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性自由和获得自由是两码事

    天性自由和获得自由是两码事鸟虽然天生就有一双翅膀,具有飞翔的能力,但是如果不通过练习,它还是无法飞翔。在他翱翔在空中之前,他要经历许多次的练习,一次次地摔落在地,直到有一天,他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空中。人天生具有唱歌、跳舞、游泳、开车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加以练习,他还是无法会唱歌、跳舞、游泳和开车。人天生就具有觉知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加以练习,他还是无法生活在觉知中,而更多地生活在妄想里。人之所以更多的时候生活在妄想里,是因为他每天都在不知不觉地练习妄想,熏修妄想。他习惯于妄想,所以自然地就会运用妄想,活在妄想中。如果人对觉知加以练习和习惯,那么,带着觉知生活,将变成一种能力。就像鸟儿会飞翔,人会说话、唱歌和跳舞一样。一旦鸟儿学会飞翔,人学会游泳,将永远不再忘失。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是人们却不知道如何得到自由。人们以为放逸、任性、胡作非为就是自由。那不是自由。那是未经降伏的贪嗔痴,那是未经约束的放逸和造作。那是众生一直都在熏修的无明,是人的桎梏和枷锁,那种自由是对真性的麻痹,而不是解放。真性的解放,需要自制、自律和中道。真正的自由不是天生就获得的,它需要后天地训练和培养。以戒定慧来烹炼,以觉知来培养。当一个人真正拥有了觉知,获得了觉悟和解脱的能力,那时才能拥有自由,而不会放逸和沉迷。未经训练过的天性,无法获得自在。就像未经练习飞翔的鸟儿无法飞翔一样。未经练习的觉知,只能潜藏在人的觉性里,但是不能自由地使用。就像美玉藏在石头中,未经开采,无法看到玉的光润。就像金在矿中,未经开采,无法使用。一旦通过正确的方法开采出来,金子将随意使用,不重为矿。我们自在解脱的天性也是如此,未经一切善法功德地冶练,无由显现。一旦显现,将不再受任何桎梏和枷锁的捆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要因持戒修行,而得明见。一旦明见,将不复无明。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功德,要因善知识开导指示,众生如实思修,方得明见,自在使用。一旦能自在使用,不复成为穷子。虽然人天生具有般若性和解脱性,但是,获得智慧和解脱是另外一回事。它需要长时间地练习和不断地觉悟,直到你真正拥有它。有人把天性的自由和获得自由混为一谈。不,那是两码事。虽然你拥有自由的潜在性,但是如果你熏修放逸和无明,你无法得到自由。你约束身心,通过觉知的练习和智慧的显发,我们才能获得天性的自由。获得天性的自由,先要觉悟我们拥有自由的潜能,再通过正确的方法练习,然后真正实现自由。佛法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修行方向和有效的修行方法,只要如说如实修行,皆能真正实现自在解脱。

