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

发表时间:2020-11-05

浏览量:1221

普门品

    原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注: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苦恼众生,闻此观世音菩萨名号,知其是自心法身佛之异名,回心反照,一念相应,即得言下顿见佛性,成就法身,生证涅槃,应时解脱。

原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注:法性于你身上示现为释迦佛、然灯佛、阿弥陀佛,你就好好做你的释迦佛、然灯佛。虽做报身佛,而不自生做佛想佛不是佛,你不是你。知身如幻,心亦不实,幻无定相,是名应以佛身得度者,法身现佛身说自证圣智法。

原文: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注:如果法性于你身上示现声闻、辟支佛身,你就好好外现声闻相,内行诸佛心,身,亦不必更脱辟支佛行,但于佛心相应即得。虽行诸佛心,而不生做佛想。虽现辟支佛身,而不生独觉想。但为度化众生,而于报佛或无佛处示现辟支、声闻法。是名应以辟支佛、声闻身得度而法身示现辟支佛、声闻身而为说自性解脱法。

原文: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注:如果法身于众生身上示现梵王、帝释、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大将军身等,你就好好地做你的梵王、帝释、大自在天、毗沙门、小王,但于自心佛性如实通达,于自证圣智勤加修习,心莫外驰,不必更修他法或成他身,言下即得现身成就法身。

原文: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注:如果你现今已是年老长者,不必于年老生难过想,更不必自谓学法修道难。当知己身如幻,不迷己形,不被幻惑。悟此幻身是法性于汝形而做示现,非是真实。以自觉所行之法,于诸世间,心都息灭,不被幻身之所欺骗,见自心佛性,更无疑虑,亦无他想,是名应以年长者身得度,法身而为示现老年身说法。

原文: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注:你身若是居士,亦无出家因缘及其志愿,则甘于居士身,不更他想。悟己法身,与诸佛僧毕竟无二。见自心佛,于一切时中,着衣吃饭,不更起异心妄想,于家宅之中,无染无着,所行不背法性,更不必出家做沙门,是名法身佛为汝现居士身而为说自性虚通法。

原文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注:若你现在身居官职要位,或为贵族,不必更离目前身份而去修行,但觉悟自心是佛,二六时中,觉知在前,安住当下,认真工作,将佛法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妄心不起,即成自在法身佛。不必更有其他修行,更别有佛可成,是名法佛于汝宰官贵族之身而为说法。

原文: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注:若你已出家或受在家五戒及在家菩萨戒,当觉悟自心佛性,而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行于世间,为诸众生而现三宝,内行自觉之法,外成最胜福田,不必更成他身或学他法,即名法身佛于汝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自觉圣智所行之法。此法亦名大乘,亦名宗门,亦名为禅。

原文: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注:如果你现身为年老女人、居士女、女官员、女贵族等,那么,安于自己的女人身,不生自卑想。身虽为女,而知佛性不二,不行烦恼行,不起男女见,于自心佛性如实通达,是名法身现于女人身而为说法。

原文: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

注:若你是孩童身、天龙八部身及护法身,而以此诸身份修行佛法,应自觉自心佛性,安于己身,心不外驰,不更别求法身。于此肉身,即得成佛。是名法身应以童男、童女、天龙、护法等身得度而为示现说自性实相法。

原文: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注:无尽意,此法身佛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现种种相,度脱众生。众生不解,著于其形,枉为众生。若一念觉悟,知形虽异,法身不二,念念不生异想,即得成就真实功德,见性成佛。

观士音普门品者,众生不改其面,个个是佛。但能自肯、自信,见自心佛性,不必外求,亦不必修造,顿悟顿修,即个个圆成,是故名为普门广大真实如意妙法莲华经。其所不成就者,只缘不见性,不肯做自己,执修执作,执成执悟,执涅槃执解脱,欲得自心外别成于佛,羡他慕他,学他做他,迷失自己,背道而驰。若能一念回心,方知不从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