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一笑就有逻辑了
笑一笑就有逻辑了问:禅师好,一直看您的公众号文章。您也讲过很多实修的方法,比如练习觉知,读诵楞严咒,一物不为,牧牛等。今天又看到您写的文章“禅师什么也不教”。我有些疑惑,感觉您说过的话很矛盾,让我无所适从。您明明教了很多人很多方法,却说自己什么都不教。请禅师帮我解惑。答:我的文章禅师什么也不教里落了一句话,就是单日子什么都不教,双日子教一些东西。问:感觉您在调侃我。就算您说了单日子什么都不教,这还是自相矛盾啊!不教也是教啊。您说禅师无法与人,这也是一种教导啊。这又如何解释?答:自相矛盾有什么不好,如果自相矛盾让我开心快乐。人们讨厌的其实并不是矛盾,而是矛盾带来的困惑。如果矛盾能让我们不再矛盾,那矛盾就不矛盾了。就算我左手拿着一把矛,说它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右手拿着一把盾,说它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又如何?我又不想当一个逻辑评判家,我只想做一个快乐的人。我在乎的不是我说对了什么,而是当我那样说,我很快乐。再说,我说的真的矛盾吗?矛在哪儿了?盾又在那儿了?我手里压根儿就没有矛盾。只要我放松,有趣,开心,说话有理亦可,说话矛盾亦可。如果我不快乐,说的话一点都不矛盾,又有何意义?人不能找死理,找死理,就没办法活了。好比如一个人病了,医生给他开了药,他只要服用就好了。但是如果他非要搞明白药的成份,从哪里来的,谁运来的,用什么东西盛的,谁接触过它,如果他一直问这些问题,而不去服药,可能还没问完,人就病死了。佛法也是如此,但能帮你解脱烦恼的,就是好法。你不要去管这个法到底是不是真理,是不是定论,是不是所有人都承认,是不是符合逻辑。往往越是符合逻辑的东西越让我们烦恼和痛苦。这话听起来很没逻辑,笑一笑就有逻辑了。你看孩子,他完全没有逻辑,他就很少痛苦。你看水牛,它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逻辑,它照样在那里吃草。你看亚当和夏娃不知道善恶美丑是非之前,住在伊甸园里。当他们有了分别心时,被逐出天堂。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绝对的真理,更没有固定不变的道理。理因事有。若不执事,理亦不存。一棵大树,因为长的很弯曲,木质又差,既不能盖房,也不能做船,完全没用,所以人们不去砍它,它得以保存。一只驴,因为瘦弱多病,完全没用,反而被杀吃掉。从世俗的观念来看,得以保存是好事,被吃掉很悲惨。但从道人的心态来看,得以保存,未必是好;被杀被吃,未必不好。你不能因为没用好,就执迷于没用。也不要因为有用好,又执迷于有用。到底有用好,还是无用好,不在空洞的道理中,而在实际的境遇里。有人问我:禅师,手里有手杖,给你手杖;手里没手杖,夺你手杖,怎么理解?你理解不了,我也理解不了。我从来就没想要理解它!为什么要理解它呢?如果你想理解它,你会发疯。你不去理解它,你会快乐。我确实每天写很多东西教别人,但我也确实什么都不教。你不去在我的话里寻求快乐,非要认为我说的话矛盾,那就辜负了我的一番心意。
2022-04-14
-
安居于平常的宝岛
安居于平常的宝岛最平常的日子,才是最美好的日子。越是那些暗淡无光,让人枯燥烦闷,无聊至极的时刻,越是人生最珍贵的时刻。耐不住寂寞,所以才会去创造各种事物;识不得平常,才会去追逐快乐,沉溺于诸苦而不能自拔。却不知,所有的一切都会回归于平常、单调和寂静。单调和清明,才是万物的本色,人生的底板。当一个人习惯了平常,才能活在道中。平常心是道,唯有平常,简单,无聊,才是大道的色彩。执着于快乐和艳丽,就会有痛苦和暗淡。安住于平常,才是真正的光明。坐在廊下观雨,躺在长椅上打鼾,抄抄经书,读几行古诗。屋子里扫扫地,抹抹灰尘,擦擦桌子,放正椅子。卫生间洗洗毛巾,刷刷布鞋,清理清理马桶,倒倒垃圾。厨房里淘淘米,剥剥竹笋,亲手烧一顿饭菜。超市里买买东西,挑挑产品。路边吃一串糖葫芦,骑个单车。停下来看看探出栅栏的小花,蹲下来看看蝴蝶,赏赏新树。如此简单地活着,如此朴实的时光,还有什么比此更美?有了这样的心态和智慧,阴天,可以待在屋子里读书;晴天,可以在院子里弄花;夏天,可以到弄堂里吹吹风;秋天,就可以到野外看红叶。正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道人只是识得这样的时刻,过得了这样的日子,别无神奇。智者只是安于这样的时刻,挨得这样的无聊,更无异功。若能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一步即至佛地;若能安心于这样的平凡,步步脚踩寂光。枯燥无聊再不好,也好于负债累累,身患绝症,担惊受怕百千万倍。但是愚痴无智者,宁可要头破血流,神魂颠倒,受尽折磨,上刀山,下火海,万劫不复,也不愿安守一刻清贫无事的快乐。等到有一天真的跌落悬崖,体无完肤,千疮百孔,再想回到从前的平凡,已经渺然无望。百千万人,难耐一个“寂”字;一切众生,度过不了一刻“静”时。何以如此?不知向佛,不早修行,积重难返,自暴自弃。若能过得寂字,度得静时,诸佛赞叹,天龙共守。正是那些寂静时刻,才是神圣觉者安住守护的时刻。正是那些平庸无彩的日子,才是诸佛菩萨庆祝的节日。耐不住寂寞和平凡,就会不守本心,向外游猎,一去不复返。等到想回来时,已经身在烦恼大海,欲罢不能,迷失久矣。莫轻视那一念不安分,万丈红尘从此起,无量尘劳竟是生。百千劫中受沉沦,都从一念不了知。莫错过最平常的生活,那里是无量珍奇汇聚的宝岛,等着慧眼者发现并安居。度得一生中最平庸的日子,就完成了无量劫中你所有的功课。
2022-04-14
-
禅师什么也不教
禅师什么也不教你到一个禅师这里来求法,禅师说,我这里无法与人。你到另一个禅师那里求法,禅师说,先把它放在那儿吧,你说:我什么也没拿啊,禅师说:那就拿回去吧。你非常疑惑,但有时,你也会醍醐灌顶。你又来到一个禅师那里学法。禅师说,你来做什么?你说,我向禅师求法。禅师说:你那里全都有,还四处乱跑。你非常疑惑地问:我这里有什么啊?禅师说:既然没有,不求也罢。你到所有的大师那里去求法,大师都会教你一些方法,给你讲一些道理。唯独你去禅师那里求法,禅师什么都不教你。既不给你讲理,也不告诉你如何修行,如何用功。当你问禅师,如何是佛?禅师会问你,你从哪里来?你如实回答之后,禅师说,很好。你继续问,您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禅师说,我早就回答你了。你问禅师:如何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师指了指天空。你说:您是说要像天上的白云一样无所住吗?禅师又指了指地。你非常困惑。但是有的人在一旁看到此景,或听闻此事,豁然有悟。所有的善知识都给你指出一道修行的门,唯独禅师不给你任何指示。在禅师的眼里,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你没有的,禅师不给你加什么。你有的,禅师会帮你指出来,那是多余。学人志诚来见六祖,问:未审和尚以何法教人?六祖大师说:我若言有法与人,即是诳汝。随方解缚,假名三昧。禅师对学人的意义只是拔钉解黏。你若无钉,即不斧凿,恐伤你本有天真。你若无黏,亦不给你涂抹,恐更加点污。经云:无以秽食置于宝器,无以琉璃同彼水精。彼自无疮,勿伤之也。禅师心知肚明,众生个个天然是佛,唯有迷人暗自穿凿。所以,禅师既不讲法,也不授徒。拿书,只是为了遮眼;聚众,只是为了众乐乐;建寺,不过为了怡情山水;坐禅,只是打发时间。禅师什么也不教,因为你一切都会。你不会的,没有必要去会,已会的,不须更会。一个人来禅师这里求法,问:怎么才能开悟?禅师问:你以前来过吗。学人说:没来过。禅师说:喝茶去。又一个人来禅师这里求法:学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说:你以前来过吗?学人说:来过。禅师说:喝茶去。寺院的管事者在一旁问禅师:师父,为什么来过的人问您佛法,你说喝茶去,没来过的问您佛法,你也说喝茶去?禅师说:喝茶去。对于有些学人,你就是威逼利诱,禅师也绝不吐露半字。禅师并非吝法或故作玄虚,而是他确实什么都不知道。禅师有一次问一个到处行脚的人:行脚的意义是什么?学人无法回答,说到:不知。禅师说:不知最亲切。你以为禅师会告诉你什么,不,禅师什么也不告诉你。如果告诉你什么,你听了也会觉得耸人听闻,完全无法理解。有人问禅师:您死后去哪里?禅师说: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又有人问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行畜牲行。有人问:如何是佛?禅师说:披枷带锁。学人问:如何去枷锁?禅师说:本自无缚,谁求解脱?你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说:你手里有手杖,我给你手杖。你手里无手杖,我夺你手杖。你去见一个有名的禅师,他刚刚给你打开门,你正要进去,他立刻把你推了出去。你永远不知道禅师在干什么,为什么说那些话。但是当你有一天懂得了禅师的话,你会大叫:苍天!苍天!去禅师那里求法,费力不讨好。若不去禅师那里问法,穷劫也不知此事。
