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开悟见性了吗

    你开悟见性了吗由于没有真正具法眼的善知识教导,自己又不能深入经藏,导致绝大多数学法之人不知道如何是开悟。要么对开悟见性一片茫然,要么对之充满无限遐想,要么索性放弃这个问题。还有的人以为经历了什么特胜的空无的清净的法喜的境界,并且要保持在那样的境界里,就是开悟。一旦无法保持那种经历,就开始迷惑、茫然,不知修行趋向,自既烦恼现在,更不知何者是悟,如何进一步修行。或者有的人认为没有开悟这件事,古人说个开悟,不过是方便说,诱引学人。如是之人,皆由不知一切境界和觉受都是识心计度,落在五阴之中,被它妄念主宰。楞严经中俱说分明,所有胜境,不出五十六种阴魔。所谓开悟,是从意识妄想住着心转身和出离的刹那,而非进入心识,假名开悟。此须心行,不在知解。若觅此一刹那,即不可得。一念不住,一念觉悟。若求念念不住,反被法缚。故圆觉经云:得念失念,无非解脱。又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若心住觉,即非觉也。若有觉可得,亦非觉也。所以不明此理者,妄想于睡梦中亦修得念念明觉,守此“灵知觉心”,不知此“灵知觉心”正是妄想,法眼不明,穷劫不得真正开悟。此不住亦不住于不住的功夫,非是口说得,亦非文字妄想中猜得,更不是胡猜乱想中得。须是恁么人,方可恁么说。故学法之人,若不明理,穷劫不得见性。实际理地,一尘不得盖覆。故经云:十地菩萨见性如隔纱,由理事未透尽也。只明此理,尚不究竟。更须于功夫门中,久久打磨旧时习气。只理透彻,犹有无始劫来习气种子未能顿净,故须多年功夫转变,教它尽净,方名得道。古人所谓保任、长养圣胎、牧牛者是。香严做此功夫四十年,云岩做此功夫三十年,船子和尚三十年只做此事。经云: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依次第尽。若能于此处识得邪正,把得住关键,方可入我祖师门下,具正法眼,为他学人解黏去缚。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何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有如何,即有所住也。故知此一问,佛也要哑口,祖师也哭泣,人天罔测,尽大地人若向这里看,皆瞎却眼镜,裂掉面门。于此伫立沉吟,欲觅得一字抵对,自救不得。你开悟见性了吗?诸修行者,时常问自己此一句,或问“如何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稍有所疑,向他意识六根门头探取,即入水入泥,与它“开悟”,了无交涉。此事犹如饮水,冷暖自知,向他人道不得,亦骗不了他人。诸学法人,自若有疑不会,须下心谦卑,发大誓愿,求见真正善知识,时时亲近,方能行得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不入歧途。他日摸到面门,才知从上诸佛祖师,不欺人也。

    2022-07-08

  • 如何安心

    如何安心多有学人不知修行修到什么程度是入门,是修对了,是上路了,便向思维意识中讨答案,在知解中做活计。意中思讨得来终是生死心,骗人入轮回,不是出轮回。但问自己于一切时,一切处,安得此心否?降伏得烦恼妄想否?若得安心,便是成就。心有不安,诵经,持戒,做种种功课,终是有为,不是修行。若心无依而得安住,则不用学他佛法知见,亦不用起一切行、修种种法、用种种功,无住心即是佛,心安即是法,无别有法修行。如何安心?有所依而得安心,不是真正安心。有所为而得安心,不是安心。有所得而得安心,不是安心。于诸行中所得安心,非是安心。但有一法不空,所得安心,非是安心。于寂静死水中所得安心,非是安心。欲得真正安心,须拆掉一切所依,努力殷勤空里步。欲得真正安心,须不做一切事,仍得安心,是真安心。欲得安心,随缘应世,利益世间,无所障碍,无拘无束,是真安心。欲得真正安心,须转所依识,悬崖撒手,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亦得安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凡圣,不住解脱,如此得安心,是真安心。上无片瓦,下无锥地,无丝毫滋味,亦不生无滋味想,度得过如此时节,心亦安稳如山,是真得安心。欲得如是安心,须知世间如梦,万法如影,心无所趋,不被境扰,方得安心。佛法世间法,一齐放下,乃至终不生于一念,我得法得道开悟见性,能如是心不住法,即得安心。安心者,实无心可安。若有心可得,即不安也。安心者,知心无住,知心无我,离分别想,一切时中,但用此心,不生心想,即得安心。欲学如是安心,须大丈夫能行,小根小叶之人,闻之望而生畏,转学有为,修种种法去。以心不安,故胡乱抓取攀缘去了。欲学如是安心,须发无上菩提之心,乘大智愿,依诸佛教,善修方便,勤学不辍,舍人所不能舍,行人不能行,心不退转,不行有依,便得成就。

