如此。谁也不属于谁。世界上任何关系的实质都是幻梦,没有关系,那才是真相。如果你不执着自己的观念,也不再不操控他人,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所有的烦恼,是因为我们用错了心,来自干涉别人,来自越界。每一个人应该关注的是自己,在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后,再用智慧去帮助别人。如果你无法解决自己用心的问题,你谁的问题也解决不了。无论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在哪里居住,和这个人结婚,和那个人结婚,同居,还是找伴儿,你都无法绕开自我的问题。是对自我的执着和对外境的操控产生了一切问题,而不是我们生活的情境。当你改变心态,从向外看,转变成向内看,将他的生活交给他,你只负责照顾你自己。这时,解脱实现了。从哪里解脱,从我和我所中解脱,从幻梦中解脱。

    2021-04-20

  • 没有那个就是

    没有那个就是居士:师父好!请问睡着了感觉不到身体存在了,一个念来了知了自动不住没了,过一会儿第二个念又来了又知了,就这样一直延续一段时间,这个是见性吗?有个朋友聊起她曾经几天都在这状态,说是见性也认下来了,我也体验过,但不确认。还有人说,那个不动的、一切背后的东西就是佛性,见到那个,就是见性。也有人说,能见的、能听的、听闻的、能感知的,背后的那个,就是我们的真性。答:所有身体上的觉受,包括感觉不到身体了,这都是识,都是妄想,刹那不可得,不可住。你却住在了早就过去千万念之后的识心上还不知道,还问这是不是见性?可见,学这么久佛法,连门还没摸到。居士:嗯,又跑到过去心了。回复:所谓开悟见性,解脱涅槃,名异义同,皆是心无所住。无所住非是意识分别出来的无所住,但恁么行去,亦不作行想,假名无住。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觉性亦复如是,无住之异名。但有丝毫住着,皆是识心妄想。开悟见性,亦复如是,无有实法名为开悟,亦不可得知解思惟开悟。但有少分境界可得,有刹那住着心,皆是分别自心境界,是妄非真。若问如何是真?是问尽非真,问真反迷真。真不更觅真,觅真反失真。修行先把这个理弄明白了,知道开悟是不住,开悟不可得,假名有开悟,实法无开悟。再去做息虑忘缘与牧牛的功夫,时节因缘成熟,自然功夫现前,自证无住。不是出现什么境界叫开悟,更不是想象出来有个开悟见性。一念不住,一念假名开悟,实无开悟。所以一念住即众生,一念无住即佛。实无无住,以不住妄想分别,假名无住。但是如果错认了开悟,那就整个修行都会错,会念念错失当下,念念跑到过去心,未来心,本来是佛,却四处找佛。居士:怪不得有朋友说师父只除妄不立真,不给人指认心性,原来师父是这个意思,谢谢师父!回复:不指示真性,亦无实法可断除,以此法眼即可识别世间说法之人,凡立灵灵觉知为真如佛性,或意识思维知解佛性,或有个真心可守,或言那个就是,或认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处为佛性,但有人指出佛性,必是妄想分别,是识非性。或执着对治法,认实有烦恼可断除,皆是不了真性。诸佛祖师,只是为学人解黏去缚,除其住着处,脱去一切知见。古人云:菩提无是处。又云:一切无有真。皆是此意。一切境界现前,都做不得数,都只能骗不真正明理之人。但能明理,自会修行,即不被天下善知识舌头骗。