    2020-11-12

  • 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享受

    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享受你无法对实相做出任何事。你做的一切事不过是头脑对你的欺骗。你以为你做了什么,你什么都没做。一切都已经做好,一切早就在你面前等你,一切都向你扑面而来,一切都是法性施为。当你想做什么,你住在了头脑之城,不知不觉。当你想做什么,你在妄想中沉溺,欲罢不能。你想做和正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当你休息下来,因缘会替你做;你做,因缘就被你的妄想暂时搁置。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休息身心,坐享其成。只不过,你看不到其本圆成,而无法坐享。你被头脑的渲染和承诺带离了现实,一次次地错失本地风光。你总想通过自己做成什么,再去享受。你已经错失了真正的享受。你总被妄念欺骗而去劳累身心。做好什么而去享受的,刹那就会消失。期望通过自己努力所达成的,永远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无须任何努力。最好的唾手可得。最好的不需要花一分钱。最好的源源不竭。最好的恒常不断。你想做出或修造和寻觅出一个结果,那永远是一个陷阱。而你一次次地掉入难以出离。就算会有一个你期望的结果出现,它也会立刻让你无法满足,而引诱你再去追求另一个结果。本来现成的结果,它会一直在那里,以不同的姿态、形式、面貌出现,永远给你惊喜,给你新鲜,给你满足,给你启发。对于那时时现前的结果,你除了满心接受,不可能做任何事。你想要做什么或改变什么,那不过是以自己的螳螂之臂而欲左右高速运行的列车。一切诸法,本自无生。所谓生者,皆从妄想。你想做成什么,那无异于蚂蚁撼大象。你想要做的一切,犹如蚊子叮铁牛。你想要达到什么,如同石头上栽花。你做成的一切,不过是空中花。你被妄想利用,被你的执着当成了工具。你努力做成的一切瞬间就会幻灭。你以为你活的有意义,你不过是被“你”和“有意义”欺骗。你无法做出任何有实质意义的事。当你觉悟这这一点,你只会做一件事:休息。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只会做一件事,不再造作。当你发现这一点,你只能做一件事,享受现成。你看,就算瞎眼的小鸟,什么也不用做,老天也会养活它。你看,山谷里的百合,没有任何努力,却比世间任何人造的衣服漂亮。你看,水牛,除了吃草和睡觉,它从来不经营,也不见它有任何的忧虑。你认为自己比小鸟、百合、水牛更聪明吗?不,它们才是真正的智慧。你什么也做不了。就算做了,也毫无意义。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不被妄念欺骗再去做任何事。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从意识中疾速转身,听到小贩的叫卖声,看到树叶黄了,闻到洗衣液的气味。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拿起橘子,专注地品尝橘子的味道。你唯一能做的事是看着别人做事,而无法插手和阻止,除非他自己看到你的自在,被你吸引,自己想停下来。你什么都不能做,也无法做,也做不到。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享受当下。你唯一的能力就是享受一切的现成,你唯一的快乐就是不费吹灰之力欢迎一切的到来。

    2020-11-10

  • 肉眼见佛性,肉耳听佛音

    肉眼见佛性,肉耳听佛音六根接触六尘的刹那,觉知而不住,虽不住亦不间断,无染无惑,便是开悟,便得见性。无别有开悟,无别有见性。六根接触六尘的刹那,忘失了本觉知,或住于意识和觉知,迷于妄念,便是无明,便是轮回。无别有无明与轮回。故生死于斯,涅槃于斯。是知得道只在须臾,解脱不离言下。《楞严经》云: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古人云:不离当处常湛然。常湛然者,六根对六尘的当下未生妄想也。又云: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拈香择火,唯汝六根正用之时而无所住也。又云:终日无别事,唯吾自偶偕,唯吾自偶偕者,汝见闻觉知,不断不常,不住不离之性也。又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扑落非他物者,耳根所闻,从性而用也,当处发生,当处寂静,当处解脱,当处开悟。经云:十八界清净。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之当下,而不做当下想。众生六根终日作用,而无染着,是名修行,亦名解脱,亦名得道。于六根正用之时,起贪嗔痴,而生妄念、烦恼、无明,是名迷失,亦名自缚,又名生死。若无执着,于念念中,自在无拘,乃至睡梦之中,识性不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皆是一真境界,并无二法,皆是清净菩提,非离妄想境界别有菩提可得。故经云:不断我见,唯断取着。我见者,即是佛性。学道之人,但能识得性,终日行,终日无所行。终日用,而无所用。终日在法性海中着衣吃饭,而无丝毫痕迹。故肉眼见佛性,父母所生耳,能听佛世界。言下成佛道,如翻手相似。故修行无他秘密,于六根接触六尘的刹那,如是任运,如是直用,如是修行,如是解脱,如是开悟。

