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修行中的中流砥柱

发表时间:2022-04-03

浏览量:1564

发菩提心,修行的中流砥柱

今天上午我发了一篇文章叫:发菩提心,治众生病。其实关于发菩提心的文章我写了很多。在微信公众号里,至少有四五篇我写过的专门讲发菩提心的文章。只不过有很多人时机因缘不到,他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发菩提心,还没有认识到发菩提心对于一个人整体修行的重要性。

发菩提心需要因缘。而很多人在道理上多少也认可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有些东西放不下,无法真实发出菩提心。而另外一些人,完全不认可发菩提心,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再揉和一些祖师和佛经里的东西,认为菩提心是有为的,是没有必要的,甚至说发菩提心是一种妄想。因为佛经里也讲过发菩提心是妄想,但你要知道,那是对于具足了一切功德,圆满了菩提心,已经上岸的人来讲的。

菩提心就像一艘大船,度烦恼大河的大船。当你还在水中,你无法离开这船大船,只要登上岸,才可以弃船。

没有菩提心,不发菩提心,道心从哪里来?佛法从哪里生?谁还会去修行?关于发菩提心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就是真正发菩提心,其实是在觉悟之后。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发菩提心,只是一些空的愿力,只是一些意识里的菩提心。比如我们一学佛,很多师父教我们发四弘誓愿。六祖大师也带着大众发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都是发菩提心。但是很多人发心修行、利益众生、行一切善法,并不是他自愿地发出来的。为什么?因为他并没有如法地去修行,没有领悟诸法实相,它是一种意识里的妄想,是被人劝发的心。他觉得发心了,但其实那个心是没有多大作用的。通过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觉悟实相之理后,发出利益众生,圆满菩提的大愿,这时的菩提心才会对一个人的实修起真正的作用。正所谓,理虽顿悟,事须渐除。事怎么渐除?渐除什么?就是靠菩提心来渐除我们无量的习气。在众生中历练,在服务大众中磨习气,练功夫,过境界。理悟之后,大多数人还有很重的习气,还有很多的烦恼,但是菩提大愿发出来之后,他的习气会断得很快,因为这时他不再为自己修道,他相信佛语,相信菩提心是成就自己最快的大船,他相信为众生修道,是成就自己最快的法门。为众生修道,他的修行才真正上路。

我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话就是:佛菩萨不是被动地为众生修行,也不是被人劝导发菩提心,而是觉悟了诸法无我,自觉自发地去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服务于众生。他在觉悟实相之后,通过发菩提心,通过服务大众,心甘情愿地做事情,来降伏俱生我执,来降伏各种法执,来断除无始无明和心意识的各种习气。在跟众生交流和互动中,在度众生的过程中,照见自己的烦恼习气,来圆满自己。

这一块儿非常难就在于,你让众生直接发菩提心,他确实发不出来。他有太多的自我和烦恼,他没那个心去想众生,他自己还有一脑门子事等着去处理,他哪有心思去想别人的事。发菩提心,需要无量的因缘。佛虽然在经典里一再强调发菩提心,虽然很多经典都在讲发菩提心多么重要。但是,其实佛只是给那些因缘成熟的人讲。修行人不能乱吃药,你刚学佛,先好好打基础,不要逞能,心没那么大,想硬撑大,最后受更多的苦。没发菩提心时还能像个人那样活着,发了菩提心,神经了,连正常人都不会做了。有些人他学着学着佛,一看师父最近老讲发菩提心,老劝人出家,独处,一个人生活,本来日子过得挺好,和家人关系也都还好,一看师父总写离婚啊,出家啊,到道场来啊,他以为是劝他呢,他开始焦虑了,心理上对修行有了抵触。本来学法很有信心,一看师父总是劝人离婚、发菩提心、出家、抛家舍业,吓得连法也不敢学了。本来都已经信佛了,一听发菩提心,又不信了。他本来无法一下子从家庭中出来,根本不就不具足出家的因缘,也发不出菩提心,这样的人,不能老逼他发菩提心,自己也不能逼自己就一定要发菩提心。自己刚对佛法建立点信心,又看到修行还要发菩提心,他就疑惑了。

所以说,其实菩提心,只有那些具足了大乘心,大心众生,无量劫来久修佛道的人,才能自发地发出菩提心。或者你适度地劝导他,给他讲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他听了有了信心,就能发出真实的利益众生的心,发出为众生修道的心。像六祖那样,唯求作佛,不求余事。佛经和佛法是给有缘人看的。有些人看到了,他能够提升一步,能够发出这个心来,那是他的善根因缘成熟了。他认可了发心能够帮助自己,能提升自己的整体修行。他知道在众生中修行对自己更有益。他认识到这点,他会自动地、自觉地、努力地去发心。

