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真的读懂祖师所言了吗
你真的读懂祖师所言了吗有人读传心法要: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如醍醐灌顶,拍手称妙。发现修行觉悟如此简单,但能无学,息虑忘缘,佛道自成,哪有那么多罗里吧嗦、次第修证。又读永嘉大师证道歌开篇: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看到“绝学无为”四字,忽然自认顿悟本心,佛道已成,一切事毕,不复更求。但是,过后不久,此等行人便将此语抛掷九霄云外,还是因循以往习气,种种计较,思虑重重,被妄念烦恼所缚,至于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与自己了无交涉。若于“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执其一端,错解其义,每天什么也不做,其他所有的功课一律放下,也放下了很多事缘,妄想一起,就离念转念。由于善根因缘时节未到,没有方便助道之缘,刻意做息虑的功夫而不得成,遂半途而废,还是向以往那样胡乱学法,没有任何方向和效果。何以至此?未明祖师此语真实完整之义。如何是此语真实之义?应当从学而成,从多闻而得,从有为而入。明明说不从学得,怎么又从学得了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就是大多数学法之人最爱犯的毛病,不悟中道,不了佛性,跑两边,执一法,将祖师与佛陀所说法要,当成定论。说绝学,执绝学。说无为,执无为。说息虑忘缘,执息虑忘缘。说不思议,执不思议。说离言说,执离言说。说不立文字,执不立文字。说不会佛法,执不会佛法。说不思惟,执不思惟。说空着空,说有着有。说解脱执解脱,说涅槃执涅槃。说佛执佛,说法执法,说心执心,说性执性。说用执用,说体执体。说精进执精进,说妄心不起,执妄心不起。处处生着,处处落于边见,不了中道之义。不知佛法乃实用灵活之法,以真实受用、实证自悟为要。当知,息虑与绝学,不能单独存在。如祖师让学人咬住一个话头,或于一个公案起疑情,日参夜参,不令间断,此皆是为了让学思虑之心疲极,因缘一到,忽然顿断,即得默契已。这正是息虑前做方便和功夫的妙处。若不能言下绝学,当广学多闻,直至有一天,学求之心自疲,多闻之力自累,忽然休息,顿悟本心圆满具足,不假功用,求亦不得,即自然成绝学,不更反复。这才是真正会绝学之义。不见永嘉言: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求学既久,而不能得,忽然放下,是乃绝学。佛陀早年修道,亦复如是。六年苦行,精进努力,反不成道,苦行既疲,忽然放下,妄心一歇,歇即得道。如是休歇,岂是一味刻意休息而得为之?如有人被告知一面墙内具足了七宝诸珍,可以通过缝隙即能看到。只要此人能翻过这面高墙,里面珍宝随意拿取。但是这面墙远远高于此人,此人入墙心切,一味地在那里爬墙,久久不得翻墙而入。而另外一人,得知此事,转身离开,很久之后,拿来一把梯子,轻松翻墙而入,自在拾取珍宝。古人所言“不假方便,不论修证”本无错谬。只是对应众生机缘不得。若因缘具足,自然直下便了,不假功用。若因缘不具,须假诸缘,具足而成。故知古人悟道所言,都是做足了相反的功夫,忽然妄身一转,即得道矣。古人云:反者,道之动。道,往往在我们认为对的反面。亦不可执反,但不执一边,即相应也。六祖大师开示学人: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亦是此理。如果我们错会其义,以为可以直接效仿古人言行,一步登天,不假途程,不异数他财宝,以为己有,可笑至极。即被他古人所瞒。古人所说皆是一片赤诚,分明呈现,本无瞒人之心,自是我辈侥幸懒惰,错解他义,被他瞒去。学人修行,于此不得不知。若一味只想结果,而不假用功,先须具足功用始得。
2023-01-22
-
富贵的华严