    2022-07-08

  • 穷,最美妙的存在

    穷,最美妙的存在人们都怕穷。穷真的可怕吗?你真的那么不喜欢穷吗?你还不了解穷,不认识穷。是穷使你觉得可怕,还是拥有之后怕失去让你害怕?不是穷让你害怕。是你有了什么,紧紧地抓取着它,你才变得可怕。穷怎么可能让人生起畏惧之心呢?只有不停地占据和拥有才让人感到畏惧。穷,只会让你感到无限的惬意与安全。谁能偷得了一个穷人的东西?他什么都没有,所以不会担心任何东西失去。在我看来,穷是世间最美妙的存在。我们总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穷,什么是富。穷者,从穴,从力。在空无中徒劳用力,是名为穷;没钱,没地,什么都没有,那不是穷。于此诸无中,不能识得无,不能安心于无,不能满足,是名为穷。富者,一家一口田。能满足于一口饭而自得其乐者,是名富有。拥有一切,而不知足,不名为富。散尽一切,还复来者,是名真富。俗语有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光脚的没什么可担心的,穿鞋的怕鞋子弄脏了或丢失了。禅师说:好事不如无。在一个悟道者那里,拥有一切,不如一无所有。“穷”是什么?“穷”是空无一切和一无所有。空无一切、一无所有,那是诸佛的境界,是觉悟者的心。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大愚良宽禅师所住的寺院空空如也,别说没有什么钱财,就是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一次小偷来他住的寺院偷东西。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什么,只能沮丧地离开。大愚良宽把他叫住,脱下自己的外衣,送给了小偷。赵州禅师晚年生活在破庙里,窗户漏风,又冷又饿,一个人坐在荒凉的屋子里,在世人眼里,这是穷酸到极点的境遇。但是在道人心中,清贫胜过富贵,无胜过有,寂静胜过一切繁华。一次,第欧根尼在一只破木桶里休息。国王亚历山大正好打仗胜利归来,见到第欧根尼,说:第欧根尼先生,不论你需要什么,我都会赐给你。第欧根尼说:请你站到旁边,别挡住我的阳光。庞蕴居士家里本来也很富有,后来将所有财产扔到湖里,在山上盖茅棚,带着一家人过起了农耕生活。你看不到任何一个悟道者还会贪恋世间财物,他们安贫乐道,以贫为美。财富无法使你获得真正的安心,它只会让你更加紧张和恐惧,除非你早已放下对金钱的痴迷。人可使钱,不可被钱使。你能转物,不可被物转。你从赤条条中来,亦从赤条条中去。你从一无所有中生,又回到一无所有中。穷,是真实之道,行于此道,有何不乐?有何不喜?穷,一穷到底,可以见本真,可以生万法。只要有一丝不尽,则真实之相,不能胜出。