我想道场的很多常住对此已经没有疑惑了。有疑惑的都是那些还在纠结到底怎么修行才对自己有利的人。从我了解的这个方面来讲,来过道场但又因为个人的一些事情回去了的人,回到家里的人,然后还想继续修行的人,正是那些人,很容易有疑虑。因为我讲发菩提心比较多,道场需要有人发心护持,需要有人在道场坐镇。有这样一个道场,很多人就可以过来听经闻法,跟着大众实修,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件事。不是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做功课,每天进行实修的,大多数人需要道场的加持和大众的陪练。所以,道场需要常住,需要有人放弃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做出牺牲,需要有人发菩提心。但有些人没这个心里和能力,他只想一个人在家修行,有专门的时间看经,有很多时间打坐,不想被人打搅,也没心思去想服务大众的事。他又想来道场亲近师父,听经闻法,可是一听我讲发菩提心,常住寺院,抛家舍业,护持大众,他就害怕。他一想到在大众中厉练,要和那么多人住在一起,乱哄哄的,少了很多清净,他们就会有这个疑惑,要不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能不能成就?他们始终有这个疑惑。要不要放下一些事情,全身心地来道场修行,最好是护持道场,甚至发心出家。到底要不要发这样的心?

这些人每次看到我讲发菩提心的文章,他们都会有疑惑。这个疑惑一直在他们心里。为什么会有这个疑惑?而不是别的疑惑?大家想一想,他的疑惑来自哪儿?如果你完全信受佛语,完全看懂了佛劝有些人发菩提心,你对行菩萨道这条路非常确信无疑,对成佛这条路非常清晰,你会有疑惑吗?不会。如果你对整个的修行之路能看得清楚,看到目标就像看到你手指这么清楚,你对发菩提心会有疑惑吗?你对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会不了解吗?不会。你没有疑惑,说明你修行修对了。有疑惑的是因为什么呢?是你的我执和无明,你不能放舍的那些东西在作祟。

我们刨除那些完全没有因缘涉及到菩提心和修行的人,那些人我们不去考虑。有疑惑的其实就是那些已经学到了一定程度,然后马上就要拔高,要提升一个层次,提升一个境界的人,但是需要他放舍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他就开始疑惑了,舍不得了。就是这些人,他们会有很大的疑惑。当一个人要从自我,从家庭,从他小的生活圈子里跨出来时,无偿的为别人做一些事情时,他开始考虑得失,开始犹豫,要不要去做这些事。只有这些人,发不发菩提心,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个问题了,就是一个疑惑,他们总是搞不清楚。

今天我发完这篇文章之后,至少有两个人明确地问了我这个问题。这两个人都来过我们道场,呆过一段不太短的时间。

其中的一个,他的问题是:“刚看您发的公众号:发菩提心治众生病,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不知是否是正问?最近有人一直劝弟子,让我弘法利生,在弘法中来圆满,拉我进很多群。我觉得那不是弘法,也深觉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所以不管他们怎么说,怎么劝,我都保持沉默。在去禅院前,师父也说您那里不培养自了汉,师父也曾开示说因缘即是佛性,我也读过祖师的开示,方便,修行这些东西,通过这些来圆满菩提心。请问师父,对于弟子而言,如何是随顺因缘?如何是发菩提心?

他这个问题问得带着一种疑惑。我们看,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怎么昨天不问呢?怎么前天不问呢?怎么离开道场时不问呢?虽然有疑惑,为什么当时没有问呢?因为他看到了我的这篇文章,我这篇文章刺激到了他,他既有对我的这种观点的一种信任,也有因为他个人问题带来的疑惑。他理智上信任我这篇文章里写的东西,为什么?因为佛经里也是这样讲的。但是他个人的因缘导致他有疑惑和纠结的苦。我没有办法直接针对他去讲一个理,也不能给他任何明确的答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功课,那是他多生多劫都要面对的一个突破。要不要发菩提心?怎么发菩提心?发什么样的心是菩提心?这些问题,没人能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可以通过读经,看我的文章或其他人的开示,还有他自身的经历,给出一个让他自己能够行动的答案。那是他自己要思考和行动的问题。所以我不会直面回答他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他自己要经历这种磨练,这种疑惑,这种黑暗。

那为什么我要把这个问题和这件事拿过来给大家讲呢?因为你们需要这个答案,道场的同修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你们有这个因缘。我想给大家巩固这方面的见解,因为你们已经在道场基本上都安住了,要让大家借助他们的这些疑惑来确定自己走这条路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非常正确的。你们对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对于修行的整条路,可能还有一些小的疑惑。听了我的开示,可能一下子就没有疑惑了。或者巩固了这样的见解: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有利于自己的修行。但是他们为什么有疑惑?一是因缘不足,至少在他问这个问题的当下,他因缘不足,但是不代表他明天还是因缘不足。也许他通过这个疑问,经过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纠结,非常痛苦的纠结,他一努力,一下子就从原来的困境中出来了,这也非常有可能。二是他们对佛理领悟的远远不够,没有明确的修行理论做依据,后面的路就不知道怎么走。