    2020-11-10

  • 觉知是自性三无漏学

    觉知是自性三无漏学觉知中有真正的戒定慧。所言戒定慧者,皆从心而有,从觉知生。若无觉知而有戒定慧,无有是处。古人云“一行三昧”、“一相三昧者”者,即觉知也。从觉知生戒定慧,并无次第,是故亦名心地三学。能守心者,是名为戒。心得安者,是名为定。心无惑者,是名为慧。戒不异定,定不异慧,慧不异戒,皆从心地而生。是知心即是戒,戒即是心。心即是定,定即是心。心即是慧,慧即是心。非离清净心体别有二法戒定慧也。修习觉知,可觉于心,可守于心,可安于心,可无惑于心。以一觉知而生戒定慧,故觉知之法,是修行总领。以修习觉知故,心不外驰,得知心地无是非相,是名持自性戒。以修习觉知故,心无取舍,得知心地无动乱相,是名持自性定。以修习觉知故,心无分别,得知心地无痴慧相,是名持自性慧。故知觉知一法,等持戒定慧。戒定慧非次第而生,前后而有,从本觉心生。本觉心者,要以觉知得见。觉知非实有其法,以觉不住觉,知非知见,从性起用,是名觉知。觉知者,经中云“空空三昧”者是也。诸佛以修空空三昧,而得觉悟诸法实相。真持戒者,非见有是有非,有戒有破。不见是非相,故戒中有定,戒中有慧,以戒定慧故,识自本心。何以故?以觉知故,心无妄相。一心不生,万法无过。万法无过,何戒之有?是名真持戒也。真禅定者,不见有殊胜境可得,不住动相,不住静相。非散非乱,非定非静,心不颠倒。定中有戒,定中有慧。以觉知故,心无痴乱,不即不离,行住坐卧,皆是一心,更无异念,默契本心,是名真修定也。真智慧者,不见有法可得,亦不住无得。不见智慧相,不见愚痴相。慧中有戒,慧中有定。以觉知故,不见法与非法,二六时中,以平常心,度平常日,正与么时,不与么想,是名真修慧也。故知,修习觉知是真正的持戒,修习觉知是真正的禅定,修习觉知是真正的智慧。在觉知中,妄心不起,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不即不离,性戒铠甲,防护于心,而无过失,真无漏智而得现前。在觉知中,直用其心,摄心一处,不动不乱,不散不狂,性定之水,湛然圆满,直成佛道。在觉知中,心无所依,镜智前随,无疑无惑,无趣无向,法性施为,真佛法生,无处不通。故修行人,于正念法,勤加修习。行于觉知,出离妄念,不随轮转。 

    2020-11-06

  • 见性与保任

    见性与保任师父好,您所说的悟后起修,悟是悟到自性吗?那修又是指什么?还有悟后的保任是指什么?很多人都讲开悟就是见性。怎么才叫见性?我听有的善知识说,见到那个能听的、能见的、能闻的、能触的,就是见性。这种说法对吗?我觉得,就算见到那见闻觉知的本性,似乎也无法解脱烦恼和种种疑惑。请师父不辞辛苦,为弟子解惑。答:见性与开悟并不是悟到或见到什么能见能听能闻能触的。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悟和见性。能离一切相,即是见性,非有性可见。祖师云:离假即心真。经云:离幻即觉。皆见性之谓也。开悟与见性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心行,而不是头脑的思维。它所指向的心行能令学人毕竟出离妄念,不取于相,究竟断除烦恼,即是开悟,即是见性。开悟和修行方法不可分割。也就是说,悟前悟后所修及正悟之时,都是烦恼的脱落,无明的消失,执着的减少,那才是真正的开悟和见性。正起念时,而不住于念。正生烦恼时,而不住于烦恼。正进入头脑分别时,而回到觉知上来。正纠结问题时而回到眼见色的当下,回到耳识上来,回到触觉上来,回到嗅觉上来,回到不思善,不思恶上来,而不住于此见闻觉知,即是开悟,即是见性。于法不生心,于一切境界无所住,即是开悟。开悟只在言下。言下不悟,无有悟时。何以故?悟者不住,住者不悟。说于言下,已过言下,悟过久矣。开悟和修行并不是分开的,会修行,才能开悟。真开悟,才会修行。正开悟时,即是修行,所有的修行,都相应于开悟。所以开悟后的修行又称为保任。开悟与修行不可分割。如何是保任?保护心行始终与实相相应,任运此心念念不被烦恼所缚。保护心行不住妄念,任运此心直用直行。如是保持开悟,任运开悟,护持开悟时的解脱状态,是名开悟,又名悟后起修。一念住于识心,一念即迷于本性,即非开悟。一念出离识心,回到见闻觉知上来,而又不住见闻觉知,即是见性,即是开悟,非实有性可开可见可悟。但能离于假,即是性真时。六祖云: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即开悟之谓也。古人根利,才闻此说,即会修行,即会开悟。不像现今时人,终日闻法,而不开悟。终日修行,而不会修行。如是言下顿离妄念,离一切相,顿回当下,是名开悟。如是修行,如是开悟,才能真实解脱烦恼,出离生死。而诸人所说,见到能见能闻的,即是见性,此能见能闻,非但不是佛性,恰是生死无明之根,意下之贼。故学法之人,将识为性,能断烦恼,无有是处。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学法修道,莫认贼为子,将意根下黑窟窿当成佛性,以为见性容易,自谓保任此性,实是熏修我执,所以烦恼不断,是名愚痴,非是修行。真实行者,念念断于烦恼,心心流入性海,着衣吃饭,无染无着。不做修想,不做不修想。不做悟想,不做不悟想。时时不离当下,处处自在无拘。见不见性,开不开悟,悟后如何起修,莫问别人。但问自己,会不会解脱烦恼,能不能不住于念,会即会,不会,妄说开悟及悟后起修,有何意义!

