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不实修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若不实修得于解脱,无有是处 问:师父好,我学佛法有一段时间了,也经常看您文章。道理也明白许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经常会升起恐惧感,尤其与人接触时,还有和老公吵架时会莫名的有恐惧感,条件反射似的,我很讨厌这种感觉,请师父开示,我该怎么办? 答:凡夫关注外境,所以会于境界取相生心,自寻烦恼。智者但观于心,空无一物,于一切境界知是心影像,虚幻不实,则无惧怕。 如何了知一切境界是心影像虚妄不实?要依止观之力,定慧之功。要依修行,实做功夫。 今时人修行,着文字者多,方便远离者少:思维义者多,如实修者少;口说者多,真练者少。所以临境心动,遇物则慌。临时抱佛脚,为时已晚矣。纵多知多解,及乎用时,毫力无有,以未加练习,未转所依故。 修行当依善知识教,放下世缘,多静少动,于空闲处,坐禅静虑,读经看论,领悟法义。理虽有悟,习气渐除。纵有祖师之见,若被习气境界转,不得妄言于理明白,自赚无益。当时时护念,不染万境。于念无念,于相离相。行住坐卧,善护心念,牧牛离妄,勤加练习。 佛与祖师知众生无始习气根深蒂固,故有众多方便教法,依学人根基因缘不同而有多种:或诵经,或坐禅,或持二甘露门,或牧牛,或行脚,或抄写经书,或正思维,或专心做事,或历事练心。一切教法指示,只是帮助学人休息心识,不取根尘,于诸世法莫生执着。 功夫做足,理亦不曲,因缘会遇,烦恼不起,本心则现。此心现前,智用同时,而得大力。此非知解所得,乃功夫见地成就,念念无滞,于一切境界真实无碍。 若无转依之功,纵见地超佛越祖,遇境依旧烦恼,自欺无益。如春笋虽不异竹,然不可做于篦用。待成竹后,方可为篦。众生知解佛性,亦复如是,虽知自心是佛,毫无用处。若不转所依尘境习气,还依识心轮回生死。若能方便练习,转所依识,不取幻境,知幻即离,如笋长大,成于竹篦,自能为用。众生修道亦复如是,见地要真,亦不离转依功夫,如鸟二翼,如车二轮,得出生死。 生命无常,时光如梭。得遇圣教,莫再蹉跎。无上佛法,非侥幸之心所能得也,非苟且之志可得悟也。若遇修道,当立冲天之志,须有大丈夫气,舍无常乐,于诸修行,不辞辛苦,读经看论,坐禅行脚,做一物不为功夫。积月成年,念念在兹,方有少分作用。若一功未施,一力未养,一理未悟,只看得几行佛法文字,于诸修行,如走马观花,而能透一切境界,成于佛道,无有是处。如种庄稼,种子未下,而冀收获,如愚痴人,终不得也。
2019-10-23
-
遇到自己
遇到自己 无论你是谁,你都是我。 无论我遇到谁,都是遇到自己。 遇到佛,不如遇到自己。 自己即是佛。 佛莫做佛想,自己莫做自己想。 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你我形异,你我体同。你我如梦,你我不实。 你我唯假名,莫做你我想。 同心同体,莫做心体想,是名一心体。 佛不是佛,莫做佛解。我不是我,莫做我解。 不论你是什么样子,我深深地知道,你就是我。如果我爱自己,我一定会爱你。除非我认不出你就是我,除非我迷在了你我的外形上。如果我执迷于自己,我也一定会执迷于你。除非我能认出你我皆不实,你我皆非真。 我不一定总能在你身上认出我来,没关系,我总会在某一天认出我们都来自空。 我会经常地迷失在自我里而看不到真正的我:那一切的形象,一切的存在,一切的变化。没关系,反正一切都是我。我无法真正离开自己,我不可能不认识自己。当我迷失时,那是真实在我这个个体上最鲜明的体现,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真实不可分别的一部分。当我了解到这一点,我不再执迷自我这个个体,也不再执着任何个体。 当我认出你就是我,我会喜欢你,但不再迷恋你。我知道,你我只是梦幻泡影。 我无法离开自己,我不可能遇不到自己。 我就是道,离我之外,无别有道。 当我看到你痛苦时,我知道,那是过去的我。当我看到你喜悦时,我知道那是过去的我。当我看到你挣扎时,我知道,那是我的一个梦影。不论我看到什么,我都知道,那没有问题,那没有实性,那里没有我。