2022-04-14
-
性爱有问题吗
性爱有问题吗师父好,请问您,两性之间的爱一定会导致轮回吗?性爱在修行中有没有问题?佛陀一直在告诫弟子们远离爱染,性爱真的那么可怕吗?您怎么看待性爱?答:佛陀只是告诫弟子远离爱着,小心爱染,警惕无明,避开执取。并没有说性爱有问题。导致轮回的是无明,不是性爱。在性爱中可能引起无明与烦恼,也会引发修行与觉悟。如同人摔倒在地,又从地而起。倒是因地而倒,起亦因地而起。地没有问题,人摔倒了怨恨地,对地的误解带来了问题。性爱没有问题,人们在性爱中各种无明的用心带来问题。性爱不仅仅是肉体的结合,也包括两性之间的欣赏、爱慕、理解和尊重。而后者才是性爱的基础。若后者能够完全实现,前者就不是必须的。如果两个人不能达成内在观念上的和谐,两性关系不可能长久。不仅两性关系不能长处,关念的冲突导致所有的关系都不能长久。通常的两性关系,缘于无明和贪爱,在无明和我执的驱使下,人们容易产生控制、占有、嫉妒等烦恼,这是佛陀告诫他的弟子远离性爱的原因。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性爱中都会产生问题。性爱既能产生操控和烦恼,同样也能促进自我的觉悟和提升。性爱没有问题,面对性爱时的用心和态度会带来问题。若性爱有问题,这个世界就不该有生命诞生。若性爱有问题,一切和合的东西都有问题。如果你在性爱中产生问题,你也会在其他一系列的事情中产生问题。问题来自于你的观念和执取,而不是来自于性爱本身。若性爱有问题,树叶落在溪水上,苍蝇趴在牛背上,雨浸泡在菜叶上,种子种在土壤里,都有问题。若这一切都没问题,性爱有什么问题?不仅性爱没问题,一切存在和发生的事情都没问题。问题来自于观念,而不来自于事物。问题来自于我们的紧张、对立和评判。性爱本身如此纯粹,如此自然,能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亲密关系中的紧张、猜忌和不专一。有问题的是性爱时的粗暴、专横和冷漠。如果你能处理好两性关系,你也能处理好和一切之间的关系。问题产生于无明与过度,而不来自于生命和本能。如果你能在两性关系中一直保持温柔和理解,保持放松与真诚,保持清醒与觉知,你会在这样的爱里觉悟,而不是迷失。如果你能在两性关系中把握好分寸,你会在一切关系中把握好分寸。性爱看上去是你和别人的关系,实则是你和自己的念头、无明、自我的关系。所有的关系中都有实相,只要你不紧紧地抓着那关系。从一段狭隘的关系中看到整体,觉悟你与一切的关系,这是性爱关系的真正意义。不即不离,不贪不惧,不取自心,是你与一切关系的尺度。有问题的是你的执着和误解、评判和抵制、掌控和纠缠。除了这些,没有什么是有问题的。天空能有什么问题,如果你不把阴霾写进天空。蝴蝶游戏于花朵有什么问题,如果你不用观念去摧残蝴蝶,不用恶意去诋毁花枝。公马和母马交配,男人和女人和合,这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你为这些现象贴上各种标签,并深深地被这些标签困惑与缠缚。有问题的是你在交合之后产生种种的控制和占有。有问题的是你因爱欲而陷入的沉迷。有问题的不是性爱或身体,而是你内心的紧张和狂暴。一切都没有问题,只要你的心不制造问题。不要把问题转嫁给事物或性爱。不要把问题推诿给黑与白、贫与富、大与小、男与女、阴与晴。不要把问题指向性爱或神交,独处还是同居。那些都不是问题。怎么看待那些事物,才是你的问题。有了问题,勘破问题,就没问题。把问题转掉、化掉、就不再有问题。而这,才是修行的目的,佛法的意义。
2022-04-13
-
我爱你
我爱你我爱你,并不是因为你多么热烈,多么绚烂,让我一直盯着你。而是当我在你身边,我会忽略你,全身心地放松。我爱你,是因为在你身边,我的思绪全消,毫无压力,我能看到星辰,感受到和风。我爱你,并不是被你的特点吸引,你几乎全无特点。我喜欢你,是因为在你身边,感觉你和万物一样宁静。我喜欢和你在一起,并不是你身上有醉人的芳香,而是你能让我像婴儿一样酣眠。我喜欢坐在你身边,并不是因为你有多么高超的见地,而是你完全没有逻辑的童心。我喜欢你的灵魂,它对别人的行为和思想从来不吃惊和干涉。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多么欣赏并崇拜我,而是不论我是什么样子,你都爱我。我喜欢看着你,不是你的目光明亮,而是你的眼睛真挚无邪,从不躲闪。我喜欢你,并非因为你整天把心思用在我身上,而是因为你把自己照顾的很好,也相信我能照顾好自己。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的身材和相貌,性别和年龄,而是因为你真实如你。我爱你,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难以描摹,不可思议,绝妙神奇,这是我爱你的原因。你不系缚我,对我的黏着也从不批评,你给我天空一样的自由和空间。你经常让我自惭形秽,我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好与你匹配。我没理由不爱你,虽然你全无异彩,平庸无奇。我从来没担心爱你有什么不对,就像喜欢一只小鸟,喜欢一只小羊,喜欢一朵樱桃花,我完全无法抑制自己去喜欢你。爱一个人可能需要很多理由,我爱你,只因你来到我身边。爱一个人可能需要互相了解,彼此吸引,我爱你,只是因为与你相遇。我爱你,根本不需要知道你的名字、你的过去、你的年纪、你来自哪里、你有什么爱好,我完全不关心那些。我唯一关心的是,我们坐在一起,天空是否湛蓝,夜色是否静谧,风是否柔和。哦,谁说我爱你一定是跟你有关?哦,谁说爱一个人一定要拥有她?哦,谁说爱一个人要与她长相厮守?爱一个人如此幸福,如此甜蜜。你如梦似幻,如光如影。我完全不懂你,看不清你。但我不在乎。我只在乎我爱你时心间淌过的那份纯粹。我只在乎因为你的存在,爱如期到来。
2022-04-13
-
蛇在汝心
蛇在汝心问:师父,如果晚上去河边或野外打坐,万一遇到蛇怎么办?一想到有蛇出现,就会害怕。答:没有万一。你永远遇不到蛇,除非你想到它。你遇到的,一定是你的妄想。问:如果真的有蛇爬到身上怎么办?答:没有真的有蛇。没有真的有蛇爬到身上。真的有蛇爬到身上,这同样是个妄想。蛇不从外面来,而是来自你的妄念。古人云:心外无法。又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皆说此意。故若不欲见蛇,但心中不起蛇念,既起蛇念,亦不信有蛇,蛇自不现。问:我是说假设,这种情况总有可能发生吧?答: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发生。除非是你起心动念。当你动念,心里的蛇就出现了,它开始吓你。吓你的永远不是外物,而是你自心。由此可知,怕亦来自于你自己的妄心和观念,非是外物吓你。念头永远先于任何事物出现,在它们出现之际,照破它,它便消失。如果这样的事发生,那一定是你的妄想。问:我无法理解您说的话,总觉得您说的好像不是真的。答;实相非意能测,唯有亲历和自证方知。你未生心时,十法界一微尘尚不可得,何更有蛇?蛇从心起,还从心灭。蛇不自蛇,因识故蛇。万法唯识,识总是幻。知幻不住,法即无法。古人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蛇,不仅没有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你看到的是自己的念头创造的蛇和自己的念头创造的一切法。蛇是不存在的,除非你在心里创造了它。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本来不法,生心而起法相,恍然有物。所以,蛇非外来,生于汝心。心不起蛇,毒蛇自灭。蛇尚不有,怕从何来?法理如是,若能深悟,默契而行,即除恐惧。我们一开始在野外或陌生的地方静坐,或者在生活里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时,比如病苦现前,爱别离等,自然地会起很多妄念,无法做到不生心、不动念。更会不知不觉就被妄念所骗,会联想到很多危险和可怕的境界。这时,正好训练我们的定力和对诸法实相的领悟。没有这样的外境,你很难看到自己是如何投射和创造这个世界的。一开始,你无法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但是没关系,一次次地深入观察实相,可以通过到户外静坐,到坟地坐禅等方式训练自己对境不生心,运用实相的智慧来照破所起的妄想,让自己安住在实相中。久而久之,你心中的蛇和一切的执念就会消失,直到你能完全不被自己的妄念所骗,享受户外的打坐,并且在生活中出现任何逆境时,都能照破那些境界的虚妄,让自己生活在安宁之中。蛇在汝心。心生则蛇生,心灭则蛇灭。认真思维、领悟并运用这个实相,一切恐惧和无明都将离你而去。
