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从淘米开始

    修行,从淘米开始你为什么会感觉无聊?因为你从来没有活在当下。你经常活在想要回到过去的记忆中而又回不到,无聊便产生了。渴望回到过去而又无法回去,你就会不安。意识创造快乐,也会创造无聊。要想远离无聊,先远离对快乐的贪着,安住在简单平常的事中。不再为快乐去做事,只是为了安住,带着觉知自然地去做事。而这,恰恰是修行的开始。修行,从淘米开始。做饭的时间到了,你想吃米饭炒土豆。你走到厨房,打开盛米的柜子。从卧室走到厨房,到打开柜子这段时间,如果是平时,可能只有十几秒钟,但是,这一次,仿佛过了很久很久。因为你放慢了走路的速度。在你的手接触柜子的把手之前,你发现自己所有的动作都比以前慢了,包括抬腿、放腿、弯腰。是的,以前你根本觉察不到自己的这些动作,而今天不一样了。在你打算蒸米饭的那一刻,你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因为你有了觉知,你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以前,虽然你也会煮饭、烧菜,但其实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在做这些事的同时,你的大脑中同时经营着另外一些事情。你从客厅走到厨房,每一个脚步,你都清清楚楚,非常专注。你看到厨房的门,看到地砖、冰箱、灶台。你走到电饭锅前,左手拿起电饭锅,移步到放米的柜子前,猫下腰,右手抓住了柜子的把手,打开门,你很清楚地看到了那敞开的柜门。你右手拉过盛米的袋子,手伸进袋子里,拿起盛米的塑料罐盛米。一罐,两罐,你将米放到锅里。盛好米,你将空的塑料罐放回米袋子里,起身,移步到水池旁。你打开水龙头,开始淘米…这一系列的动作,你都清清楚楚。你并没有刻意去知道什么,你也并不觉得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多好,只是你告诉自己,今天,你要很专心地把米淘好,把饭蒸好。仅此而已。你打开水龙头,将水流调到居中,不急不缓,不粗不细。你要烧的是一个人的米饭,所以电饭锅里的米很少,因为你在专注的淘米,所以你没有放过多的水到电饭锅里。你左手拿着锅,右手慢慢地搅动着锅里的米,你心无旁骛地淘洗着米…过了几分钟,你把淘过米的水倒掉,重新放了比刚才淘米时更少的清水。你放入锅里的清水不多不少,凭过去的经验,你觉得这些水煮出的米饭不硬不软。你将电饭锅放好,插上电源,定好时间,然后转身离开了厨房。你的动作依旧缓慢、沉着而冷静,好像你正参加一场隆重的演出一样。你的脚步没有因为完成了淘米蒸饭这件事而加快或者混乱,你知道,你的演出还没有结束。你走回客厅的沙发前,坐了下来,动作依然稳重、专注…你没有必要在一天的生活中一直保持如此这般的专注和觉知,你也做不到。你更无须在做每一件小事时都保持警觉,如登高台,专注认真,如参加一场盛宴。但是,如果你想让自己远离妄想、分别、执着幻境的习惯,你想改变因妄想而陷入烦恼的习气,你需要在一天的生活里,至少有几次这样专注的做事。比如穿衣、洗脸、吃饭、工作、走路的时候,比如淘米做饭的时候,比如坐在那里看风景的时候。甚至,你只需几分钟的时间,你能非常专注地做好一件事,这都是强有力的修行,胜过你散心杂乱盲目做其他功课很长时间。要知道,你所有的妄想和烦恼都是因为没有专注地做好眼前的事,没有活在当下。若能淘好米,你能率领千军万马,你可以做好一切事。不要轻视你生活中这些最平常不过的琐事,修行,从淘米开始。成大事者,从客厅走到厨房开始;大修行人,从看清自家的门牌号开始。改变你的人生,从今天开始,从做好一顿饭开始。

    2022-05-01

  • 你的想法可以创造奇迹

    你的想法可以创造奇迹你的老父亲死了,所有人都认为你应该难过。但是你没有。当身边人问你,你父亲死了,你怎么不难过呢?你回答到:我为什么要难过?他已经死了,他实现了他的愿望,而我知道,迟早会有那样的一天,我为此而高兴。你这样说,有的人说你不孝。而你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我们为什么会让自己难过?因为你的想法和看事物的角度。同样一件事发生,为什么有的人会开心?因为他的角度和想法与别人不一样。可能你会坚持认为,亲人死了,一定会难过,一定要难过。不难过,就有背常伦。那只是你的认为。有的人就不会难过。不难过有什么错。不难过就好了,管他是怎么想的。一个有智慧的父亲,宁可看到自己的孩子做错了事而开心,也不愿意看到他做对了事而难过。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但是他们经常用自己的想法干涉孩子的想法,让自己和孩子变得不快乐。一个男孩考试全班倒数第一,他非常难过。他的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对孩子说,在爸爸的世界里,倒数第一,是最棒的,而且,你要保持这个倒数第一。孩子非常惊讶,问:真的吗?当然,父亲说。孩子从那之后,变得非常开心。后来孩子再也没有因为学习成绩这件事苦恼过,因为他父亲完全不在乎他的成绩。在许许多多事情中,他都非常清楚地看到,无论他怎样,他的父亲都爱他。这才是生命快乐的原因,而这个父亲抓住了快乐的原因。而另外一个父亲,因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一直批评孩子,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让自己和孩子一直在痛苦中度过了许多年,直到有一天,孩子离家出走。你的想法可以创造奇迹。你的观念造就你的人生。你看事物的角度可以扭转乾坤。你患了重病,被家人送进了医。你的家人都为你担心,你却悠闲地躺在病床上,你的脸上甚至露出了一些喜悦。你的朋友来看你,问你为什么看上去很开心。你偷偷地告诉他说:在医院病床上躺着,是我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你的朋友非常惊讶,问到:你在开玩笑吧?不,我说的是真的,你回答到。为什么?你朋友问。你说:我喜欢白色的床单和白色的被罩,而我父母,从来也不让我铺白色的床单、使用白色的被罩。管他是什么原因,当你那样想会开心,为什么不那样想。当你有了一种想法,你会难过,全世界人都认为你应该这样想,如果你真爱你自己,你也不要去做。只有傻瓜才会按照别人的想法去生活。智慧的人,不会去改变发生的事情,而是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你的想法是真正的奇迹。你的观念可以创造天堂和地狱。善于发现快乐的视角,用自己的想法愉悦自己,即使那完全不是事实,又如何?事实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真正的事实。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事实。如何让自己快乐,远离忧愁和烦恼,那才重要。