我知道一切都不会停留,连我知道也是如此。 我不可思议,我不可观摩,我不可遇见,我不可分别。当我如是了知我、解达我,我遇到了我,我见到了我。 我中无我,是名为我。我中无人,是名为我。我中无实,是名为我。 我不是一,亦不是异。我不是有,亦不是无。我不可名,不可状,不可捉,不可牵。我无生灭,我无大小,我无方所,我无寿量。 我朝暮相伴,起卧相随,坐立同止。我须臾不可离也。不识我者,即是众生。若识得我,即名为佛。 虽不识我,我不失我。虽识得我,非实有我。我一见我,诸疑顿除。虽不见我,我亦不迷。迷者妄迷,悟者妄悟。若不作我想,一切皆我。若作我想,我都不是。 有所是者,皆非我也。不做是想,一切皆我。 经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在在处处,皆是我也。我有千面,有千眼,有千手,故名千面大士,千手观音。我有无量心,无量念,故云,一念知一切众生心。我之千手千眼,不可意测。我之心念,即非心念。 我道直用,莫思莫想。我道无忧,天真自然。我甚幽深,我道至简。我唯假名,我超诸有。识此真我者,做大自在王。不迷此我者,解脱一切法。
2019-10-23
-
你的单位就是阿兰若
你的单位就是阿兰若,你的工作就是禅修 如果你想修行,你不必离开日常生活和工作专门找一个地方或时间去修行。 你的家庭生活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工作劳动就是你的禅七修行。 如果你是个厨师,把菜洗好、切好,把锅热好,把菜烧好,把厨房整理得干干净净,就是你的修行。当你想别的事时,把念头拉回到你的工作上来,除了你正在烧菜这件事,这个世界上没有重要的事。烧好菜,是你唯一需要考虑的事。如果你视烧菜为你安心的筹码,视你的工作为你解脱的契机,那么,你会重视你的工作胜于一切,你会爱你的工作,享受你的工作。若能如此,厨房就是你的寺院,烧菜就是你佛事。 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仔细地观察你要画的事物,把你的心安住在每一笔的线条上,一旦你开始打妄想,把念头拉回到纸和笔上来。专心每一个笔画,安住于每个构思,纸和笔就是你的道场,画画就是你的修行。于画画中不思过往,不念将来,于正画画时,不生画想。超于概念,脱于思虑。若能如是画画,画画就是你的禅修。 如果你是个车间工人,看好你的机器,做好每个零件,组装好每个产品,将你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你的整个流水线的工作上,每个环节都不出错,每个动作都专注认真,你的工作间就是你的禅堂,你的车间就是你的寺院。当你开始打妄想,当你开始想起自己的孩子,家里的事情或者其他分心的事,把念头拉回来,告诉自己,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才是最重要、最神圣的事。告诉自己,做好你的工作,那是幸福的密钥。 如果你是个司机,专注于道路的状况,不违反交通法规,使你的乘客安心乘车,使自己不出任何事故。城市道路就是你的道场,其他的司机是你的同修。开车时不急不躁,专注认真,就是你的修行。一旦你打妄想,你就有可能违章,甚至出现交通事故。把心安住在道路和方向盘上,保护好你的车、你自己,还有路人的安全,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 让自己相信,一切吉祥如意都来自于你此时此刻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工作。你能把你的工作做好,上帝会为你的生活保驾护航,十方诸佛会加持你一切都会顺利。你能把最平常最微小的事做好,就是生命中最绚丽的事。 一旦你会修行,在哪里都一样,你都会修行。一旦你少欲知足,做任何事都能给你带来安宁。一旦你需要减少,你的痛苦和烦恼就会减少。一旦你学会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修行,你就能解脱生死大事。 一旦你学会在工作中修行,你的人生将不再枯燥无味。你的工作会变成七宝池,你的修行将成为八功德水。你收获的安宁是黄金铺路,你获得的安乐就是常寂光。 佛国不在远方,你每天都去的地方,那一定是你的佛国。极乐不在头脑里,你脚踩的地方,就是净土。阿兰若不在山林,妄念不生,即阿兰若处。出离名相,远离妄想,安心平凡,收获涅槃。