2022-04-13
-
寒山诗六兄弟
寒山诗解六兄弟寒山诗原文:我有六兄弟,就中一个恶。打伊又不得,骂伊又不著。处处无奈何,耽财好淫杀。见好埋头爱,贪心过罗刹。阿爷恶见伊,阿娘嫌不悦。昨被我捉得,恶骂恣情掣。趁向无人处,一一向伊说。汝今须改行,覆车须改辙。若也不信受,共汝恶合杀。汝受我调伏,我共汝觅活。从此尽和同,如今过菩萨。学业攻炉冶,炼尽三山铁。至今静恬恬,众人皆赞说。直译:我有六个兄弟,它们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其中第六意识最恶劣,顽固不化,经常惹是生非,带着其他兄弟闹事,搞得一家不得安宁。所有的坏事都是它带着大家干的,它无形无迹,经常恶搞,但又来去无踪,打它也不行,骂它又骂不着。做尽坏事,对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它既贪财,又好淫欲和杀生。见到好的就非常喜爱,其贪心比罗刹还炽剩,一切都想据为己有。这一家里除了这六个兄弟,还有佛性之父,如来藏母。它们本身很无辜,对这第六意识也不喜爱,也一点办法没有。这个家庭之中,除了父母、六个兄弟,还有我这个更加隐蔽无形、不可见的妙观察智兄弟,又称般若智慧。昨天,通过长时间的准备,这第六意识终于被我捉到,好生生地教训了它一顿,对它是又打又骂,它终于被我降伏。我把它赶到无人的地方,让它好好反省一下,并数落它:为什么要让整个家庭所有的人都烦恼?为什么不安分守己。我警告它,不要到处造业生事。然后,我又耐心地告诫它:要痛改前非,改弦易辙,莫再胡作非为。如果你不听我话,我会杀掉你,让你吃尽苦头。你如果听我话,我就好好待你,与你和平共处。从此之后,我们兄弟和睦,一家安宁,这样不是很好吗?一个修行人,如果能管好第六意识,就能收摄住六根,不再去造罪。管好意根,善护念,是修行中最关键的事。管住心,其它五根就不再向外攀缘造业,就不会受苦。能善护念,管好心,这样的人,胜过菩萨。《佛遗教经》云: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盗贼、大火。看好自己的心,守住意根,也不是一日所为,要不停地磨练,耐心地守护,好好地修行。直到磨尽贪嗔痴三座大山,把心调伏成露地白牛,整天恬静安然,淡泊无为,不再造作。众人看到它,才会欢喜赞叹。
2022-04-03
-
劝读寒山诗
劝读寒山诗下面这首寒山诗,其实是在写忍辱波罗密。有些人不太明白其含义,我作了简单的翻译。我见谩人汉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我见被人谩一似园中韭日日被刀伤天生还自有直译:我看到那些欺骗、欺瞒、欺负别人的人,就像竹篮打水,急急忙忙走回家,篮子里什么都没有,就算欺负了别人又如何,只解一时之快,其实一点也没赚到什么,反而损害了德行,玷污了本性。我见那些被人欺瞒和欺负的人,只要他不起嗔心,不跟对方计较,虽然表面上被损害了,其实就像园子里的韭菜,虽然天天被人砍割,但是很快又生长出来。具有忍辱波罗密的人,也像园中韭菜,被人误解欺骗,而不计较对立,只是表面一时被损,增长的却是自己的法身功德,有修行和智慧的人,面对别人的欺瞒,自然知道如何面对。虽然我们很多时候还做不到不跟那些欺骗我们的人计较,但这正是我们修行的课题,通过修行,我们可以逐渐地做到这一点,从而不让自己去与虚妄的人我对立,不增长自己的我执,不让自己生起嗔心,渐渐实证无我。下面这首寒山诗,大家前面几乎都能明白大意,唯独最后两句,意思不明。我也简单翻译一下:养子不经师不及都亭鼠何曾见好人岂闻长者语为染在薰莸应须择朋侣五月贩鲜鱼莫教人笑汝直译:学习和接受教育如果不经过善知识的锤炼和培养,很难进步。不及早跟随善知识学习,成年之后,还不如老鼠的见识。你看那些优秀的人,哪个不是勤加听闻长者和有智慧的人的教导?人的成长是需要环境的熏陶,所以需要时常选择良师益友。就像人在花房,身上就会有花香。人常亲近智者,心智也会受到滋养。沩山警策云: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拖延学习,到老后悔蹉跎光阴。就像一个人,不提前在早春去贩卖鱼肉,到了五月份天气热了,才去卖鱼,弄得浑身臭烘烘的,被人笑话。修行学习也是这样,要提前亲近善知识,不要等到头昏眼花,再去学习,体力和智力都衰退了,什么都学不好,被人耻笑。我们看,每首寒山诗,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蕴藏着这么深奥的道理。如果我们不深入去读,不好好思维,根本不知道寒山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就辜负了寒山的用心。我们读古人的东西,一定要静下心来,细心静静地读,联系前后文,再加上平时的修行和体会,才能读懂古人的用心。寒山说: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又说:家有寒山诗,胜汝读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又说:多少天台人,不识寒山子。莫知真意度,唤作闲言语。又说: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又说: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希望大家都能放下一些世间的俗事,拿出一些时间,少享受些粗浅的世乐,静下心来,好好地读寒山诗,沐浴圣人的智慧,亲听诸佛的教导。
2022-04-03
-
发菩提心,修行中的中流砥柱
发菩提心,修行的中流砥柱今天上午我发了一篇文章叫:发菩提心,治众生病。其实关于发菩提心的文章我写了很多。在微信公众号里,至少有四五篇我写过的专门讲发菩提心的文章。只不过有很多人时机因缘不到,他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发菩提心,还没有认识到发菩提心对于一个人整体修行的重要性。发菩提心需要因缘。而很多人在道理上多少也认可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有些东西放不下,无法真实发出菩提心。而另外一些人,完全不认可发菩提心,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再揉和一些祖师和佛经里的东西,认为菩提心是有为的,是没有必要的,甚至说发菩提心是一种妄想。因为佛经里也讲过发菩提心是妄想,但你要知道,那是对于具足了一切功德,圆满了菩提心,已经上岸的人来讲的。菩提心就像一艘大船,度烦恼大河的大船。当你还在水中,你无法离开这船大船,只要登上岸,才可以弃船。没有菩提心,不发菩提心,道心从哪里来?佛法从哪里生?谁还会去修行?关于发菩提心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就是真正发菩提心,其实是在觉悟之后。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发菩提心,只是一些空的愿力,只是一些意识里的菩提心。比如我们一学佛,很多师父教我们发四弘誓愿。六祖大师也带着大众发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都是发菩提心。但是很多人发心修行、利益众生、行一切善法,并不是他自愿地发出来的。为什么?因为他并没有如法地去修行,没有领悟诸法实相,它是一种意识里的妄想,是被人劝发的心。他觉得发心了,但其实那个心是没有多大作用的。通过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觉悟实相之理后,发出利益众生,圆满菩提的大愿,这时的菩提心才会对一个人的实修起真正的作用。正所谓,理虽顿悟,事须渐除。事怎么渐除?渐除什么?就是靠菩提心来渐除我们无量的习气。在众生中历练,在服务大众中磨习气,练功夫,过境界。理悟之后,大多数人还有很重的习气,还有很多的烦恼,但是菩提大愿发出来之后,他的习气会断得很快,因为这时他不再为自己修道,他相信佛语,相信菩提心是成就自己最快的大船,他相信为众生修道,是成就自己最快的法门。为众生修道,他的修行才真正上路。我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话就是:佛菩萨不是被动地为众生修行,也不是被人劝导发菩提心,而是觉悟了诸法无我,自觉自发地去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服务于众生。他在觉悟实相之后,通过发菩提心,通过服务大众,心甘情愿地做事情,来降伏俱生我执,来降伏各种法执,来断除无始无明和心意识的各种习气。在跟众生交流和互动中,在度众生的过程中,照见自己的烦恼习气,来圆满自己。这一块儿非常难就在于,你让众生直接发菩提心,他确实发不出来。他有太多的自我和烦恼,他没那个心去想众生,他自己还有一脑门子事等着去处理,他哪有心思去想别人的事。