    2022-05-01

  • 停下来

    停下来你在湖边散步,湖水一直在你眼中跳动,是因为你从没想停下来静静地看一眼湖水。你在田间行脚,你的眼睛一直追随着远处的田野和天边的云彩,你的手机不停地捕捉绚丽的风景,却不曾驻足停下脚步,看一眼路边的野花。你每天都走在同一条街道,几年,十几年,却从来没有发现小区围栏已经被孩子们的手磨出了亮光。有一天,你终于也能停下脚步,站在栏杆前,伸出手摸了摸栏杆。你才发现,它真的非常光滑,你才想起,孩子们放学时排成一队,每个人都用手去摸那栏杆。你从早晨起来就忙着做饭,洗衣,打扫房间,一直到中午,你都没有停下来休息。终于忙完了,你的朋友打来电话,邀你去逛商场,你放下手里的活,急匆匆地坐上了出租车…你每天穿梭在家庭、单位、学校之中,为老婆孩子奔忙,为自己的妄想奔波,从来也没停下来,去树荫下的草地上躺一会儿,吹吹风,听听鸟叫。我们一直在五欲中流连忘返,从来未曾停下脚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就像牦牛爱尾,众生沉迷于世乐,从来也没歇下向外驰逐的心识。停下来,无论那是什么,停下来一会儿,哪怕几秒钟。停下来,无论你正在干什么,哪怕是此时你正在看我这篇文章,停顿一会儿,把手机放在一旁,揉揉眼睛,一会儿再看。因为你很有可能在看这篇文章前,已经连续看了数十篇类似的文章。停下来,无论你以为你正做的事有多重要。抬起头,看看你桌子上的花,可能你妻子或妈妈买来它已经好几天了,你连睁眼都没看它一眼。停下来,从你对未来的种种规划和妄想中停下来,回到现实中来,回到你身边来。停下来,从你对过去的耿耿于怀和斤斤计较中迅速抽出身来,那里除了你的执着与愚痴外,并没有什么后悔和遗憾。停下来,从你对开悟和成佛的期待中走出来,开悟不是在幻梦与意识中开悟,当你停下来的那一瞬间,你开悟了。停下来,从所有你痴迷和执着的事情中放慢速度,直至你完全停下来。想停下来停不下来怎么办?练习,不断地练习,强迫自己停下来。改变自己的习惯,训练自己放慢速度做事。在吃饭、走路、喝水、说话、拿放东西、开关门等每日必做的事情中训练觉知和放慢速度。功夫做到了,你不仅能放慢速度生活,还能在很多事情中立刻停下。你能停下来,是因为当你有了觉知,你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思惟那些事情本来并不重要。当你停下来,你的世界立刻安静下来,即使外面正在雷雨交加。停下来,没有比此更好的觉悟,没有比它更快的修行。停下来,幻梦就会结束。停下来,一切故事都会停止。

    2022-05-01

  • 你每天练习的,才会成为你的内在

    你每天练习的,才会成为你内在的我们总以为看过的一部书,一个故事,一部电影,听过的一段话,认识的一个人,经历的一件事,可以给自己重大的影响。事实上,这些对我们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真正影响我们的是长时间地练习一件事,对一件事不断地熏习和训练。只有长期熏修的事情,才会影响我们,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你看过再多的书法讲座,如果不把基本的笔画写好,你永远无法写好字。你对舞蹈有再高的领悟,如果你不去练习跳舞,你也无法跳出美妙的舞蹈。你每天练习的,就会成为你的习惯和特长,它会转变成你的内在,永远伴随着你。你过去时中经常诵经,你现在就爱诵经。你过去时中经常坐禅,坐禅对你来说就很容易。你过去时喜欢独处,你现在就喜欢独处。你过去时中曾经修道,你现在就会修行。你过去曾亲近过善知识,现在就会来到善知识身边。你过去与佛法结下甚深因缘,这一世你就会遇到甚深佛法。如果你现在不喜欢诵经、坐禅、独处、修行,无法亲近善知识,说明你过去生中不曾练习于此。若欲改变这个状况,从现在开始,勤加练习,修习佛法,为未来世中的修道奠定基础。你心中想要做的,你才会去做。你经常做的,就会变成你一直想做的。祖师云:悟此法门,由汝习性。你每天练习烦恼,你就会烦恼。你每天训练闷闷不乐,你就会闷闷不乐。你每天练习懒散放逸,你就会懒散放逸。你每天熏修贪嗔痴,你就会贪嗔痴。你每天练习无明、昏沉、无所事事,你就会昏昏噩噩,对一切了无兴趣。你每天熏修得失嫉妒,你就会患得患失,嫉妒成性。你每天练习见人是非,戏论谄曲,你就会成为一个搬弄是非,见他人过失的人。你每天修习的,就是你的人生。你每天练习喜悦,你就会喜悦。你每天练习觉知,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充满觉知。你每天练习正思维,你遇到事就会三思而后行。你每天练习谦卑,你就会谦卑。你练习的,就会成为你擅长的。你每天接触的,就会成为你的营养。你接近什么,就会变成什么。古人云: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身,时时有润。学习与训练,即是修行,即是觉悟。没有天生的弥勒佛,自然的释迦佛。弥勒释迦,皆是久远修习,无量劫来积累。没有天才的六祖,横空出世的临济,只有为法忘躯的祖师,勇猛精进的禅者。你只羡慕禅师的根基如此猛利,你未曾看到禅师付出的比常人多的多的辛苦。你只看到古人一闻千悟,你没有看到他累劫勤苦修道。你每天练习不住于念,当妄念来时,你就会转念。你每天练习不取于相,当你见到各种事情的发生,你就会转身离开。你每天练习不去投射,你再看到什么,就不会在那里编制故事。你今天开始播下的,是一粒重要的种子,不要轻视这一粒种子。就怕你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随坡就下,辜负了自己一期宝贵的生命。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何不惊醒?怎能放逸!练习,从今天开始。看一千篇如何教你行禅的文章,不如亲自去练习一分钟行禅。一天,一个月,一年做同一件事不难。一辈子都在认真做一件事才难。当你能一生都在做一件事,你一定能把它做好。你每天练习的,就会成为你的内在,生生世世跟随你。一旦成金,永不为矿。世世熏修,永为道种。