2019-10-23
-
担当与责任
担当与责任 问:尊敬的师父,您好,请问现在学佛人都说要有承担,包容,理解,爱,尤其对于出家人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请问什么是承担、包容、理解和爱? 我每每听到这些标准并拿来对照自己时都会很惭愧,我会觉得自己离这些标准很远,我不是一个好出家人。我想被人认可,我想比别人优秀,我进入了一个幻想的漩涡。当我没想这些标准的时候,我好像很轻松。为什么当我想到去承担、包容和理解时,内心反而会不安呢?请师父开示?我要不要去为了圆满自己而做更多的事,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答:每个人都活在自我和他人共建的观念中。人们被公认的观念主宰和束缚,忘记了自己本来是解脱的。人可以不受任何观念捆绑,当他觉悟一切观念都无实性时。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要做些什么才能圆满,我们做到他人对我们的要求才能快乐。事实是,你永远无法满足别人对你的要求,你做再多的事也无法圆满。你实现了这个要求,会有更多的要求等着你,无穷无尽。你会因此而迷失。 抛开所有人对自己的期望,连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也放下,你就会放松、开心并解脱。这就是为什么当你不去想那些承担、包容和理解时你很开心。而当你把这些观念放在心里时,你就会不自在。因为没有那些才是真实的。没有人能给你任何压力,除非你相信了那些观念,你接受了它们。它们变成了一股力量,而那里什么都没有。 不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没有什么需要我们承担的,除非你对什么还有深深的执着。不管是世俗家庭,还是如来家业,那里面都空无实体,都是妄想和观念,都不需要你去承担,除非你把它们当真。承担、责任、包容、理解、爱,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鬼话,它们只能欺骗无明的人,欺骗想拥有自我的人,欺骗虚荣的人,欺骗想得到尊重的人。 觉悟实相的人只知道一种承担:不再执迷幻境。他们只会一种包容:作为空而不与任何事物冲突。他们只有一个责任:善护念,照顾好自己的安宁。他们只理解一件事:诸法空相,一切皆不可得。他们只爱一件事:什么都不做就能自在解脱。 觉者不会去为幻相承担什么,也不会去为任何人负责,他不会去理解虚妄的事物,他直接越过这一切而达无为。他爱一切空无自性的样子,而不是被某种观念逼迫着去爱虚妄的存在。他会作为空而融于空,所以,其实他是被空所包容。至于其他,他可以完全不顾。 切记,你只有一个责任:不被幻境所迷。你只有一个担当:不相信一切观念。 问:这样会不会被人认为是小乘心?自了汉? 答:是谁在分别大小乘?是谁在说你自了汉?除了你自己的妄想,没有人说你。而你的妄想,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相信了那妄想,你成了小乘,并因此而受苦。如果你看到那只是妄想,没有实义,大小乘消失了,自了汉消失了,一切分别消失了。
2019-10-23
-
你停下来,你做完了
你停下来,你做完了 所谓的修行,就是从修行中走开。 所谓佛法,即不要佛法,是名佛法。 你对真实无能为力,而虚妄对你无能为力,除非你错认了它们。 所谓最上乘,即超乘,无有乘。当我不需要到哪里,就不需要乘。这是第一乘,上上乘。 你问我修行秘诀,我从来不染指修行。 解脱不是解开捆绑,而是发现没有捆绑。 你去解决一个问题,可以,但是当你解决一个问题之后,美好的结果会巧妙地铺垫出另一个问题。你还要继续解决,无穷无尽。彻底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不去制造问题。 方法是给那些执迷的人,他们需要方法,他们执迷于要实现并解决什么。他们想觉悟,所以需要修行。真正觉悟的人不需要方法,他不需要做任何事。