    2021-04-20

  • 过好内在的生活

    过好内在的生活你可能永远无法想象,你的高血压病既不是来自饮食,也不是来自遗传,更不是来自血液,而是来自你拿起一个杯子时的用心。你同样无法理解,你的心脏病,胃溃疡,并不是来自吃什么东西,也不是来自你的体质,而是来自你和万物之间的割裂。你无法想象,你的忧郁症、焦虑症,是因为你看到一株野花时却心不在焉,因为你关门的时候失去了觉知。人们身体患病,便去寻找外部原因。认为身体出了毛病,然后借助于药物来治疗。他不知道,是他的用心出了问题。外境,居住环境,生存条件,身体,饮食,药物,当然也是心的一部分,只不过,我们从来也没有觉察到这一点。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对待自己的生存环境,没有很好地对待自己的心,它当然会出问题。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是单独存在的个体,每件事物也是单独存在的。这种个体以及对立的思想,导致我们活在狭小的认知空间里。是这样的认知,这种狭隘的观念,这些对立和自我保护的思想,在伤害着我们的身心。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紧密相连的,整个时空法界,犹如一个统一的身体,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用心乖背,处处动荡不安。与境不能和谐共处,是为自伤。疾病从对自心境界的态度而来。一颗真正温和的心,待一切都温和。以不违物,故不自害。带着觉知去做每一件事,在每一件事中都看到自己的用心,在每一个动作中都透露着温和、善意与理解,即是修行。不要在细小的事之外别寻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就在你身边所有平常而细小的事中。只要你拥有觉知,那些小事就会变成你生活的大事。你不再去寻找意义,你会把自我彻底甩掉。若能如是修行,所有的疾病都会被治愈。包括最难治愈的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就是因为错失了对当下细小的事情觉知,而进入头脑中寻找意义却再也找不到满足头脑的东西。疾病的原因是心对待万物,也即对待自己的态度。当你紧张、对立、把控于外境,错失当下,神不舍守,魂不附体,你的身体就会得病。当你不相信你遇到的,当你频繁地放出自己的念头,不停地分别自心境界,对立于你的境遇,你的身体就会有压力。疾病在那时产生。魂不附体,并不是你的灵魂真的离开身体,而是你放出了太多的念头到外境中。智慧的人从来不关注他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他会关注如何用心。道人才不关心外在发生了什么,他关心他的内心正在进行什么。如果他的内心正在进行贪嗔痴,他看到它们,转化它们,他的身心便健康了。觉察自己内在的生活,就是修行。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即便给你全世界最好的灵丹妙药,最好的养生产品,最佳的生存空间,最完美的生活资料,你一样会得病。治愈疾病的秘诀,在你的用心处。看到自己如何用心,那便是修行的功课。

    2021-04-20

  • 安住寂寞,才能不寂寞

    安住寂寞,才能不再寂寞顶礼师父,您的道场我也去过,待了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因为每天有五节功课要做,还有两天放香的时间,因为是去道场学习的原因,在道场的这段时间还挺充实。道场很清净,确实是一个实修的好地方。平时还有放香时,看到您和一些同修经常一个人坐在院子的角落里发呆,有时我会生起一种恐惧和不安的心,难道您和这些同修就这样在这里过一辈子吗?这样无所事事,没有事干,是不是太寂寞无聊了,感觉大家像被关在一个监狱里一样。短时间可以,一辈子都这样过,如果是我,我就觉得很可怕。请问师父,您是怎么看待您的修行生活?答:人们都会经常生起一些念头。这很正常,也无法避免。但一个好的修行人和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是,他不会相信自己的妄念,不会住着在这些妄念带给自己的不安上。道场的生活没有你想的那么长,它只有一天。我的日子也没你想的那么寂寞,我有鸟语花香相伴,有溪水青山娱乐。你活在自己放出的妄念和想象中,我只要把眼前的这杯水喝好,把路走好,把饭吃好。你活在未来心中,而我只想着度过今天。我们住在道场,这里平时关着大门,放香的时候敞开大门,中午或晚上也会开门,大家出去散步,去镇上买些东西,到山里打打坐。我经常跟同修们说,我们这里跟监狱差不多。大家都开心地说:是的,师父,我们很开心生活在这样的监狱里。如果你看到一个地方是监狱,你可以放眼望去,世间哪个地方不是监狱?家是监狱,小区是监狱,工作单位是监狱,地球是监狱,你的思想、观念、信仰,无不是监狱。如果你错解了佛法和修行,那是更大的监狱。如果你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你渴望有一个地方,做一些事能给你带来自由,那么,不论你在哪里,你做什么,那都是监狱。自由不在任何地方,它在你接受当下,满足当下的心里。我们的道场不大,我们的生活很简单。但是,我们很知足,我们很惬意。所有不安和恐惧的想法,来自于你,而不来自于我们。寂寞者,无别原因,正是因为耐不住寂寞,才更加寂寞。你看到的是你心里想象的世界,而我们活在自己现实的世界。看清外物的虚幻,放下心里的种种营求,不向外投射妄念,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不再痴迷于做事和享受带来的趣味,才能真正的不寂寞。世人愚痴,以为变换生活的样式,寻找乐趣,便不寂寞了。他们不知道,他们变换的越多,就越寂寞。越想驱赶寂寞,就越发的寂寞难耐。如饮鸩止渴。只有歇下求乐趣的心,看清一切乐趣的本质是苦,是幻,安住寂寞,休息心识,才能真正不再寂寞。如果把安宁寄托在改变环境,在舒适的享受中获得充实,环境是无常的。当你寄托的环境消失了,你怎么办?把心从外境那里收回来,把念头从乐趣那里召唤回来,回到心上,一切问题消失了。道场的生活和修行就是为了认识这一点,并且实践这样的生活,享受这样的生活。一旦拥有了这样的智慧和生活能力,再到哪里,都一样安乐,一样自由自在。