富贵的华严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陀为诸大菩萨开示重重无尽不思议法界及诸大菩萨行愿的一部佛经。据说龙树菩萨曾在龙宫见到过全本华严,其数量超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颂,中本有五十万偈颂,小本有十几万偈颂。龙树菩萨看到前两种篇幅的华严经,非是普通人所能持诵,所以靠自己的记忆力记下了小本的华严经,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八十卷华严经。华严经自古以来最主要的版本有三种,第一种是东晋所译的六十卷华严经,称旧本华严。因为有些内容不够完全,到了唐代,实叉难陀翻译出了八十华严,才弥补了以前欠缺的部分。第二种是唐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卷华严经,是最全本的华严经。第三种是唐般若译的四十卷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是《普贤行愿品》的完整版。读诵华严经的同修,先读八十卷华严,再读四十卷华严。四十卷华严经的内容跟八十卷华严经后二十卷的内容大致相同,区别是详略不同。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卷华严经的内容几乎比八十卷的多了一倍,也即关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和最后普贤行愿品的内容更加详细和完备。为什么现在推荐大家读华严经,诵华严经?不知道是否有些同修已经隐约感受到现在人类世界正在发生很多变化,这些变化看上去是物理世界的变化,实际上是人类观念和心意识发生巨大变化的外现。人类的认知在突飞猛进,每个人内在的世界开示分出各种层次和差别。有的人还活在完全颠倒和愚昧的认知里,而有的人已经开始觉悟,活在实相的世界。世界显现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就是认知观念的差别。量子力学和一些前沿科学已经触及到了佛经里所描述的世界和观念。我们如果再不去深入学习佛经,了解这个世界的实相,就会被更高的心智所抛弃,只能生活在旧有的世界和狭隘的思想观念中。虽然你和其他人生活在同样的一个世界里,但是,你早就和很多人不在一个圈子里了。心智的无明与昏暗,导致很多资源和信息,深刻的见地和思想,使你无法与那个世界里的人进行共享,你无法理解很多觉悟者的见地。使你们分开的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你是否能不间断的深入学习和观察诸法实相。佛陀的智慧和对宇宙的了解早就在最究竟的山顶等着我们去更新自己旧有的世界和维度。所以,提升自己世界的路途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唾手可得。你根本不用去搞任何科学研究,也不需要任何先进和高端的仪器,你只需要拿起一本佛经,静下心来,认真读诵,了解世界是如何建立的。再借助于佛法来认识你自己的心,那才是最高深的科学和智慧。欢迎大家来到重重无尽的华严世界,让我们一起来读华严经。大家可以先做一些准备,在网上或寺院的佛经流通处购买一部华严经,很快我将建立读华严经的群。每天至少读诵两卷华严经作为功课,在群里打卡报数。读了华严经,你才真正了解佛法的富贵和智慧的深广,你才会对自己以前贪恋和执着的事物生起惭愧之心,你才会感叹诸佛菩萨所生活的真相世界的微妙和不可思议,你才会对佛陀的智慧生起坚定的信仰。读了华严经,你才知道诸佛菩萨利他的精神是多么值得人们赞叹,读了华严经,你才知道菩萨们的行愿是多么悲悯和不可思议,读了华严经,你才知道原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此狭隘、我们的关念如此愚昧。愿我们这一生都能读一遍华严经,通过读诵华严经,了解生命的实相,那是多么幸运和稀有难得的事。
2023-01-22
-
世主妙严法门