因为他们知道没有迷,所以不需要觉。他什么都不想达成,所以什么都不需要做。 做什么没有错,需要方法也没有错,但是要认识到,无论你做什么,你想得到什么,都不会有结果。虽然习惯使你停不下来,但是,如果你知道这一点,你会试着停下来,会偶尔停下来,会慢慢停下来,你知道那是对的。你什么时候停下来,什么时候就是最究竟圆满的结果。你停不下来,就去做。你停下来,你做完了。 你做的一切都为不做做准备。你不再做准备,你的一切准备工作结束。 你学的一切都为无学做准备,你什么时候不再学任何东西,无学完成。一旦你觉得你还要再学一些东西才能无学,你永远无法实现无学。 不管你如何努力,你做多少功夫,只有当你发现,那无意义,那是空,你才会停止。 当你真正觉悟到不做与无学,你能做一切,你一切都会。这时不是你在做,你在学,是圆满本身惠顾于你,是佛性在推动你,是不可思议在成就你。而你,不需要费任何的心力。 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所有的事都是空。你只需要做一件事:什么都不做。
2019-10-23
-
他不是你的儿子
他不是你的儿子 居士:师父好,有一个问题还请师父开示。我困扰了好久,也咨询过一部分人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帮助。我家孩子玩游戏上瘾看抖音成瘾,根本不学习,成绩一直是倒数第一,连高中都考不上,为此我很苦恼,想尽了办法都无济于事。请问师父我该怎么做? 答:我出家后,偶尔家里也会发消息给我,你女儿怎么怎么样了,她考试又不及格了,她身体生病了,等等。当我听到这些消息,第一念是为女儿担心。但是,我会立刻告诉自己,那不是我女儿,那只是邻居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我这样想是自欺欺人吗?可能你觉得是。不,对我来说,这不是自欺欺人。这是实相。我很清楚自己这样想才是事实真相。当我这样想时,女儿身上发生的一切不再影响我。 你儿子每天沉迷游戏,学习成绩倒数第一,你为此非常忧虑,你担心孩子连高中都上不了,将来没有工作,娶不到媳妇…你掉进了关于你儿子的迷宫和深渊!你不需要解脱六道轮回,从你儿子的幻梦中醒来,告诉自己,那不是我儿子,你出离了六道轮回。 什么是六道轮回?你的六根被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事迷,就是你的六道,就是你的轮回。你的儿子就是你的六道轮回。因为你已经迷到看不清那根本不是你的儿子。 “那怎么不是我儿子?那是我亲生的,我看到他从我身体里出生。我无法相信他不是我儿子。”你一定会这样想。你这样想,就会有恐惧,有挂碍,有痛苦,有烦恼。因为这并不是真相。真相是,这一切,都是梦。你没有儿子。如果你不接受这个真相,没人能帮你解脱。 不仅你的孩子会让你操心,你丈夫、妻子、父母,他们发生任何事都会影响你,然后,你开始为他们烦恼。他们每一个都是你的六道。 真正地看透那不是你的儿子,你才能从他的六道里出离。这很难!然而,你没有任何办法出离这个幻梦,除非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你没有真正的亲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和你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除非你活在幻梦里,除非你活在错觉和颠倒里,除非你以为自己是真的。 你一直以为的儿子、女儿、父母,他不是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真正的亲人。这很难被我们接受,然而这才是真的。这是我们唯一需要认识的实相,这是解脱唯一的大门。 回到这个实相中来,你就不会关心你儿子如何。天下有太多的孩子每天发生太多的事,你关心不过来。你只会关心和你有关的人和事。如果你清楚地发现,那并不是你的孩子,你一定不再关心他学习成绩是否及格,他现在是否得病。除非你执迷于那是你的孩子。 你没有孩子。你不仅不拥有孩子,你连自己都不拥有。你觉得应该管孩子,为他操心,是建立在你是真实的这个最大的错觉上。在这个错觉的基础上,你以为你拥有什么,并错以为那一切都是真的。 