发菩提心,需要无量的因缘。佛虽然在经典里一再强调发菩提心,虽然很多经典都在讲发菩提心多么重要。但是,其实佛只是给那些因缘成熟的人讲。修行人不能乱吃药,你刚学佛,先好好打基础,不要逞能,心没那么大,想硬撑大,最后受更多的苦。没发菩提心时还能像个人那样活着,发了菩提心,神经了,连正常人都不会做了。有些人他学着学着佛,一看师父最近老讲发菩提心,老劝人出家,独处,一个人生活,本来日子过得挺好,和家人关系也都还好,一看师父总写离婚啊,出家啊,到道场来啊,他以为是劝他呢,他开始焦虑了,心理上对修行有了抵触。本来学法很有信心,一看师父总是劝人离婚、发菩提心、出家、抛家舍业,吓得连法也不敢学了。本来都已经信佛了,一听发菩提心,又不信了。他本来无法一下子从家庭中出来,根本不就不具足出家的因缘,也发不出菩提心,这样的人,不能老逼他发菩提心,自己也不能逼自己就一定要发菩提心。自己刚对佛法建立点信心,又看到修行还要发菩提心,他就疑惑了。所以说,其实菩提心,只有那些具足了大乘心,大心众生,无量劫来久修佛道的人,才能自发地发出菩提心。或者你适度地劝导他,给他讲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他听了有了信心,就能发出真实的利益众生的心,发出为众生修道的心。像六祖那样,唯求作佛,不求余事。佛经和佛法是给有缘人看的。有些人看到了,他能够提升一步,能够发出这个心来,那是他的善根因缘成熟了。他认可了发心能够帮助自己,能提升自己的整体修行。他知道在众生中修行对自己更有益。他认识到这点,他会自动地、自觉地、努力地去发心。我想道场的很多常住对此已经没有疑惑了。有疑惑的都是那些还在纠结到底怎么修行才对自己有利的人。从我了解的这个方面来讲,来过道场但又因为个人的一些事情回去了的人,回到家里的人,然后还想继续修行的人,正是那些人,很容易有疑虑。因为我讲发菩提心比较多,道场需要有人发心护持,需要有人在道场坐镇。有这样一个道场,很多人就可以过来听经闻法,跟着大众实修,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件事。不是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做功课,每天进行实修的,大多数人需要道场的加持和大众的陪练。所以,道场需要常住,需要有人放弃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做出牺牲,需要有人发菩提心。但有些人没这个心里和能力,他只想一个人在家修行,有专门的时间看经,有很多时间打坐,不想被人打搅,也没心思去想服务大众的事。他又想来道场亲近师父,听经闻法,可是一听我讲发菩提心,常住寺院,抛家舍业,护持大众,他就害怕。他一想到在大众中厉练,要和那么多人住在一起,乱哄哄的,少了很多清净,他们就会有这个疑惑,要不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能不能成就?他们始终有这个疑惑。要不要放下一些事情,全身心地来道场修行,最好是护持道场,甚至发心出家。到底要不要发这样的心?这些人每次看到我讲发菩提心的文章,他们都会有疑惑。这个疑惑一直在他们心里。为什么会有这个疑惑?而不是别的疑惑?大家想一想,他的疑惑来自哪儿?如果你完全信受佛语,完全看懂了佛劝有些人发菩提心,你对行菩萨道这条路非常确信无疑,对成佛这条路非常清晰,你会有疑惑吗?不会。如果你对整个的修行之路能看得清楚,看到目标就像看到你手指这么清楚,你对发菩提心会有疑惑吗?你对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会不了解吗?不会。你没有疑惑,说明你修行修对了。有疑惑的是因为什么呢?是你的我执和无明,你不能放舍的那些东西在作祟。我们刨除那些完全没有因缘涉及到菩提心和修行的人,那些人我们不去考虑。有疑惑的其实就是那些已经学到了一定程度,然后马上就要拔高,要提升一个层次,提升一个境界的人,但是需要他放舍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他就开始疑惑了,舍不得了。就是这些人,他们会有很大的疑惑。当一个人要从自我,从家庭,从他小的生活圈子里跨出来时,无偿的为别人做一些事情时,他开始考虑得失,开始犹豫,要不要去做这些事。只有这些人,发不发菩提心,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个问题了,就是一个疑惑,他们总是搞不清楚。今天我发完这篇文章之后,至少有两个人明确地问了我这个问题。这两个人都来过我们道场,呆过一段不太短的时间。其中的一个,他的问题是:“刚看您发的公众号:发菩提心治众生病,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不知是否是正问?最近有人一直劝弟子,让我弘法利生,在弘法中来圆满,拉我进很多群。我觉得那不是弘法,也深觉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所以不管他们怎么说,怎么劝,我都保持沉默。在去禅院前,师父也说您那里不培养自了汉,师父也曾开示说因缘即是佛性,我也读过祖师的开示,方便,修行这些东西,通过这些来圆满菩提心。请问师父,对于弟子而言,如何是随顺因缘?如何是发菩提心?”他这个问题问得带着一种疑惑。我们看,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怎么昨天不问呢?怎么前天不问呢?怎么离开道场时不问呢?虽然有疑惑,为什么当时没有问呢?因为他看到了我的这篇文章,我这篇文章刺激到了他,他既有对我的这种观点的一种信任,也有因为他个人问题带来的疑惑。他理智上信任我这篇文章里写的东西,为什么?因为佛经里也是这样讲的。但是他个人的因缘导致他有疑惑和纠结的苦。我没有办法直接针对他去讲一个理,也不能给他任何明确的答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功课,那是他多生多劫都要面对的一个突破。要不要发菩提心?怎么发菩提心?发什么样的心是菩提心?这些问题,没人能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可以通过读经,看我的文章或其他人的开示,还有他自身的经历,给出一个让他自己能够行动的答案。那是他自己要思考和行动的问题。所以我不会直面回答他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他自己要经历这种磨练,这种疑惑,这种黑暗。那为什么我要把这个问题和这件事拿过来给大家讲呢?因为你们需要这个答案,道场的同修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你们有这个因缘。我想给大家巩固这方面的见解,因为你们已经在道场基本上都安住了,要让大家借助他们的这些疑惑来确定自己走这条路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非常正确的。你们对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对于修行的整条路,可能还有一些小的疑惑。听了我的开示,可能一下子就没有疑惑了。或者巩固了这样的见解: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有利于自己的修行。但是他们为什么有疑惑?一是因缘不足,至少在他问这个问题的当下,他因缘不足,但是不代表他明天还是因缘不足。也许他通过这个疑问,经过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纠结,非常痛苦的纠结,他一努力,一下子就从原来的困境中出来了,这也非常有可能。二是他们对佛理领悟的远远不够,没有明确的修行理论做依据,后面的路就不知道怎么走。这里我可以跟大家稍微讲一下我是怎么发心出家的。我在家读了三年佛经,才萌生了出家的念头。有一天,我读到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这部经,突然之间就坐不住了,心里想:我一定要出家。这部经讲的是发菩提心的功德,讲的是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之间的差别。反正我就相信了佛讲的出家的功德远远超过了在家修行的功德。我前面也很纠结,也非常犹豫,要不要出家修行?我看到佛和佛弟子们都是出家的,我也想出家,但没有人鼓励我,也没人告诉我去哪儿出家,对出家这件事很模糊。刚开始对出家的了解还不明确,但已经有这个愿望了。有萌芽,还不强烈,突然读到一部经,我就出家了。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把发菩提心讲得太清楚了,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解出家的殊胜。记住了,这只是对因缘成熟的人来讲,不是对所有人。