    2022-05-01

  • 把心收回到自己这里

    当我把心收回到自己这里我爱你,那只是一种习惯。我离不开你,那只是一种错觉。我骂你,那只是一种惯性。我逗你,那只是与你待久了。当无常把我们分离,我也可以爱上一条小路,一片翠竹,一块石头。我差的只是训练独处,改变依赖你的习惯。改变一个习惯,我就可以不必处处以你为乐,以你为重。当我一个人,我也可以坐下来听雨,呼呼地睡觉,掘地三尺,栽一棵已经死了的茶花。改变一些习惯,我就可以爱上另外一件事,与其他一些人建立友谊,而不必心系于你。我控制你,不过是怕失去你。我黏着你,只是把世界放在了显微镜下。我担心失去你,只是因为我忘记了一个事实,你从来也不属于我。当我试着放开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发现,你并非那么真实。我只是想起你来,你才存在。当我不想你,我自己是谁,我都不知道,更何况是你。有一天,我把心从你那里收回,放到了自己的手上,脚下,放在了眼前正在做的事上,并且不停地练习于此,我发现,我不再处处受制于你,被你囚禁。我只是习惯了和你在一起,那本来就不是必须和永久。只要我同时养成另外一些习惯,你就不会成为我生命中的唯一。如果你成了我生命里的唯一,那真可怕。如果我的世界里只有你,当你不在,我就会跟你一同毁灭。如果我的眼里只有你,你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而我也会被你牢牢地拴住。改变习惯,从头脑中出离,回到觉知上来,我可以与你在一起,也可以独自看书,在河塘边静坐,哪怕和一只蒲公英待在一起。当我把心收回到自己这里,训练自己活在觉知中,重视当下,我收衣服,叠被子,下床,躺下,都变得缓慢。我的动作变得缓慢,不是因为身体虚弱或是心情沮丧,而是因为那样可以从妄想和幻梦里出离,从胡思乱想、自欺欺人中解脱。我意识到,只要我持续或者大量时间活在觉知中,一切都变得不一样。哪怕我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我也不再焦虑,因为我能感知到自己的背、自己的腿、床还有软软的被褥。我会爱上自己的枕头,而原来,我把自己睡不着觉都归咎于那些枕头,我换了不知多少个枕头…当我开始放慢脚步走路,放慢速度吃饭,放慢速度说话,放慢节奏生活,我的世界就像一杯浊水开始变得清澈。当我把注意力从你,或者任何一个人那里挪开,回到自己眼前、耳边、鼻下、身边的世界,我从荒漠里拔出,踩进了绿洲。我并非要离开你和任何人,我只是想学习如何如何善待自己和别人。当我松开你我之间那根线,给你,我,和这个世界一个空间,我发现,那时我才有能力看清更多的事物,不再被一个妄想和执着压迫。我才能真正照顾好一切,才不会被爱奴役。回到自己这里来,我才发现,你,并不在我之外。回到自己这里来,我才发现,你和一切,如此可爱。

    2022-05-01

  • 你变了,世界才会变

    你变了,世界才会变当你蜕变,你身边的人才有可能发生改变。只有你先做到,你才有可能影响别人。你可以离开一个人,或和一个人永远地争论下去,你永远无法改变一个人。你可以通过说教毁了一个人,永远无法通过说教改造一个人。说一千句话劝别人做什么,不如默默地自觉去做一件小事。后者对别人的影响更大。如果你期望对方能有所改善,不要去说服他。与其同事,潜移默化,慢慢熏陶。你做好了,他自然向你学习。如果你想影响别人,放弃这个想法。去发现他的长处,先向他学习,让他感受到他的意义和你的善意,再慢慢地展现自己的长处,他会不知不觉地向你学习。当一个人开始改变,他一定不是被谁改变,而是自愿改变。当他想改变,不得不改变,他才会改变。而那,跟你没关。被人逼迫的改变,不会长久。不情愿的改变,酝酿着更大的逆反。形式上的改变,赚人赚己。凡是你以为你让对方改变的,那种改变只是表象。只有一个人认同了的改变,他想改变,才能发生实质的改变。所以,指责别人是徒劳的。批评别人是无用的。改造别人纯属妄想。改变别人神神叨叨。一切先从自己这里开始。依报随着正报转。你若变好,世界就会变好。你若花开,蝴蝶自来。看别人过失太过容易,看到自己不对太过困难。批评别人,人人都会。改变自己,唯有觉者。    见别人是非,那是凡夫的习惯;向自己脚根下用心,唯有圣贤。智者但自怀中解垢衣。愚人终日向外寻不是。六祖大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说三道四,见是见非,皆是向外求玄。反求诸己,不费一点点功用,即得菩提。

    2022-04-26

  • 我没理由对这个世界怀有不善

    我没有理由对这个世界怀有不善我受过伤害,那不是我报复别人的理由,而是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去伤害别人,不要让别人经历与自己同样的伤害。我被别人攻击过,那不是我怨天尤人、攻击别人的借口,而是提醒自己,要设身处地地去谅解别人。我被人欺骗过,那不是我欺骗别人的理由,而是提醒自己,不要去欺骗别人。我被人轻视过,那不是我轻视别人的理由,而是提醒我,不要轻视任何人。我没有理由对这个世界怀有恶意,即使我曾经到处碰壁,屡遭失败。失败和失意不应成为我厌恶这个世界的理由,它们让我看清了我持有的梦想毫无意义。当我放下那些梦想,一切都变得容易。如果我因为受到某种痛苦,便以这样的痛苦回应世界,我太愚痴了。别人如何对我,那是别人的事。我如何对别人和世界,那可是我自己的事。选择善意还是选择恶心,完全在我自己。如果我爱自己,我有何理由不布施快乐和喜悦。人们喜欢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只为图一时之快,却为自己种下无边业果。冤冤相报何时了?以怨报怨,不如以德自洽。我被人嘲讽过,那不是我情绪低落的理由,而是提醒我,自信并非来自于外在的肯定,而是来自于内在的满足和觉醒。当我对一切都降低要求,没有什么东西再让我怨恨。我曾以为自己被生活愚弄过,我一直以为有一个外在的事情在愚弄我。后来我才发现,生活不会愚弄任何人,别人也不会伤害我。是我自己的想法、无明、观念在愚弄自己,在蹂躏自己。我被别人误解、不公平对待过,我一直以为自己有多么不幸,多么可怜。我越是以为自己被虐待,我就越痛苦,越不幸。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是我对自己的执着在惩罚自己,世界何其公正!何其无心!如果我遭受不公,那一定不来自世界。怨天尤人毫无意义。被责备的应该是我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不幸的境遇,不应是我怨恨这个世界的理由,而是提醒我,如果我想爱自己,应该永远以真诚、公正对待这个世界。我经历过种种遭遇,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那些经历,无非是让我看清自己,放过自己。除了我的心念,哪有什么外在的事情发生?不论我经历什么,那都是唤醒我的工具,而不是成为我怒视世界的理由。无论我遇到什么,那都是我自己的心勾勒出来的。如果我不喜欢我画的世界,我应该改变我的笔,而不是改变纸张。