那不是你的孩子,并不是让你否认孩子、抛弃孩子,而是认识到一切并不真实。你觉得这样的想法太残忍了,不,你觉得那是你的孩子才太残忍了:你会以此错觉不停地伤害他和你自己。那不是你的孩子,深深地领悟这一点,活在这个实相中,你会发现,你所有的担忧、恐惧和烦恼消失了。将你的孩子视为你的一个小伙伴,一个伴侣,一个在你的人生中正好碰到的人,甚至只是一棵小草,一片浮萍,一滴雨。将他视为一个精神完全独立的生命,一个不为你所有的神秘,即使他还在襁褓里。当他很小时,你可以关心照顾他的身体,而他的内心世界,他的精神、思想、性格,他的学习、兴趣、爱好,那是没有年龄的,那一部分你无法照顾,你没有资格照顾,你没有理由照顾,你照顾不了。如果你非要照顾,你会伤害他。那一部分不属于你管,那属于上帝管,天性管,因缘管。那一部分,他早就自己拥有了,没有人能改变。把孩子的爱好、天性、内心世界交给上帝,交给他自己,那是你对他最好的爱。 看到那不是你的孩子,就是觉悟;看到你自己尚不真实,你不再执迷于任何拥有。看到一切人都与你无关,你会放下任何人。如果你喜欢谁,只是陪在他们身边就可以了。只尽人力,天命由天。他如何成长、变化,把这交给因缘,还给梦幻。 从血缘关系中醒来,是觉醒的第一步。从你儿子的幻梦中出离,修行最难的部分达成。
2019-10-23
-
生无可恋,才能视死如归
生无可恋,才能视死如归 问:师父好。学佛法是为了解脱生死。但是,我对死亡还是有畏惧之心,一想到临终或死亡,就紧张害怕。请问师父,怎样修行才能真正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答:“死亡”和“恐惧”只发生在头脑和意识中。它们在“想”中进行。当你没进入“想”中,或者出离于“想”,或者看到“想”不真实,“死亡”和“恐惧”就消失了。 所以,解脱生死,只是解脱关于“生”和“死”的概念,解脱关于它们的“想”,从住于生死之“想”中出来。 进入想,也即念头、意识和思维,则进入生死。从中出离,不被想黏缚,则得解脱。从观念中出离,是一个修行人需要面对的唯一修行。 这听上去很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因为把所想当真,执着于观念,被想法所束缚,是我们很久以来的习惯,改变这个习惯,可能需要几十年,一生,或者无数劫。它需要如理地观察,正确的方法和实际地练习。 从思想和观念中出离并不是指压制思想观念,不是不让思想观念出现,而是不相信它们的真实性,不被它们蒙骗。 在出离想之前,先要看到所想观念和想法的不真实,不再相信它们,才能不离思想而出离思想。 我们为何会怕死?因为执着有我,有我生,有我活着,有我所拥有,有我之父母、妻儿、子女,有我之身体、生命、思想。以有如是颠倒知见,妄见有生,故贪生,妄见于死,故怕死。故名众生。若悟无我与无生,自然无死亦无惧。 以生为实有欢乐,是人皆求生,着于生之乐,故怕死。见有生,则见死。乐于生,则畏死。若不恋生,不求于生,随缘于生,则视死如归。故畏死者,以其偷生故。怕死者,以妄见生故。若欲真不死,当见于无生。无生则无死。不求生,何谓死?不见生,何为死?不恋生,何拒死? 经常有人说:我生无可恋。你真的生无可恋吗?你只是一时找不到满足你的快乐而已。你生无可恋还怕死?生无所恋还不高兴?真正生无可恋之人,一切不恋,而无不满。真正的生无可恋,一切皆好,而无忧郁。真正的生无可恋,视死如眠如开关门,如闭目,如呼吸,更无奇异。 生死如幻,生死是妄,生死非实,生死由念,生死从想,生死因住,其知是者,不住不着,不思不想,即生而无生,死而非死,即无生死,即得解脱,即得自在。 凡夫畏死,以其有我故。觉者觉于无我,故爱死如生,不见真实生死,游戏于生死,如视梦幻。 只知无生死,不能无生死。无生死不在言说,不在论义。达于无生死,证于无生死,真实无生死,乃是无生死。若能如是知无生死,达生死出于妄念,于念而无念,有生死之想则不住,有畏惧之心而知空,以智慧观察,久久训练,功夫纯属,自然不被生死妄念所拘,超越生死。
2019-10-23
-
送你一世玲珑