对所有人讲,那就不叫佛法了。发菩提心,只是对一部分想深入,想提高,想成佛,想利益众生,有那个心量和愿望的人,想行菩萨道的人,是对这些人来讲的。声闻乘人是很难真正发菩提心的。他们陷在自己的寂静境界中,沉迷陶醉,完全发不出菩提心来。正好,在那时,那个因缘就让我赶上了。我看到了佛对众生的教导,我有这个愿望,我就从家里出来了,就到处找寺院,找师父剃度。我经历痛苦了吗?我经历了。我经历比他们的疑惑不知道大多少倍的纠结和恐惧。因为出家要放弃家庭,放弃亲人,放弃工作,在世间你认为所有重要的东西,你都要放弃,包括自尊心、面子。单单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压力和恐惧,就让我非常痛苦。为什么菩提心难发?就是因为要放弃这些在常人来讲属于他全部生命的东西,统统都要放下,都是要命的东西。哪个拿起来,都够要你的命。工作,家庭,父母,妻子,孩子,世俗的生活,亲情的温馨,感官的快乐,安逸舒服的日子。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想象把这些全放下,选择出家。你放不下,所以才跑师父这儿找一个答案。表面上他在找一个好像很冠冕堂皇的答案,其实他是想给自己找一个退路,找一个说服自己不用发菩提心也能成佛的方法。“师父,您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我要不要发菩提心?”表面是这个问题。实际上的问题是:“师父,不发菩提心也能成佛吧?”你发不发菩提心,关我屁事儿啊!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这是你的功课,不是我的功课。我的功课八年前已经完成了,我交卷了,而且对自己很满意。现在轮到你了,你不要来问我。这是你的修行,你的生死问题,你的轮回,你不要搬到我这里来。对不对?那是你的事儿,是你的课题,是你成佛路上一定要遇到的问题。这个课题也曾经来到我面前,我攻破了。这个功课并没有谁强迫你一定要攻破的,是你自愿的选择这个问题的,你可以放下它,也可以一直拿着这个问题,你可以攻破它,也可以不攻破它。不攻破,你就烦恼,你就轮回,你就受苦,你就纠结。直到这个烦恼让你苦得不行了,你最终还是要发菩提心。实际上,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发菩提心,除非你想一直当幼儿—修行路上的软弱无能的人。每个人都无法避开发菩提心而成就,这是成佛之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发菩提心。谁也无法绕过。大家一定听得懂,我不是逼着谁去发菩提心。我只是在这儿不停地讲、讲、讲,我可能会讲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许会讲一劫,会讲无数劫。谁听到了,谁受刺激了,谁一下就发了菩提心。这就是佛法,它度有缘人,度根基成熟的人。你不受刺激,因为你苦得还不够,你的因缘不足。所以我今天讲这些,其实真的是讲给道场的常住,当然也包括将来有缘听到这个音颇和看到这些文字的那些有缘人。我觉得大家因缘成熟了,一定会发菩提心,不是看到这篇文章,就是看到另外的和你无始以来愿力相应的东西。因为大家都发过菩提心,不是这一世才初发道心,都是久发道心,所以这一世遇缘即熟。我们也都亲身受用了发菩提心对修行的益处。我们发心在道场学法修行,护持佛法,越来越自在,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没有烦恼、没有挂碍。肯定当然还有一些细的烦恼,不能一下子断得干干净净,那正是我们继续修行的内容。但总体来讲,自己身心的状态比以前好多了。每个人都有他的因缘。所以说,还对发菩提有疑惑的,首先你要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因缘不具足,自己根本就不想成就;其次对于法理要进一步学习,确信成佛之路必须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像盖房子一样,它就像一根大梁,是整幢房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咱们再看一下四十二章经里的一段开示。“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就是出离三恶道,能够投胎做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转女身,投身做男身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都健康,都是完好的,也不瞎,也不聋,修行起来没有障碍,很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这里的中国不是指我们这个中国,是指任何有佛法的地方,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也指弘法、传法、学法都方便的地方。生在边地,可能没有佛法,或者文明到不了的地方,很难遇到佛法。所以生中国难,就是生在有佛法的地方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遇到佛出世,遇到佛正法很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能够遇到真正修行的人,遇到善知识难更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就是有人讲法,有人弘法,你遇到了,你也去学法听法了,对善知识讲的法生起信心难。就比如我们读《金刚经》,能够信解其义,能够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个就非常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这是倒数第二个难,说明发菩提心很难很难。虽然对修行,对善知识生起了信心,但依善知识教诲,为众生修道,唯求作佛,这个很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我们学禅宗,最后就是要达到无修无证。这个无修无证,是指最后有了大成就,直接作佛,是最后的环节了。达到这个境界,能直接跳过前面这些环节吗?跳不过!一个个都得具足,才能到无修无证。能跳过发菩提心吗?不能。人身,六根完具,最好是男身,能离开这些因缘吗?不能。你们也都是男身,你别觉得你们长头发,就不是男身了,只是这一世你们有大愿力,披了个假的女身,其实都是男身,都具足了丈夫相,也遇佛法了,也遇道者了,也有信心了,也都发了菩提心了,最后才能达到无修无证。很多人发不出菩提心,那说白了,不就是自我在作怪吗?咱再看另外一个人的问题,我前面说了,是两个人对发菩提心提出了疑惑。他也来过咱们道场。他说:“师父您好,师父一直强调发菩提心,挺疑惑的。”他老疑惑。“如果要发菩提心,就发无上菩提心,都用我相我执的心来发菩提心做事儿,那是发菩提心吗?”《金刚经》上明明写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一切善法。他非得来个以我执心来发菩提心。你看到谁在用我执发菩提心了?大家发心在道场做事,有没有我,自己不清楚啊。你什么事儿都能谦让,都能让着别人,都能够想到别人,做事儿的时候不争不抢,尽量地去替对方考虑,那不就是发菩提心吗?比如新来参学的人,咱们道场的常住就会经常帮助他们,无尝地为他们做很多事。经常为大家打印经文,拷贝音频,邮寄法宝,录制卡片什么的。人家在那儿付出自己的时间,不干自己的事儿,就为大家服务。这难道不是以无我心在为众生做事吗?这难道是以我执去发菩提心吗?不是吧?因为恰恰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你就忘了自己,当然就不会有烦恼,你就减少了我执,这正是利他的意义啊!利他正是为了去除我执。你烦恼,就是因为你老执着自己嘛。你看你那疑惑,你那个不确定,你那没信心,你那个对法理的模糊,不就是因为你出离不了你那个小家庭吗?放不下世间的一些东西吗?出来一次,回去一次;出来一次,回去一次。当然,这和有些参学人比已经很好了,毕竟在道场共修过很长时间,在很多方面也经历过一些打磨和历练,也学习了很多。而有的人,他能来这里一次已经就相当不错了。不是说你非得来道场就叫发菩提心。世间很多人都在做弘法利生的事,只要以无私的心,做利益众生的事,都是菩萨,都是发菩提心。世间做善事的人有很多,他未必是以实相的心去做善事儿,他做着做着,还是会有我,会有烦恼。但是如果你理解了实相,经常听善知识教诲,有了一定的功夫,再发心做事儿,那就不一样了。你比如说,有人在家发心弘法,翻译经典,把《涅槃经》整理好了,把它印出来;发心印《六祖坛经》,让更多人看到,这都是发菩提心。