世主妙严法门就算有繁重的工作,每天还是有很多人有很多时间无所事事,感觉生活无聊,生命灰暗,不知活着所为何事。这是现代人共有的处境和生存状态。人们陷入生灭虚妄的快乐中不能自拔,在无所有中抓取六尘的影子,但留给自己的只有更加的寂寞与无聊,所以才导致了现代人生活空虚的现状。佛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所以,要想求得真正恒常的快乐和安心,只有生灭心灭,寻求世间之乐的心灭掉,才能默契诸法实相之乐。有些人就算每天诵经,坐禅,经行,还是有大量的时间什么事都不愿做,只想刷手机或找些乐事来做,无法安住在寂灭之乐中。功课也做,但是只能短时间做,时间长了就觉得枯燥和无聊,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追逐六尘,染习生灭之乐上。如果我们能把这大量的看手机和吃喝玩乐的时间用在某个修行法门上,让自己远离恶习,熏修善法,长养定慧,那我们的生命就没有虚度和浪费。介绍大家一个修行法门,就是读诵那些不需要思维和记忆的篇幅较长的经论咒。比如慢读楞严咒。比如读诵万佛佛名经。比如读诵八十卷华严经后二十卷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或者晋译四十卷华严,全本普贤菩萨行愿品。还有八十华严第十四卷《净行品》,第十九卷、二十卷《十行品》,第五十、五十一、五十二《如来出现品》,第八十卷《普贤行愿品》。这里特别推荐一卷经文可以用来反复长期读诵,就是华严经第一卷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这卷经是八十卷华严经的第一卷,里面介绍了各路参加佛陀华严法会的善神的名字。读这些天神的名字时,我们可以完全不用思维其义,只是依文念去,不思善,不思恶,通过觉知文字和声音,让心安住在读诵的功课上,训练自己的定力和觉知力。我们可以轻声读诵,可以敲木鱼来控制节奏。读熟之后,可以快读。每天不限量地读诵这一品。永明延寿大师除了随缘度众说法,每天给自己安排一百零八种读诵和拜忏的功课。我想,也是让自己在二六时中,不去思维世间善恶生灭之法,以法自娱,以法为课,安度时光。又明教嵩禅师每天早晨诵金刚经不辍。华林善觉禅师,行七步念一观音圣号。岩头禅师终生读涅槃经不停。寒山读佛经,石屋读楞伽,这在他们的诗歌中都有明确记载。这是古人诵经、读经、做功课的样子。古人做功课,非为求法、亦无任何造作之心,只是无事打发时间,随缘度日而已。我们如果有大量时间,又无别事可做,便可发心读诵四十卷涅槃经、八十卷华严经,甚至六百卷大般若经。想读篇幅短的,便可每日读华严经第一卷。以此为修行法门。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读诵一遍不难,难的是每天坚持。这样,我们追逐世乐的习惯就会减弱,安住寂灭的心力就会增强,直到我们完全摆脱物欲和幻尘世间对我们的控制和主宰。
2023-01-22
-
无家可归是本家
无家可归是本家一提到家,我们就会觉得温馨、幸福。但同时,我们的很多痛苦和烦恼也来自于对家庭的依执。家,那是迷梦世界里的快乐老家,那是幻境世界里的游乐港湾,那是轮回世界里的绿野仙踪。家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并不是真正安心的地方,而只是红尘世界里自我紧紧抓取的最后一根线,寂寞孤独河流中的一棵救命稻草,心意识监狱里的一间房间。家意味着所有的依,轮回的动机,我执的温床。当心中没了所依,哪有什么家。房子、亲人、院子,那不过是一些虚妄的陪衬而已。你不再依执他们,家的概念就会在你心中消失。能看破家的虚妄,从家的意识中真正出走的人,不一定要离开“家”,而是要离开自己给自己套上的层层依执和枷锁。出家不是从一个院子里、一间屋子里、几个亲人那里走出,搬到另一个地方,而是放下所有的依,从自我的意识中出走,从头脑的戏论中离开,从观念的束缚里挣脱。出家者过的是出离自我的生活,心如虚空,无所依执,无有抓取,自在无拘。你心中还有一个紧紧抓取的家或任何东西吗?你心里还有什么一想到它就会感到安心的东西吗?不要被那个东西所骗,从心上拆掉它,你才能真正自在。在有依中永远体会不到真正的安心、自在和解脱。只要你心中还有“家”的概念和对它的依懒,你就无法得到自在。去体验一切无依的自由。去体验心无挂碍的自在。去经历那无家可归的“空虚”。