    2022-04-26

  • 你只负责真诚

    你只负责真诚风暴自风暴你只负责温柔你用心的,便是你收获的谎言自谎言你只负责真诚你付出的,便是你存储的猜忌自猜忌你只负责坦荡你所行的,便是你拥有的我们无法左右别人如何用心,如何待人,如何行事。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怎样待人,怎样种植,怎样收获。你只负责善良老天自会回报你善良。你只负责付出老天自会把最好的回馈于你。混乱从来不来自世界。如果你无法停下内在的疑惑,混乱就会发生在你内部。伤害从来不来自别人。如果你无法停下你的对立,痛苦就会发生在你的心里。万物从没有心来吓你,你总是用妄念和惯性来恐吓自己。转变你内在的运行,你将收获安宁。改善你心影的投射,你将看到美丽的梦幻。机巧自机巧,你只负责直心你所做的,便是你播撒的。愤怒自愤怒你只负责平静。你践行的,便是你的命运。嗔心自嗔心你只负责柔和你发出的,自会回到你这里。我们无法改变外在的世界,无法控制事情的发生,无法主宰无常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善用自己的心智,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那样,无论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会收获和平,盛满惬意。重要的不是别人做了什么,而是你心里发生了什么。你心里发生的,才是你的人生。智者只是让更多的美好发生在心里,即使外面是狂风暴雨。你什么都不用担心,这个世界一定好好的,永远不会有任何差错,只要你看管好自己的心地,打理好自己的园子。你什么都不用忧虑,你的世界完全是你心的运行。你只负责照顾好你的心,你的世界一定风和日丽,满目青山。把你的心用好,其他的一切,全然放手,全然交出,全然信任,全然接纳。你只负责真诚,虚妄自虚妄。你所用的心,即是你的人生。

    2022-04-26

  • 最美的监狱

    最美的监狱我住在一所世所稀有的监狱里。我的窗外有许多树,还有许多的鸟。我经常躺在床上听鸟叫。我经常透过明亮的窗户看墙外的树叶和青山。风与鸟是我屋里的挂件,云与山是我床榻的帷幕。我有大量的时间躺在床上看窗外的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我经常想象自己是一个囚徒,被囚禁在这样一所宁静的监狱里。我住的监狱在青山脚下。我的院落里开满紫藤花。墙外的溪水昼夜奔流。山野里开满了紫云英。十里樱桃送红彩,百口池塘带鹭飞。宝石清水湿我脚,一片青绿染我心。我并不是一个人住在这里。我有很多狱友,他们也像我一样,每天自愿被关在自己的屋里或院子中。我们一起在院子里踱步,像极了监狱里的人被从房间里放出来。他们的窗外也有同样的树和同样的鸟、同样的青山,同样的溪水。我们共住在一个大院里,蜗居于此,不愿出门。监狱的前面是村落,后面是田野,四周是群山,远处是人间烟火。我们的起居一致,作息有规律,大家把自己关在这里,一关就是一年、两年,甚至更久。经常有人问我们,你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关在这里?我们把自己关在无事里,关在清凉里。我们把自己关在悠闲里,关在寂寞里。我们把自己囚禁在简单里、宁静里、无争里。我们把自己囚禁在静美里、安好里、无忧里。我们把自己安置在无是非、无谄曲、无机关、无操劳里。我们把自己照顾在行云里、流水里、竹林里、布谷鸟声里。这是一所美丽得出奇,无量人都想进而进不来的监狱。这是一所没有人看管,没有狱卒、探照灯和惩治的监狱。这是一所通向真正自由的监狱。这是一所微妙绝伦的城堡。这里练心淬志,放逐自我。这里涤除尘垢,任性天真。这是一所休息身心,滋润心智,长养洞察力的监狱。这是一所锻炼菩萨、成就觉者的监狱。进来的人,从来没感到束缚和窒息。住在这里的人,不再想去任何地方。人们偶尔会到外面溜达溜达,大多数时间都在院子里散步,在房间里静坐。大家安静地吃饭,整齐地诵经,带着觉知走路,真诚待人,宽容接物。我们像极了监狱里的人,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的脸上有无法掩饰的满足和喜悦,有无法藏住的自在和安宁。这里像极了监狱,也有围墙和大门,但是它们从来不限制我们自由出入。它们把贪嗔痴隔离在外,把戒定慧迎接进来。把机巧名利扬弃,把淡泊平常迎来。把是非烦恼滤除,把和平喜悦种植。这是一所美丽的监狱,是一个只有童话里才有的城池。鸢飞鱼跃,树动云生。无妄无灾,直耸天外。你相信世间有这样美丽的监狱吗?我就住在这里,但能放弃执着和挂碍,欢迎你随时入住。