这里我可以跟大家稍微讲一下我是怎么发心出家的。

我在家读了三年佛经,才萌生了出家的念头。有一天,我读到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这部经,突然之间就坐不住了,心里想:我一定要出家。这部经讲的是发菩提心的功德,讲的是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之间的差别。反正我就相信了佛讲的出家的功德远远超过了在家修行的功德。我前面也很纠结,也非常犹豫,要不要出家修行?我看到佛和佛弟子们都是出家的,我也想出家,但没有人鼓励我,也没人告诉我去哪儿出家,对出家这件事很模糊。刚开始对出家的了解还不明确,但已经有这个愿望了。有萌芽,还不强烈,突然读到一部经,我就出家了。

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把发菩提心讲得太清楚了,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解出家的殊胜。记住了,这只是对因缘成熟的人来讲,不是对所有人。对所有人讲,那就不叫佛法了。发菩提心,只是对一部分想深入,想提高,想成佛,想利益众生,有那个心量和愿望的人,想行菩萨道的人,是对这些人来讲的。声闻乘人是很难真正发菩提心的。他们陷在自己的寂静境界中,沉迷陶醉,完全发不出菩提心来。正好,在那时,那个因缘就让我赶上了。我看到了佛对众生的教导,我有这个愿望,我就从家里出来了,就到处找寺院,找师父剃度。我经历痛苦了吗?我经历了。我经历比他们的疑惑不知道大多少倍的纠结和恐惧。因为出家要放弃家庭,放弃亲人,放弃工作,在世间你认为所有重要的东西,你都要放弃,包括自尊心、面子。单单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压力和恐惧,就让我非常痛苦。

为什么菩提心难发?就是因为要放弃这些在常人来讲属于他全部生命的东西,统统都要放下,都是要命的东西。哪个拿起来,都够要你的命。工作,家庭,父母,妻子,孩子,世俗的生活,亲情的温馨,感官的快乐,安逸舒服的日子。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想象把这些全放下,选择出家。

你放不下,所以才跑师父这儿找一个答案。表面上他在找一个好像很冠冕堂皇的答案,其实他是想给自己找一个退路,找一个说服自己不用发菩提心也能成佛的方法。

“师父,您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我要不要发菩提心表面是这个问题。实际上的问题是:“师父,不发菩提心也能成佛吧?”你发不发菩提心,关我屁事儿啊!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这是你的功课,不是我的功课。我的功课八年前已经完成了,我交卷了,而且对自己很满意。现在轮到你了,你不要来问我。这是你的修行,你的生死问题,你的轮回,你不要搬到我这里来。对不对?那是你的事儿,是你的课题,是你成佛路上一定要遇到的问题。这个课题也曾经来到我面前,我攻破了。

这个功课并没有谁强迫你一定要攻破的,是你自愿的选择这个问题的,你可以放下它,也可以一直拿着这个问题,你可以攻破它,也可以不攻破它。不攻破,你就烦恼,你就轮回,你就受苦,你就纠结。直到这个烦恼让你苦得不行了,你最终还是要发菩提心。实际上,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发菩提心,除非你想一直当幼儿—修行路上的软弱无能的人。每个人都无法避开发菩提心而成就,这是成佛之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发菩提心。谁也无法绕过。

大家一定听得懂,我不是逼着谁去发菩提心。我只是在这儿不停地讲、讲、讲,我可能会讲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许会讲一劫,会讲无数劫。谁听到了,谁受刺激了,谁一下就发了菩提心。这就是佛法,它度有缘人,度根基成熟的人。你不受刺激,因为你苦得还不够,你的因缘不足。

所以我今天讲这些,其实真的是讲给道场的常住,当然也包括将来有缘听到这个音颇和看到这些文字的那些有缘人。我觉得大家因缘成熟了,一定会发菩提心,不是看到这篇文章,就是看到另外的和你无始以来愿力相应的东西。因为大家都发过菩提心,不是这一世才初发道心,都是久发道心,所以这一世遇缘即熟。

我们也都亲身受用了发菩提心对修行的益处。我们发心在道场学法修行,护持佛法,越来越自在,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没有烦恼、没有挂碍。肯定当然还有一些细的烦恼,不能一下子断得干干净净,那正是我们继续修行的内容。但总体来讲,自己身心的状态比以前好多了。