    2020-11-05

  •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学法修道之人,个个想开悟,人人想见性。但是开悟见性,需要无量因缘具足,方能成就。如同考大学的人,人人想上一流大学。但是真正考得上的,需要有天赋和超出常人的勤劳和努力。学法想开悟,因地要真。所言因地者,万缘放下,布施六根,远离世乐,心如墙壁,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深悟佛理,于自家活计,了如指掌,方有可能。若诸事不休,诸妄不歇,这个也贪,那个也爱,而又滥侧修道之列,觊觎解脱之果,是自欺欺人,自赚无益。如同一个人想考一所好的大学,却每天贪玩,也不复习,也不用功,荒废学业。即便有一定的天赋和聪明,对所学知识,而不加修习巩固,总难考出好成绩,胜于别人。学法之人,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凡心不除,无明日厚,反欲修行,而期圣果,痴心妄想。你想开悟,他想成佛。凭什么?大家何不反问自己一句?你想见性!他想解脱。凭什么?你做了多少与见性开悟相应的事?你想考最好的大学!凭什么?你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有资格上最好的大学。世间大学再好,世间善法功德再大,不如选佛去。庞蕴居士有选佛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大家都学佛,都修行,凭什么你得解脱,你有成就?唯有真正心空者,方得及第而中,考得佛去。心若不空,说禅说道,论佛论法,闭目端坐,日诵万课,烦恼不断,我执不除,不得见性。学法修道,若执着贪爱不去,只在有为形式上做功夫,非是修行,不得成就。故修道之人,欲得佛心,而得佛果,先觉佛心,而行佛行。佛法是行得,非是说得及想得。说与想,痴人所为。行与做,智者所归。心不相应,而欲其果,只增迂曲,徒劳无益。故声闻人,发声闻心,得声闻果,非是究竟。凡夫人,起贪嗔痴,得三途果。纵修善法,得人天果,非是究竟。外道人,心外求法,于幻身意识而做功夫,得外道果。菩萨者,发利他心,得利他果,亦非究竟。唯诸佛,立坚誓,具出世大志,行大布施,觉悟自心,而起大悲,自觉觉他,方得觉行圆满,果真无曲。诸行者,汝若欲开悟见性,得于佛果,莫问他我,莫向他我求,但问自心,但问自己,所发道心是何心,所行诸行是何行?心若不相应,凭何期珍果?行若不恁么?何得恁么觉?古人云:欲得恁么事,须是恁么人。既是恁么人,不愁恁么事。恁么事,即难得。恁么人,是何人?诸人自省,不可自赚。