看到自己本来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去过内心无所住着的生活。你本来就是一个过客,去过过客的生活,而不是主人的生活。去过那种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云水的生活。去过那种让一切流经你,而一切不在你那里停留的生活。去拆散心中所有的天花板、围墙、房柱、地板和暖炉。让自己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你可以有一个家,两个家,很多房子,那都没关系,但是那里没有任何东西属于你。那些地方都不是你真正永恒的归宿。做一个心中无家可归的人,让心中没有任何知见与事物留存,那才是你的真归依处,是你的本家。
2023-01-22
-
你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你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同一片天空下,但是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却不尽相同。你生活的世界并不是由外部的四大和五蕴构成的,而是由你的意识造就的。你只能生活在你自己识心建造的世界里,你不可能生活在识心之外的世界。为什么两个人在同一个公园里坐着,一个哭泣,一个微笑。两个人在同一个监狱里受刑,一个平静,一个绝望。让他们哭泣或微笑,平静或绝望的不是那同一个公园,也不是那同一个监狱,而是他们心中的妄想,是他们的意识创造的世界。虽然我们都在同一座山脚下,同一条河流边,同一个城市里,同一片草原上,但是山川、河流、城市、草原并不是我们的世界。它们看上去紧紧地围绕着我们,而实际上,它们与我们毫不相关。围绕着我们的,除了我们的识心,没有任何东西。世界本身,并非世界。是识心造就世界。你有什么样的识心、观念、认知、心态,你就会造什么样的世界,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而那,与世界无关。我们的意识创造了法界。离开心意识,并没有所谓的佛国或娑婆,天堂或地狱。你被嗔心之火燃烧,被怨恨割锯,你生活在地狱道的世界。你内心充满贪欲,你被贪婪淹没而无法得到满足,你生活在恶鬼道的世界。你被愚痴覆盖,被无明填满,你活在畜牲道的世界。你被胜负所缠,被争斗填满,你生活在阿修罗道的世界。你有七情六欲,又经常被骄慢、嫉妒、疑惑所缚,你有很大的福报,又有一些业障,你有贪嗔痴的习气,又有一定的善业,你生活在人道的世界。你具足十善业,有福德庄严,你生活在天道的世界。你粗断贪嗔痴恶习,直到烦恼障断尽,理障未除,你生活在声闻的世界。你喜爱独处与寂静,完全地出离了世间的烦恼,你生活在辟支佛的世界。你行六度万行,具慈悲喜舍,你活在菩萨的世界。你悲智双运,福慧二严,具一切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你生活在佛的世界。你生活在什么世界,与你住什么房子,吃什么蔬菜,坐什么交通工具,看什么风景无关。那只跟你的用心有关,跟你的意识有关,跟你是否被念头迷惑,是否被你自心的幻境所奴役有关。你生活的世界,和你的心是否安然,跟你的心是否无惑,跟你的心是否恐惧、紧张、烦恼有关。你的心清净无染,觉了一切,不住一切,那便是诸佛和解脱者的世界。你的心以物为己,把识当我,追逐幻境,历贪嗔痴,经妒慢疑,受无量苦,你生活在凡夫和轮回的世界。善知识,你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但问自心,莫逐外缘。不用看你头上的天空,也不要看你住的小区是否是高档。但看你的心在创造什么。你的心造慈悲、平等、妙观察,你活在佛世界;你的心造对立、憎恶、邪见,你生活在凡夫世界。一切唯心造,万法从识起。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若不妄起,境亦无分别。若人欲成佛,心净诸佛生。若欲生净国,心净佛国净。
2023-01-15
-
做一个自己喜欢自己的人