每个人都有他的因缘。所以说,还对发菩提有疑惑的,首先你要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因缘不具足,自己根本就不想成就;其次对于法理要进一步学习,确信成佛之路必须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就像盖房子一样,它就像一根大梁,是整幢房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咱们再看一下四十二章经里的一段开示。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就是出离三恶道,能够投胎做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转女身,投身做男身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都健康,都是完好的,也不瞎,也不聋,修行起来没有障碍,很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这里的中国不是指我们这个中国,是指任何有佛法的地方,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也指弘法、传法、学法都方便的地方。生在边地,可能没有佛法,或者文明到不了的地方,很难遇到佛法。所以生中国难,就是生在有佛法的地方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遇到佛出世,遇到佛正法很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能够遇到真正修行的人,遇到善知识难更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就是有人讲法,有人弘法,你遇到了,你也去学法听法了,对善知识讲的法生起信心难。就比如我们读《金刚经》,能够信解其义,能够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个就非常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这是倒数第二个难,说明发菩提心很难很难。虽然对修行,对善知识生起了信心,但依善知识教诲,为众生修道,唯求作佛,这个很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我们学禅宗,最后就是要达到无修无证。这个无修无证,是指最后有了大成就,直接作佛,是最后的环节了。达到这个境界,能直接跳过前面这些环节吗?跳不过!一个个都得具足,才能到无修无证。能跳过发菩提心吗?不能。人身,六根完具,最好是男身,能离开这些因缘吗?不能。你们也都是男身,你别觉得你们长头发,就不是男身了,只是这一世你们有大愿力,披了个假的女身,其实都是男身,都具足了丈夫相,也遇佛法了,也遇道者了,也有信心了,也都发了菩提心了,最后才能达到无修无证。很多人发不出菩提心,那说白了,不就是自我在作怪吗?

咱再看另外一个人的问题,我前面说了,是两个人对发菩提心提出了疑惑。他也来过咱们道场。他说:“师父您好,师父一直强调发菩提心,挺疑惑的。”他老疑惑。“如果要发菩提心,就发无上菩提心,都用我相我执的心来发菩提心做事儿,那是发菩提心吗?”《金刚经》上明明写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一切善法。他非得来个以我执心来发菩提心。你看到谁在用我执发菩提心了?大家发心在道场做事,有没有我,自己不清楚啊。你什么事儿都能谦让,都能让着别人,都能够想到别人,做事儿的时候不争不抢,尽量地去替对方考虑,那不就是发菩提心吗?比如新来参学的人,咱们道场的常住就会经常帮助他们,无尝地为他们做很多事。经常为大家打印经文,拷贝音频,邮寄法宝,录制卡片什么的。人家在那儿付出自己的时间,不干自己的事儿,就为大家服务。这难道不是以无我心在为众生做事吗?这难道是以我执去发菩提心吗?不是吧?因为恰恰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你就忘了自己,当然就不会有烦恼,你就减少了我执,这正是利他的意义啊!利他正是为了去除我执。

你烦恼,就是因为你老执着自己嘛。你看你那疑惑,你那个不确定,你那没信心,你那个对法理的模糊,不就是因为你出离不了你那个小家庭吗?放不下世间的一些东西吗?出来一次,回去一次;出来一次,回去一次。当然,这和有些参学人比已经很好了,毕竟在道场共修过很长时间,在很多方面也经历过一些打磨和历练,也学习了很多。而有的人,他能来这里一次已经就相当不错了。不是说你非得来道场就叫发菩提心。世间很多人都在做弘法利生的事,只要以无私的心,做利益众生的事,都是菩萨,都是发菩提心。

世间做善事的人有很多,他未必是以实相的心去做善事儿,他做着做着,还是会有我,会有烦恼。但是如果你理解了实相,经常听善知识教诲,有了一定的功夫,再发心做事儿,那就不一样了。你比如说,有人在家发心弘法,翻译经典,把《涅槃经》整理好了,把它印出来;发心印《六祖坛经》,让更多人看到,这都是发菩提心。形式上你确实在利益众生,在为别人做事儿,但最主要的是你是不是以无我的心在做事,是不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去做这些事,这才是关键!这才是《金刚经》讲的真正的菩提心。

如果有人确实能以无我的心利益众生,那是真菩萨,是真佛。世间那样的人有很多,都在默默无闻地付出,我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这样的人确实有很多啊!不然我们怎么可能这么容易遇到佛法,学习佛法这么方便。佛法的传承和弘扬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佛弟子的职责。对于那样的人,你不能说他是以有我的心发菩提心,或是以我执来发菩提心。

他后边说:“如果有我的角度,不可能排除会用对治的心做事儿,这样也可以吗?在道场发心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儿还好,如果以度人之心发出的心不是以盲导盲吗?”

谁以度人之心来做修行?道场的同修,大家聚在一起,既是自修自利,又随缘帮助前来参学的人。有人来,我们就服务大众,没人来,我们自己在这儿安心地生活,安心地修行,并没想度谁。所以这是他自己的一种想法。

他说:“以我的角度发的菩提心来要求别人,必定会生对抗,反而弄得不愉快了,而且翻来覆去给谁讲也是那几句。如果不是自性流露的东西,就感觉没有能量。当然,如果以练自己的心态来做的话,感觉还可以试一下的。请师父深入开示,一直挺疑惑这点儿的。

他不是疑惑这点儿。我写什么,他就疑惑什么。只要触碰到自己做不到的,他就会疑惑。这些人,自己对佛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不能勇于去面对自己修行的课题,非要我给他一个标准答案。既想让我帮忙,又完全不听我的建议。既来我这里参学,对我的教导完全不当回事。你让我给出一个答案,我没法给你答案。这个苦必须你自己去经历。你因缘成熟了,就会自觉地发菩提心,不是被我劝的。