    2020-11-05

  • 观音法门

    观音法门《法华经》普门品原文: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注:若有众生于诸事幻缘,起心动念而生住着,起烦恼时,忽听耳边鸟声、水声、风声、人声、车声、虫声或任一声音,觉知此声,清净无染,观其音声,不即不离,妄念都息,烦恼顿灭,是名观音法门。 闻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者,返闻根尘幻音而出离妄念,不住烦恼,觉悟自性,无法非法。故闻观世音菩萨者,非闻心外有相菩萨,但闻自心根尘所起鸟声水声等。一心称名者,非称观音名号,而只是听自然法音,无情说法,顿离妄情,回归当下,自性应时解脱。 昔有瑞岩彦和尚,每日自唤:主人公!复自应:喏!乃云:惺惺着!复云:喏!他明异日,莫受人瞒!复云:喏!喏!此亦是自念观音,自修观音法门者。 又华林善觉禅师,常持锡杖,夜出林麓间。七步一振锡,一称观音名号。有人问其佛法,只云:山僧常念观音。古人所言“念观音”者,但无妄念,直用其心而已。非有观音可念可想。原文: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注: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念念不离自心,念念安住当下。设入大火,入烦恼火。火不能烧,由听闻耳根音声,念观音名号,觉知此音声非从外来,内亦不实,烦恼亦而,内外不可得,而不住烦恼,故云火不能烧。以烦恼不住觉知,觉知不住烦恼,故观其音声,而得解脱。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识自本心观音之力,见自本性本有威力,闻音刹那,不住于闻,即得解脱。原文: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注:大水所漂,沉溺贪爱之水。称其名号,一念觉之,贪爱无有相,贪心不可得。即得浅处,称名既久,觉知力强,悟理既透,日久功深,贪爱浅薄,不能为害,故名浅处。原文: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注:求于金银七宝者,入法性海,而得一切智宝及解脱果。黑风吹其船舫者,自心所起嗔怒之相。飘堕罗刹鬼国。一念住于嗔心,便堕无明三途。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乃至一念觉察,回光返照,回到五根觉知上来,不住于妄念,亦不住于觉知,是名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或自称名,返闻音性,或闻风鸟音声,而顿离妄念,顿断烦恼,顿见佛性者,是名观音法门。乃至眼见青山,鼻闻草香,舌尝饭食,身触微风,意想前后大小,而无所住,皆是佛法,皆得顿悟,故名观世音。

    2020-11-05

  •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问:师父好,禅宗的修行有没有次第?禅宗的用功是在悟后用功,悟后用功并无次第,亦无区别,只是善护念而已。诸方觉悟之人,用功方法,唯休息身心,不妄起心,于法性海中着衣吃饭,同归一途,并无二径。所有佛法中的次第,都是指未悟前而言。未悟前所修的一切法,有浅深,有前后,有差别。所谓方便有多门。戒定慧、六度、八正道、诵经持咒、忏悔发愿、一切善法福德资粮,皆归次第。悟后所修,唯保护一门,妄心不起,千圣同辙,诸觉一轨,故无差别与次第。所谓归元无二路。又禅宗亦有次第。其次第不在修行方法上,而在修行的理念和整体的观念上有所不同。涅槃经云:于乘缓者,是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此义云何?乘者,大乘实相之理,诸佛心印,如来知见。修行于大乘之理,心地法性的领悟上,也即于修行见地和方向上,其所修习,不能迟缓,必居其先。若理有误,方向有偏,见地出错,则所用功,徒劳无益,如南辕北辙,转修转远。故学法修道之人,于理于悟,不得滞后迟缓。于戒定慧次第方便之法,可得稍迟而行。犹如盖楼,必先盖框架与整体,复填充局部和细节。框架不成,先成局部,而能成楼者,无有是处。修道亦复如是,先明佛性,复转所依识心,从性自觉而修,严戒定慧,保护圣心,方是学法修道之正路。有人不明此理,开始修行,便执次第,勤修戒定慧,处处着相,不了佛性,不悟大乘之理,所以不得成就。于乘迟缓,于戒不缓,纵经尘劫修道,只增生死,熏习无明,不得成道。遇大善知识,发明心要,顿见佛理,识自本心,复息虑忘缘,不染万境,严持净戒,心心不异,无错用心,直趣菩提。有人以为禅宗悟后起修,方法有所区别,是名方便有多门。此非真悟,若是真悟,则归元无二路,并无方便可言。所言方便者,诸佛诳小儿,为令入佛道,但有言说,皆无实义者也。古人云: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此之谓也。学道之人,不可以为悟后尚有方便可得,亦不可错认定盘星,以为悟后还有所修,还有佛可成,有性可见。悟后之修,但不修之谓也。楞严经云:理虽顿悟,事须渐除。顿悟者,佛心妙理;渐除者,诸妄习气及有为心行。顿悟者,不得迟缓之大乘心;渐除者,可得迟缓之戒定慧。顿悟者,经云一大事因缘;渐除者,众生无始以来贪嗔痴。顿悟者,宗门向上一路;渐除者,自解作活计、牧牛、于念无念,转所依识、不染污、但自怀中解垢衣。故禅宗修行,心先明见,了了见于佛性,复言修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方好修行。悟后起修,于修行方法皆归一路,休息而已,并无次第差别。所言差别,但不见性,于门外做功夫者,则有差别。若见性,诸圣同一直心道场,同游涅槃路,同是法性施为,达者自知,更无异议。