送你一世玲珑 问:师父好,我看到有人这样论述佛性,请您开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佛性本空。万法皆空,佛性亦空。众生不得觉悟诸法实相,正是因为着在佛性是有,即心即佛,我就是佛,我有佛性上。佛性是妄,佛性是空。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就是指佛性无。这个无包括佛性。佛说“万法皆空”,这个万法包括佛性亦空。 师父,我觉得这种说法有问题,很不严谨,容易误导别人。但是哪里有问题,我又说不上来。请师父指正。 答:“佛性”这个词是佛陀用来形容“真实”的一个名相概念。真正觉悟的人觉悟世间一切万法都虚妄不实,而有一种真实恒常存在,佛称之为常乐我净,称之为解脱,称之为大涅槃。但是,这种真实超越意识和思维,无法被思想捕捉。对这个真实贯以一个名字,佛称为“佛性”,或称为“实相”。它不属有无,非是造作而得。它本有,故名为有。它无一真实之法可得,故名为空。佛性有之与空,所说角度不同,皆非真实。 佛性、涅槃、常乐我净,作为名字,作为概念,无有实义,但其所指,其所喻,则真实常住。 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是无常,佛性是常,涅槃是常。故知,佛性常住,非为虚妄。涅槃体常,非为坏灭,故云常乐我净。 佛性真实是有,非为无也。只是,佛性之有,非有无之法,非意识思维分别所能知之。 我们学法,先要了解什么是佛性。“佛性”作为一个概念,作为头脑中的产物,它不是真实的,只是一个空名,没有实义。一切万法,但有名字,皆无实义。你用头脑和意识去思维“佛性”,你无法见到“佛性”。当你思维它时,它只是你的念头,是识,是妄,是无所有,是空,是有为生灭之法,是“无明”。但是,这并不表明没有佛所说的“佛性”。佛陀所说佛性,是自证圣智境界,真实是有,超越言说,离心意识。佛陀施设“佛性”这个概念,就是告诉我们这个词后面的那个真实,“佛性”所指的是真实,是真实存在。只是,如果你着在了“佛性”的概念上,你着在了意识所想的“佛性”上,着在了“存在”的概念上,你思维分别取着佛性,那里什么都没有,那里都是你的妄想,佛性是空。 众生不了此事实,或着佛性有,或着佛性无,皆是妄想。佛性唯自证得,道眼见得,真实解脱得,无作无为得,具足无量功德得,无所得中只么得,不从心想得,不从有为得,不从概念得,不从知见得。 学法第一不得执着于文字,第二,要领会文字所指。文字无障碍,只是自心着于文字,才有障碍。“佛性”真实是有,非为无也。佛性真实存在,非为空也。“佛性”一切众生有之,非是无也。只是,佛性之有,超越意识之有,超越心想之有,超越概念之有,超越有无之有,超越有所得有,不可思议,拟心即错,动念即乖,当体便是,不做是想。唯可顿悟,不从想得。悟时不做悟想,得时不做得想,证时不做证想,正用时不做用想,不可离,不可即。 为破着一切空者,佛说佛性是有。为破着意识中佛性有者,佛说一切法空,般若空,大般涅槃空,法性空,佛性空。如是有之与空,因人而论,因机示教,尽无实义,皆不可着。 佛性非有非无,是有是无,是有非无,是无非有。若人解此四句,不可定言佛性有无,执其一句。佛性者,南头岭,北头葱。春三月,放风筝。佛性者,跛飞跳,哑出声,少白头,作老翁。若君偃卧溪边,送你一世玲珑。
2019-10-23
-
世间是小网,佛法是大网
世间是小网,佛法是大网 你可能觉得世间万物,光怪陆离,如梦如幻,犹如织网,束缚人心。于是一心向佛,转学佛法,期望解脱。但是,有一天,你发现,佛法修行是一张更大的网,你在其中迷失了很久。 对于有的人,世间难出,佛法难入。但对另外一些人,佛法易入,修行难出。 执着世间会苦,执着佛法亦会苦。佛法是为了离苦,一旦你越学越苦,你要反省是否落入了佛法的迷网。 世间之网易识,佛法之网难认。世间之网有始终,佛法之网无始终。世间之网有形,佛法稠林无边。世间之网易出,佛法之网难离。 人于世间能生傲慢,于佛法能生大傲慢。人于世间可起执着,于佛法可起大执着。人于世间会痴狂,人于佛法会疯癫。 世法困人,终有时节因缘。佛法困人,穷劫难脱。人于世间执迷易醒,于佛法中执迷难觉。人于世间求尊贵,于佛法中生大我。人于世法会沉迷,人于佛法会疯狂。人于世间造恶,于佛法中成魔。 人于世间奔波劳碌,终有歇时。人于佛法探寻,难于止息。人在世间繁华过后,易归平常。人于佛法中越修越见殊胜,越行越带光环。 几次打击你会看到世法无常,于佛法中你会执迷不悔,越挫越勇。本为求于解脱而学佛法,反而因学佛法越陷越深。未学佛法时,还近人情。