不发菩提心,能成佛道,无有是处。

我也会劝一些人发菩提心,但那都是因缘成熟的人,一听就受到鼓舞,就会心甘情愿发菩提心。就像树上的果子,碰一下就会掉的,这些果子摘了一定甜。我不会摘那些生瓜蛋子,死气白咧地揪都揪不下来的,最后我成傻瓜了。我写发菩提心的文章,是给有缘人看的,不是给那些还执迷于自己的小家庭,放不下自己的贪欲,心量狭劣的人写的。那些因缘成熟的人,是他自己认可佛所说的法,他信受了善知识的教导,他自己非常努力,非常自觉,他不会被动地去做什么,也不会被谁劝着去学佛,去出家,去发菩提心。

大家来道场参学,你们留在道场,或是离开,都是你们自己的选择,我从来没有劝任何人一定要留在道场,也不赶谁走,除非你破坏了道场的戒律,或不听教化。一直留在道场常住的,其实都不是我留的。我过去也劝过一些留在道场,但一个都没留住。后来就不劝了,谁想走,我连一句话都不会问,就一声“嗯”。连问为什么都不问。他想走,谁劝得了他。心已经安住的,因缘成熟的人,赶他走也不愿意走,因为他喜欢这种生活,因为他知道这种生活是清净快乐的,是诸佛教导的。

我们看,在道场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几乎没有两个人翻脸吵架的。大家为什么不会吵架?因为大家都有修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和角度,但为什么不会吵架?因为你有修行了,因为你知道忍让,你具有忍辱波罗密了,你懂得宽容了,你的修行有了实际的效果,你不是嘴上说你有修行,你是真有修行了。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了,因为你懂得谦让,去包容别人了。因为你知道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和执着,你知道去体谅别人了。当你知道体谅别人的时候,其实你是真正地爱自己。所以说,通过在道场的磨合和修炼,大家烦恼越来越少,就认可了这样的修行生活。别人再怎么跟你讲:“你这样不对啊!你们这些人都是太疯狂了,自己家人不照顾了,大老远跑这儿来!一群神经病!”随别人再怎么评论我们,我们根本不在乎。因为脚穿在自己身上,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那些说我们的人,他们自己过的如何,他们自己最清楚。

你可以在家里学法、修行,完全没有问题,只要你自己没有疑惑,只要你没有烦恼。哇,你把家庭弄成一个寺庙,建成一个道场,你跟佛一样,那太好不过了!你能过成那样,谁还劝你再发菩提心?别人羡慕你还不及!你对自己的生活和修行完全满意,没有丝毫的疑惑和痛苦,诸佛一块儿在你耳边喊:要发菩提心!你也不会理他们。你家庭美满,在亲密关系中都修成了佛,你家里成了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俩人过日子,你能把生活过的像佛与佛在一起,谁管你呀?谁还劝你发菩提心啊!这是个比喻啊,我估计这俩佛也不会过到一块儿去。只要你能修成,你没有烦恼,我讲的你也不会听,你也不会有疑惑来问我。

如果你在家庭中,在任何的岗位,在你的生活中,你把佛法完全地活了出来,你怎么还会有疑惑呢?你自己已经明白了,发菩提心还是不发菩提心,对你已经不重要了。你没有疑惑,不会来问我。你没有疑惑,甚至都不会看我的文章。

也有一些跟我学法的人,我再怎么写发菩提心的文章,人家就不发这个心,他确实已经得大自在了,你让他怎么找个心都找不到,他会对你的话听而不闻。他也没有疑惑。他说:“师父,你这不是给我写的,我已经直接到最后一步无修无证了。”或许人家过去生早就发过菩提心,现在确实到了无修无证的境界。他过去生无量劫已经发过菩提心,这一辈子他就想歇着。这样的人也有。有两种情况,一个就是我刚才说,他确实已经成就,喜欢歇着;还有一种,是他自认为成就了,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真正发过菩提心,还不具足六波罗密,只是他把自己当成了大根基的人,想一步跳过所有修行,这是懒惰的表现,自欺欺人而已。纸里包不住火啊,没成就,自认为成就,将来烦恼一定现前,这是他个人的事儿。他有没有烦恼,成就没成就,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在旁边,无法去评论,所以这是他个人的问题。

所以,发菩提心是你个人的修行和因缘导致的一个结果。这个不是我劝的,也不是被别人逼着去做的事情。你也不用去问别人,你问了,就算有人给你答案,你还是不会心某情愿地去做,你还是会有疑惑。只有你自己说服了你自己,你自己认定的事,才不会动摇。只有你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完全认可了的事,你才肯去做。别人逼你,你发心发了三天,就退转了。因为你有那么多的烦恼放不下,肯定会退转。你是靠一种口号、旗帜、鼓动而发的心,当时脑子一热,发菩提心了,家也出了,工作也辞了,想服务大众,但是整天疑神疑鬼,心根本无法安住,也不愿意做功课,你发了心,又有啥用啊!那个家出得也不踏实啊,老惦着家里那几斤西红柿还没吃呢,怕烂了。