做一个自己喜欢自己的人做一个好人,让很多人变得非常痛苦和疲惫,甚至因此而耗尽生命,并在哀怨和伤心中离开这个世界。只有迷失的心和强烈的自我才会要求以“好”的状态呈现,而厌恶自己变成“坏”的样子。这种爱憎和取舍,让心变得迷茫和疲惫,乃至分裂。觉性本身只是如实和随缘呈现它自然的样子,不强迫心成为“好的”,或拒绝成为“不好的”。我看到有很多人,为了维持自己好人的形象,为了在内心中不想对不起任何人,为了讨好所有人,为了不想在任何人面前变成“坏”的样子,拼命地维护自己“好人”的形象,让自己活得非常压抑和疲惫,以致于最后耗尽自己的精力,让自己患上抑郁症和各种精神疾病。也有人,因为做过一些“坏事”,而内心又不能接受这样一个“坏”的自己,让自己长时间活在过去的“错误”里,浸泡在愧疚和自责中,不停地否定和批判自己,让自己饱受煎熬和痛苦。还有人,因为想得到自己尊重和爱戴的人的认可和称赞,非常认真地想成为一个“可爱”和“优秀”的人,而丢失了天真的自己,让自己虽然变得越来越“好”,同时,也变得越来越虚伪,越来越累,越来越不快乐。有些人,为了这个人活着,为了那个人活着,唯独没有为自己活。活成这个人喜欢的样子,活成那个人喜欢的样子,唯独没有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他们并不快乐,而总是很脆弱、郁郁寡欢。他们看上去很无私,而实际上很并没有因为无私而快乐。有些子女和父母之间,夫妻伴侣之间,师父与徒弟之间,互相为了赢得彼此的喜爱,为了讨对方的欢心,为了让自己深爱的人也能尊重和关爱到自己,他们会一直伪装和掩盖自己的本性,一直想活成对方期望的样子,最后自己变得压力重重,完全迷失了自己。做一个好人或什么样的人,是在放松、自然、自愿的状态下而成为的。如果为了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让自己变得紧张与扭曲,那么,成为那样的人又有何意义?看到自己想成为“好人”的这个执念,放下它,做一个“真人”,成为一个“平常人”,活成一个没有人设的“自然人”。那样才会更加自在和快乐。有人问:“真人”或“凡人”就不是人设吗?不是。它们只去除人设的一种不住的状态。是心性自觉去除要成为什么人的不定状态的假称而已。真人者,不用任何观念对自己进行限定、评价、要求和捆绑的人。天真者,不会掉到别人的感受中,全然不顾自己真实的状态,刻意而扭曲和改变自己。而是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勇敢接受自己呈现的各种状态。自然人,接受自己,又在一定程度上不与他人产生对立。不被自己内心的道德观念捆绑,不被要做一个“好人”的观念奴役,活出自己的本性,那一定是一个觉悟的人,是一个能卸掉所有强加在心性上的身份和面具的人。做一个没有人设的人,做一个真实呈现的人,做一个自己认可自己而不是别人认可自己的人。
2023-01-15
-
如何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
如何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已经看到过度使用手机过患的人,改变几个小习惯,就可以减少很多看手机的机会。我们都有这样的习惯,坐在那里,或者躺在床上,只要手机在身边,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拿出手机,开始看手机。下面几个习惯和细节,如果你注意到,并加以改变,就会减少很多看手机的时间。一,出去散步,不要带手机。以免走路时不知不觉又看手机。二,在厨房做饭或干家务时,口袋里不要装手机。以免歇着的时候拿出来看。三,晚上上床睡觉时,手机一定要关机,而且要把手机放在离床头很远的地方,最好放在另外一个房间。这样就算想起来要看手机,因为不方便拿,可能就放弃了。需要闹铃提醒起床的,单独准备一个闹钟,不要用手机提醒。四,在每天的上午、下午和晚上抽出一段长时间,不管在哪儿,不管干什么,不要带手机。出去买东西,可以尝试使用现金。慢慢就会改变用手机支付的习惯。五,每天给自己定功课,比如诵经、坐禅、行禅。做功课时,不要带着手机。