    2020-11-05

  • 普门品

    普门品    原文: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注: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苦恼众生,闻此观世音菩萨名号,知其是自心法身佛之异名,回心反照,一念相应,即得言下顿见佛性,成就法身,生证涅槃,应时解脱。原文: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注:若法性于你身上示现为释迦佛、然灯佛、阿弥陀佛,你就好好做你的释迦佛、然灯佛。虽做报身佛,而不自生做佛想。佛不是佛,你不是你。知身如幻,心亦不实,幻无定相,是名应以佛身得度者,法身为现佛身说自证圣智法。原文: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注:如果法性于你身上示现声闻、辟支佛身,你就好好外现声闻相,内行诸佛心,不改其身,亦不必更脱辟支佛行,但于佛心相应即得。虽行诸佛心,而不生做佛想。虽现辟支佛身,而不生独觉想。但为度化众生,而于报佛或无佛处示现辟支佛、声闻法。是名应以辟支佛、声闻身得度而法身示现辟支佛、声闻身而为说自性解脱法。原文: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注:如果法身于众生身上示现梵王、帝释、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大将军身等,你就好好地做你的梵王、帝释、大自在天、毗沙门、小王,但于自心佛性如实通达,于自证圣智勤加修习,心莫外驰,不必更修他法或成他身,言下即得现身成就法身。原文: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注:如果你现今已是年老长者,不必于年老生难过想,更不必自谓学法修道难。当知己身如幻,不迷己形,不被幻惑。悟此幻身是法性于汝形而做示现,非是真实。以自觉所行之法,于诸世间,心都息灭,不被幻身之所欺骗,见自心佛性,更无疑虑,亦无他想,是名应以年老长者身得度,法身而为示现老年身说法。原文: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注:你身若是居士,亦无出家因缘及其志愿,则甘于居士身,不更他想。悟己法身,与诸佛僧毕竟无二。见自心佛,于一切时中,着衣吃饭,不更起异心妄想,于家宅之中,无染无着,所行不背法性,更不必出家做沙门,是名法身佛为汝现居士身而为说自性虚通法。原文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注:若你现在身居官职要位,或为贵族,不必更离目前身份而去修行,但觉悟自心是佛,二六时中,觉知在前,安住当下,认真工作,将佛法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妄心不起,即成自在法身佛。不必更有其他修行,更别有佛可成,是名法佛于汝宰官贵族之身而为说法。原文: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注:若你已出家或受在家五戒及在家菩萨戒,当觉悟自心佛性,而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行于世间,为诸众生而现三宝,内行自觉之法,外成最胜福田,不必更成他身或学他法,即名法身佛于汝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自觉圣智所行之法。此法亦名大乘,亦名宗门,亦名为禅。原文: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注:如果你现身为年老女人、居士女、女官员、女贵族等,那么,安于自己的女人身,不生自卑想。身虽为女,而知佛性不二,不行烦恼行,不起男女见,于自心佛性如实通达,是名法身现于女人身而为说法。原文: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注:若你是孩童身、天龙八部身及护法身,而以此诸身份修行佛法,应自觉自心佛性,安于己身,心不外驰,不更别求法身。于此肉身,即得成佛。是名法身应以童男、童女、天龙、护法等身得度而为示现说自性实相法。原文: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注:无尽意,此法身佛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现种种相,度脱众生。众生不解,著于其形,枉为众生。若一念觉悟,知形虽异,法身不二,念念不生异想,即得成就真实功德,见性成佛。观士音普门品者,众生不改其面,个个是佛。但能自肯、自信,见自心佛性,不必外求,亦不必修造,顿悟顿修,即个个圆成,是故名为普门广大真实如意妙法莲华经。其所不成就者,只缘不见性,不肯做自己,执修执作,执成执悟,执涅槃执解脱,欲得自心外别成于佛,羡他慕他,学他做他,迷失自己,背道而驰。若能一念回心,方知不从外得。