    2022-04-22

  • 禅诗十首直解

    禅诗十首直解下面这十首禅师写的诗,看上去很简单,其实这十首诗都是非常非常难懂的。懂嘛,也不是说完全不懂,也能理解,也能懂一些。但关键之处,这些诗的妙处,其中涉及实修的地方,就不容易懂。大家读诗,尤其读禅师写的诗,不能像读一般诗,读出个意境,读出个美就完了。禅师写的诗都跟修行有关,跟究竟的见地有关,跟证悟有关。每首诗都有对见地的描述和功夫的描写。真正的禅诗并不是仅仅流露出一些禅机,它还有更多更丰富的修行内容。世间也有一些文豪,偶尔之作,也会有禅机显发,但大都跟悟道、证道、修行没有深入的关系。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这十首禅诗,都是祖师大德悟道的诗偈,是祖师们历经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的修行而顿悟的心得,在看似简单的诗偈里凝结了佛法的智慧和功夫。禅诗最精妙的地方,是它用词精练,意味深长,直指人心,默契宗乘。祖师留下的偈颂或诗句,不仅有非常高的见地,最可贵的是,有很深的修行。所谓高高山顶立,见地高;深深海底行,行持老到。能说出来,也能够做到。说出来还好,行到就很难了。这些禅诗里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今天用一段时间和大家认真地来学习下面这十首禅诗。我们先看第一首,雪峰的诗偈:万里无寸草,迥迥绝烟霞。万劫长如是,何须更出家?这里的前两句“万里无寸草,迥迥绝烟霞”,是用一个世间的意象来做比喻。先描写一个意象,很空旷的一块地方,一望无际,一点野草都没有,也没有烟雾,也没有云霞。形容一个道人,一个好的修行人,心里干干净净的,什么都没有。他放下了世出世间所有的法,所有的观念,所有的执着,所有的依赖。也不执着世法,也不执着佛法。最近我们一直在学寒山的诗,在学石屋的诗,他们的诗中也都体现了“迥迥绝烟霞”的境界。古时候的过来人,已经成就的人,他们都是生灭心灭,以寂灭为常乐。就是“万里无寸草,迥迥绝烟霞。”《涅槃经》里面就讲:烦恼断尽,一无所有。六祖大师:本来无一物。心里边一点疑惑、一点执着、一点挂碍都没有了。所谓的“寸草”和“烟霞”,各有所指。“寸草”可以理解为三毒啊、烦恼啊;“烟霞”可以理解为智慧、佛法,连智慧和佛法的概念都没有了。更何况世间的起伏,都干干净净的。其实一到了“万里无寸草,迥迥绝烟霞”这个地步,就是一种常乐我净,它不会再改变了。“万劫长如是”是一种坚定持久的安心状态。我们这段时间天天读《圆觉经》。《圆觉经》云:一旦成金,不复为矿。“万劫长如是”,就是会一直这样,再也不可能执迷于世间的生灭有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好好修行?觉悟了之后你就不再为矿,不再做凡夫了。你再怎么来这个世间示现,经历多苦的事情,你这一生不论有多坎坷,你一定会觉悟的。因为你觉悟的种子早已经种在阿赖耶识里了,它已经成为金了,它的力量已经含在你的阿赖耶识里边,这个力量会大于烦恼,大于无明,遇缘即熟。它一定会破壳而出。只要你这一世修成了,未来无穷劫中,永远不再作凡夫,一得永得。寒山诗云:争似识真源,一得即永得。与“万劫长如是,何须更出家?”的境界一样。这时候也就不论修不修行,出不出家,剃头不剃头,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只要你心里放下一切执着和所依,真如本性自然显露,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让我们放下对幻境的贪着,一旦没有了我执,一切苦就停止了。那时出不出家,修不修行,都已不重要。修也是修,不修也是修。出家作佛,在家也作佛。但关键是,我们得真行到这个地步。真的放下一切,像寒山、像古人那样,其实是很难的。讲理都是这么个理,可是真正去行,你就得真的能舍,一切俱舍。这个舍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一生,都未必能舍干净。用一生时间,你能放下所有,万里无寸草,迥迥绝烟霞,你能达到这个境界,就已经相当不错了。那就等于成佛做祖了呀。有几个成佛做祖的?自古以来能行到这个境界的人都很少。但再少,它也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达到,也能达到的。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再看第二首,南台守安禅师诗偈: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这个“一炉香”,表面的就是一坐香。古时候坐禅就是点一支香来计时,这一支香烧尽的时间一般就是一个时辰。南台守安禅师没事的时候,也会坐禅。虽然禅宗不讲修禅定,但是不代表不坐禅。坐禅和修禅定是两码事。禅师坐禅只是休息,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要修出个什么。“一炉香”就形容坐禅。“终日凝然万虑亡”,一整天一整天没事,凝然,形容很清净,了然无事的样子。“终日凝然万虑亡。”当一个人心中了然无寄,自然就会到达一种凝然万虑亡的境界。心中什么执着和挂碍都没有了,当然也就没有事需要考虑了。这时的修行已经成就了,也历练过了。包括行菩萨道也好,发心度众生也好,已达理事无碍,这些都是经历过的。不是像声闻乘一样是自了的,或者说贪图寂静,而是随缘度日,任运自在。禅宗祖师的偈颂所描写的境界和阿罗汉、声闻的不一样。但是阿罗汉、声闻的境界祖师们都有,都是从那个境界过来的,都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他不会守在一个寂静里,遇缘还会有所施为,还会利益众生。佛是无事人,无事是贵人。“凝然”是形容心里没有任何可想,全然一个无事人的样子。“万虑亡”,所有的思虑自然地就不起了,起也只是一些念头而已,念头不代表执着,也不是贪欲,也不是任何的东西。它就是一些正常的自然的念头:冷了,热了,该吃饭了,该溜达溜达这些。“不是息心除妄想”,为什么他不需要去除妄想啊?“都缘无事可思量”,是因为没有事可考虑,没有妄想和烦恼,当然就不用息心除妄了。有的地方写的是“只缘无事可思量”,是一个意思,“都”是“只”的意思。就是因为他心里没有事情要去挂碍,要去考虑,所以他不用息心,也不用去牧牛,也不用再除一个妄想。就算他有妄想,那个妄想也不是烦恼,所以他也不会去除那个妄想。永嘉大师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妄和真都已经不执着了,他不会住在任何念上,所以他不会去息心除妄。除只对住来说,对执着来说,无住无执,当然不需要去对治了。不像我们刚学佛的时候,还要修对治法,要修远离行,要牧牛,要离念,要做很多功课。还得跟家人,跟很多事保持距离,还得坐禅、经行、诵经,还得转念,还得玩命地奔回拉念头,拉,拉。南台禅师这时已经修成了,拉都不拉了,为啥?他没有可跑的,就不拉了。念头老奔外跑,老想去造作,这个时候就得奔回收。人家自然地大白牛现前了,他就不拉了,他不需要奔回收摄了。他已经不再染着六尘,已经变成了露地白牛,整日光迥迥地,赶也赶不走。像寒山诗里的那六兄弟,意识已经被智慧降伏住了,跟它商量好了,也能时时看得住它了:你甭再作了,你作的弄得全家都不安宁,你自己是最痛苦的。人疯了都是因为意识、意根疯掉的。所以说把意根调伏了,跟它商量好了,也把它骂了,也把它打了,也把它呵斥了,整个身心就安静了。就天天跟它干,到了一定程度,有一天它听话了,就安生了。就像牧牛似的,开始这个牛是很狂野的,你扽不住它,要玩命地打它,慢慢慢慢地它调伏了。