形式上你确实在利益众生,在为别人做事儿,但最主要的是你是不是以无我的心在做事,是不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去做这些事,这才是关键!这才是《金刚经》讲的真正的菩提心。如果有人确实能以无我的心利益众生,那是真菩萨,是真佛。世间那样的人有很多,都在默默无闻地付出,我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这样的人确实有很多啊!不然我们怎么可能这么容易遇到佛法,学习佛法这么方便。佛法的传承和弘扬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佛弟子的职责。对于那样的人,你不能说他是以有我的心发菩提心,或是以我执来发菩提心。他后边说:“如果有我的角度,不可能排除会用对治的心做事儿,这样也可以吗?在道场发心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儿还好,如果以度人之心发出的心不是以盲导盲吗?”谁以度人之心来做修行?道场的同修,大家聚在一起,既是自修自利,又随缘帮助前来参学的人。有人来,我们就服务大众,没人来,我们自己在这儿安心地生活,安心地修行,并没想度谁。所以这是他自己的一种想法。他说:“以我的角度发的菩提心来要求别人,必定会生对抗,反而弄得不愉快了,而且翻来覆去给谁讲也是那几句。如果不是自性流露的东西,就感觉没有能量。当然,如果以练自己的心态来做的话,感觉还可以试一下的。请师父深入开示,一直挺疑惑这点儿的。”他不是疑惑这点儿。我写什么,他就疑惑什么。只要触碰到自己做不到的,他就会疑惑。这些人,自己对佛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不能勇于去面对自己修行的课题,非要我给他一个标准答案。既想让我帮忙,又完全不听我的建议。既来我这里参学,对我的教导完全不当回事。你让我给出一个答案,我没法给你答案。这个苦必须你自己去经历。你因缘成熟了,就会自觉地发菩提心,不是被我劝的。不发菩提心,能成佛道,无有是处。我也会劝一些人发菩提心,但那都是因缘成熟的人,一听就受到鼓舞,就会心甘情愿发菩提心。就像树上的果子,碰一下就会掉的,这些果子摘了一定甜。我不会摘那些生瓜蛋子,死气白咧地揪都揪不下来的,最后我成傻瓜了。我写发菩提心的文章,是给有缘人看的,不是给那些还执迷于自己的小家庭,放不下自己的贪欲,心量狭劣的人写的。那些因缘成熟的人,是他自己认可佛所说的法,他信受了善知识的教导,他自己非常努力,非常自觉,他不会被动地去做什么,也不会被谁劝着去学佛,去出家,去发菩提心。大家来道场参学,你们留在道场,或是离开,都是你们自己的选择,我从来没有劝任何人一定要留在道场,也不赶谁走,除非你破坏了道场的戒律,或不听教化。一直留在道场常住的,其实都不是我留的。我过去也劝过一些留在道场,但一个都没留住。后来就不劝了,谁想走,我连一句话都不会问,就一声“嗯”。连问为什么都不问。他想走,谁劝得了他。心已经安住的,因缘成熟的人,赶他走也不愿意走,因为他喜欢这种生活,因为他知道这种生活是清净快乐的,是诸佛教导的。我们看,在道场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几乎没有两个人翻脸吵架的。大家为什么不会吵架?因为大家都有修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和角度,但为什么不会吵架?因为你有修行了,因为你知道忍让,你具有忍辱波罗密了,你懂得宽容了,你的修行有了实际的效果,你不是嘴上说你有修行,你是真有修行了。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了,因为你懂得谦让,去包容别人了。因为你知道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和执着,你知道去体谅别人了。当你知道体谅别人的时候,其实你是真正地爱自己。所以说,通过在道场的磨合和修炼,大家烦恼越来越少,就认可了这样的修行生活。别人再怎么跟你讲:“你这样不对啊!你们这些人都是太疯狂了,自己家人不照顾了,大老远跑这儿来!一群神经病!”随别人再怎么评论我们,我们根本不在乎。因为脚穿在自己身上,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那些说我们的人,他们自己过的如何,他们自己最清楚。你可以在家里学法、修行,完全没有问题,只要你自己没有疑惑,只要你没有烦恼。哇,你把家庭弄成一个寺庙,建成一个道场,你跟佛一样,那太好不过了!你能过成那样,谁还劝你再发菩提心?别人羡慕你还不及!你对自己的生活和修行完全满意,没有丝毫的疑惑和痛苦,诸佛一块儿在你耳边喊:要发菩提心!你也不会理他们。你家庭美满,在亲密关系中都修成了佛,你家里成了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俩人过日子,你能把生活过的像佛与佛在一起,谁管你呀?谁还劝你发菩提心啊!这是个比喻啊,我估计这俩佛也不会过到一块儿去。只要你能修成,你没有烦恼,我讲的你也不会听,你也不会有疑惑来问我。如果你在家庭中,在任何的岗位,在你的生活中,你把佛法完全地活了出来,你怎么还会有疑惑呢?你自己已经明白了,发菩提心还是不发菩提心,对你已经不重要了。你没有疑惑,不会来问我。你没有疑惑,甚至都不会看我的文章。也有一些跟我学法的人,我再怎么写发菩提心的文章,人家就不发这个心,他确实已经得大自在了,你让他怎么找个心都找不到,他会对你的话听而不闻。他也没有疑惑。他说:“师父,你这不是给我写的,我已经直接到最后一步无修无证了。”或许人家过去生早就发过菩提心,现在确实到了无修无证的境界。他过去生无量劫已经发过菩提心,这一辈子他就想歇着。这样的人也有。有两种情况,一个就是我刚才说,他确实已经成就,喜欢歇着;还有一种,是他自认为成就了,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真正发过菩提心,还不具足六波罗密,只是他把自己当成了大根基的人,想一步跳过所有修行,这是懒惰的表现,自欺欺人而已。纸里包不住火啊,没成就,自认为成就,将来烦恼一定现前,这是他个人的事儿。他有没有烦恼,成就没成就,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在旁边,无法去评论,所以这是他个人的问题。所以,发菩提心是你个人的修行和因缘导致的一个结果。这个不是我劝的,也不是被别人逼着去做的事情。你也不用去问别人,你问了,就算有人给你答案,你还是不会心某情愿地去做,你还是会有疑惑。只有你自己说服了你自己,你自己认定的事,才不会动摇。只有你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完全认可了的事,你才肯去做。别人逼你,你发心发了三天,就退转了。因为你有那么多的烦恼放不下,肯定会退转。你是靠一种口号、旗帜、鼓动而发的心,当时脑子一热,发菩提心了,家也出了,工作也辞了,想服务大众,但是整天疑神疑鬼,心根本无法安住,也不愿意做功课,你发了心,又有啥用啊!那个家出得也不踏实啊,老惦着家里那几斤西红柿还没吃呢,怕烂了。大家现在听明白,发菩提心,是需要因缘的,有大愿力的人才会发的。你看到了关于这样的文章,或者佛说的发菩提心对修行的作用,能刺激到你,使你一下就信受了,能给你一个大的警醒,这样的人会发菩提心。但是这个作用不一定立刻就发挥出来,有可能需要一个过渡,也有可能要过很久才显露出来。有的人再怎么刺激他,他就爱受苦,他就发不出这个心来,因缘没到,对佛法的领悟没到。佛法就是这样,我也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我该劝还是劝,该写还是写。我会不停地唠叨,直到有些人有了触动。我该讲还是得讲。我讲是我的事儿,谁被吸引了,谁被我的文章影响了,那是别人的事儿,这也是我的工作。我讲法本身也是发菩提心,也是我修行的一部分,是我的功课和职责。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对发菩提心有疑惑,也不要反感我整天讲发菩提心。如果有疑惑,你就去读佛经,读《金刚经》,你就清楚了。其实他们两个人的问题都是没有把我刚才那篇文章看仔细,没看清楚。文章里明明写的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来发菩提心,你非得给安一个以我的角度来发菩提心。有人堕入空见,说,既然无我无人,谁发菩提心?这是典型的断灭论。发菩提心虽空,佛性不断灭。发菩提心是法身妙用,佛性施为,这有什么不对吗?穿衣吃饭,佛性使然,又不是机关木人。只要没有执着,一切运动施为,就是佛性,离此到哪里去找佛性。你不能说,最后通达的人,都跟草木瓦石一样了。发菩提心的人,要像石头一样,像空气一样,无觉无知,这是断灭论,不明佛理。草木瓦石没我,它发得了菩提心吗?那不是开玩笑嘛?所以六祖大师说:佛性是无常的。如果佛性是常的,像木头、铁石一样,穷劫都没有人发菩提心,没有人成就了。