大家现在听明白,发菩提心,是需要因缘的,有大愿力的人才会发的。你看到了关于这样的文章,或者佛说的发菩提心对修行的作用,能刺激到你,使你一下就信受了,能给你一个大的警醒,这样的人会发菩提心。但是这个作用不一定立刻就发挥出来,有可能需要一个过渡,也有可能要过很久才显露出来。

有的人再怎么刺激他,他就爱受苦,他就发不出这个心来,因缘没到,对佛法的领悟没到。佛法就是这样,我也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我该劝还是劝,该写还是写。我会不停地唠叨,直到有些人有了触动。我该讲还是得讲。我讲是我的事儿,谁被吸引了,谁被我的文章影响了,那是别人的事儿,这也是我的工作。我讲法本身也是发菩提心,也是我修行的一部分,是我的功课和职责。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对发菩提心有疑惑,也不要反感我整天讲发菩提心。如果有疑惑,你就去读佛经,读《金刚经》,你就清楚了。

其实他们两个人的问题都是没有把我刚才那篇文章看仔细,没看清楚。文章里明明写的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来发菩提心,你非得给安一个以我的角度来发菩提心。有人堕入空见,说,既然无我无人,谁发菩提心?这是典型的断灭论。发菩提心虽空,佛性不断灭。发菩提心是法身妙用,佛性施为,这有什么不对吗?穿衣吃饭,佛性使然,又不是机关木人。只要没有执着,一切运动施为,就是佛性,离此到哪里去找佛性。你不能说,最后通达的人,都跟草木瓦石一样了。发菩提心的人,要像石头一样,像空气一样,无觉无知,这是断灭论,不明佛理。草木瓦石没我,它发得了菩提心吗?那不是开玩笑嘛?所以六祖大师说:佛性是无常的。如果佛性是常的,像木头、铁石一样,穷劫都没有人发菩提心,没有人成就了。所以菩提心、佛性是无常的,也是不二的。而这一切有为是常的,为什么?佛性不断灭。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佛法至深之理,你自己不深入,不了解,不发心舍离世间,来专门学习,不断除你那无量无边的烦恼,你是不会领悟的。你一遇到问题就疑惑,就跑来问我,我给你讲完了,过几天你又忘了。为啥?因为这不是你自己亲自经历的东西。你抱着一堆有法,又求一个无上佛果,那怎么可能呢?所以大家,包括将来听到这个音频的,看到这个文字的,菩提心你发不出来,或者有疑惑,你得反观自己:有什么东西放不下?发菩提心就是为了去除你的那些执着,就是让你舍离一些东西。

我的文章的题目是:发菩提心,治众生病。你的苦是从哪儿来的?不就是因为这也想到自己,那也想到自己,全都跟自我有关,全都得自己合适才行。不说别的,有些人刚来道场的时候,就因为住一个房间,住阴面还是住阳面,都患得患失,生了很多烦恼。现在好多了,现在可能住到自己理想那一面儿了。你说你要真有无上道心,像六祖那样,八个月舂米,你还管他哪面,有个地方住就可以了。你就不会执着我一定住在好的地方。你住阴面的,冬天是冷,夏天还凉快呢。你不能说冬天你想住阳面儿的,夏天你又搬阴面儿的,都你合适了。你怎么不想想别人。

所以放不下自我的东西,不能为众生修道,没有大愿和无上的道心,是发不出菩提心的,所以才有这些疑惑。你甭来问我,问我也没用。我再怎么讲菩提心,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每个人经历过世间的种种痛苦,看到众生苦,想帮助众生从生死苦海中出离,才会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为了放下了自我,放下执着,破除无明,恢复自己的真实本性,远离一切烦恼和挂碍。发菩提心能帮助我们断除无量无边的烦恼,远离无始劫来的习气。但是佛法是普利众生的,有的人确实出离不了家庭,也无法一下子断除烦恼,佛就会因人施教,讲在家修行也能成就,讲一些方便法门,让更多的人对佛法生信。但那都是权宜方便之计,不是究竟了义之说。

确实有在家人,人家学佛也能放下贪嗔痴,家里家外,都能利益众生,那是他无量劫来种的善根,早就发过菩提心,所以这一世,很容易信受佛语,自发地发菩提心,以在家人的身份做利益众生的事。

关于发菩提心这个问题要,可以讲很多很多。我去年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专门讲发菩提心,讲了好多,而且写了好多文章。如果谁还有疑惑,再去看看那些文章,听听这部经是怎么讲的。你放不下就放不下呗,放不下谁也没逼着你放下,你就先端着,等端累了,没人劝你,你自己就会放下。我也不是来一个人就劝他发菩提心。跟我学佛的、参加禅七的,在家修行的,也有很多人,我也不是见谁就说“你得发菩提心啊,不发就别过来!”我也不会这样,对吧?所以有疑惑的这些人,你也甭纠结了!你就死了发菩提心这个心吧!你别又想发,又发不出来,又要发,你发馒头啊,发面啊你,跑这问我来。