“不是息心除妄想”,并不是一味地压制心念,而是善护念,转念,时间长了,它自然调伏,与汝和睦相处。能看到自己的妄念,能看到自己的妄心,然后能把它收摄住,这个是多年的功夫。你看他四句话很简单,人家可能修了二十年、三十年,才到这种境界。所以“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这个理大家都知道,但是“都缘无事可思量”,做到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大家想一想,我们心里有没有事儿?大家都对照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家里、家外的,世间的工作啊、身体啊、父母啊、儿女啊,还有孙子啊,还有家里的股票啊,存折啊。赶紧都上交吧,让我替你保管着。说心里话,家里有多少存款,都是负担!一个好的修行人,他的欲望减少到最低,只剩穿衣吃饭,根本没花钱的地方。你把钱搁我这,我也不会要。所以说真的,当一个人一切看破、一切放下的时候,多一物,不如少一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不如无。有这个东西让别人去花,让别人去做,你就在这守着就行,你就在这享受天成的、自然的快乐。有智慧的人,都会把财散出去,福就来了,心就安了。留财就是留祸。你想想那个财到底能干啥?除了贪嗔痴,那个钱到底能干啥?你吃、喝能花几个钱啊?只是一吃、一喝、一穿,能花多少钱?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所以说,这个钱除了用在弘法上面,其他地方真没地方花。盖庙都不盖,让别人去盖。我们就是日常维持,除了需要活命这点钱,多余真的没有用。你想吧,那个钱要么你就是吃喝玩乐,要么你就是不知道干啥去了。你也不可能给家里人,你给家里人,你不造业,你让他造去?他更不懂了,你都收摄不住,你都不知道那个钱是坏东西,他更以为那是好东西。所以你越学到后面就越知道,古人为啥都是安贫乐道。纵有千斤金,不如林下贫。他不傻,哪个悟道的人也不傻。悟道的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最最精明的人,他怎么可能傻呢?他一点点都不傻。他只不过被世人看作傻。我们看第三首,云门文偃禅师诗偈: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顾,佛祖为何人。这四句诗里有一个《法华经》里的典故,就是“衣珠法上尘”这句。咱们先把这个典故简单讲一下。有两个人在一块吃饭喝酒,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亲戚,非常富有,在他喝醉的时候给了他一个宝珠,这个人把宝珠放在了他的衣服里面,缝好了,怕他掉了。可是这个人他当时喝醉了,他不知道他的亲戚给了他一个宝珠。两人分开之后,这个人为了活命,到处去干活,卖苦力,还被人雇用,四处流浪,受了很多苦。挣了点钱,也只够吃喝的。过了多少年之后,自己变得很憔悴,邋邋遢遢的,衣衫褴褛,看上去就是个要饭的,穷得不行了。他正好碰上他这个亲戚,就是给他宝珠的那个人,那个人很惊讶:你怎么过成这样了?我当初给你的宝珠可是无价之宝啊,你卖了的话一辈子都吃不尽、用不尽的,你怎么过成这样了?他说:我不知道有个宝珠啊。那个人就赶紧从他的衣服里把宝珠翻出来:你看,就在这呢,宝珠一直在这里呢。他就拍大腿:哎呀,这么多年我白受苦了,我怎么就忘了这个宝珠呢,我是记得你给了我什么,当时迷迷糊糊就忘了。这个故事中的宝珠,就是比喻一切众生都有的佛性,每个人都有,但是众生忘失了,没有人告诉他拥有佛性宝珠。给他宝珠的人比喻善知识,众生遇到善知识告诉他有宝珠,把它卖了,就会有很多很多钱,就会成为大富长者。佛性也是如此,通过修行,一旦了了见于佛性,不再认色身、意识是自己,认识到真如本性了,就不再为衣食卖命,不再为五欲之奴,就可以得自在,可以成为大富长者了。这是“衣珠法上尘”这个典故。“金屑眼中翳”,“金屑”是最宝贵的,世人都爱金子。但是这个东西再宝贵,别说金子了,就是钻石,弄一小块儿放你眼里,你舒服吗?也不舒服。所以再贵重的东西搁眼里也不舒服,再贵重的东西放在本性上也是多余的。就算是金子,放眼中也会成为病。不管什么东西,放眼里,眼睛都会疼,会看不清东西。这叫在眼为翳。那“衣珠法上尘”呢?刚才我们讲的那个故事,衣里的宝珠是形容佛性,那佛性怎么变成法上尘了呢?大家得想一想,这句话与禅宗修行有什么关联?这里的法上尘,是指知解佛性。就是所谓的“自心是佛,自性是佛”等见解。这些见解都是祖师的一时方便言说,不能成为知见和定论。现在学禅宗的人似乎都知道,每个人都是佛,自心是佛。大家一讲,都说自己是佛,本来是佛。慢慢的,“自心是佛”就变成了一种知见和妄想,就是这里所谓的“衣珠法上尘”。虽然知道有佛性,但是这个佛性是知解出来的,不得受用。知道山里有宝藏,知道自己身上有佛性宝珠,但是他不开采,不实修,只是知解,等于没有。所以说即便知道自心是佛,知道不去向外求佛了,知道自己有个佛,但是这个如果只是知解,只是理解,只是解,没有行,解行不相应,那一点用都没有。也只是个“法上尘”。你讲得再好,就算你是神会,圭峰禅师,包括那些讲经的座主,那些大法师,都是在知解佛性,与真正的解脱了无交涉。都是法上尘。所以说“衣珠法上尘”。你只知道自心是佛,自性是佛,即心即佛,没有用的。这个跟真正的会了即心即佛的人又不一样。大梅法常禅师他也会即心即佛,人家一听就听懂了,人家就行去了,直接做佛去了,和那些知解的不一样。所以真正识得衣里宝珠,和知解宝珠,是两种境界,是两种情况:一个是知解的,一个是真会了。真懂了衣珠法上尘了,衣珠就不是法上尘了。这里主要是破除知解宗徒的观念,别老守着一个我是佛,自心是佛,这样的观点。他那个“我”,那个“自心”还是一个妄想,“我是佛”也是一个妄想,他不是佛。那你生我是佛想时,早就不是佛了。“己灵犹不顾,佛祖为何人。”“己灵犹不顾”和第二句“衣珠法上尘”是紧密相连的。所谓“己灵”不就是自心吗?还有,现在很多人讲的灵灵觉知,了了常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都与这里的“己灵”是一个意思。哇,有个灵灵觉知,我证到那个灵灵觉知了,我见性了,那个就是。那个不是佛性,你见的也不是佛性,是妄想而已。哇,那个很清净的,一念不生的时候,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奔那一坐,光透透的,灵灵光光的,什么都知道的,那个就是佛。大错特错!跟本就没那个,认了个“那个”很多人都被“那个”骗了,没有那个。这叫认错定盘星,又叫认贼为子。你一说那个,早就不是那个了。那是你脑子里的那个,真正的那个,佛都讲不出来,千圣不识,意识触碰不到。那为什么佛还会讲自心是佛,佛性是佛呢?先破你对外面的有相的佛的执着,最后还要破“佛性”、“自心”的概念,破意识里的佛、所谓内在的佛。外佛没有,内佛亦不可得。先破相,再破法。其实法和相都一样,都是你起心动念。你一动念,一分别它,就已经不是了。所以你来个己灵,灵灵昭昭,觉性,佛是觉。佛不是觉,佛是迷。你得知道为什么讲佛是迷。六祖也说佛是觉,佛有时候也说佛是觉,那个觉是方便说。你不能咬住一个觉,咬住一个觉,那个觉跟迷是一模一样的。《圆觉经》云:菩萨未离觉。觉和迷是二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说出来一个觉,早就不是觉了。所以这个“己灵犹不顾”,连自己的觉性都不顾,其实是知道,根本没有一个法叫自己的觉性,都是妄想而已。不会动一个念:哦,这个灵灵觉知就是自性。连这一念都没有。连自己的心都不会认为是本佛。说自心是佛,这是方便说,是过来人的自证境界,是真正会的人,一时的形容而已。真正的过来人,连这一念都没有了。