学佛法后,唯我独尊。未学佛法时,常态居多。学习佛法,一切反常。未学佛法时,一切无忌讳。学习佛法后,处处是禁忌。未学佛法时,想做就做,学习佛法后,寸步难行。 学法之人尽赞佛法殊胜,却看不到它的危险。学佛学道,本为去迷开悟,若越学越迷,越学越痴,此非佛法,非是修道。 佛法通透,大道至简。佛法光明,能出幻梦。佛法平常,无玄无奥。佛法无碍,无网无缚。若不如是,是错学佛法,是误入法网。 修行只做凡夫事,行凡夫行,莫住于佛念,莫痴于佛行。若住于佛念,则入大网。若强行于佛行,则入魔窟。 佛法无谬,以我执迷,故被自心所困,非佛法咎。佛法教人离执,不教人迷信。若于佛法生执,等同外道迷信。 善知识,不迷于世间,完成了修行第一步。从佛法中走出,完成了最后一步。
2019-10-23
-
空虚不是问题,无苦就好
空虚不是问题,无苦即好 问:师父好,看了您的文章,您说自己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坐着。您不觉得寂寞和无聊吗?您平时生活中有什么乐趣,还是总是一个人发呆,什么都不做?还有您建议我们做四门功课,其中做一物不为的功课时,我的妄想很多,总有空虚和不安的感觉,怎么对治这些问题呢? 答:寂寞不寂寞,空虚不空虚,都不是问题,我从不关心我的心上生起什么感觉,也不去制止它们,它们自然来到我心里,然后又自然消失。我只关心我是否难过?我是不是苦?我有没有疑惑?我有没有不安? 一个人无聊,没关系,若无苦,即好。一个人寂寞,没问题,若无不安,就好。 一切都没问题,一切都不须对治。当我难过时,当我有了疑惑,当我陷入烦恼,我会告诉自己:你进入了妄想,相信了念头,那不是真的。当我内心对自己这样说到,所有的烦恼消失了。 不管我是不是一个人,人所有的情绪和感觉,我都会有,我不是一块石头。一个修行人不是要把这一切自然而然的感觉修没了,而是看到它们不真实,不被它们欺骗。 我并不害怕并讨厌寂寞、空虚、无聊、忧郁,我非常清楚,它们只是一些不实的情绪而已,它们只是一些友好的客人,不会住在我心上,除非我对它们产生执着并让自己不高兴。然而我不会让自己不高兴。有时我也会像孩子一样开心、喜悦、兴奋。当我看到电视中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会惊叫:太美了!当我听到好听的音乐,我内心会很享受,很愉悦。当我听到忧伤的旋律,心绪也会自然地随之波动。 我从来不封闭自己的内心和情感,我会让它们自然地流露,有时我甚至还会气愤,还会与人争论,但是,我会在自己过度执迷于这些感情和状态时,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当我吃到好吃的东西,我决不会告诉自己,你不应贪吃。我会享受美食,可能那只是一份简单的米粥,也有可能是一道大餐。我偶尔也会感到孤单、寂寞,那是我的心念,我无法阻止它们,我允许它们自然地涌现,然后消失。但我不会因此陷入悲伤、痛苦或是不愉快的回忆。我会生气,但我不让它伤害到我,我不会让那不舒服的感觉在我心上停太久,如果我有办法转移我的念头。如果不能,我就会听之任之,反正我知道,它迟早会消失,它自己会消失。 寂寞、无聊、空虚、生气、恐惧,它们没有任何问题,我不想对治它们,因为我知道它们不真实,它们无须对治。我允许它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会执着这些感觉,然后让它们笼罩着我,让我沉迷或恐惧。 寂寞和无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安于寂寞,耐不住无聊。不安于寂寞,然后去寻找刺激。耐不住无聊,然后无事而生事。所以众生忙忙碌碌,轮回生死,烦恼不断。 做一物不为的功课,只是一期方便对治之法。我们习惯于依赖根识而生活,所以通过不做事,来改变贪着尘境的习惯。妄想多很正常,正是我们从来没有休息过六根,所以忽然之间停下来,才会有这么多妄想,所以需要减少造作。通过训练,慢慢妄念就会减少,但是不能执着于无念。念从自性而起,无能断绝。空虚不安,亦是不习惯于无事,多加练习,慢慢适应,如理观察,见于实相,自然心安,亦无空虚。
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