最好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抽屉里或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到,有时就会忘记它的存在。六,多做一些轻松简单的体力活动,比如手洗衣服,打扫卫生,整理杂物,少订外卖,多自己动手做饭。七,多接近大自然,多在河边,田野、树林、公园这些地方练习一物不为或只是静坐、发呆和跑步,少去超市、商场、影院、饭馆,少去逛街,少旅游,少参加娱乐活动,少聚会,少聚餐。八,平等浅浅使用六根,不要长时间看,或听,或吃,或想,或触,或闻什么。做任何事,有节制。以上这些细节和习惯,如果我们注意到,并能改变,我们使用手机,并被手机所控制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从而能让自己过更加健康和自律的生活,重拾我们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对于现代社会已经完全沉溺于手机世界的人来说,能放下手机,少使用手机,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好习惯。而对于学法修行人,随时能够放下手机,会立刻感到清净,对于恢复我们的精力,保养我们的身体,减少对六尘世界的贪着,有着很大的作用。
2023-01-15
-
师徒关系
师徒关系 大舜孺慕父母,孝感动天。只求可得父母之欢心,故始终不见父母不是处。人伦之变,至舜而极,能尽爱敬之诚。一个孝子的幸福在于当他为父母做什么,或者仅仅想到自己的父母时,都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链接,是这种深深的联系和内在的完整性让他感到幸福的,即使他不在父母身边。一个徒弟的幸福也是如此。当他忆念起自己的师父,或为师父做什么时,如果他内心生起的是感恩和恭敬,他会自然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链接,他会感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和滋养。正是这种联系和完整性,是自心所行的信任和交托让他感到幸福的,即使他不在师父身边。佛菩萨对众生,师父对弟子的关爱也是如此。他们的幸福也来自和众生与弟子深深的链接。就像父母想到自己的子女,想到他们的可爱,为他们感到自豪和心生欢喜一样,一个师父也会从自己的徒弟那里获取源源不断的悲心和动力,还有持久的幸福。会为了他们而更愿意燃烧自己,奉献自己,师父们完全不需要弟子的回报,这种付出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和滋养,就是最好的回馈。在修行的路上,有许多学人因见善知识和自己师父的过失,会逐渐远离师父,最后,给自己的修行和觉悟带来极大的障碍。经云: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而得发起。若无善知识的教诲和引领,我们自己真的很难独自觉悟,也不知如何修行。有了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才得以看到自己的习气,得以修习无量善法,得以增长无量功德,最终圆满解脱。在你没成就之前,内心对善知识的怀疑和远离,是对自己最大的损害。当你成就之后,你的内心一定会对善知识生起极大的感恩,甚至会与善知识的心合而为一。又怎么可能疏远善知识,见善知识的过失呢?善知识来到世间,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面对不同根器的众生,一定会示现各种教法和行为,包括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手段和过失。我们只需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即可,而不要以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善知识的行为。《佛说法句经》云:若善知识诸有所作,种种境界,不应起于毛发疑心。