自己的心都不认了,他还会认外面的祖和佛吗?更不会执着外在的佛或祖师了。第四首,鼓山神宴禅师诗偈:直下犹难会,寻言转更赊。若论佛与祖,特与天地隔。这首诗跟上面那首有点接近,但是这首诗写得更妙。什么叫“直下犹难会”?(师跺脚),这个方便讲叫直下。你问我什么是涅槃?你把那个橘子递给我,我想吃桔子了。这个东西可以这样说,但是我后面只要一加话,一解释就完了,就露尾巴了,就不是它了。这个世间露尾巴的人太多了。这个“犹难会”不是说他不懂,是这个不是。言下一讲它就不是言下了,所以直下犹难会。直接点醒你,你都很难领会,这叫“直下犹难会。”你根本就不理解怎么就是言下呢?哪儿就是言下了?点你的时候,你根本就领会不了,总是错过。像慧忠国师三次喊侍者,这就是言下让他顿悟的,但是他不明白嘛。你把那个东西给我,就是不会。沩山问仰山,我昨晚做了个梦,你帮我圆个梦。仰山从东到西走过去了,这是直下。但是人们不懂这个。直下都很难默契,你再寻文字,逐语言,就差得更远了。你再去追逐文字,离实相就越来越远了。“赊”是远的意思。这里其实就是描写祖师禅的境界,真正与之相应的人太少了。首先这个见地他就到不了,他就不能理解,他听不懂,他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把橘子递给我。是因为我想吃橘子。“寻言”就是寻他文字语言,执着佛经文字。洞山禅师说: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寻言,与寻他舌头路一样,知解文字去了。包括自己起心动念,起了一个疑惑,起了一个问题,就去追自己的问题去了,都是“寻言”。就像经常会有人问我,师父,什么是于念离念,觉知到底和觉性有什么区别。这都是寻言。“言”不一定是说出来的叫言,一动念就是言。早期好多人都会问类似的这些问题,前几天有人问我张拙秀才悟道偈中的几句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叫“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这个“趣向真如”跟这里的“寻言”是很接近的。你一动念就邪了,就不是它了。就是这里的“寻言转更赊”。你起了一个言下“哇,这个就是”错了!寻言那就更远了,就是意识上再加意识,就不停地转了。所以这一念首先得自己看到,然后保任,牧牛,完了。佛法就这么点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可能你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领悟。“直下犹难会,寻言转更赊。”这个“转”是更加的意思,它不是什么转身啊,转念啊。它是更加的意思,是反而的意思。所以“若论佛与祖,特与天地隔。”“直下”和“寻言”都不是,再论什么“佛与祖”就差得像天地之间的距离了。你就知道为什么祖师经常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念佛一字,漱口三天”了。他论不到。佛都论不到,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禅净双修,更论不到了。都是了不相关的,是迷人才会讲的。你郑重其事地讲出一个字来,都让人感到可笑。可是为啥有人会讲呢?因为他修不上去了,功德不具足,他到不了,他修不了这个法门,就只能去修有为法。一起心动念,就不相应了,所以才转修净土,念他佛与祖去了。因为那个容易,有所依。这叫“若论佛与祖,特与天地隔。”五,泰钦法灯禅师诗偈: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亡。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亡”,这跟前面“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是一样的。所谓“萧然”,就是看上去这人可能挺消瘦落寞的,也没那么红光满面,干巴巴的。可能屋子里也没啥东西,一片萧条的景象。这对道人来讲是好事。如果一个道场里,每个人天天都是红光满面的,一定吃了猪头了我跟你讲。天天道场就跟办喜事似的,出来进去哗哗的,那是世间的大家庭。道场就是安安静静,就是没事,就是永日萧然。你们别以为道场的人气越高,天天吵吵闹闹那是好事,那不是好事,那是人心浮躁。出来进去,虽然有人上课,跟没有人似的,就是萧然。“澄心万虑亡”,这个“澄心”也是心里自然地就没什么事可想了。“欲言言不及”,想说啊,根本说不到。想表达什么,全都是妄想。总觉得没有用,也说不到它,干脆就不说了。“林下好商量”,还是直接到林下静坐吧,比你说再多都有用。这里的“好商量”不是商量商量,就是老老实实林下长养圣胎去,做实修的功夫去。林下水边一物不为,那才是真功夫。你不用多讲,你去做。六,示襄禅者·慈受怀深:古人得后便休休,茅屋青灯百不求。遮眼谩将黄卷展,不风流处却风流。“古人得后便休休”,这个“得后”就是悟后,真正的开悟见性之后,只剩下休息了。休休,是彻底地休息,再也没有任何的造作和有求之心。他一切的心都死掉了。他没办法不死掉,因为他看得清清楚楚,真正地悟无所得。这是真正的开悟。只有真正的开悟才能真正地死心。差一点你也死不了心,你死不了心,也开不了悟。就那么回事。所以说开悟之后这个心就彻底死下来,谁再怎么劝你、怎么诱惑你,你也不会动摇了。因为你已经从矿石变成金子了。再怎么奔屎坑儿里扔,金子都不会改变了,你的本质已经显露了,就怕你没有真悟。“茅屋青灯百不求”,咱们现在虽然不是茅屋青灯,但是到了晚上十点半十一点的时候,每个人屋里边也会燃起一盏昏暗的小灯,跟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世间人相比,也算是一种“青灯”了。我们的生活也几乎算是“茅屋青灯百不求”了。大家都离开自己舒适的生活,聚在一起,认真办道,发菩提心,护持正法,利益众生,世间最最稀有难得之人。毕竟每个人在家里都是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在这儿呢,十多平米,还是两个人挤在一起。在家里吃的都是自己喜欢吃的,可以随便做,还可以经常去饭馆吃。在这里,每天只有笋啊笋啊笋啊的,都快吃成熊猫了。笋之又笋,故几于道。茅屋青灯百不求,他知道一切都是幻影,没有实有的,还求个啥呀,求啥都是镜花水月,都是幻影,都是不实的。所以他悟得越深,越不会去求。“遮眼谩将黄卷展”,为什么是“谩”将黄卷展呢?因为这个时候他再看经就多余了,“谩”的本义有骗人的意思,但在这里是无心欺谩谁,却又不是真的在做一件事,所以用“谩”。这个“黄卷”是指经书。为了遮眼也好,为了有个东西拿着也好,为了看看闲书解解闷也好,娱乐娱乐也好,手里拿着一本书,装做在读,实际上可能睡着了。就像临济在禅堂表面上是打坐,其实在打呼噜。虽然是在打呼噜,其实又是真正在坐禅。会吗?这里虽然是假装看经,其实才是真正在看经。会吗?“谩”有点小欺诈的意思,因为他本身没有真正在看经,却拿本书在那里做看书的样子,老远处一看,以为他在看书。所以就叫“遮眼谩将黄卷展”。也有漫不经心的意思,也有欺骗人的意思,他本来没有欺骗人,但是他不是真正在看经,让别人一看还挺精进的。遮眼,只是为了遮眼。药山禅师不让他的学徒去看书,他自己捧本经一天到晚的看。有人就问他:你不让弟子看经,你自己为什么看啊?他说:如果你能将牛皮看穿,就可以跟我一样看经了。言外之意就是说,你得看得懂无字天书,才能像我一样不看经而看,看经而不看经。你得有这功夫和见解,才能看经。药山虽然拿着书,十方诸佛也不知道他看了个什么。所以说“牛皮也看穿”才可以看经。“不风流处却风流。”其实就是一种很简单,很平淡的一种生活,也没有什么风流不风流的,但为什么又说却风流呢?