这两个人是代表,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所以我今天专门花一段时间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跟大家讲一下。发不了菩提心,是有些东西放不下,放不下就放不下,先抱着呗,就好好生活,等苦了,碰壁了,知道自己还在做梦,到时没人劝,你就会发心了。

有这个疑惑和纠结的过程并不是坏事,反反复复,来了又回去,折腾折腾,就死心学法了。家里边一苦,就到这儿充电,就到这儿学习,建道场本来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和过渡的。通过修行,改变心态,改变看事物的用心,改变各种习气。到这儿学习本身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它不是就那么一个点,它是一个长线,甚至是一大面。它有很多的环节,包括你读经,想修行,想学佛,这都在菩提心的范围里。慢慢地,你自己壮大了,有智慧了,心量大了,承担力也强了,你就开始愿意为大家做事儿了。

我就拿一个特别小的细节来讲,就能说明这个道理。有的人一开始来道场不愿意干活儿,但是咱们道场有这么个特点:你不干活儿,没有人逼你,也不会有人去说你。大家都是自发自愿地做事,我几乎都不管,别人更不会管你,也不会劝你多干活儿。可是你自己在这儿待时间长了,你看到大家都那么自觉认真地为大众服务,人人为人人,气氛非常的和谐,你不去做,就会觉得别扭,就感觉自己来错了地方。你自己就会发出这样的心:哎,我也做点儿事儿,我也干点儿活儿吧。咱们道场的常住都特别好,大家都自己干自己的,但自怀中解垢衣,谁也不会去看别人。基本上除了一两个新来的,他会说:“哎,你这不行,你那不行”,其他人几乎没有说别人不对的。对方干得多不好,自己干得多好,都不会比较,也不生是非,也没人讲别人坏话。

比如春天来时,树的旧叶全落了,道场有扫不完的树叶,就会有人发心扫院子。咱们道场院子不小,没五六个人扫不了这个院子。谁看见了,谁就拿起扫把,完全自觉地去做事。人家不会说,哎呀!叶子这么多,大家一块儿来扫。扫地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你不扫,也没人说你。自觉地扫扫地,美化环境,又能活动身体,何乐不为?

所以,所有利益众生的事儿都是自己自发自觉去做的,被人劝着去做,那多没意思啊。你做得开心你就会去做。你没体会到那种快乐,你就很难去做。如果说我天天盯着你,或者你天天被别人盯着:“哎呀,你得做这个,你得做那个”你也不开心,盯着的你的人也不高兴,他也累。所以说在道场利他也好,服务大众也好,都是自觉的。你对实相领悟得越深,你越会自愿自觉地服务大众。在服务大众的时候,你会看到自己的毛病,你不改,就会烦恼。所以,在为大家做事的时候,你的很多习气、毛病、小心眼儿,慢慢地就没了,你会法喜充满。在这条路上走得时间越久,这个心发得越自然,越心甘情愿,越快乐。

从在道场干活儿、做事儿就能够体现出发菩提心的快乐来。因为有很多人都有变化,来的时候大家都为了自己学法,都玩命地打坐啊,看书啊,谁都不愿意多干一点活儿。但是慢慢的,大家都放松了,也知道修行不只是看经和坐禅,在动中修行,在做事中专心办道,所得的解脱力量更大。给大家打印点儿东西,校校稿,或者跑腿买东西,厨房帮忙,打扫卫生,这都是修行啊。只要你做这个事情安住就行了,做这个事情你不想自己那些烦恼,那不就是菩提心吗?没有菩提心,不为众生做事,你就会老想着自己。想自己,想着想着,烦恼就来了。总想自己,就会有很多得失心,我是来道场好,还是不来好?我是听经好,还是打坐好?我是闭关好,还是随众好?抓阄,抓了三个月,也没决定来不来道场。有点夸张,就是形容有些人为了自己学法非常纠结,太执着自己了。最后也没抓出个胜负来。我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是大众就是这个心。

像某某也是这样,一开始来道场前非常纠结:哎呀,我在家读经好,师父说要广学多闻,我还是在家闭关读经更好。我不能跟大众一起修行。那阵儿让我劝得,放下了自己的想法,来道场服务大众,在大众中听经闻法,历事练心,修行突飞猛进。

你迷的时候,要听师父的。迷时师度,悟后自度。自己疑疑惑惑,总有问题问我,我讲了,你又不听,把我当成什么了?我是傻子吗?你有本事问我干嘛?我讲了你又不听我的,你什么意思?