    2022-07-08

  • 安居清凉山

    安居清凉山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看这个世间,人们各自活在自己的热恼里。你觉得谁谁活得多么洒脱,多么清凉。那只是你觉得,不觉悟,哪有活的真正好的人。今好,明儿就坏了。好了五十年,一秒钟,一切好处,冰消瓦解。刚才还春风得意,立刻大惊失色。刚才还兴奋狂喜,忽然身心俱焚。这就是世间人的众生相。正临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人们四处寻找清凉之地。这个世间哪有什么清凉之地?五台山清凉,夏天也很凉快,但是待在那里的人同样烦恼重重,每天想的是怎么把假和尚当好,怎么骗到钱。这个世间,只有一条路,能获得真正的清凉,就是认识你自己,摆平你自己,放过你自己。安得了自心,降伏得了烦恼,不管住在哪里,都是清凉地。临济禅师说,你想去五台山见文殊,文殊不在五台山。你自己是个活文殊。什么是活文殊?智慧心是。有了智慧,刀山火海,瞬间化成清凉宝池。一切外境,不能侵扰。所以普门品里说,刀剑段段坏,地狱成莲池。能伏灾风火,灭除烦恼焰。何以如此?心不逐物,妄念顿消,三界无踪迹。活文殊,真观音者,自在心是,无恼心是。你不把自己搞明白了,你以为自己可以找到一个清凉之地。没有永恒的清凉之地,你带着一团火,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三途八难。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你不出三界,心还在三界,就算你证得四禅八定,你仍免不了无明之火的焚烧。就算证得阿罗汉,三界烦恼灭,仍是小果声闻。一位年轻的僧侣说过,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你心里有事,把你放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会发现,那里立刻成了娑婆。娑婆与极乐,不在方所。清凉与火热,不在土地。放下着,就是清凉界。放不下,担取去,便是火宅枷锁。去这避暑,去那避暑,不如坐下来,深观诸法实相,觑见真清凉。如何是真清凉?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若不生,一切寂灭。心中无事,心无不满,心无所向,是真清凉。安住不动,妄念不生,不被识使,是真清凉。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若是生灭,即有成坏,非是究竟。如何是究竟?究竟不问如何,如何即不究竟。善知识,莫东走西走,今年这里经冬,明年那里过夏。走不出自己的妄念,到哪里都是囚牢。停不下自己的妄想,到哪里都是火宅。放不下自己的有求之心,到哪里都是枷锁。识得清凉山,做得活文殊,免得三界火,是明净安居。

    2022-07-08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观水可以悟道。水流刹那刹那不住。一颗觉悟的心,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水,没有任何东西在它上面停留。一颗真实的心,什么也不阻碍,它让一切流经它。在它那里发生的一切,它都说yes,都说好的,都说没问题。当它说,这个应该,这个不应该,它便被自己阻隔,它开始难受。当它说,好吧,就是这样,让它过去吧,它便放了自己。看到在你心上生起的一切,不要去阻碍它,让它发生,让它过去,不要让它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让它按照自己的力量去运行,心就不会受苦。一颗受苦的心,只是一颗不允许的心。心之所以会难过,是意识和分别在旁干涉,在说是说非,在旁边阻挠。从分别和阻挠的地方走开,心就会得到解脱。没有任何人让你难过,除了你滞留的心。你的心滞留在哪里,哪里就让你难过。你的心在哪里看到不应该,不圆满,不好,哪里就会让你痛苦。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一句语,是一切诸佛心,是一切入道之门,是一切修行根本。行遍所有佛法,不会让心无住,即不会修行。谁会得无住心,谁就见到了真实心。谁行得无住心,谁就作佛成佛。佛心只是不住心。不住心非关有心无心,非是思维分别所能知之,唯行者相应,自证方知。觉悟心就像流水,水一直在,但没有一滴水能住能留。心一直在,但没有一念心能住能留。无数的水滴就是常住的水。无数不住的念头就是常住的心体。金刚经又云: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当你的心念住着在某处,你就会难过。放过它,让它过去,它就会解脱。不让它过去,就是在虐待自己,折磨自己,与自己角斗。那是世间最愚蠢的事。没有人能阻挡佛心、无住心的流动,除了接受它,让它过去,你别无选择。不管你接不接受,让不让它过去,它早晚会接受,早晚会过去。你所住着的一切,只是白白受苦而已,除此之外,它毫无意义。赵州禅师说: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莫停留,莫停留,观水悟道有来由。我看它时已非它,不看它时自悠悠。