所以菩提心、佛性是无常的,也是不二的。而这一切有为是常的,为什么?佛性不断灭。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佛法至深之理,你自己不深入,不了解,不发心舍离世间,来专门学习,不断除你那无量无边的烦恼,你是不会领悟的。你一遇到问题就疑惑,就跑来问我,我给你讲完了,过几天你又忘了。为啥?因为这不是你自己亲自经历的东西。你抱着一堆有法,又求一个无上佛果,那怎么可能呢?所以大家,包括将来听到这个音频的,看到这个文字的,菩提心你发不出来,或者有疑惑,你得反观自己:有什么东西放不下?发菩提心就是为了去除你的那些执着,就是让你舍离一些东西。我的文章的题目是:发菩提心,治众生病。你的苦是从哪儿来的?不就是因为这也想到自己,那也想到自己,全都跟自我有关,全都得自己合适才行。不说别的,有些人刚来道场的时候,就因为住一个房间,住阴面还是住阳面,都患得患失,生了很多烦恼。现在好多了,现在可能住到自己理想那一面儿了。你说你要真有无上道心,像六祖那样,八个月舂米,你还管他哪面,有个地方住就可以了。你就不会执着我一定住在好的地方。你住阴面的,冬天是冷,夏天还凉快呢。你不能说冬天你想住阳面儿的,夏天你又搬阴面儿的,都你合适了。你怎么不想想别人。所以放不下自我的东西,不能为众生修道,没有大愿和无上的道心,是发不出菩提心的,所以才有这些疑惑。你甭来问我,问我也没用。我再怎么讲菩提心,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每个人经历过世间的种种痛苦,看到众生苦,想帮助众生从生死苦海中出离,才会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为了放下了自我,放下执着,破除无明,恢复自己的真实本性,远离一切烦恼和挂碍。发菩提心能帮助我们断除无量无边的烦恼,远离无始劫来的习气。但是佛法是普利众生的,有的人确实出离不了家庭,也无法一下子断除烦恼,佛就会因人施教,讲在家修行也能成就,讲一些方便法门,让更多的人对佛法生信。但那都是权宜方便之计,不是究竟了义之说。确实有在家人,人家学佛也能放下贪嗔痴,家里家外,都能利益众生,那是他无量劫来种的善根,早就发过菩提心,所以这一世,很容易信受佛语,自发地发菩提心,以在家人的身份做利益众生的事。关于发菩提心这个问题要,可以讲很多很多。我去年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专门讲发菩提心,讲了好多,而且写了好多文章。如果谁还有疑惑,再去看看那些文章,听听这部经是怎么讲的。你放不下就放不下呗,放不下谁也没逼着你放下,你就先端着,等端累了,没人劝你,你自己就会放下。我也不是来一个人就劝他发菩提心。跟我学佛的、参加禅七的,在家修行的,也有很多人,我也不是见谁就说:“你得发菩提心啊,不发就别过来!”我也不会这样,对吧?所以有疑惑的这些人,你也甭纠结了!你就死了发菩提心这个心吧!你别又想发,又发不出来,又要发,你发馒头啊,发面啊你,跑这问我来。这两个人是代表,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所以我今天专门花一段时间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跟大家讲一下。发不了菩提心,是有些东西放不下,放不下就放不下,先抱着呗,就好好生活,等苦了,碰壁了,知道自己还在做梦,到时没人劝,你就会发心了。有这个疑惑和纠结的过程并不是坏事,反反复复,来了又回去,折腾折腾,就死心学法了。家里边一苦,就到这儿充电,就到这儿学习,建道场本来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和过渡的。通过修行,改变心态,改变看事物的用心,改变各种习气。到这儿学习本身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它不是就那么一个点,它是一个长线,甚至是一大面。它有很多的环节,包括你读经,想修行,想学佛,这都在菩提心的范围里。慢慢地,你自己壮大了,有智慧了,心量大了,承担力也强了,你就开始愿意为大家做事儿了。我就拿一个特别小的细节来讲,就能说明这个道理。有的人一开始来道场不愿意干活儿,但是咱们道场有这么个特点:你不干活儿,没有人逼你,也不会有人去说你。大家都是自发自愿地做事,我几乎都不管,别人更不会管你,也不会劝你多干活儿。可是你自己在这儿待时间长了,你看到大家都那么自觉认真地为大众服务,人人为人人,气氛非常的和谐,你不去做,就会觉得别扭,就感觉自己来错了地方。你自己就会发出这样的心:哎,我也做点儿事儿,我也干点儿活儿吧。咱们道场的常住都特别好,大家都自己干自己的,但自怀中解垢衣,谁也不会去看别人。基本上除了一两个新来的,他会说:“哎,你这不行,你那不行”,其他人几乎没有说别人不对的。对方干得多不好,自己干得多好,都不会比较,也不生是非,也没人讲别人坏话。比如春天来时,树的旧叶全落了,道场有扫不完的树叶,就会有人发心扫院子。咱们道场院子不小,没五六个人扫不了这个院子。谁看见了,谁就拿起扫把,完全自觉地去做事。人家不会说,哎呀!叶子这么多,大家一块儿来扫。扫地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你不扫,也没人说你。自觉地扫扫地,美化环境,又能活动身体,何乐不为?所以,所有利益众生的事儿都是自己自发自觉去做的,被人劝着去做,那多没意思啊。你做得开心你就会去做。你没体会到那种快乐,你就很难去做。如果说我天天盯着你,或者你天天被别人盯着:“哎呀,你得做这个,你得做那个。”你也不开心,盯着的你的人也不高兴,他也累。所以说在道场利他也好,服务大众也好,都是自觉的。你对实相领悟得越深,你越会自愿自觉地服务大众。在服务大众的时候,你会看到自己的毛病,你不改,就会烦恼。所以,在为大家做事的时候,你的很多习气、毛病、小心眼儿,慢慢地就没了,你会法喜充满。在这条路上走得时间越久,这个心发得越自然,越心甘情愿,越快乐。从在道场干活儿、做事儿就能够体现出发菩提心的快乐来。因为有很多人都有变化,来的时候大家都为了自己学法,都玩命地打坐啊,看书啊,谁都不愿意多干一点活儿。但是慢慢的,大家都放松了,也知道修行不只是看经和坐禅,在动中修行,在做事中专心办道,所得的解脱力量更大。给大家打印点儿东西,校校稿,或者跑腿买东西,厨房帮忙,打扫卫生,这都是修行啊。只要你做这个事情安住就行了,做这个事情你不想自己那些烦恼,那不就是菩提心吗?没有菩提心,不为众生做事,你就会老想着自己。想自己,想着想着,烦恼就来了。总想自己,就会有很多得失心,我是来道场好,还是不来好?我是听经好,还是打坐好?我是闭关好,还是随众好?抓阄,抓了三个月,也没决定来不来道场。有点夸张,就是形容有些人为了自己学法非常纠结,太执着自己了。最后也没抓出个胜负来。我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是大众就是这个心。像某某也是这样,一开始来道场前非常纠结:哎呀,我在家读经好,师父说要广学多闻,我还是在家闭关读经更好。我不能跟大众一起修行。那阵儿让我劝得,放下了自己的想法,来道场服务大众,在大众中听经闻法,历事练心,修行突飞猛进。你迷的时候,要听师父的。迷时师度,悟后自度。自己疑疑惑惑,总有问题问我,我讲了,你又不听,把我当成什么了?我是傻子吗?你有本事问我干嘛?我讲了你又不听我的,你什么意思?关于菩提心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讲这么多。大家你还得深入看佛经,我公众号里至少有十篇关于发菩提心的文章,这也是佛陀教法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大家有时间再看一遍,看的时候一定要慢一点,别急。学佛法,重要的观点要反复地去看,你不反复看,会忘的。发菩提心是修道的中流砥柱,很重要,很重要。一定把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搞明白。十方诸佛不发菩提心,能成佛道,无有是处。你不搞明白,就算大家在道场常住,时间长了也会退心的。我们在这儿干吗呀?天天就过日子吗?你没有大愿力,真的坚持不住的。别说你们了,有时候我还想跑掉,到没人的地方清净清净。但是我自己很清楚,我有无始的愿力支撑,想跑,那只是个念头而已,而过去久远劫来的愿力,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动摇它的。 补充:师父继续开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在修行乃至最终的成就过程中,我们都离不开一个环节,就是亲近善知识。世间任何的领域,学习和实践最重要的环节:学校和老师。道场和善知识重不重要?老师重不重要?很重要!无论干什么,善知识都很重要。所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知识、道场、同修,这是一个大的环境,是一个大的加持,是一种同频和氛围。