关于菩提心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讲这么多。大家你还得深入看佛经,我公众号里至少有十篇关于发菩提心的文章,这也是佛陀教法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大家有时间再看一遍,看的时候一定要慢一点,别急。

学佛法,重要的观点要反复地去看,你不反复看,会忘的。发菩提心是修道的中流砥柱,很重要,很重要。一定把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搞明白。十方诸佛不发菩提心,能成佛道,无有是处。

你不搞明白,就算大家在道场常住,时间长了也会退心的。我们在这儿干吗呀?天天就过日子吗?你没有大愿力,真的坚持不住的。别说你们了,有时候我还想跑掉,到没人的地方清净清净。但是我自己很清楚,我有无始的愿力支撑,想跑,那只是个念头而已,而过去久远劫来的愿力,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动摇它的。

 

补充:师父继续开示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在修行乃至最终的成就过程中,我们都离不开一个环节,就是亲近善知识。世间任何的领域,学习和实践最重要的环节:学校和老师。

道场和善知识重不重要?老师重不重要?很重要!无论干什么,善知识都很重要。所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知识、道场、同修,这是一个大的环境,是一个大的加持,是一种同频和氛围。在这个环境里面,你的整体修行提升的会很快。比如维摩诘,他是在家居士,整部维摩诘经里,他讲的法离开了佛所说的法吗?都是佛说过的话。所以,他没有离开过佛陀,没有离开善知识,也没有离开道场,对不对?所以说道场、善知识、同修,学习,深入地学习,是整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的一个关键中的关键,它是一个中心。

没有亲近善知识这个环节,修道根本就无从谈起。六祖那么大根基的人,还要不远千里去见五祖弘忍大师,亲听教诲。没有善知识的督促和教导,自己不可能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菩提心的意义是非常广阔的。

不管你来道场一年、两年、三年了,还是半年、三个月。只要你来到这里,只要不是一天两天,你都会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和体悟,就是首先学法的见地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矫正了很多过去不正确的知见。很多思想观念也不那么狭隘了,对一些事物的理解也更圆融了,多闻也增进了,坐禅也能坐得住了,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提升。

我们并不是说要把大家关在象牙塔里学佛。我们道场也是个小世界,我们每天要跟外界沟通。因为我们有微信,每个人都和外界有联系,我们道场不像有些道场,禁止使用手机。这里手机大家自由使用。虽然说人关在这里,但我们有微信,我们还和外界、家人保持联系,你所学的一些东西就会随时用出来。如果说你学佛学了很久,然后你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还那么生硬、死板,那是你自己没学好。学好的人不仅在道场跟同修能够和谐相处,在家和家人,在单位和同事,在外面和陌生人交流,都会非常自如。和他人对话、交流起来,都会越来越灵活,通情达理,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就是亲近善知识、来道场修行的一个很明显的作用。

有很多同修来道场学法一段时间,回家之后,再来道场时,都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认同。因为家人发现了他们的变化,所以从原来反对他们出来学法,到现在支持他们来道场修行。

所以说发菩提心,第一要懂得亲近善知识,要懂得来道场修行,要懂得如何为自己创造学法的条件,要懂得给自己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巩固修行的基础,包括读经、听经、坐禅、行禅。来道场进行专门的修行,用世间的话来说叫深造。我们说上大学,你是愿意上函授的?还是愿意上实体的大学?你是愿意上一般的、三流的大学?你还是愿意上名牌大学?你肯定愿意上名牌大学,愿意到实体的大学去深造。因为那里的师资环境好,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浓厚,你会被整体的力量带动起来。好的学校出来的学生都不一般。我们选择老师,选择道场,选择同修,当然要选择善友,对不对?选择善知识非常重要,选择能够促进你,能够激励你的人,在你学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亲近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以前很多人对发菩提心模模糊糊。他一说发菩提心就以为:师父,您说发菩提心就让我们来道场。并不是说发菩提心一定要来道场修行。布施也行,供养也行,多供养点不也行吗?没有大家的供养,道场也建不起来。你印经,发心受持三千部金刚经,一定能鼓励很多人,你会成为一个榜样。很多人会被你带动,跟着你一起读金刚经,这不就度众生了吗?如果你能读三千部金刚经,那得多熟啊,你会出口成章,随时都能给人讲法了。

菩提心的内容太广阔了。大家不要觉得发菩提心难,只要你有道心,你想成佛,你做的一切都是道心的显现,都是菩提心。随着时间和因缘的变化,随着你点点滴滴的积累,它会丰富起来,你的修行会越来越熟练。没有这样的一个环境,没有一个好的师父带着你,你自己是很难深入的。

所以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道场,亲近师父,听经闻法,在大众中历练,是你整体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我不说你要把全部的生命时间都用在这里,你至少要用一段时间来进行深入地修行。就看你能不能牺牲一些时间来道场精进办道。大家哭着喊都想学禅宗,你看看哪个祖师,哪个禅师,他不是在善知识前亲近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哪有少时间就能成就的?我们更是如此,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没有道场同修和善知识的引领,一个人修行,有大成就,那真是比登天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