    2022-07-02

  • 你在哪里满足就在哪里解脱

    你在哪里满足,你就在哪里解脱你的亲戚朋友可能都比你有钱,你的工资勉强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是,你非常知足。当你满足于你的收入,你立刻变成了富人。而你身边的人,因为不知足,早就沦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你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孩子聪明,但是你很满足,你并不在意他的学习成绩,而是只要一看到他那圆圆的小脸,无限的爱意就充满了你的心里。你非常清楚,你的爱是无条件的,哪怕你的孩子是一个痴呆儿,是个残疾人,你都会爱他,都会发现那仅仅属于他的可爱。这一切,都来自你那时刻满足的心,时刻接受的智慧。你并没有汽车,也没有宽敞的房子,也没有能干的老公,你唯一拥有的就是一颗满足的心。如果你能对你目前的一切全都满足,包括那些人生的遗憾,你都接受,你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你既不聪明,也无任何特殊的技能,相貌平平,你唯独容易满足。这才是让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真正的才能,拥有快乐的才能。当你不停地想到前方去获得什么,有一天你停了下来,你才发现,你想获得的一切,早就在你身边,只是你被自己的贪婪蒙蔽了双眼。你想要的诗和远方,面朝大海,你的院子里,你母亲的眼睛里,你父亲的背影里,你的花园里,你的阳台上,你常散步的湖边,那里一切应有尽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清凉法殿,满足者居。你在哪里满足,你就在哪里解脱。你为什么会痛苦?有求之心腾腾燃烧。求之不得是苦,求而得之想要更多。停不下有求之心,就会一直受苦。包括求成佛,求开悟,求智慧,求善法,那都是苦的根源。有求皆苦,有求皆阻。你在哪里有求,你就会在哪里被羁绊,受折磨。看到自己的有求之心,看到那是苦的起因,停下来,放弃那所求,解脱就在那里发生。解脱哪有那么困难?修行哪有那么玄妙?你在哪里停下,你在哪里解脱。你在哪里满足,你在哪里圆满。满足,满足,你何时不是满足的呢?满足怎么可能来自外境的填补?满足早就在你的心上,只是你被自己的妄想欺骗,被眼前的幻影捉弄。回到眼前,回到当下,安静地坐下来。回到你已经拥有的上面来,哪怕那是你最后的一次呼吸,最后的一次心跳,满足于此,那里就是圆满的地方,那里就是解脱的圣地。

    2022-07-02

  • 千圣亦不识

    千圣亦不识药山禅师一日在石头上坐。石头禅师问:你在干什么?药山答:一物不为。石头云:那么就是闲坐了?药山云:闲坐即为也。石头云:妆道不为,不为个什么?药山云:千圣亦不识。我们也可以像药山禅师那样,将一物不为当成功课来练习。练习一物不为时的用心如何?就要看他们之间的对话,药山禅师最后所说的“千圣亦不识。”此处千圣亦不识,与梁武帝问达摩:“对朕者谁?”达摩云:“不识”是同一个意思。如何识别你在练习一物不为时的用功对不对,你反观一下,你在练习一物不为时的状态是不是:“千圣亦不识”?如果是,那就相应了。如果你知道自己正处在接近“千圣亦不识”的状态,然后又不住在这个知上,说明你一物不为的功夫做对了。如果你心有所住,有所想,有所思,你被你自己知道在干什么了,就是露出了心意识,于三界现身意,被他“鬼神诸圣”识得了你的心行,那就是为了。大家在练习的时候,好好体会“千圣亦不识”,明白了什么是“千圣亦不识”,就这么做下去,把这个明白也放下,就相应了。若会“千圣亦不识”,亦行得此,即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维摩诘经“于三界不现身意”是诸佛所行境界,非在言说思虑知解。有的人可能会问:这里的千圣亦不识,会不会是无记。“无记”是什么?无记仍是妄想,是概念,是知解,住着才有。但生无计想,即被他千圣识也。故知“千圣亦不识”,真是不可思议,如大火炬,拟心即错,动念即乖。故知从上诸圣,无不从此证得本有真如佛性,非是心意识知见所能明了。洞山过水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但恁么去,恁么行,不做恁么想,无不相应也。“千圣亦不识”是自证所行境界,离心意识言说,默契而已。是故所言见性、开悟,非是起心有所见,非意识思惟中见,而是回心歇意、息虑妄缘而已,非知非不知。今时人将见性视为玄妙或做种种知见解,皆因未修如实法,未行诸佛自悉檀。所谓自悉檀者,练习一物不为,亲践“千圣亦不识。”从生转熟,从他归己。不仅在练习一物不为时这样用心,一切时,一切处,都如此用心,那就是亲证真如心,觉悟心,解脱心。临终时,也是这样,就能证得无生法忍、不生不灭,也即大涅槃。此是诸佛心要,修行关键,望大众勤加练习,努力努力。