在这个环境里面,你的整体修行提升的会很快。比如维摩诘,他是在家居士,整部维摩诘经里,他讲的法离开了佛所说的法吗?都是佛说过的话。所以,他没有离开过佛陀,没有离开善知识,也没有离开道场,对不对?所以说道场、善知识、同修,学习,深入地学习,是整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的一个关键中的关键,它是一个中心。没有亲近善知识这个环节,修道根本就无从谈起。六祖那么大根基的人,还要不远千里去见五祖弘忍大师,亲听教诲。没有善知识的督促和教导,自己不可能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菩提心的意义是非常广阔的。不管你来道场一年、两年、三年了,还是半年、三个月。只要你来到这里,只要不是一天两天,你都会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和体悟,就是首先学法的见地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矫正了很多过去不正确的知见。很多思想观念也不那么狭隘了,对一些事物的理解也更圆融了,多闻也增进了,坐禅也能坐得住了,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提升。我们并不是说要把大家关在象牙塔里学佛。我们道场也是个小世界,我们每天要跟外界沟通。因为我们有微信,每个人都和外界有联系,我们道场不像有些道场,禁止使用手机。这里手机大家自由使用。虽然说人关在这里,但我们有微信,我们还和外界、家人保持联系,你所学的一些东西就会随时用出来。如果说你学佛学了很久,然后你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还那么生硬、死板,那是你自己没学好。学好的人不仅在道场跟同修能够和谐相处,在家和家人,在单位和同事,在外面和陌生人交流,都会非常自如。和他人对话、交流起来,都会越来越灵活,通情达理,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就是亲近善知识、来道场修行的一个很明显的作用。有很多同修来道场学法一段时间,回家之后,再来道场时,都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认同。因为家人发现了他们的变化,所以从原来反对他们出来学法,到现在支持他们来道场修行。所以说发菩提心,第一要懂得亲近善知识,要懂得来道场修行,要懂得如何为自己创造学法的条件,要懂得给自己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巩固修行的基础,包括读经、听经、坐禅、行禅。来道场进行专门的修行,用世间的话来说叫深造。我们说上大学,你是愿意上函授的?还是愿意上实体的大学?你是愿意上一般的、三流的大学?你还是愿意上名牌大学?你肯定愿意上名牌大学,愿意到实体的大学去深造。因为那里的师资环境好,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浓厚,你会被整体的力量带动起来。好的学校出来的学生都不一般。我们选择老师,选择道场,选择同修,当然要选择善友,对不对?选择善知识非常重要,选择能够促进你,能够激励你的人,在你学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亲近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以前很多人对发菩提心模模糊糊。他一说发菩提心就以为:师父,您说发菩提心就让我们来道场。并不是说发菩提心一定要来道场修行。布施也行,供养也行,多供养点不也行吗?没有大家的供养,道场也建不起来。你印经,发心受持三千部金刚经,一定能鼓励很多人,你会成为一个榜样。很多人会被你带动,跟着你一起读金刚经,这不就度众生了吗?如果你能读三千部金刚经,那得多熟啊,你会出口成章,随时都能给人讲法了。菩提心的内容太广阔了。大家不要觉得发菩提心难,只要你有道心,你想成佛,你做的一切都是道心的显现,都是菩提心。随着时间和因缘的变化,随着你点点滴滴的积累,它会丰富起来,你的修行会越来越熟练。没有这样的一个环境,没有一个好的师父带着你,你自己是很难深入的。所以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道场,亲近师父,听经闻法,在大众中历练,是你整体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我不说你要把全部的生命时间都用在这里,你至少要用一段时间来进行深入地修行。就看你能不能牺牲一些时间来道场精进办道。大家哭着喊都想学禅宗,你看看哪个祖师,哪个禅师,他不是在善知识前亲近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哪有少时间就能成就的?我们更是如此,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没有道场同修和善知识的引领,一个人修行,有大成就,那真是比登天还难。
2022-04-03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人问我,菩提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菩提心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简称。顾名思义,欲成无上菩提道果之心,成佛之心,即菩提心。从最初发心学佛修行,到究竟成就,中间所行一切顺逆境界,助道之法,皆菩提心也。六祖见五祖,五祖问六祖,你来这里求何物?六祖云: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唯求作佛,不求余物,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愿力,无上的信心,即是菩提心。又六祖说,无常者,及一切诸法,即佛性也。何以故?若佛性是常,则穷劫无有发菩提心者。故知菩提心者,了达实相,能见佛性之心。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菩提心。行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菩提心。一切近佛道法之心是菩提心。慈悲喜舍,利益有情之心,是菩提心。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心行一切善法,是菩提心。诵经,坐禅,听经,闻法,亲近善知识,思维其义,如说修行,为他讲说,是菩提心。誓出生死烦恼,不受沉沦之心,即菩提心。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之心,是菩提心。不染万境,直用直行,是菩提心。一切与实相相应之心行是菩提心。智慧心是菩提心。禅定心是菩提心。平等心是菩提心,尊重心是菩提心。普行恭敬心是菩提心。谦卑礼让,柔和无诤,是菩提心。远贪嗔痴,修戒定慧,是菩提心。通达贪嗔痴与戒定慧,俱不可得,是菩提心。以智慧心,灭诸愚痴,是菩提心。通达智慧愚痴,通为般若,是菩提心。远离邪见,护持正法,是菩提心。了达成法破法皆是菩提,是菩提心。菩提心者,觉悟心,智慧心,慈心,悲心,喜心,舍心,自在心,无住心,无取舍心,无分别心,代一切众生受苦心,为一切众生修佛道法,荷担如来无上佛法,续佛慧命,不断佛种之心,即菩提心。诸佛所得常乐我净,无尽功德,不灭世间,不取涅槃,如是之心,是菩提心。又,虽求作佛,了无所得,是菩提心。虽行万法,了无所行,是菩提心。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菩提心。通达诸法无起无灭,无作无为,随顺寂灭,不堕断灭,是菩提心。菩提心者,不是理论,亦非概念,非关诤论,而是心行,是诸佛自证所行境界。经云:菩提心,不可限量。菩萨心行,不可思议。诸佛功德,不可称量。以要言之,从最初发心,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切所行,一切有为无为,皆是菩提心也。诸修行者,于此诸事,了了明知,能解能行,无疑无惑,直趣菩提,是菩提心。故学人欲得成就无上佛道,当发如是菩提心。菩提心者,非是一法,二法,三法。亦非十法,百法,千法,乃是无量道法之所成就。菩提心者,非是小根小叶,小心小智之人所能发也。必也弃一己之私,舍一己之乐,行诸佛所行,借行菩萨道,度尽自心无量恒河沙见思诸惑及烦恼者,乃能勤发无上道意,亲证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2022-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