所以者何?若有疑心,不得正受甚深法句。汝等大众,于善知识,应断疑念。见善知识的过失或发现善知识的一些行为和观念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心里开始怀疑善知识,远离善知识,这是学人最大的过失。而对善知识本身,不会有任何损失。如果善知识了解到学人疏远自己,善知识以慈悲故,会善巧方便帮助其对善知识重新建立信心,只要还有一点点可能,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徒弟。一个好的师父对弟子的心永远是敞开和接纳的。而一个好的弟子,则永远相信师父不会放弃自己。就像父母对子女一样。没有厌恶子女的父母,也没有真正想抛弃弟子的师父。弟子远离师父的大有人在,而一个好的师父,总是等着弟子回来。人世间,失去父母,那是最大的痛苦。修行路上,失去师父,那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无论你的修行到了什么程度,保持对善知识的信任和感恩,那才是滋养自己法身的真正智慧,那才是最有力的修行。过去祖师及大成就者和他们的师父之间都建立过这种强大的信任和深深的连接。因为对法的传承和对实相的共同认知,使他们的关系远远超越了世间亲人间的血缘与感情上的联系。他们长时间追随在善知识身边,在恭敬、侍奉善知识的过程修习无我和利他。在善知识身边耳闻目染善知识慈悯众生的精神和品质。在善知识身边日夜熏修善法。在善知识身边长养法身功德。在善知识身边去除习气、修证错误的观念。在善知识身边陪养定力,改变心性,成就圆满的德性。 通过在善知识身边多年的熏陶和学习,把所获得的智慧和解脱观念传达给身边的有缘人,续佛慧命,完成师徒和法脉的传承。对善知识最大的回报和供养,不是一直在善知识身前侍奉、照顾,或者心中只恭敬善知识,对其他人却发不出慈悲喜舍之心,而是能够对一切众生普行恭敬,弘法利生,自觉觉他。这才是对善知识最大的回报。有人说,你要具足无量的善法和因缘,才会遇到具德的上师。如果你今生已经遇到了自己的师父,请珍惜这份因缘,不见师父的过失,多忆念师父的功德,像对待佛陀和父母一样对待自己的师父。这样,你的修行就会迅速提升和圆满。
2023-01-15
-
假和尚
假和尚不要总是对我 说一堆仁义道德 我早就听腻了那些 华而不实之语 不要跟我讲说 吃素斋戒和念佛 我被那些法理 一层一层的观念 捆绑了一年一年 我只是一介凡尘 存在于真幻之间 不强也不弱不实 不脆也不软不尖 我只身落在凡间 不想久坐莲台 不想当佛作祖 亦不幻想西天 虽然是个和尚 从来不厌红尘 不在寺里居住 居住毫无定所 见佛不敬不礼 见塔快快逃避 从来不穿袈裟 亦不合掌问讯 虽然自命为禅 只会搞笑装傻 有时月下独语 有时与花呓呓 看上去正常无病 内里总是疯癫 管他呢 去他的 快乐羡慕死我 开心追不上我 不要跟我郑重其事 我就是个二百五 不要跟我道貌岸然 我就是个假和尚 我被倒霉的知见 捆绑了太多的年 我翻山倒海 我大闹天宫 终于可以做回自己 我本是人不是仙 遇事问心不问天 不羡春去春又回 世世流光现少年 不识我时狂乱走 识我之时万物齐 寿命无量超生死 敢把日月当坐骑 没了道理 我足下成马驹 没了知见 天地无拘 没了道理 我身上插羽翼 没了观念 我随处幽栖不要总是跟我 说应该这么那么 我早就厌烦了那些 指责说教之词 不要总是劝我 做个柔善天使 我被那些唆使 一个个道德捆绑 压抑了一年一年 我只是一个凡人 存在于呼吸之间 不善不恶也不好 不坏不谄也不孬 我只身投胎世间 只想快乐逍遥 不想位列仙班,不想端坐金莲 不厌娑婆世界 不想往生西天 虽然是个道人 哪有道人的样子 也不敲打唱念 也不诵经超度 整日呵佛骂祖 总是讥讽达摩 从不教人顶礼 顶礼需悟自己 虽然也带徒弟 任他自在而为 这样他也轻松,这样我也不疲 偶尔也登讲台 只把笑话来讲 惹得有些学者 嗔心害怕谩骂 管他呢 去他的 我的地盘我乐意 不要跟我讲规矩 我天生喜欢无拘 不要跟我说佛理 说食终不能充饥 若要比谁能说理 老僧自命闲叨怛 我被言语赚了许多年 也劝君子离言语 掀翻五指山 扔掉紧箍咒 解铃还须系铃手 我本是禅不会禅 何须低头自缚缠 迈起脚来恣意行 有心则被有心粘 不识我时物为己 识我之时天为衣 把风弄月撩云水 与虚为伴空为依 没了道理 我足下乘风 没了知见 手握智剑 没了道理 我如虎添翼 没了观念 三界游戏 三界游戏诸君各位看官 读我这首歌谣 不要急急翻过 一遍一遍审思 松绑还需自己 所有那些道理 抛到九霄云外 还我一身赤裸 不染一点淤泥 不染一点淤泥