    2022-07-02

  • 和万物在一起就是和自己在一起

    和万物在一起,就是和自己在一起你发现没,有时你在浇花,你的心却在想别的。你和朋友吃饭,你却拿起手机看淘宝。你在听音乐,却完全没听到音符。你在扫地,心却离开了地面。和花、朋友、音乐、地在一起,你才能和自己在一起。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不是一个妄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举目所及、耳朵所听、身体所触,无不是你。只是你经常钻到意识、思维和妄想中,离开了你自己。一次做好一件事,你会发现,关于存在的全部秘密都在那一件事中。关于实相、上帝、爱和安宁,都在那一件事、一个东西、一念心中。人在哪儿,心就在哪,你就不会迷失自己。手在哪儿,心就在哪儿,你会发现,你的手覆盖了一切,你的心遍及了所有,虽然你只是拿起杯子。脚走在哪里,心就跟到哪里,你发现,走路变成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事。眼看到什么,心就跟着到哪里。你的眼睛就会看到佛国,你的肉眼就变成了佛眼。耳听到什么,心就在那里。父母所生耳,变成了观音菩萨的耳朵,能听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声,不可思议。闻到什么,心就安住在那里。父母所生鼻可以闻到戒定真香。十方世界香水海,一同灌入汝鼻。把眼前的事做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所有离开当下的事,都是意识的陷阱,骗你离开清净之地。清净不在他方,解脱就在眼前。心回来,就是净土,心跟着身体,脚下就会有莲花涌出。息虑妄缘,佛在现前。回心即佛,莫向远寻。古人云:会万物为己者,其惟圣人乎!又云: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为什么你会身心分离,离开当下。你有太多的欲望和无明,你有未经转变的习惯,所以四处驰骋,错失安心的家园。心跟着身,身不离心,需要训练,需要修行。如何训练?如何修行?慢下来,停下来。走路慢下来,未来心停下来。吃饭慢下来,妄想停下来。开门慢下来,逐乐停下来。说话慢下来,贪嗔停下来。从原来到处乱跑,到找一个地方坐下来。从看闲书说无意语,到看佛经诵祖言。从无意识地干这干那,到带着觉知做好每一件事。如果你正在浇花,从胡思乱想中回到花上来,浇好花,你就管理好了你的世界。如果你正在扫地,从大事上回到笤帚上来,扫好地才是你的大事。如果你正在看湖,从手机淘宝上回到湖边,湖上的风景,才是你真正需要浏览的风光。不论你现在身在哪里,在干什么,把心收回来,收回到那件事上。与你眼前的万事万物在一起,你会安心,你会回家。