    2021-04-20

  • 静心才是关键

    静心才是关键人们总是庆幸或抱怨自己遇到的人与事,迷在人与事中,或喜或忧。不知道从事情中跳出来,才能无喜亦无忧。最大的幸运不是你遇到了谁,而是能活出自己。最大的悲哀不是遇到什么倒霉的事,而是认清一切事都是梦事。一切都在你那里,而没在境中。迷人向外寻求,制造问题,营造人生,以此充实自己,不知给自己造了无数的幻屋,打造了无数幻门,进进出出,永远走不出那迷宫。智者知道一切事物的钥匙都在自己心里。只有停下来,一切幻屋消失,一切幻门打开。静下心来,才能找到一切问题的答案。静下心来,才能看到所有的事物原来都是客观而纯净的,只是我们的心出了问题,才看到种种问题。你遇到再美好的事,它都无法使你安心,除非那事能让你看到自心的圆满。你遇到再好的人,它都无法陪你永远,除非他能警醒你认识空。你什么都不用练习,练习静心吧。静心会让你看到根本。静心会让你看到本来。静心能通一切佛国。静心能醒一切迷梦。到心中去找答案,一切都在那里呈现。前提是,先静下来,观察它,了解它,与它和解,与它和谐。

    2021-04-20

  • 修行于第一念上着手

    修行于第一念上着手师父好,看了你的文章,修行不是提出问题,而是不生起问题,我的理解就是在第一念上觉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第一念上觉察,它和解脱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答:你看,你现在问我这个问题,如果你自己不能察觉,又不知道止息,又没有人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你就会经常想着这个问题,而错失了本来解脱的当下。如何是本来解脱?法相未生时,心未随妄念流转时,直用六根时,心不住法时,即是本解脱。你问我为何于第一念上做功夫?若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念上生念,一切妄想尘劳,生死无明,随之而生。比如有人跟你讲修禅定才能解脱。你的问题来了,如何修禅定?入了禅定还要怎样修?如果此时看不到自己关于禅定的疑问,你会被禅定这个概念带入更多的妄念和行为中,从而离开当下,执着幻境,不悟当下非动非静,不劳施功,本来寂灭的自性真定。随时从念和识上出离,才是真修行,是真功夫,是真道理。若不如是,随便一个问题,就会把你带到识海。识海者,生灭动荡之心,轮回机制,无明者是也。若不知在第一念上觑破它,识心就会带着你在虚妄的概念中转,无有了期。诸法唯识,诸法是念,一切法但有名字,而无实义。诸法皆是识心妄计,本无实法。佛说一切法,都是要告诉我们这一个事实真相:没有法。所有的法都是识,是妄,是念,是空。修行者,不明此理,于第一念中而不觉,于第一法相上而住着,前念后念,念念分别,便入识海。入于识海,分别名相,思维概念,以为真实,恰是堕生死,不得出生死。何以故?生死者,识之异名,念之别称。以住着故,说名轮回。所以,修行若不从第一念上觉,从第二念上息,则念上生念,念而不止,转转迷背。第一、第二念者,只是假名,非实有一二念也,不可执着。若执着,便成第五第六念,千念万念去也。佛陀说法,方便施设,种种修行,不过止息我等妄想分别。妄心若息,都无实法。故知修行只是妄心不生,于第一念上勘破。故名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又知祖师门下棒喝之理,夺杀之意。哪里出头哪里打,直打得你无头可出,妄心全歇,如缩头乌龟,方有少分相应。做得缩头乌龟,方骑得露地白牛,稳坐归家。

    2021-04-20

  • 放下一定怎么的心

    放下一定怎么的心我们的痛苦来自于一定要怎么样!没有一定。一定,那是观念的要求,头脑的把戏,莫被它骗。在一定要怎么样而不能时,转变个想法,换个方向,解放思想和观念,所有的困难都消失了,心立刻获得了解脱。当你一定要做什么,你会发现,即使你克服了种种艰难做了你一定要做的事,你还是不满。绕了一大圈,做成了一切之后,你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这之间你所受的一切都是徒劳,所经历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它唯一的意义是,让你休息下来,不要再重复同样的坚持。那一定要怎么样的心,就是我。只有我才持捉着知见。无我者,但无知见耳。无知见者,即是忍辱仙人。当内心牢牢地执着一种见解,这种见解成了一把刀剑。它会对所有持有不同见解的人剑拔弩张!心因为操起见解之刀,而变得紧绷、扭曲、难过。心本流通,念念不住。它不被任何东西缠绕和阻止,只是被知见与观念阻拦。正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者,无数的观念。回头者,不再追寻认定那些观念。屠刀者,知见和意见。立地者,但无知见,即如如佛。经云:实无定法名为无上正等菩提。又云:无有定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定法者,相信一种不变的观念,认定一种固有的想法。当你执着一种观念,它会让心住着而受苦。当你痴迷一种理论,它会让心焦虑而分裂。世间所有的行为、造作、探索和营求都受观念和信念的指导。强烈的观念可以引导我们上刀山,下火海,让我们不达目的不罢休,让执迷不悔,让我们受尽艰辛。除非那是一种活的、不定的、能让心解脱的观念,否则,固有的观念会成为捆绑我们的枷锁。当一种观念不再决定,不再固执,不再要求什么,它已经不是观念,它从观念转化成智慧。当一种观念能松开我们所有的观念,这样的观念被称为正念,又称般若。佛法就是启发我们远离知见,用心生活。心只是穿过它自己,只有知见才会嵌入头脑,迂回心识,侵蚀心体,让心枉受痛苦。定论和观念隐藏在你心中的各个角落,潜藏在你的八识田中,只有高度地觉知,安静的心智才能发现它们。在你生起观念与知见的地方,发现它,转变它,放逐它,心就会得到自由和解脱。