2023-01-15
-
若人静坐一须臾
若人静坐一须臾我们经常会感到不安和烦恼,是因为我们的心识总在动,从而带动身体去做这、做那,无法真正安心休歇下来。能看到自己心识的妄动而能立刻安静地坐下来,随便哪里,让心和身都歇下来,这就是觉悟和解脱的开始。三世如来有二种法,一种是言说法,一种是如实法。什么是言说法?语言文字、意识言说之法,不实之法,方便法,是言说法。什么是如实法?离心意识,坐下来、停下来,休息心识,妄心不生,默契诸法实相,是如实法。慧明上座追六祖之前所修,是言说法。听六祖开示: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还我明上座本来面目。此是如实法。太原孚上座初在扬州讲《涅槃经》,是言说法,不离心意识;后遇禅者,依其指示,辍讲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忽然大悟,是如实法,超心意识。所以,依文字而修,在文字中觅理,是言说法;离文字,不住心意识,妄念不生,是如实法。这次大众感染病苦并不是灾难,而是老天给我们修如实法的一次最好机会。我们自己停不下来,因缘无常逼着我们停下来。我们平时总爱看文字,心向外游,迷于戏论。病苦和无常逼着我们休息妄心,反观实相。病毒虽然侵害的了我们的身体,但无法侵害一颗如实观照诸法实相的心。病毒对我们的侵害只是一时的,妄念会加重和延长对我们身心的侵害。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妄念对我们的侵蚀?找一个地方静坐下来,什么也不要做,什么也别想。心中生起任何念头,观察它,觉了它,放过它。若生起妄念和烦恼,不被它骗,慢慢的,所有的妄念就会自行消退。以一颗无畏和布施的心把自己的身体交托出去,相信它正经历它该经历的,我们只需要给予绝对的信任和静观,那才是真正的疗愈。如果你相信身体是道的一部分,你就会对身体产生信任,也就不会利用太多的外在条件去干预身体的因缘。外在过多的对治,虽然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在你过多对治的同时,也封闭了身体接受更多锻炼的机会。不论外在的打击多么强烈,那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虚妄幻化不实,它总会结束。只要我们的心让一切从它那里流过,不去住着,我们就不会被伤害。身体的伤痛总会过去,内心的完好,那才是我们真正要保护的。只要我们自己不用妄念侵害自己,就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到我们。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端坐念实相,恶业自然无。当你心中想到什么而不安时,立刻觉察,那只是一些念头而已。谁在不安?妄念在不安。谁在难过?虚妄在难过。谁在紧张?观念在紧张。我是谁?我什么也不是。我为什么会恐惧?我把自己当成了什么。怎样解除恐惧?行深般若波罗蜜时,找不到一个真实的我。怎样达成这一切的如实观?安禅静虑,谛观实相,进行如实法的修行。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次数,找一个地方静坐或躺卧,什么也不做,练习无依和一物不为,让心习惯于活在空中。古人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河沙七宝塔。宝塔终会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当你能长时间什么也不做而安心,那时的安心,才是坚固而持久的安心。你不再被六尘所主宰,而能超越能所,自在无碍。却后再观世间一切的造作,皆是梦幻颠倒。而这时你的心已经习惯于独处和无依,生灭心灭,寂灭为乐。
2023-01-15