    2022-07-02

  • 将一物不为延伸到生活中

    将一物不为延伸到生活中当我们每天做好三十分钟的一物不为功课时,你会从座位上起来,走动,继续去做事。这时,你要把做一物不为功课时的安静和觉知延伸,把那种缓慢和休息的心带到行走的动作和待人接物中去。禅修要遍及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物。练习一物不为是为了训练觉知,长养觉知,恢复觉知。如果你从座位上起来,继续躁动、不安,那么,就像进行减肥一样,当减肥结束,你又毫无节制地吃东西,那么你无法达到减肥的效果。在做过一物不为的训练后,除非你能继续克制自己,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觉知,否则,一物不为也只是一种形式的练习,它不会对我们的觉醒起到真正的作用。怎么在生活中,也即离开座位时仍保持觉知?在练习一物不为时要高密度地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像猫伺机捉老鼠一样,时时善护念,把自己的真如白牛看好,不让妄念有任何可乘之机。同时,还要深入学习佛法,了解练习一物不为的目的和意义。当你做功课时,你越是理解它的意义,你越能高质量地练习,你离开座位时,那种惯性的力量越会延伸的更长、更广。你越是在生活中慢下心来,提起觉知,在下一次练习时,你越会熟练,越会简单,而不是妄念纷飞。这时,你的功课就变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甚至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最后,成为法性施为,完全不需要任何的方法和技巧,是自发进行的。一物不为,是世界上最简单的禅修,最轻松的禅修,最惬意的禅修。人们不愿意坐下来休息,就是因为它和我们平时的生活状态反差太大,无法忍受那种无聊和寂寞。练习一物不为的功课是为了生起觉知。生起觉知,是为了在对境时我们能安静下来,能用智慧处理一切问题,不被带到烦恼和诸苦中去。为什么要选择什么都不做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禅修?因为我们平时太过于造作,心识一直在扰动和驰逐中度过,而忘失了自己本来清净的天性,所以需要适当的休息来对治我们狂躁的心。有些人问我,师父,我们这样练习一物不为会不会变成执着空寂。我回答他说:你还没练习一物不为,就开始打妄想。你离执着还差十万八千里呢。我们看,意识总是用各种诱因引诱我们起心动念,不让我们去休息。它以极其巧妙的方式不停地把我们带到妄想和诸行中,阻止我们安静地休息下来。一物不为的核心和宗旨是通过身体的休息来休息心识,转变识心抓取六尘境界,在幻妄中轮回受苦的习惯。最后,再将一物不为渗透到生活中的一切处,而不再拘泥于安静地坐在那里。在你行动中仍能纯熟地保有觉知前,请安静地坐在那里吧,越久越好…转变心识妄动这个习惯,需要我们依照佛陀的教法,逐渐深入修行,看破世间如幻,最后彻底解决一切生死问题,自利利他。那才是我们练习一物不为的最终目的。

    2022-07-02

  • 想弄明白什么的心是轮回的心

    想弄明白什么的心正是轮回的心我们总以为弄明白什么,才是修行和觉悟。恰恰相反,想明白什么的心正是无始以来引我们入生死、进轮回的心。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不停地问问题,然后自己或别人给我们一些答案,我们认为这就是修行。这不是修行,这是意识和自我的把戏,骗你进入幻梦。我们总是不停地问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往往这些问题还被冠以“生死大事”或“开悟见性”这些重大的标签,所以,这些问题就更加具有欺骗性和蒙蔽性。被问题带进头脑,对修行者来说,这是完全的颠倒,也是所有修行人的通病。人们认为,我明白了什么才要去做什么,我明白了道理才要去修行。这大错特错。想弄明白的心正是一切众生的俱生我执和根本无明的表现,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气,一切的烦恼和痛苦都由此而生。十地菩萨不能彻底断除,所以只名菩萨,不名为佛。人们不知道,想明白道理的这念心,才是制造一切问题和烦恼的根源。没有什么需要被弄明白,一切本来清清楚楚,一切现成,看到问题,从那里走出,才是真正的修行,也是唯一的修行。直接去做,直接休息这颗心,不要问为什么这样做,你才会明白实相。当你不再问问题,一切如此清晰和安静,没有任何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和解决。一个问题生起,所有问题随之而来。一个心念生起,真相被这念心遮蔽;一个问题息灭,真相顿时呈现。直接休息,不是明白之后再去休息,是修行中的关键,也是修行最难的地方。不要活在问题里,放过所有的问题,从问题里出来,就是开悟和解脱。修行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看到生起问题的心,放下那些问题,从问题里出来,熟练它,直到任何问题都不再欺骗你。你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无论那些问题看上去多么重要和重大,对一颗真实和纯粹的心来说,那都是毫无意义的。真实的心上不生起任何困惑和问题,明白这一点,就是觉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觉悟。你可能会觉得这非常简单。是的,我这样讲,你这样听,你会觉得非常简单。但是当你从我这里离开,你的心上会继续生起各种问题,会继续被这些问题困扰并迷惑,然后产生无数烦恼。这就我们要做功课的原因。如果你无法停止生起问题的心,就好好地练习一物不为,好好牧牛。安静地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不仅身体不做事,头脑也不做事,你会发现,修行原来如此简单,解脱如此简单,觉悟如此简单。只要你能真正安静地坐下来,一坐,即至佛地。

    2022-07-02

1616 篇文章

上一页 12

...

45464748495051

...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