    2021-04-20

  •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梦幻空花,徒劳把捉无论你做多少事,绕多大一圈,最后都要回到原点,回到寂灭,回到一无所有。迷人终日奔忙,徒劳身心;悟者言下顿歇,坐享圆寂。禅师祖师悟道者,为什么哪儿也不愿意去,什么事都放得下,找一个地方,终老山林?就是因为他们真正醒过来了,他们很清楚地看到人生是一场梦,到头来一场空,不论你做什么,做的多好,都是一场梦,诳骗心识,徒劳无益。如果等到临终的时候再发现这一点,再去放下一些东西,就晚了。那时想放下,就放不下了。随着习气与无明,随着神识不自觉地抓取,依旧轮回。无常随时会收回租赁给你的身体和财物,疾病与死亡随时都在警告你,你什么都不拥有。你不过是个租客,你的一切活动,不过是在短暂的租赁期里。除非你活在大梦中,以为租期很长。世间租客,交还租物,尚有定期。生命租客,交还生命,没有定期,随时会来。你做好随时交还生命与所使用的一切的准备了吗?你为觉醒做好准备了吗?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当无常收回你的生命和拥有的一切时,你会非常难舍,非常痛苦。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若只知幻而不离,是不知幻也。若离幻而未觉,复又入梦,不是真觉。真觉知幻,真知必离。古人云:梦幻空花,何劳把捉。何必零落,方知是空。

    2021-04-20

  • 佛法须亲证

    佛法须亲证佛法所有的理论都是修行者亲证过来的智慧和经验,而不是听闻或知解出来的。佛法是自证圣智境界,非言语意识分别境界。佛陀说法有二种,一,言说法,二,如实法。言说法,动荡生死之相,为初学设,引导学人入如实法。如实法者,自证所行,离心意识,非言语思维所能解了。好比如一个医生要写一篇论文,讨论一项医学理论。这种理论一定是自己多次临床实验观察和证实的结论,而不是从医刊杂志上抄袭过来的理论,更不是从别的医生那里听来的理论。抄袭或听来的理论如果未经自己证实而直接用在患者身上,可能会有各种危险。对待不同的病人,对他的临床观察和随时取证,这才是一个医生应有的治医精神。修行者亦复如是,自己应随时观察自心,随时总结解决自身问题的理论,而不是一味地执取佛法的知见。医学是要治病,修行是要解脱烦恼。它们都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所有的理论,都是暂时的,是不定的,是会变化的。只有实修和亲证者的理论才对修行者有借鉴,而这个借鉴只是提供方向、方法和结果,亲证结论的实修过程和验证方法是否有效,需要其他的修行者去亲自完成。而如果一个修行者,只是学习觉悟者的知见,而不去实证和亲历修行、觉悟和解脱,那等于说食而不饱。有修行者,终日传播他人的解脱知见、修行成果,或者因袭他人的理论见解而错以为是自己的修行,不肯于平日中做实际的功夫,是大愚痴。何以故?如数别人的钱财以为是自己的,等到用时,方知自己分文没有。修行者当然可以随时记录并表达自己的修行观念和解脱见地,但那一定是来自修行者的切身经历和实际观察,以如实得解脱故,说名为智,又名修行。一个亲证解脱的人,不愁没有佛法可讲,他所讲的一切,一一皆从自性中流出,但为众生解粘去缚,除此之外,无有实法。如果没有经历实修和亲证的过程,而一味地宣说佛法的道理,听闻诸多的道理,是名口说般若,耳听虚言。是自诳诳人,穷劫不能见性。诸行者,文字言说从意识出,从妄念起,从知解生,非关修行,不得作数。若欲真实修行,须脚踏实地,死去一切贼心,认认真真牧牛,减少世缘,做大布施,所谓布施眼耳鼻舌身意,布施色声香味触法,布施生,布施死,布施世法,布施佛法,乃至一切心灭,方得相应。参不得半点虚假。何以故?解脱是你个人的,有功无功,得不得力,莫问别人,但问自己。

    2021-04-16

1541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76777879808182

...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