是说这样的生活跟心境太自在,太潇洒了。世间那种风流完全没法跟这种风流比。因为这是一种寂灭的快乐,是恒常的快乐,是永远无苦的乐趣。第七首,李遵勖居士诗偈: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道理一旦你真弄明白了,不要犹犹豫豫,瞻前顾后,藕断丝连的。就好比如说世间那些创业的人,一旦知道一个好的项目,非常有前景,市场上没有这个东西,他会不会非常果断地投入精力和时间经营这个项目?一定会的。他知道这个产品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他就会咬住这个项目不松嘴,他的目标很明确,那这个时候他会牺牲一切。如果需要资金,他会把房子、汽车全卖了,也会投资这个东西,因为他知道这个东西太有价值了。学道也是这样,一旦你明白了世间所有都是镜花水月,都不真实,而佛法的智慧,能让我们永劫出离生死无明,得常乐我净,一旦你认定了这一点,你会不顾一切,你会斩钉截铁,你要做的事没有人能阻拦你。就像铁汉一样果断。着手心头便判,形容果敢,下手快,出离快,不拖泥带水,逮住了就不撒手了。咱们道场有几个同修很不错,来道场一次、两次,最多两次,心就定在这里了,就发了无上道心。目前看上去很好,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坚持一天是一天,大家一起坚持吧。这叫“着手心头便判”。就是心里认定的东西,判定的事,不再犹豫不决,直接结案。这首诗是借用世间法官判案的事情来写修道。着手心头便判,一下就给你定案了。所以“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那些俗事啊,有为啊,那些梦幻的东西立刻全部放下,不要去管,都没用。第八,流水下山·宋此庵守净: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这首诗意境比较美,写得也很生动。流水和云它都是无心的,无意识,无情说法。我们要经常向无情学习,学法之人应该向无情之物去学,学它们的无心和自然,学它们不造作,没有是非取舍。你看流水从山上流下来,它没有一个选择,就是顺势而为。片云归洞,云飘到洞里面,它并没有心要飘到洞里,而是随缘任运,缘把它带到哪儿,它就在哪儿安住。其实我们学法修行,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心境和智慧,撤销自己的主宰,随缘任运,做一个无心的人,没有我执,去除强烈的得失心。远离种种执取的心、贪着心,把这些心去掉,像云和水一样,就自由自在了。其实意识也好,心也好,你不用把它灭掉、把它杀掉,跟它商量好了:你别造作,别胡作非为,你该干嘛干嘛,我还支持你。看看花啊,赏赏草啊,听听溪水啊,行行脚啊,这些都没关系。你哄这个意根,别让它去造作,别像声闻乘一样把它压住,压也压不住,你看好它,别让它染污即可。让它自然地运用,该做什么做什么,只是不染。这叫“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如果你活到了一个像云水这样的心境,那你哪里不是春天?哪里不是好时节?铁树都能开花。也即随所住处恒安乐。铁树开花,是一种比喻,就是到哪里都吉祥如意。九,兴教洪寿禅师诗偈: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扑落”有很多意思,比如说树叶落下来啦,杯子掉在地上了,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扑落”。生活中你六根碰到的任何东西,你眼睛所及,都不是心外之物。目前无法,意在目前。扑落非它,皆从心起。你一起心,好像有那么个境界。你没有心,它就是它,都在一个大圆镜智里面。迷的时候叫轮回,叫生灭,觉的时候,不生不灭尚不可得,何况生灭。“纵横不是尘”,不管怎么生灭变化,劫火烧海底,涅槃相如是,所以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不是心外之法,都是幻心在起生灭之相。尘从心起,纵、横也都从心起。心若不起,也就没有纵横,假名为纵横。尘也不是尘了,境也不是境,也没有尘也没有境。这是“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当你妄心未生,分别未起时,该干什么干什么,正恁么时,未做恁么想时,你和山河大地还有分别吗?无二无别。只是起心才有个山河、有个我,不起心时谁是山河?谁是我?起心时候有庄周、有蝴蝶、有梦,不起心时候是蝶梦庄周?还是庄周梦蝶呢?所以一切外境都是人分别出来的。第十,长沙景岑禅师诗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所谓“百尺竿头不动人”,这个境界已经很高了。就像卧轮禅师那个偈子,他觉得他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他都没有妄想了,甚至连一个念头都没有了,他往那一坐,就入定了,心特别静,这是百尺竿头不动人的一种。还有一种不动,就是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了,自己也确实没事,但是还有法执没有断尽。这是“百尺竿头不动人”。在一个地方停住了,自以为到家了、成就了,不知进取了。这个“不动”是一种境界,是修行的过程,但是还没有到达圆满的时候,不能停滞在这不动地。就算你证得了涅槃,如果有证有得,有住有取,皆是我相,非是究竟。所谓的佛不住涅槃,涅槃也不住佛。“虽然得入未为真”,你只是刚入门,说个入门都算勉强。百尺竿头不动地,你爬到顶了,事情还没完。就像耍杂技的,爬竹竿爬到顶了。这时候观众肯定给你掌声,但是动作还没表演完,还有后边向前面一跃,更精彩的。修行也是,你只是没有烦恼,只是粗的烦恼断了,只是刚断了事上的惑,理上还有尘沙惑,还没断。希更审除微细惑。你要不停地去反观自己,还有很多微细的烦恼和无明,需要你更进一步,才能圆满。“百尺竿头须进步”,这个“须进步”,说得更明确一点,要在大众中磨炼,要历事练心,要发菩提心,要度众生,要弘法,要续佛慧命,要行诸佛菩萨所行之道。满足本愿,恢复无始以来的愿力,与众生同居止,共进退。这几天我一直又再重复发菩提心在我们修行中是多么重要。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修行有疑惑?因为这条路要求牺牲很多个人的、世俗的东西,包括亲情啊、享受啊。要牺牲很多,你才能发起这个心愿来。这就是“百尺竿头须进步”。你不能停在一个涅槃寂静、清静无为里。不能堕无为坑,那样圆满不了。“十方世界是全身”,你要和光同尘,要跟众生打成一片,甚至说要无尽地往来于生死,往来于众生之中。你不能生心:哎呀,我就干这一辈子了,就来这一世了,我再也不来了。这一念你都不要起,就是起了这一念,也别信以为真,这只是个念而已。你不会真的有疲厌心,如果你有疲厌心,说明你还没了解实相,说明你着在了众生相上面。但是如果你完全没有度众生的心,你又着在了一个空相上面。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到了不动地就停滞在那里了。要么他觉得众生难度,要么就是他没有这个愿,那说明他学法的根基和因缘还不成熟。今天这十首诗就和大家学到这里,希望大家把它们都背下来,把这些见地和修行方法透彻地掌握,运用在生活中,获得解脱。

    2022-04-14

1616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50515253545556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