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是为了息虑忘缘

发表时间:2021-07-05

浏览量:1339

觉知,是为了息虑忘缘

我们训练觉知时要清楚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觉知只是帮助我们息虑忘缘,除此之外,它没有任何意义。

觉知是一个修行的工具,不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如果你训练觉知为了一直保持觉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妄想,这不是我所说的觉知。

只有你没安住在当下,吃饭时没好好吃饭,走路时没好好走路,坐禅时没好好坐禅,读经时没好好读经,这时,你才须要提起觉知,借助觉知,不停地从妄念中出离。如果你很认真地做好当下的事,你不需要刻意地去觉知,因为你从来就没离开过觉知在做事。

练习觉知时,不要迷到这个工具上,不要去研究觉知,莫琢磨觉知怎么练,直接去觉知,它立刻就消失了。如果打妄想,再回到觉知上来,它又消失了。

觉知没有任何可以把握、形容的特点,它唯一的特点是不住,是空,是单纯的,是无境界可得的。

它的意义是引我们离开妄念的住着。

大家在练习时,一定不要忘了这一点。

如果你一边练习觉知,一边研究怎么觉知,思维觉知是什么,你没有真正在练习觉知。你做的与练习觉知正好相背,你忘记了或者根本没明白觉知的意义。

借助觉知息虑忘缘,是觉知唯一的意义,对这一点,你要非常清楚。否则,你无法正确练习觉知,就算练习,对解脱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了解觉知是为了息虑忘缘,并去练习,才是真正的修行。借助觉知而离开妄念的住着,这是所有修行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佛说一切法,都是把我们引到这个地方:息虑忘缘。

这个地方的修行,是最有力的修行。也是开悟、见性、解脱生死,断尽无明最关键的地方。

古人所谓的牧牛,一物不为,保任,长养圣胎,善护念,都是在做这个功夫。

除了息虑忘缘,任何的修行都不是真正的修行。

我们在坐禅,行禅,诵咒,读经时,所做的功课都是这一个原理和用心,也即借助觉知来远离妄心的住着。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走路,吃饭,做事,带着觉知,我们会随时回到当下,出离妄想,息虑忘缘。如是修行,二六时中,都在用功。这样修行,会突飞猛进,一日胜过散心修行一年。

有些人自认为根基好,不用练习觉知,不用去做实修的功课,每天该干什么干什么,这大错特错。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去克服,是无法改变的。此外,练习的时间要比你想象的长的多。有所依的习气,只有通过长年认真地练习觉知、牧牛,才能彻底转变。

如果你想跳过实修这一环节,能得究竟解脱,无有是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修行多年,佛经和学法的文章看的比谁都多,但烦恼丝毫未减的原因。以未如实修行故。

在坐禅、行禅的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有意地加入觉知,不进行训练,我们更多的是做一件事,就是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就会不停地打妄想,想着想着,就会想到烦恼中去。即使觉察到在打妄想,离开了这个妄想,又会立刻转移到别的妄想中去而无法觉察。

通过觉知的训练,我们可以经常地做另一件事,也即,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这里的妄念是只是非心,得失心,烦恼心,人我心等。只要这些妄心一起,回到觉知上来。功夫纯属了,妄心起时,自然看得见,直至不起。

而对于生活中待人接物、正常的起心动念,则直用直行,不必刻意加入觉知去做,甚至可以打妄想,编故事,只要不被其困惑缠缚即可。就像晚上睡觉,做了很多梦,醒来不会计较当真,则梦境即真如境,心若不住,自然无碍。

有了觉知这个工具的辅佐,圆觉经所言: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才能如实做到。

经云:理虽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理虽顿悟,乘悟并销者,不住妄念,觉知亦空,悟亦不得。事须渐除,因次第尽者,要经过长久地训练,认真地实修,方能转无始以来识心住着的习气,获真实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