    2020-11-05

  • 修行的密钥

    修行的密钥一旦你拿到修行的密钥,修行将变得非常的简单。一旦你掌握了正确的修行方法,修行就如同上路回家。人们一听到“密钥”、“秘方”、“密法”就会以为有一种最快捷的办法可以完成修行。就会立刻问:是什么密钥?什么方法?密钥和方法确实有。可是,在拿到这个密钥前,你可能要做很久的准备,你要为这把密钥付出很多的艰辛。就算有人把这把密钥交给你,有善知识直接指示给你正确的修行方法,不会使这把钥匙,你不去实践和练习那方法,你还是无法打开解脱之门。绝大多数人只想拿到密钥,而不愿意为熟练使用这把密钥付出时间和努力。人们都想一步登天。有太多的人每天想的都是不劳而获。现在还有一批自以为聪明的人奉行懒人的精神,想过“懒人”的生活,却没有懒人的智慧和真正“懒”的品质。他们只在学法精进上懒,而在贪嗔痴上不懒,在享受上精进。在你拿到修行和解脱的密钥前,你不可能坐享其成。在你真正知道自己是谁前,你不可能高枕无忧。在你没有为一幢大楼做好一切准备前,你不可能盖起大楼的框架,更不可能享受大楼带给你的舒适。修行的密钥无他,不再相信自己固有的观念和想法。不再确信自己曾经信过的一切。古人所谓“善护念”者,即是那把密钥。大安禅师所谓“牧牛”者,即是唯一的修行方法。解除所有的坚信和观念,你将不再被自己的想法捆绑。无念捆绑,是此密钥。于念无念,是解脱关键。此钥诸佛同握,万圣同行。所谓归元无二路。然而,就算十方佛将此密钥开示给众生,人们还是不会使用。人们沉浸在意识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这把密钥就算到了每个人手里,大家还是被烦恼贼捉获。因为你对你的观念信太执着了。因为你心中有太多的执着和挂碍。你很难一下子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你很难不去关注你执着的人和事,就算你每天告诉自己一万遍,不要相信自己的想法,你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贪着、纠结和烦恼。就算你把自己的念头看得再紧,你还是会被自己的念头骗。你没有为拿住这把离念的钥匙做准备。你没有减少世缘。你没有减少识心的造作。你没有真正休息身心的动荡。你不懂为自己创造一个练习活在当下的环境。你没有来到善知识前聆听他的教诲,向他学习如何掌握这把密钥的开启方法。你不肯布施六根的享受。你不愿息虑忘缘,心如木石。解脱的钥匙吸引着无数的修行人,然而只有那些肯十年磨一剑的人才能真正拿到这把钥匙。只有那些能够卧薪尝胆、深深海底行的人,才能真正稳坐归家。

    20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